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isuk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日本人像攝影先驅 藤井秀樹
說起日本攝影師,你或會想起荒木經惟、森山大道,但要數日本最享負盛名的人像攝影師,藤井秀樹(Hideki Fujii)絕對當之無愧(操上和美也十分出色),集日本寫真藝術專門學校校長、日本廣告寫真家協會會長等諸多頭銜於一身,他的一生見證二十世紀下半葉日本商業攝影的發展歷程,而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攝影生涯裏,成功結合商業廣告與人體藝術,堪稱日本人像攝影先驅。
藤井第一次拍攝照片的經歷頗具戲劇性,當時他還是中學生時,班裏有個男生想約會女生,由於害羞說不出口,就叫上藤井一起去看電影。碰巧戲院起火,眾人都在逃命,手握相機的藤井,卻情不自禁站在座位上,將整個火災的場景拍攝下來。戲院對面是《朝日新聞社》(The Asahi Shimbun),藤井將菲林交給報紙編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第二日報紙出街,整整三版都是他拍攝的照片。
這不僅令他獲得優秀報導攝影獎,他同時亦因這次難得的體驗,從此對攝影深…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Text
品嚐千款啤酒,香港首位啤酒協會女評登場!
常人眼中,啤酒好像只是男士的專屬浪漫,女士們覺得又苦又易肥,往往耍手又擰頭���手工啤專門店HK Brewcraft主理人Belle Leung,也曾覺得啤酒味道及口感一般,接觸手工啤後才發現有天壤之別,自此愛上飲啤酒。數年來她探訪過多間啤酒廠、嚐過千款啤酒,今年初更成為香港乃至亞洲首位美國啤酒評審協會國家級(National)女評審,名副其實啤酒專家!
踏足百間酒莊 不是存心帶有色眼鏡來看人,畢竟啤酒給人印象總是粗獷而豪爽,見到Belle弱質纖纖,哪想到她是個資深劉伶之徒!中學時期在英國讀書,當地年輕人喜歡飲啤酒,她卻覺得口感太單調。15、16歲尚未到酒齡,但威士忌、Vodka等烈酒已成為杯中物。18歲時開始飲紅酒,才發現對其他酒也深感興趣,「那時會特別去記住提子的名字,每個產區有何特別,想知道每種酒的歷史及做法。」
愈飲愈講究,便去參加酒廠,鄰近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及瑞士等地的酒廠都去,威士忌廠、紅白酒廠、啤酒廠,至今已去過百幾間酒廠。「每年旅行時,都起碼會去一個酒莊區,去幾個甚至十個酒莊。」
啤酒也可千變萬化 雖說是資深酒徒,不過愛上啤酒卻只是近年的事,數年前朋友送贈她自釀啤酒做聖誕禮物,自此改變她的看法。家釀啤酒在國外很流行,在香港卻不常見,原本在銀行上班的Belle,看好手工啤在香港的潛力,2013年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踏足手工啤界,開店賣酒教班。
她邊飲邊學,發現原來啤酒一樣可以千變萬��——其實Belle一早已修讀葡萄酒及清酒等品酒課程,對於啤酒同樣有一顆求知若渴的心,只是當年的香港缺乏啤酒認證課程。那時店舖其中一位合夥人在美國投考了美國啤酒評審協會(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簡稱BJCP)考試,更邀請該會評審來香港評核,Belle以高分獲得資格,成為香港首位女啤酒評審。
品嚐千款啤酒 BJCP有四個等級,分別是Recognized、Certified、National及Master,許多人考完前兩個等級便卻步,皆因National級別要累積20個經驗分(Experience Points),而每場比賽通常只有1分。「當年香港很少啤酒比賽,很多時都要去外地參加。」
北京上海新加坡台灣,一年要飛五、六次到外地擔任評審,每次比賽要品嚐30、40款啤酒,加上平時也喜歡摸酒杯底,數年下來,大大話話嘗試了千種啤酒。日子有功,加上在香港當啤酒考試考官也有積分,到2017年尾,終於儲夠分數報名考試。「National級別的考試要六個人才能進行,當時有三人分別在台灣、北京、新加坡飛過來,才湊夠人數考試。」結果Belle再次取得高分,成為亞洲首位美國啤酒評審協會國家級(National)女評審。
飲酒是社交促進器 飲酒十多年,Belle很少酩酊大醉,酒的口感味道固然吸引,但她從來不會自己一個人飲。對Belle來講,飲酒是社交的促進器,「用這個方法認識朋友容易很多,大家有相同的興趣話題。」她笑說現在自己年紀大了,會盡量少飲,不過身邊朋友都是劉伶之徒,一個禮拜總會飲兩三日,每次半支烈酒或一支紅白酒。
她口中的少,對一般人仍是很多。
文:Puisuk
0 notes
Text
超現實香港 Tommy Fung
如果司空見慣的香港令你覺得麻木,那麼香港攝影師Tommy Fung的超現實主義相片,至少能令你會心一笑,然後你會發覺,其實身邊仍有許多事情值得欣賞、值得關注。2016年,Tommy從委內瑞拉回流香港,翌年初成立「Surrealhk」,在社交網絡分享他在香港的超現實生活,透過攝影與改圖,以趣味及幽默喚醒更多人關注這個社會。
超現實主義攝影不是新鮮事, 早期的Man Ray及當紅的Thomas Barbey,他們的作品都很精彩,不過始終不及見到熟悉的事物或地方變得超現實那麼過癮。
