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常威近代史】(八百三十三回)
儲蓄是個好習慣
時間先去到1940年嘅9月,9月1號,張治中(1890-1969)繼陳誠(1898-1965)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字文白,安徽廬州府巢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新疆省政府主席,曾主導參與多次國共和談。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巢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原為中國國民黨黨員,與政學系關係密切。1949年6月宣佈脫離中國國民黨,後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於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任上病逝。
同日,河南尉氏、太康等縣黃河新道多處缺口,水災嚴重。今日,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向,正在舉行嘅參政會第五次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章)修正草案》。1939年9月召開嘅國民參政會一屆四次會議中通過咗《召集國民大會實行憲政案》,此後憲政其成會一直致力於推動憲政進程。但《修正草案》遭到國民黨代表嘅反對。今個月18號,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因戰時交通不便,國民大會嘅召集日期應暫時不予決定。
9月3號,中國軍隊剋服廣西龍州北關。9月4號,美國記者太平洋考察團抵達重慶。9月6號,昆明至河內無電話通話。9月6號,由全國節約建國儲蓄運動委員會、全國節約建國儲蓄勸儲委員會,共同發起組織嘅節約建國儲蓄團,今日下午喺重慶成立。節約建國儲蓄團團長孔祥熙(1880-1967)致詞,提出欲完成抗戰建國嘅既定國策,必須動員全國人力、財力、物力,而最有效嘅方法就係厲行節約,廣泛儲蓄。蔣介石並且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節約建國儲蓄運動由此發起。時局艱難,籌旗非常重要,唔單止人需要跑山,一個國家亦需要跑山救命。俗語有云,錢唔係萬能,但係冇錢就萬萬不能,尤其是打仗,係一個瘋狂燒錢活動,少個崩都唔得掂。做人冇錢可以破產,從頭嚟過。但係打仗冇錢,就係人頭落地,國破家亡,種族滅絕!
抗日戰爭,抵抗外敵,投入全國人力物力,窮人當兵上戰場掘地雷,富人要保命,則要付出財產支持國家金融穩定,其實無可厚非,一場公平交易。不過,既然有付出,自然想得到理想回報。但當回報不似預期,或覺得付出比回報大得多,就會周身唔聚財,個心唔舒服。戰爭期間,生死存亡之際,當然冇人敢出聲。但戰爭完結後,鬆一口氣後,就希望有回報,至少能夠取回之前壓下去的寶,最低限度收回成本。但高手一個財技乾坤大挪移,將人民血汗淺化為烏有,最慘係有人袋袋平安,中飽私囊,人民難免怒火衝宵,不過那是後話,清明未到,留待拜山先講。
永遠記得睇過本書叫《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講一個德國人點解支持納粹?主人翁本來係一個平平無奇嘅普魯士公務員,工作大半生,儲夠錢退休。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馬克因為華爾街有人玩財技大幅貶值,存摺裏面,本來夠過埋下半世嘅退休金只係夠買半磅麵包,一生勤勞化為烏有。於是乎有個癲佬政客叫希特拉,話佢聽可以復興偉大的日爾曼民族,奪回佢哋失去嘅一切同埋榮耀,同埋向猶太人報仇。於是,嗰位仁兄就成為咗納粹嘅信徒,事情就係咁簡單,唔係好複雜。世界上並冇無緣無故的愛,亦冇無緣無故嘅恨。
9月7號,《新華日報》報導,四川省米價飛漲,6月間為10元1舊斗,去到9月,已經漲到30元1舊斗(一斗米約7公斤kg左右),短短兩三個月,米價上昇三倍,顯然係供不應求,人民生活亦必定水深火熱,因此必須控制。有見及此,兼任四川省主席嘅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決定實施糧食管理,以解決米荒。四川省自本年2月以來,糧食價格一漲再漲,民眾心理日益恐慌,少數有錢人富豪囤積居奇,有存貨但唔肯出售,一於待價而沽,正是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真正仆街冚家鏟,難怪後來要鬥地主,大家心裏都係明白嘅。加上今年四川糧食已經失收,市場米糧短缺,價格自然不斷攀升。四川省政府要求農民出售餘糧,並且警告囤積居奇將會受到懲罰,但措施實施之後,糧荒狀態仍未能根本好轉。
9月11號,中國軍隊炸毀滇越鐵路河海鐵橋,以阻止日軍由越南沿該路入侵雲南省。9月12號,成都、康定無線電話通話。9月16號,日本再次轟炸重慶,中國空軍起飛迎敵,於戰鬥中損失16架飛機。同一日,法國軍警喺上海擊斃孤軍營內軍人50餘名,次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向法國領事提出嚴重抗議。大家千萬要記得,上海法租界仲有一支中華民國孤軍死守,到咗今日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
9月17號,朝先獨立黨喺重慶組織光復軍,抵抗日本軍國主義者,除咗有日本人自己,仲有朝鮮人。9月18號,晉綏解放區《抗戰日報》喺興縣創刋。9月20號,郵政總局於抗戰開始後首次調整郵費,國內平郵信件郵費由5分增加至8分,漲價幅度驚人,不過理應體諒,戰爭期間仍然保持郵遞服務,其實難度相當高。9月23號,國民政府外交部抗議日本、法國關於越南事件嘅「法日協定」。
#常威💀 #蔣介石平反系列 #佛經抄寫員 #中日戰爭 #中華民國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軍閥怎麼來的?
在台灣的歷史長河中,軍閥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想像一下百年前的台灣,那個時代正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各地勢力割據、地方豪強崛起,社會秩序紊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些具有軍事實力和政治野心的人物逐漸掌握了地方權力,他們利用武裝力量來維護自身利益,甚至擴展勢力範圍。這種情況在日本殖民時期尤為明顯,不少原本是反抗者或地方豪族轉變為軍閥角色。他們透過控制土地、經濟資源,以及與外部勢力結盟,形成一股難以撼動的力量。因此,台灣的軍閥現象,是歷史環境、社會結構以及個人野心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也是理解當代台灣社會發展脈絡的重要關鍵。了解這段歷史,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過去,也讓我們更清楚今日台灣穩定繁榮背後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 文章目錄 剖析歷史脈絡:理解軍閥崛起的關鍵社會經濟因素 掌握權力結構:探究地方勢力如何演變成軍閥的基礎 常見問答 重點整理 剖析歷史脈絡:理解軍閥崛起…
0 notes
Link
0 notes
Text
蔡英文,是女皇時空穿越也是妲己現身
——《蔡英文秘史》揭穿秘密
民國104年(2015年)春節期間,位於台南市西北面的南鯤鯓廟代天府(五府王爺廟)抽出「武則天坐天」的「國運」簽,此簽隱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成為女領導人。蔡英文上位,真的只是靠廟裡一支簽嗎?顯然不是!网上的一本《蔡英文秘史》向我们揭示了她是如何一步步的成为「穿越时空的女皇」,這就是她步步為營的結果。
在李登輝的一手操弄下,陳水扁率領民進黨將國民黨趕下台,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蔡英文雖然在陳水扁政府中擔任陸委會主任一職,但始終無任何黨籍。 民國93年(2004年)大選塵埃落定之後,陳水扁再一次找到蔡英文,提出讓她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台灣的所謂立法委員,相當於美國國會議員,是手握實權很有油水的職位。陳水扁接二連三主動關照蔡英文,一方面有李登輝的囑託,另一方面也是想安插絕對的自己人,像蔡英文這樣的政治菜鳥自然是不二人選,因為完全能被自己拿捏。 作為交換條件,蔡英文若想進入立法院,必須先加入民進黨,保證按民進黨黨章黨紀行事,蔡英文欣然應允。 此時的她一直是民眾心中的清純「小龍女」 。
蔡英文在擔任了兩年的立法委員後轉任到了行政機構擔任副主管,在陳水扁的一力護航下,蔡英文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沒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撼動。 民國95年(2006年),蔡英文被任命擔任行政院副院長。 民國97年(2008年),陳水扁狼狽下台,身陷囹圄,民進黨一敗再敗,走入死路。 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挫敗,在520交出政權前,民進黨選出下野後第一位黨主席,選舉結果由當時有「小龍女」稱號的蔡英文打敗辜寬敏,當選黨主席。 這也是民進黨創黨以來首位通過黨員選出的女性黨主席。
