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十誡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美國的「政治正確」會走中共的路嗎?
兩年前,我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參加了一次「招聘委員會」,目的是找人做語言學方面的助理教授。第一個任務是要在所有的申請者當中選出四位,請他們到校園來做訪問和演講。申請的人當中有一位年輕人,資格挺好但不是頂尖的。有一位委員,考慮他是黑人,建議把他抬到頭四位裡面。我表示不以為然,在電郵裡寫了一句「(這人)活潑迷人,而且是黑人,這很好!但我不能說他的資格達到了我們最好的候選人的水準」。 有人把我這個電郵告到了院長處,從院長又告到了副校長,再到校長和學校的法律部。審判我三天的結果是:林培瑞犯了錯誤,有種族主義的嫌疑,校長寫了一封「譴責信」給我。 校園裡的許多教授都支持我,替我抱不平。事情完了以後我寫了一篇短文,寄給了《華爾街日報》發表。登了以後反應很熱烈,全國幾千個人發電郵對我表示支持。許多中國人把加州大學的方法比作文化大革命似的。有人說:哎!你們美國這個民主燈塔也走了中共的路! 我看到文革的…
0 notes
Text
團體與個人(象山慶24.12.5)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457974
象山慶【淨念】
37-在弘法上,團體有其多���之功能,個人亦有其專案之方便,約時被機、因事置宜,不必拘泥一格,互為障礙。
39-世間團體之上位者,多半為了行政上方便,而組成小圈子,以便於專斷獨裁;難以察納圈外建言,或體恤大眾需求,故不知變通,也不順民意;在下位者,若不肯聽其令或不得遂我志,就只能走出體制之外,另尋出路、自求多福,寧可背負「背叛」之名,以免成為「犧牲」之品。凡夫所成立之教團,亦不例外,其領導者又總是被有意的造神與崇拜,不許徒眾有任何質疑與批評;就這樣任其獨斷獨行、自信自是,就更缺乏理性的監督與良心的制衡,而信眾陷於其中,久被集體薰習(洗腦),而搖旗吶喊,歌功頌德,也習以為常。越進入權力核心,就越目睹凡夫(異生)性的煩惱現行,要麼與彼同流,要麼就此淡出,雖有時令人為難,但謹守「依法不依人」而隱退獨修,也不失為一種狷介的選擇。《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42-有人說:淨土門在判教上擱捨了許多佛法解行及世態人情,以專注念佛而厭此欣彼。出家人或可如此,在家人則有欠缺,尤其度眾勸信的方便,可能越走越窄,乃至與世隔絕,不契應時代變化及人性需求。新一代淨土門的開展,機情更複雜,或須善察時機而隨緣施設,尤其廣納他宗,對話交流,才不至於越來越封閉保守,難以廣納各類根性的眾生。以上想法,可能多慮了,念佛人被教導而信取「一切皆有佛智不可思議的安排」,我們只須全身心依靠彌陀本願力,信佛念佛,往生成佛之後,再迴入娑婆度眾生,即可一切圓成。如是如是,就此放下自力的思惟,仰憑佛力的攝受,可乎 ?
50-念佛or念我--有人說:你所在的團體,若如所料的缺制度,沒效率,不長進,主事者又自覺良好,不能咨詢專業以求改進,你如何安身其中而不懊惱,不憂疑?且他人安之若素,不覺得有問題--你卻要以個人見解去驚擾他們,扮演「吹哨者、悲情人」嗎?或隨順共業,融入群情,混跡其中而安分念佛,以功德迴向這一切,成全自/他身心的寧靜? 上引當事人之說,一半自我發露,一半歷史見證--念佛人的凡夫心,或不如預期的平和、無諍,若念佛還沒深切的入髓、入心,根本性變化氣質,就常亂起煩惱,被慣性的俗情所糾纏,自擾亦擾人。其次,要承認自是愚惡凡夫,雖念佛而常起三毒、五欲,不能律己,卻多怨人,這似乎不難;最難的是相信「安愚念佛」即能蒙佛光照,而滅罪除障、迴機向法,與一切人事和好,於一切境界無諍,不須另求別法以作懺求悔,自淨其心。
象山慶【藕思】
52--海殤君:「慾海沉浮名利爭,石光電火步此生;風塵情事揮不盡,度世不笑是痴人。」阿彌陀佛雖不計較我們的善惡、貪嗔,平等無條件的攝受往生;但是,我們如今仍活在世間,仍有做人的本分;不該仗勢(佛力本願)而任性、傲慢,不顧自我形象與他人觀感,乃至因此妨礙了許多人的信受及淨土門的弘傳,那可就令人惋惜、悲痛了。
51--依智不依識,凡夫心,善惡混;依法不依人,眾生界,是非多。有人群就有是非,有名利就有貪瞋,這是眾生界的事實,想在娑婆世間建立一個清淨和合的宗教團體,幾無可能。教團由諸多凡夫組成,也易淪為是非之地。每個人應以道為尊,依法而行,各自在「心、口」上靜默用功,憶佛念佛;不攀緣人事,不貪愛人情,或可免於人際的是非恩怨,妨礙了個人修��,擾亂了道場清淨。
38--自信教人信的態度,只須誠懇、適度的為人介紹彌陀本願及往生極樂的莊嚴與殊勝,然後勸他、陪她一起念佛,簡明、親切就可以了。不要以個人的情緒或價值去干涉他的俗事,或糾正他的行為,其實,我們沒有比他好,一樣是煩惱深重、造業無助的下劣之機,阿彌陀佛平等應許我們「稱名滅罪,接引往生」,並不要求我們在世間修身養性,成為聖人。
象山慶【蓮想】
24--一個(宗教)團體成立未久,內部組織與人才培養仍未健全、充足之前,不可急於對外發展,開疆拓土,以免於累己又惱人,乃至反過來動搖根本,而分崩離析,最終是倏起又倏落,如露亦如電。一個擴充計畫案失敗了,有可能是自知不明、人謀不臧,因而判斷失準、行為失當,主事者應退而檢討,虛心納言;若只說是因緣不具足,時勢不如願(聚散無常),而若無其事的放過了,難免一錯再錯,誤事誤人。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有幾成人才,做幾分事業,勿急功、勿過勞,才是體恤人力,腳踏實地的長久之計。
42-宗教團體的利與弊:群眾所立的團體,表面是許多人的組合,其實是意識形態的虛構,團體的上位主事者藉此以籠罩操弄下位效命的所有成員,他所看到的不是每一個獨立而尊嚴的個體人,而是眾多的人力單位與階層與所「合成」的效果,為了達到「〇主」的理想或目標,可以發動所有的人員與資源去做工(多半是義務性的免費志工),並以每個人的忠誠度而論賞罰,其中雖有不應事理、不通人情之處,只當作必要的犧牲以確立「上層」的權威。體制內的多數成員,經過長時間、集體性的洗腦之後,對各種非理性狀況已視為當然,不再探究。也因為每個團體各有其成立的緣起與理由,也各有其信從者與追隨者,其人為的體制(有為��漏)與規則也各有利弊,很難比較誰好誰壞,最終是各依其所信,各得其所欲,因此,我不再批判或干涉他人的選擇與遭遇。只看重其一般的人格與性情,能相處的就交往,互相問候;不相應的就放過,保持距離。如是而已。
-------------------------------
法師與居士(象山慶24.12.5)
象山慶【藕思】
6-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讓蓮友來此聞法念佛;在家人以家為道場,將佛號帶給親友同事—各司其職,各度有緣。師父不做的事,弟子接下來做;法師不做的事,居士展開來做。應機方便之不同,有常亦有變,能守也能通。
45-愧登高座受崇拜 甘為眾生作馬牛
72-出家以比丘身念佛弘法,在家以居士身念佛護法,都一樣是「自信教人信」,南無阿彌陀佛。
象山慶【淨念】
31.某法師說「學無緇素,達者為師」,這種器量令人佩服。一個居士在出家人為主的教團,對法師亦能如法禮敬,更盼能自在的切磋法義,為方外之交.此想在今日是否僭越?
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 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
32-出家人出三界,入佛界, 念佛為總持
在家人在穢土,求淨土,念佛是捷徑
5-師父來不及做的,弟子接下去做;法師不方便做的,居士拿過來做。
佛教團體之僧與俗,法上平等,事上互補;實際無彼此,表相有尊卑。
出家人五事(象山慶’24.11.27)
優秀出家人可從五方面衡量:志(發心)、道(修證)、德(淨戒)、才(領眾)、學(教理)。《四十二章經》:「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禪林寶訓》:「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學非辨問,無由發明。」志向須高遠,修道須深入,持戒須嚴謹,化眾須方便,學法須好樂。五者雖難行難��,卻是「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的出家人所應自勵與互勉的,或可免於《阿毘達摩藏顯宗論》所說「無恥僧、瘂羊僧、朋黨僧、世俗僧」之嫌,也才符應「愧受崇拜,甘作馬牛」之心。
法然上人撰著《選擇本願念佛集》時,遴選 證義、勘文、筆受之人,特重其德行,告誡某弟子云:「勝他、名聞、利養,……此三髻不剃除,不可謂之僧伽。」
0 notes
Text
人生還遇多少苦
H:苦是成長契機,立志從吃苦開始,解題及解決問頭,也從苦思啟,做中學,好夢裏解。苦有真苦與假苦,孟子的苦是真苦,一般人只是愁,「吃飽撑著没事幹,發發牢騷」。自言「苦中作樂」,其實只是「心中苦無法與人說」,何來苦?吃飽了睡個覺就没事。
宋.辛棄疾:「更歡須歎息,無病也呻吟。」無病呻吟自古已有,有助身心,但如長期呻吟則為病態之消極,對人生無助益且有害。苦,摧動原始求生動能。樂在苦中求是苦行僧的邏輯,甚至「苦中作樂」。不會,辦不了,走冤枉路也是苦。「舉世盡從夢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苦其心志」多學習,求得「增益所不能」。學習不是苦,走向學會的道路。《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人認為死不可怕,怕的是學不會。吃苦耐勞有方法,學習勤問解萬苦。2019年韓國瑜競選時的名言「莫忘世上苦人多」。出自弘一大師對聯「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將苦人與窮人劃上等號。現實的苦是辛苦但還能溫飽,只是不願面對現實的苦。苦時想想孟子的告誡。年青時想「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忙是能力不足,修習技能及辦事方法。如禮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年長時想著「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閒。」放棄愁忿,發愁時吃飽了睡個覺就没事。醒時��想出解決辦法。「擁有的時候不要去毀,失去的時候不要去悔。」電視傳來劉家昌於2024年12月2日往生,豐功偉業也敵不過「老病死」,認清有限生命「誰人肯向死前閒?」離苦得樂一念之間。20241204W3
網路報導
84歲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被媒體爆出於週一(2024年12月2日)因肺癌離世,早前媒體求證相關人士表示,劉家昌並未離世、仍在接受化療。不過,晚間近10點半,家屬發佈聲明證實劉家昌已經過世。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家屬發聲明證實,「我們摯愛的劉家昌老師於2024年12月2日因癌症安詳辭世。」
劉家昌是台灣作曲家、填詞人、歌手、電影導演也是演員,據劉家昌自述,他創作的歌曲估計快3千首。
維基百科
劉家昌(英語:Steven Liu,1943年4月13日—2024年12月2日[2][3][4]),台灣作曲家、填詞人、歌手、電影導演和演員,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之稱,其演藝生涯活躍於20世紀70至80年代,提攜弟子劉文正、尤雅、甄妮、鳳飛飛、林青霞、費玉清、黃鶯鶯、楊林、鄧麗君等。
維基百科: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爲賦新詞強說愁。
出自於辛棄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網路字典:
苦
五味之一。似黃連、膽汁的味道,與「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難以忍受的境況。如:「訴苦」、「吃苦耐勞」、「受苦受難」、「苦中作樂」、「苦盡甘來」。
動
受累、為難。如:「他如此忍辱負重,真是苦了他了!」
磨鍊。《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患、怕。《漢書.卷三四.韓彭英盧吳傳.韓信》:「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選.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旱。」
形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艱辛、難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臉苦笑」。《孟子.梁惠王上》:「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愁悶。如:「愁眉苦臉」。唐.李白〈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副
盡心盡力的。如:「苦勸」、「苦諫」、「埋頭苦幹」、「寒窗苦讀」。
在《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中,作者「喵個不停」在前言如此說:「食物是絕望時的救贖,是孤獨時的伴侶。就算全世界都與你為敵,食物也會永遠站在你這邊。」
無病呻吟
釋 義:沒有生病但卻發出呻吟聲。語出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後用「無病呻吟」比喻人故作憂戚狀或妄發牢騷。也諷喻文辭的矯揉造作,言不由衷。典 源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據《全宋詞.辛棄疾》引)
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1>百年心,更歡須歎息2>,無病也呻吟。試向浮瓜沈李處,清風散髮披襟。莫嫌淺後更頻斟,要他詩句好,須是酒杯深。
〔注解〕
光景:比喻時光、歲月。
更歡須歎息:用歎息取代了歡樂。更,音ㄍㄥ ,替代。
典故說明「呻吟」是病痛或哀傷所發出的聲音。有病呻吟是正常,如果沒有生病也在那兒哼哼唉唉,就有點無端憂戚或妄發牢騷了。宋代辛棄疾有一闕〈臨江仙〉詞,說自己年華老去,似乎沒啥用處了,所以老天要自己隱居於山林中。但是回想自己過去幾十年的生命歷程,曾有許多歡樂卻換來今日的歎息,就警覺自己竟然無病也在呻吟。這是「無病呻吟」的原義。這句成語比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因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就有矯揉做作的意思,常用來比喻作品���少真感情,矯揉造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譏諷人裝腔作勢。此成語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語,但是情感從內心發抒出來,真誠動人,勝過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書證:
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更歡須歎息,無病也呻吟。」(源)
元.劉壎《隱居通議.卷六.桂舟評論》:「讀書萬卷,下筆有神,此作詩之本領也。然亦必有為而作,有關涉而作,若無病而呻吟,雖奔濤走石,冶葉倡條,動可人心,於道何補?」
明.李贄《續焚書.卷一.復焦漪園書》:「文非感時發已,或出自家經畫康濟,千古難易者,皆是無病呻吟,不能工。 」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一個孤女兒,受上天的厚恩,成全到這步田地,再要感慨牢騷,那便叫無病呻吟,無福消受了。」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賦必有關著自己痛癢處,如嵇康敘琴、向秀感笛,豈可與無病呻吟者同語?」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詩中有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舉世盡從夢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網路資料:
《人生還遇多少苦》歌詞
人這一生到底遇到多少苦,可是誰也無法說清楚。
當經歷一次次漫長的殘酷,心裡也依然無助。
只能看著這傷心一幕幕人,這一生糊裡又糊塗。
不是不去想,以後更痛苦,所有的痛苦慢慢去修補。
人這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如同一座大山壓著脊梁骨。
可是這故事向誰來傾訴,為了生活邁向艱難的一步步。
人這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可誰不想成為人生的支柱。
人這一生如同層層迷霧,看不盡的虛偽賭不完的贏與輸。
只能看著這傷心一幕幕,人這一生糊裡又糊塗。
不是不去想,以後更配寬簡痛苦,所有的痛苦慢慢去修補。
人這培褲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如同一座大山壓著脊梁骨。
可是這故事向誰來傾訴,為了生活邁向艱難的一步步。
人這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可誰不想成為人生的支柱。
人這一生如同層層迷霧,看不盡的虛偽賭不完的贏與輸。
《禮記卷十八·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冷暖自知,悲喜自渡;萬般滋味,皆是生活。世間皆苦,唯有自渡;酸甜苦辣才是人生;人心冷暖,唯有自知。)
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 義早上得知真理,當晚死去也未嘗不可。語出《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比喻對真理或目標的追求,非常熱切。《南齊書.卷三一.荀伯玉傳》:「初,善相墓者見伯玉家墓,謂其父曰:『當出暴貴而不久也。』伯玉後聞之,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明.朱權《沖莫子》第三折:「你既覺悟了朝聞道,夕死可矣,卻怎麼剗地怕風濤。」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閒。」 忙忙碌碌、庸庸擾擾,時間逝去,也只換得青春歲月的流失,但是世人還是一樣愁名、愁富,不肯縮手。 難得有像清朝順治皇帝者,他因為與生俱來的富貴,反倒對萬事萬物之無常,更懂得放下。
維基百科
苦(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
目次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苦受」與「苦聖諦」,苦的定義完全不一樣,如果依文解義混亂兩者,四聖諦就不能如實知見。
概論
編輯
外道(不依四聖諦)所說的苦,意思為苦難、不高興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想要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四聖諦,指是不可推翻的真理。凡夫學習四諦時,尋伺世間外身及內身皆不離苦(不離有漏洞)。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不是痛苦的意思,譬如樂受沒有痛苦,但也不離苦。依苦聖諦中行苦,行的意思是三��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見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
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凡夫知見行苦後,依行苦尋伺五蘊,目標是斷五蘊身見。外道認為三世流遷是常,生住壞是常,所以五蘊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生住壞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五蘊,也都不離苦。
壞苦:「壞」的意思是前有今無,或變異。過去存在,現在消失;過去存在,現在變異。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行苦),依行苦知見「壞的漏洞」,如果不知行苦,是不能理解壞苦的。外道認為「世間一切都變壞」是常,所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生住壞不離苦,也都不離苦。
苦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苦聖諦的苦,也是依三世流遷建立,故名苦苦。縱使苦苦,但也無妨佛弟子依善知識(四聖諦)精進增上,不會誤墮四聖諦是常是無常困惑。
八苦
八苦是專門為「凡夫」初學人天乘四諦而建立,簡易入門,尋伺容易,解說依凡夫知見為宜。二乘及大乘聖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1]它們是: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老苦,眾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體,必然會得病。
死苦,世事無常,人必然會死亡,即使一生健康無病無災,也必然會經歷最大的無常——死亡。
愛別離苦,所愛、所欲,總有分別之日。
怨憎會苦,所憎,所怨,會面、往來,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五蘊熾盛苦。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前七苦皆由五蘊領受、聚集,故稱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2]。
十一苦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總結的說是「五取蘊即苦」[3]。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4]。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5]。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6]。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7]。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8]。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9]。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10]。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11]。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2]。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13]。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14]。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15],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16]。
八苦歸納為「五取蘊苦」,因為不知五蘊熾盛,或知五蘊熾盛但不知五蘊熾盛苦,無量苦隨無知不斷長養。
六道輪迴
編輯
六道輪迴,是指的五蘊中的想蘊。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所以一切想皆困在三界六道流轉,不能解脫出離。外道(不依四聖諦)誤會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也可以指此時此地某種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輪迴道的痛苦,這種想法名「人我見」。
天道與苦
天道,是想蘊。
阿修羅道與苦
阿修羅,是指瞋。
凡夫初習於人天乘,尋伺依八苦,依凡夫想法譯義,方便入門:
一、生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出生時所受之苦。
二、老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眾生衰老時所受之身心苦惱。老,五根漸漸毀壞而趨熟爛,肌肉萎縮,皮膚鬆垮,原來盛壯的色力日漸衰弱,身體彎曲,腳不聽使喚,身體粗重、氣息上揚、身體不穩,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三、病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生病時所受之苦惱。之所以為苦乃因「病」能損壞可愛安適的感受[17]。
四、死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五陰壞時,壽命盡時所受之苦[18]。死有三種,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壯死、中年死、耄耋死、餓死、病死。2. 意外死。3. 未生即死:墮胎、死產、藥傷害、母橫死。
五、怨憎會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怨仇憎惡之人事物聚集。有內有外,內者即三惡道報,外即刀杖等緣,如仇人、醜人、無緣人狹路相逢,無賴借貸,債主逼債,討厭的環境無力更換……等。《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愛別離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別離愛境,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總說為生離死別。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合在一起,或與地、水、火、風、空、識界分離;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別離六塵可愛境,如出國旅遊,倒數幾天,心情會不好[19]。
七、求不得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世間一切人物,心所樂求而不能得到滿足。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
八、五蘊熾盛苦 ── 凡夫次第尋伺前七苦已,最後尋伺五蘊熾盛苦。一學習正見「五蘊定義」,依次第八正道五蘊,然後學習正見「熾盛原因」,最後依無間等尋伺「五蘊熾盛苦」。依四聖諦如實知見五蘊熾盛苦,能「斷五蘊身見」。
畜生道與苦
畜生即想蘊,無明四聖諦,追求淫慾。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畜生界沒有人類智慧。
餓鬼道與苦
餓鬼即想蘊,無明四聖諦,欲求永不滿足。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餓鬼很肚餓,怎樣吃也不會飽。
地獄道與苦
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想蘊一切想,皆住地獄,又名受苦,無量想故地獄無量;未斷五蘊身見,名住五圍山地獄;不知無間等(行苦),名住無間地獄,屬最底層地獄。依外道(不依四聖諦)想法譯義,說地獄是令人受罰痛楚的刑場,因為誤解了苦諦和苦受。
相關條目
編輯
佛教
四諦
五蘊
十二因緣
養真集上卷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維基 -> 養真集 -> 養真集上卷
《養真集上卷》[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道2 
今夫人要做天地間第一等美事,莫如讀書;要做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朱子曰:"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他何用?至於學業乃分外事,可惜壞了多少人。"《道德經》有云:"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者帝王,皆以君道而兼師道者也。至於孔子,斯道不在於君而在於士。今非無士也,孰是見而知之者,孰是聞而知之者。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則得之。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諸侯得道能保其國,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才為人用而鮮終,德為修己而有名。'道'則無名,而用之無窮。是故君子惟道是學,功名、富貴,皆視如浮雲任其去來,而漠然無所動於其中矣。3 
或問:"君子惟道是學,有所取益而然歟?"曰:"有。"願聞焉?曰:"學道之人,是學其在我。我者也,心可廣,身可潤,病可愈,死可免,如是之益,益莫大焉。"4 
又問:"學道之人,果有是益與樂乎?而今世人見有學道之人,共嗔為迂,何也?"曰:"《道德經》有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5 
白鬢老人曰:"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自古及今學道者紛紛,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讀書多,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讀書不多,不能見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門小術之誤,終不能成大道。試看鐘、呂、紫陽、玉蟾、丘祖諸仙。俱是穎悟超群,胸藏萬卷,更兼早遇仙師,是以名標仙籍,身出塵凡。若不得真師,斷難成道。若謂餘言有謬,君其問諸蓬萊。
15 
老16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了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了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了一日。"予今八十有餘,將如之何?自今以後,多活一日,是天假道之一日也,敢虛度乎?今縱得道,已是遲了,豈容再遲?17 
昔有三個老者,言及無常。有一老者曰:"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又一老者曰:"你說底遠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天明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說底還遠了,這口氣既然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智者不失時,勇者不再計。今日知道,今日就該下手;此時得知,此時就是下手之時。若曰:"今且不暇,姑待異日。"只恐你要做時,卻又做不得了。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洩,氣洩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氣何以不洩?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神不可以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氣不可以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18 
或問:"人老血氣既衰,如何可補?"曰:"慎言語可以補肺,節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請益曰:"不患不補,惟恐補而又損。"我故嘗曰:"百日補之不見其有餘,一旦損之遂覺其不足。"視彼草木,其葉蓁蓁,秋後落葉,生理歸根,歸根不死,來春復生。由是觀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各歸其根,物之理也。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猶根也。三冬歸根之時,宜靜養之。19 
白鬢老人曰:"心息相依,忘言守中,還精補腦,則三寶固矣。"慎言語,節飲食,絕思慮,去嗔怒,斷淫欲,則五髒足矣。三寶既固,五髒又足,有不延年益壽乎之理?20 
病21 
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煩惱,煩惱既生,則內傷其心,心傷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肺氣必虧,故至發咳,咳作則水氣竭絕,故木氣不充,發焦筋痿,五髒傳遍而死矣。人當妄想萌動之時,即疾病發生之時也。今人不察,必待疼痛著身,纔為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也。內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是也。因七情而病者,為內傷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者,為外感而成有餘之病。不足宜補,有餘宜瀉。後天有形之血氣受傷而病者,藥石針灸可以治之。先天無形之精神內傷而病者,非反觀靜養不能愈也。十大名醫,治人身病;三教聖人,治人心病。親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卻不知看。若知自看,內看無心,外看無身,心身既無,受病者是誰?不病者是誰?見得分明,自然無事。常想病時,則塵情漸減;常防死日,則道心自生。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謂之曰:"貴恙起於煩惱,煩惱生於妄想。"夫妄想有三,或追憶數十年榮枯恩冤,即種種閒情,此是過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瓊森意見,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也。或期日後富貴如願,或望子孫及時登榮與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來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生忽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是妄,遂即消滅,禪家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恐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又曰:"貴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愛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或夜思佳冶而成夢遺,此是內生之欲。二者染著,耗散元精,若能斷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至於思索文字,忘其寢食,謂之理障。經營職業,不憚劬勞,謂之事障。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緩之,則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於腎。故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歸一,六用不行��"子元如其言,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至月餘,心疾如失。自家有病自家知,即知須要早時醫,倘若忌醫終諱病,無常臨到悔追遲。22 
白鬢老人曰:"諺云「心病難醫」。非難醫也,不得其法,不行其法耳。三教聖人,善治心病,一語可為患心病者指南,誰其信之?誰其行之?昔餘為抱關吏時,患脾虛下洩之症五年,奄奄一息,百藥不效,萬無生理。因謝絕人事,反觀靜坐,閒校心經一卷。百日後,經完病愈。此餘即驗之奇方。故敢告之有痼疾者。23 
死24 
人當血氣強壯之時,馳志六欲,無所不為。及血氣受傷,百病生焉,死期將至,縱有滿堂兒女,也替不得,無數金銀,也買不得。至死方悔,遲了!誰不怕死?當怕之於未死之先,若待將死之時而怕死,則死難免矣。誰不怕病?當怕之於未病之先,若到有病之時而怕病,則病難治矣。試觀天下之物,有重於性命者乎?試思天下之事,有大於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也,但不好長生之道;人莫不惡死也,但不惡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己。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25 
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難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是以說難。設若你死,還有不放下底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又問:"放下個甚麼。"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卻活才好。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26 
白鬢老人曰:"昔人云「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遲,而且可以了生死。
27 苦28 
人只為一個愛字,不能除卻。愛名利,遂為名利所縛;愛酒色,遂為酒色所縛;愛身家,遂為身家所縛;愛子孫,遂為子孫所縛。將此真性縛得七顛八倒,往來人間,受無限之苦。受父精母血,始結成胎,衣胞猶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吃熱底,如滾湯澆身;母吃冷底,如寒水逼體。及至氣滿胎全,急要撞出,必將衣胞先撾抉數日,衣胞纔破。人只知為母底腹痛之苦,不知為子底更受無數底苦楚。至於分娩,"���"底一聲,受苦於胎中纔盡,又有一身之苦隨至,內患飢渴,外畏寒熱,變蒸痘疹相繼而作,此童蒙之苦也。及至成人,事業臨身,為君王者憂社稷,為士庶者憂身家。晝夜焦勞,坐臥不安,五火俱動,焚其天和,隨身疾病不禁。夫人也始成病苦,終至死苦,後有報苦,歷劫輪轉,無有休息。釋氏曰:"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惱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誤入其中者;有明知是苦,而脫離不得者。語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後事難了;莫言中會高,中會後業大了;莫言耕種飽,耕種後苦多了;莫言僧道好,僧道後心難了。"29 
或問:"世人之苦多在身,學人之苦獨在心,無繩而自縛,無事而自忙,要收收不來,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則可?"曰:"學人未得真傳,其苦有如斯也。苟得真傳,收放由我,何苦之有?況學道是個安樂法門,凡說下苦,便是個外道。"30 
白鬢老人曰:"世人常談謂人生下時,必"呱"的一聲,可見從此皆是苦境。餘謂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縱欲不遂,是以百苦叢集。若肯回心向道,萬物皆備於我,樂莫大焉,何苦之有?"31
1 note
·
View note
Text
當小三遇到渣男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說:「品德比才華、能力和成就還重要,選擇婚姻對像要找品德好的;若結婚對象的品德不好,則最好再三考慮,切莫執著於情感而失去理智。」選對象還是要看重對象的品德,不然容易吃苦。以下分享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故事。
有一位高中女同學,我們分班以後就很少聯絡。後來,她參加工作培訓,到我單位進行參觀,我們再次聯繫上,加了微信,但是很少聊。最近聽說她的故事後,我覺得她很慘、很可憐。
這位女同學的父親是大領導,有一定的權力。一名男生為了事業更進一步,主動對她發起了猛烈的追求,女同學就此墮入愛河。彼時,男生尚沒有跟他前女友斷絕關係,前女友甚至還到女同學的單位鬧了一場。但是,他們倆最後還是結婚了,育有一女。
男方在女方父親的幫助下,仕途一番風順,結婚當年,就提拔為鄉鎮的副科級幹部,又以高分成績通過遴選筆試。當大家都覺得他們會繼續幸福生活的時候,去年,他們辦理了離婚,孩子由女方撫養。據說,離婚的原因是,男方婚內多次出軌,女方忍無可忍,就提出離婚,這真是個讓人唏噓的故事。
男生和女生能順利結婚,其中肯定受了因果的影響,不然女生不會在明知道男生與前女友還不清不楚的時候,毅然決然,決定在一起。
在此,告誡各位,平時要多誦經,起碼在因果的作用下,還能保持基本的理智。男生婚內出軌,其實就是犯了邪淫,犯邪淫的地府懲罰很重。男方出軌的對象,也介入了他人的婚姻,當人小三,未來婚姻會不順的。
本人就是過去世當人小三,介入他人婚姻,受到了嚴重的懲罰,有婚姻公報與私報,並正在承受這種果報。導致了本世30多歲,依然母胎單身,遇到正緣都會錯過,還需要誦讀《六祖壇經》1200遍,化解婚姻公報,《六祖壇經》700遍化解私報。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邪淫,不要介入他人婚姻當小三,不然後果極為嚴重!
