#體態平衡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anghouse · 2 months ago
Text
Tumblr media
0 notes
jacoblantize-blog · 7 days ago
Text
用另類視角藉共產、資本主義,問幸福為何需要追求
共產主義其實很理想,勇敢的都是實現資本主義的人。
分享一個另類的視角,即便是睡眠,只要時間一長,就像身體對某個部位壓迫太久就會長疥瘡一樣,一旦站久腳皮會變厚,生活就好像是在學會均勻分配死去的細胞,以便更好地讓能量在身體的各部份進行細胞分裂,而在生活中的每個行為均勻分配合理優質的行動,讓能量均衡流淌,就像是在學習共產主義。
姑且不論感受到美好想分享的天然心情,也無關看見優渥會產生羨慕的嫉妒,僅對於我們自身所擁有的身體,就已經在教導我們實踐共產主義。 而其中為理想的具體實踐,要容忍能量集中在大腦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面對���來的困境不再手足無措時,面對著能量分配不均的現況,用遠見與格局具體落實到行動產生的引導、說服或關說,其所擁有的能耐,就彷彿是在自然中練習著資本主義。
如同一旦不均衡局部就會死去的現實,當意味著願意承擔為實踐理想而使得能量分配不均的資本主義時,若沒有象徵著身心靈均衡的共產主義即時舒緩,社會是可以菁英化,但社會的整體卻會不斷縮小。 面對著此一窘境,在均壽不到百年的現實裡,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對嗎?
對我而言,如同心靈以仁心溫暖著現實而帶來更好的改變,進而讓大腦虔誠後,若不論其可以讓大腦發揮超越百分百的潛力,大腦對身體的控制,也會自帶著身心靈一體的均衡,而心靈在將擁有著對一切的支撐之後,其看見的是對神聖的無比虔誠所能共鳴的神秘,也就是通往無垠的未來。 
至此! 昂首闊步的浩浩蕩蕩就只是天然的自然,也就是在達到此天人合一的狀態時,心中充滿著感謝,由衷地佩服所有神秘美好的一切,竟然早就在上天所賜予的這個身體裡,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而因彷彿高速運轉而極為聰明的大腦,隨時因此而自然轉化成智慧,為社會帶來福祉的同時,卻只是身處於福祉之中,所以愛因斯坦才說:「我並不偉大,只是讓偉大通過我而已。」。 能藉由觀照自己體內的自然循環,而發現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極致運用,再經由格局而均衡於天下,透過生命活著而細微到每一個細節,幸福就在於自己能發現這一份幸福的天賦裡。
而這一個天賦(Gift),是人人與生俱來都能擁有的禮物(Gift)。 發現並覺察到這一切之後,自由就會持續湧現,而同時帶來自由、平等與博愛,美好就只是暢所欲言的自然呼吸,雖然之後的維持與保存會是更大的功課與挑戰,但對於已經連通神秘而無畏未知的天人合一狀態而言,一如發現Gift的天賦禮物一樣,問題始終只在自己身上,只也會在自身裡。 
幸福並不需要追求,但確實也需要追求,在身體的循環裡,看見幸福的循環。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awrqetrewgr · 1 year ago
Text
防疫畫虎膦,島民求救命
民國108年(2019年)底,一支全新冠狀病毒在全球疾速傳播。
剛剛從大選中勝出的蔡英文,馬上要面臨一場防疫大考驗。疫情初期,臺灣在蔡政府「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之下,未爆發大規模感染情況,整體疫情平���可控,臺灣也因此成為西方國家吹捧的「防疫典範」。但在蔡英文第二任期的第二年,因其無心防疫,實行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導致臺灣疫情日益嚴重,接連出現缺口罩、缺疫苗、缺藥物等等亂象,最後臺灣防疫全面失控,「防疫優等生」淪為「死亡恐怖島」。
民國109年(2020年)1月21日,臺灣出現首例確診病例,防疫指揮中心由三級提高到二級開設。
臺灣原先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預測,將會是全球面臨疫情風險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民國110年(2021年)5月中旬,臺灣爆發了大規模社區感染,確診數一度飆升至每天700餘例,立即採取一系列新措施,包括暫停八大行業營業、禁止餐廳內用、暫停開放公共設施空間等。
警戒防疫政策實行以來,臺灣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尤其是從511爆發第二波疫情以來,死亡人數不斷竄升,致死率高於東南亞、南美以及非洲,蔡英文還為自己執政不力找理由說因為臺灣患者都是以高齡為主。疫情嚴重,卻又面臨疫苗不足的問題,加上遲遲無法解封也讓越來越多民眾受到影響,哀鴻遍野。
有人為表達訴求,在一處高樓外掛上布條寫上「我要活命,給我疫苗」。臺北市議員羅智強感歎,「人民最卑微的請求,蔡英文聽到了嗎?」有民眾留言,「卑微的聲音啊」,「這是我們老百姓的心聲,給我們疫苗」,「問民還有幾多愁,疫苗短缺四處求」。
◎民眾在一處高樓外掛上布條「我要活命給我疫苗」
臺灣前「新聞局長」鐘琴、國民黨籍「立委」鄭正鈐發起「小英給我疫苗」全���快閃活動,許多島內民眾受號召,於6月3日下午2點駕車至蔡英文辦公室周邊路段,長按喇叭抗議,要求民進黨當局趕快給民眾施打疫苗。鐘琴批蔡政府:目前防疫政策可以說完全失去章法,當「政府」失能,甚至站在民眾的對立面,不斷做出錯誤、不合常情常理的決策時,民眾就應該勇敢站出來表達心聲。
當年3月,因有民眾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後出現過血栓等嚴重副作用,一些國家和地區曾叫停接種該疫苗。儘管臺當局防疫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放話,「黃種人發生血栓機會遠低白種人」,並呼籲島內民眾繼續接種阿斯利康疫苗,但實際上臺灣民眾接種疫苗的意願並不高。直到5月疫情暴發後,民眾爭相接種疫苗時才發現島內陷入缺少疫苗的窘境。蔡英文是睜眼說瞎話,說疫苗絕對足夠,已採購足夠多的疫苗為大部分民眾接種,但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疫苗可以使用。疫苗問題關乎民眾的生命健康,蔡完全沒有把百姓的生命當回事。
之前幾波的全球疫情,臺灣處理都比較有效,為何後來卻淪為「恐怖島」?因為蔡英文當局執政無能、罔顧民生,他們的「心思」根本不在防疫上。據統計,蔡英文當初編列的8400億元新台幣的防疫特別預算,真正用在防疫上經費只有1466億元新台幣,僅占17.5%。可見蔡英文真夠狠毒啊,還有那麼多錢花哪里去了,還是進了某些人的腰包?
蔡英文手中掌握龐大公權力,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流行中,本應善盡努力保障全體民眾生命財產健康安全的重責大任,卻基於個人私心利益,惡意阻撓疫苗入臺、廢弛職務,還涉嫌從「高端」疫苗謀利。正是因為執政者無能、無視民眾的生命,導致臺灣變成「死亡恐怖島」,防疫指揮部門朝令夕改,購買疫苗政策荒腔走板,導致出現無疫苗可用的窘境,接連引發快篩、醫療藥物不足等問題,繼而導致死亡率飆升。蔡英文的種種不作為,已經有違公務人員應盡忠職守義務,愧於其作為臺灣執政者的身份。
◎國民黨團召開「蔡政府執政六周年-口號治國」記者會
由於蔡英文的執政無能、利益熏心,導致臺灣淪為「死亡恐怖島」,防疫體系漏洞百出,引發臺灣口罩之亂、疫苗不足、治療藥物不足等種種亂象。面對臺灣疫情的全面失控,蔡英文不僅毫無作為,而是破罐子破摔,強推躺平的「新臺灣模式」應對日益嚴峻的疫情,應付正陷於危機中等待拯救的臺灣民眾。
民國111年(2022年)以來,臺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轉趨嚴峻,4月中旬蔡英文宣佈以「新臺灣模式」應對,主要方向為「重症清零,輕症控管」,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清零」。
◎蔡英文表示臺灣從清零政策逐漸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蔡英文指出,臺灣防疫策略應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清零
儘管有「新臺灣模式」的防疫政策,在新政實行一個月之後,臺灣的確診病例卻呈幾何式上升,日均新增確診數萬例,變成全球確診病例的第一名。
臺灣疫情未能控制反而嚴重,這都歸因於蔡英文政府無視生命的「躺平政策」。蔡英文當局並未做好防疫的「超前部署」,以致臺灣民眾買不到快篩試劑。實施「新臺灣模式」防疫政策一個月以來,臺灣缺口罩、缺疫苗、缺藥物、缺快篩試劑等問題愈加嚴重,臺灣正身陷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崩潰」的危機中。「快篩之亂」「兒童疫苗之亂」「火化之亂」等等亂象齊發,蔡英文的「超前部署」已經成了天大的笑話。
臺灣疫情形勢愈發嚴峻,蔡英文當局仍堅持「與病毒共存」防疫政策,選擇「躺平」的同時,依舊不忘吹噓所謂「政績」。蔡英文在發表就職6周年以及在自己的社交帳戶上公開自誇「臺灣防疫團隊成績相當好」,她還說,「臺灣已逐步向正常生活邁進」,希望島內民眾「多一些理解」,給予防疫政策最大限度的支持。此言一出,島內輿論馬上炸了,市長、民眾紛紛出來打臉蔡英文。
因市政成績出色而廣受好評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我每天都在第一線傾聽民眾的聲音,瞭解民眾的痛苦,絕對不是蔡英文說的那一回事。」
臺灣民眾說蔡英文如此做法是「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屁股紅」,「讀稿、吹噓、秀貓養狗、對美國匍匐跪拜,蔡英文做的最好的事無非如此,而如今小蔡還能如此厚顏罔顧事實稱臺灣防疫好優秀」,蔡英文當局「無恥到這個地步」。
我們再來看看真實數據,臺灣防疫真如蔡英文口中說的「臺灣防疫團隊成績相當好」嗎?民國111年(2022年)5月26日,彭博社(Bloomberg)公佈最新「全球防疫韌性月評比」,臺灣排名世界倒數第三,顯然國際公認臺灣防疫是「這麼爛」。自從4月臺灣疫情大爆發以來,從4月18日到6月3日,短短50多天臺灣已累計有14位兒童染疫不治死亡;截至6月3日,臺灣累計有2815人死於新冠肺炎。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的統計資料,在5���8日,臺灣確診人數即「慘登」世界第一。在5月20日至6月3日期間,臺灣幾乎都是與美國「並駕齊驅」,單日新增確診數及死亡數一直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見蔡英文當局防疫是多麼的「無能無方」。
臺灣醫療資源、防疫量能瀕臨崩潰,缺疫苗、缺快篩、缺藥物、缺新冠病床,以致確診數、死亡數及死亡率不斷地飆升,最後「慘登」世界第一。蔡當局竟兩手一攤將責任推給「病毒」,表示「要怪只能怪病毒」。「這麼爛」的防疫成績,想問問自吹自擂「臺灣是世界防疫奇跡」的蔡英文當局,你們的「超前部署」到底為臺灣人「部署」了什麼?
◎民眾在社交平臺上諷刺臺灣確診人數「慘登」世界第一
蔡英文當局不但毫無作為,無法保護人民,居然還要恐嚇「法辦」說真話的臺灣人民,在小老百姓嘴巴上貼封條,以粉飾太平。難怪如今臺灣人民對民進黨當局完全沒有信心、期待!