民進黨的「四大天王」謝長廷、游錫堃、蘇貞昌和呂秀蓮雖然受挫,但卻在民進黨內各據山頭、擁兵自重,並不把蔡英文放在眼裡。 實際上,蔡英文之所以能高票當選民進黨主席,並不是因為黨內派系都支持她,而是「四大天王」互鬥,沒有一個人能接這個位子。 民進黨大老需要有人在前線收拾爛攤子,讓他們坐擁超然的權力,黨內若發生了什麼事,再來另外討論。但顯然,蔡英文並不想當傀儡。
在削弱陳水扁時代「四大天王」的同時,蔡英文也在培植自己的團隊。民進黨桃園縣長參選人鄭文燦、發言人蔡其昌、政策會首席副執行長劉建忻、文宣部副主任廖志堅,是蔡英文最為倚重的「政治新星」,被媒體稱為民進黨的「四小天王」。 通過四小天王領兵作戰,其他勢力慢慢淡出民進黨的決策核心,蔡英文逐步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
蔡英文在任民進黨主席的4年間,政治光環逐漸顯耀,不少綠營政治人物向蔡聚攏,這也讓蔡英文的聲望在不知不覺間有了進一步的飛躍,讓她有了角逐政壇的本錢。以蔡英文為核心的英系已初具雛形。 此後,蔡英文親歷新北市��選舉而高票落敗,黨內人氣居高不下,逐步奠定綠營共主的地位。
蔡英文黨權在握之後,人們發現,她說的話許多人聽不懂,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五市選舉時,蔡說「反ECFA是民進黨共同政見」,卻又表示民進黨一旦執政,不會推翻「前朝」政策; 她更表示ECFA有對台灣不利的條文,將來民進黨執政後會要求民意部門重審,但這些條文是什麼卻不明說。她同時留下「反十八趴又領十八趴」的紀錄,對此也從不做說明。
《遠見》雜誌民調曾顯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什麼?超過7成的人不知道。其實,蔡英文不為人所知的政策,何止兩岸關係而已。 其餘對島內政策、國外交往、經濟、農業,連民進黨高層迄無一人公開為她詳細闡述過。故而,這時期蔡英文的第二個綽號「空心菜」由此得名。其意為,蔡英文心中其實並無大政方針,她還遊走在雲裡霧裡。
蔡英文第三個綽號「武則天」,則出自民進黨內之口。 武則天雖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但專斷、跋扈、猜忌,又喜怒無常。 蔡英文自民國99年(2010年)投身選舉以來,前民進黨中常會,中常委柯建銘、陳明文等人紛紛表示,蔡英文競選政策他們並不清楚,希望蔡主席說清楚,以便他們在地方輔選,不料,這些話竟觸怒了蔡英文,她勃然大怒,足足罵了半個小時。 另一個場景,是蔡英文作為台灣總統參選人,常有被媒體包圍提問的時候,她曾憤而推開麥克風,責備記者「你們怎麼老是問這種問題?」。蔡英文對媒體的不耐煩已非第一次,如她常說「這話我已經說過了」, 或者一語不發,推開記者,拂袖而去。
歷數蔡英文執政台灣時期的行為:從追殺國民黨的黨產到砍年金,從不認同「九二共識」到台海關係緊張,從八八風災重建到搭雲豹甲車笑臉勘災,從媚日諂美到熱臉蹭冷屁股,從甩鍋馬英九國民黨到污衊大陸製造假資訊給大陸扣黑鍋。縱觀蔡英文在當選總統後的政治行為,簡直幼稚的無語。毫無政治頭腦,完全是開啟了自顧自的自嗨模式,根本不在乎外界的反應和民眾的死活。當年的所謂「國運」簽,哪裡是「武則天坐天」,這貨分明是申公豹派去的妲己亂朝啊。
蔡英文不僅是李登輝時期「兩國論」的重要策劃者,也是陳水扁時期強烈阻撓台海關係改善的「幕後黑手」,更是國民黨執政8年中諸多「暴力事件」的策畫者
民國97年(2008年)10月底,時任大陸海協會副會長的張銘清,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身份前往台灣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同時為陳雲林赴台打前站。民國97年(2008年)10月21日上午,張銘清在台南市南安平古堡參觀時,突然衝出一大批綠營支持者,張銘清後腦被打,然後被推到在地,連眼鏡都飛了出去。當張銘清準備乘車離開時,甚至有台獨分子跳上座車車頂狂踩叫囂,試圖阻止他離開。 事後警方查出打人者為民進黨台南市議員王定宇,而蔡英文在對其進行問詢之後對外宣稱,「他並不是有意蓄謀的」。 兩周之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正式抵達台灣,11月4日當天,正當兩會領導人在圓山飯店進行會晤之時,蔡英文組織了上萬綠營支持者包圍會場,名曰嗆馬圍陳。在蔡英文坐鎮指揮不斷鼓噪之下,示威人群逐漸失控,期間有人向員警投擲石塊和汽油彈,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最終演變為近10年來最嚴重的流血事件,造成了超過450人受傷。
民國98年(2009年)5月17日,台北凱達格蘭大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聯合支持者組織「嗆馬保台」5.17大遊行和跨夜靜坐示威,抗議時任總統馬英九。
在策畫多起暴力事件後,蔡英文將所有暴力輕描淡寫為「零星事件」,並立即將責任推卸到所謂的「黑道分子」身上。從此蔡英文在島內獲「暴力小英」稱號,並初步鞏固了蔡英文在民進黨內的地位。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已經不再排斥街頭運動,甚至開始沉迷並享受這場權力的遊戲了。據報導,蔡英文在工作時善於軟硬兼施。在「陸委會」內部聽彙報時總是低著頭,頭髮遮住半邊臉,讓人感覺她沒在聽,但又會突然頭髮一甩、豹眼圓睜,拋出幾個問題,若彙報者答不上來,就會被痛批,原本以知性學者形象示人的蔡英文正式黑化,從「小龍女」徹底變身「暴力小英」。
從民國97-101年(2008年到2012年),四年時間里,蔡英文言行的幻與變、虛與實,使她的綽號由「小龍女」、「空心菜」轉為「武則天」、「暴力小英」。人們發覺,蔡英文其實並不是「小龍女」,那只是她一時的面具罷了。
《蔡英文秘史》下載地址:https://zenodo.org/records/10450173
11K notes
·
View notes
Text




On the way going to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to learn from art shows. 👀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非典型藝術導賞-東南亞視角🫧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由本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劃,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策展主題,呈現了過去近三十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
有別於一般印象中由策展人、藝評家主導的導覽活動,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講師主講,透過她們對東南亞文化歷史的深厚理解,為觀眾帶來具有跨文化視角的深入詮釋,並從不同的文化脈絡發現藝術的全新面貌。
𝟐月𝟗日場次,導覽將由來自越南的阮氏雪老師主講,將導覽越南藝術家阮純詩(𝐍𝐠𝐮𝐲𝐞𝐧 𝐓𝐫𝐢𝐧𝐡 𝐓𝐡𝐢)、蒂梵妮‧鍾(𝐓𝐢𝐟𝐟𝐚𝐧𝐲 𝐂𝐡𝐮𝐧𝐠)、新加坡藝術家王良吟、緬甸藝術家妮格‧雷(𝐍𝐠𝐞 𝐋𝐚𝐲)、柬埔寨藝術家艾美‧李‧桑芙德(𝐀𝐦𝐲 𝐋𝐞𝐞 𝐒𝐚𝐧𝐟𝐨𝐫𝐝)及多位台灣與東南亞藝術家的展出作品,期間也歡迎觀眾提問與現場互動。
【講師介紹】阮氏雪/越南新住民多元文化推廣講師
阮氏雪為越南立體捲紙藝術創作與推廣工作者,作品曾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行政院、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女性夢想館、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新住民素人藝術家展、三餘書店等展出,並於𝟐𝟎𝟐𝟑年榮獲臺灣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推薦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及溫哥華參展與工作坊。
Art Show [Part 1]






5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風景的螢幕實踐 第1回 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的權力=風景論【前篇】
風景的螢幕實踐|佐佐木友輔
第1回 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的權力=風景論【前篇】
由影像創作者暨媒體研究者佐佐木友輔執筆,圍繞電影、攝影、美術與動畫中的「風景」與投射風景的「螢幕」為主題,縱橫論述各式作品的連載文章。以1970年前後的「風景論」爭辯為出發點,企圖加以更新。本篇首回將攝影師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對照,以大阪萬博為關鍵轉折點,思索現代社會中權力=風景的樣貌。 中平卓馬——風景的殘骸(Detritus)
中平卓馬與《風景的死滅》
1971年10月25日發行的松田政男著作《風景的死滅》(田畑書店)封面,使用了中平卓馬拍攝的海景照片。這張照片也出現在中平於1970年出版的《為了未來的言語》一書中,為書中跨頁照片右側經裁切後使用的版本。畫面上方三分之一為天空,下方三分之二則為白浪翻湧的海面,水平線略為右斜向下。水面上的複雜紋理、拍攝當下的模糊與晃動、粗顆粒感等元素交織在一起,構築出難以分割的視覺關係。再透過高光澤的銀墨印刷,反射出帶有物質感的黯淡光澤。
取下書衣後,書本本體的封面也同樣使用了海景照片,這次是取自《為了未來的言語》跨頁左側經裁切後的圖像。畫面中省略了天空,以海面全面覆蓋畫面為設計。印刷質地比封面更為粗糙,一眼看去甚至難以辨認是否為海洋。既像是沙灘表面的紋理,也彷彿是印表機故障所致的錯誤印刷。