婚前要多觀察,眼睛要放大,若是單身者想結婚,就要把握紅鸞星動的時候。婚姻是大事,不要急,該你的跑不掉,但不該你的,別強求。一切努力後隨緣。
(分享完畢)
當小三遇到渣男,能有幸福美滿的結局嗎?
有緣人的高中同學,父親是大領導,一名男性為了少奮鬥二十年,明明還有女友,卻努力追求有緣人的高中同學。後來成功到手結婚,婚後事業步步高昇,但是外遇也不停發生。高中同學最後受不了不停偷吃的渣男丈夫,提出離婚,自己撫養女兒,渣男從此恢復快樂單身。
一路得利的渣男看似好不快活啊!但是,他所造下的業力深淵,恐怕會讓未來的他欲哭無淚,邪淫公報、私報、外遇、花心、趨炎附勢,害自己、女友、前妻,讓一堆女生為了他變小三,祖德不佳,還害了後代子孫。分享這故事的有緣人,正是因為過去當小三,目前仍承受昔日造下的婚姻公報和私報業力,輕熟女年紀,仍母胎單身,與正緣總是擦身。因而奉勸世人,莫當小三、莫邪淫、莫壞人家庭,以免因緣成熟,果報纏身。
從因果上來看,那高中同學和男主角會有什麼業報?沒錯,高中同學也造了業。她可能跟前夫有因果相欠,所以飛蛾撲火、奮不顧身。但她明知丈夫當時有女友,想要攀龍附鳳、事業順利,還沒跟當時的女友分手,就直接劈腿追求她,連對方女友都鬧上單位,高中同學還是沒有醒悟,沒跟對方分手,反而決定與他結婚。
換言之,是高中同學先當了小三,讓丈夫的前女友,在感情上飽嚐背叛的痛苦。因此,她也很難有一個穩定��一的婚姻。《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要結交新的姻緣對象,自己和對方都要沒有婚姻、沒有其他對象才可以,不能介入別人的婚姻及感情。介入他人婚姻或已經建立好的感情關係,會損耗自己的福報。」高中同學因為當小三,有其因果業報,再加上丈夫有玩弄他人感情的習慣,是很難因為結婚而改變心性的。
有些人對感情不忠貞,經常到處偷吃。婚前會背叛感情的人,婚後通常也很難對感情從一而終。正緣往往是欠最多的緣,欠的因果債可以透過唸經功德還。但是對感情不忠的人,建議您,無論對方是否是您的正緣,都要考慮再三,否則您賭上的,可能是您,甚至是孩子的一輩子。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選婚姻對象,要選品德好的,對家庭才有保障。」、「結婚對象是要找有責任感的,對方原有的性格並不會因結婚而改變,所以不是單方面看因果,也要看對方本世的心性。」遇到花心大少和渣男,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最特別,肯定能拯救對方,使對方從此只愛自己一人,因為您的期望,往往很快就會轉變為失望。
故事中的男主角,婚後在工作上一路直升,一堆女人對他投懷送抱。但可惜的是,婚前他選擇為權勢,拋棄當時的女友,從因果業報上來談,可真是虧大了!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婚姻就是要雙方彼此忠誠;走修行的路,因為曉得因果的可怕,方不會背叛出軌。」攀緣劈腿,不僅為自己增加無數的地獄業力,也失去本該幸福美滿的婚姻,甚是可惜。如果明白因果業報的可怕,相信會有所忌憚,不敢持續做這樣的事。
有緣人過去世因為不懂因果,才會在感情路上犯下很多無明過錯。此世蒙佛菩薩慈悲開示,才了解至今單身,是源於前世業報。分享此文警惕世人,介入他人婚姻的嚴重後果,希望大家不要當小三、犯邪淫,以免未來感情不順利。
一個人過去付出多少善意,未來就收穫多少微笑;過去犯下多少惡行,未來就得到多少悲戚。如果過去因無明不識因果,而造下無邊業力,現在後悔,回頭是岸。面對果報,不要抱怨,要積極懺悔、改過,用「因果債,功德還」的方式彌補前愆。精勤唸經,矯正心性,改掉累世習氣。別在感情路上犯錯,努力唸經把自己愈修愈好,多做好事。有一天,業消福至,幸福美滿的婚姻,終會降臨。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1 note
·
View note
Text
提蔡之人——陳水扁
陳水扁是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海商法律師,目前為民主進步黨籍,
第十、十一任臺灣總統(民國 89 年-民國 97 年),歷任民主進步
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與臺灣總統等職。
民國 89 年(2000 年),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臺灣總統,
並在 5 月 20 日執政。李登輝下臺前,向陳水扁極力推薦蔡英文,讓
她成為「陸委會」新掌門人,並參加國家安全會議,開始她的高層政
治生涯。作為陳水扁任內首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蔡英文還
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首位女性主任委員及首位完成 4 年任期的主任
委員。
在陳水扁眼裏,蔡英文不僅是舊「政府」兩岸論理念的建構者,
更是新「政府」大陸政策的核心幕僚。陳水扁執政時期,意圖將蔡英
文變成自己政治上的「另一半」。他在「阿扁劄記」中指出,「蔡主
席可以說是我擔任臺灣總統前的老師,尊稱蔡教授為『國師』應不為
過。」民國 92 年(2003 年)底,陳水扁曾積極運作蔡英文擔任自
己 2004 年的競選副手,但因遭呂秀蓮等人極力反彈,最終作罷,為
此陳水扁連任後力主蔡英文加入民進黨。陳水扁民國 93 年(2004
年)當選臺灣總統後,有關「陸委會主委」的人選,第一個想到的便
是蔡英文。
蔡英文真正步入政壇,陳水扁的「提攜」之功不容抹殺。正如鐵
167杆扁迷、前「北社社長」陳昭姿所言,若沒有扁給的「陸委會主委」、
「不分區立委」、「行政院副院長」三張「門票」,蔡英文如何取得
民國 101 年(2012 年)的「入場券」?前面提到的「嘿嘿嘿」案件,
這種緋聞是否靠譜難以確認,但陳水扁任內意圖將蔡英文變成自己政
治上的「另一半」是真。
◎蔡英文和陳水扁親密無間
上任之初,陳水扁不敢公開宣佈「台獨」,但卻加速推進「實質
台獨」,而堅持「兩國論」的蔡英文,則全力貫徹他的意圖。陳水扁
看似文字遊戲、實則居心叵測的那次元旦談話———將「積極開放、
有效管理」改為「積極管理、有��開放」,以及所謂的「新中間路線」、
「四不一沒有」,都是來自蔡英文的謀劃。在陳水扁眼裏,蔡英文不
僅是舊「政府」兩岸論理念的建構者,更是新「政府」大陸政策的核
168心幕僚,簡直是「天賜良才」。
陳水扁在民國 89 年(2000 年)5 月宣佈就職的時候,保證「兩
國論」不會入「憲」。但臺灣前「陸委會」主任委員蘇起說,民進黨
實際上是在朝著曾經惹怒大陸的「兩國論」努力。儘管他們公開說他
們要與大陸全面發展關係。他還說是前任「陸委會」主任、民國 88
年(1999 年)為李登輝創造「兩國論」的設計師蔡英文曾經告訴他,
民進黨將悄悄實施「兩國論」。新政府公開說停止討論「兩國論」,
但在私下他們仍然堅持。
民進黨一貫反對「九二共識」和主張臺灣「主權獨立」的傳統在
陳水扁上臺後複萌,提出「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的主張。蔡英
文任職期間,「陸委會」常常成為兩岸交流事務的攔路虎。兩岸「三
通」問題和多項放寬「戒急用忍」政策措施也都被陸委會卡住。
◎ 2000 年蔡英文擔
任「陸委會主委」時,
進入「行政院」參加
院會
陳水扁民國 91 年(2002 年)8 月 3 日在「世臺會」上突然拋出
169「一邊一國」及「主權公投」的論調,觸動臺海兩岸與美國政壇最敏
感的政治神經。當時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載署名文章,披露陳
水扁當時嫌「世臺會」準備的稿子徒具形式,決定採用由臺當局「國
安會秘書長」邱義仁等人主導的稿子,因此其講話並非脫稿的即時演
說。高層人士指出,當局「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在民國 89 年(2000
年)上臺時就鼓吹應將「特殊國與國關係」更向前推一步。因此,陳
水扁的「一邊一國」頗符合邱義仁的主張,即將兩岸直接定位為「國
與國關係」,把「特殊」也一併去掉。隨著事態嚴重發展,陳水扁拋
出上述言論的第二天,臺當局「行政院長」遊錫堃立即召開高層會議,
緊急研商降溫政策,並臨時指定蔡英文與他搭機赴美,由蔡英文負責
對美說明。
◎ 陳水扁作「一邊一國」
歌美麗島事件
在陳水扁發表激烈和敏感言論,兩岸關係突然趨向緊張,也使投
資者信心崩潰,紛紛拋售股票,臺北股市明顯受到衝擊,當時一開盤
170即大跌 236 點,中國概念股更是首當其衝,幾乎檔檔失守。終場,
臺股加權指數以 4636.67 點作收,下跌 284.22 點,跌幅達 5.78%。
是臺灣股市自美國發生「9·11」事件以來的最大跌幅。
臺灣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代表臺灣政府對陳水扁所說的「一邊一國」
論提出說明。蔡英文強調臺灣的兩岸政策主軸沒有改變,「一邊一國」
與「兩國論」並無關聯,希望外界不要過度解讀。但對於記者們再三
追問「一邊一國」與「兩國論」兩者有何不同,蔡英文則不做正面答
復,只表示,因為不相干,所以毋須比較。
民國 92 年(2003 年)底,陳水扁積極運作蔡英文擔任自己民
國 93 年(2004 年)的競選副手,雖最後作罷,但在他連任後力主
蔡英文加入民進黨,明顯是為蔡英文加入民國 97 年(2008 年)接
班戰局排除障礙。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蘇貞昌就曾暗示,陳水扁
對蔡英文相當重視。
◎陳水扁(左)大贊蔡英文(右)
171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後,曾經邀請陳水扁致辭,此後還聲援、
探視關押的陳水扁,甚至排除萬難參加「挺扁」活動,以至於陳水扁
在關鍵時刻發揮遺力,積極聲援蔡英文。後來,蔡英文宣佈參選 2012
後,其競選班子的骨架大多是扁系的得力幹將,蔡英文政途暢通背後,
所處可見陳水扁的影子。
為打贏 2012 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重用陳水扁過去的核心幕
僚,除在初選時找來陳水扁的首席「文膽」林錦昌與前陳水扁辦公室
主任林德訓外,回任民進黨主席後,又找前陳水扁辦公室副秘書長陳
其邁任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兼發言人,陳水扁「文膽」劉導也在隨後
進入民進黨智庫,負責蔡英文的文稿。民進黨內人士說,「扁家軍」
是打造「大英王朝」的重要班底。民進黨為蔡英文成立選戰規劃小組,
由智庫執行長吳乃仁主持,成員包括民進黨內蘇貞昌系吳秉叡與林錫
耀、新潮流系段宜康、謝長廷系李應元、陳其邁與民進黨秘書長蘇嘉
全等。
◎蔡選 2012 扁謝新系組班底
172但有黨內人士認為吳乃仁、林錫耀未有效整合黨內戰力,民進黨
中執委洪智坤曾暗批兩人是「哼哈二將」,並為謝長廷與邱義仁無法
發揮選舉專長而抱屈。
當蔡英文從黨內初選脫穎而出,踏上角逐 2012 的漫漫征程,身
陷囹圄的陳水扁對其可謂寄予厚望。他親自撰文《代兄出征的英拉贏
了》,把自己比喻成為泰國前總理他信,把蔡英文視為英拉,並以英
拉在未與他信切割的情況下贏得選舉的例子,告誡蔡英文「有樣學樣」。
於是,邱毅再度爆料,蔡英文曾派嫡系陪同陳致中前往北監探扁,並
當場承諾,如果當選就會「特赦」扁。但那麼多年過去了,也沒見蔡
英文直接特赦陳水扁。民進黨 2020 黨內初選正打得火熱時,「特赦」
陳水扁這檔子事又被「有心人」搬上臺面。當時臺灣總統蔡英文參加
一檔政論節目時談到此事,並拋出一段曖昧的表態。蔡英文談及「特
赦」一事時稱,「一起努力,創造氛圍與條件。」她還聲稱,「這不
只是一個法律的問題,也是社會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希望社會對這件
事有多一點理解,才有空間處理這一件事。」不僅如此,蔡英文竟然
還提到「這是大家要一起做的事」。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曾說,蔡英文當時亟欲壓制賴清德,因此
繼續讓陳水扁在外「趴趴走」,藉以討好「獨派」,不令人意外,但
絕對違反多數民眾的法治觀。她還批駁道:「如果這樣也可以長期保
外就醫,現今監獄中不知道有多少犯人更該保外就醫。但在民進黨蔡
賴之爭的情況下,蔡英文此時絕對不敢得罪『獨派』勢力,因此借著
繼續允許陳水扁在外活躍,乘機封殺賴清德,如此明顯的政治算計,
173民眾們都看在眼裏。」
◎臺灣各派系拉選票
民國 109 年(2020 年)11 月,臺灣前政治人物趙少康到臺南
與前臺灣總統陳水扁見面,這是 26 年來的一次大和解。在這次大和
解的會面中,趙少康詢問了陳水扁一些問題,陳水扁也給出了自己的
回答,兩人交談來回之間透露了不少關鍵訊息,陳水扁也聊到了蘇貞
昌曾經兩次提出想換掉蔡英文的趣事。
陳水扁表示,蘇貞昌曾經兩次提出要換掉蔡英文,但是他都沒有
同意。陳水扁這樣說道,之前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辦公的時候曾
經有兩次明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想要換掉蔡英文。當被問為什麼要
換掉當時就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他給的理由是,蔡英文在
平時的工作中行事太過潑辣,很難相處,但是「我都沒有答應」。
174陳水扁還提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民國 93 年(2004 年)他
自己順利地連任臺灣總統一職後,蔡英文曾經跑到他的辦公室中,質
問誰當「行政院長」,他表示因為在「大選」前就已經商量好了,會
由遊錫堃繼續擔任「行政院長」。因為此次選舉並不僅僅是針對陳水
扁當領導人這麼簡單而已,同時也是針對遊錫堃「內閣」的信任投票。
當時的蔡英文聽到後,直接放下狠話表示,如果遊錫堃繼續擔任「行
政院長」這一職務,她自己就要辭職!「蔡英文總是和別人不一樣,
沒有一個『閣員』敢到『官邸』去問『領導』,要用誰做『院長』的,
只有蔡英文。她就是與人家不一樣,所以這可能就是她今天能夠做到
領導人的原因。」最後陳水扁這樣總結道。
◎蔡英文與謝長廷、蘇貞昌、遊錫堃
「聯合新聞網」消息,臺灣「總統府」的「德、日、美三國赦免
法制與實務」委託研究案,由臺北大學以 32 萬元(新台幣)得標,
175外界解讀是為前臺灣總統陳水扁特赦案鋪路。不過民進黨「立委」羅
致政稱,若要特赦陳水扁不需要修法,蔡英文直接特赦就可解決,此
研究案應是因監獄人滿為患,針對輕罪赦免的可能性進行研究。
這份標案名稱為「總統府『德、日、美三國赦免法制與實務』委
託研究案」,於民國 110 年(2021 年)8 月 3 日決標,由臺北大學
以 32 萬元得標,履約期間為民國 110 年(2021 年)8 月 16 日至
12 月 15 日。民進黨「立委」表示,先前民進黨團要推「會計法」修
法,就因為涉及「國務機要費」除罪化,被認為是要為陳水扁解套,
因此卡在臺灣「立法院」,目前陳水扁還有很多案子在進行中,這些
問題要先被解決,才可能再談特赦。對此,有島內網友認為臺灣「總
統府」的相關做法是「司馬昭之心」,「綠委」的說法是「此地無銀
三百兩」。還有人問:不是為阿扁難道是為蔡英文?
臺灣「花東指揮部」前少將參謀長韓豫平因 2880 元,「加菜金」
爭議被依貪污罪判刑 4 年 6 個月,在諸多將領聲援下,獲臺灣總統蔡
英文「特赦」。《聯合報》曾發表評論指出,情輕法重及判決結果,
確實引來許多人同情,如韓豫平所說,他不是唯一的案例,以蔡英文
辦公室發言人闡明特赦的理由,誰會是下一個獲特赦者,更令人關注。
「法務部長」自承,關於韓案的再審、非常上訴、「釋憲」、「特赦」
等方案,都已做過研究向上呈報,但蔡英文顯然已等不及司法程式,
選擇直接「特赦」安撫軍方高層人心。
176◎蔡英文特赦臺軍前軍官
民進黨當局的一連串作為,從民進黨傾全黨之力為「公務機要費
案」除罪「修法」,到蔡英文特赦,都在告訴百姓,司法不該判某些
高官貪污有罪。如「立委」邱顯智所言,蔡英文把「特赦權」用在這
樣案子,想彰顯什麼樣的價值,定義什麼樣法律情感,答案不言而喻。
這些作為,說穿了,正是對她上任時承諾的司法改革成果最大的否定。
此次「特赦」是蔡英文首次特赦臺軍官兵,也是任內第二次「特赦」,
上次「特赦」是民國 110 年(2021 年),蔡英文為表對少數民族傳
統的尊重,「特赦」獵捕野生動物觸法的布農族王光祿。
「公務機要費」除罪化在一片混亂中通過初審,以民進黨的霸道
程度,三讀通過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還記得扁案剛爆發的時候,
民進黨人對陳水扁可說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還一度「被退黨」,如
今時空背景不同,民進黨人已經毫不掩飾要「還阿扁一個公道」。「公
務機要費」除罪化之後,就該要正面面對「特赦」陳水扁的議題了,
蔡英文在這個時間點「特赦」韓豫平,也是在為「赦扁」鋪路。「特
177赦」的消息傳出後,引起熱烈網路討論,不少島內民眾留言回應,「拉
攏軍心」、「阿扁:我勒」、「幫阿扁『特赦』鋪路」、「演戲、籠
絡人心」、「還以為是『特赦』那個漏尿的男人。」
民進黨先是推「會計法」修法,投標「德、日、美三國赦免法制
與實務」委託研究案,後又匆忙通過「公務機要費」除罪化,並於這
個時間點特赦臺灣「花東指揮部」前少將參謀長韓豫平,這一切的一
切都是蔡英文為了給陳水扁特赦鋪路。
0 notes
Text
論加州校園左翼病毒(一):
美國加州大學校園裡肆虐著左翼進步主義病毒,它將是21世紀世界大瘟疫的源頭:它衍生了去道德化運動、極端自由派運動、性變態運動、零元購運動、性小眾運動。一百多年前二十多歲的馬克思在英國倫敦圖書館寫作了《資本論》, 導致20世紀是共產主義運動的世紀; 越戰後在加州校園萌發了去道德化自由派運動,導致21世紀成為性小眾運動的世紀。但凡這些運動都是以左翼進步救世的面目出現,共產主義者是如此,自由主義者亦是如此,都非常吸引激進的年青人,尤其是後來成為自由派的大法官們。性小眾運動就是性變態運動,性開放只是小進步,性變態才是大進步,越變態越進步,越��"社會良知"。成年人變態已不能滿足,要兒童也要跟著成人去性變態,所以2023年4月13日華盛頓州議會晚上通過了SB5599號法案:如果父母拒絕孩子變性、政府可以抱走小童。 2023年6月29日,民主黨執政的密歇根州眾議院通過了HB 4474法案,只等參議院審議通過,州長格雷琴·惠特默簽署後,就成為該州新的惡法。該法實施後,該州的LBGTQ無論是在教堂還是在網絡,甚至在現實生活的任何地方,只要提出反對LGBTQ的演講,文章,談話讓他們感到受到威脅而提告,這些反對者都可能被判處最高5年監禁和 1 萬美元罰款的重罪。該州可種幾棵大麻,是傳統左禍州。這些侵害兒童的行為都以進步平權的名義進行,如此殘害兒童,聯合國竟不作出譴責,聯合國失職!美國、加拿大都是性變態淪陷區。 2023年5月,加拿大自由黨招開年度大會,前總理克里純作重點演講:他大肆吹噓自由黨通過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吸食大麻合法化(每個家庭可種植四棵印度大麻)法案政績,鼓吹性小眾文化,然後告誡黨員要有"社會良知",語畢掌聲雷動。原來,在這些自由派眼裡,支持去道德化、性變態就是"社會良知"。問題出在學校教師身上,美國、加拿大的教師94%是自由派,她們在小學、中學課堂上灌輸性開放性變態思想,政治不中立。一旦學生進入大學,去道德化自由派思想就大展拳腳,成野火遼原之勢; 教師成了去道德化牧師神父,動搖了社會道德基礎。 (加拿大 司馬田 2023.7谷歌翻譯)fb:Markss Tang
0 notes
Text
~『為什麽一個衣食無憂的富人會花上幾十萬去報所謂的21天開悟覺醒班?不是因為他們放下了對於金錢的執著,而是他們相信自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奇人,這種靈性傲慢帶來的巨大狂喜與誘惑,足以讓任何人為之癲狂。』
昨晚在空中課程提到『金牛-天蠍』這組二元平衡軸線的
『關鍵參悟字』是『捨得』,
金牛要安住『本自俱足』的獲得,
天蠍要『捨』掌控欲,『捨』小我最深的恐懼。
八宮是眾人利益共同體社會大染缸,
人性五毒娼狂,一失足成千古恨,
男人過不了『原欲獸性色誘權欲』關,
女人過不了『空虛寂寞情欲利誘』關。
八宮的名利場的誘惑,
西方文學家彌爾頓 在《失樂園》如是描繪:
『心靈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在那裡可以把天堂變地獄,
把地獄變天堂。』
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內在的匱乏、欲望、小我、貪嗔癡,
那麽八宮超越之路注定是荊棘密布,欺騙與邪惡的交織。
這就像是從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刀真槍,
進入到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真假難辨的高維時空,
這裡群魔亂舞,神仙打架,每一個都是大能量的強者,
只是在魔性與佛性上各為其主,分為不同的陣營。
拯救之道不在某某個所謂開悟的大師,
也不在任何靈通術法,而在於你自己的內心。
動了善念想要遵從正法,
天龍護法就會來到你身邊幫助你斬妖除魔,
相反,動了惡念,自然就會感召了種種心魔、
陰魔過來誘惑你,墮落為地獄的囚徒。
本質是什麽樣的人,就會得到什麽,
這就是天道的根本。
八宮的原罪就是小我的虛榮,
星星學子想要更深刻體驗八宮煉獄體驗可以看一部
寓意深刻的電影《魔鬼代言人》,
電影《魔鬼代言人》講述了一位年輕有為
才華橫溢的律師羅麥斯,他連續辯護卻從未落敗。
他和妻子住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小鎮,生活平靜安寧。
有一天,一份來自紐約著名律師事務所的offer
讓羅麥斯又驚又喜,
因為他可以因此得到高薪和豪宅,無數金錢和豐厚物質,
這對於一個未經多少世事的年輕人來說,
是一種極其嚮往的誘惑。
可是,當這種誘惑是一種邪見
需要用最珍貴的東西置換,你會如何選擇?