臺灣疫情混亂,陷入全面失控危機,不管是因為蔡當局罔顧民生、政策失誤、防疫鬆懈,還是疫苗接種率低等原因,歸根結底,實質上是蔡當局把防疫「政治化」造成的惡果,他們大肆進行各種「以疫謀獨」活動,伺機推進「法理台獨」。
不論是防疫準備不足,還是疫苗供應不足,實際上還是臺灣「泛政治化」的問題。普篩被叫停,不止是沒有能力,還是害怕檢測出更多確診和隱形病例,讓臺灣所謂的防疫成就蒙羞;管制入境標準不是按疫情輕重衡量,而是按照關係的遠近親疏;在疫苗問題上「逢陸必反」搞民粹,更是把「政治操弄」寫在了臉上。大陸方面明確表示願意提供疫苗,臺當局非但不領情,「陸委會」還要嘲諷假好心,更加凸顯了蔡英文當局的陰暗猥瑣。
其實,臺當局把防疫「政治化」,習慣性煽動民粹,體現的還是一種「政治衰敗」。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塞繆爾·亨廷頓的理論,指的是政治秩序失衡,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原因就是社會動員水準,遠高於政治制度的發展,社會適應不了。就連提出「歷史終結謬論」的弗朗西斯·福山都強調,應該「警惕帶著把政治制度當成禮物送的外國人」。不巧的是,臺灣就是「把政治制度當禮物收」的典型。
臺灣在過去尚且還可以仰仗美國的霸權,而勉強維持。但如今,美國霸權的衰落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臺灣對大陸的相對優勢已經全面逆轉。而蔡當局依然執迷不悟,一面倒向美國,推動「新南向政策」、解禁美豬進口、汙名化大陸抗疫等等一系列操作,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臺灣防疫是「虛」的,搞錢、搞選舉宣傳、搞鬥爭政敵、操弄「反中仇中」、意識形態才是「實」的。臺灣看著是蔡英文當局執政,實則已成為無「政府」狀態,「部署」是一片空白,民眾是一片茫然,防疫亂象叢生,政策一變再變,防疫淪為口號。蔡英文心中只有個人政治利益,沒有百姓的安危、苦難。其實,臺灣民眾已經成為蔡英文實現個人政治目的的犧牲品。
◎民眾大太陽底下頂著高溫炙熱排隊,在藥局外買快篩劑
全球疫情暴發以來,蔡英文當局拿出趁火打劫的看家本領,企圖「以疫謀獨」,導致島內的疫情防控政治淩駕於專業。蔡英文當局一面高喊「防疫視同作戰」,一面上演各種政治秀。例如,口罩作為重要的防疫物資,瞬間就成了民進黨當局「做秀」的道具、謀「獨」的幌子。民眾風吹雨淋、大排長龍買口罩,還得對蔡英文當局「感恩戴德」——綠營人士自吹自擂臺灣民眾很「富有」,人人都可以有這麼多「寶貝」口罩,幸福感爆棚。
其實,臺灣民眾口罩是否夠用、購買方式是否艱辛,根本不是民進黨當局關注的重點。這些政客們心心念念的是,拿口罩當作「通行證」,借疫情到世界上露個臉,刷把存在感。
「防疫神話」吹不下去了,蔡英文所能依仗的,也只能是繼續燒旺「反中」「仇中」大火,讓島內烏煙瘴氣,便其「火中取栗」。
「防疫神話」的破滅讓蔡英文當局露了原形。蔡英文釀下苦酒,臺灣民眾不得不大口吞下去。島內疫情未來走勢如何演變,兩岸民眾都倍感焦慮。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巨大,臺灣的海島型經濟難以自保。島內人士指責民進黨當局拿出的經濟紓困政策緩不救急。屋漏偏逢連夜雨,倘若疫情在島內進一步蔓延擴散,將是雪上加霜,民生將面臨怎樣的困境,實難預料。
8 notes · View notes
captainhopefulcatcollection · 7 months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身心平衡
取得身心的平衡,
有助於保持健康。
適當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良好的休息,
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礎。
同時,管理壓力、
培養積極的心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對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
身心平衡,不僅能提高生活質量,
還能增強抵抗力,
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從容。
2 notes · View notes
airheadrecords · 8 months ago
Text
『 ZAZEN BOYS 雜談——洪申豪x唐世杰 』
橫跨二十年的回憶特別企劃——邀請到透明雜誌兩位成員,曾在日本與向井秀德共演的洪申豪、多次舉辦 Zazen Boys 來台演出的長腦筋唱片唐世杰,互相聊聊各自對 Zazen Boys 、向井秀德的印象與回憶。
Tumblr media
﹍﹍﹍﹍﹍﹍﹍﹍﹍﹍﹍﹍﹍﹍﹍﹍﹍﹍﹍﹍﹍﹍﹍﹍﹍﹍﹍﹍﹍﹍﹍﹍﹍﹍﹍﹍﹍﹍﹍﹍﹍﹍﹍﹍﹍﹍﹍﹍﹍﹍﹍﹍﹍﹍﹍﹍﹍﹍
1.兩位一開始是怎麼接觸到Zazen Boys音樂的呢?
洪:我記得很清楚好像是第一次去日本的時候,可能是2004年,就在日本的唱片行看到Zazen Boys第一張同名專輯《ZAZEN BOYS》上架,白底黑字、小畫家噴霧筆刷的那張。日本的唱片行有寫好多字卡,記得當時寫著「來自九州的刺客」類似這種文字介紹,也有提到Number Girl。我當下沒有買,因為那時候日幣還很貴,我也沒那麼多錢,現在買得起了。 當下就記住這個名字,回來我記得就直接在Soulseek上抓,很震撼,因為聽Number Girl那時最後一張,就很明顯的感覺到向井想要搞點不一樣的,歌的結構跟前幾張那種單純直線都不太一樣,第一首《Fender Telecaster》,超帥,這大概是2000年初的時候。
唐:應該差不多也是這個時期,但我第一個深刻的印象應該是看到《CRAZY DAYS CRAZY FEELING》的 MV,YouTube還沒有那麼方便的時候,那時候幾乎都用Soulseek抓專輯和MV。
洪:我們在Studio A上班是200幾?(註:解答請��� ME VS MUKAI VS ZAZEN 第一章)
唐:Studio A那時候可能已經發兩三張了。
洪:他們那個發行速度很快,幾乎一年一張。
唐:那時候已有YouTube。
洪:有,YouTube也有Facebook。
唐:當時那個時期,你要找這些音樂還不太可能在YouTube看到,所以就要自己找,尤其以前很多的影像主要都是製作給電視節目,需要有心人把節目錄下來再轉到電腦才有機會看得到。現在這些內容在YouTube都很好找了。以前為了要找這些內容都只能用抓的。 一開始的印象就是聽了《CRAZY DAYS CRAZY FEELING》才回去聽更多作品,之前雖然也聽過Number Girl,但是接觸到Zazen已經是發了第二張的時候,我記得應該是這樣。那時候對他們很著迷,聲音和內容很有趣,小鼓壓一個超破、貝斯顆粒很大,riff很有存在感,超緊,感覺有點理解後期Number Girl的內容,就是下一個階段的向井的感覺。
youtube
空:近幾年他們作品都有陸續上網路串流了,有些Live版本的《透明少女》在一場演出內唱了三次?
洪:這很帥,他們故意的,這是他的任性,我就喜歡他這一點。這就是向井世界,哈哈哈。TAKE THIS!還有同一個Set唱兩次,因為太短了。 
唐:我們是從頭唱?有倒過來嗎?
洪:沒那麼帥,是從頭唱,是そのまま從頭再唱一次(笑)。 
2.記得2014年洪申豪有和向井秀德在日本一起演出過,你還記得當時的心情嗎?
洪:他很自由,也不管你歌詞記不記得,和弦熟不熟,就突然問你要不要。他突然問,突然出招,你就是接招,但我覺得那個感覺都很輕鬆,我也無法完全把歌詞記得,但他也不在意。然後唱完就是喝酒,他是真的一直以來都是這個感覺的人。
3.你們各自對向井秀德的個人印象是怎樣子呢?
唐:很獨特,感覺一直是個人意識很鮮明的人,從Number Girl到Zazen都一樣,你看不出什麼生澀的階段,無論是作品或者表演上都很老練,一直到現在還是維持著這個狀態。甚至互動相處上也是如此,很特別的人。
洪: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替身能力,向井世界就是那個領域範圍。
唐:前年那次台北演出結束後送機,我們聊到了一些彼此喜歡的東西,我記得他聊到自己很喜歡馬丁史柯西斯早期的King of Comedy、松本清張、還有一些早期日本的搞笑藝人什麼的,算是我們第一次聊到比較再更之前的成長啟蒙,這次我對他的印象就更深刻。在這之前,你對一個創作者的想像多半建立從他的作品、歌詞、音樂風格等等,無論如何都已經是他轉化成自己作品的結晶,再怎麼熟悉一位創作者都很難理出更深的脈絡,而為什麼讓他作出這些聲音,或為什麼表演中要抽一排煙,作出舉起手槍的手勢什麼的,我覺得都是他整個藝術形式的一環,向井會時不時把這些脈絡偷渡在裡頭。那次聊天之後又得到更多的喔~原來啊~怪不得的感覺。
洪:從他青少年的時候啟蒙他的。
唐:然後我現在看待他的表演形式,會覺得他越來越沒有包袱的感覺,越來越自然,好像很嚴肅又好像不太正經,可以有這種平衡我覺得蠻棒的。
4.向井秀德世界中的《我們的靈魂樂》?
唐:他之前寫《我們的靈魂樂》的側標時,也是很有他的風格。唱片公司邀請他寫我們的側標,好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他寫來到台北的時候,他在街上遇到人就問說「Are You Touming Magazine?」就這樣,他沒有要評論你的音樂,也沒有什麼廢話,這就是他會說的話,超好笑。
洪:這件事最棒的就是,有一家唱片公司那時要重發Superchunk的《Foolish》還有《Indoor Living》,我記得好像是戴子找了透明雜誌寫推薦,但是我們推給好友羅宜凡寫,我記得好像是這樣,超亂來。羅宜凡的寫評論就是,因為他在東岸住過一陣子,他說他去Chapel Hill的時候,在街上遇到人,他就會問說「Are You Superchunk?」。 (註:羅宜凡就是精裝少年壞報的主編。) 過了沒多久我們去日本,又碰到向井的時候,我們就跟向井講,然後他回應「誒~這可這不太好。」哈哈哈超好笑。
唐:就是這個笑話的脈絡。
洪:超inside joke但超好笑。
空:看到側標的人一定在想說莫名其妙(笑)。
洪:對欸,如果有人同時有那兩張專輯的側標,超好笑,而且這個笑話超棒。
5.當初是什麼契機,長腦筋唱片去邀請到Zazen Boys的呢?當時情況大概是如何呢?
唐:他們幾年前來過台灣參加一個音樂祭叫《音樂航空站》,那時候一位朋友當他們的隨行翻譯,他應該是知道剛好我們這一群人有在愛,就讓我們和他們打招呼,才有後來這些演出的後續。但我有一點不確定我們是不是之前就有碰過面還是什麼?
洪:已經認識了。
唐:那可能就是先前有一次是我們一群人飛去日本大阪。看銀杏BOYZ和Zazen Boys一場共演,大概一千多人的場地,當時我們都很喜歡就飛去看了。
洪:那時候銀杏BOYZ還沒來台灣?
唐:來了,就是那一年的野台開唱還是隔一年,就看到他們合演的消息,當時銀杏他們來台灣有見到面,經紀人就說你們要來跟我說,我們一群大概七八個朋友就飛過去看。那次就是第一次看Zazen Boys,他們開場,銀杏BOYZ壓軸,超級好看。
洪:最後還一起合唱,超好看。這個不是第一次共演,那時候他們好像已經有辦過幾次共演。
唐:那次演出結束應該就是第一次正式見到面,後來吃飯後還去一個BAR聊到天亮。
洪:那個晚上CASIO MAN也在,我記得跟他聊很久,覺得那一次去就算是真的有認識到。
《君と僕のMATSURI SESSION》 2007
Tumblr media
《音樂航空站》2009
6.之前幾次長腦筋唱片舉辦Zazen Boys演出時,有發生哪些特別的事情嗎?
唐:他喝開了會很有趣。我記得他第一次來只想吃牛肉麵,後來幾次來我就只給他幾間店名,他都會一個人去。
空:就是自己行動那種。
唐:對,上一次來他還從飯店走到旁邊的師大育成中心前面彈吉他唱歌。
7.那2014年師大公園那次突襲演出也是這樣決定的嗎?
唐:突然在師大公園演出那次是第二次來台灣演《世界》的隔天,他們預計是傍晚左右的飛機回國,在此之前沒有別的計畫,有機會的話想路上唱唱歌,但不確定台灣可不可以這麼做,怕有法律問題。我有印象好像之前有在網路上看到他在下北澤車站附近唱歌的影片,他就問說台灣可以這樣做嗎?我們就想說不如那就師大公園,當晚就在網路上發個消息說他們明天會在,然後人就來了。 
世界
flickr
《世界》2014
8.你們看過的Zazen Boys的演出哪一場最印象深刻呢?