如眾所周知,這種模糊晃動的照片正是中平卓馬在《Provoke》時期的典型風格。拍攝者或被攝者的移動造成的晃動與模糊、粗顆粒、曝光過度或不足、無視水平線的不穩定構圖……這些靜止畫面中卻具有動態特質的風景,既可視為中平攝影行為的刻印記錄,也強烈主張那是由「攝影機之眼」——與人眼截然不同的視角——所捕捉的風景。中平排斥那些如內心反射或意識形態投影般的主觀、感傷攝影,致力於將攝影作為如實記錄事物的工具。
《風景的死滅》收錄了許多與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風景論爭」有關的松田重要論述。而中平也是這場論爭的中心人物之一,透過攝影與言說雙重實踐,發展出獨自的風景論。若讀者對當時論述不甚熟悉,聽到「風景論」一詞,或許會以為是探討「以風景為主題的攝影」或「應該記錄哪種風景?哪種風景最美?」這類直觀問題。但對中平而言,「風景」是如同「一層塑膠膜般的面紗」,遮蔽了應真正凝視之物的存在。
某個夜晚,或許是清晨,我匆忙爬上地鐵的階梯。就在轉角處,與兩位少女不期而遇。她們短暫地愣住,確實是兩位少女。高個子的是姊姊,矮個子的是妹妹——這也無誤。但當我開始凝視她們,她們迅速失去「姊姊」、 「妹妹」、「少女」的特質。我急促地、盡可能大聲地喊著:「少女們、 姊妹們、建築物、工業區,這是少女啊!」若不這麼做,這些事物就會被 從我頭顱頂部下垂的那層塑膠面紗所吞噬——這層面紗才是將我眼前一切事 物還原為所謂〈風景〉的元兇,這點已不言自明。
當某物乍現於眼前,人往往將自身內在或意識形態投射其上、賦予意義,並用「風景」這層面紗將之覆蓋,從而無法看清真實的現實。為對抗此現象,中平選擇捨棄嚴格的取景與構圖,有時甚至不透過觀景窗,任憑直覺與偶然拍攝,即所謂的「模糊晃動攝影」實踐。他的目標不是捕捉風景,而是在風景將其覆蓋前搶先按下快門,揭露其背後真正存在之物。
進一步來說,中平的風景論也受到了松田政男提出的「作為權力批判的風景論」的影響。松田曾針對1968年連續槍擊事件犯人永山則夫的動機提出見解,認為永山是被國家權力強加的均質化風景所逼迫,才開槍試圖撕裂那景觀。中平亦呼應此說,指出:「若要撕裂被權力均質塗抹的『風景』,只需一聲槍響,一道閃爍的刀光便已足夠。」那份模糊晃動所帶來的粗暴感,正蘊含著如刀劍揮下的軌跡或子彈命中的衝擊。中平的攝影,是風景的屍體,是風景被殺害現場的記錄。 無止盡的貓捉老鼠遊戲
然而,「模糊晃動攝影」迅速樣式化與形式化,不僅無法再撕裂風景,反而變成模糊投射拍攝者內在的手段。具體實例便是中平對「發現日本(Discovery Japan)」(以下簡稱D・J)活動的猛烈批判。D・J 是國鐵(今JR)於1964年東京奧運與1970年大阪萬博後為避免旅遊熱潮冷卻而發起的觀光推廣活動。初期的幾張海報(如第2號、第3號),以模糊晃動手法拍攝結合了現代都市女性與鄉村風景的畫面,營造出「美麗日本」、「美好舊時代日本」、「故鄉」等難以具體指認的匿名式、抽象式圖像,激起觀者的旅遊情感。中平尖銳指出:「就如1970年萬博成功地轉移了我們對70年安保的關注,最終讓民族主義獲得歡呼,這個D・J活動亦具有將我們的視線自現實中的種種問題引開,並持續鼓吹民族主義的政治功能。」

對D・J的批判進而演變為對自己過去風格的反思與否定,中平捨棄原先的模糊晃動攝影,徹底排除個人情緒或意義投射,嘗試捕捉事物本來面貌。例如他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中展出的裝置作品《循環——日期、地點、行為》,每天拍攝並當天沖印、展示,照片填滿整面牆、地板與接待台,營造出多視角、多元空間,對抗「我與世界」這種從單一視角理解世界的西方式遠近法構圖。他於1973年將這些實踐概念化為「植物圖鑑」,主張應該捕捉的是物對人的注視,而非人對物的情感投射。此過程中,中平的照片也逐步由模糊晃動轉為清晰、由夜晚轉向白晝、由黑白轉為彩色。
若硬要借用風景論的詞彙來說,中平可謂窮其一生,不斷切裂眼前出現的風景。然而,當他撕開破爛的面紗、試圖捕捉真實時,那景象轉瞬間又凝固成新的風景,視野再次被不可見的面紗覆蓋。若欲以另一手段再度撕裂,又會有新的風景湧現並阻擋視線。如此周而復始,宛如無盡的貓捉老鼠遊戲……
其實這不僅是中平作家的個人問題,或權力過於強大的證明,更關乎「風景」概念本身的侷限。文學評論家加藤典洋指出,「風景」的混亂來自於兩種相反行為同時被「風景」一詞涵蓋:一是將某地經驗對象化所形成的「風景化」;另一是風景本身被視為觀看對象而廣泛定著的「風景」。依此劃分,中平的攝影終究仍是「風景化」的範例——只是另一種尋找新風景的嘗試。即使是清晰的彩色照、多視角的裝置作品,一旦發表,就會被定型、樣式化、對象化,進入應被觀看的「風景」之列。只要繼續使用「風景」這一概念,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逃脫風景。若真有自由的一刻,那也僅是舊有風景被新的風景取代前,那段短暫的過渡時期而已。
風景的殘骸——回顧展《中平卓馬 火―氾濫》
自2024年2月6日至4月7日,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了中平卓馬的回顧展《中平卓馬 火―氾濫》(策展人為攝影評論家暨攝影史學者增田玲)。對這場展覽,我懷有一絲擔憂——是否會將中平卓馬整個人生對象化,作為某種凝固成型的「風景」來呈現?從模糊晃動的攝影風格到「植物圖鑑」的創作,歷經急性酒精中毒導致的失憶,最終成為如純粹攝影機般,持續記錄現實的偉大攝影家——這樣的神話。或者,被視為投入與「風景」之間一場注定無法獲勝(同時也無法完全敗北)的戰鬥之中、悲劇又英雄的攝影家——這種浪漫化的想像。如果將中平對風景不斷切裂的苦行姿態加以通俗化,那他也可能被歸類為「一位不斷逃離陳腔濫調表現的攝影家」,成為另一種陳腔濫調。
然而,這些不安終究只是杞人憂天。毫無諷刺地說,在展場中,我一張也沒有看到能被稱為「如實記錄現實」的照片,也幾乎沒有見到任何企圖偽裝那類影像的展示設計。映入眼簾的,是龐大的風景殘骸——中平所切裂、撕成破布的風景面紗的碎片,有的作為「作品」,有的則作為「資料」或「記錄」呈現。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展場中陳列的,多半並非強調藝術品獨一性與原真性的底片或原始印刷品,而是刊登於雜誌或書籍封面、裝置藝術的記錄照片等——這些反而強調攝影為複製技術媒介之性質的物品。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些在二手書店或拍賣網站上仍可購得的資料(雖然可能價格偏高)。這些大量生產的媒體,有些甚至原本就不以長期保存為前提,有的會被隨意翻閱、塗鴉、裁剪。借用電影與電視研究者保羅・格雷因奇(Paul Grainge)的用語,這類媒介可稱為「短暫媒體(Ephemeral Media)」。
“Ephemeral”這個詞原意是短暫、稍縱即逝,在媒體研究中還帶有邊緣性、一次性與可拋棄性等含義。或者,為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些短暫媒體雖薄弱但仍具有物質性的特質,也許應採用電影與媒體研究者阿梅莉・海斯蒂(Amelie Hastie)提出的「殘骸(Detritus)」概念——原意為「碎片」或「有機堆積物」*。
將中平的照片視為「風景的殘骸」,其意義之一在於,將這些影像作為過去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物或廢棄物來對待,有助於避免過度神話化與理想化,同時分析當時人們所處的「權力=風景」的動態樣貌,以及對其各種抵抗實踐的方式。
中平經常選擇以偽裝成他所刊登媒體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攝影。舉例來說,在名為〈囚禁之旅〉的報導中,他在看似觀光地的照片角落加上說明文字,例如「就像DISCOVER JAPAN海報中那樣的摩登打扮」、「再次不斷拍攝證據照片,反覆獲得安心」等,對觀光客的視線加以諷刺。
表面上看來,這與中平自己曾批判攝影被用作語言插圖的言論似乎相互矛盾,但他並不執著於原則與主張的一貫性,而是優先因應「權力=風景」每次變形後的樣貌,展開如游擊戰般的實踐——偽裝成敵人、寄生於敵人體內,從內部動搖、破壞之。
特別是當他偽裝成雜誌等短暫媒體時,實際上是在拒絕讓自己的攝影成為具永恆價值的紀念碑,而是鼓勵觀者將這些影像作為暫時性文獻,使用一次即丟,最好在它們凝固成「風景」之前就丟棄。
引入「殘骸」概念的另一個意義,是透過強調攝影的物質性,使本應是個人且僅一次性的風景經驗、或原本抽象且無形的權力得以具體化,從而能夠被收集、組合、改造與破壞。即便只是殘骸,中平的照片也非歸於虛無,而是作為具有短暫物質性的「物」留存至今。若非如此,我們便無從得知中平過去所身處的「權力=風景」為何,也無從理解他進行了怎樣的抵抗。
透過觀看那些具實體的照片——重複翻閱、塗鴉以創造新風景、收集後並列於桌上仔細比較、依時間順序排列來追蹤權力變化的樣貌——我們便能嘗試想像那些殘骸出現之前的風景原貌,或構想出與既有風景不同的風景。透過這樣的「接觸」體驗,我們不只是以知識方式理解歷史,而是以身體實感,體會自過去至今那層層堆積的歷史厚度。這些「風景的殘骸」所堆砌而成的土壤,正是我們當下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新風景之所以能構築其上的基礎。
*在這裡,也讓人聯想到阿梅莉・海斯蒂(Amelie Hastie)為說明「殘骸(Detritus)」概念而舉的便利貼(Post-it)例子。便利貼是用來記下靈光一閃或備忘的東西,當完成其功能後就會被丟棄,具備短暫媒體的特性。然而,海斯蒂也關注於便利貼上遺留的無數思考碎片——這些片段如何被解釋、翻譯、拼接,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想法或概念。媒體研究中的「殘骸」亦同樣如此:它們是某種經驗或記憶所留下的知識碎片,透過蒐集、組合與銜接這些碎片,我們得以重建它們在變為殘骸之前的樣貌,以及使用這些媒體的經驗歷程。 出處:Hastie, op. cit. p.171.