羅麥斯在紐約繼續保持不敗戰績,
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為之洗脫罪名的被告『並非清白』。
他的老板米爾頓對他非常賞識,不斷地委以重任,
米爾頓利用年輕律師羅麥斯對金錢和成功的渴望,
激發出他深藏內心的陰暗面,
將原本善良的羅麥斯誘入魔道難以自拔。
電影將現實轉換為帶有宗教色彩的魔幻世界,
米爾頓其實正是撒旦,他不用威逼利誘,
而是激發人們自己內心深處的“惡”,
而人在這一刻的自制力喪失,
發展下去必然是墮入魔道難以自拔。
米爾頓的陰謀正是利用這個時刻,
達到控制人的虛榮私欲,進而控制心靈的企圖。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自身本自所固有的東西乃是幸福的契機。
財富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試���用良知換取財富,
那麽財富帶來的只是感官的快樂和各種消遣,
到後來是狂縱無度,精神空虛貧乏。
好在,電影並沒有暗黑到底,
而是在電影的結尾出現了大反轉,
妻子因為備受撒旦的折磨之後,選擇了自殺,
這讓羅麥斯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而最終在與魔鬼撒旦的直接對峙中
他選擇拒絕墮落為魔鬼的子嗣,而是舉槍自盡。
電影在這一刻重新切回起初的案件的審判時間,
他再一次出現在洗手間,這一次,他選擇了跟隨自己的良心,
放棄名望,拒絕為這位罪大惡極的老師辯護。
輸了名望與財富,獲得了心安理得。
八宮的陷阱就是“虛榮”,人性的原罪,
是人性貪婪與嗔恨心的集合體。
幾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這樣的設定——
一旦條件允許,時機成熟,比起與其他人平起平坐,
人人都嚮往的是如同一位皇帝,高高在上,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財富,
可以為自己制定任何看似對他人而言
不合理不公正的霸權規定。
這不就是魔嗎?
個體以吞噬其他人為代價,無限膨脹為最巨大的存在。
其他人都如同草芥,如同芻狗。
八宮誘惑,虛榮的本質就是,
踩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來凸顯自己的幸福。
這種愉悅,可能表現為炫耀自己所擁有的奢華生活,
包括房子車子奢侈品等等,以此標籤化高貴和與眾不同,
這種快樂本身並不是執著於某種具體的物質存在,
而是在精神維度上,通過物質財富的占有
實現淩駕於他人的高高在上。
因此,凡是可以給予他這樣“快感”的財富或名望,
你就牢牢地掌握了他們的行為,讓他們為你所用。
行賄受賄,也不過是這一原罪在擁有權力者的三維顯現而已。
虛榮的人性之惡,其背後同樣是一種深刻的傲慢。
因為傲慢,他們總是看到其他人的缺點與不足,並以此為樂,
以在任何外在擁有層面上優異於他人為行為的根本目的,
這就是這類人幸福的源泉。
只是這口泉水,不是乾淨澄澈,而是充滿了污穢與欲望。
直到《魔鬼代言人》的最後,
羅麥斯攜著妻子走出庭審,
我們都以為他已經完成了人性善良的覺醒時,
那位記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詢問著,
是否有任何內部信息可以透露,
他將盡可能把這內部信息重點突出讓他名聲大噪。
男主拒絕了幾次,但最終依然選擇了答應。
留���所有觀眾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羅麥斯到底是徹底脫離了撒旦的手掌心,
還是只是暫時的脫離,即將跳入新的陷阱。
於是,這經典的一幕出現,惡魔撒旦對著觀眾說了這句。
“果然,虛榮,是我最喜歡的原罪。”
很多人也許並不自知,當你看到無釐頭喜劇片裡
演員滑稽、愚蠢這些錯誤出現時,自己卻在哈哈大笑,
雖然這種大笑是在一定合理範圍內的,
但這種大笑的深層心理動機依然是——虛榮與傲慢。
似乎在說,這個人很蠢,很可笑。
虛榮與傲慢貫穿著人的一生,
現代人見證著外在物質文明的富足,同時,
也是那些披荊斬棘的修行人在成道之路上最大的障礙。
靈性傲慢,喜歡把其他人當作庸俗之人,
而自己則是超凡脫俗,
擁有一切如同“真理”如同“佛”一樣的品質,
只是他升起的並非是“眾生皆苦”的慈悲,
而是一種高高在上俯視人性的事不關己。
任何神通異術黑魔法都能證明他們何等與眾不同,
何等的智慧無比,比起追求正道,這些黑術數更讓他們沈迷。
你以為為什麽一個衣食無憂的富人
會花上幾十萬去報所謂的21天開悟覺醒班?
不是因為他們放下了對於金錢的執著,
而是他們也渴望站在數以萬計觀眾的矚目之下,
在鮮花與掌聲中,盡情揮灑他的高談闊論。
脫離了物質欲望的誘惑,
再一次陷入了精神的虛榮與傲慢的陷阱,
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在所不惜。
他相信自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奇人,
關於真理的任何表達都只有他能理解,且為他所用。
這種靈性傲慢帶來的巨大狂喜與誘惑,
足以讓任何人為之癲狂。
奢華的排場,空靈高亢的背景音樂,
一切能夠『提升能量場、心想事成』的手段
全都暗中安排的不著痕跡
任何深陷其中的人都會喪失自我意識及辨識力
而被自稱神人心靈大師慷慨激昂的語言所深深攝受。
而結果是什麽呢?就是為了開悟心想事成,
到處借錢、刷卡付費報名,
並且這樣一團靈修團,成交幾百萬的案例,
還會讓主辦方吹噓好幾年。
畢竟,在這個欲望的年代裡,
還有什麽比超乎想象的金錢數字,更聳人聽聞的呢?
試問,彼時彼刻,在他們心中,道又被安置何處了呢?
除了虛榮還是虛榮,除了傲慢還是傲慢。
這就是靈性時代開啟前魔鬼最後的狂歡了。
修行正道的人不會撩撥欲望,
而是會告誡你直面欲望,
他絕不會承諾你任何所謂的“開悟”,
所謂的“覺醒”,所謂的“回歸本源”,
更不會大庭廣眾之下聲稱自己達到了某種很高的境界,
甚至超過佛陀、老子。
這種狂妄將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成為一種常態,
遍地佛陀轉世、彌勒轉世再來。
為什麽靈性修行無法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靈性之中有太多的陷阱,
絕大多數人不了解也駕馭不了這份本心的力量。
為了不失去寧可少得到的保守原則,
讓靈性修行只能在『密法』中被有緣的人去修習,
去直面心魔的考驗。
為什麽提起宗教玄學,我們就會想起封建迷信,
提起神學,就會告訴自己科學才是真相?
恰恰是因為越接近靈魂的惡,
越會造成更大的毀滅,歷史的腳步一再印證著這一鐵律。
思想的干預,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偏差。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
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天皇,
我們每個人都曾虛榮,都傲慢,
看似謙卑也只是時機未到,只能故作虔誠與謙卑。
敢於懺悔與自我檢討揭露靈性歧途的人,
會先一步接近真相。
靈性實修並非坦途大道,而是險象環生,
這是在沒有覺悟入佛知見的無明階段必然要承受的苦難。
請問,為了開悟洞見真理,
你甘願為之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是十萬,還是百萬,是親情,還是愛情?
抑或是自己的生命,乃至全部的全部?
可惜的是,沒人需要你的任何,
道不需要,佛不需要,神也不需要。
他只要你的心,只要你頓悟,
自己本就擁有一切,本就是圓滿本身。
又何必走出一條無比漫長的痛苦之路,
渴望救世主來拯救呢?
當下即是救贖,
當下即是解脫,
當下擁有無窮能量,
當下重回真我。
當下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當下是此時此刻,
此分此秒,把你的心放在當下,放在『三心不可得』
就足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牢籠。
常懷一顆警醒之心,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
跟隨大道智慧的指引,以至善為心,以至誠為心,以真愛為心,
同時也尊重世間法的要求,便能漫步於人間的極樂凈土。
你相信什麽,就會成為什麽。
問一問,自己到底相信的是什麽呢?
這個『所相信的』客體和『能相信的』主體有什麽分別嗎?
覺悟在當下
解脫也在當下
信者自度��
0 notes
Text
(網絡文章)《剝光衣服堅持當皇帝的小醜》
諷習「剝光衣服堅持當皇帝的小醜」,任志強遭重判18年,RF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2020.09.22,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ren-09222020092540.html
附(網絡文章): 任志強 《剝光衣服堅持當皇帝的���醜》 2月18日落筆了“記憶與反思”,本想就此罷手了,尤其是不願再碰觸2月19日的傷疤。 四年前的2月19日,我在轉發“央視姓黨”的微博照片時,加上了“當所有媒體都有了姓,並且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時,人民就被抛棄到被遺忘的角落了。”的一段評論,於是引發了“十日文革“式的全網大批判和留黨察看一年的黨的組織紀律的處分!因此,每年的2月19日我都堅決的放下手中的筆,以守護曾經的這一天。 但此次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的暴發,恰恰驗證了“當媒體都姓黨”時,“人民就被抛棄”了的現實。沒有了媒體代表人民利益去公告事實的真相,剩下的就是人民的生命被病毒和體制的重病共同傷害的結果。 幾天之後媒體上、網絡上瘋傳著2月23日中央召開全國上下約17萬人參加的大會,被稱為中國曆史上參加人數最多的中央大會。且遠勝於當年七千人的廬山會議的規模,有著比七千人大會更重要的現實意義,也被稱為是一次偉大的會議。 網上許多人在用各種方式吹噓和吹捧這次大會的偉大意義,並且格外的強調這次會議中最重要的黨的主席的長篇講話,是一個鼓舞人心、英明正確的戰略部署,為世界指明了防治疫情的方向,號召用舉國體制的力量,應對大考,戰勝疫情,並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 “體現了”黨中央對疫情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都在為偉大領袖的講話而歡呼雀躍,似乎中國又進入了那個曾經偉大的大躍進時代,又進入了四處紅旗飄舞,高舉紅寶書,三呼領袖“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時代。更有許多人在從各個角度解釋自己從2月23日講話中發現的精華,以為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我也好奇並認真的學習了這篇講話,但我從中看到的卻與各種新聞媒體和網絡上報導的“偉大”完全相反。那裡站著的不是一位皇帝在展示自己的“新衣”,而是一位剝光了衣服也要堅持當皇帝的小醜。盡管高舉一塊又一塊的遮羞布試圖掩蓋自己根本就沒穿衣服的現實,但絲毫也不掩飾自己要堅決當皇帝的野心,和誰不讓我當皇帝,就讓你滅亡的決心! 講話分為一、二、三、四和最後,我也來個一、二、三、四和最後吧! 一、 第一部分是“關於前一段疫情防治工作” 這裡講的是表彰自己的偉大成績,包括1月7日的批示。 “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要有正確的戰略策略,要靠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舉國體制的醫療物資和生活用品的保供和維護社會穩定、防止社會失序,以及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總之都是一尊親自靠“巨大政治勇氣”做出的決策和親自指揮而取得的重大成績。 網上有位名為李錦的專家,出版過國企政策的書籍多本,被媒體譽為“我國國企政策與新聞第一解讀人”。專門寫了篇《“17萬人大會”的抗疫曆史傳奇》的長文,將曆史上的“七千人大會”與“17萬人大會”並列稱為黨史上空前的事情,必將載入史冊。對此次會議大肆吹捧,已到了無恥之極了! 中國曆史上的“七千人大會”可謂是黨內執政的一次危機,並提出了“不怕批評,敢於接受批評,敢於自我批評”的信息。對“反右傾”和“大躍進”及瞞產、瞞報等問題進行了批判和對真相的追查,最終劉少奇用“三七”開承認了七分人禍的錯誤。毛則在大會上終於作了檢討:“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別人推卸責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責任,但是第一個負責的應當是我”,同時也做了自我批評,事後還做了一些平反的工作,這才讓危機渡過了。 這次的大會,也許同樣面臨的是黨內執政的危機,但人們沒有看到大會上有批評的意見,沒有對事實真相的追究與批露,沒有查清疫情暴發的原因,更沒有人檢討責任和承擔責任。卻在試圖用各種偉大的成績掩蓋事實的真相,好像這個疫情是從1月7日的批示才開始。那麼去年12月發生了甚麼?為甚麼沒有及時公布信息?為甚麼會發生1月1日中央電視台追究8名謠言者的新聞?為甚麼會有1月3日的訓誡?為甚麼會有1月3日對美國通報的疫情信息?為甚麼不提1月7日之前已發生的各種危機?為甚麼1月7日的批示未向社會公布?至今也未公布!為甚麼1月7日之後還會召開了各種聚集性的全國大會?為甚麼還出境訪問?為甚麼在雲南敲鼓���春節? …… 這所有只用1月7日和1月20日來試圖終止與斬斷國民與社會對疫情發生原因和擴散原因的追究。不再提為何沒有及時公布疫情等等的原由,正是掌握權力者不想承擔任何責任,也拒絕社會追究這些責任。只想用偉大成績來為自己遮羞,同時動用各種黨所控制的媒體,用所謂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規範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宣傳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迷人感人的事迹,引導輿論的正能量等方式堅決堵住各種追查事實真相的言論。堅決堵住追究造成這次疫情責任的言論,堅決不承認吹哨人的作用,不承認體制與決策無能的事實!但這種遮羞式的宣傳,大約只能欺騙那些願意被你欺騙的人,卻無法欺騙那些只相信事實與真相的人。 無論目前的防控取得了多大的成績,都無法挽回那些失去了的生命和失去了歡樂的節日,失去了親人的破碎家庭。也無法挽回因疫情而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和家庭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滿篇的講話中根本不提造成疫情的原因,不提疫情擴大化的失控原因,全社會沒有看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情況。同時不提黨的領導的統一體制之下的弊病;不提誰應對疫情的擴大化承擔責任;更不會檢查和檢討自去年12月以來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和責任。曆史上的皇帝尚有“罪己诏”,七千人大會尚有檢討、自我批評和認錯,但這偉大的“十七萬人”的大會,卻只有表揚和功勞,並無原因、真相與責任。這哪裡是“七千人大會”啊,這只能是天安門上招手接見紅衛兵啊! 不提原因、真相與責任的自我表彰,都是些傻瓜也知道的“馬後炮”。偉大與英明正確的戰略策略,本應都是防禦疫情發生和擴大的工作,但卻都發生在鍾教授的嚴重警告之後,而非發生在鍾教授的呐喊之前。這也敢稱是英明?也敢自吹為成績?也敢自吹是“及時制定和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明明是在事後不得不進行的各種挽救,是在補漏洞、堵窟窿,卻被吹成了“該出手時,必須出手”,真是不知天下還有“無恥”二字了! 皇帝可以騙自己是穿了衣服了,但連孩子們都知道皇帝是光著屁股的,那些不敢說皇帝沒有穿衣服的人,都知道甚麼是穿著新衣,甚麼是沒穿衣服。齊奧塞斯庫以為人民仍然會相信他的謊言欺騙時,卻不知道船已調頭了! 二、 關於當前加強疫情防控重點 這段講話的核心大約在“對借機惡意攻擊的輿論堅決依法制止”上!疫情防控的部署是在告訴社會,目前的情況全黨、全國都納入了一體,是在同一條船上。將疫情發生的原因和責任下放到各級政府的頭上,告訴全黨和社會,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去取得勝利。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是我領導的,沒我你們都不行。如果不能取得全面勝利,則我死就會中國共產黨死,中國共產黨死,中國也就死了! 因此必須保住湖北、保住武漢、保住北京,用舉國體制支援重疫災區,並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尤其是防控的重點要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有效性。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做好防控工作,沒有我不行,沒有黨不行,沒有統一指揮不行,沒有所有人共同為維護核心的努力不行。 皇權意識的傳統是國為君天下,臣為君命,故同船同命。沒有了君,就沒有了國,也就不會有臣的地位與權力了。因此只能是同船同命運,要先共同保住這條船,保住這個君,才能保住臣與民。 當一個現代的國家中,民為天下之主時,則並非是同船同命的概念,也並非都與執政黨和執政黨的領袖同命運。如果是個民主制的國家,民主制度可以選擇誰當船長,也可罷免和撤換船長。同樣不但可以撤換船長,還可以撤換整個管理體系中的大副和水手們。即使是現代的中國也同樣,可以沒有一尊,也可以沒有執政黨,但絕不能沒有人民的權利和利益的保障。 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的現實是,黨在維護黨的利益,官在維護官的利益,君則只是在維護一尊的核心地位與利益。正是這種體制造成了,只聽君命而不顧民情的情況。當疫情已經發生時,卻不敢在沒有君令的情況下,向民眾公布疫情。不敢公布事實與真相,反而用抓批“謠言”的方式,限制和阻止真相的傳播,才造成了不可控制的傳播。 此時所有人並非站在一條船上,各自嚴守著各自的利益,卻將一國之民抛棄於後。但當疫情發展到失控時,皇帝卻變成了英明的指揮與部署者,讓全黨全國都被捆綁於這個指揮和部署的船上,成為了必須和只能為皇帝承擔責任的人。皇帝可以隨意的撤換任何不為維護皇權而獻身的臣子,也可以用同船同命的方式要求所有人為了黨的利益去打好這場保衛戰,迎接此次大考。 如果沒有上命之錯,又何來危機與大考?既然黨中央已對疫情形勢有了准確的判斷,既然親自指揮已採取了有力有效的舉措,既然各項工作部署都是及時的,那麼為甚麼會有疫情全國性、全球性的傳播呢?這些並非事前、事中的舉措與預防,而是造成了事後的補救。當疫情失控的大量傳播時,也才出現了危機。如果是事前的預防,又何來的大考? 當前的所有舉措都是在失了先機的情況之下的補救,是在掩蓋與糾正錯誤的不得已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全世界都知道如能提前預告與預防就不會有武漢500萬人的流動,不會有武漢各種的聚會,不會有幾十萬人的密切接觸,不會有幾萬人的確診,也不會有幾千人的死亡和全國不得不居家隔離的春節,更不會有不能營業與開工的各種經濟損失了!防控的重點不是在那些具體的工作上,而在於不改變這種體制上的弊病,則無論用甚麼樣的舉國體制,能解決了此次的疫情問題,也還會再出現下一次的災難。十七年前的教訓,並沒有讓這個體制發生徹底的改變,也才有了今天的疫情再次暴發。此次不解決根子上的問題,下次也一定會再出現更大的災難。 疫情發生的原因也許尚未查清,但疫情出現之後,未能及時讓國民知情,則在於“上無令則下不行”。同時也在於“媒體姓黨”,沒有了新聞和言論的自由,如今又加了個“對借機惡毒攻擊”要嚴懲的罪名! 真相並不會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反到是沒有真相才會造成社會的混亂。 當問題已經出現,社會要求查明真相時,執政黨卻將所有人的命運試圖用捆在一條船上的方式,讓所有人都共同努力來救這條船。並試圖用同為一條船而堵住要查明真相、追究罪首責任的那股力量的嘴,試用用以法制止借機惡毒攻擊來扼殺可能對聖君不利的言行。即使是同在一條船上,各級的責任也各有不同。船長本就應承擔船長的責任,這是大副及水手們無法替代的。想用同船一體的概念掩蓋船長應承擔的責任則是幕後的真實目的。“同舟共濟”是當今必須共同努力解決疫情的必要,但卻不能用此來掩蓋船長的責任 三、 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新中國執政黨的文化是習慣於將兩種完全對立的情況統一於一個命題之下。如憲法中的“人民民主專政”,“民主”與“專政”本是完全對立的兩種體制,卻能合並為一個特殊的無法合理解釋的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它擔負民主革命的任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它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此時已經沒有了民主而只剩下專政了! 中央的文件中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既◊◊◊◊,又◊◊◊◊”的用語,每當“既”和“又”連在一起時的兩個定義通常是相對的,這大約就是一種兩面開刀的藝術。 講話的前者是強調防控的重點,後者則是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於是就有了既要重點防控疫情,又要抓好經濟發展工作的部署與安排。 如果一個民主制的國家,信息是完全開放與公開的,經濟是由市場化的方式自我調節的,那麼任何時候與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小政府都無法用非市場化的手段去調控經濟與人們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在疫情有危險的情況下,政府可以提出對疫情防控的要求,卻無需為人民選擇的市場行為提出限制。 但在一個專政的國家,一個非市場化的國家中,極權的宏觀政策調控則成為市場經濟的障礙。這個統一指揮的調控中,既包括了要服從於疫情防控的一切嚴格的要求,同時又要精准復工,卻又難以獲取疫情防控的真實信息,還要由企業承擔重點防控的疫情控制,要保證不發生病情的出現,這就更難上加難了。疫情並不能將企業家們變成神仙! 疫情是一種關系人情、生命和難以防控的風險。企業經營同樣是有各種風險的,也涉及員工、股東和上下遊等。在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企業家會在這兩種不同的風險中做合理的評估和防預的對策,並做出適當的選擇。但非市場的情況下,則難以���行合理的安排。也許上下遊並不能因疫情和各種規定給以配合,也許你的生產復工也因各種規定而無法滿足上下遊的要求。尤其是當政治排在第一位時,任何人都不再以市場的需求和信息做出判斷而只能服從於政治的責任。又有誰敢跨越雷池呢?在這種連完全復工正常生產都難以兌現時,又何談擴大與維護就業呢?兩面開刀則必然會出現左右為難的局面,但這已成為執政黨文化的特征。因此才有了沖在第一線的醫務人員,本是為挽救生命的主力軍,卻大量的被感染而變成了被救治的病人。失去了許多的生命,失去了優秀的醫學界人才。 為甚麼浙江也出現了全國病人第二多的地區,但卻沒有一例醫務人員染病呢?原因與差別正在於一種是按完全行政管理的方式,下級絕對服從於上級,政治第一且信息無法公開。另一種則是市場化的方式,將信息公開並各有靈活性,首先尊重人民的利益與權利! 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停工與延長假期本就給社會帶來許多的問題,但試圖用舉國體制的計劃經濟的方式並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正是為甚麼會前武漢發出了17號令,會後則撤消了17號令的原因。前者也許是想增加復工的可能,後者則重在疫情的防控,導致了朝令夕改的再次沖突。 靠中央或國家統籌,還是靠市場自我調節,仍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個別省市敢政府付費用專車、專列、專機去迎接農民工入境,支持企業復工,這也許是市場化的需要,政府給以支持和補充,但絕不是統籌防疫和發展的安排。 原本,防疫的事是政府應盡的責任,而企業的事是市場的自我調節,但雙面開刀的統籌則將兩種責任關系混為一談了!企業也成為了防疫的責任主體了,承擔了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也被政治第一捆住了手腳! 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都出現了疫情,但各國卻採取了適合於本國國情的措施。政府承擔政府的責任,社會承擔社會的義務,企業負責企業的經營,各司其職讓國家在沒有統籌之中,也並未影響國家的發展和國民的正常生活。雖然疫情尚未結束,無法認定疫情後續的變化,但分工與職責的承擔,則十分清楚。這些國家並不會追求領導者的偉大勝利,只追求人民的生活幸福,也絕不會讓人民用鮮血與生命為代價去換取勝利,並承擔本應由決策者承擔的錯誤責任。 國家為復工出台了一系列的減稅、減息、減費等政策,以支持中小企業自救與發展,許多人將此認為是一種上天的恩惠。但卻不知如果疫情被有效的在初期被公布於眾,並相應防治,又豈會有如今的各種損失與困境,又何需靠各種政策支持才能活下去?與其說這是政府對企業的恩惠,不如說這是政府不作為造成的惡果,是理應承擔的賠償。 在武漢的疫情防治中,更多的看到的並非是黨與政府走在了前面,而是各種民間組織與私人企業走在了前面,並無私的奉獻了許多。為了人的生命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沒有這些民間的支持和支援,則政府早已走不到今天了! 雖然中央下達了上千億的資金以支持疫情防治,但如沒有此前不負責任的隱瞞疫情的錯誤,又豈會有後續的發展與不得已的投入?政府的投入是在補救自己決策的失誤,而民間的投入則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免受政府失誤的侵害。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內涵,不能並列與同解,更不能將政府的責任與民間的奉獻混為一談。但在一尊的眼中則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偉大的親自指揮與親自部署!這種認識上的差別,更重要的體現出的是人格上的素質差別! 四、 加強黨的領導 這才是所有講話中最重要的部分,引用唐太宗“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之言,一語道破了聖心之意。重不在我為上,重在各級組織要落實聖谕,讓黨旗高高飄揚,尤其是用此疫辨誠臣。 你若沖在前,必被我所用,你若退於後,必被我所殺之“決不容忍”!關鍵時刻要沖上去,並用關鍵時刻來考察幹部,委以重任。 此疫的責任在於重大疫情防控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短板,而非黨的領導的失責失職,以此來推卸黨的領導的相關責任。正是一邊高喊加強黨的領導,高喊此次“兩個親自”的功勞,一邊卻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將責任推給了黨的領導之下的短板,似乎這樣就能回避社會對疫情未能及時發布與公告真相的責任追究了。但這恰恰揭穿了這個體制的病根。所有在講話中存在的這些黨的組織中的問題,其根源都來自於一個不受人民監督,一個不受法律約束的執政黨,只忠於皇權與維護核心的體制,來自只講對黨負責在前,而將人民於後的責任關系的必然結果。 中國的改革最成功的是“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承包制首先要打破的正是黨的領導,黨決定一切。承包制就是要讓人民自己說了算,自己對自己負責,同時對人民負責。先交國家的,再交集體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如果堅持黨的領導,又如何承包呢?這裡最簡單的道理正在於如果你要領導,你就必須承擔責任。就像這次疫情的暴發正是在“東西南北中,一切服從於黨的領導”之下發生的,那麼這裡所有的責任就不是哪一塊短板的問題,而是黨的領導的責任。而承包切割了黨的領導,卻明確了承擔責任的人,也因此才有了改革的成功。 當這個國家再次回到了黨領導一切,但黨絕不對出現的問題承擔責任管理體制中時,那麼不但會出現本不應出現的疫情暴發,也會讓疫情擴大到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康幸福的地步,也許還會在黨的領導中出現更嚴重的其他問題。從徹底否定鄧的一系列講話精神到修改憲法都證明了,這個執政黨在試圖重新建立一黨專政的黨國體系。這個一黨專政也違背了憲法的精神,將人民踢出去,由黨代替了人民民主。此後看到的正是紀委領導著監察委、黨的網信辦領導著國家的體系B,並可任意的制定超越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因此這個國家早已不是黨的領導的問題,而是只有黨的國家,而無人民的利益與權利了! 這段話還告訴所有的黨員,你們今天都同在一條船上,但如果你不去努力的救這條黨國的船,那麼我就將你扔到船下去,讓你死無葬身之地!另想當“逃兵”,沒門!加大問責的刀已經架在了你們的脖子上了! 講話的最後提出了三點要求,並引用了著名的古詩來鼓勵全黨下定決心沖向第一線,落實再落實這些黨領導一切的指示。 我只好奇的是皇上重提了2018年1月就提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姓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範”,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第一時間提出意見和建議”。但這次為甚麼這句話沒有用在自己身上?皇上自稱今年的1月7日就做出了批示,說明早已知道了疫情的特殊性和危險性,否則又何需批示?但為甚麼這個見葉知秋的敏銳卻未能讓這個批示公示於眾,甚至沒向社會透露絲毫疫情的公開消息?中國已於1月3日向美國通報了疫情情況,為甚麼如履薄冰的謹慎,卻未能將在1月3日向美國通報的信息也同時向中國人民公告呢? 從全文的開始到最後,我所能看到的都是在用各種謊言來當遮羞布,試圖掩蓋自己根本就沒穿衣服的事實。在試圖證明自己的英明偉大時,卻已將自己置於無法自圓其說的困境之中。越是吹則讓遮羞布飛的越高,越是露出了其內心的恐懼和赤裸裸的維護皇權地位的野心。也許這些口號與古詩會讓許多人倍受鼓舞,但聰明的人都能看到這些美麗裝飾的背後,是其絕不為此次疫情暴發和領導失誤准備承擔任何的責任,反倒准備用全國人民的努力與生命的代價換來的疫情防治的“勝利”為自己慶功,准備迎接全國人民歡呼“萬歲”的戰果。 中國執政黨用隱瞞前期疫情暴發的原因,靠後續封城的舉國之力,騙取了世衛組織的信任,並贏得了國際的稱贊。但身曆其中的中國人卻難以再次欺騙。生活在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的人,也許並不知道沒有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痛苦,但中國人知道這次疫情的暴發和所引發的一切本不應出現的痛苦,都來自於這個嚴禁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體制。 不管中國的管理體系上有多少的短板,但如果有了言論自由,那麼國民在提前知道事實真相時,就會主動的採取各種自我保護,也不會發生這麼嚴重的失控和傳播。比如被當成謠言者的李文亮的微信,不正是在告誡朋友和親屬們要嚴防疫情的傳播嗎!如果這不當成謠言,而變成政府對社會警告,那麼又何需1月7日的批示和後來發生的一切呢?或許僅靠民間的言論自由的傳播就早已取得了防治疫情的偉大勝利了,也根本就���會有後來的巨大代價的付出! 無論如何去吹噓黨的領導和“兩個親自”,都無法向中國人民解釋1月1日的中央電視台的抓批“謠言”的廣播,都無法改變整個社會對疫情暴發現任的追究。也許不是今天,但遲早這些政黨對人民欠下的債,都是要還的! 我無法為2月23日的講話歡呼,反倒從中看到了更大的危機,這種危機會在那些為講話而歡呼的聲音中更快的發酵。當無恥和無知的人們試圖甘心於偉大領袖的愚蠢中生存時,這個社會就會在烏合之眾中難以發展與維持了。也許不遠的將來,執政黨也會在這種愚昧中清醒,再來一次“打倒四人幫”的運動,再來一次鄧小平式的改革,重新挽救這個民族和國家! 24日公安系統學習2月23日講話的大會上,給出的信號是政治第一。全國的公安系統要為了“政治第一”而行動起來。拿起刀,扛起槍,堅決消滅一切借機惡毒攻擊的勢力,為維護社會穩定而不惜一切代價! 你願意成為這個代價嗎?代價能讓你從夢中清醒嗎?