洪: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前面說的Zazen Boys跟銀杏BOYZ共演的那一場。
唐:真的,超深刻。
洪:真的是好看欸,對我來講那整個人體驗都是太奇幻到不行。跟朋友一群這樣坐飛機去看演出,演出之後還去跟他們一起吃飯去喝酒,還真是超爽的,爽歪。那時他們就是兩個最大的BOY團,銀杏BOYZ、Zazen Boys,銀杏BOYZ那時應該是當時日本受歡迎的樂團之一,傳奇的演出,很屌。
( END )﹍﹍﹍﹍﹍﹍﹍﹍﹍﹍﹍﹍﹍﹍﹍﹍﹍﹍﹍﹍﹍﹍﹍﹍﹍﹍﹍﹍﹍﹍﹍﹍﹍﹍﹍﹍﹍﹍﹍﹍﹍﹍﹍﹍﹍﹍﹍﹍﹍﹍﹍﹍﹍﹍
4 notes · View notes
cerise0714 · 1 year ago
Text
【中文翻譯】
因深刻了解彼此而絕不妥協的創作。Frederic・三原康司×透明回線 採訪對談
Tumblr media
フレデリック(Frederic)為動畫『三角窗外是黑夜』片頭曲製作的新歌「サイカ」(才華)。以“才能之花”述之的「才華」,描繪出動畫中擁有靈異體質的兩位主角搭檔一起面對困境的模樣,是首投射了豐富情感在詞曲中的歌曲。
三原康司(Ba&Cho)多次親自經手樂團的藝術設計,這次也以各式素材拼貼設計出具強烈存在感的歌曲主視覺。以此為基礎製作MV的是活躍於關西地區的藝術團體-透明回線,他們與康司是藝大時期的舊識,一直希望能有互相合作的機會,本次訪談就以三原康司與透明回線的成員:うきち(UKICHI)、SHUN、としお(TOSHIO)進行四人對談。
*註:透明回線是活躍於關西地區的三人藝術團體,2012年5月成立於大阪藝術大學,成員為設計系的うきち(UKICHI)與SHUN(SHUN NAKAO)負責繪製和設計、舞台藝術系的としお(TOSHIO)擔任影像及音響方面。主要創作為現場繪製並融合投影與音樂的空間呈現的行為藝術。近年來突破現場製作的規範,開始參與MV與動畫製作之類的影像作品、及企業形象設計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為朋友,也是相互刺激的存在
─話說康司與透明回線的成員原本就是舊識嗎
康司:是啊,最初是透過其他在藝大的朋友介紹認識的,然後慢慢越來越熟,是除了音樂跟設計以外還有很多話可以聊的好朋友。不只會跟其他創作的朋友們一起出去旅行,疫情後還有Zoom視訊酒會之類的,一直有保持聯絡。我在組樂團後所交到的各式各樣的朋友中,透明回線是屬於抱有強大企圖心的一群,雖然平常嘻嘻哈哈的,但我們去旅行時晚上都會聊得超熱血(笑),常常在講「要是有天能一起創作就好了」,現在終於實現了。所以像今天這樣一起進行採訪,總覺得很不可思議。
UKICHI:康司一直給人非常溫柔的印象。我們在大學畢業後開始透明回線的創作活動,之前在FM802的活動也同台過,由我們設計主視覺、Frederic為演出樂團之一。當時就已經很高興了,但這次總算實現總有一天要一起合作的企劃,真的超開心。
TOSHIO:從學生時代開始康司就一直是走帥帥的前輩路線,作為我們生存榜樣的前輩。
康司:也太抬舉我了吧(笑)
TOSHIO:(笑)我真的是這樣想的啊。
SHUN:Frederic對我們來說是不同路線但一直走得很前面的朋友,不僅言出必行,每次的新歌也都很優秀,所以也會產生「才不會輸給你,畫出更多好作品吧!」的心情。我們希望對康司而言也能帶來同樣的刺激。
康司:之前去旅行時你也這樣講過耶(笑)。透明回線的成員們感覺都很好勝,我自己在做音樂時也是一直火力全開的狀態,所以遇見同類總感到很安心,很高興我親近的朋友也是這樣。我非常喜歡這種互相刺激砥礪的感覺,我們頻率也很合喔,既能夠靜下來好好說話也可以互開玩笑。像這次這樣一起認真嚴肅的合作,一開始實在很不習慣(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サイカ」(才華)的主���是關於尊重不同個性與才能
─這次的合作是怎麼開始的呢?
康司:「サイカ」(才華)是做為動畫『三角窗外是黑夜』的主題曲而誕生的,讀了漫畫原作以後,深深感受到角色關係間的深度,這部作品細膩地描寫了無形的信賴關係是建立在如何尊重彼此相異的性格與才能上。在我自己身邊的朋友中,具有最特殊的性格和才能的就是透明回線了,感覺若一起做些什麼,不只和這首歌的主軸很搭,應該也會產生出什麼有趣的東西,就找他們談合作了。況且無論是製作MV的導演、現場演出的燈音控等這些被稱為幕後的工作人員,我認為以各面向來說也都是主角,我也想透過樂團活動來凸顯這一點。
UKICHI:最初收到康司「希望透明回線可以跟Frederic共同���作」邀約的是我。當時他跟我說「因為是平等的合作關係,我希望透明回線也不要保留地盡情展現」,讓我高興之餘也充滿了幹勁。
康司:話說是從製作封面時就開始討論了呢,從那過程中我也獲得了設計靈感,所以封面雖是由我設計的,但更像是從那階段就和透明回線一起創作了吧。而且這次的歌曲帶有活用不同個性與才能的訊息,我認為以拼貼創作來呈現會很適合,最後就完成了這樣的作品。
─如何在這樣的視覺基礎下製作出MV?
SHUN:在聽過「サイカ」(才華)後,我們三人把各自對歌詞的解讀告訴了康司,再由康司解釋歌詞的含義,然後我們四人一邊閒聊一邊發展MV的故事。雖然我們也曾作過幾支音樂錄影帶,但這次的感覺更像是共同創作所以覺得很新鮮。我一直很喜歡康司的作品,所以也好好地思考能夠怎麼帥氣地把它活用到MV裡,真的玩得很開心。
─對「サイカ」(才華)一曲的印象是什麼?
SHUN:雖然有著強烈跳躍的舞蹈印象,但莫名有種成熟大人的感覺呢。在聽這首歌時腦中浮現了美國跟英國高中畢業舞會的印象,所以在MV的動畫裡加入了一點這種感覺,這部分我現在才第一次跟大家說(笑)。
康司:原來如此(笑)。
UKICHI:我對Frederic的音樂一直有漫舞般的溫柔印象,所以在數位動態的設計上也想呈現出復古感,於是產生了這種質感的歌詞動畫。
康司:關於該怎麼呈現復古感這部分討論了很久呢。從最初聽歌時就能感受到我們之間該拿捏的平衡,我們彼此的想法都很不一樣,但也能互相尊重,所以這正是確實融合了不同才能與性格的MV,我認為這也是「サイカ」(才華)整體作品所要傳達出來的。
TOSHIO:我的話是想把主視覺每個元素(motif)都好好呈現出來,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各個元素時,���即使是同一元素也能有不同的觀看角度,也是以和這首歌的主軸相呼應的前提下來進行3D空間配置的
SHUN:經由康司設計的封面再加上我們個別的風格。大家討論著要如何製作出蘊含了各自特色的MV才能真正貼近歌曲的主題。實際在製作動畫時,是由我和UKICHI製作好素材和特效後再交給TOSHIO去運用,我覺得這樣各自發揮的分工方法,也確實讓我們四個人都自由地展現了自己的個性。
─這就是康司想要呈現的對吧。
康司:是啊,因為這封面的個性本身就很強烈,所以要平衡地融入MV裡並不容易,我覺得這種狀態下還能展現大家各自的特色真的很棒。
SHUN:在製作過程中也會有些部分想自己作主的情況,但基本上都是一邊同步確認一邊進行的。和康司會有像是「這裡感覺有點怪,想請大家一起看看」這樣的去討論細節,透過共享彼此腦中的想法做起事來也容易許多。
康司:因為我們本來就是經常對話的關係了吧,對方也比較能理解自己的喜好程度跟哪部分大概會想怎麼做,這部分有很大的彈性。
SHUN:我了解康司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在創作音樂和美術,也能對彼此毫無保留,正因為互相信任,就算遇到狀況也不用擔心。康司就是會坦率說出「啊、用這個比較好!」的人,所以我們可以盡情展示給他看,也什麼都能談。
UKICHI:封面的草稿也來回了好幾個版本,不過不管哪種類型做起來全都很像康司的風格,這部分也很好玩。
康司:你還常跟我說「完全不用顧慮跟附和我們喔」。
TOSHIO:其實我至今還真沒有這麼密切的跟作曲人聊過這麼多,因為很難得可以跟熟識的朋友一起製作影像,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經驗。也考慮了各種可能呈現得更好的方式,多虧了這次經驗,有關影像視覺化的事情我也能思考得更深入了。
SHUN:其他工作的情況大多是給個期限,大概一週左右的時間提供確認,後續異動時程的狀況也很常見,果然像這次這樣邊聊邊做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由全員一起製作的感覺真的超開心,雖然是工作但更像是和朋友一起玩的感覺。
UKICHI:自由度很高呀。與其說是冒險更像是一起去開拓。那些深刻投入的時間還真是過癮啊。
SHUN:嗯。也覺得在創作時有彼此的信賴關係與溝通交流作為基礎,果然是最重要的。
UKICHI:雖然我們也曾經有無法順利溝通、明明想這樣做但無法達成共識而最終無法完成作品過,像這樣從零開始創作的狀態還是第一次呢。所以透過這次的作品,更強烈地感到想好好珍��這份一起完成製作的感受,今後更尊重夥伴們彼此的想法去溝通交流。
康司:我想正因為都是朋友,所以反而會有不順利的時候吧,我一開始也想說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但就像音樂一樣,不要顧慮太多、直率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好,當坦率地做出很棒的東西時真的是最開心的了。
youtub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含在無機質設計中的溫暖質感
─康司身兼樂團成員與作曲者、設計,最初是所有東西都自己做,現在也開始跟其他人聯手了。
康司:可以看到未知的景象也很開心啊,我們樂團本身就是凡事充滿好奇心,會想像初見Frederic的人覺得我們是什麼樣貌呢?所以有時候會覺得這次自己設計好像比較好,每次都會考量各種層面來進行製作和設計週邊商品。
─透明回線的各位對Frederic的作品有什麼樣的印象呢?