10 notes
·
View notes
Text

他試圖專注於超越痛苦,控制它,但這不是真實的痛苦,它存在於他的內心。他曾經對槍傷不屑一顧,那些傷口並沒有像這樣痛……這是壓倒性的。 「那麼,隊長,告訴我更多關於像你和我這樣的人吧,」那個男孩說,看著肌肉英雄在床上扭曲翻滾。 「停下……」史蒂夫懇求著,不確定自己還能忍受多久。 「你給我住口,」盧卡斯怒斥道,「跪下!」他命令著肌肉英雄,指向他腳下的地面。史蒂夫吞了口口水,心臟在胸腔裡狂跳,面對向這個年輕人投降的前景。 他拚命忍住淚水,試圖控制自己的身體。「你只是在延長你的痛苦,乖乖跪下來吧。」盧卡斯命令道,手勢指向冰冷的石地面。 史蒂夫咬緊牙關,汗濕的頭髮黏貼在他的前額。他怒視著那個年輕人,感覺到內心的掙扎在肆虐。每一刻的沈默都在拉長,每一秒的流逝似乎都在痛苦中持續了永恆。 最終,無法再忍受,肌肉英雄不情願地爬下床榻,向著場地移動。 他走到盧卡斯面前,看到那個男孩的眼中閃爍著娛樂的光芒。最後,史蒂夫緩緩地跪在雙膝上,臉貼著地面。當他這麼做的時候,痛苦隨即消失,快感回歸,完全充斥著他的身體。 史蒂夫重重地呼出一口氣,感到心臟在胸腔裡狂跳。他的陽具立刻恢復活力,強烈地跳動。那個年輕人俯視著他,目光欣賞地掃過史蒂夫的身體。 「真是令人印象深刻,親愛的隊長,」他說,聲音中帶著惡意。「你是個乖孩子嗎?」 史蒂夫困惑地抬頭看著他。 「我問你話了,你是個乖孩子嗎?」 「我問了你一個問題,你是個乖孩子嗎?」 史蒂夫怒視著他,「我沒有那麼說。」 盧卡斯只是挑了挑眉,快感又一次消失了。 史蒂夫四肢著地尖叫,痛苦似乎是上次的十倍。「我問了你一個問題,Herrcaptain,你是個乖孩子嗎?」施密特堅定地重複道,他的語氣要求服從。 史蒂夫努力忍住尖叫;他的身體因痛苦而扭曲。他考慮了再次違抗施密特的後果,很清楚地知道抵抗意味著要忍受無法忍受的折磨。他不情願地強迫自己說出這些話,「是的,我是個乖孩子。」 就這樣,快感回來了,史蒂夫鬆了口氣,緩解是立即的,再一次他所知道的只有幸福。盧卡斯放下了場域,和他一起走進了牢房, 「那麼,我們學到了第一課,」那男孩在史蒂夫的頭髮間遊走著手指,而肌肉英雄討厭這觸感就像是成千上萬的小小快感爆炸。他抗拒著將頭推向觸感以尋求更多,而是試圖集中注意力。 「很簡單,違抗我,」快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血管中的熔岩般的火焰,「服從我,」而那達到涅槃的快感又回來了。 史蒂夫在地上喘著氣,無法完全理解他的處境。「現在,過來,孩子,」盧卡斯命令道,「我們將學習剩下的課程。」史蒂夫抬頭看著他,他完全被這個年輕人所支配,他的身體背叛了他,他的思維失去了所有連貫的思想。 他的陰莖堅硬如石,痛苦地在他的雙腿之間跳動。他知道自己正在遭受的羞辱,但快感如此壓倒性,以至於他發現自己無法抗拒。 「面對我,」男孩命令道,「看著我。」 史蒂夫猶豫了,但無情的快感波浪穿過他,迫使他服從。他的腿搖晃,但他設法站直,面對盧卡斯。那個邪惡的醫生審視著他的俘虜,欣賞著肌肉英雄完美的體格。 史蒂夫的胸膛因期待而劇烈起伏,他的心靈因感官的折磨而旋轉。「現在,打開我的長袍,看看我的身體。」 在命令下,史蒂夫顫抖的雙手伸出,輕輕地解開了綁著長袍的腰帶。慢慢地,他推開了衣服,露出盧卡斯緊實、雕刻般的身體。史蒂夫驚訝地盯著這個年輕人,當他看到那巨大的陰莖橫亙在他的雙腿之間時,他的眼睛瞪大了。 那比史蒂夫以前見過的任何東西都要大——一個真正巨大的標本,粗大而未割包皮,它軟軟地懸掛在那裡,比大多數男人勃起時還要大。肌肉英雄緊張地吞咽著,感覺到自己的陰莖不由自主地在腹部變硬。 「看著它,」男孩命令道,「那是一根精美的德國陰莖,一根主人的陰莖!」他伸手撫摸史蒂夫硬挺的陰莖,「這是一根精美的作品,一根偉大的美國陰莖,但這個,」他將史蒂夫的手放在自己的陰莖上,「這現在是你的主人。」 史蒂夫的手僵硬著,只是抓著男孩的陰莖,感受到它在手中慢慢變硬的熱度簡直瘋狂。 他感覺到陰莖抽動和脈動,一秒秒地變得更硬。史蒂夫幾乎能感覺到陰莖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跳動。他無法相信它有多大,它變得有多硬。史蒂夫自己的陰莖也跳動著,滲出液體,因為裝置讓這一切對他來說是愉悅的。 「做吧,」施密特命令道,「撫摸我的陰莖。」史蒂夫顫抖的雙手握住那巨大的陰莖開始撫摸,感受著每一條靜脈,每一個凸起。「崇拜那根陰莖吧,親愛的隊長,向我展示你理解它的力量。」 當史蒂夫聽從命令時,他的手自動地動作更快,摩擦著那粗大的陰莖,感受著掌下的隆起和凸起。肌肉英雄的心跳加速,他的陰莖在腿間跳動,每一次撫摸都讓他因為裝置而心跳加速。 他越是猛烈地手淫那男孩,自己就越是感到快樂……他催促自己停下來,但他無法停止這個循環。 他能嗅到盧卡斯激情的麝香味,這只是讓他自己的興奮感更加強烈。儘管他努力抗拒,史蒂夫發現自己完全屈服於這位年輕男子的要求。 快感太強烈了,他雙手抓住陰莖,想要在取悅那男孩的同時也取悅自己。 隨著他的努力,它變得更大,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度和厚度。史蒂夫對這個尺寸感到驚訝,被這個怪物般的陰莖嚇到了。當他繼續抽動它時,他感到自己的陰莖也變得更硬更大,渴望釋放。「乖孩子,」盧卡斯低聲說,他的陰莖在史蒂夫的握持中變得不可思議地巨大。"真是個乖孩子。" 這些話讓肌肉英雄的身體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他作出呻吟的回應,雙手動作更快。 史蒂夫用力而狂熱地撫摸著那巨大的陰莖,看起來幾乎是絕望的。他自己的陰莖隨著手的每一次撫摸都跳動著,渴望釋放。他無法相信自己是多麼願意地屈服於這位年輕男子,他的身體渴望更多的快樂。 他看進那男孩的眼睛,看到其中的娛樂感,他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折磨。 「很好,」他說著,拉開史蒂夫的手,「你可以被教導,現在……跪下。」 史蒂夫停下來,抬頭看著這位英俊的年輕男子,知道如果他拒絕的話會受到懲罰。他慢慢地降低自己,跪在這個高大身影前。「向我展示尊敬,向我展示忠誠,孩子,」盧卡斯命令道,抓住史蒂夫的下巴抬起他的臉。 史蒂夫凝視著那雙藍眼睛,看到其中反映出的純粹邪惡。「好好崇拜那德國陰莖,」盧卡斯低語,他那深沈的聲音帶著黑暗的意圖。 史蒂夫的心跳加速,他的身體本能地對那挑釁的命令作出反應。他的手顫抖著,伸出去撫摸那巨大的軸心。他以溫柔的關懷輕輕追蹤著那條脈絡分明的表面,對其龐大的尺寸感到驚奇。 當他包圍著那腫脹的頭部,拇指輕輕掠過頂端時,他能感覺到盧卡斯強勁的勃起在他觸摸下跳動。 「它已經厭倦了你的手,它渴望更多,」盧卡斯說,等待著史蒂夫的理解。 史蒂夫低頭看著他手中的巨大陰莖,它似乎隨著每一次心跳變得更大更堅硬。「吸吮它,」他終於聽到自己低聲說出,那話語在他耳中聽起來如此陌生。他抬起臉,與盧卡斯的目光相遇,眼中充滿了羞愧和絕望。 這個男孩微笑著,將手放在史蒂夫的肩膀上,引導他靠近。史蒂夫的心跳加速,他的喉嚨收緊,當他向前傾斜時,感受到臉上的溫暖濕潤的空氣。 「拜託……」史蒂夫啜泣著,「不要逼我這麼做……」 「沒有人在逼你做任何事,隊長,這全是你自己的選擇……」那個男孩向他保證,「只要記住沒有快感時的感覺……」 史蒂夫呻吟著,張開嘴,輕微地張開嘴唇。他能感覺到陰莖壓在他的下唇上,當他為即將到來的侵入做準備時,眼睛充滿了淚水。他猶豫了一會兒,深吸了一口氣,然後猛地低下頭。 史蒂夫的嘴巴吞下了那巨大陰莖的頭部,他的舌頭自動地纏繞著它。那種味道讓他不知所措,一種麝香味和前列腺液的混合味道似乎覆蓋了他整個嘴巴。 當他開始吸吮那個男孩的陰莖時,裝置的指數飆升,給史蒂夫完美的身體帶來了更多的狂喜,就好像他在吸自己的陰莖一樣。當他更用力地吸吮那個男孩時,他得到了更多的快感,他呻吟著,感覺自己失去了控制。 他口中充滿了前列腺液的味道,陰莖在他口中膨脹。史蒂夫的呻吟聲更大了,他的臉頰凹陷下去,當他的頭上下搖晃時。 他喜歡陰莖滑過嘴唇的感覺,吸吮造成緊密的封閉,當他越吸越深時。每一次舔弄都給史蒂夫滲漏的陰莖送去了色情的火花,使他更加崇拜那根陰莖。 他想要取悅這個年輕人,因為這意味著對他來說更多的快樂。他的手抓住了陰莖的根部,幫助引導它更深入他的口中。史蒂夫的嘴越張越大,容納了那根巨大成員的驚人圍度。 這位肌肉英雄驚訝於他的嘴巴是多麼容易地接受這個入侵者,毫無抵抗地吞咽下去。他繼續上下搖晃著頭,品嚐著年輕人前列腺液的味道。 「你以為你會回到這裡嗎?回到你的膝蓋上吸德國人的陰莖,隊長?崇拜那肉棒!向我展示你服務於更優秀的男人!」盧卡斯在看著這位活著的傳奇人物吸他的陰莖時命令道。 史蒂夫感到他的下巴開始疼痛,當他深喉那根粗大的軸時,他的喉嚨肌肉掙扎著要適應那根巨大的成員。史蒂夫感到他的陰莖在他的腹部跳動,渴望得到關注,而他專注於取悅那個年輕的德國人。 「嗯,對,就是這樣,」盧卡斯低聲說,「更用力地吸,我的好孩子。」 這些話送來了一股快感,史蒂夫急切地遵從,他的嘴越張越大以容納那根跳動的陰莖。他能感覺到從那根巨大工具散發出的力量,用一種迷人的慾望和屈服的混合物充滿了他的整個嘴巴。 這位肌肉英雄沈醉於這種感覺,他的陰莖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接近高潮。 「哦,我看到你很享受自己,」盧卡斯觀察到,他的藍眼睛閃著娛樂的光芒。「告訴我,隊長,被貶為紅骷髏孫子的單純性交洞,感覺好嗎?」 史蒂夫的下巴緊緊地咬合,那羞辱性的指控刺傷了他的自尊。然而,他無法否認那湧上心頭的感覺——一種由痛苦、慾望和徹底無助混合而成的強烈情感雞尾酒。他把雞巴拔了出來,「閉嘴,」他憤怒地吐出這句話,聲音沙啞而緊張。 盧卡斯笑了,快感消失了,史蒂夫尖叫一聲,又回去吸那男孩的雞巴,渴望再次被性愛的極樂世界所包圍。 當盧卡斯向前挺腰,讓史蒂夫的嘴巴被他的雞巴刺穿時,羞恥感充斥了他的大腦,「偉大的美國隊長在崇拜一根優越的德國雞巴,來吧隊長,你享受這個!」 這位年輕人的話深深刺入史蒂夫的心靈,撕裂了他尊嚴的殘餘。男孩的前列腺液的味道充滿了他的嘴巴,與唾液混合,他繼續越來越狂熱地吸吮著雞巴。
30 notes
·
View notes
Text
Made books 2024
HOMMAGE 特別号 地味なひとり旅
HOMMAGE No.4 共通ラッピング車両
HOMMAGE No.5 山手線
HOMMAGE No.6 ドラえもん電車
東急8500系 2020系がいない日常
HOMMAGE No.7 行ってみたい駅
My Train No.1 京急1000形
My Train No.2 横浜
My Train No.3 上越線
大分発金沢経由上野行き
東急8500系 サークルKの終焉
My Train 総集編 目的地は駅(Kindle版)
2024年は12冊作成しました。
・HOMMAGE 特別号 地味なひとり旅
(発売開始:サンシャインクリエイション 2024spring)