0 notes
Text
禁食豬肉與亂倫禁忌
這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話題,為什麼要把它們搭在一起談論?
因為它們都涉及到規則的形成和變化
已有的研究證明,一些宗教習俗並非是無中生有,而是從世俗經驗中沿襲引用和規範而來。例如源於兩河流域的猶太教以及後來發生的伊斯蘭教,它們都忌食豬肉等。這些教規的興起,與當地民俗文化有密切相關的聯繫。考古證據表明,在上述地區,遠古時期的原住民並不禁忌豬肉,考古發掘有原住民食用豬肉的遺留物。研究認為,後世所以發展到民間忌食豬肉,是由於當地豬感染一種人畜共患疾病(豬旋毛蟲病)而造成的結果,這種傳染病使得食用豬肉的風險增加,同時,由於當地先民並不存在缺少其他能提供充足食物蛋白質來源的情形,食用豬肉並不是補充食物蛋白質的唯一出路,故而由趨利避害的選擇性行為發展下去,忌食豬肉便成為民俗,在宗教誕生後,這些有益的規避風險的習俗被引入宗教規範,成為傳至後世的教規。
梳理這個社會性行為的流變過程就是:一種行為有風險(食用豬肉);這個行為是可以被低代價的方式替換(改食其他動物的肉);這個行為的收益大於風險(食用其他動物患傳染病的機率較低);該行為被社會認可並遵循(形成民俗);宗教誕生於這個社會;宗教沿襲了該地社會的共認性習俗(民俗);傳至後世成為教規。
教規是一種有約束力的規則,所以皈依者必須遵循教規,這樣一代一代延續至今成為生活習慣。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知道豬旋毛蟲病已經不算是什麼問題了,食用豬肉也不會有比食用牛羊肉更多的風險,而且大多數人類社會也選擇了多種動物蛋白來源,並不專門排斥豬肉。但即使食用豬肉的風險已經不復存在,已經形成的教規或生活習慣也不會輕易改變,所以對豬肉的禁忌仍一如既往的存在。由此聯想到亂倫禁忌。亂倫禁忌一般認為是早期人類發現,在近親繁衍的後代中,有缺陷的機率比較高,這樣下來,延續後代的風險增加,成本甚至可能高到無法接受的程度(出現早夭的或者有缺陷的、不健康的無競爭力的後代)。雖然在一個家庭或者一個部落內性行為會較為簡易,相較之下,到其他家庭或者部落尋找交配對象要增加一定成本,但和遠期收益(一個健康的後代)相比,增加的這些成本可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趨利避害的選擇性行為模式下,人們把這種禁忌提升為道德規範,代代相傳至今。其模式流程是:近親交配行為有風險(增加不健康或有缺陷後代概率);遠血緣交配風險降低,成本有一定增加(在本家庭或部落尋求交配對象較為簡易,而尋找另外家庭或部落的異性增加了選擇難度,提升了交配成本);撫育後代成本計算後擇優而為(相同撫育行為下收益差距明顯);故而選擇遠血緣交配;該選擇行為被群體認可成為規則(亂倫禁忌);傳至後世成為道德規範。 相同前一討論的道理,在今天,人工選擇孕育已經成為極其簡單的事情,現代避孕措施普及到隨便一家便利店都可以提供諸多避孕套種類的選擇,而且即使弄出意外人命,也有諸多手段能早期診斷出胚胎是否有遺傳性疾病,讓人們可以選擇終止妊娠或繼續孕育至生產。那麼,形成亂倫禁忌的客觀因素已經不存在了,為什麼亂倫禁忌仍然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禁忌之一?無他,道德高牆的束縛而已。人類社會不能沒有道德,道德是人類社會區別於其他動物群體的標誌之一,道德也是人類良知的最後防線,沒有道德約束,人類社會將陷入深淵。但是,道德之牆是人類趨利避害選擇之下建立起來的規則,所以它既不白富美也不黑窮醜,它只是彼時彼地客觀世界逼迫人們做出的規���。所以,道德規範是一種變動的規則,五十年前的道德要求和今天的道德要求不一樣,每個國家的道德要求也不一樣。三十年前在中國搞婚前同居是驚世駭俗的事,今天別說有婚約的同居行為了,即使是婚前、婚外性行為也普遍存在,而且沒有人為此大驚小怪;中國人要奉養二老雙親,美國人則開開心心的去養老院;等等等等,不勝枚舉。人類的行為都是基於經濟性考量而為之的。不食豬肉是為了免除感染疾病的風險而形成,亂倫禁忌是為了規避繁衍可能有缺陷後代的需求而產生,但在科技進步,觀念變化的今天,源自古老的經濟選擇形成的規則是會變化嗎?
會的。
不但會變化,而且道德之牆雖然關上了門,但也打開了一扇窗。
古蘭經告誡信眾不能食不潔之物,
布哈里聖訓中卻更進一步的說明,不可以食不潔之物,但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可以例外。現實中也有一些回民(整體按照伊斯蘭法作為生活規範的民族)以及其他伊斯蘭教信眾在離開自己族人的情況下打破禁忌。
同樣,亂倫行為雖為人類之大忌,但各個國家、民族的上古傳說和神話,兄妹生子、父女相愛,母子相交比比皆是,更近的時代草原民族當父汗死亡後,兒子不但繼承他的權力,也繼承了他的妻妾,這一幕被中原王朝那些和親的女兒們記進了中國歷史。
所以,那些突破了亂倫禁忌的人們只是一些道德觀和大眾有所差異的人群。
由人類發展歷史得知,規則是基於事實的基礎而建立的,先有事实而后才有规则,且無論是建立抑或打破,它總是落後於事實而形成。我们今天遵循的道德规范,是基于有史以来人类的经验、教训和因此而获得的知识形成的,它延绵至今,成为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则之一。
(未完待续)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國民妹妹談戀愛 Vol.4 、5、6
唐老師有云,世界上有六件事最可怕,其一便是:「對象 #雙子座 」
(這已經差不多是90分鐘的年末特輯了)
(中間大省略)後來實果子跟Tustomu終究還是分開了,小騎士就這樣忽然地出現在實果子的生命裡,在她日夜哭泣的時候,小騎士確確實實就是實果子的 救贖,是她的Oasis Boy(以下簡稱少年OB)
其實少年真的很厲害喔,總是可以在實果子心情低落的時候承接住她,不過,實果子每次遇見(愛上)的,真的都是可以參加奧運撩妹國手的人欸。對於未來立志要成為 #次世代徐譽庭 的實果子來說,有很多體驗真的是很有幫助啦。
有一次,大家要移動去另外一個地方,當時實果子要把掛在脖子上的手機拿下來給少年,請他幫忙看手機裡的地圖怎麼走(實果子是路痴),結果少年竟然直接拉住她脖子上的手機繩,霸道地說:「我要這樣看!」兩人之間的距離瞬間只剩下10cm,真的讓人害羞到讓人想要捧頰尖叫。(定番的 #壓力測試!)
不然就是,少年趁著實果子拿手機給他看影片時,一般來說,其他男孩會跟實果子並肩(但也是藉機縮短身體距離),但少年真的高招,他直接站到實果子身後觀看,幾乎可以感受到少年的體溫,也是讓少女害羞的無處可逃。
但,少年的某個人格也是抖M,他曾說:「#我喜歡被逼到絕境的感覺」,有一次,他說他要跟朋友去玩策略型的桌遊,實果子接著說「哇,我都會說 我不會,大家就會讓我,最後我就當上大富翁了!」結果愛吃醋的少年非常生氣的說:「賤人!」然後在實果子的耳邊殘忍又壓低聲音慢慢地說:「Green~ tea~!」
生平第一次被罵 #綠茶婊 的實果子,很生氣的說「道歉!道歉!」但因為他是 #小公子,所以一語不發,只是一直看著實果子的眼睛,但脾氣不好的實果子憤怒的說「你要發出聲音來才叫道歉」他才鞠躬說「すいません」
實「那我可以揍你嗎?」他自己把臉湊過來,實果子輕輕地在他的臉頰上來了一記右鉤拳(恩?為何變成兩小無猜的打鬧戲碼?)
因為之前因為實果子會一直碎念他「你不要一直摳痘痘啦」又自顧自地有點擔心地問他「你會不會覺得我很煩?」結果他就說「不會啊,這些壞習慣我都想要改掉,比方說駝背啊,#你可以打我或呼我巴掌」
(ㄍㄢ 真的抖M!! 從平常生活中就熱愛戲劇效果欸好瘋⋯)
那天回家路上,實果子是真的被少年的賤人言論弄哭之後,回家傳訊息跟他說「你害我好傷心好傷心好傷心」,少年:「好嘛對不起嘛,我跟你磕頭下跪」
花了大概半小時哄她。
不過,少年的某個人格並不如他的長相甜美,他根本是 #人格分裂患者。實果子雖然在少年的陪伴之下感到十分安心,但慢熱的實果子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觀察對方,所以就算有好感,對少年的態度也不夠明確。而且實果子給人的感覺似乎還是很執著於Tustomu的事,所以後來少年也變得有點焦慮,「你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跟心力在我身上?你也不是什麼很閒的人吧?!我在你心中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他挑明著對實果子提出質疑,讓實果子嚇了一大跳。
愣了三秒之後,實果子努力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大概是 #蔡明亮 對 #李康生 那樣的狀態吧」(自認為是最深情的告白了)
因為少年的願望是要當個很棒的Artist,於是實果子一直嚷嚷著說「那我以後要當你的Artist Producer!」少年又挑釁地說:「搞不好我會在美國開公司啊!」實果子一聽到少年這麼說,當場呆掉,只好含著淚水跟他說:「那就...那就只好祝福你啊!」其實倔強的實果子幾乎從來不在人前掉眼淚,只有室友以及少數親友看過她的淚水,但少年總是一次又一次不斷試探她的反應。
(這對話其實他倆也有在line講過類似的對話,因為實果子怕造成少年的壓力,跟他說『但如果有一天你要 #飛高高,我也會祝福你的!』這些雖然當初也是真心的話語,但萬萬沒想到少年會刻意當著實果子的面說出那些 #揪心的玩笑。
因為兩人的年紀真的相差太多,所以實果子會故意催眠自己,逞強地跟少年說:「反正我們就是 #工作夥伴。」去年年底,實果子問他:「那所以我在你心中是什麼樣的存在?」(也故意用少年的句型反問他) 少年以眼還眼, 用實果子講過的話語回敬:「 也不完全像是蔡明亮跟李康生那樣啊,因為對李康生來說,蔡明亮就只是工作夥伴。」雖然後來知道他是拐著彎在說『你對我來說,並不只是那樣的關係。』但在那個當下,實果子完全無法克制地噙著眼淚,怒視著少年。
實果子後來完全不理解為什麼本來這麼溫和的少年會變成這個模樣,她問親友Y:「為什麼他要不斷弄哭我?或者惹我生氣?!」Y:「哎呀,#少男漫畫 不都會這樣嗎?欺負喜歡的女生、讓他生氣就會覺得『好爽喔~~~~~』(還表演 #全身戰慄 的模樣,演技有夠好 XD)」
實果子之後又百般困惑地跟另外一個美麗的女孩提起這件事,她聽完故事之後給了一個讓實果子醉心的翻譯:「我覺得,那些話聽起來全部都像是在說:
『#你愛我嗎?』」
實果子的飼主T曾經告誡過她:「這個年紀的孩子,你怎麼對他,他就怎麼對你。」其實一開始兩人還願意坦率地表達自己的心意,因為之後少年可能會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實果子有一次忍不住哀嚎說:「4年好久喔~~」 他安慰實果子:「4年很快就過去了啊!!」實果子知道少年會 #記住她全部的說話,她講過的她寫過的每一句話,這是少年默默守護著她的證據。
有一回合,實果子問少年:「為什麼你考上了UAL,但可能不會去?」他跟實果子有意無意地說:「因為要唸四年啊,而且學費很貴。」
細心的少年觀察到實果子那陣子難以入眠,因此當她催促:「你趕快回答我啦,我想速戰速決」,少年很緊張地說:「對不起!佔用了你寶貴的睡眠時間!!!」或是,只要是實果子講過的話,少年定會以行動來表達、回應,但即便是這樣,實果子也還是不斷地克制自己,並且也還在觀察他「真的有喜歡我嗎?」因為他倆的年紀真的相差極為巨大 >______<
雖然每次見面散步大概都是兩三個小時起跳,也狠常動輒單獨聊天幾個鐘頭,
實果子訪問少年,是想要更了解他,但每一次少年提出的話題, 總是蠻常圍繞在實果子的戀愛話題上,他很在意Tsutomu的事,也狠想知道實果子的恋バナ:
「我想聽你的 #獨家新聞」)
在公園裡,他倆會一起在大理石的桌子上躺下,開著 #凝視派對,不斷地說話,實果子對他訴說「小學時我總是被男孩們捉弄,」很委屈地跟他說「有人還把蝙蝠放在我的背心後面的帽子裡>_____<」 他安慰實果子(?):「那只是把恰巧出現在手邊的東西放上去啦!!」只要實果子扁嘴,他就會跟著她扁嘴。實果子嘟嘴,他也會學她嘟嘴。他告訴實果子:「#你很獨特。」
後來有一次大概真的是決定性的,有一次工作結束之後,他意味深長地看著實果子,但不說話,實果子就提議「那我們去散步吧。」
少年總是會很猖狂地一直看著實果子,無論是有眾多他者在場的場合,或是只有兩人獨處的珍貴時刻,在那個下大雨的晚上,少年其實一邊要趕著回家,於是下半場走路走超快,但還是時不時會回頭 ,轉過身停下來等實果子,無奈地問她「是我走太快還是你走太慢?」她笑著回答「都有。」
一路從中山 散步到圓山,再從圓山走到大直,因為途中實果子跟他說「我有話想問你,但要等你完成那個艱鉅的任務再說」;少年一路上拼命想要套話但還是徒勞無功,但因為實果子根本還沒想好要怎麼告訴少年自己的心情,結果走到大直時實果子還是沒有說出口,就是說不出口、開不了口。於是焦躁的少年自己加碼說:「那你陪我走回家。」
那天雨下得很大,這兩人竟然就在雨中濕噠噠地走了三個小時!!少年說:「我鞋子都濕了。」實果子才確定說「這是在談戀愛沒錯吧?!誰會跟不在意的人在雨中漫步三小時啊???????」(不好意思,實果子真的就是非常 #後知後覺)
有一次少年發現實果子又因為Tsutomu的出現而崩潰,溫暖的他很認真地安慰實果子將近兩小時。實果子忍不住跟他說:「你的名字取得很好,只要你在我身旁,不可思議地,我的情緒比較穩定。你是我的 #精神安定劑。(但我會努力不要太依賴你)」
去年底的某個下午,少年順著實果子的話跟她說:「我可以當你的 精神安定劑,也可以當你的小騎士,在你傷心難過的時候,秀秀你,保護你」而且這時(他特意帶來的)電腦歌單剛好又播到 #李權哲 的「搬到合歡山上」(雲端司機),
不斷repeat
"我們都只要一個擁抱
你不給我 我不給你"
實果子才會伸手說「抱抱。」
結果那個炙熱的擁抱真的一發不可收拾,少年輕輕地環抱著實果子,他的手溫柔地放在實果子肩胛骨的位置,恰巧是她最脆弱最敏感的地方。
好,大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少年要拼命詢問是否可以接受 open relationship,其實是因為他最近剛交了一個女朋友,少年說:「一個人有的,另外一個人沒有;我對另外一個人當然也會有愛,跟一些其他的東西」實果子猜測,他是在輾轉跟自己表示:「我也愛著你,我想要守護你。」但!!對於愛吃醋的實果子來說,當然無法忍受開放性關係。她希望可以獨佔少年,她傷心地想著:「不是說好『愛是唯一』嗎?」更何況,橫亙在他們之間的其實有許多巨大的鴻溝。
(中間重大轉折必須完全剪掉)
final,因為他真的人格分裂症發作,但還是在窺探實果子的臉色(無論坐在什麼方位,他都會一直注視著實果子)實果子很憤怒地說:「 #看屁看啊!」少年笑得很爽的說:「你很多表情啊!」最後分開的時候,實果子故意發狠說 「你是不是應該要走了」,少年只好開始收拾行李,後來實果子又忍不住撒嬌伸手說「抱抱」,他輕輕地露出「#哎呀真是拿你沒辦法」的神情,無奈又寵溺地走來坐在沙發上的實果子面前說「這樣我要怎麼抱?」足足矮上他十幾公分的實果子乖乖站到沙發上發號施令:「你把東西放下就可以抱!」因為實果子有預感 ,兩人暫時不會再見面,於是開始耍賴,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再抱十秒就好」「八點九秒 、九點一 、九點二、九點三」
後來少年發現實果子很壓抑地發出嗚咽聲,就嘗試著把實果子從他的胸口拉開,想要確認她的眼淚,實果子大概知道「他想看我的淚水」,於是拼命地把頭埋在他的胸膛,但少年還是想要看「實果子為我流的眼淚」,所以再度拉著實果子的雙臂往後,欣賞(?)他的傑作。
實果子邊哭邊抱著他說:「我們之後會很久才見面了,你會去很遠的地方,你會有很廣大的世界。」然後又強制自己止住淚水說「我是不是太愛撒嬌了?」
少年:「有一點」
其實這兩人各自都是盛夏,第一次去散步時,少年理直氣壯地說「我像是侯麥電影裡《夏天(的故事)》的男主角」他覺得「法國人的愛情觀很有趣。」
初戀女友跟實果子說:「你根本就是在演台版的 #艾蜜莉在巴黎 吧」
也有朋友鼓勵實果子:「他跟他女友的事情是一件事,你不要管,你只要管你跟他的關係就好」
這是一個期待左右逢源的摩登少年,他說,他說他愛你只是無心之過的小惡魔
VS 愛恨分明、被喚為是核彈等級的傲嬌小王子的love story
後來的他們,究竟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呢?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脈輪詳解】頂輪——心懷感激(Sahasrara chakra)
頂輪在頭頂部位。梵文中Sahasrara 的意思是"上千片花瓣"。
頂輪如果開啟,頭頂會感覺有如千瓣蓮花綻放般不可思議。如果不滿足或將生活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頂輪因而閉鎖;若懷抱感激知足之心,頂輪則能開啟。
某人每天對神祈禱:"神啊!我沒有足夠的錢!請保佑我中一千萬的樂透。如果我中了獎,我向你發誓,我一定捐出彩金的百分之二十,做為修建廟宇之用。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自己先拿走兩百萬, 留給我八百萬就可以了。"
人將生活中一切視為交易。也許做的不著痕跡,但如果仔細研究自己祈禱的內容,不難發現,自己總想跟他人談條件,即使是神明也不例外!