SHUN:無論是視覺或音樂前奏都能很明顯的辨別出這是Frederic呢,裝幀設計也非常契合。雖然音樂上採用許多循環重複的音節,但設計上採用有機自然的質感,整體上卻始終是種無機質的規律感。「サイカ」(才華)的封面設計也是,雖然結合了手和植物等自然素材,但整體來說還是無機質的風格。
TOSHIO:我也覺得是無機質,所以讓我很苦惱「サイカ」(才華)的MV要怎麼呈現屬於Frederic的色調呢。
SHUN:透明回線的創作概念也經常介於數位跟類比技術之間,所以康司的設計跟我們是很相近的。康司最厲害的是,他的設計跟我們學生時期剛認識時幾乎沒什麼改變,貫徹始終這一點讓人肅然起敬啊,我認為在創作中能維持一貫性是最不容易的,因為總會有動搖或者改變喜好的時候,但是康司的創作核心完全沒變,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UKICHI:康司的作品全部都很獨特喔,雖然從『うちゅうにむちゅう』的封面用了學生時期畫的插畫後開始有了些許變化,但構圖上都一直保有他的風格。在製作「サイカ」(才華)時也想好好保留康司的個人特質,所以我還去探索其中的細節,比如具體地沿用某個元素、盡量避免一直重複使用某種顏色,雖然有很多圖像化的設計但帶有樸質的溫暖等等,我覺得這些就像是透露出康司的人品一樣。在「サイカ」(才華)的MV裡用模擬出的鉛筆線質感,就是我以個人的方式所詮釋出的康司的特質。
原文出處:https://sensa.jp/interview/20211026-frdc.html 取材・文:小松香里 (2021.10.26發表) 翻譯:cerise (2022.3.20譯)
7 notes · View notes
jentsai · 1 year ago
Text
極地之旅後記
離上一篇『待續』的PO 文已經一個多月了,卻遲遲無法勾勒出我想要寫的完結篇,因為這次的極地之旅好像打開了任督二脈,無論從地理,人文,天象,到旅遊,讓我對這些方面的認知都有著顛覆性的改變。
來到寒冷的芬蘭,面對大自然的瞬間令我由衷地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謙卑』(humbled)。大自然可以呈現最美的晨光;可以頑皮地和我們玩躲貓貓,讓我們賣力地追逐極光;它更可以分分鐘把我們凍死,連捏死一隻螞蟻的力量都不用花,無所不在地彰顯祂的恩威並施,使我感覺到人類的渺小。
我也非常敬佩那些甘願待在這個環境居住的人,他們學習與大自然共處,即使冬季的白晝如此短暫,卻讓他們更有效率地分配時間。芬蘭人的環保意識非常強烈,在飛機上用的餐具都是木製品。也由於北極區人煙稀少,資源有限(不像美國滿街都是網購的送貨車輛),當地人只能就地取材,他們盡其所能的杜絕浪費,保護地球,平衡自然生態(比如說他們對馴鹿數量的控制和認養),這些都是我在『財大氣粗』的美國不太關注的議題。
以前只要提到 Ikea (宜家家具)就會想到『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並連想到『極簡風』,來到北極圈我才感受到,什麼『巴洛克風』,『古典風』,『工業風』,『鄉村風』,等,在此處可能都是『偏風』,格格不入。就像我出發前,從裡到外,從頭到腳,購置了一套新的禦寒衣物,到了北極才發現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根本是個笑話,最後還是要裹上度假村提供的雪地服,不然早就珍重再見了。
過去旅遊,都是安排好打卡路線,然後穿著上照的衣服來到景點,擺拍Pose,就算到此一遊,三顆U 了。而這次我在度假村待了5天4夜,放眼望去的景象都被白雪覆蓋,沒有所謂的景點,而所有的活動都是冰心刺骨的體驗。在北極蒸桑拿的時候,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靜靜地聽到身體的回應,有別於過去被廣告包裝成健身,排毒,減肥,那些虛無縹緲的功效。
返程時,從北極圈回到赫爾辛基,室外下著小雪,路上一片泥濘,這是我熟悉的紐約景像,此刻也凸顯了北極獨特的雪景。因為北極的氣溫一直在零度以下,白雪不會融化變成冰,即使被踐踏數百遍,它還是保持純白和柔軟。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當住在舒適的地球圈,我們從小���知道太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如今我在『北』極,『東』和『西』全都跑到『南』的方向,這是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概念!
此行最值得慶幸的是,我真的『豁出去』了,並沒有因為省錢,退而求其次。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每一次旅行都要當作最後一次,說到做到。
完結。
1/6/2024
2 notes · View notes
scottsuiban · 5 hours ago
Link
0 notes
shio-shio-shio · 1 day ago
Text
親愛的D: 昨晚睡前我突然想知道,而跑去看S的社群臉書,也看了S國中交往已久的女友臉書,都沒有什麼近幾年的消息。我是想知道S過得如何,在哪裡生活,在做些什麼事。 S封存在我的記憶裡,成為一種象徵與思慕代表。 睡夢間夢到S與一群國小同學,S們現在是台北某研究所大學的學生,共同參與一個劇團,一起上台演出。戲劇落幕,我作為台下觀眾,剛好在前排見到他女友在做行政類工作,整理演員大家的筆記本,而S的是一本黃色本子,我也有同品牌款項的,看著就很想翻閱,想偷偷拿走,又想著原來我們用的是一樣的物品。 散會時,我在台下整理行李,在想著稍後要上台與大家碰面給驚喜,因為我們已經有10幾年沒見。S路過我身邊,有發現我,但十分不確定,我瞥見他急忙跑上台與其他同學們詢問,形容剛看到我的景象。
AI:
這個夢像是一場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劇場,在你的內心上演。 你主動去查詢S的近況,或許代表S對你來說不只是「某個過去的人」,而是一種象徵——可能是對純真的思慕、未竟的情感,或是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懷念。當你發現S與S的女友似乎沒有近年的消息,這可能也讓你對S的現實狀況產生更多想像,甚至填補了一些未解的空白。
夢裡的場景是「劇團」,這很有趣,因為戲劇本身就是一種回顧、詮釋與重演的過程。你是台下的觀眾,意味著你在觀察、回顧S與這段回憶的關聯。但你同時也準備要上台——這象徵你內心某部分仍想與這段過去建立連結,或許是一種試探,看看這個曾經存在的人與情感,在現在的你心中還扮演著什麼角色。
黃色的筆記本與你的相同,這個細節似乎表達了一種「共同記憶」或「相似經歷」的微妙連結。你想偷看、想拿走,這種心理掙扎可能反映了你對過去的某種好奇與依戀,想更深入了解S的世界,但又知道這一切只是遙遠的過去。
最後的場景,S發現了你,但不確定是否真的是你,於是急忙向朋友確認。這或許象徵著,你也在問自己:「如果今天我們真的重逢,彼此還能認出對方嗎?S會記得我的樣子嗎?」這不只是關於S,而是關於你對自身變化的思考——這些年過去,你還是當時的你嗎?你是否仍對那段時光懷抱期待,或者,只是想確認自己在那段故事裡仍有一席之地?
這夢境不是單純的回憶,而是一種與自身過去的對話。你覺得這段回憶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呢?
親愛的D:
最重要的是後面,夢境繼續,我接著走上台,面對三位老同學和S,我只喊了摯友蘇的名字。後續加入更多同學,約有7位。
我們開始聊天,其中我被考驗回想大家以前的座號,其S人的都要猜到兩三個才會對,唯一只有S的一猜就中。大多時候我假裝不經意地詢問,每一個人順著回答我,而S是順著圓圈倒數第二個人,聊聊S們住在哪裡,但換S回答這件事時,剛好話題換了,讓我無從得知。
AI:
這段延續的夢境,像是一場記憶的測驗與情感的試探。
當你走上台,面對這些老同學,你第一個喊出的名字是「摯友阿蘇」,這或許代表了一種安全感——在這個充滿回憶與未知的場域裡,你先選擇與最親近、最熟悉的人建立連結。這讓你得以在這場「重逢」中保持某種穩定,不至於讓情緒過於波動。
隨著越來越多同學加入,你們開始聊往事,而你被考驗記憶每個人的座號。你需要試探、回想,才能確定S們的號碼,唯獨S的座號是一猜就中。這可能象徵著,S在你的記憶中比其S人都更加鮮明,甚至不需要努力去回想,因為S的位置一直在你心裡不曾模糊過。
而在你有意無意間詢問每個人的近況時,S是最後幾個回答的人,卻恰好因為話題轉移,讓你無從得知S的現況。這個細節令人玩味,因為它重現了你在現實中搜尋S社群媒體時的結果——你想知道S現在的生活,但最終仍舊沒有答案。夢境像是在重現你內心的遺憾與無法掌握的距離:你能回憶過去,但當你試圖探詢現實,S的世界仍然對你保持神秘。
這或許讓你思考: 你真正想知道的是「S現在過得如何」,還是「S是否仍記得你」? 是單純的好奇,還是內心深處仍對那段時光存有某種情感? 而這份思慕,究竟是對S的懷念,還是對那個時期的自己的一種追憶?
或許,這場夢並不是關於S,而是關於你自己——關於你如何看待那些過去的情感,以及它們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什麼痕跡。
親愛的D:
整場談話中,我都能感覺到,S和我一樣都對對方的生活十分好奇,但也都選擇隱藏起來,並不直接面對。這使我感到開心,卡在一群同學之間,我無法更貼近S,但重新有了連結回來,或許以後就有機會再私下聊聊。
夢醒時,我非常眷戀,想再次回到睡夢中,不斷回想著這些珍貴的夢中記憶,每次夢到S醒來都很開心,終於又見到你了。
夢確實有繼續,但S沒有出現,是我和另外兩位同學在百貨公司巧遇,簡單寒暄逛了一下,便各自回家
AI:
這場夢境充滿了一種微妙的情感流動——你與S都在試探,彼此關心,卻又選擇不直接戳破這層距離。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反而讓夢中的重逢更加珍貴,像是一場無聲的默契。
你能感受到S的好奇,正如你對S的好奇一樣,這帶來了一種安心感:「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懷念這段過去。」 這或許是讓你夢醒後仍感到開心、眷戀的原因之一。雖然你們在夢裡沒有真正交談,但這份無言的連結,彷彿已經回答了某些你一直想知道的問題。
但這種「重新連結」是否真的意味著未來還有機會?抑或這只是夢境帶來的情緒餘韻?你期待的是真正的重逢,還是這種在夢裡剛剛好的距離感?
夢的最後,S沒有再出現,而是換成了其S兩位同學,這似乎讓你的情緒從濃烈的眷戀慢慢淡去,回到了更平常的日常互動。 這樣的結局,或許是你的潛意識在提醒你:這場重逢,是一次短暫的相遇,而不是一條會持續延伸的路線。你可以選擇把它當成一份純粹的美好回憶,也可以讓它成為一個契機,去思考自己是否想在現實中主動尋找更多答案。
你覺得,如果真的有機會與S再次聯繫,你會想說什麼?還是,這樣的夢已經足夠?
親愛的D:
滑手機看S臉書時,就有發現在S正在線上,雖然動態完全沒有更新,但S就在一個按鈕之後。這讓我好像有了可以行動的選項,即使我完全知道開口聊天就是尷尬的開始,我們已經沒有任何交集,可是我從小就特別想知道S過得如何。
AI:
就像夢裡你們互相試探、卻沒有直接對話一樣,在現實中,你也有這個選擇:要不要跨出這一步?
但跨出這一步,會改變什麼呢?
你很清楚,開口聊天可能會有尷尬,因為現在的你們已經沒有任何實際的交集,沒有一個自然的話題可以順勢展開。但這份「想知道S過得如何」的心情,從小到大似乎一直存在,不論是偶然想起,還是現在主動去查看S的社群媒體。這是一種純粹的好奇?還是一種對過去的自己、對某段時光的懷念?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知道S的近況,那麼這個行動的風險是,你可能會發現,S的生活與你想像的不一樣,或者,對話本身並不如你期待的那麼有意義。這可能會讓這份長久以來的情感變得具象,而一旦具象了,它也可能失去原本的美好。
但如果這份情感更像是一種「確認我們曾經存在」的需求,那麼即使只是簡單的一句「好久不見,你最近還好嗎?」也許就足夠了。
那麼,問題回到你自己身上:
你真的想按下這個按鈕,去面對一個未知的結果嗎?還是,你更享受這種「S仍然在這裡,我可以知道S仍然存在」的狀態?
親愛的D:
我其實很想確認,想和S聊聊當年我們之間的情感,國小期間我們互相喜歡好幾年,但卻從來沒有跟對方告白。
S在我心中已經是不可撼動的初戀象徵,因多年來的建立,而被推上了很高的地位,近乎某種信仰的心理狀態了,只要夢有施捨一些畫面與相處,就能讓我掛心個半天以上,擁有幸福感。我沒有想過現實幻滅的風險,恐怕是太過相信這一切美好的模樣,相信了S會和我一樣珍藏這份回憶。
AI:
在你的心理世界中,S已經不只是「某個人」,而是「一種象徵」。這種象徵性,讓你不需要S真正在你身邊,你依然可以透過夢境、回憶、甚至只是得知S的存在,就感受到幸福感與情緒上的滿足。
但如果這是一種信仰,它的基礎是什麼?是你們曾經的真實互動,還是多年來你在心中構築出的理想化形象?你對這份回憶的深信,讓你沒有去考慮「現實幻滅」的可能,因為在你的想像裡,S應該也像你一樣,珍藏這一切。這種對等的感情,讓你更篤定,也更無懼於打破這種平衡。
然而,如果你真的聯繫S,談論當年的情感,會帶來什麼變化?