目次:山中城跡公園 / URまちとくらしのミュージアム / NTT技術史料館 / 澤乃井(小澤酒造) 豆らく、きき酒処 / 旧伊藤博久金沢別邸 / 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 前川國男邸 / 横浜市電保存館 / 京王れーるランド / 大崎公園・披露山公園
ひとりで巡った場所を厳選して紹介。テーマがニッチだったり、開館日が極めて限定的だったり、さらには美味しい日本酒を満喫したり。 話題にしても地味でパッとしない、でもそこでの学びや感動はひとりで行くからこそ味わえないかと。
・HOMMAGE No.4 共通ラッピング車両
(発売開始:COMIC1☆24)
目次:共通ラッピング車両ガイド(JR西日本323系 / 大阪メトロ30000系 / 京阪8000系 / 近鉄9820系・近鉄5820系 / 阪急1000系・1300系 / 阪神1000系 / 大阪モノレール2000系 / キャラクターを探して / 横浜市営バス「あかいくつ」)
増殖するキャラクターラッピング車両。大規模イベント開催前に、この一冊はいかが?
・HOMMAGE No.5 山手線
(発売開始:コミティア148)
目次:数字で知る山手線 / E235系 伝統のウグイス色を受け継ぐ / 影の薄い山手線の駅/駅そば、うどんの思い出 / 山手線横断~南と北の名所~ / New brand / Natirta Express E259 / N'EX From Hachioji
東京の中心を1周60分で走る山手線。東京に行けば必ず乗る路線だが、意外と知らないことも多かったり。 そんな山手線の気になること、一緒に探してみませんか。
・HOMMAGE No.6 ドラえもん電車
(発売開始:おもしろ同人誌バザール大崎)
目次:高岡市 藤子・F ・不二雄ふるさとギャラリー / ドラえもん電車に乗ろう(DORAEMON-GO!・DORAEMON TRAM・Wrapping train) / 小田急F-trainⅠ correction / 小田急F-trainⅡ 8 month diary / 川崎市 藤子・F ・不二雄ミュージアム
今や国内問わず海外でも人気な「ドラえもん」と電車のコラボを紹介。今も走るドラえもん電車や幻のF-trainなど、藤子・F・不二雄ファン必見な一冊。
・東急8500系 2020系がいない日常
(発売開始: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104)
目次:朝 / 偶然 / 四季
2013~2015年の東急8500系の写真を掲載。毎朝の始業光景から、偶然な一枚、そして四季と8500系。沿線住人にとっては懐かしい光景、それ以外の方も見たことがない鉄道のシーンを見てみませんか?
・HOMMAGE No.7 行ってみたい駅
(発売開始:コミティア149)
目次:3駅連続 スノーシェルターの駅 / 首都圏のご当地発車メロディのすすめ / 旅先の変わった駅 / 食べたかった駅弁 / 復活?80年代の歌姫 / ひと夏の思い出 小田急ロマンスカーLSE
駅は旅の経由地ではなく目的地。そんな行きたくなる駅を紹介。あなたの地元の駅もあったりして。
・My Train No.1 京急1000形
(発売開始:おもしろ同人誌バザール神保町)
目次:空増結 金沢文庫 / 車体別車両図鑑 / 1000形(アルミ) 2100形 600形 同じじゃないですか!? / 体感快特!?普通浦賀行き / イエローハッピーターントレイン
総製造数500 両を越えた京急1000 形。600 形、2100 形から受け継いだ車両は、確立した技術をもとに今も進化を続けている。今回は20年以上同じ形式をつくり続けた京急のスタンダードを見ていく。
・My Train No.2 横浜
(発売開始:コミティア150)
目次:歩き鉄 汽車道・山下臨港線プロムナード / 濱の鉄道ヒストリー / リバイブ横浜市電 横浜市営バスで辿る横浜市電の旅 / SOTETSU NAVY BLUE / Seaside Line シーサイドライン / 南町田グランベリーパーク号
1872年10月14日、横浜~ 新橋に日本初の鉄道が開業した。その後もネットワークを広げ新たな鉄道が誕生したり、時代と共に消えた鉄道もあった。発祥の地で歴史を変えた鉄道を訪れる。
・My Train No.3 上越線
(発売開始:文学フリマ東京39)
目次:繁栄期の歴史 1962-1982 / 明日使える?上越線の小ネタ / 新清水トンネルの駅 土合駅・湯檜曽駅 / 過去の栄光を残す 石打駅 / SLを支えた車両の最後 DLぐんま4fine / 最後のひととき 特急ときの振り回された転属劇 / 群馬デスティネーションキャンペーンラッピング車両
上越線と言われて雪国(作 川端康成)を浮かぶ人は多いだろう。群馬と新潟を結ぶ重要な路線は、東京発着の特急が行き交っていた。時代の流れで変わってしまった路線だが、そんなかつての繁栄を探した。
・大分発金沢経由上野行き
(発売開始:文学フリマ東京39)
目次:はじまり / 大分発金沢経由上野行き / コラム 鉄道博物館で図書を読む / あとがき
昭和45年10月1日ダイヤ改正の運用表から気になる列車を見つけた。今では考えられない大分から大阪、金沢さらには上野と広範囲で運転を行っていた。なぜこの運用が出来たのか、当時を知らないからこそ気になる疑問が出て来る。新幹線のネットワークにより、縮小する在来線特急列車。今とは違う特急列車の存在を探ってみる。
・東急8500系 サークルKの終焉
(発売開始: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105)
目次:新生 / 大井車 / 非直車 / 幕車終焉
東急8500系写真集第三弾。2020系の導入により、変化するサークルKを中心に取り上げる。
・My Train 総集編 No.1 目的地は駅 (us / uk)
(e-book 発売開始:12/26 Thu)
目次:3駅連続 スノーシェルターの駅 / 美佐島 / 分割増結 / 復活?80年代の歌姫 / #八景シリーズ Best shot No.468 秩父八景-私鉄貨物
駅は旅の経由地ではなく目的地。そんな目的地として行きたくなる駅を紹介。意外と近くの駅があったりして。
★Can buy
メロンブックス / フロマージュブックス
★Link
Made books 2023
About(2024.10) Post:10.10 2024
Work Post:9.13 2024
#dojinshi#comic market#comitia#doujinshi my train#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コミケ#コミティア#同人誌#即売会#鉄道#おもしろ同人誌バザール#同人誌My Train
14 notes
·
View notes
Quote
職業としての売春は、古くから存在する。職業とは、ヒトのみが行う社会的かつ文化的営為であり、富・付加価値の交換により形作られる経済活動の手段としては、売春は人類最古の職業の一つでもある。 現代の売春とは取引契約に基づくものであり、売春の歴史とは売春仲介の歴史でもある[5]。また、売春という職業が成り立つ為には、貨幣経済の浸透と、家父長制や嫁取り婚が成立していないといけない[要出典]。ヨーロッパでは古代ギリシャ以降になる。 古代 →「公娼」を参照 史上初めて管理売春すなわち売春を国家の登録制度のもとに管理し、公認したのはギリシャのソロンといわれ、国家によって女性の奴隷を「購入」し、「ディクテリオン」という売春施設へといれた[6]。ローマ帝国でも売春仲介業者は法的な認可をうけ、届出をするだけでなることができたため、売春は広く行われていた。しかしローマがキリスト教徒の迫害をやめ、それを国教としたことをうけて、売春を禁ずる法が登場する。ユスティニアヌス法典は、売春仲介業者の責任を問い、売春婦たちを「不幸な運命から救いだす」ことをうたう画期的なものであった[7]。 キリスト教が普及するにつれて、売春を含めた性の問題はすべて宗教の領域で扱われるようになる。キリスト教は売春はおろか婚姻生活以外での性交渉を禁止した。一方で国家は売春の禁止と公認を繰り返してきた。公序良俗を保つためであり、税収を確保するためであった。中世に入ってキリスト教の影響はさらに強まり、例えば、シャルルマーニュの勅令は売春の完全な禁止を謳っている。こちらは業者へは少量の罰金刑を課し、売春婦を「みだらな女」として広場で鞭打ちに処すなど重い罰を規定している。 近代 このように近代まで、国家は売春を両義的なものとして扱っていた。登録制度という公認であっても女性を監視し縛り付けるものだとする「廃娼論」が出現するのは20世紀以降のことである[8]。そして「醜業ヲ行ハシムル爲ノ婦女賣買取締二關スル國際協定」が1904年に採択され、「醜業ヲ行ハシムル爲ノ婦女賣買禁止二關スル國際條約」が1910年に制定され、1921年に国際連盟によって「婦人及児童ノ売買禁止ニ関スル国際条約」、1933年に「成年婦女子ノ売買ノ禁止ニ関スル国際条約」がそれぞれ採択された。さらにそれらの協定や条約を統合する形で「人身売買及び他人の売春からの搾取の禁止に関する条約」が1949年に国際連合によって採択され、1951年に発効した。 現在、フランスの社会史学派、アナール学派の研究によれば、売春は逆にキリスト教によって誕生したと論じている。本来、男女は対等であったが、キリスト教の「弱者である女性は、保護を行う男性の支配を受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いう教義から家父長制が強力になり、支配される性としての女性が誕生した、という考えである。[要出典] 日本 →詳細は「遊女」を参照 阿部定が最後に勤めた遊廓大正楼(兵庫県丹波篠山市) 万葉集に掲載されている歌の解釈から、この時代から日本でも売春は行われ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ただし、古代の記録に見られる売春は、都周辺に限られており、地方における実態は不明である。日本において職業としての売春が成立するのは、中世後期の室町期以降である。平安時代に至っても、さらには鎌倉期においても、妻問婚がメインであり、貨幣経済と男性優位の家父長制や嫁取婚はいまだ浸透していなかった。平安時代と同じく母方の父が優位という執権政治の形態が続いていたことからも明らかである。座や町衆などによる市の支配の確立と、惣領制や嫁取婚が成立するまでは、職業としての売春は広がりを見せなかった。 売春は神道において、巫女によって行われたこともあった[9]。鎌倉時代には巫女を養っていた多くの神社や寺院が破綻し、生活の糧を求めて旅に出る巫女が現れ「歩き巫女」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った。