一則小故事:
某天一個窮人向國王請贊助兒子的教育經費。國王一向以樂善好施聞名。窮人到皇宮時國王正在對天祈禱。於是他跟其他的人在外等候。國王祈禱完走出來,紛紛向國王求援的民眾都得到援助。
惟獨這個窮人一言不發轉身離開。國王看到了把他叫回來。國王問他:"你為什麼話都不說就離開了?"窮人回答說:"陛下,我原本是來求你幫忙,結果你自己都要求老天幫忙。"
仔細研究自己祈禱的內容不難發現,人們只是不停的要求,就像托缽行乞的乞丐。我們祈求的內容,包括物質生活豐足、感情順利、權力加身、心想事成、青春美貌等。人們心裡總是有所求,養成習慣後常��開口要求卻不自知,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人們因為習慣要求,而不知道如何跳脫以新的視野看事情。
人們信仰宗教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內心有所祈求,二是因為出於感激。
因為內心對神有所祈求而信奉宗教,是大多數人信奉宗教的原因。因為人的慾望無窮,而且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誨,都教人們心裡有所求時就向神祈禱。覺得這樣再自然不過。但因為對上天的感激而信奉宗教,是違背人們從小所受的教誨。
人們從小學習要感謝身邊所有,只為符合社會禮儀。真正心懷感激成了一種奢求。所以只有少數人會因為真心感激而信仰宗教。只有少數的宗教,像是佛教,其宗旨是基於感激,信徒人數雖少,但是素養極高。祈禱本身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人們執著於祈禱的內容。祈禱本應為進入冥想境界, 因為心懷感激,內心因此充滿喜樂。
你們心裡可能在想:心懷感激,也是為了符合社會規範,怎麼算是冥想?人們如果真心感激,表示已能體會生命價值所在,才會因為感激而產生信仰。人們只知道對撫養及關心自己的人表示感激,卻不知道上天以及全宇宙的能量,隨時隨地都在幫助你、保護你、及照應你。
人們總覺得身邊所有是理所應得,或出於機緣巧合。唯有在感受到上天無形的照護,才能領略到一切是上天的意旨,才得以成就今天的你。人們一直受到上天的眷顧。
能夠生氣勃勃,就是上天的眷顧。但人們大多不以為然,覺得人生乏味沮喪不已。不停的乞求上天,彷彿自己一無所有。如果能傾聽內心的聲音,就能調整自己,而更能感受到,上天以各種奇妙的方式照護自己。
大多數的人,因為出於恐懼而向上天祈禱。母親在孩子小時候告誡他們,如果不做某些事,上天會因而發怒。孩子雖然還小,但這種想法就已根深蒂固,以致孩子對上天有錯誤的認知。長大後面臨極度的矛盾,對上天無法懷抱愛跟感激。取而代之的是因對上天的恐懼而敬而遠之。
基於恐懼的心理而信奉宗教其實毫無意義,也不能幫助自己有所改變。表面上看來信心是增加了,但是內心沒有任何長進。人生真正的滿足不是光看表面功夫,而是要發自內心。得過成功憂鬱症的人, 應該更能體會我的話。宗教信仰應出於感念上天的愛與感激。儘管社會教導人要敬畏神,其實大可不必,祈禱時只要對上天心存愛跟感激即可。
一則小故事:
東方玄學大師朱奈德以前一天向上天致意五次。有一次他和門徒流浪經過一些村莊。村莊的居民還無法接受玄學。第一個村莊里的村民把他們當成乞丐,而吝於施捨。
第二天,還是沒有人願意施捨他們任何東西。第三天,村民充滿敵意,棍棒石頭齊飛,將他們趕出村去。當天晚上,朱奈德大師跟往常一樣屈膝感謝上蒼。
門徒見狀覺得不可思議,不解大師為何還要感謝上蒼。門徒哭著說:"老師,這三天來我們不只沒有東西吃,還像狗一樣讓人趕出村外。這樣你還要感激上天?"
大師說:"你們是餓了三天,但過去三十年,你們是否曾經因為豐衣足食而感念過上蒼?要清楚一件事:我的感激無關得失,只為表達內心深深的喜樂跟愛,表達內心虔誠不應該是選擇性的。"
生活充滿感激,自然無欲無求,猶如進入冥想的境地。若不生恐懼,你已步上正道,因為由衷感激,理智不會橫生阻礙,自然不會心生不滿,因為不滿是出於理智,而不是出自內心。人過分理智會阻礙人從聽覺及視覺等感官感受上天,或是表達對上天的情感。惟有超越理智的束縛,才能感受上天之美。你的祈禱會滿是感激,內心滿是喜樂,你因此解脫而享有永恆的喜樂。
如果能拋開世俗的邏輯,你會像河流般自在。只需順從自己的心意,不需刻意選擇,也不需付出額外努力就能充滿喜樂。你能善盡本分,享受每個當下,並能深刻了解在生命這場美好的戲劇中你也是其中一角,你因而更能領受上天,更稱職的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樂在其中。
如果違背自己的心意,不僅要投注心力,還要做出選擇。順從自己的心意,你不需花額外的心力,不會感到疲倦或挫折,只會覺無比的輕鬆和喜悅,所有的事看來都再美好不過。
一則小故事:
某人搭乘火車旅遊。一路上他觀察路旁車輛,以及沿途的美景。一位年長的女士坐在他旁邊。他告訴這位女士窗外令人屏息的美景是旅途中最佳享受。女士搖搖頭,望著窗外坐了一會兒便走出車廂。
不久女士迴座,望著窗外坐了一會兒,又起身走出車廂。過了一段時間,女士又回來這次坐在某人身後。女士拍拍他的背問說:“對不起,請問你看見什麼?因為我什麼都沒看見!"
我們無法由衷感受上天而錯失人生之美。我們總需要理由享受人生或慶祝,甚至質疑自己哪些該享受,哪些不該?我們不僅不知感激身邊所有,還不停要求及質疑。其實只要心懷感激,就能重新找回自己,融入自然。
一則小故事:
某人某天在廟裡虔誠祈禱:“神啊!請借我一千塊錢,我真的有急用,我只要藉半個月,半個月後我領了薪水就還給你。"在廟裡修行的人聽到他的祈求,很同情他的遭遇。
就拿出自己身邊的五百塊錢,放在信封裡交給前來祈求的人,說是神請他轉交。這人高興萬分,回家打開數了數發現裡面只有五百塊錢。隔天他回廟裡又跟神祈求說:“神啊!下次不要叫修士代轉錢了,直接給我就行了,讓他代轉,結果讓他拿走了一半。"
我們對所有的事都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常不知足。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上天的禮物。有誰的生命是努力求得的?我想沒有吧!所以我們才不懂得珍惜,把所有的事視為理所當然——包括我們的身體、每日所需、自然美景等等。我們求上天賜我們鑽戒,卻未曾感謝祂賜給我們戴戒指的手指。即使是鑽戒,不用多久我們也會對它失去吸引力。
一則小故事:
有天,地理老師要學生寫下世界七大奇蹟。學生寫下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有個小女孩一邊搖頭一邊寫。老師走近問她說:"怎麼了?你不知道答案嗎?"
小女孩說:"不是的,我只是有點疑惑,應該不止七大奇蹟。"老師聽了十分驚訝,拿起小女孩的答案,讀了一遍,決定對全班大聲唸出:"世界七大奇蹟—— 我能看見天空,能觸摸大地,能聽見鳥鳴,聞到花香,嚐到美食,大聲的笑,盡情的愛。"
全班頓時陷入寂靜。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小事,常為人遺忘。愈容易獲得,人們愈不懂得珍惜。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世上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眼盲耳聾,口不能言,或食不知味。我們只想凡事要再多一點,再好一點,或想著下一個願望。
一則小故事:
某人開車上高速公路打算回鄉下的家。開車開了近一個小時,車子猛然晃一下熄火了,原來是油箱空了。他走了好幾公里的路。邊走邊禱告,走的滿身大汗,終於走到鎮上。他走進加油站說他身上一毛錢都沒有,但急需汽油才能開車回鄉下。加油站裡的人拒絕了他的請求。
他見對街有另一座加油站,於是走過去把自己的情形再說了一遍。加油站老闆同情他的遭遇,同意送他幾公升的油。不料這人竟說:"老闆,你可以折現金給我嗎?對面加油站的油便宜一些。"
願望未實現前顯得彌足珍貴,人們也會由衷祈禱。一旦願望實現, 價值頓失。人們便頭也不回的為下一個願望祈禱。人們心裡總有下一個願望,而不知心存感激。
舉例來說,我們到店裡看見有新功能的鬧鐘,頓時覺得這些新功對生活大有助益,能提升生活質量,自己會更有效率,所以決定買回家。過不了幾天,我們連撥鬧鐘的時間都沒有,可憐的鬧鐘在一旁佈滿灰塵,家里平白多了一個無用的東西。但不久我們又看上其它精巧的新玩具。
沒有到手的東西,總覺得至為重要,甚至攸關性命。等到真的到手了,卻又覺得微不足道。所以我們對生活永不滿足,而不停追逐。
一則關於拉瑪克里斯那大師的故事:
傳說中拉瑪克里斯那大師只要見到從皇宮來的人,就會向他們朝拜。切譚亞是一位印度得道大師。有一次拉瑪克里斯那對某人朝拜,他周圍的人問他:為什麼要向一個凡人朝拜?
拉瑪克里斯那回答說:“他們是凡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從巴尼卡地來的。而切譚亞大師就是在那裡成就偉大的志業。因此我見到那裡來的人,就會想起切譚亞,所以我向他們朝拜,表達我的感激之心,因為他們讓我想起這位悟道大師。如果我沒有遇見他們,我可能會把時間浪費在想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是他們喚醒我心中聖潔的記憶及想法。”
拉瑪克里斯那向凡人朝拜,只因他們喚醒了祂內心的記憶,這在今天是難以想像的,這也是我說的,對所有的人跟事都要心懷感激, 因為他們都是萬物的一部分,而其作為也能與萬物和諧存在。如果你能有如此感知,你對所有事就能抱持感激之心。
我們需要從大師身上學習的也是這份感激之心。只要懂得心存感激,一切的事自會迎刃而解,而上天自然會降福於你。慾望跟感激是無法並存,心裡如果有一連串的慾望,表示你不知道感激,凡事都覺得匱乏。
如果你心懷感恩,一切都十分美好,就不會有其他的慾望,因為你的所有符合當下所需,不須請求就已擁有。人的慾望無窮盡,即使成了一國之君仍會感嘆,日月星辰未能為其所用。
在濕婆神的書中,記載著一段濕婆神跟巴拉瑪卡帕的故事。巴拉瑪卡帕是頭蓋骨的意思。濕婆神以苦行僧的身份遊歷時,用頭蓋骨作乞討的缽。奇怪的是,不管人們布施什麼,只要放進頭蓋骨之中馬上被吞噬。不管濕婆神如何努力想要填滿它,缽中始終空空如也。
巴拉瑪卡帕好比人心或人的自我,能吞噬所有,貪得無厭。因為自我,人們不懂安享已得之福分。人的生活要建構在無盡的追求上, 還是感激之上,全由自己決定。感激需發自內心,需要對上天以及上天的意旨有所領悟,而不是將道德規範強加在身上。能由衷感激, 對生活的看法會全然改變,會永遠享有平安喜樂。
某人向上天祈求:"我渴望平靜。"
上天回答說:"你已經找到答案。只要先把『我』去掉,再把『渴望』移除,就能得到平靜。"
惟有拋開心中限制,拋開自我,打破自己設下的藩籬,才能夠真正融入現實生活,並與萬物結合。人們想常保這份真實,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做些什麼。只要保有本性即可。能心懷感激,在為人處事上內心會充滿能量,滿足感油然而生。實際上有無收穫,其實無妨。
其實人的內心都在追求這樣的滿足感卻不自知,轉而尋求物質上的滿足,以致於一再迷失。不管你們相信與否,上天會照看你們。只需要心存感激,保持信心,上天自會降福。然而世人卻總是缺乏信心。
一則小故事:
某人從不相信有神。有天,他突然從山頂上掉了下來,掛在樹根上。他心裡嚇的半死,突然想起人們總是把神掛在嘴邊。
他跟自己說:"何不試試求神救命?"於是他哭叫著說:"神啊!我從來不相信有神。如果世上真的有神,你能救救我嗎?"神的聲音如雷般響起:"當然!我的孩子,把手放開,我會在下面接著你。"這人又大聲哭叫起來:"有沒有其他人能救救我?"
人們只要能將自己託付給上天,由衷信任祂,就能像神一樣自在。然而人們���因為自我或是無知,而一再錯失大好機會。只要能持續對宇宙間這股能量,抱持感激的心,會感受到這股能量照應著我們, 就像是母親照應子女一般。不管你們相信與否,這都是事實。
有個人夢到自己跟神走在沙灘上,回顧自己的一生。
他跟神說:"神啊!我夢到我們一起走在沙灘上。我回頭看沙灘上的足跡,想起人生曾遭遇極大的考驗跟挫折。但在那些時候,沙灘上卻只見一排足印。不見另一個人的踪跡。在那些困難的時刻,你為何離我遠去?"
神回答說:"親愛的孩子,在那些艱難的時刻,我背著你向前。"
我跟大家說我自己的經驗。我四處遊歷時,走了將近三萬公里的路。其中的兩千公里,我完全步行。我只帶了兩件衣服和一個乞討用的缽。我許下心願,決不收取金錢,也不為下一餐積存糧食。人們問我是怎麼做到的,我告訴你們,我將一切託付上天。專心悟道,上天自會照應我的一切。
我勸大家對上天有信心,你們聯想到的,可能是如聖人一般,恆久而堅定的信仰,其實不然。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切身的經驗。我想我應該是在場最年輕的。所以我說的,不是什麼陳年往事。試著心存感激,奇蹟自會發生。只要你做好準備,有一個滿載感激的心, 上天總是樂於給予。
一則小故事:
某人夢見自己到了天堂。有位天使帶他到處參觀。他和天使並肩走著。他們先走進一個大工作室,裡面有很多天使正忙碌不堪。
天使解釋說:"這是收件處。對神的祈求會先在此進行分類。" 這人往四處看去,發現天使們忙著將來自世界各地以各種語言寫成的願望分類。這些願望有的長篇大論,有的寫在廢紙上。
他們接著往下走,進入第二間工作室。工作室裡同樣擠滿忙碌不堪的天使,以及包裹和書信。���引的天使解釋說:"這是包裝和寄件處。人們所祈求的恩典跟祝福,在此包裝後,一一寄往人間。"
他們繼續往下走,到了走廊盡頭。在一間小房間門口停了下來。房間裡只有一位天使彎腰坐在書桌前。這人見了大吃一驚。他問天使說:"這個房間為何如此冷清?這間房間用途為何?"天使平靜的說:"這是答謝處。人們的感恩會送到此地。"
人們只知不停要求,又有多少人曾感謝自己所有?有多少人在祈禱詞中表達感激之心?
獨處時,可以做以下的練習:
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將心裡的憂慮跟慾望先擱到一邊,專注的想上天給你的恩賜。你可能馬上想到:"如果不去理會心中的慾望,如何能得到滿足?誰來照顧家人?我的生意又該怎麼辦。"我同意, 你們的心裡一定裝滿這些念頭。但試著給自己兩小時的時間。照我所說,先拋開腦中的所有念頭。
你覺得無論如何,你的家人或事業的存在,是因為你嗎?聽我說, 不管有沒有你,所有的事都會繼續進行。上天如果要仰賴人類的智慧,才能維持家人的生計以及個人的財富,人們早已處於匱乏之中。記得:光會擔心是沒有用的。我們之前已經有過充分的討論。
所以給自己一些時間,閉上雙眼,專注的想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用心的想每一件事——你的身體、財富、周圍的人的支持與協助、你的房子、奢侈品、你的假期等等。輕鬆的心懷感激的想每一件事,花多少時間都可以。
不要急著結束。用心想每一件事,記著這份滿足的感覺,感受內心充滿感激。當你睜開雙眼,會發現你所擁有的,遠遠超過你生活所需。你問自己-人生夫復何求?
人要懂得感激。要學會感激最好的方法,是學著對所有的事,不管是所見所聞,都能樂在其中,相信上天自會照應一切,生活自會有所改變。而你也因為常能自得其樂,而滿懷喜樂。
一則小故事:
某人走過一個芒果園,園里長滿各種芒果。這人走進園里四下看了看,研究後寫下一些數據,半小時後離開。另一個人走過同一個芒果園。他走了進去,摘了好幾個芒果,大快朵頤一番後才離開。
可別隨便走進別人的芒果園摘芒果吃,可能有人會朝你扔石頭!我真正的意思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你隨時能樂在其中。但我不是教你把工作拋到一旁,只顧享樂。你當然需要工作,如果只是享樂, 沒有人會資助你。我真正的意思是-快樂不需要理由。生性快樂的人,對所有事也會由衷感激。
不管工作、社會地位、經濟情況如何,人人都能自得其樂。問題在於,人們覺得凡事都需要理由,即使快樂也不例外。因為已習慣這樣的思考模式,所以總覺得別人的幸福比他應得的多。而自己努力的再多,得到的卻永遠不夠。
人們總覺得要努力才能得到快樂。努力並沒有錯,但與快樂無關。拋開這樣的想法,你就不會再抱怨或不滿足。上天隨時都降福於人。只要用心領略就能有所感受,決定權在於自己。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卻怪罪他人,別人無需為你的決定負責。你在有意無意間做出了決定,但因為缺乏覺知,才會事後對所做的決定懊悔,有諸多抱怨。
要謹記在心,天堂跟地獄並不具體存在,而是存乎一心。身處天堂或地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對上天失去信心,離天堂越遠。無論身在何處,都宛如身處煉獄。不要以為地獄離你甚遠,其實就在你心中。你的天性,決定自己是身處天堂還是地獄。
一則小故事:
有個老師問學生說:"有誰知道地獄在哪裡?"有個小女生站起來回答說:"老師,在我爸爸的書房裡。"老師很驚訝的問她為什麼。
小女孩回答說:"每次我走進爸爸的書房,他都叫我把地獄趕出去(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孩子從很小就以為天堂跟地獄是具體存在的。他們以為神高高在上,坐在寶座上監視人的一舉一動,記下人的每一件善事或惡行。有了這種想法,人們做所有的事,都聯想到因果關係。做善事想到進天堂,做壞事就怕下地獄。人們把有關神的一切都當成交易。不管自己的本業為何,每個人都成了生意人。
你到廟裡都做些什麼?買了鮮花素果,到神前報上一長串自己以及家人的名號、生辰八字及其他細節,然後祝禱一番。唯恐神把福氣送錯家門。你告訴神自家的方位,再三強調是你獻上這些祭品。說完才放心離開廟裡。我說的對嗎?你擔心如果不再三提醒神,神不知道你的存在,福氣也不會降臨在你身上。
其實神隨時都降福於人,你只要心懷感激即可。神不是只救人於水火,而在平時,就對人不加理睬。這都只是人們自己的想像, 以為神也是如此。而這都得歸咎於社會的教化。人們扭曲了感激的真正意義,以為只需要在脫離危難,或受到神的照應時,才需表達感激。這是再荒謬不過!
聽我說:到廟裡祈福,只需心懷感激,帶著謝意在神前默念數刻。離開時也抱持相同的心情,其它的事自有安排。這就是最誠心的祈禱。心懷感激,就是最好的獻禮。
體會我所說,你能遠離外在世界的紛擾,讓感激在你心中生根。敞開心胸,讓自己成長。問題在於,人們總想盡辦法想要親近神,卻怎麼都行不通。如果能拋開腦中的想法,用心體會,你自然會發現不用刻意親近神,神其實一直在你心裡。
人凡事單憑理智,所以永遠都需要快樂的理由。人向外找尋神,卻怎麼也找不到。如果能用心體會,你會有全新的視野,會發現理智打亂一切,而你卻不自知。能用心體會,你會常存感激之心。人們常說感激要發自內心,而不是出於理智。不是嗎?
你們可能會問:"上師,我們要如何才能用心體會?"只要觀察自己的思考模式,這就夠了。我們常因為不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不只不停思考,而且陷入固定模式。如果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就懂得適時停止。
心懷感激並不是種美德,而是為人應有的態度。唯有存著感激之心,才能感受上天,與周遭的關係會更為和諧,你們只需要放輕鬆,感受這份喜悅。
我進一步解釋,什麼是感受上天。大家都知道如何操作收音機吧!收音機有許多頻道及節目可供收聽。你聽某個節目時,有時候會有乾擾。你會怎麼做?
調整一下頻道。
沒錯。要調整一下才聽得清楚。同樣的道理可用來解釋如何感受上天。如果沒有調整到對的頻道,會跟周圍的人一樣,腦中一片混亂,生活充滿干擾,人生只會陷入永無止境的擔憂,不滿與矛盾之中。然而,如果調到正確的頻道,感受到上天,在紛擾中你能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再為情緒所苦,你會充滿感激,生活便有如天籟般和諧。
一則小故事:
有個乞丐在路上攔下一個人問他說:"兩年前你給了我二十塊。去年一整年你只給了我十塊。前幾個月你只給了我兩塊錢。為什麼你越給越少?"路人回答說:"我以前單身,後來結了婚。現在我有孩子了,所以手邊沒有多餘的錢。"乞丐哭著說:"你居然把應該給我的錢,拿去養活你的家人!"
乞丐說路人把原屬於他的錢拿去養活家人。很多人以為他人養活自己,滿足自己生活所需,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人們習慣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人們有這種態度而不自知,不知道其實人生來一無所有。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先生、或妻子,也不能將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一則小故事:
某人某天下班回家,發現自己的太太情緒不佳。太太大叫說:"我好不容易敎會女傭做所有的家事。她現在卻想辭職不干!"先生心疼的問太太說:"親愛的,她為什麼想辭職?"
太太回答說:"都是因為你。女傭說你跟她講電話時,很粗魯無禮,傷了她的自尊。所以她決定辭職。"先生脫口而說:"那是因為我以為跟我講電話的是妳。"
我們常把身邊的人際關係視為理所當然,因此遇到不少障礙。要學習將每個人視為獨立的個體,適時表達感謝之意,就不會將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要學會尊重每個人。如果懂得不將他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人們才會學會惜福。仔細思考,你會發現人們只在意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即使擁有再多都不滿足,因為總有東西還沒有到手。
你可以試著坐下來,列出你擁有的一切。你可以先從視力開始。我們之前提過,世上有多少盲人,你能想像如果某天早上醒來,突然雙眼失明,你該怎麼辦?你連起床上廁所都辦不到!以前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失明後卻得費盡力氣。
如果能列出自己擁有的東西,你會有一長串清單。之後再列舉自己尚未擁有的,你也能列出一長串。清單上的第一項,可能是一輛奔馳轎車。你的願望可能比奔馳轎車的車身還長。如果認真列舉,一樣都不放過,這兩張清單都可無限延伸。
現在每人手中都有兩張清單,要看哪一張,全憑自己決定。將所有事視為理所當然的人,通常會選擇看自己未擁有的東西,看完只會覺得生活匱乏,滿懷慾望及不滿,因此也無從體會生活中原本已擁有的樂趣。
因為如此,生活中不論遇到大小事,都顯得稀鬆平常,因為總在期待下一件事情發生。下一件事發生了,也只覺得平凡至極,因為早已又另有期待。
如果選擇看自己所擁有的,會覺得感恩惜福而樂在其中,不覺得自己還欠缺什麼,生命對他而言,永遠都值得慶祝。認識這種人是一大享受,因為他們會散發一種獨特的美,永遠不虞匱乏。只知道以愛和感激,享受身邊所有。只要常懷感激之心,即使再平常不過的事物,都會顯得不凡而美好。其實人生並不如想像中平凡。再小的事,也有美好之處。只因人心流於世俗,無法看穿自然運行之美。
人的想法如此僵固,只知道不停找尋下一個標的。
如果能帶著好奇而敬畏的心,看待所有的事,心中會充滿感激和滿足,而不再懷疑自己還缺少什麼。你能學會用心體會,而不受限於原有的思考。像孩子一樣天真,不流於世俗,對所有事充滿好奇。看到小孩子總覺得很愉快。因為小孩還沒有受到社會的製約,孩子的想法也不像大人一樣呆板,而是新奇不受拘束。
以自己的身體為例,你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坐下閉上雙眼, 想像右手食指因為意外而少了一截,只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三。身體沒有其它的殘缺之處,只是食指突然少了一截。你會做何反應?可能覺得難以承受。不管用手做什麼事,都要用到食指,不是嗎?你會如何以對?可能因此感到憂鬱吧!
想想世上有多少人,身體有殘缺。有多少人手指不全。而你從頭到腳,只要稍有缺陷,人生就缺少部分樂趣。我說的對嗎?所以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自己在房間裡,懷抱愛意,觸摸自己身體各部位, 感謝它讓你能如此享受人生。
你們有誰曾經這樣看待自己的身體?有多少人把自己的身體視為理所當然?又有多少人虐待自己的身體?我們之中有些人,因為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夠美,而憎恨自己。聽我說,如果你每天都能做我以上所說的練習,對自己身體每個部份都能有一份愛跟感激。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和臉上,能散發出不同的光芒。
你的身體能反應你的心態。不要忽略自己的身體,或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畢竟你的身體為你帶來這麼多的樂趣。你今天能來這裡,能毫不費力的聽講,也多虧了你的身體各部的配合,不是嗎?
一則小故事:
在一個基督教家庭裡,有個小女孩跟媽媽坐在餐桌旁。桌上擺好了食物,小女孩沒有禱告就想開動。媽媽嚇了一跳,問她怎麼可以不守規矩。小女孩馬上回答說:"桌上的每樣食物,我以前至少謝過一次。"
這就是我所說的,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令人難過的是看到小孩子有這樣的想法。
一則小故事:
一個小女孩問媽媽說:"媽媽,還有幾天才到聖誕節?"媽媽問:"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小女孩回答說:"我只是在想,什麼時候要開始當個乖小孩? "
我們就是這樣教小孩——教孩子做生意。敎孩子的事,都只是某種交易,而沒有敎小孩要隨性自然。沒有告訴孩子,生活不一定要有特定目的。是我們跟孩子說,所有的事都有其目的。因為如此,所有的過程都失去意義。
因為我們帶給孩子錯誤的觀念,要花一番力氣才能導正過來。而這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想想看,幾代下來,人們累積了多少錯誤的觀念。我必須先導正你們的觀念,才能讓你們有所成長。
我告訴人們要常懷感激之心。有人會來告訴我說:“上師,這幾天我都有跟出租車司機或家裡的女傭致謝。"如果你真的心懷感激,就不會把這些事掛在嘴上。如果你們失去心愛的人,會把自己的傷痛掛在嘴邊嗎?你們不會。因為那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感覺,只有你感受的到,而不會掛在嘴邊。我說的對嗎?