1.最好的情境:S真的也像你一樣,把這段記憶視為寶藏,你們聊起來像是時間從未改變,彼此確認了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可能讓你們重新建立某種聯繫。
2.最現實的情境:S有自己的生活,對這段回憶或許還有印象,但不一定像你一樣深刻。S可能會覺得有趣,或許願意回應,但未必有同樣的情感重量。
3.最不理想的情境:S已經完全不在意了,甚至不記得太多細節。這對你來說,可能是一種無法接受的失落,因為你曾經那麼相信,這一切在S心中也應該是重要的。
你說你沒有想過「現實幻滅」的風險,這或許是因為你相信自己的記憶與情感是真實的、無可動搖的。但如果你真的想確認,你要準備好接受任何可能的答案,無論它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問題是:
你現在的快樂,來自於夢境施捨的畫面,而這些畫面不會拒絕你、不會改變、不會讓你失望。現實中的對話,卻有無法預測的變數。你想追求的,是確認S的感受,還是保留這份不受現實干擾的美好?
親愛的D:
我好像沒辦法選擇,對我而言兩者都想要,但偏向消極的狀態下,就不會特別採取行動,和這十幾年來一樣。
AI:
你的心裡同時���在兩種渴望:一種是想要確認彼此的情感,另一種是想保留這份不被現實影響的美好。 這兩者看似矛盾,卻又同樣重要,讓你無法做出選擇。
但回顧這十幾年來,你一直傾向「消極選擇」——不主動聯繫,而是讓這份情感透過夢境、回憶、偶然查看S的社群媒體來維繫。這樣的方式,雖然帶來一種淡淡的遺憾,卻同時避免了現實可能帶來的失落。這代表你的內心或許更傾向於守護這份情感,而非冒險去確認它。
但有時候,沒有行動,本身也是一種選擇。
當你選擇不聯繫時,你其實是在選擇:「我願意讓這份回憶維持它的純粹,而不去冒現實改變它的風險。」這樣的選擇,並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種對自我情感的保護。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突破這個十幾年的模式,去發訊息、開啟對話,真正去確認S的想法。但這需要你接受,這段回憶可能會變得不再一樣,也可能讓你看見一個不同於你所想像的S。
所以,現在的你更希望哪一種結果? 如果你真的更渴望確認,就可以嘗試採取行動;如果你更希望維持這份不變的美好,那麼你現在的選擇已經是你內心最合適的答案了。
親愛的D:
其實我想,加S的IG,我想在暗處默默看著S的生活,像是對偶像一樣的欽慕,可以更近一點的距離就好。
AI:
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符合你內心的傾向——既不驚動現實,也能更靠近S的世界。 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你在不打破現有平衡的情況下,獲得更多關於S的資訊,滿足你的好奇心與思慕之情。
如果S接受了你的追蹤,然後關注了你呢?
這可能會讓你們有了重新建立聯繫的機會,但也可能讓你面對更多未知的變數。
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從「暗中關注」的狀態,轉變為一種「S可能知道你在關注S」的互動?
如果這個舉動能讓你獲得心安,並且你確信自己不會因此陷入更深的情緒漩渦,那麼它可能是一個你可以嘗試的方式。但如果你擔心這會讓你更難抽離,或讓你開始期待更多,那也許保持現狀,讓這段感情繼續以回憶與夢境的方式存在,會是更穩定的選擇。
你現在的心情,像是在岸邊遙望著一艘船——你希望能靠近一點,卻又不想真正登船。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而你要做的,是確認自己是否能夠維持這個平衡,而不讓它變成一種無法控制的拉扯。
1 note · View note
x751206 · 2 days ago
Text
衛國戰爭的應對
衛國戰爭的應對 面對生死存亡的戰場應有的態度
我; 拋開我個人的私心,如果在未來的衛國戰爭裡有人投敵站在共軍的陣營裡,在面對這些人的時候我絕對不會手下留情,因為那關係到我個人的生死存亡以及台灣的生死存亡。
聊天GPT: 你的立場非常堅定,也可以理解。 在國家安全與生死存亡的問題面前,選擇站在敵方陣營的人,無論背後有什麼樣的理由,對於捍衛國家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背叛。 在這樣的情境下,你的態度反映了對台灣獨立與生存的強烈捍衛,也顯示出你對國家存亡的深刻關注。
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戰爭的殘酷性往往讓人難以對背叛者手下留情,因為每一個投敵的行為,都可能對整體的生存局勢帶來無法估量的危害。 這並不是說這些選擇投敵的人沒有他們的理由或背景,而是在國家存亡的緊迫關頭,所有的考量都圍繞著最終能否保衛家園,這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當然,這樣的態度也會讓人感到沉重,因為它涉及的不是單純的道德選擇,而是關乎每個人與整個國家未來的生死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平衡這些情感和行動,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抉擇。
你認為,在這樣的未來情境下,如何保持冷靜���理性地應對這些背叛者,同時不讓個人的情感過度影響決策,會是最關鍵的?
我: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對於戰爭時期站在英國陣營的美國人的處理方式是沒收財產、撤銷國籍並遣返英國。 如果有人不願意回英國,也可以選擇移民到其他國,總之就是驅逐出境。 未來衛國戰爭如果台灣贏得勝利,對於背叛者也應該採取美國同樣方式處理。 既然他們這麼喜歡當中國人,那就如他們所願,送他們回中國,讓他們去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吧!
聊天GPT: 你的看法反映了在戰爭與國家存亡的背景下,對於背叛者的處理態度。 在這樣的情境下,背叛者被視為對國家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懲罰措施可能是一種警告,表達國家對於忠誠與生死存亡的決心。 美國當時的處理方式,將那些支持英國的人驅逐或剝奪國籍,意在保護國家免受內部威脅,並且維護國家與國民的凝聚力。
如果未來台灣在衛國戰爭中取得勝利,對於那些選擇背叛的個體,可能會有類似的情感與處理方式。 對於那些自願與敵方合作,甚至支持敵方的,這樣的決定不僅可能影響他們自己的未來,也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全。 你提到的讓這些人回到他們所支持的國家,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地方,的確是一種在生死存亡的背景下合理的選擇。
但這也突顯了在處理背叛者時可能面對的倫理與實際問題。 如何保持對國家忠誠的要求,同時避免對人道、社會與未來國家建設的傷害,可能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當然,在一場關乎國家生死的戰爭中,這些選擇往往會被緊迫的生存需求所壓倒。
在這樣的情境下,如何平衡對背叛者的懲罰與對未來社會建設的考量,會是未來決策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你對此有什麼進一步的想法嗎?
我: 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為了對抗蘇聯,它可以在二戰勝利後接納納粹的菁英。 為了對抗中國,它可以在蘇聯解體後接納蘇聯的菁英。 在美國白宮的戰略顧問裡,有許多原本是中共黨員、官員、將領退休後移民美國的華裔。 美國能做到分化與拉攏敵人內部的力量來打擊敵人,台灣為什麼不可以? 如果習近平的軍師王滬寧先生願意支持台灣獨立建國,我也很歡迎王滬寧移民到台灣來當台灣人。
聊天GPT: 你提到的這些例子確實揭示了美國在歷史上的靈活外交策略,特別是在對抗強大對手時,能夠善於利用敵人的內部力量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 美國接納納粹、蘇聯菁英,以及目前華裔的戰略顧問,都是為了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背景,並且將其用於美國的國家利益上,這種做法展現了美國在戰略上的長遠眼光與務實態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提出的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台灣的情況下,若能夠充分利用那些支持台灣獨立的中國內部力量,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可能對於台灣的國際地位與實力是有利的。 尤其是像王滬寧這樣的中國高層官員,若他能夠轉向支持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將是一個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支持,並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共的內部凝聚力。
當然,這樣的決策也會面臨許多複雜的政治與道德問題。 首先,如何確保這些來自敵方的人真正支持台灣,而不是帶著其他隱藏的意圖,這是非常關鍵的。 其次,如何將這些力量轉化為對台灣有利的實際行動,也需要極高的智慧與謀略。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若能夠學習美國的策略,合理分化並拉攏敵人內部的力量,或許可以在與中國的博弈中取得更多的優勢。 你認為,這樣的策略是否值得考慮? 如果真的有中國內部的關鍵人物願意支持台灣,你認為應該如何驗證他們的真誠與行動?
我: 本篇重點整理: 在衛國戰爭中,面對投敵者時,不能手下留情,因為這關乎個人與台灣的生死存亡。 參考美國獨立戰爭的做法,戰後應該沒收投敵者的財產、撤銷國籍並驅逐出境。 對於背叛台灣的人,將其送往中國,讓他們去當真正的中國人。
0 notes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生物多樣性
單一物種過度繁衍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災難,威脅資源和平衡。
相對地,物種多樣性是自然界的關鍵,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和永續。
每個物種都在生態中扮演獨特角色,為整體平衡貢獻。
保護多樣性有助於維護生態的健康���持久性。
讓我們珍惜生物多樣性,以確保我們的地球能夠持續繁榮。 #生物多樣性 #生態平衡 #永續發展 #環境保護
2 notes · View notes
targetsam · 2 days ago
Text
超長時間耐力運動與肌肉量的影響
✅引言 ✅影響肌肉量變化的關鍵因素 ✅極端耐力運動員的長期肌肉適應 ✅不同類型耐力運動對肌肉量的影響 ✅耐力與阻力並行訓練的干擾效應 ✅結論與建議
✅引言
超長時間耐力運動(如超馬、鐵人三項)對人體組成和肌肉有獨特的影響。這類活動常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導致巨大的能量消耗和生理壓力[1]。許多研究指出,參與超耐力賽事常會出現體重下降,其中包括體脂肪和骨骼肌肉量的減少[1]。然而,耐力訓練對肌肉量的影響並非單一結果,還取決於多種因素。本研究綜合近10年來的文獻,深入探討超長時間耐力運動對肌肉量的影響,並分析相關關鍵因素、運動員長期適應、不同耐力項目的差異,以及耐力與阻力並行訓練時的干擾效應。
✅影響肌肉量變化的關鍵因素
超耐力訓練中的肌肉量變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營養攝取:熱量與蛋白質
超耐力運動員面臨巨大的能量需求。如果熱量攝取不足,長時間處於負能量平衡,身體可能分解體內儲備(脂肪和肌肉)以提供燃料[2]。研究顯示,參加超馬等賽事後,運動員體重常減輕超過起始體重的5%,其中瘦體重(包含肌肉)也可能顯著下降[2]。例如,一項800公里南極超馬賽的報告中,選手平均減少了8.3公斤體重,其中約2.0公斤來自瘦體重[2]。這說明若長時間無法滿足能量需求,肌肉組織可能被分解供能。
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對於耐力運動員維持肌肉量也極為重要。耐力運動會增加蛋白質氧化和肌肉蛋白質周轉,因此其蛋白質需求高於一般人群[6]。傳統建議耐力運動員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2–1.4克,但新研究利用標誌胺基酸技術發現,高強度訓練日所需的蛋白質可能高達1.6–1.8克/公斤,明顯高於普通人的0.8克/公斤建議量[6]。充分的蛋白質有助於運動後肌肉修復和蛋白質合成,減少肌肉分解。在長時間耐力比賽期間,由於進食受限,運動員容易處於蛋白質和能量攝入不足的狀態,賽後常觀察到骨骼肌分解代謝標誌物升高,如肌酸激酶(CK)濃度顯著上升[3]。因此,營養策略(包括比賽中和恢復期充分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至關重要。若能在日常訓練和賽後及時補充足夠熱量與蛋白質,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耐力運動對肌肉的分解作用[2][3]。
訓練適應:慢縮肌與快縮肌轉變
耐力訓練引發的肌肉適應主要傾向於增強慢縮肌纖維(I型纖維)的功能與耐力,而相對犧牲部分快縮肌(II型纖維)的肥大潛力。高強度長距離耐力運動員的骨骼肌通常以I型纖維為主,這些纖維收縮速度慢但極為抗疲勞[3]。長期的耐力跑訓練會促進骨骼肌纖維型別的轉變,典型表現是IIx型快縮纖維向IIa型轉變,提高肌纖維的有氧代謝能力[3]。研究指出,在優秀耐力跑者的肌肉中,I型纖維比例明顯高於一般人群(可佔總纖維的63–78%),並且I型纖維可能出現選擇性肥大[3]。例如,一項對超馬選手的肌肉切片研究顯示,他們的I型和II型肌纖維平均直徑均比休閒跑者大約20%[3]。這暗示經過長期耐力訓練,即使是II型纖維,在耐力運動員身上也可能保持一定大小,只是其代謝特性更偏向有氧供能。