巫女は主に宗教的なサービスを提供していたが、売春とも広く関係していた[9]。 安土桃山時代に豊臣秀吉が大坂道頓堀において、遊女を一箇所に集めた遊廓を作って以後、江戸時代でもこうした遊廓を設置した。特に吉原遊廓、島原遊廓、新町遊廓は三大遊廓と呼ばれるほど��隆盛を誇った。ただし、遊廓などではいまだ女性の「神」性視が行われ[独自研究?]、遊廓は非日常の空間であり、世俗の法律が通用しなかった。吉原の監督官としての武士も、武家出身者ではなく忍者出身者が行い、公儀とは距離を置いた[要出典]。江戸幕府は、江戸および関東八州については、公的に売春を認めつつ[注釈 3]、散在する遊女屋を特定地域に集合させ、1617年(元和3年)、日本橋葺屋町界隈に遊郭の設置を許可し、吉原遊廓とし、この他の地での売春を禁じた。この禁を破って売春がなされる場所を岡場所といい、その遊女らは、後任の吉原におけるものと異なり、私娼であって取り締まりの対象とされた。私娼は発覚・奉行所などに捕縛されると、新吉原で女郎として3ヵ年の年季奉公が科せられ(公事方御定書[11])、そのような女郎は「奴女郎」と呼ばれ最下級の扱いを受けた。このように、建前上は、吉原以外での売春は禁じられていたが、岡場所は江戸時代を通してところを変えながら存続し続けたし、特に、近郊の品川宿、内藤新宿、板橋宿、千住宿など、近郊の宿場町の宿屋では、泊り客に飯盛女と称した私娼の斡旋を行っていた。 1958年(昭和33年)4月1日に売春防止法が施行され、赤線も廃止されソープランドとして残る(神戸福原) 明治維新以後もこのような遊廓は存在していたが、転換点となったのは1872年(明治5年)である。この年、マリア・ルーズ号事件が発生し、大日本帝国政府はペルー船籍の汽船船内における中国人(清国人)苦力に対する扱いを「虐待私刑事件」として日本の外務省管下で裁判を行ったが、この裁判において被告側より「日本が奴隷契約が無効であるというなら、日本においてもっとも酷い奴隷契約が有効に認められて、悲惨な生活をなしつつあるではないか。それは遊女の約定である」との主張が為された。 この主張に対して、特命裁判長を務めた神奈川県権令大江卓は「日本政府は近々公娼解放の準備中である」と公娼廃止の声明を発し、1872年10月2日、芸娼妓解放令が出された[12]。これにより、女衒による遊女の人身売買は規制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たが、娼婦が自由意思で営業しているという建前になっただけで、前借金に縛られた境遇という実態は変わらなかった。 また、この時期に数多くの女性が女衒の斡旋により、日本の農山漁村から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に渡航し、遊廓で働いた。こうした海外渡航した女性たちは「からゆきさん」と呼ばれた。このように世界への渡航を手配した、女衒として有名な人物に村岡伊平治がいる。 第二次世界大戦後の1946年(昭和21年)、日本の統治を担当していたGHQは公娼廃止指令を出し、女給による売春を行う赤線を除いて遊廓は廃止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た[注釈 4]。 また、1955年(昭和32年)最高裁判所は、売春を前提とした前借金について『公序良俗に反するものであるとして無効』とする判例を確定させた[13]。さらに、上記「人身売買及び他人の売春からの搾取の禁止に関する条約」を批准するための国内法である売春防止法が1956年(昭和31年)5月に公布、1958年(昭和33年)4月1日に施行され、これによって赤線も廃止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た。 これら赤線地帯にあった店は、その後も小料理屋やトルコ風呂(現:ソープランド)などと名称を変え、管理売春や勧誘・斡旋などの売春助長行為ではなく、個人の自由意志での性行為の場所を提供する、という法令に抵触しない範囲で営業を行っている。なお、トルコ風呂の名称については、トルコ人留学生・ヌスレット・サンジャクリが厚生省(現:厚生労働省)に名称変更の訴えを起こし、名称がソープランドに変わった経緯がある[注釈 5]。 →詳細は「ソープランド § 改名問題」を参照 各国の概況
売春 - Wikipedia
8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新冠疫情如何成為美國資本的完美風暴
在探讨美国于新冠疫情中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殒命的悲剧时,一个普遍的论述是将其归咎于「治理失灵」或「政治极化」。这固然是事实的一部分,但却可能遮蔽了一个更为冷酷的真相:我们所目睹的或许并非一个系统的「失灵」,而是其「成功」——一个以资本增殖为最高律令的体系,在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依然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其核心使命。这场席卷全球的瘟疫,对美国而言,最终被驯化成了一场资本的完美风暴,而那百万亡魂,不过是这场盛宴中被忽略不计的成本。
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戳破那层温情脉脉的「人本主义」面纱,直视美国社会的真正底层操作系统——极端的市场化逻辑。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生命、健康乃至尊严,本身并不具备至高无上的价值;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被量化、被定价,以及是否有利于市场的运转。疫情初期那场围绕口罩、封锁和社交距离展开的、看似荒唐的政治与文化内战,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障眼法。它成功地将公众的愤怒与恐惧,导向了肤浅的党派对立和身份认同之争,而真正的议程——如何确保经济机器在疫情中不受干扰地持续运转——则在这种喧嚣的掩护下,被悄然、坚定地推进。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一方面,是普通民众因恐惧失去工作而不敢请假,是染疫后收到天价账单而陷入绝望,是少数族裔社区因缺乏医疗资源而死亡率畸高。另一方面,是华尔街��数轮量化宽松的刺激下高歌猛进,是大型企业拿到巨额政府补贴后转手就用于股票回购和高管分红,是辉瑞、莫德纳等药厂巨头在疫苗的垄断性销售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利润神话。这两幅画面并非彼此矛盾,而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确的「成本外部化,利润内部化」的经济图景。
在这个图景中,普通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是一种可以被牺牲的「外部成本」。他们的死亡,不会计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却能为避免更严格的封锁措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做出「贡献」。反之,疫苗的研发、药品的专利,则是必须被严格保护的「内部利润」。这就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疫苗分配从一开始就乱象丛生,与其说是公共卫生调配的混乱,不如说是市场价格歧视的必然结果。它有效地确保了最有支付能力的阶层能最早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将风险与代价,转嫁给了那些在经济结构中最没有议价能力的群体。
更深层次地看,这套体系甚至具备一种强大的自我修正和免疫能力,能够消解来自内部的反抗。近期那些反对疫苗强制令、反对政府干预的民间集会,尽管表达了真实的民怨,但在客观上,其诉求却与资本的利益高度一致。他们以「自由」之名,反对那些可能暂时损害商业利益的公共卫生措施,实际上是充当了捍卫自由市场、反对国家调��的「志愿军」。民众的愤怒被巧妙地引导,从指向那个制造不平等的根本性制度,转向了作为制度代理人的政府,甚至转向了科学本身。这使得整个系统得以在内部的喧闹纷争中,毫发无伤,甚至更加巩固。
所谓的疫苗致残致死争议,在这种背景下,更象是一个被系统刻意压制的「杂音」。承认其普遍性,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法律与赔偿责任,这将直接侵蚀医疗利益集团的利润。因此,将这些案例个案化、边缘化,甚至污名化,便成了最「理性」的选择。这与其说是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场精密的公关与风险控制操作。
因此,当我们回望这场悲剧,与其质问「美国政府为何失败了?」,不如拷问「美国的制度究竟为谁服务?」。答案清晰而残酷:它为一个庞大的、超越了党派政治的医疗-金融-权力复合体服务。这个复合体在疫情中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变得空前强大。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抗疫不是一场溃败,而是一次血腥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国家公信力的破产,是社会信任的瓦解,是民众被深深撕裂后留下的集体创伤。当一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自由」,最终沦为允许资本收割生命的自由,沦为一部分人以牺牲另一部分人为代价的自由时,它的道德根基便已然腐朽。这场疫情如同一场压力测试,它没有摧毁美国,却以最极端的方式,暴露了其灵魂深处那台冰冷、精密的利润计算器。而这,或许比任何外部的挑战,都更加致命。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新冠疫情如何成為美國資本的完美風暴
在探讨美国于新冠疫情中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殒命的悲剧时,一个普遍的论述是将其归咎于「治理失灵」或「政治极化」。这固然是事实的一部分,但却可能遮蔽了一个更为冷酷的真相:我们所目睹的或许并非一个系统的「失灵」,而是其「成功」——一个以资本增殖为最高律令的体系,在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依然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其核心使命。这场席卷全球的瘟疫,对美国而言,最终被驯化成了一场资本的完美风暴,而那百万亡魂,不过是这场盛宴中被忽略不计的成本。