同樣的道理,由衷的感激,不會刻意掛在嘴上。當然說謝謝是為了符合社會禮儀,因為總要把感激說出口,對方才聽得到。我的意思是要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激。這種感激之深,是不可言喻。
人們常對我說:"上師,接受你的教導後,我們的生活有很多改變。我們由衷感激你。"
基於社會禮儀,你對某人表示感謝。真正的感激,不一定因為有任何實質獲得,而是內心深處湧現的想法,感受到上天的慈悲。這樣的感激不需要跟任何人有任何具體的關係,也不需要針對任何人或任何事,也不是因為情緒波動,像是慾望,憤怒,憎恨,或是愛, 只是純然的感激。
人們用言語表示感激��有時只為一己之利,不想讓他人認為自己缺乏教養,嘴上雖說感激,但心裡不以為然。事實上,人們可以利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感激。你的眼神,你的微笑,你的熱情,都比言語更能表達內心的感激。因感激而留下的眼淚,勝過任何事。人們如果因為滿心感激而不知所措,自然會流下眼淚。
我並不是說一定要哭,只是告訴你們,如果心懷感激,你的肢體語言會有所表示。你無法隱藏,而這也是內心最佳寫照。記得:因為感激而流的眼淚,沒有階級,教派或宗教之分。沒有所謂印度教徒的眼淚或回教徒的眼淚。真情流露,超越任何界限。惟有真心感激, 才能打破所有人為的藩籬與限制,才是最真的祈禱。
人們很難充分錶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儘管詩人寫詩,畫家作畫,作家寫作,仍有未盡之處。生命充滿奧秘及吸引力,無法一言道盡。即使人們有過一些切身的經驗,覺得驚喜萬分。但對於所經歷的事,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你們才會一再回來上我的課。
在我面前,即使你們沒有表達任何感激,我也能知曉。你們的內心充滿感激,我比你們自己都還早發現。我從你們的心跳,眼神,便能一探究竟。事實上,你們雖口說感激,卻可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因為大多數時間,人們是心口不一。上天能看出一個人是否真心。只要對上天由衷感激,就已足夠。不需要用言語表達。
在印度有個習俗,如果想表達對大師的感激之心,卻不知如何表達, 就摸摸大師的腳,感覺自己跟大師合而為一,藉以表達內心感激。來看我的人來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到了我面前,一句話都不說,只是留下喜悅的眼淚。他們不用刻意說什麼,眼淚就是最好的表達,表示自己有感而發。
在大師面前,只要心存感激與愛,感謝有機會能與大師接近,大師的能量可直達你的內心,所有的問題都會一掃而空,內心頓時充滿喜悅。真心的感激能跨越時空,消除一切藩籬,讓人成長,對所有事都很容易投入。假以時日,連感激都顯得多餘,一切盡在不言中。
即使感情到了盡頭,在分手時,仍然可以感激對方,陪伴你這些時日。感謝由對方所得出的領悟,感謝曾共享的快樂,讓分手也可以如此美麗。
有人問我:"上師,對敵人難道也要表達感激?"
為什麼不呢?敵人讓你更堅強,讓你勇於面對挑戰,有所成長。他們也許傷害了你,卻也讓你對生活有不同的觀點。為什麼不感謝你的敵人?畢竟你想有所成長,不是嗎?你希望自己變聰明些,不是嗎?如果你的敵人沒有給你成長的機會,你還誤以為周遭都圍繞著朋友,這對你的幫助不大。你需要經歷挫折,才會有所突破。你的智慧也會更臻圓熟。
種子要先突破外皮,才能長成樹。如果一直安於現狀,只會錯過生長的時機而萎縮,不會有任何改變。平常人若心懷敵意,處理不當會不可收拾,讓所有的事陷入惡性循環,而充滿憎恨。家人間的積怨太深,無法化解,是因為人沒有善用覺知以及智慧,任由事情演變至此。因為心有不滿,事情才會不可收拾。
內心知足,對人自然不會產生敵意。你們了解我的意思嗎?即使他人對你有敵意,你也絲毫不覺。如果他人想要斷絕往來,你也只是抱著感激之心。很多的家庭裡,家人間彼此視而不見,出席公開場合覺得極為痛苦,只為避開對方,不知所為何來。為什麼要將精力浪費在這些事情上?不要為憎恨吞噬!以極深的覺知和智慧,面對心中的恨意,自然能將憎恨化於無形,只留下滿心的愛與感激。
上師……這些日子以來,我對您只有感激,別無所求。但奇怪的是,我希望您能記住我的名字,而能時常想起我。這是一種不滿還是渴求?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表示你已經深刻的檢討自己。如果經過思考, 藉由妒意或不滿來尋求他人關注,是不健康的;但如果是出於愛和感激,就不是渴求,只是表達對我的敬愛之心。出於渴求而祈禱, 表示內心不知感激,只有自我。如果出於愛心,祈禱中充滿感激與虔誠。兩者有極大不同。
你會問這個問題,是出於內心的覺知,而不是有所不滿或渴求。還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你勇於發問。我確信你們之中有很多人私下也有同感,卻不敢表達。有的人可能會自我安慰的說:記得名字有什麼意義呢?有的人只是羞於表達。當然名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從中有所領悟,而不只是逃避。你會問這個問題,表示你有勇氣面對問題。
有人問我:"上師,我們能做些什麼來表示我們的感激之心?"
我告訴他們:你們能有所成長,就是對我最大的反饋,也是我對你們最大的助益。如果能把我的話記在心裡,由衷生出感激之心,就已經回報我很多了。如果覺得自己想有所反饋,就反饋社會,幫助其他的人。
讓他們也能領略你所享有的這份喜悅。這麼做不是出於自我的優越感,而是基於分享和喜悅的心。把你全部的精力投注其中,樂在其中。對你自己而言,會是一個美好的冥想經驗,也能藉此喚醒他人。
你能由衷生出感激,就是處於冥想之中。常存感激之心,就等於常做冥想。
還有一點提醒大家:沒有人能敎會你如何心存感激。你們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他們要感恩,但也只是會了符合社會的規範。就像學習尊敬長者,在學校要向師長問好等等,只是一些機械化動作,而不是出自內心。
唯有感念上天,才會對所有的事由衷感激,而這也會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祈禱只為表達感激,藉由祈禱,你能振奮心情,充滿愛與滿足。你學會如何與上天交流,將所有的人事物都視為一體,學會過和諧的生活,而不虞匱乏。最重要的是,你學會如何與大師建立聯繫。唯有出於感激的祈禱,才能與大師有真正的聯繫。在這之前, 你只是一味的要求,誤解與大師互動的真意。
即使是現在,我也不是在敎各位要如何感激。只希望在你們對我的話有所體會。我的話中所蘊含的能量,能在你們心中闢出一方淨土。
如果學會釋放自己,你會更有長進。隨時敞開心胸。如果成為自己心性的奴隸,你很難尋得內心的平靜。我常告訴人們,我是敎人們如何釋放自己。我讓人們獲得極大的自由,唯有如此,人們才能放鬆探索自己而有所進步。
我並不是說,為人父母應該放任孩子,完全不予干涉。我的意思是, 避免過度約束孩子的心性,孩子才有機會成長。必要時提醒孩子, 但是讓孩子自己體驗真理。而不是填鴨般的塞給他們一堆大道理。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得以體驗內心的喜樂。
有時候人們問我:“上師,你如何能常保喜樂?“
大師能常保喜樂,是因為內心長保感激,而與上天隨時連結。如果只對我,或特定的人存有感激之心,就誤會了感激的真正意涵。你們不應該只對特定的人表示感激。感激就像是香氛一般,由內心散發出來,所以大師們能常保喜樂。與大師相處,就像是置身香氛之中,能切身體驗而且樂在其中。所以你們才會一再回來這裡。
要了解:所有的當下,都是美好的。只要做好準備,你就能有所體驗。不一定要特殊場合,或是有所成就才慶祝。每一個當下,都值得慶祝。萬物若能自然運行而長保和諧,每一個當下都再美好不過。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覺得生活有何不妥之處。你們甚至會懷疑,為什麼其他人總是抱怨連連。
對上天心懷感激,天地就像是你的廟宇。你隨時都在祈禱,都在靜坐。不需要特地到廟裡祈禱。和萬物融合為一,就能常懷喜樂。天地既是你的廟宇,綠樹,藍天,大地,萬物皆合而為一。人身處萬物之中,除了心懷感激俯身頂禮,夫復何求?能與綠樹,藍天,大地,萬物合而為一,你已不需要言語溝通,而能用心交流。你的重心由理智轉為情感。
有些人堅信上天會應許自己的願望。我要奉勸他們,正因為上天是慈悲的,所以才不讓他們如願。這就好比感冒的孩子吵著要吃冰淇淋,你能給他吃嗎?你不能。孩子這時候可能不知感激,但是你知道是為了他好。孩子所要求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同樣的道理,人因為無知,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才會不停的向上天提出各種請求。
神出於慈悲心,先將你的祈禱放到一邊,而賜予真正所需。神對人唯一的考量,是希望藉由刺激,讓人增長智慧。要了解,人的智慧愈高,要求愈少。人對神提出要求,意味著人們覺得神有所忽略, 除非自己提醒神,不然神無從得知。這聽起來很矛盾,不是嗎?人們覺得神有所不知。
神只會供給人們所需,並不一定會應許人們心中所願。如果不論人們祈願為何,神一概應許,只會讓人們的生活更為悲慘。神供給人生活所需,讓人智慧漸生,要求自然減少,而由衷感激一切。
上天賜予人能力和勇氣,得以克服困難。上天賜予人知識,得以解開難題。
上天賜予人智慧,那是無價的財富。讓人時有精進,得以成長。上天賜予人機會,發掘屬於自己的愛與關懷。
上天賜予人所需一切,讓人們了解,自已擁有全世界。上天賜予人所需一切,讓人們得以開展自己風格。
根本的問題在於,人們堅信神能幫人實現所有的願望,卻不相信神有足夠的智慧,判定什麼對我們才是最好的。只因我們相信神是萬能的,就索求無度。人們都覺得自己知道,什麼最適合自己。於是向神許願,以自己有限的智慧,想藉助神力,讓自己如願以償。
人們的意思再清楚不過。"這是我想要的,事情本該如此。請用您的神力,幫我實現願望。"人們將自己的願望跟偏好集結起來,做為對神的禱詞。就是這樣的態度,讓人陷入困境。
人們應該了解, 上天不只有無上的力量,更有無上的智慧,能決定什麼適合自己。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再有所求。人們因為習慣交易,以致於很難相信,有人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卻願意無條件照應自己,不求回報。對人們來說,這是難以置信的。
聽我說:上天對人的照應,無人能出其右。我說的都是事實,但相信與否,全憑自己內心的體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悟。我常常說:我能敎你們如何提升心靈,傳授你們前所未聞的真理,但領悟與否全憑個人體驗。
一則小故事:
香卡拉還是個行腳僧時,有天跟門徒到了某個地方覺得口渴萬分。他們環顧四周,找不到東西解渴。周圍只有棕櫚樹,樹下有人在釀燒酒。香卡拉走進樹叢,問釀酒工人說是否有東西可止渴。工人說他們只有燒酒。
香卡拉取過燒酒,一飲而盡。門徒見了也隨即取過燒酒來飲。香卡拉是悟道大師,有無上覺知。燒酒對他毫無作用。他仍是步伐穩健,但門徒卻跌跌撞撞。幾天后,一行人走到沙漠裡。
又是口渴萬分。但四周除了打鐵鋪,什麼都沒有。香卡拉問打鐵工人說是否有任何東西可止渴。工人說什麼都沒有。香卡拉看見熔化的鐵漿,取過來一飲而盡。喝完鐵漿,他交給門徒。門徒卻只是無比震驚。
香卡拉想讓門徒了解,他們聽從大師的教導,但並不表示能仿效大師所為。因為香卡拉有無上的覺知,燒酒對他起不了作用。要出自內心親身體驗,才能了解,不能只是模仿。
對於我所說的真理,你們選擇相信幾分,接受幾分,全憑自己決定。我只能幫助有心改變的人。如果你們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我的協助, 我很樂於助你一臂之力。你也可以選擇保持現狀,所以人們會說, 上天亦給人受約束的自由!
大多數的人認為,上天對自己的幫助,和自身的期望有所出入。事實上,上天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們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只管拋開心中的疑惑,對上天更有信心,這樣就夠了。其餘的事,上天自會照應。
一則小故事:
魚缸裡有兩隻金魚。其中一隻金魚問另一隻說:"你相信有神嗎?"另一隻金魚說:"當然!不然你以為誰每天幫我們換水!"
如果相信上天會照應自己所需,就能過的無憂無慮。但要記住一點:
生活所需不同於內心所求。人的需求有限,但慾望無窮。上天會滿足人生活所需,但是一個人的慾望愈多,對上天的信心愈低,因為慾望終無實現之日。
人們該秉持的信念,就是全心相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信仰就是信念加上實踐的動力。人先有信念,最終得出信仰。有信念,心中還是偶有疑惑。但因為有親身體驗,人們才能得出信仰,不再有疑惑。如果能親身體驗,心懷感激的奇妙之處,你的運氣會越來越好,這是我切身經驗。
一則小故事:
有個小男孩某天造訪皇宮。國王同意他在皇宮中留宿一夜。第二天一早,男孩到國王面前,不停抱怨住宿上的種種缺失。國王命令男孩出宮去,並對他說:"能在皇宮留宿一夜,已經是莫大的享受。"
男孩十分沮喪,到了一位大師面前,向他訴說種種不是。大師聽了不發一語,只說要收男孩為門徒。幾個月之後,聖者跟男孩說他要去拜訪國王,要小男孩跟他一起去。他們一起同行,國王同意他們皇宮留宿幾天。
第二天早上,國王問大師對所安排的一切是否滿意。大師對國王所安排的一切,表達由衷的感激。國王聽了十分高興,馬上要求隨侍更加細心招待大師。此時大師對男孩說:"你聽到了嗎?這就是生活奧妙之處。心懷感激,就會更有福份。"
如果能誠心感謝上天所賜,而不是一再挑剔,就會更有福份。藉由表達感激之心,能發送出正面的能量,而所得到的反饋,將超出你的想像。心懷感激,並不表示一定要出言讚美,或說些巧妙的謊言。大可不必。不管外在環��如何,如果都能由衷感激,好事自會降臨。
有人問我:"上師,為什麼我們周遭有這麼多的痛苦?"事實並非如此。世上雖有痛苦,但並不如你們想像中的多,是人們過份誇大。如果參考一些可靠的數據,就會發現,其實是人們過份渲染。只因人們喜歡隨意談論,才得出這樣的結論。其次,人們之所以受苦,是因為失去信仰,不知不覺變得貪得無厭。
上天力求宇宙萬物和諧。所有的事看似巧合,其實癒了解箇中道理, 愈覺得亂中有序。我們只需要了解這一點,略守本分,生活自然像是流暢的樂章。
如果對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細心觀察,會發現所有的事都已巧妙安排,而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能體會萬物和諧的偉大,了解自己在整個大宇宙中,只是個小角色。只要跟隨生命的節奏,就能樂在其中,如果破壞了這份和諧,問題會應運而生。
一則小故事:
某天一群人急著通知某人。他太太掉進河裡,讓河水沖走了。這人趕緊跑到河邊,脫下鞋子,跳進河裡往上游游去。圍觀的人大叫:"你怎麼往上游去?你太太是被沖到下游去了!"這人回話說:"只有我了解我太太。她什麼事都愛唱反調。就算掉進河裡,她也會逆流而上。"
如果我們破壞這份和諧,表示人的自我介入上天與人之間的互動,問題因而產生。相反的,如果我們了解並順從這份和諧,我們會活的更自在。對發生的所有事都能勇於承擔,而且心懷感激。能活得自在,也意味著自己能承擔更多的責任。
我常常說,有責任感的人,會自動自發承擔責任。大師們就是如此。而且大師順從自然規律,為全世界的人承擔責任。因為大師們深信,只要順從自然,所有的事自有安排。
你們可以跟聚會所裡的志工談談,他們可以分享跟我相處的經驗。一開始他們很難跟上我的腳步,因為我總是隨心所欲。後來他們學會了不去想需要多少作業時間,而是隨時做好準備。所以在聚會所裡,事情常在無預警的情形下發生。外人看到聚會所裡亂中有序的情形,可能會大吃一驚。因為我總是隨心所欲,沒有特定計劃。我通常只在事前幾小時告訴他們準備,而一切都能順利完成。
凡事順其自然,會感受到內在散發出一股能量,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也所改變。有如重組的拼圖般,不管走到哪裡,人們都能感受到你所散發出來的自在與熱情。人們看你的方式大異於前,不由自主受你吸引。
你的生活輕鬆的像首歌,像是有不知名的樂師為你伴奏, 而你不禁手舞足蹈,想慶祝一番。但多數人們不但沒有慶祝,卻總是要求更多,要求有奇蹟出現。
人們總在等待奇蹟,也覺得永無來臨之日。其實我們身邊隨時有奇蹟,何須刻意營造。端看你是否能用心體會。如果心懷感激,順其自然,自然能目睹奇蹟發生。至於能否樂在其中,或是徒然錯失一切,全憑自己選擇。如果錯失一切,跟以前一樣不知滿足,就好比大門已開,你卻還不停的敲門。我已經一再的說,你一生所需的都已安排妥當,只要全心接受。但你卻不願相信,你看不見身邊的奇蹟,卻只是苦苦找尋。
把水變成酒,算不上什麼奇蹟,魔術師就做得到。讓人具有神性, 才是真正的奇蹟,需要有極深的領悟。
一則小故事:
兩兄弟原本一起生活。哥哥決心從商,而弟弟決心學聖。幾年之後,兄弟再次相遇。他們問彼此過去幾年中,各自成就了什麼。哥哥把所有物質上的成就一一列出。訴說事業如何成功,累積了多少財富。然後問弟弟成就了什麼。
弟弟領他到了河邊,赤足過河。驕傲的說:"這就是我的成就!" 哥哥隨即僱了一艘船過河。對弟弟說:"這就是你所謂的成就!我只不過花了兩塊錢,你卻得花上好幾年!"
人們以為只要在外在的世界成功,心靈就得以提升,也更為強大。其實不然。心靈成長,並不能仰賴外在的成就,而是藉由內在的改變,培養出獨立的個人。這才是最大的奇蹟。
人們常要求我行使奇蹟。我告訴他們,這些所謂的奇蹟,並不足以代表我。但是他們就是不聽,即使我只是玩些小把戲,變出一兩樣東西,人們還是來看這所謂的奇蹟,卻不思改進。這令我遺憾。
有天在信徒一再請求下,我用念力移動一尊神像。我向他們解釋,其實這並不算是奇蹟,只因為不了解背後的因果關係,才會這麼認為。
用念力移動物體的原理,其實跟打電話很像。聲音透過話筒轉成電子訊號,透過媒介傳送到另一端,再轉迴聲波。我所做的,只是把物體轉化成能量。移動之後,再轉回原先的物體,如此而已。這算不上是奇蹟。
不要再尋求奇蹟,在生活中對上天表達愛與感激,自然會感受到內在有奇蹟發生。透過大師協助,你的轉變就是最大的奇蹟。記得, 你不需要大師在你身上行奇蹟,你只需要大師傳授你智慧。內心智慧漸長,每天生活可以輕鬆以對,而保持內心平靜。
假設你現在擔任的是管理要職,你必須承擔很多責任,是嗎?你要負責僱用員工,監督員工工作,計算薪水等等。在做這些事時,是否備感壓力。運用智慧,你能輕鬆處理這些事而不覺有壓力,保持心情平靜,所以你真正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蠻力。記住這一點。
如果你了解並相信上天的安排,不會有無謂的幻想,而能徹底轉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我們對旁人所言,或是星座專家,算命師等星相之說深信不疑,卻從未相信神才是宇宙間生命的起源。
在印度,有一個駭人的習俗。人們會向鸚鵡請教未來。路旁有人提著籠裡的鸚鵡。
路人經過,付給飼主幾塊錢。虔誠的問自己的未來。飼主打開鳥籠,叫鸚鵡從一疊卡片中隨意揀出一張。鸚鵡挑出卡片,用鳥嘴銜著放到飼主手裡。
飼主讀出卡片上所寫。如此幫人預測未來。
人的感官遠比鸚鵡敏銳,卻向鸚鵡請教未來,這簡直荒謬。聽我的勸告,把這些荒唐的想法擺到一邊,凡事順其自然,聽從上天安排。你看大師總是氣定神閒,覺得他們無比神聖。這是因為大師們能遵循自然規律。
但你們只看得到大師外在的狀態,卻無法理解大師內心的境界。如果你能體會大師內心的境界,會發現他們跟自然融為一體,所以他們看來總是充滿喜樂,這也是你該努力達到的境界。
但是你的反應卻是:他是大師,當然滿是喜樂,他怎麼會了解我的困擾?我為生計奔忙,他還叫我要心存感激!我想說的是,你們只看到大師地位崇高,腳邊灑滿玫瑰花瓣,你以為大師對你的生活一無所知。要了解,大師能為人敬重,並不是因為地位崇高,而是內心境界。大師歷經挫折才有此境界,你對此毫無所悉。
你說你為生活奔忙,我告訴你們我的切身經歷。在我流浪的日子裡, 多少次我米糧已盡,卻從未怪罪上天,因為我一心追求真理,所有的經歷都像是冥想一般,即使是糧食殆盡。你們知道嗎?除了少數的幾個慈善機構以及在北印度,其他地方人們對托缽行乞的修行者多退避三舍,投以懷疑的眼神,以為他們會竊取財物。
這些是我切身體驗,即使遭逢極大的困難與掙扎,只要堅持信念, 心懷感激,善用智慧,終將度過難關,心中感激與智慧亦增。心愛的東西只要心存感激,珍惜曾擁有的時日。即使失去也不會感傷。
一則小故事:
有個國王習慣在夜間偽裝到處巡邏。每天晚上整座城裡陷入一片寂靜時,他都見到一位大師滿懷喜樂的坐在樹下。他對大師極為仰慕。一晚,邀請大師到皇宮作客。大師說:"好啊!就今天吧!明天的事,誰也不確定。"
國王對大師突如其來的回答嚇了一跳,卻仍是領大師回到皇宮。在皇宮裡,國王以最好的食物和房間來招待大師。大師極盡享受。國王在一旁觀察,見大師竟如此享受,覺得難以置信,對大師的尊敬日益減低,覺得上當。
有一天大師對國王說:"你心裡好像有煩惱,為什麼不說出來?" 國王說:"好吧。我看你享受程度,不在我之下。我不了解你我之間到底有���差異之處?"
大師微笑著說:"我們一起散個步吧?" 國王同意了。兩人沉默的走了很久。
終於到了河邊,這也是國王領地邊界所在。
大師說:"我該離開了。你願意跟我一起走嗎?"國王說:"我怎麼能說走就走?我的國家,人民…還有很多的事情等我解決。"大師微笑的說:"現在你知道我們兩人差異之處了吧!" 國王聽了,只是瞠目結舌。
大師早已看清,一切都歸上天所有,所以能充分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刻。他們從不擔心會失去所有,因為人本來就一無所有。要記得, 一切都歸上天所有。你們現在都只是暫時擁有,因此不管擁有多寡, 都要心存感謝,才能夠過得灑脫自由。
一則小故事:
神和世上所有的科學家聚在一起比賽。神不管做出什麼,科學家都要完全複製。科學家成功複製所有東西。最後,神用泥土塑成人,跟科學家挑戰。科學家也動手和泥。神說:"等等!用你們自己的泥土!別用我的。"
你們要知道,神是造物主,祂造出宇宙萬物,所以祂珍愛萬物而不執著,能放棄所有以及造人的權利。如果能從不滿,擔憂及憂鬱之中,轉而尋求當下的滿足,你會更能感受到上天的能量,也更能感謝上天。心懷感激,會成為你一貫的態度。
一則小故事:
某人到菜市場幫太太買菜。他買了些秋葵拿給太太。太太看了說:"你買的這些都太老了!怎麼能吃?"隔天這人又到市場裡買了更多的秋葵。這次他小心翼翼的挑選後拿給太太。太太說:"你買的這些都太小了!我想煮的不是這種!"
又隔了一天,這人回市場求賣菜的老闆說:"拜託你幫我挑一些上好的秋葵。不要太老,也不要太小!"老闆親自挑選了些上好的秋葵。這人回家後跟太太炫耀。太太看了一眼後說:"什麼?你又買了秋葵?"
人們不懂得及時表達感謝,只因人生性格愛抱怨而不知足。事實上,不知足反而是人類思考的動力來源。因為不知足,人不停思考;如果知足,腦中無事可想,人反而無所適從。所以又開始不知足起來。
一則小故事:
有位小姐到鞋店裡試穿鞋子。售貨員很有耐心的幫他挑了好幾雙鞋。這位小姐一雙接一雙的試穿,卻沒有一雙適合。售貨員請她試穿最後一雙。她試了以後說:"這雙很合腳。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尺寸?"
人若決意不知足,他人也無計可施。因為自己想法由自己決定,大多數的人習慣抱怨,或在言談之中發洩不滿,才會有談天的話題, 腦中才有事可想。人若知足,會覺得腦中一片空白。所以雖然嘴上常說要知足常樂,卻從未決意如此。人心如此靈巧,只為不停思考。
唯有不停往前追逐,人們才覺得安慰。所追逐的雖然只是些假象, 卻足以讓人安心,因為人們已慣於追逐。
慣於追逐的人其實是在自我矛盾。舉例來說,你內心渴望得到滿足, 嘴上卻不停抱怨。不願正視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裡想的跟嘴上所說其實是兩回事。你覺得窮盡畢生之力求得內心滿足,是理所當然的事。要了解:自相矛盾是痛苦的開始。試著認清自己人生的方向, 致力於此。認清方向,就不會欺騙自己。而你很快就能如願以償。
如果能在冥想中帶著感激,自然會感到滿足。一般人所說的滿足, 總需要特定理由,需要外力的協助。能讓自己的腦子稍事休息,腦子暫時停下來,你就覺得滿足。其實真正的滿足不僅於此。真正的滿足,是能持續感激上天的仁慈。除此以外你別無他求,也不問理由。你能樂在其中。你若到此境地,不會再有不滿。
某人因失眠求診。醫生問他:"你晚上睡不著嗎?"某人回答說:"我晚上睡的很好,醫生。" 醫生接著問說:"那問題在哪?"某人回答說:"可是我下午跟傍晚睡不著!"