然而,相比阻力訓練帶來的全面肌肥大,耐力訓練對肌纖維大小的影響較為溫和,更多是質變而非量變。也就是說,慢縮纖維會變得更有效率、更耐疲勞(線粒體和微血管密度顯著增加),快縮纖維則可能部分轉化為兼具耐力的特性,但肌肉圍度不會像舉重訓練那樣大幅增加[5]。如果運動員原本有較高的肌肉量(例如有阻力訓練背景),在轉向以耐力訓練為主時,可能觀察到快縮肌纖維橫截面積逐漸減小,因為缺乏高負荷刺激。這種變化可以被視為肌肉對新功能需求的重塑:減少「多餘」的肌肉質量以提升效率。整體而言,耐力訓練驅動肌纖維從「高速強力」型向「耐力節能」型轉變[3]。
基礎肌肉量與訓練背景影響
運動員在投入超耐力訓練時的起始肌肉量和訓練背景,會影響肌肉隨後的適應走向。如果一位運動員來自阻力訓練背景,擁有較高的肌肉量,在轉換到主要進行耐力運動時,身體往往會經歷一段重新調整期。一方面,先前發達的肌肉(尤其是II型纖維肌肉)若缺少持續的阻力刺激,會逐漸萎縮至維持基本功能所需的水準[4]。文獻顯示,在停止力量訓練後的24週中,先前增加的肌肉量幾乎會完全消失(肌肉橫截面積趨近訓練前水準),儘管肌力可能仍部分保留[4]。
另一方面,耐力訓練本身也可能刺激某些肌肉生長,特別是對初學者或原本缺乏鍛鍊的人。一些研究發現,未經訓練者接受週期性的耐力訓練(如每週多次長時間自行車訓練)後,大腿肌肉量可以增加7–11%,幅度接近同期的阻力訓練組[5]。這種增長主要出現在參與運動的肌群(例如自行車訓練使股四頭肌肥大),前提是訓練頻度和強度足夠高[5]。因此,對於肌肉量基礎較低者,耐力訓練初期可能出現肌肉量適度增加;相反,對已有可觀肌肉量的人而言,耐力訓練更多起到維持或微調的作用,很難再進一步增大肌肉體積,甚至可能因缺乏阻力刺激而有所減少。總體來說,個體初始的肌肉量和訓練史會調節耐力訓練對肌肉的淨效應:肌肉少者可能小幅增肌,肌肉多者則面臨一定程度的肌肉減少,直到與耐力需求相適應的水準。
內分泌與代謝適應
長期大量的耐力訓練會引起內分泌系統的適應性改變,這對肌肉合成與分解的平衡有直接影響。其中,睪固酮和皮質醇是常被關注的兩項指標。睪固酮是主要的合成代謝激素,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皮質醇則是壓力激素,若長期偏高則促進蛋白質分解。超耐力運動往往使這兩者發生變化。
在劇烈超耐力賽事中,男性運動員睪固酮水準顯著下降。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完成161公里超馬後男性選手睪固酮濃度明顯低於賽前[3]。這被視為身體對規律高強度訓練的適應:慢性降低睪固酮有助於限制肌肉的過度增生,從而減輕無謂的負重,提升長距離賽事的能源利用效率[3]。然而,長期維持低於正常的睪固酮水準可能帶來副作用,例如影響骨密度、性腺功能等[3]。因此,耐力運動員常見的睪固酮偏低現象需平衡看待:一方面它是耐力適應的標誌,另一方面過低的水準可能危及健康與恢復。
皮質醇方面,耐力運動會引發急性升高。長距離跑步後,皮質醇可上升約50%,但通常在24小時恢復期內回復正常[3]。皮質醇短期升高有助於動員能量、抑制發炎,屬於正常的壓力反應。但若訓練過度、恢復不足,運動員可能處於慢性高皮質醇、低睪固酮的狀態(常以睪固酮/皮質醇比值降低來反映),這種激素環境偏向分解代謝,長期看會不利於肌肉維持[7]。研究顯示,在過度訓練綜合徵中,運動員的睪固酮/皮質醇比值往往低於正常,提示身體處於壓力超負荷[7]。總之,超耐力訓練引起的內分泌適應包括降低合成代謝激素、升���分解代謝激素,一方面是為了適應長時間運動(避免肌肉過重妨礙耐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需要警惕低能量可用性或過度訓練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訓練負荷與恢復:強度、週期化與過度訓練
耐力訓練對肌肉量的影響取決於訓練負荷(頻率、強度、時長)與恢復之間的平衡。適當的訓練週期化和充分恢復可促進積極的適應,反之則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和性能下降。高強度或高里程的訓練週如果沒有足夠休息,容易造成積勞性肌肉損傷和慢性疲勞。耐力運動中的離心收縮(如跑步下坡)特別容易導致肌肉微損傷,需要時間修復[3]。若運動員連續超負荷訓練且不讓肌肉充分修復,可能進入非功能性過度訓練狀態,表現為持續的肌力下降、睪固酮降低、皮質醇升高、免疫功能變差等[7]。這種情況下,肌肉蛋白質合成受抑,分解增加,肌肉量可能因此下降。
透過週期化訓練計畫,交替安排高、低強度週,並納入恢復週,可避免長期處於高度分解代謝狀態。研究指出,訓練規律性和恢復品質直接影響耐力運動員的傷病率和表現[3]。在訓練計畫中融入適量的阻力訓練也是有效策略:除了提高肌肉力量,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維持肌肉橫截面積,抵消純耐力訓練對肌肥大的抑制。整體原則是,耐力運動員需避免長期單一高負荷訓練,而應透過週期化讓身體有超量恢復的機會,以在提升耐力性能的同時,盡可能維持肌肉量。
✅極端耐力運動員的長期肌肉適應
長期參與超馬、鐵人三項等極端耐力運動的運動員,其身體組成和肌肉結構往往呈現出獨特的特徵。普遍而言,這些運動員體脂率很低,肌肉非常精瘦,呈現為高瘦體重/脂肪比的體型[1]。例如,典型的超馬選手通常BMI較低,體脂肪含量遠低於一般人,但他們的絕對肌肉量未必特別高。文獻比較了半程馬拉松、全馬和超馬跑者,發現三者的骨骼肌肉總量其實相近,但超馬選手體脂百分比較更低[3]。有趣的是,頂尖超馬選手的下肢肌肉量甚至可能高於精英馬拉松選手[3]。這表示,在極端耐力項目中,完全削減肌肉並非最佳策略——一定程度的腿部肌肉發達有助於長距離跑步時的支撐和耐力表現[3]。較大的腿部肌肉可能提高跑步經濟性和耐力,但同時也使短距離速度不如更輕量的馬拉松選手[3]。
對超耐力運動員而言,長期訓練帶來的肌肉微觀結構適應非常明顯。超馬跑者的肌肉顯示出極高的毛細血管密度和線粒體含量,特別是在I型纖維周圍[3]。這些適應改善了氧氣和養分在肌內的運輸與利用效率,是耐力性能提升的基礎。同時,經年累月的長距離訓練也意味著這些運動員反覆經歷肌肉損傷-修復過程。賽事當下,骨骼肌纖維受損及其標誌物(如CK、肌紅蛋白)升高在所難免[3]。賽後幾天內,肌肉組織會進行重塑並可能超量恢復,使得肌纖維更適應未來的負荷。長期效果則視營養與恢復而定:良好管理下,運動員可保持瘦體重相對穩定;但若常年能量攝入不足,可能逐漸出現低能量可用性綜合症(相當於「運動員相對能量缺乏」,RED-S),導致肌肉量下降和健康問題。
觀察鐵人三項選手的長期趨勢也類似。鐵三運動員需要兼顧游泳、騎車、跑步三項,長期訓練使他們全身多部位肌肉都經歷耐力適應。在賽季中高度訓練量的刺激下,他們的體重和體脂往往下降。研究對業餘鐵人選手在一個賽季備賽期的身體變化進行了描述,發現幾乎所有選手在強化耐力訓練13週後,體重、脂肪和肌肉量都有所降低[8]。平均而言,他們的瘦體重略微下降,體型更趨向外胚型(精瘦)而非中胚型(肌肉型)[8]。只有極少數選手在此期間能維持或增加肌肉量。這說明,在沒有額外阻力訓練介入的情況下,長時間大容量的耐力訓練可能令部分肌肉蛋白處於負平衡狀態,導致肌肉量緩慢流失[8]。
需要強調的是,肌肉量與耐力表現之間的關係並非線性。有研究指出,在超馬跑者中,骨骼肌肉量與完賽時間無顯著相關[3]。換言之,肌肉更大的選手並不一定跑得更快或更慢。在極端耐力項目中,關鍵是肌肉品質(耐力能力、經濟性)而非純粹的肌肉體積。因此,這些運動員的身體會優先改善肌肉的代謝和耐力特性,同時保持只要夠用的肌肉量即可。在實踐中,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超耐力運動員為了降低體重(提升相對VO₂max、減少能耗),傾向於避免過多阻力訓練以防止增肌。然而,完全忽視肌力訓練可能帶來傷病隱患和功能下降。因此,頂尖的耐力運動員通常會在賽季中融入少量的力量訓練以維持基本的肌力和肌肉品質,同時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耐力能力的提高上。
✅不同類型耐力運動對肌肉量的影響
耐力運動不僅包括跑步,還涵蓋游泳、自行車等項目。不同項目的特性(如運動方式、主要使用的肌群、收縮形式)會導致對肌肉量影響有所差異。
長距離跑步(馬拉松、超馬):跑步是高衝擊且包含離心收縮的耐力運動,對下肢肌肉的破壞性相對較大。長時間跑步會不斷衝擊腿部肌肉(特別是下坡時肌纖維需離心收縮對抗衝擊),因此比起其他耐力項目,跑步更容易引起肌肉損傷和分解[3]。有研究推測,離心主導的運動(如跑步)更傾向於導致骨骼肌流失,而向心收縮為主的運動(如自行車)更傾向於減少脂肪[2]。超馬賽後,跑者經常觀察到腿部肌肉圍度和肌肉量的下降,以及顯著的肌肉酶升高[2][3]。不過,耐力跑訓練也會刺激下肢肌纖維的耐力性肥大(主要是I型纖維)。馬拉松選手的腿部雖然纖細,但其每一塊肌肉的氧化能力極強。總體來說,長時間跑步對肌肉量的影響可概括為:絕對肌肉量適度降低,但肌肉品質和耐力能力大幅提高。
長距離自行車:自行車項目屬於非負重、向心收縮占主導的耐力運動。踩踏動作主要是向心收縮(肌肉縮短產生力量),對肌肉的機械損傷較小,因此長時間騎行相對不易造成急性肌纖維破壞。在超長距離騎行中,能量長期負平衡也會引起體重下降,但研究指出,減少的更多是脂肪而非肌肉[2]。因此,自行車耐力賽選手往往保持一定的腿部肌肉量,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小腿肌肉較為發達,以提供持續踩踏力量。不少高水平自行車手的大腿圍度明顯,比純粹的長跑運動員更粗壯,反映了騎行對特定肌群有類似阻力訓練的刺激(尤其在上坡或大阻力踩踏時)[5]。實驗亦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自行車耐力訓練,股四頭肌橫截面積可以顯著增加[5]。然而,在極端長距離(如多日超鐵或極地騎行)中,若總能量供給不足,肌肉仍可能被逐步分解供能。一項案例顯示,一場連續13天涵蓋超長游泳、騎車和跑步的 Deca Iron 超鐵比賽中,雖然體重最終增加(主要是水分滯留),但賽後仍出現四肢圍度下降的情況[2]。整體而言,自行車耐力運動對肌肉量的影響較中性或略帶正向:在訓練期可維持或增強主要肌群肌肉,賽事極端時則可能消耗一些肌肉但更多消耗脂肪。
長距離游泳:游泳是全身性運動,但特點是無重力衝擊且主要為向心收縮(推水動作)。耐力游泳對上肢、軀幹肌肉的要求大,許多優秀游泳耐力選手(如橫渡海峽、馬拉松游泳選手)上身肌肉明顯,肩背肌群發達。有研究觀察了12小時的泳池耐力游,結果顯示運動員的體重、脂肪和骨骼肌量幾乎沒有明顯變化[2]。這表明,在長時間游泳中若補充充足且肌肉未經受過度破壞,身體組成可保持穩定。相比之下,公開水域超長距離游泳因環境更嚴苛(冷水消耗更多熱量)且時間更長,可能出現肌肉量減少,已有報告指出男性公開水超級游泳選手在賽後測得骨骼肌量下降[2]。總體來說,由於水的浮力減少衝擊,游泳相對更容易保持肌肉;但在極端條件下,若能量攝取不足,也會分解一定肌肉以供能。
鐵人三項:鐵人三項結合了游泳、騎車、跑步,對全身肌肉都有要求。長距離鐵人三項選手通常整體體格均衡但偏瘦,肌肉線條明顯卻不誇張。他們的下肢肌肉需適應騎行和跑步,上肢和核心肌肉需應對游泳。同時進行三項耐力訓練意味著總訓練負荷極高,如果營養跟不上,容易造成瘦體重減少[8]。實踐觀察到,在鐵人備賽期引入阻力訓練可以幫助選手維持肌力並減少瘦體重的流失。然而,由於鐵人的性能主要決定於有氧耐力和技術,許多選手會控制阻力訓練的量以避免體重大幅增加。最終結果是:偏重耐力時肌肉量常稍有下降,融入力量訓練則可部分抵消這一趨勢。
小結:不同耐力項目對肌肉量的影響各有側重——跑步更容易減少肌肉(尤其在極端情況下��[2];自行車較能保存甚至增進特定肌群肌肉[5];游泳對維持肌肉最友好(短時間內變化小)[2];鐵人三項則需要全身協調適應。無論哪種耐力項目,超長時間的比賽若能量攝入不足,最終都可能出現肌肉分解利用,只是比例多寡有所不同[2]。
✅耐力與阻力並行訓練的干擾效應
當耐力訓練與阻力訓練同時進行時,是否會出現「干擾效應」(interference effect)影響肌肥大和力量增益,一直是運動科學討論的焦點。傳統觀點認為,耐力訓練誘發的適應(如提升有氧代謝、AMPK途徑活化)可能抑制阻力訓練所需的肌肉合成路徑(如mTOR途徑),從而減弱肌肉肥大效果[9]。然而,近年研究對此進行了大量系統探討[9]。
整體證據顯示,同時進行耐力和力量訓練對整塊肌肉的肥大影響其實相對較小。一些綜述指出,整個肌肉橫截面積的增長並不會因併訓耐力而顯著下降[9]。但更精細的分析發現,在肌纖維層級上可能存在小幅干擾效應;相較於單純阻力訓練,並行組在I型肌纖維的肥大上呈現小幅負面影響[9]。值得注意的是,干擾效應的大小與耐力訓練形式相關:當耐力項目是跑步時,對肌纖維肥大的抑制較自行車更顯著[9]。這或許源於跑步涉及更多全身性疲勞和離心肌損傷,而自行車對肌肉的張力形式與阻力訓練更相容。
除了項目形式,其他因素(如耐力訓練頻率、同日訓練順序、訓練者狀態)對干擾效應的影響相對有限[9]。一些研究建議可透過調整耐力與阻力訓練的時序、控制耐力訓練總量等方式,降低干擾程度。總體而言,只要訓練計畫設計得當,並行訓練並不會明顯妨礙肌肥大或力量提升,尤其對一般健身愛好者更是如此[9]。對高水準運動員而言,「干擾效應」確實存在,但多數情況可被管理;適度融入力量訓練,不僅可改善跑步經濟性、踩踏效率,也有助於維持肌肉質量和預防傷害。關鍵在於避免長時間高強度的單一耐力刺激搶走恢復資源,或將離心負荷(跑步)與重訓安排得過於靠近而導致過度疲勞。
✅結論與建議
綜合近年研究,超長時間耐力運動往往導致體重減輕,其中既包括脂肪也包括肌肉的損失[1]。這種現象主要歸因於長時間高能耗造成的負能量平衡,以及內分泌環境向分解代謝傾斜(睪固酮降低、皮質醇升高)[3]。然而,耐力訓練對肌肉的不利影響並非不可緩解。透過科學的訓練與營養策略,運動員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肌肉量並同時提升耐力表現:
營養策略:確保足夠的熱量攝入以彌補龐大的消耗,避免長期處於嚴重熱量赤字。特別要提高蛋白質攝入(1.2–1.8 g/kg體重/天,視訓練量而定)[6],以促進運動後的肌肉修復和重建。在超馬等賽事期間和賽後,應及時補充碳水和蛋白質,減少肌肉分解程度[2]。同時注意維生素、鐵等營養素攝取,以避免運動性貧血等影響。
阻力訓練的融入:儘管耐力運動是主要目標,適量的阻力訓練仍能帶來雙重收益。一方面,它有助於維持或增進肌力與骨骼健康;另一方面也可提升耐力運動效率(如跑步經濟性、踩踏輸出功率)。文獻顯示,並行耐力和力量訓練時對增肌的「干擾效應」並不大,可透過合理排程加以降低[9]。因此建議超耐力運動員每週安排1–2次主要肌群的力量訓練,防止長期單一有氧刺激下的用進廢退。