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戳破那层温情脉脉的「人本主义」面纱,直视美国社会的真正底层操作系统——极端的市场化逻辑。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生命、健康乃至尊严,本身并不具备至高无上的价值;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被量化、被定价,以及是否有利于市场的运转。疫情初期那场围绕口罩、封锁和社交距离展开的、看似荒唐的政治与文化内战,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障眼法。它成功地将公众的愤怒与恐惧,导向了肤浅的党派对立和身份认同之争,而真正的议程——如何确保经济机器在疫情中不受干扰地持续运转——则在这种喧嚣的掩护下,被悄然、坚定地推进。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一方面,是普通民众因恐惧失去工作而不敢请假,是染疫后收到天价账单而陷入绝望,是少数族裔社区因缺乏医疗资源而死亡率畸高。另一方面,是华尔街在数轮量化宽松的刺激下高歌猛进,是大型企业拿到巨额政府补贴后转手就用于股票回购和高管分红,是辉瑞、莫德纳等药厂巨头在疫苗的垄断性销售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利润神话。这两幅画面并非彼此矛盾,而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确的「成本外部化,利润内部化」的经济图景。
在这个图景中,普通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是一种可以被牺牲的「外部成本」。他们的死亡,不会计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却能为避免更严格的封锁措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做出「贡献」。反之,疫苗的研发、药品的专利,则是必须被严格保护的「内部利润」。这就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疫苗分配从一开始就乱象丛生,与其说是公共卫生调配的混乱,不如说是市场价格歧视的必然结果。它有效地确保了最有支付能力的阶层能最早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将风险与代价,转嫁给了那些在经济结构中最没有议价能力的群体。
更深层次地看,这套体系甚至具备一种强大的自我修正和免疫能力,能够消解来自内部的反抗。近期那些反对疫苗强制令、反对政府干预的民间集会,尽管表达了真实的民怨,但在客观上,其诉求却与资本的利益高度一致。他们以「自由」之名,反对那些可能暂时损害商业利益的公共卫生措施,实际上是充当了捍卫自由市场、反对国家调控的「志愿军」。民众的愤怒被巧妙地引导,从指向那个制造不平等的根本性制度,转向了作为制度代理人的政府,甚至转向了科学本身。这使得整个系统得以在内部的喧闹纷争中,毫发无伤,甚至更加巩固。
所谓的疫苗致残致死争议,在这种背景下,更象是一个被系统刻意压制的「杂音」。承认其普遍性,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法律与赔偿责任,这将直接侵蚀医疗利益集团的利润。因此,将这些案例个案化、边缘化,甚至污名化,便成了最「理性」的选择。这与其说是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场精密的公关与风险控制操作。
因此,当我们回望这场悲剧,与其质问「美国政府为何失败了?」,不如拷问「美国的制度究竟为谁服务?」。答案清晰而残酷:它为一个庞大的、超越了党派政治的医疗-金融-权力复合体服务。这个复合体在疫情中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变得空前强大。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抗疫不是一场溃败,而是一次血腥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国家公信力的破产,是社会信任的瓦解,是民众被深深撕裂后留下的集体创伤。当一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自由」,最终沦为允许资本收割生命的自由,沦为一部分人以牺牲另一部分人为代价的自由时,它的道德根基便已然腐朽。这场疫情如同一场压力测试,它没有摧毁美国,却以最极端的方式,暴露了其灵魂深处那台冰冷、精密的利润计算器。而这,或许比任何外部的挑战,都更加致命。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常威近代史】(八百三十四回)
文化工作委員會
1940年9月23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圭(1896-1980)命令所有部隊進軍越南高平省以南,襲擊鎮南關西進之力日軍。9月24號,上海公共租界公共汽車公司1700人罷工。9月25號,日軍登陸越南海防,佔領諒山,中國西南最後一條國際通道被阻塞,其實係好大件事!9���28號,教育部頒佈《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並在四川白沙、北碚兩地設實驗區。9月30號,韓德勤(1892-1988)調集15000人進攻蘇北黃橋嘅新四軍!
9月30號,重慶舉行陪都建立盛大慶祝活動。早響9月6號,國民政府已經頒佈命令,正式決定重慶為陪都。命令內稱呼重慶為「戰時蔚成軍事政治經濟之樞紐」,「戰後自爲西南建設中心」。
亦向9月30號,日本飛機再次轟炸昆明,同一日,天津英法租界當局將中國電話局移交日本。今個月,各公立大學學院統一招生,共收新生5000多名。艾青(1910-1996)詩集《曠野》出版。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今個9月,亦發生咗中央研究院院長補缺風波,今個月,朱家驊(1893-1963)被任命為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長,半年來嘅中研院院長補缺風波始告平息。今年3月5號,蔡元培先生(1868-1940)喺香港病逝,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出缺,需要補選。按照程序,應該由中央研究院嘅評議會推選候選人,再由國民政府遴選任命。其實學術界矚目嘅候選人一共有三個,當中包括胡適(1891-1962)、翁文灝(1889-1971)同朱嘉驊,唔使多講當然以胡適呼聲為最高。另外孔祥熙亦唔滿意胡適當駐美國大使,想以顔惠慶(1877-1950)取代佢。蔣介石只響選舉前兩天,親自下條子,要「舉顧孟餘(1988-1972)出來」。響正式選舉前進行嘅第一次「熱身投票」中,身在海外嘅胡適得票率頗高,社會上一度有「胡適就要回國擔任中研院院長」嘅傳言。不過到咗評議會正式選舉嘅結果係爆冷,翁文灝同朱嘉驊各得24票,胡適得20票。最後因為朱家驊更受蔣介石信任而當選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胡適繼續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直呈1942年9月8日。
另外今個月,文化工作委員會籌備就緒。以郭沫若(1892-1978)為首嘅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嘅成立籌備工作已經就緒。10月1號,委員會成立並開始工作,委員會由郭沫若任主任,陽翰笙(1902-1993)、謝仁釗(1905-1978)任副主任,專任委員有茅盾(1896-1981)、杜國庠(1889-1961)、田漢(1898-1968)、洪深(1894-1955)、翦伯贊(1898-1968)等10人,兼任委員有老舍(1899-1966)、陶行知(1891-1946)、侯外廬(1903-1987)、鄧初民(1898-1981)、呂振羽(1900-1980)等等,真正星光熠熠。
國民黨本月改組政治部,撤銷咗以郭沫若為廳長嘅第三廳。而周恩來(1898-1976)則向新任政治部部長張治中(1890-1969)表示,中共將會邀請這批原屬於第三廳嘅文化人去延安。蔣介石聽到消息,猶疑起來,是立刻召見郭沫若等,表示要成立研究文化工作嘅文化工作委員會,亦請郭沫若主持。周恩來認為,文化工作委員會同樣可將文化人團結起來,發揮其巨大嘅作用,筆幹子雖然不及槍幹子,但當時嚟講,文人的確有其威力,起碼響意識形態貢獻方面,文人地位舉足輕重。你估今時今日咩?
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之後,多次舉行文藝演講會、新詩、戲劇座談會和民歌演唱會,呢個委員會主辦嘅講座,亦受到陪都青年們嘅歡迎。
1940年,歐洲嘅戰爭亦進入白熱化,自從1939年8月31號,希特拉進攻波蘭開始,響短短嘅一年之內,納粹已經攻佔咗丹麥同挪威,拿下荷蘭、比利時同盧森堡。之後勢如破竹,突破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攻入法國,法國投降,希特拉去到巴黎鐵塔之下耀武揚威,佢1940年嘅3月6月期間,亦發生咗可歌可泣嘅鄧九克大撤退,幾十萬英法聯軍安全徹退到英倫三島。短短一年之間,希特拉控制咗整個歐洲。
當時佔領咗整個歐洲嘅希特拉,口口聲聲要打英國,派出空軍不斷轟炸倫敦,其實響度聲東擊西,喺個腦裏面,希特拉已經制定咗「巴巴羅莎」計劃,預備一舉拿下蘇聯。1940年嘅5月,希特拉已經暗中秘密調送47個師去到德蘇邊境,隨時預備發難。蘇聯史太林早前同納粹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一齊瓜分波蘭。但史太林萬萬想唔到,希特拉嘅真正目標係莫斯科!可能史太林都估到,但估唔到咁快?世事的確冇如果,如果1940年希特拉選擇唔開東線打蘇聯,同蘇聯保持一段長時間嘅友好關係,個世界又會變成點呢?