人總是需索無度。雖說內心自有分寸,事實上卻是無限擴充,問題癥結在此。因為不停要求,人們變得盲目,看不清自己的立場。長久以來,人們從未探究自己內心,總是被自己的想法所蒙蔽,而活得無知。人們自尋煩惱,卻向外尋求解決之道。
你們覺得我剛剛說的故事很有趣,因為你們只是聽故事的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你們也有相同的問題而不自知。你們執著於眼前的問題,覺得茲事體大,也因此變得固執不堪。遇到煩心的事,就想一想剛剛的故事,以及故事裡的啟示,再回頭看那些煩人的事。以你的覺知深入分析,你是真的遇上難題,或只是你的念頭作祟!到頭來,你可能會一笑置之!
有位女士搭飛機長途旅行。空中小姐為乘客準備餐點。她見這位女士睡著就先服務下一位乘客。女士睡醒後,要求用餐。空中小姐端來餐點。
女士摸了摸餐點,很不高興的說:"你們這是什麼航空公司?餐點一點都不熱!我買機票付了一大筆錢,卻吃不到熱的餐點!"
空中小姐帶著歉意說:"這位女士,很抱歉。機上的加熱器壞了。其他的乘客也是吃冷的。"
女士聽了說:"是嗎?那就算了!"
食物還是冷的,但這位女士卻停止抱怨。因為她知道大家都有相同待遇。凡事都是一念之間,全憑個人想法。人的想法搖擺不定,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導一切。滿足與否,內心沒有定見,常有動搖。如同我之前所說,如果無法一笑置之,表示你對所有的事仍過於執著, 覺得自己承擔全世界,所有的事都以你為主。
事實上,我們都是上天的一部分。上天擁有無上的能量,祂才是一切的主宰。人的天性,是要找回與上天之間的聯繫。唯有如此才能生活無憂。但不知為何,人們有所誤解,失去與上天之間的聯繫, 開始追求物質享受,以為這就是人生所求。
如果你去過動物園,可能注意到,排隊看獅子老虎的人是最多的。人們大排長龍,只為一睹獅子老虎的威嚴。人們會不自覺的這麼做, 是因為人們看到比自己強大的東西,會產生安定感。可以藉此安慰自己說:人並非萬能。
其實人天性喜歡接近權威,藉以提醒自己, 在這個大宇宙間,自己真正的角色為何。人們到廟裡拜神求心安。不到廟裡拜神的人,也會另覓管道。人從打從心裡知道自己並非萬能,這種感覺,慢慢會變成經驗之談,而深信不疑。
如果你到過喜馬拉雅山,你會感受到自然的奧妙。群山綿延迭起, 溪水縱橫,可謂自然的極致。恒河從中穿過,氣象萬千。喜馬拉雅山所蘊藏的是無盡的能量,這些無法從書本中獲得,需要人們切身體驗。你會了解,人不過渺如滄海之一粟,學會以慈悲與謙衝為懷。一切疑問都能了然於心。
你們不需要刻意親近上天,只要拋開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一切,上天自會照應你。人們對上天心存敬愛並非難事;但若能得到上天關愛, 則是無上福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生活中有愛並懂得與他人分享。
某人生性博愛,不只敬神,也做了許多善事。他聽說有一本書,凡事敬愛神的人名字會記載於書中。他急於查證自己的名字是否也在書中。但是他來回看了幾遍,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他極度失望的離去。
一年後,他又回來查看自己的名字是否載於書中。他再一次失望了。在他轉身離去前,書的主人說:"先生,請等一等。這本書記載的是敬愛神的人。我還有另一本書,比這本小的多。上面只有幾個名字,記載的是神關愛的人。"
書主拿出另一本書,某人的名字就在其中。
上天慈愛慷慨,而且無所不能,敬愛上天何難之有?你可早晚把敬愛神掛在嘴邊,卻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但是如果你由衷感受上天, 會有所轉變,上天會關愛於你,而且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因為祂是如此慈愛。
人們一直對自然萬物以及對上天,戒慎恐懼。走路時要穿拖鞋,才不會傷腳;下雨時忙著避雨,起風了就呆在屋裡,跟動物要保持距離。聽我說:萬物是人在世上唯一的知己。你們知道赤腳踩在地上有多麼舒服嗎?我小時候從來不穿鞋。一直到了進學校,因為校規, 我才開始穿鞋。我習慣赤腳,不管在家裡,在學校,還是出外遊歷的時候。
即使在聚會所裡,我還是習慣赤腳。當然我身邊的人提醒我穿鞋,以免腳受傷。我會說:我赤著腳走遍印度各地,又怎麼會受傷?如此小心,只會跟自然疏離。很多人問我:上師,你赤足遊歷多年, 為什麼腳還是完好無損?告訴你們,我從未與萬物疏離,這就是原因所在。我常覺得,自己是萬物的一份子。
我常覺得自己屬於自然,所以我在遊歷時從不擔心害怕。想像你獨自一人在漆黑的叢林中,身邊野生動物環繞。沒有食物,下一餐也沒有著落。沒有睡覺的地方,只得露宿。你們會怎麼樣?一定是嚇壞了!因為人們從不知道,萬物是人最忠實的朋友。人們只懂得向其他人求助,以為只有人才會彼此協助,卻沒想到其實是萬物藉由人而伸出援手。你只相信人,而從未相信万物。
如果你能相信万物,你會像神一般自在。我在遊歷的時候,常常隨意行走。沒有特定目標。我常常坐火車,看到哪里風景好就下車。那時我還不會說北印度語,而我又多在北印度及喜馬拉雅一帶遊歷,我就學了些北印度語,方便問路。學任何語言,一開始覺得困難,是因為覺得自己一無所知,這已讓人產生疏離感,而讓學習更為困難。這與你無所不知的天性相違背。
我常常一個人遊歷,沒有任何同伴,但我從不覺得孤單。我享受與萬物合而為一的感覺。如果你能親近自然,你會感受生命的喜悅。我從未攜帶任何食物,肚子餓了,食物隨處可得。這就是我之前所說,只要有信心,拋開一切,萬物自會照應你。
人們問我:"上師,你的人生經歷許多挫折,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們能否免去這些痛苦,而仍能有所成就?"我告訴他們,我會歷經挫折,是因為我試了千萬種方法,只為找到唯一的真理。我花了多年的時間,終於找到答案。我願意與其他想尋求真理的人分享。其實答案就在你一念之間。不過,如果你堅持要經歷一切,你有權選擇,我不會阻止你。
你只需要讓上天進入你的心。愈不加抵抗,愈覺輕鬆。當你真的悟道,心中空明,上天會常駐你心。
上師,我們如何利用冥想,讓自己感到滿足?
持續冥想,你的心會更加柔軟,領悟力變高。你會更敏感,更有覺知,你的意識持續提高。它會影響你的感覺以及行動。所以我一再建議你們冥想。冥想能淨化你們的思緒,看事情能更加清晰。
練習冥想,你的重心會由思考轉移到內心。當人不全然仰賴思考時, 內心會有不同的感覺。不需要任何理由,你都能感受到深深的愛和極大的滿足,而常處喜樂之中。如果凡事只仰賴思考,只會要求更多。
不管如何分析,結論為何,都不會滿足。如果用心感受,你會停止分析,不再追憶過去,不再擔心未來,只會純然處於當下。不做任何批判,只有滿足與感激。你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你一旦進入新的境界,之前用於負面思考及抱怨的能量得以釋放, 內心充滿喜樂。你的能量更為集中,你的祈禱中只有感謝!內心充滿感激時,你所感受到的能量,只能意會,不能言喻。
你對所有的事,都充滿感激之心。也因此得到更多的能量,覺得自己浸淫在喜樂中。所有的事帶來的喜悅更勝於前。所有的時刻都滿載喜樂。你覺得自己的存在,對自己跟整個世界都是一種福分。
你若要求更多,只會錯過眼前的幸福;你若懂得感激,自然覺得幸福滿溢。常存感謝之心,這就是真理。當然你的感激是發自內心, 而不只是表面功夫。惟有由衷的感激,事情才會有所轉變。
睡覺前,由衷感激自己又過了一天;睡醒時,感激自己又將迎接新的一天。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冥想,來表達你的感激之心。
由衷表達感激,你能改變世界的面貌,所有的人都能帶著感激之心,所有的恐怖主義,戰爭,宗教狂熱,疾病,貧窮等,都將消失無形。每個人能由衷感激,所有的愛憎忌妒,所有負面想法的起源,都能予以根除。只留下感激之心。
1 note
·
View note
Text
“澳大利亞將淪為亞太窮國”,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預言為何令澳國跳腳?
澳大利亞統計局9月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澳洲2020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下降7%,為自195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此前第一季度的下降幅度是0.3%。澳統計局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全球疫情和相關抑制政策的影響。
對此,澳大利亞財政部長喬希·弗萊登伯格表示:“令人震驚的數字證實了每個澳大利亞人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新冠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面臨著'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局面!”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必利吉,必利勁,印度壯陽藥,日本藤素,春藥,汗馬糖尚能夠倖免於經濟危機衝擊的澳大利亞,至今年,“幸運國”的光環何以黯然失色?
香港中評社5日刊發社評認為,澳大利亞遭遇如此嚴峻經濟局面,既有天災也有“人禍”。至於後者,是澳政府刻意惡化對華關係所產生的副作用。
此前,澳大利亞率先緊跟美國,對華為實施排斥政策。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澳政府先是提出要就新冠病毒源頭開展所謂的“獨立調查”,隨後又在涉港國安法等問題上持續發難,宣稱將幫助香港居民申請“永久居留權”,還在“五眼聯盟”中積極隨美起舞,竭盡全力妖魔化中國,這對中澳雙邊關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
而這種政治環境對經濟的非良性作用體現於,澳方無端攻擊和妖魔化的渲染使兩國間原本發展良好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經濟互補化、人文交流常態化的勢頭戛然而止,甚至出現大尺度的倒退。毫無疑問,這種行徑在給中國經濟造成一定傷害的同時,更大程度地損害了澳大利亞業已遭到重創的經濟。
對於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環球時報》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援引了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預言:“澳大利亞將淪為亞太地區的貧窮國家”。
這番評論引發了澳大利亞國內輿論的強烈反彈。據香港《南華早報》5日報導,澳輿論將《環球時報》的專欄文章描述為“尖刻”、“充滿挑釁”、“猛烈的抨擊”,澳大利亞天空新聞主持人稱這是一篇“令人討厭的文章”。
細品反彈的背後,生出的實則是擔心一語成讖的恐慌。
李光耀於1980年在訪問澳大利亞時發表上述言論,當時澳大利亞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很高,他對該國不開放經濟的後果發出了警告。
40年飛逝卻昔日重現,如《環球時報》專欄文章所描述,看到澳大利亞近年來不斷攀升的失業率、蝸行老舊的鐵路線路��拋荒十多年的“北部大開發”、民眾越來越付不起的電費、遠遠落後於亞洲國家的網速,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的告誡:應當“歡迎中國崛起”,“敵視和遏制中國不僅有害,而且危險”。
畢竟,離開澳大利亞,必利吉,必利勁,印度壯陽藥,日本藤素,春藥,汗馬糖中國產品和投資找到新的市場和投資目的地的難度並不太大。但是澳大利亞要想找到替代中國的龐大的出口市場、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供給和實力雄厚的投資者卻是殊為不易的。
“隨美起舞”卻底氣不足,這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困境。
在貿易層面,澳大利亞對中國的依賴度與日俱增。近年來,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量佔其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今年6月,這一比例上升到接近一半。這種依賴度,連以詆毀抹黑中國而昭著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研究員在妄言中國發動了對澳“貿易戰”行動的同時,悻悻地表示,這也是至今澳大利亞��能作出同等反制的原因。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9月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曾細數中澳經貿關係的利好,在過去20年,中澳雙邊貿易額從不到100億澳元增長到去年的2350億澳元,已有超過1.2萬家澳大利亞企業在華設立了分支機構;中國赴澳大利亞留學生去年達到近23萬人,每年赴澳大利亞旅遊的中國遊客達140多萬;中國連續11年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當前已經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學生和遊客來源。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佛教對宇宙的描述】 我們應該知道,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結構並不只是相似而己,太陽系何嘗不是一個原子,原子又何嘗不是一個太陽係呢?我們眼中的世界,不過是無窮空間結構中極其微小的一段(部分)而已。 關於世界的結構,佛教認為,宇宙中存在著無量無數、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天體。這些天體都在經歷著成、住、壞、空的過程,進度不一。有的有光,有的無光,有的有生物,有的無生物。不光只是粗重的物質世界,還有如欲界天、色界天那些精微的物質世界,甚至如無色界天純粹的精神次元的世界等等,絕大部份用最尖端的高科技根本無法探測到(如離我們最近的月球,人類登上月球,並不能看到其中的天子及其宮殿,只能看到一片荒涼而已。連就我們身邊的鬼身、中陰身等其他維次的生命,用科學儀器也無法看到)。 1000個太陽係為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這樣,因為其中重複了三個“千”數,故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大約有10億個太陽系。經中說,一佛教化的區域為一個、二個,乃至無數個大千世界。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教化的地方,名叫娑婆世界。如此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一時生,一時滅。 大乘佛教所描述的世界則更不可思議。 《華嚴經》說,10000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一個“華藏世界”,而華藏世界也只是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個微塵團而己。 《華嚴經》還指出,在無邊的世界中有世界名為“普照十方世界種”,上持二十重華藏世界,即有二十層結構,其中第十三層共包括十三個佛剎微塵數的世界在內,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以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相距十萬億佛土)皆是這第十三層之中的一塵而已。如是在“普照十方世界種”周圍還有無垢世界種、因陀種、法界種、廣大種、善建種、恆出種等無邊無際的世界種,一一種上,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安立。 《華嚴經》又說:“一一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因陀羅寶珠網,一珠現萬珠之影,萬珠含一珠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現萬珠之影,互相輝映,重重無盡。 這種“一多相容、大小相即”的全息理念,也為現代科學所證實: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世界並不存在初始的基本粒子,每一個粒子都包含著其他粒子的某些個性。若干粒子在一個自洽狀態中生成自己,並彼此關聯構成動態的有機網絡。每一個粒子都幫助產生其它粒子,其它粒子反過來又生成它。 (佛教說,佛與眾生是同體的,佛菩薩視人溺如己溺,視人苦如己苦,為眾生毫無條件地奉獻一切,這就是“同體大悲”---編者)這種互滲相成的義理在量子物理學的一項著名實驗中得以體現。阿斯佩克特1982年的實驗證實,確有一種超光速的聯繫存在於遙遠的時空區域之間,兩個被分離到宇宙兩端的粒子部分,可以某種方式組成單一的有機整體,即時感應。這個令科學界感到困惑與震驚的實驗結果,以一法具一切法,全息互滲的理念來觀照,亦屬法爾自然之事…… 現代數學分形理論表明,系統中每一個元素都反映和包含整個系統的性質和信息。分形概念由法國科學家曼德爾布羅特首先提出。 1967年,他發表“英國的海岸線究竟有多長?”一文,指出海岸線的長度與測量工具有關,尺子愈小,測得的海岸線長度愈長,愈精細地觀察海岸線,便能發現愈來愈多的海灣和海岬,並且悉為“自相似結構”,事實上是無法測定海岸線的長度。又如:海馬的眼睛是由二十九條旋臂組成的,用顯微鏡觀察,發現每一條旋臂又是由一條小海馬組成,而這小海馬又由更小的海馬組成。分形理論啟發人們從部分認知整體,從有限把握無限,為探索宇宙人生奧秘提供了一把鑰匙…… 這種一多相即的全息律體現在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例如,樹上任一樹條的結構均與大樹結構相似,包含著全樹的信息。人體的任一部位的經絡,諸如耳、鼻、手、腳、腹等的經絡即是全身經絡信息的濃縮。遺傳基因DNA(脫氧核糖核酸)中,含藏著種係與個體的全部遺傳密碼,其存儲、表達、複製、調控與傳遞的機制,構成了一個完整與自洽的環。任一細胞都是全能的,這就為克隆(Clon無性繁殖)技術提供了可能性(佛教中,佛菩薩示現的無量化身,就類似於克隆—編者)。在數學無窮大中,部分含攝全體的信息與力用。而“全息照像”則將互滲相即的理念技術化、感官化(以上摘自魏磊《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如將破碎照片之一角的圖形經過電腦多次放大,可重現整個原圖形,繼續放大,還可重複出現,而且重複無盡。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科學的創新與藝術經典的出現,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且與太陽的活動週期相關。地球上自然災害與社會動亂也與之相關(從根本上講,一切外境都是成熟於我們的自心。一切災害與動亂的發生,太陽以至宇宙的活動情況乃至更高維空間情況的變化都是我們的業力所感招。從小處說,人一生的際遇,看風水的說是受陰宅、陽宅的影響,算命的說是受生辰八字的影響,看相的說是受面相手相的影響,普通人則說是性格和機遇造成的。其實,其根本則是受本人所造善惡之業所左右的。很多看風水的因福報有限,卻不能給自己找到一塊好的風水寶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一定能受益。心態改變,則外境隨之改變,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的命運常常算不准,他的面相常常得以改善,還有的居住在風水惡劣的地方,後來風水也跟著改變。如虛雲和尚居住在廣東南華寺,寺前的曹溪在此形成“反弓水”,後來竟在一夜之間改道)太陽的活動有大周期、小周期之分,太陽是太陽系的心臟,太陽黑子活動頻繁之際,正是人類心髒病發生、死亡的高潮。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也指出:地球上洪災的發生與太陽的活動週期顯著相關,他的論點早就被歷史所證實。從現代地質學的觀點看,地球的斷裂網絡與人體經絡分佈也十分相似,這也不是偶然的。另外,婦女的經期與月亮的活動週期也是直接有關的。 佛經上說:娑婆世界有一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則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會生出一朵蓮花,往生時就在此蓮花中化生。念佛人如精勤不懈,則蓮花日益榮茂,如果懈怠悔退,則蓮花也隨之憔悴,甚至枯萎。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謂的“天人相應”,用科學術語講,就是人與宇宙全息。 “天人相應”理論在中國唯物主義盛行的年代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如今現代科學給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理論提供了一把新的鑰匙,但要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轉變過來,似乎還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 不僅在空間上如此,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每一存在其自身都濃縮了自己、自己的類的歷史,乃至整個一切的歷史。所以,時間並沒有方向性,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的妄計。 所以,傳統的相學並非沒有道理,當然,其準確度高低與相者水平有關。古語說“見微知著”、“葉落知秋”,也包含著全息律。我們都知道,通過《易經》來占卜相當準確,比如某日某時出門辦事,以出門的時間(或其它方法)起卦,可以知道辦事的全過程,因為那個時間含藏著整個過程的信息,而通過一種方法可以把它計算出來。又如,一天阿格旺波尊者的上師叫他天黑後來見,上師以念誦功課所到的地方來觀察緣起,當時正好誦到“願化身的利他事業圓滿”。上師說:從緣起來看,你一生的利他事業沒有任何違緣! 其實,並不只是出門的時刻包含著事情整個過程的信息,正如每一個粒子都包含著其他所有粒子的某些個性一樣,每一個時刻都包含著一切事件全過程的信息。當然,以任意一點來占卜“無始以來、無終以後”的一切事件,別說這不是任何術數可能做到的,甚至羅漢、菩薩這些聖者的智慧都無法圓滿地了知,只有佛的智慧才行。 天文學的宇宙大爆炸學說也與佛教的說法極為接近。佛經說:每一個宇宙從生到滅一周期為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個大劫末發生一次火災,第八個大劫末,發生一次水災,第六十四個大劫末發生一次風災。 火災發生時,將整個欲界和色界的初禪天全部毀壞。此時,初禪天以下的生命死後再生到二禪天以上或是娑婆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所有恆星,將先後進入它們的紅巨星時期,膨脹出許多倍,吞噬掉離他們近一些的所有行星,讓更遠一些的行星支離破碎。 水災發生時,將破壞到二禪天——由於火災膨脹的能的擾動,使萬有引力越來越弱,基本粒子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最後整個宇宙就像一鍋基本粒子的湯,物質稀薄到了極點,這就是水災。 風災發生時,將破壞到三禪天——宇宙膨脹到極限時,風災就會產生。宇宙開始收縮,黑洞以它超乎想像的引力和破壞力橫掃剩下的所有物質和能。最後,宇宙坍縮成一個無限小的奇點。 宇宙生成時,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繼成色界,後成欲界。而虛空乃至世界又是由於眾生共同的業力,自無明中產生,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劫初大風吹起水面的泡沫,依次形成色界天的宮殿、欲界天的宮殿、人間、地獄等,愈先形成的愈微妙,癒後形成的愈污濁——之後,宇宙奇點再次爆炸、膨脹,產生空間。一邊爆炸,一邊將空間擴張開來。然後空間中原來均衡的基本粒子東一團西一團地凝聚,凝聚形成極大的粒子云,由粒子云中再凝縮成更緻密的物質團,粒子云和物質團逐漸遍布整個宇宙。粒子云類似氣體,團類似液體,後來經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物質團進一步收縮凝聚,並不斷吸附粒子云或粒子云以外的物質,漸漸地形成固體。此後,固體越來越厚,成為大天體。大天體運轉時,也甩出來不少微小的塊,這些塊的凝縮,又形成星系,再形成星球。 (摘自陳陽《釋迦牟尼佛生命歷險記》) 從局部來看,有的世界正在形成,有的有生命安住,有的正在毀壞,有的化為虛空。但從整體來說,宇宙不增不減,無量無邊。 在天文曆法方面,漢地常有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現象,因為曆法本身有一定的誤差。藏地通行的日曆,是按《時輪金剛續》排定的,是當今世界上最準確的曆法。令當今掌握了先進科技手段的天文學家大為驚詫的是,它不借助任何科學儀器,但在計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時卻不差一秒。 西方人幾百年前才有“日心說”,之前一直以為世界是一個平面,而佛經在兩千數百年前就揭示瞭如此宏大、精深、不可思議的宇宙真相,這不禁令當今最權威的天文物理學家們都要瞠目結舌了。所以近些年一些天文物理學方面的學者最終皈依佛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天文學家窮盡一生的心力,所追求到的只不過是幾十幾百億年前,某個星團放光所產生的幻影而已(星光到達地球時,也可能它早已就毀滅)。西方國家為了發現研究那四百億分之一秒暫時存在的“粒子”,不惜動用數千億元的經費,依佛法來看,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而科學家們只是在夢中築夢逐夢而已,將寶貴難得的人身,用來追求研究粗糙、無常的色塵與幻影,實在可惜! 索達吉堪佈在《佛教科學論》中說,根據《俱舍論》的一個大疏講義論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狀不必就是一定的,因眾生種種業力的不同而可顯現為不同的形象和特徵。比如《俱舍論》與《時輪金剛》裡描述的世界情況就不甚相同。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初地以前的菩薩和凡夫對於世界的認識,是感覺的認識,初地以上則上升到理智認識的領域(末那���),從初地到十地步步深入,認識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剎土地地增廣),到了佛地才達到徹底圓滿、無礙的境界。 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伯、愛丁頓、薛定諤等物理學巨人,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證明了物質、時空的相對性。普朗克首次測定了能量子的大小,證明物質以量子為單位跳躍變化,否定了舊物理學自然界無跳躍的觀念。愛因斯坦劃時代的相對論原理,揭示質、能可互換,物質與運動統一,空間、時間亦不離物質運動而獨存,打破了時空、物質與能量分割的陳舊理論框架。玻爾的“互補原理”,揭示了量子現象呈波粒二象性,認為微觀客體與觀測儀器相互作用,在微觀世界中不可能明確區分主體與客體。海森伯以其“測不准原理”進一步證明在微觀世界中客體受觀測過程的巨大干擾,粒子的客觀質量無法測準,認為微觀粒子只是人們試圖分割物質時所達到的基本數學結構的簡單表象,令人想起佛學“至微無實,強為之名”(《大智度論》卷十二)的說法。薛定諤的波動力學認為粒子和能量子hv皆是因錯誤解釋、干涉波的共振現象而生的幻覺。愛丁頓認為物理科學的世界無非是從人感覺經驗中抽像出可度量東西的“抽象的象征世界”、“影子世界”,只是一種心智的構造,不離主觀意識思維,接近了佛學萬法唯識的立場。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新說,皆突破了僵硬的物質框架,從事物的相互聯繫和內在結構著眼,近於佛學緣起論的方法。甚至向來被認為一切知識中最具絕對性的數學,在數學鉅子歌德爾眼裡,也成了一條暫時堵塞住漏洞、而無法保證不出其它漏洞的船,失去了絕對性。 (以上摘自陳兵《佛法與現代文明》) 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曾宣稱:只要他知道了宇宙的所有初始條件,他就能計算出整個宇宙的未來!但是,混沌動力學告訴我們,即使按照牛頓的時空觀,世界是機械和精確的,按照線形的方程,最終仍然會出現無法預測的結果,也就是說某些方面的信息我們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而且這種不可預測性,是大自然的內在性質,並非觀察手段的不足,當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現代物理學的超弦理論認為:我們很可能生活在更高維的時空中,只是除了現有的四維時空外,其它的維次被捲縮成了很小的閉合圈,不為人所注意。類似花園裡的一條尼龍水管,平時靜靜地放在草地上,遠看好像是二度空間平面圖,近看才見到它是圓管形的三度空間立體物,再細看,它是無數圓圈的連接體——五維時空的空間類似這尼龍水管的圓周,由於太細小,以致我們在正常情況下,觀察不到它們的存在。