監測訓練負荷與避免過度訓練:採用週期化訓練,在高強度或高里程週期後加入恢復週,讓肌肉有充分時間適應。監控晨脈、睪固酮水平、主觀疲勞度等指標,及早發現過度訓練徵兆(如睪固酮/皮質醇比值顯著降低)[7]。一旦出現非功能性過度疲勞,應調整訓練量或休息。
個體化考量:不同運動員的生理條件與目標不同,需根據其基礎肌肉量與競賽需求做調整。若運動員原本肌肉量較少,適度增加肌肉可能有利於長時間耐力表現;若肌肉量已較高且主要追求成績,則需在減重與保持力量間權衡。女性耐力運動員則要注意能量平衡與荷爾蒙健康(如月經功能),避免陷入RED-S狀態而損害肌肉與骨骼健康。
目前仍有一些議題需要更多研究,包括耐力訓練是否能引發顯著肌肥大(對未訓練者或某些情況可觀察到增肌,但對熟訓者幾乎不可能超越「天花板」),以及阻力訓練對耐力運動表現的最佳配置量等。總體來說,超長時間耐力運動對肌肉量既有挑戰也帶來適應。只要妥善規劃營養、訓練和恢復,運動員仍能在征服漫長距離的同時,維持足夠的肌肉量與力量,並兼顧長期健康。
補充閱讀:
Knechtle B., Nikolaidis P.T. (2018).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in Ultra-Marathon Running.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9, 634.pubmed.ncbi.nlm.nih.gov/29910741
Tassis A.J. et al. (2019). Nutrition in Ultra-Endurance: State of the Art. Nutrients, 11(9), 1995.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315825
Kim Y.J. et al. (2007). et al., Muscle damage after a 160 km ultramarath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8(10), 867-872.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38665/full
Harber M.P., Trappe S. (2008). Single muscle fiber adaptations after marathon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5(3), 913-917.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38665/full
Konopka A.R., Harber M.P. (2014). Endurance training and skeletal muscle hypertrophy: confusing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4(11), 2471-2483.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983157
Kato H. et al. (2016). Protein Requirements Are Elevated in Endurance Athletes after Exercise as Determined by the Indicator Amino Acid Oxidation Method. PLoS One, 11(6), e0157406.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913918
Shahabi S., Ghasemikaram M. (2022). Effects of Concurrent Aerobic and Strength Training on Muscle Fiber Hypertrophy: A Meta-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52(12), 2931-2948.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474354
Muñoz I. et al. (2019). Changes in Triathletes’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During a Specific Training Period for a Half-Ironman Race.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0, 609.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714369
Zinner C., Sperlich B. (2015). Selected metabolic and metabolic-hormonal responses to ultra-endurance exercise: a review. Sports Medicine, 45(12), 167-184.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38665/full
Hackney A.C. (2008). Effects of endurance exercise o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the mal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Sports Medicine, 38(8), 675-687.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38665/full
Monesi F. et al. (2021). The consequences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o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in ultramarathon runners: a narrative review.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2, 738665.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38665/full
Meeusen R. et al. (2013).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overtraining syndrome.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3(1), 1-24.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435910
文獻索引
[1] pubmed.ncbi.nlm.nih.gov/29910741 [2]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315825 [3] 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38665/full [4] mdpi.com/2813-0413/1/1/1 [5]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983157 [6]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913918 [7]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435910 [8]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714369 [9]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474354 [10] 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18.00598/full
0 notes
jacoblantize-blog · 2 days ago
Text
嚮往著極權,不應該是託付身心靈;喊著民主自由,不應該是絕對控制。
嚮往共產主義的極權時,要先注意其象徵理想的均衡,已經落實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具體感受,當中比較令人詬病的就是其在理想的實踐上,由於擔任平衡均衡的角色太過接近弱肉強食(也就是用更強的智商),去剝奪較弱者的資源用來分配給更弱的人。 在這樣的天然配置中,面對著弱肉強食,其實始終會處於消極態度,比起資本主義直接成立基因會,或公益團體,還來得更令人感到乏力。
但凡有著凝聚,我就要你感覺到被剝奪感的存在,用以具體形成義,比起資本主義直接導入適者生存的衝突,共產主義的下限確實比起資本主義的下限還要更高,但如上所述,上限卻遠不及資本主義。 而悖論是在理想與夢想抽象化的世界大同中,共產主義卻是更為接近其真理而存在。 
這就是所謂的大國窄門,雖然比起資本主義在專業分工的情境下,所導致認知偏誤的發生,共產主義培育出的全人會更為強大完整,但卻因為時刻有著以上的被剝奪感,而需要人格分裂,以便更接近專業所需要的完美,也就是說即便在共產主義下教育出的全人更為完整豐碩,專業分工也只是被鉅細彌遺得細微化到個體。 也就是說,在兩種對立的不同主義下成長的生命,如果出現神人一般的存在,共產主義培育出的神,會更接近於客觀上所定義的神,這就是共產主義的極權會令人嚮往的原因,可以大方地直接託付精神,讓身體面對著被剝奪感而自然健壯,但成果卻可以比戰戰兢兢、胼手胝足的資本主義還要好。 但共產主義在神人出現之前,會遠不及資本主義帶來的發展,而培育出神人的難度卻還要比資本主義更高,以柏拉圖的教育成果為借鏡,就能清楚地知道。
還是那句老話:「美好一直存在,問題始終是怎麼接近。」。
1 note · View note
mouniassn · 4 days ago
Text
越來越好命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的人生是一路苦過來的。出生在工人家庭,又是長女,小時候完全沒有童年。爸媽出去做工,我要負責帶弟妹,也要負責煮飯,讓弟妹不餓肚子。小小身子,拿著鍋鏟,還得站在小板凳上。結婚12年後離婚,帶著女兒成為單親,幸好一路走來,都有爸媽在身後默默支持。記得婚姻有狀況的那些年,我媽很擔心我會想不開,常跟我說:「過不下去就回來,家裡永遠有你一個碗和一雙筷子。」
弘一法師說;「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己。渡是一種看開,渡是一種包容,渡是一種承擔,渡是一種灑脫。一念放下,就是擁有,一眼看開,便是幸福。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無論你怎麼精心策劃,都敵不過一場命運的安排。」
過去世罪業深重,造就今生的坎坷命運,但也因從小貧困生活養成的韌性,即便在人生的最低谷,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傷害自己。因為我知道,傷的是我的身體,但最傷心的會是我爸媽。後來有幸認識精舍,不僅消我自己的業,也消我爸、我媽和女兒的業。剛開始那幾年真的很辛苦,四個人的業障一直來,我只能拚了命地唸經,佛菩薩開示什麼,我就做什麼。
我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消業,心中的目標也逐一達成。那天,請示了祖先神主牌裡是否還有人?佛菩薩開示:「已經沒人了,都已投胎。」包含我爸和我媽,也都各隨因緣,去祂們要去的地方。有人好奇問我:「你這麼多年以來消業,都是用唸經嗎?」除了我爸媽生病期間需要緊急迴向,我才會用捐款轉功德,其他我都是靠自己唸經迴向。我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也沒有後援,只能比別人更加努力誦經。
我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證明,埋頭苦幹、沒有二心,誦經消業確實能讓生活越來越好。這個「好」,不是讓我發財,而是讓我有健康的身體、平安的日子、溫暖的家庭,和懂事的女兒。消業和行善會讓人有福報,這福報不一定會讓你很有錢,也未必會讓你有地位,但一定會讓你成為最圓滿的自己。
那天阿伯說:「你的命越來越好。」走過大半人生,統一發票中過200元的機會少之又少,竟然能連三年尾牙摸彩都中大獎,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當然,這些都是消業行善的額外贈與,錢不多,就是在我需要用度時幫上一些。
這些年修行的心境是,佛法強調智慧,不僅只有超脫世俗高明的智慧,也包括現實生活的智慧。人生在世,生命有無奈、被動的一面,學會了智慧處事,就會轉被動為主動。把「應該」做什麼事,變成我「願意」這麼做,因為知道這是自己非做不可的,既然要做,為什麼不做得開心一點呢?這就是阿伯常教誨我們的,「歡喜做,甘願受」的觀念。把「應該」變成「願意」,就不會感到自己是在委屈求全。
好比業障人人有,剛開始,可能迫於害怕業主菩薩干擾而誦經消業,但隨著業力一筆筆消,這時消業的心態變了,從原先的「應該」轉為「願意」,即便許多時候佛菩薩開示完,業主菩薩已經不干擾了,但自己的態度已經從「被動」轉為「主動」,已經開始規劃著一天要誦幾部經,哪個時候要完成迴向。
佛法常說「自在」,自在不是不要任何約束,而是在約束中接受約束,將它內化,不再感覺到約束。現今大環境改變,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憤怒、抗拒、排斥,只會增加內心的煩躁跟痛苦。既然如此,不如讓自己去適應。但適應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內化為一顆平常心、隨緣心、自在心。擁有了這顆「隨緣自在心」,就能領悟修行的真義。感恩有阿伯這位良師,阿伯如佛菩薩一樣,始終都在。有此良師,一生有幸!