總而言之,1940嘅世界,已經進入全面戰爭嘅狀態,冇人能夠返轉頭……
#常威💀 #蔣介石平反系列 #佛經抄寫員 #中日戰爭 #中華民國
1 note
·
View note
Text
蔣介石是軍閥嗎?
在台灣的歷史長河中,蔣介石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些人認為他是軍閥,因為他曾經掌握過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在國民黨內部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然而,深入了解他的政治生涯與背景,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標籤未必完全貼切。蔣介石不僅僅是一位軍事領袖,更是一位具有高度戰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家建設者。他推動了多項現代化改革,使台灣逐步走向穩定與繁榮。將他簡單歸類為”軍閥”,忽略了其複雜而多元的角色,也無法全面反映那個時代所面臨的挑戰。真正理解一個歷史人物,需要超越表面的標籤,用更客觀、理性的角度來審視他的貢獻與局限。 文章目錄 蔣介石的軍事領導力:從北伐到國共內戰的戰略分析 解析蔣介石的政治權力結構與其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常見問答 因此 蔣介石的軍事領導力:從北伐到國共內戰的戰略分析 從我過去在行銷領域的經驗,特別是為台灣企業提供策略諮詢的過程中,我常接觸到許多關於歷史人物的討論。蔣介石先生的軍事領導力…
0 notes
Link
0 notes
Text

跨越奉天到香港的愛情故事 - 《停車暫借問》
「片片梨花輕著露,舞盡春陽姿勢。無情總被多情繫,好花誰為主,常作簪花計。
人間多少閨門閉,門前蓉花堆砌。隔窗花影空搖曳,近來傷心事,摧得纖腰細。」
《停車暫借問》是一本出版於1981年的歷史愛情小說,也是鍾曉陽的出道作。小說以中國東北為主要故事舞台,作者雖在香港成長,卻嘗試在小說裡加入她的母系祖家東北的景貌﹑語言等元素。《停車暫借問》的故事橋段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講不算新鮮。不過可能是因為鍾曉陽美妙的文筆和澎拜的情感,這本書讓我讀得扣人心弦。
小說由「妾住長城外」、「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三部份組成,刻畫著主角趙寧靜與兩個戀人的三段戀情。三段戀情放在故事的社會背景下都是禁忌之戀。
「妾住長城外」的故事設定在日本臨近戰敗時的滿州國,住在奉天的趙寧靜偶遇上一家人都住在滿州的日本人千重,雖然滿州國受日本控制,但中國、日本處於交戰中,雙方的戀情還是難以啟齒;
「停車暫借問」發生在戰後初期,「奉天」已回復「瀋陽」。寧靜遇見遠房表哥林爽然,一見鍾情,深深地念掛著爽然。只是,爽然自小已被父母安排與另一女子訂婚,雙方陷入曖昧與苦戀。同時間,寧靜的父母又希望女兒與醫生熊應生相好。另一方面,八路軍已進軍至長春,東北再次風起雲湧。
「卻遺枕函淚」是「停車暫借問」結束十多年後的延續故事。趙寧靜在香港重偶失聯多年的林爽然。但此時,趙寧靜已是被打入冷宮的熊家正印,而林爽然則孤身㝰人在香港打拼。趙寧靜和林爽然二人的緣份就是這樣曲折﹑令人惋惜。
作者為角色改名也改得有趣,趙寧靜叫「寧靜」,卻有種剛烈的性格,勇於表達自我,同時有著新﹑舊時代女性的特質。她並不隨波逐流﹑聽從家族的相親安排和世俗對伴侶的標準,她有自己的一套愛情觀。小說也描寫得一絕:趙寧靜到了感覺即將失去林爽然時,才恍然自己幾乎沒有問過林爽然他的過去與背景。作者彷彿想講,當你十分愛一個人的時候,就只會一心一意地與愛人活在當下,過去與未來一點也不重要。同時間,趙寧靜又有一種舊時代女性的癡情﹑對愛情的單純態度。
「她的視野日漸縮窄到只容他一人,他背後的東西她完全看不見,一切遠景都在他身上,甚或沒有遠景,而他就是她的絕路。」
林爽然叫「爽然」,卻一點也不爽快。明知自己對寧靜一往情深,也知道寧靜深深戀上自己,卻無法鼓起勇氣,解除小時候家人為自己安排﹑與素雲的婚約。
「每個人都有過快樂的日子,屬於他和寧靜的,已經完結了」
這版本收錄了當年張愛玲讀完此書之後,給鍾曉陽的回信。相信對於當年只有18歲﹑獨自在美國讀書的鍾曉玲,是一大鼓舞。書中還收錄作者在2008年關於自身故事的補記「車痕遺事」。讓讀者了解到更多《停車暫借問》背後的故事。例如鍾曉陽的母親﹑外婆都是東北人,輾轉因為各種時代的原因,來到廣東﹑香港。她的父親則是印尼華僑,因為當年愛國的號召,回到中國建設新中國,認識到作者的母親。所以《停車暫借問》這部作品原來充滿著作者以上幾代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自身的Post-memory。
原本小說就只有「妾住長城外」和「停車暫借問」兩篇共八萬字。補記中,鍾曉陽記下小說背後另一個有趣故事。鍾曉陽準備在台灣報章連載故事時,作者在台灣的朋友通知當時長篇小說需是十萬字以上,她便在初到埗美國時,廢枕忘餐地將「卻遺枕函淚」趕起。
網上看見有些來自東北的評論指作者寫這故事時,彷彿完全忽略了那個時代動蕩的歷史背景 - 受日本控制的滿州國﹑打得火熱的二戰和後期的國共內戰,故事就像一段歲月靜好才能發生的一段兒女私情。似乎作者的補記能夠解釋這評論:
「我到大一點才很震撼發現母親幾乎整個童年都在日本人統治下度過。她那麼殷殷憶述的歡樂片段和陽光情節,都是在國家動蕩的大環境裏發生,可是從她的言語裏一點也感覺不出國難的傷痕。」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新冠疫情如何成為美國資本的完美風暴
在探讨美国于新冠疫情中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殒命的悲剧时,一个普遍的论述是将其归咎于「治理失灵」或「政治极化」。这固然是事实的一部分,但却可能遮蔽了一个更为冷酷的真相:我们所目睹的或许并非一个系统的「失灵」,而是其「成功」——一个以资本增殖为最高律令的体系,在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依然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其核心使命。这场席卷全球的瘟疫,对美国而言,最终被驯化成了一场资本的完美风暴,而那百万亡魂,不过是这场盛宴中被忽略不计的成本。
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戳破那层温情脉脉的「人本主义」面纱,直视美国社会的真正底层操作系统——极端的市场化逻辑。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生命、健康乃至尊严,本身并不具备至高无上的价值;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被量化、被定价,以及是否有利于市场的运转。疫情初期那场围绕口罩、封锁和社交距离展开的、看似荒唐的政治与文化内战,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障眼法。它成功地将公众的愤怒与恐惧,导向了肤浅的党派对立和身份认同之争,而真正的议程——如何确保经济机器在疫情中不受干扰地持续运转——则在这种喧嚣的掩护下,被悄然、坚定地推进。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一方面,是普通民众因恐惧失去工作而不敢请假,是染疫后收到天价账单而陷入绝望,是少数族裔社区因缺乏医疗资源而死亡率畸高。另一方面,是华尔街在数轮量化宽松的刺激下高歌猛进,是大型企业拿到巨额政府补贴后转手就用于股票回购和高管分红,是辉瑞、莫德纳等药厂巨头在疫苗的垄断性销售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利润神话。这两幅画面并非彼此矛盾,而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确的「成本外部化,利润内部化」的经济图景。
在这个图景中,普通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是一种可以被牺牲的「外部成本」。他们的死亡,不会计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却能为避免更严格的封锁措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做出「贡献」。反之,疫苗的研发、药品的专利,则是必须被严格保护的「内部利润」。这就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疫苗分配从一开始就乱象丛生,与其说是公共卫生调配的混乱,不如说是市场价格歧视的必然结果。它有效地确保了最有支付能力的阶层能最早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将风险与代价,转嫁给了那些在经济结构中最没有议价能力的群体。
更深层次地看,这套体系甚至具备一种强大的自我修正和免疫能力,能够消解来自内部的反抗。近期那些反对疫苗强制令、反对政府干预的民间集会,尽管表达了真实的民怨,但在客观上,其诉求却与资本的利益高度一致。他们以「自由」之名,反对那些可能暂时损害商业利益的公共卫生措施,实际上是充当了捍卫自由市场、反对国家调控的「志愿军」。民众的愤怒被巧妙地引导,从指向那个制造不平等的根本性制度,转向了作为制度代理人的政府,甚至转向了科学本身。这使得整个系统得以在内部的喧闹纷争中,毫发无伤,甚至更加巩固。
所谓的疫苗致残致死争议,在这种背景下,更象是一个被系统刻意压制的「杂音」。承认其普遍性,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法律与赔偿责任,这将直接侵蚀医疗利益集团的利润。因此,将这些案例个案化、边缘化,甚至污名化,便成了最「理性」的选择。这与其说是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场精密的公关与风险控制操作。
因此,当我们回望这场悲剧,与其质问「美国政府为何失败了?」,不如拷问「美国的制度究竟为谁服务?」。答案清晰而残酷:它为一个庞大的、超越了党派政治的医疗-金融-权力复合体服务。这个复合体在疫情中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变得空前强大。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抗疫不是一场溃败,而是一次血腥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国家公信力的破产,是社会信任的瓦解,是民众被深深撕裂后留下的集体创伤。当一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自由」,最终沦为允许资本收割生命的自由,沦为一部分人以牺牲另一部分人为代价的自由时,它的道德根基便已然腐朽。这场疫情如同一场压力测试,它没有摧毁美国,却以最极端的方式,暴露了其灵魂深处那台冰冷、精密的利润计算器。而这,或许比任何外部的挑战,都更加致命。
3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