這個觀點首先由德國物理學家卡魯扎於1921年提出,曾得到愛因斯坦的支持. . . . . . 到了八十年代,多維空間構想獲得了更多的證據。十一維時空交叉互滲的數學模式令人暇想翩翩。物理學家亦提出多重世界量子力學詮釋,支持獨立存在著無數“平行的”宇宙,它們包含所有星系,所有恆星以及所有的行星,全都在相同時間甚至在同一空間中真實存在著。這些空間(世界)通常互無聯絡,然而在量子層面,卻互為影響(編者:佛菩薩法界對凡夫法界的影響,是通過雙方的因緣。佛菩薩的大悲願力與眾生的信心契合,眾生才可從窒礙重重的低層空間解脫出來。又如:如果把某人寫了字的紙扔進糞坑,表面上當然沒有什麼影響,但在深層面肯定有影響。一般人的身影被人踩到沒有什麼感覺,但證量高的人卻能感覺到。再如很多故事裡說到,某人身體的某部位患惡疾,有走無常者從陰間回來說,此人正於陰間受某刑,受刑的部位正是患疾的部位。這些也並非無稽之談。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記載,革命軍北伐時,邯鄲縣鐵道兩旁,距戰線不遠,有老鼠發動戰爭。據當地人估計,約有幾百萬隻!黃鼠在鐵道南,灰鼠在鐵道北,大的如貓。起初黃鼠與黃鼠打,灰鼠與灰鼠打,三天后黃鼠又和灰鼠打,日夜不休!打起架來也不怕人,每天平均起碼要死三萬多只。經過一個多月,黃鼠戰勝了。當時革命軍穿黃裝,在鐵道南;奉軍穿灰裝,在鐵道北。當時我想:奉軍必定要敗。末了果然如此,張大元帥出走。應該知道,這些並不是巧合。) 這種詮釋亦得到來自天文觀測的支持。八十年代,天文學家觀測外部空間,驚奇地發現:宇宙中物質的絕大部分都是不可見的,他們曾自認為是研究宇宙中物質的人,事實上,他們發現自己只是觀察到宇宙中由於某種離奇的緣故碰巧能發光的一點點塵埃而已。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超弦理論描述一種新的物質,稱為影子物質(shadowmatter),它同我們所熟悉的普通物質沒有相互作用,或僅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由這類影子物質所組成的各種星系和行星,是不可見的,因為它們同我們的可見光線不發生相互作用。那麼組成這類影子物質的形式是什麼呢?. . . . . . 隨著“大爆炸宇宙理論”模式的流行,前衛科學家們(如狄拉克)提出反宇宙、反物質的設想與虛世界、虛宇宙的猜測。認為反宇宙是在遙遠的彼方和宇宙相對,而虛世界卻與實世界背部相連,表里相應,虛空共存,而黑洞(又稱時空之洞),或是虛世界與實世界來往的通道。前衛科學家們對多維空間的探究,雖屬未定與猜想階段,然其中閃爍的智慧火花,足以引人深思(以上摘自魏磊《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 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中,時空是硬性的;在相對論中,時空是有彈性的,就像一塊平舖的布放上一個鐵球,任何一個物體的存在對另一個物體都存在著不同影響。假如一個彗星飛過太陽系的附近,它的途徑就受到空間褶皺的影響。 相對論認為二維空間的物體是三維空間的點組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同樣,三維空間的物體是四維時空中的點組在三維空間的投影。但這種時空觀依然是非常膚淺的, 時空不僅是有彈性的,高維的、複合的(多個三維空間平行存在)、超連接的,而且可能是更複雜、乃至不能用空間概念想像的結構(摘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 怎樣才能進入多維時空乃至超時空呢?只有從心而入,向內而入,從靜態思維而入。靜態思維不是純然的靜止不動,而是讓思維深層透達了知,它排除了內在七情六欲,外在的聲光音色,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高其志《佛學與科學》語) 愛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實驗表明,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重新審視我們的時空觀。如果說波粒二相性的矛盾啟示我們放棄對物質實有的執著,那麼EPR實驗則啟示我們必須放棄對時空的執著,應該放棄時空觀而以“了別”間的關係來組織理論,把時空還原為“了別”間關係的某種模式。發展現代物理學基礎理論的突破口也就在這裡。這個“了別”就是佛教唯識的“識”,這個識不是名詞,而是動詞(這樣,時空的運動完全就變為意念的運動了——編者) (只要有時空觀就有矛盾。在量子力學中矛盾顯示為波粒二相性和波包塌縮,在經典力學中則顯示為運動和靜止。關於運動和靜止,看似平常不過,但深入分析則會發生問題。歷史上很多人都探討過這個問題,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說:“運動意味著在同一時刻物體既在一處又不在一處”。他使用了辨證法的技巧迴避了更深入的分析。 古希臘時代著名的芝諾悖論----“飛矢不動”的命題也是涉及的這個問題。 出於和波粒矛盾同樣的原因,人們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構造了“飛矢”和“運動”兩種象, 把這兩種象聯合起來能解釋大量事件, 於是便真的以為有“飛矢”和“運動”了。 其實這兩種象的聯合只是粗略的,當企圖把它們完全統一成一體時,就會出現矛盾,這就是“芝諾悖論”。其實只要不執著於實有飛矢和飛矢的運動,則芝諾悖論本是戲論)。 (摘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 人們習慣於在一定的時空概念的框架下認識世界,這樣認識到的世界必然是扭曲的。佛教的修行人在開悟前的一剎那還是以執取實有的觀點來認識世界的,天地萬物、時空結構儼然是真實的,後一剎那則發生了徹底翻轉。這種翻轉不是概念上的,而是破執後產生的根本翻轉, 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時就不再是戴著有時空、動靜、好壞、是非、善惡等二元對立的有色眼鏡來看世界。虛雲和尚當初在禪堂開悟時,口說偈云:“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空粉碎,則是放棄了二元對立,狂心頓息,則是斬斷輪迴之根。 時間 佛經說:每個宇宙從生到滅一周期為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一個中劫包括二十個小劫。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當前這個大劫叫作“賢劫”,目前我們正處在住劫的第九小劫。前八小劫沒有佛出世,第九小劫共有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十小劫彌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相繼有994尊佛,最後第二十小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叫樓至佛。這就是“賢劫千佛”。要等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 需要56億7千萬年,據說換成現在的時間概念,大約是5億多年。 劫初人類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福德減小而掉下來的,人身都有光明,身長八丈四尺,壽命八萬四千歲。隨著貪嗔癡的增長,人身的光明慢慢地褪失,身高越來越矮,壽命越來越短,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三十歲時,五穀不生,遍地都是餓死的屍體,是為“饑饉災”。我們現在雖然福報不大,但是大地上還能生長五穀雜糧。到後來人類根本沒有糧食。偶爾有人得到幾粒糧食,就像我們現在珍藏黃金寶貝一般,一層層包好,藏在箱子底下。偶爾找到一塊先前人類的骨頭,就非常高興地用來熬湯,說:這是先前吃過糧食的人的骨頭,我們喝了湯也會有福氣,不會餓死。人壽二十歲時,大規模的傳染病使人類大面積地死亡,是為“瘟疫災”。壽命十歲時,身高只有一尺,生下來五個月就結婚。人們都不孝不敬,爭鬥心非常強,只有惡人被人敬重。這時“刀兵劫”降臨,人們不分老少,無論父母妻子,逢人必砍,見人必殺,由於眾生共業所感,順手摘一片樹葉,也會致人於死地,如是經過七日七夜。此小三災,每一小劫,皆發生一次。這時只剩下少數生起慚愧心的人從躲藏的山洞裡出來,互相告誡,不要仇殺。慢慢地,人們的福德又開始增長,身體越來越高,壽命越來越長,一百年加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個週期就是一個小劫。 佛法裡講的時間概念,不論是宏觀還是微觀都不可思議。比如說,按通途法門,從凡夫初發心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初地菩薩(四十個階級)要一大阿僧祗劫,從初地到七地要一大阿僧祗劫,從七地到成佛要一大阿僧祗劫(但一些特別法門,就是淨土宗和密宗,只要有信心,在此一生中即可往生、成就,永離生死) ,而一大阿僧祇劫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個大劫,而且還有比阿僧祗更大的時間概念。從微觀上講,經言:“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剎那。每一剎那,具六百生滅。” 即一念之心,已是經歷了三萬六千次的生住異滅了。 有一定禪定功夫的人都知道,時間也不是一維的,它也是有彈性的,而且可以逆轉,甚致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我們對空間認識所產生的一種錯覺而已。 《中論》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對一位覺者而言,根本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十方三世一切都在眼前。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確切,這種境界根本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只能說,他就是一切,一切皆是他的法身,一花一葉、一舉一動皆是佛性的流露。有人囿於凡夫情見,懷疑千百人同時念佛,佛如何照應得過來?殊不知因為法身周遍整個法界,大無其外,小無其���,所以哪裡念佛哪裡就有佛,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在天,天下所有的江河池塘皆可映現。 科學家巴伯說:時間只不過是一把衡量物體位置變化的尺子,“沒有時間的世界”這個概念聽起來會是多麼荒謬。 “我們現在還不能很容易地接受這種觀念。”但是,常識對於理解宇宙從來都是不可靠的嚮導。巴伯說,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與認為地球是平面的信條一樣荒謬。他的一部新作《時間的終點》認為時間在宇宙中不起任何作用。其中包括了令人吃驚的含義: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時間、運動以及任何形式變化的宇宙中(這就類似於上面所講的佛的法身境界。但科學上只有概念,無法實證——編者) 。 (摘自《參考消息》2001年4月20日第9、11版。原標題為“時間並不存在”) 據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時,全世界只有十幾位科學家能懂(而後來出現的量子力學理論,連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他說當一個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空間長度會縮短,時間會拉長,即變得緩慢(物理學上所謂的“時間蔓延”現象),時間是由於物體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法國科學家郎之萬在講述相對論時說,假如把人裝進一個特殊的砲彈發射出去,當速度足夠大時,空間會變形,時間也跟著變,他可能會看到昨天發生的事,甚致前天,甚致去年,也許會看到明天將發生的事,甚致明年、後年。當他旅行一天回來,地面可能過去了好多年,或者他又回到了過去。這個假設被稱為“郎之萬砲彈”。 上面的假設是以地面為參照系。但最玄妙的是,如果以砲彈為參照係呢? ——情況恰恰相反。而這個“恰恰相反”,包含了非常驚人的思想:就是砲彈上的旅行者可能死去好多年,而不是地面過去了好多年。這似乎是“矛盾”的。 所以,在相對論的宇宙觀中,時間、空間不是絕對的,在我們的參照系看到事情的“相”,只是事情無數相之一。所以,歷史也不是唯一的。 “相”依賴於觀測者的運動狀態,沒有獨立存在性,這就是佛法上的“自性空”。是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常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實的虛相,並且堅固地執著這些虛相為實有,因而不斷造業,流轉生死。實相是不可言詮的。很多修行人開悟時所作的偈子,只是對自己見到的實相的一種相似描述,沒有開悟的人讀到偈子也見不到實相,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時間問題是人類心智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自古以來,人們對時間問題或習焉不察,或打上括號存而不論,或予以常識性的詮釋。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從時空特性上打開一個缺口,作出相對論的重大發現,揭開了時間研究的新篇章. . . . . . 相對論昭示,時間不是實在本身俱有的,只是人解釋世界的工具。換言之,時間是人的錯覺,時間描述是相對的。對於一個觀察者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對於另一個觀察者來說卻不是同時發生的(甚至對一個觀察者來說是存在的,對另一個觀察者來說則可能根本不存在——編者) ,對時間的感受(讀數)隨參照系的不同而不同,時空相互滲透與轉換。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闡釋,閃爍著天才的火花。然而,就時間本質問題,愛因斯坦承認自己未曾把握:“關於現在(theNow)有某種本質上的東西,恰恰是在科學領域之外”. . . . . . 自七十年代以來,國際上又掀起一股時間研究的風潮。在時間方向(時間箭頭)上,前衛科學者認為:時間的持續是“非直線的”連續,而不是單一方向直線性的延伸(從現在流向未來)。時間序列同時多向共存。時間既可向前(指向未來),也可由未來向過去進行。量子場論的數學表達昭示:對世界線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既可以看成是一個正電子順時間往上運動,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電子逆時間往下運動。這兩種解釋在數學上是等價的。一個反粒子從過去走向未來,也就是一個粒子從未來走向過去。粒子互動的相對性表明時間方向的對稱性。因而,今天進行的一項觀測可以影響到遙遠過去的實在建構(同理,未來發生的事件對今天乃至過去都會產生影響。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在有很高興的事情來臨之前,常常覺得心花怒放。在有惡事來臨之前,常覺心神不寧,這是普通人都能體驗到的例子。實際上這種影響較此更深遠幽微得多——編者);人亦能預知未來。時間因果關係在量子物理層面,具有超常識的神妙. . . . . . 相對論闡釋時間與速度的相關——速度增加,時間延緩。對於以最大極速運動的光子來說,永恆只是一瞬間。這個理念為太空探索星際旅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可能。美國康乃爾大學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氏記載: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數百億年了,太陽已死滅,地球也已燒成黑炭. . . . . . 接近光速可使時間變慢,超過光速即可使時間倒流。 1995年,德國物理學家古��特?寧茨做了一個亞原子實驗。他將一個短波信號一分為二,一半的信號象正常短波信號一樣傳播,對另一半信號,則在它前進途中,放置了“量子障礙物”。結果是:朝向量子障礙物發射的那個短波信號實際上以47倍光速的速度向外傳播,在它被發出之前就被接收到了。這個實驗表明:某些東西是能回到過去的。我們假使坐一架超光速的太空船飛行,就可以追著以前地球上所做種種事情發出的光線,因此就像觀看反向的電影一樣,可以看到清明元宋唐乃至漢周商夏等各朝代的人與事。七十年代以來,時間隧道、黑洞白洞等創說,即是在時間相對性基礎上豐富發展起來的(摘自魏磊《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 理解了空有不二、時間與空間,就理解了佛教裡說的“泰山秋毫無大小”、“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理解了“三際一如,延促同時”、“以一念入萬劫,以萬劫歸一念”。說淺白些,就是理解了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鑽進牛角,牛角沒有變大,尊者也沒有縮小,理解了為什麼四大海水可以全裝進觀世音菩薩的淨水瓶裡,為什麼神通者能將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飛往十方,且能擲過恒河沙世界,而使一切眾生不覺不動。理解了為什麼很多修行人打坐通宵,感覺上只有一會兒,理解了達摩大師可以一坐九年,如果有必要,可以一坐幾千年、幾萬年,甚致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講法華經時,一坐就是五十劫。 佛經中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距我們的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有人懷疑念佛人往生如何能到。其實,理解了時空的特性,就知道本無距離,何有遠近?十方三世一切皆不出於我們的一念之心。古語說“人間私語,天聞若雷”,當初達摩大師在少室山打坐時,聞山下蟻鬥如雷,當然也不是神話。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人生可能一瞬間就轉變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2014年因同時經歷母親的超度及父親的重大業力,因此開始每月累積捐款,用於經文部份轉換。在妹妹幫忙唸誦經文的情況下,分別於2014年12月及2016年7月迴向成功。2016年7月,精舍暫停所有護生迴向。之後我仍持續捐款,主要因為家族是農業世家,會在自家裡養雞、鴨、魚等食用或販售。後來沒農耕了,牛隻也免不了被賣掉,還曾養蚵販售。我抱持著還債彌補的想法,反其道而行,繼續捐款行善,老天也許知道我的期望,後來種種因緣,家裡才沒再養蚵。
2017年因公司內部因素,全員被資遣,之後短短2個禮拜內,經由朋友牽線、面試,期間還過了一個春節,最後成功錄取了另一間公司,薪資還多於前份工作4成。我有意識的覺得,這多出來的薪資我是留不久的,所以之後的幾年,仍繼續每月捐款,能轉換的就迴向累世業障。為什麼說有意識,以下就舉其中一個影響我很深的經歷來說明。
在外縣市就讀大學時,父母親買了台新機車給我代步,剛領到車在家附近試騎,就因不熟悉前方路況而自摔,我非常自責也很執著於機車產生的擦撞痕跡,每每看到,心裡就會想著是否有什麼辦法能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有一次在外縣市發生了車禍,骨頭折了,對方處理我的機車,大部份的舊痕跡也因部份車殼換修時,而順勢被換了下來。看著先是欣慰,再來心生恐懼,這根本是拿命換來的吧!從那一刻起就感受到執念的可怕,看似得到了我想要的,但因沒有那個福報,所以就從已成熟的因緣來取得。這次的事件也讓我對物質的執念減少很多,曾經家人弄壞我的東西,旁人比我還氣,我看了看,心境是平靜的,人平安不就是好事,是禍也是福,福禍相依,大概說的就是這回事。
接觸精舍期間誦經至今,也曾經歷超度寵物、每唸滿600部《金剛經》,就迴向消除自身修偏外道的業力。那麼,這中間我得到了什麼世俗的利益?2015年底,在父親的幫助下,名下有1間舊公寓。2016年7月出租,2017年換了工作,得到更優渥的薪資,期間還曾有幾次調薪,這些都不是我當初求來的,但回想過往,或多或少可以發現,過去所做的必定有影響,有施才有得,真實不虛。
可是,人生無常,這些在災劫面前,可能一瞬間就失業、失去家園、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但有做對些什麼,一定比什麼都不做或做錯的好。那麼除了世俗的利益,還得到什麼?能帶走什麼?就有待大家一起好好思考了。
分享二
我因為長期唸經,長期認養家扶中心的孩子,定期捐款,可能因為唸經功德和捐款行善布施的福報,以前開舊車,常常在業力討報時,被後車追撞,但通常車子都只是輕傷甚至沒傷,主要是提醒我業力上門了。買新車之後大部分行車都很正常,開車很平安,車子買好多年也沒有刮傷。
但是,有一次朋友無意間提到我的車子保養很好,開這麼多年都很平安,技術很好,車的漆都很漂亮,像新車。這話原本是好意讚美,卻因為我心性不佳,而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我開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腦海一直不停閃過朋友的話,深怕在車身留下傷痕。然而,不在意還沒有什麼事,一在意就開始處處防備,防到最後就是在有天加班很晚回家,竟然卡住在原本很順利進出的地下室停車彎道處,刮出幾道好長又明顯的白色刮痕。
先生最愛那部車,但知道了只問有沒有受傷,連看都沒看。他說:「平安最重要,車子只是代步工具,保護我們平安往來而已,車子刮了就刮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自從車子被刮傷,我開車就更小心,非常擔心再有傷痕,甚至很不想開車。但越擔心越慘,於是竟然在同一個地方又卡住一次,再刮出傷痕。
我曾經請示過是否是業力討報?結果只是自己開車不小心造成的。看來必須克制自己,不要一直胡思亂想,要像《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只要認真唸經,好好開車,其他的老天自有安排,不要再自己嚇自己了!
(分享完畢)
分享一的有緣人從10年前開始唸經消業,行善捐款,薪資一路看漲。過往的生活經驗與磨練,使他變得相當有智慧,對於所擁有的一切看得豁達,知道榮華富貴隨時都能成為過往雲煙,一如達磨祖師所言:「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錦衣玉食,珍饈如山,家眷屬下如恆河沙隨身伺候,有權有勢,但一口氣上不來,人生可能一瞬間就轉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造業受報,因果自負,不得不愼啊!
人生無常,對物質不要過度執著。有緣人提到自己剛拿到��車就自摔車禍,他極在意機車上的擦撞痕跡,一直想恢復成原來的模樣。沒想到後來又在外縣市發生車禍,肇事者賠錢修車,就把殼換掉,舊傷痕雖然消失,卻讓他體悟到執念可能造成傷害,而學會看淡身外之物。
分享二的有緣人和分享一的有緣人一樣,都是太在乎身外之物。因為朋友的話而萌生對完美車身的執念,即使非業力討報,卻兩度在同一處擦撞。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勸人們要懂得放下執念,放過自己,因為本來什麼事也沒有,又何必給自己套個緊箍咒,束縛自己,最後沒事變有事,豈不是自找麻煩嗎?
人生,還是多唸點佛經消業障,就能少點內耗。唸經開智慧,唸經消業力,唸經補福報,唸經事事成。人生在這娑婆世界,就是為還債、消業,有時間要拿來唸經,不要虛度光陰。以下引用《達磨大師血脈論述記》:「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祖師懇切地告誡我們,生死事大,不得空過。所以古代行者無論男女,訪道參學是一山越過一山,跋山涉水,勤苦參學,就是怕空過一生。如元朝時代之梅花尼禪師,不畏猛獸、毒蛇,置生死於度外,參訪大善知識,最後終於開悟見性。於是她做了一首開悟的偈頌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偈優美,意在言外,希望大家都能領會。千萬不可以解悟之思所成慧以為證悟,於修所成慧中以少為足,未得曰得。(引用結束)
人生在世要精進修行、護持正法、廣行善功、勤消業力,不要空過。人出生的時候雖是兩手空空的來,但身後帶著滿滿的業力,必須要拿出唸經消業的決心和行動,並且從身口意念斷惡修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才不會持續造業,業力才能在唸經後一筆、一筆減少,往生後不用帶走,累積到下一世。如果沒有認真修行,一邊唸經消業,另一邊又拼命造業,業力如何有真正消融的那天?
業力上門的時候,人生可能一瞬間就轉變了。可能是一個車禍意外,可能不小心感染重症,也可能突然就失業,所以我們要把唸經和行善積德都變成人生習慣,要求自己每日完成定課,安排自己每月固定捐款助人,並且可以撰寫修行或因果感應文章,或是經常轉發精舍的分享文,選一個最適合自己興趣或習慣的渡眾工作,不停累積善功與福報。或者,也可以像有緣人一樣,長期唸經、捐款迴向累世業障。唸經開智慧,捐款助人積福報,迴向業障少業力也少黑氣。凡是有益他人的事,只要努力做、持續做,人生就會愈走愈順,好事不求自得。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0 notes
Photo
看完《趙氏孤兒》音樂劇我馬上明白為什麼它被稱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天花板」了,不在於「中國」「原創」或是「音樂」,在於「劇本」!詹姆斯·芬頓 改編版,超群出眾,空前絕後,故事性之完整,人物之立體,情感之豐腴,以兩次弒父一舉擊碎千百年來東亞病態關係,給「忠義不能兩全」的千古難題做出了最優解。 故事的外表依然是所熟知的《趙氏孤兒》------醫生程嬰為救下忠臣與公主的遺孤,將自己的孩子犧牲,而遺孤陰差陽錯地在殺父仇人屠岸賈的撫養下長大,最終殺死義父為趙氏宗族復仇。 而詹姆斯·芬頓的改編完全顛覆了原著的核心: 趙孤程勃不同於原著中被圈養於宮闈,兩位「父親」允許他外出遊歷,以自己的眼睛去發現,以自己的親歷去見證,他最終選擇殺死義父,是源於親眼目睹了義父極*權統治下的殘酷暴行。相比原著中輕易相信和認同一個關於自己身世的故事,而後毫不猶豫地殺死自己深愛且為自己���注心血的養父,動機合理太多。他不再只是一個聽從於父命的機器,他擁有自由意志、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程嬰可能騙我,晉國可不會欺騙我!」他痛苦,但他也足夠清醒,他明白這不只是私仇,更是集聚了世間百姓的公憤。 程嬰之子第一次以靈魂的形式出現在觀眾視野面前,在眾多改編之中,這個孩子要麼從未被提起,要麼一筆帶過,而在詹姆斯版本中,他始終游離於整個故事。當他目睹自己的母親含淚將自己交出,錯愕、忿恨,最終還是抱住了母親。而對待殺死自己保全他人的父親,他從未選擇過和解,「你不配找到我的墳墓」「你若真愛我,我會在你心頭血中嘗得出」 ,直到他握住父親的手在自己的墳前自殺謝罪。他終於擁有了反抗和質疑的權利,擁有了表達情感的權利,他對父權最大的反抗就是永不原諒。 元明時代的那種對於獻祭的描述,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規訓。藝術家不是站在個體的角度客觀地表現人,而是站在大一統的意識形態之上,教導人,訓誡人。歌頌程嬰的慷慨「獻兒」,與建立貞節牌坊來歌頌喪偶婦女的守節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它要求人們在個體親情與社會倫理之間必須選擇後者。就像魯迅所寫的《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子」的故事,為了孝道,郭巨需要把自己的兒子埋掉。這種帶有規訓性質的藝術作品,其本質是為維護大一統的世界觀,進而鞏固現實層面的政治統治。 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是完全被壓制、被消滅的。但是RSC版《趙氏孤兒》卻把個體從這種籠罩一切的大一統意識形態中解救了出來。 東亞文學更像是哪吒的故事,「我欠父親的,我還給父親就是了!」,在倫理上必須服從父權,只能靠自戕來報復,而這種復仇還是建立在對方真的會因此懊悔的基礎之上,傷害不了利維坦,但別無他法。 而西方文學里沒有自戕,只有弒父;沒有對應「孝」的單詞,只有「服從」;沒有表示「委屈」的情感,只有「被冤枉的」。愛恨分明,從不掩飾。有且只有遠離PUA的非東亞人,才能賦予故事如此磅礡浩蕩、殺伐決絕的弒父精神。 於是,為大義犧牲親生骨肉之人,死於對親生骨肉的愧疚;以恐懼鎮壓百姓之人, 死於對百姓的恐懼;無法質疑為何而死、為大義而犧牲之人,終於擁有反抗與不和解的權力;無法質疑為何而生、淪為復仇棋子的人,終於擺脫枷鎖,為死者、更為生者而活。 如果說原版的《趙孤》塑造出了聖人程嬰,那詹姆斯·芬頓要表達的,便是被政治鬥爭裹挾中絕不妥協的不屈靈魂。 演員們唱功完全挑不出毛病,演繹也非常到位,唱段方面為了辨識度和記憶點,犧牲了一些原劇本的文學性,有點可惜但瑕不掩瑜。 #赵氏孤儿 #趙氏孤兒 #theorphanofzhao https://www.instagram.com/p/Cfrv5qSh5MY/?igshid=NGJjMDIxMWI=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