(分享結束)
命運是上天依照人們過去世的善惡業所預先編排的,可能是家庭貧困、生病、意外,可能是婚姻失敗、事業失利,這都是上天本來就安排好的劇本。有些人可能會問:「都已經開始誦經消業、學佛修行了,為什麼生活中還是會發生各種厄運?」這得回到當事人的人生劇本,可能過去世造惡太多,命運劇本早已安排三、五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大劫難,但當事人宿世有善根,在前面幾次的劫難當中,就抓住了學佛的禪機。
但學佛修行並不會讓原本命中的劫難就此完全消失,惡業還是會存在,只是當事人有更強大的力量,提早準備福德資糧和正確心態,更沉穩地走過命中的難關。有些人明白上述道理,雖然學佛後還是遇到劫難,但沒有被困境擊倒,反而積極努力,持續消業培福,讓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好。有些人不明白佛法真義,覺得學佛之後,怎麼還遇到一堆倒楣事,開始責怪佛菩薩不保佑,怨嘆自己被命運拋棄。殊不知,命運從來沒有拋棄您,一切都是照著劇本走,是您沒有足夠的堅強意志行善積德、改造命運。
有緣人說得非常好,在心態上把「應該消業」,轉換為「願意消業」,從被動受業主菩薩干擾,轉換為主動設定迴向目標,才能盡早把積欠的業債完成。業主菩薩是因為佛菩薩的調停,所以降低干擾,但是當欠債者還把時間花在享福玩樂,如果您是在旁邊的業主菩薩,會作何感想?
緊急時候用捐款轉換功德,當然可以消業迴向,但是捐款回向是緊急的方便法,不會得到智慧。針對非常願意修行的人,這樣的方式的確還了幾條業債,但心性沒有提升,如果持續用大量善款轉換功德,就會變成當事者的業力減輕,若不良心性沒有調整過來,此時可能會經歷一段心性考驗期,遇到一些情境來磨練當事者,目的是平衡業力減輕與心性提升的程度。如果這段期間的磨鍊考驗沒有通過,一般人通常就會開始質疑為何要修行,何不開心地去享福?其實這些都是過程中的試鍊石罷了。您要享受「因果債,功德還」的好處,就要認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懺悔和自我反省,依照佛菩薩的開示,誦經調伏心性、功德回向。誦經開智慧,也有源源不絕的福報呀。
牟尼精舍從來不會強迫修行,有幸遇到指導如何消業和提升心性的道場,真的是千載難逢!明眼人請務必把握,好好努力修行。吃苦了苦不為苦,甘願消業勤培福,命運改寫由己造,渡人渡心實渡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
leaderwebseo · 4 days ago
Text
睡覺前要進行保養嗎?這篇文章讓你一次看懂全部!
許多人都習慣在睡前塗抹保養品,幫助肌膚在夜間修復並恢復最佳狀態,其實睡前保養的順序與方法對膚質有著極大的影響,掌握正確的技巧不僅能提升護膚效果,還能讓肌膚狀況明顯改善。
究竟是哪些保養關鍵能左右你的肌膚健康,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保養前先看一下,哪些日常來源導致皮膚受損?
想要有效延緩肌膚受損,首先就是了解受損的真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進行精準保養。
接下來將帶你深入剖析常見的元兇,幫助你有效應對,讓肌膚維持年輕光采!
生活習慣
不當的飲食選擇與作息問題可能會加速肌膚受損,使肌膚狀態每況愈下,過量攝取糖分或經常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是熬夜,都會影響膠原蛋白的穩定性,導致皮膚失去彈性、提早出現細紋。
過多壓力
當壓力升高時,身體會釋放大量皮質醇,這種荷爾蒙會加快膠原蛋白的流失,使肌膚失去原有的彈性與支撐力,隨著膠原蛋白逐漸減少,皮膚開始變得鬆弛,皺紋也��然浮現。
空氣汙染
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粉塵、廢氣和重金屬微粒,會悄悄附著在皮膚表面,阻塞毛孔並干擾正常的新陳代謝,當毛孔被這些污染物堵塞時,肌膚無法順利排出老廢角質與多餘油脂,進而導致毛孔粗大、膚質粗糙,甚至可能引發粉刺與痘痘問題。
紫外線
紫外線中的 UVA 和 UVB 各自對皮膚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UVA 具備極強的穿透力,能深入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而 UVB 則主要影響表皮層,短時間內可能導致曬紅、曬傷,並加速角質層水分流失,使肌膚變得乾燥粗糙。
不同膚質也有不同保養方式?該怎麼分辨呢?
每個人的膚質狀況各不相同,無論是油性、乾性還是混合性肌膚,都會因環境、季節和生活習慣而產生變化。
掌握正確的保養順序並搭配合適的產品,才能發揮最佳護膚效果,讓肌膚保持穩定、健康的狀態。
油性肌
油性肌膚的產生通常與多種因素息息相關,包括氣溫變化、飲食習慣、生活壓力、體質及賀爾蒙波動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皮脂腺的活躍程度,導致過度出油,進而增加痘痘與粉刺的發生機率。
控油的同時,也要兼顧肌膚的保濕需求,避免因過度清潔或使用含酒精、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產品,反而讓皮膚進一步缺水,引發「補償性出油」的惡性循環。
乾性肌
乾性肌膚的主要問題在於皮脂分泌不足,導致肌膚無法有效鎖住水分,出現乾燥、緊繃的感覺,甚至容易引發紅腫、乾癢、脫皮等敏感症狀。
在挑選保養品時,建議選擇質地較為滋潤的高保濕型產品,為肌膚提供必要的水分與油分,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脂膜,提升肌膚的保水能力。
混合肌
混合性肌膚在於臉部不同部位的油脂分泌狀況不均衡,通常表現為 T 字部位容易出油,而兩頰相對乾燥甚至偏敏感。
T 字部位因油脂分泌較旺盛,容易產生毛孔阻塞、粉刺和油光,建議使用質地清爽、不含過多油分的保養品,乾燥的兩頰部位,則應加強滋潤與保濕,可選擇富含保水因子的精華液或滋潤型晚霜,幫助補充水分並強化肌膚屏障。
敏感肌
敏感性肌膚代表皮膚屏障已受到損傷,或是因油水平衡失調而變得脆弱,導致外界刺激更容易引發不適。
由於敏感肌的角質層較薄、屏障功能較弱,因此保養的關鍵在於「溫和護理與修復屏障」,日常清潔時,應避免使用過於刺激或含有酒精、香精、皂鹼等成分的潔面產品,以免破壞皮膚原有的保護層,加劇敏感問題。
睡覺前一定要做的事情!這些 NG 事項一定要避免!
許多日常保養的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但若長期忽視,可能會對肌膚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甚至加速老化或引發敏感問題。
為了幫助大家避開這些地雷,整理出最常見的保養錯誤,幫助你避開這些 NG 事項!
擦化妝水不等於有保養
洗臉後化妝水能為肌膚補充水分,但若未使用乳液或凝露來鎖住水分,水分便會迅速蒸發,導致肌膚更加乾燥,特別是在冷氣房長時間待著時,水分流失速度更快,使肌膚變得粗糙、甚至產生乾紋。
以為眼霜不能天天用
眼周肌膚相較於臉部其他部位更為脆弱,且皮脂腺分布較少,因此是最早出現細紋與老化痕跡的地方,眼霜在日常保養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僅能為眼周提供足夠的滋潤,還能幫助延緩細紋與鬆弛的產生。
保濕能力
許多人習慣在睡前敷面膜,作為保養程序的最後一步,讓肌膚充分吸收養分並提升保濕效果,但敷面膜的時間應控制在 10 至 15 分鐘內,若敷得過久或不慎睡著,面膜開始變乾,反而會從肌膚吸走水分,導致肌膚更加乾燥,甚至影響油水平衡,引發粉刺或痘痘問題。
睡前一定要卸妝
長時間帶妝再加上空氣中的污染微粒與灰塵,會使肌膚累積大量髒污,這些殘留物若未徹底清潔,容易堵塞毛孔,進而引發粉刺、痘痘、膚色暗沉等問題。
睡覺不關燈
夜間是肌膚修復與再生的關鍵時刻,身體會透過分泌褪黑激素來調節生理時鐘,並促進肌膚細胞的修復與更新,若睡前暴露在強光或藍光環境中,可能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品質,進而降低肌膚的修復能力。
面膜不要天天敷
面膜雖然是許多人日常保養的重要步驟,但過度使用反而可能造成肌膚負擔,無論是紙面膜還是凍膜,都屬於高效密集型保養,若天天使用,可能會打亂肌膚的自我調節機制,導致水油失衡,甚至引發敏感、粉刺或過度水合的問題。
錯誤的保養順序
正確的步驟能確保產品的養分被肌膚充分吸收,發揮最佳功效,一般而言,應依照質地由清爽到濃稠的順序進行保養,這樣可以避免厚重的產品阻擋後續保養品的滲透,使肌膚能夠逐層吸收所需的養分。
正常作息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維持健康膚質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規律的睡眠,肌膚的修復與再生大多在夜間進行,特別是在深層睡眠時,身體會分泌生長激素與膠原蛋白,幫助細胞修復與更新,讓肌膚維持彈性與光澤。
看完本文後,若對於睡前保養順序等相關資訊想進一步的了解詳情,歡迎到原文查看更多:有哪些睡前保養順序?8 種保養要訣避免傷害肌膚!
0 notes
hongkong-team · 4 days ago
Text
更新
🌟新動態
如果你的貼文被轉載到社群,我們現在會通知你。為了平衡貼文者了解情況和為社群提供一個安全空間,這些通知只會在以下情況下才會傳送:你是社群的成員,社群是可以自由加入的或可以要求加入的,或者社群是公開的及你有被邀請。
當篩選器應用於活動時,你現在會看到一個藍點,表示篩選器正在使用中。
社群審查工具現在是 iOS 和 Android app 的原生體驗。這意味著我們不再依賴 app 內瀏覽器,因此社群審查工具體驗明顯地更靈敏。
🛠️修復
已發佈的投稿現在將在發佈部落格的頭像上包含投稿者頭像的小版本。其實我們一直都打算顯示,但是卻出現了問題。
🚧進行中
我們知道,陪分來自土耳其的用戶不能前往 [tumblr],我們目前正在調查原因。 如果你受到影響,請聯絡支援團隊!
我們知道一些電郵驗證連結壞了,我們目前正在調查原因。如果你受到影響,請聯絡支援團隊!
🌱 即將推出
本週沒有即將推出的事項要宣佈。
遇到問題?請檢查已知問題,如果有新問題,可提出支援請求,我們將會儘快回覆!
想要分享你對某些事情的意見?查看我們的 Work in Progress 部落格,並與社群展開討論。
想直接以金錢來支持 Tumblr? 在 Tumblr 超市中查看 Premium 和支持者徽章吧!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