Tommy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難以想像他自小從跟隨家人移民南美的委內瑞拉,他原本在當地修讀設計,後來才轉為攝影師,主要拍攝婚禮及學生畢業照等,一做就是十年。近年當地動盪不安,貨幣嚴重貶值,導致民不聊生、治安惡劣,令他決心回來香港。畢竟離鄉別井二十多年,生活方式也與委內瑞拉截然不同,香港的一切對他來說…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Photo
#當年今日 Bosnian War by Ron Haviv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鄭秀文的《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首歌,故事講述一對年輕戀人想逃離戰爭中的Sarajevo,最後被軍隊殺死的真實故事。發生於1992年至1995年的波黑戰爭(Bosnian War)造成逾十萬人死亡,1993年由美國記者Mark H. Milstein拍攝的《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由於被製作成紀錄片及改編成流行曲,固然廣為人知。另一張非常著名的照片,由美國攝影師 Ron Haviv 在1992年3月31日拍攝。 當時戰爭尚未正式展開,在波黑東北部城市Bijeljina,Ron Haviv是第一批進入當地的攝影記者,他獲准跟隨當地塞爾維亞武裝部隊Serb Volunteer Guard(也稱Arkan's Tigers)在街上巡邏。儘管事前被警告不能拍攝任何殺戮的照片,不過當他目睹三名穆斯林被士兵槍殺時,還是冒險按下了快門,將一名士兵用皮靴踢女人頭顱的畫面捕捉下來。事後他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說自己正在發抖,幸好拍攝時三名士兵都沒有發現,當他把相機放下之後,士兵才轉過頭來。 《時代週刊》在一週之後出版了這張相片,很快引起國際關注,武裝部隊指揮官Arkan(原名Zeljko Raznatovic)得悉後非常惱火,將Ron Haviv綁架及毒打,最後在西方干預下釋放,不過之後還是把Ron Haviv列入死亡名單。照片拍攝後不久,波黑戰爭全面展開,持續三年八個月,Ron Haviv仍冒險在當地拍攝,紀錄下這場種族屠殺。戰後,這張照片成為海牙國際法庭指證Arkan種族清洗的罪證,然而Arkan否認殺人的事實,也沒有被審判,直至2000年被人槍殺。 #顯影 #puisuk #RonHaviv #storyteller #攝影 #波黑 #波斯尼亞 #戰爭 #bosnia #war #warphotography #hkig #ighk #igtw #twig #taipei #PhotogStory #台灣 #台北
#war#photogstory#波斯尼亞#igtw#ronhaviv#taipei#顯影#ighk#twig#攝影#波黑#warphotography#bosnia#台灣#當年今日#台北#puisuk#hkig#storyteller#戰爭
0 notes
Photo
中國藝術家劉勃麟 無聲抗議的隱形攝影 中國藝術家劉勃麟以「隱形人」系列攝影作品為人所認識,作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展出,與羅浮宮及著名藝術家JR合作,也曾為美國搖滾樂隊Bon Jovi設計專輯封面。外人眼中名成利就的他,曾因塗畫上身的顏料有毒而導致皮膚越來越差,恐懼得時常發惡夢。「我在巴黎找最好的皮膚科專家,他給我開的藥是有激素的,15天有效,之後就不行了。那時我夢見自己得皮膚癌,臉上長滿各種奇怪的東西。」 五年後的劉勃麟沒有成為科學怪人,45歲了,皮膚仍算光滑。2013年他開始創作「Target」系列,邀請不同人參與作品,令作品更有深度,自己則走到鏡頭之後。「 這件事令我必須改變,嘗試新的創作。」第一個作品是《癌症村》,作品中23位村民隱身在一大片金黃色的麥田裡,身後是當地化工廠。在中國,許多村莊因為被化工廠污染,導致許多村民得癌症離世。作品揭示了這些人的困境,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如何被當權者忽視,成為「隱形人」。 從個人隱形到社會隱形 事實上,劉勃麟開始創作「隱形人」的契機,也是因為自身的被消失、被隱形。1995年在美術學院畢業後,劉勃麟成為大學美術老師,同時也創作雕塑作品。2005年11月,他所在的北京索家村國際藝術營被拆掉,對於藝術夢想剛剛起步的他來講,是個很大的打擊。「面對鏟車把工作室鏟掉的時候,我覺得雕塑再也無法表達我的感受,那時候也沒有錢,只剩下身體,就用身體主動來創作,反正也是被消失,還不如自己主動來消失。」他借用狙擊手的做法,把自己塗畫成與被拆工作室廢墟一樣的背景,去表達對現實的不滿與無聲抗議。 那段時間正值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類似的清拆活動重複上演,正如去年北京驅趕低端人口一樣,這些人既無奈也無助。曾經的感同身受,促使他創作出《城市迷彩》系列作品,在照片裡他隱身在工地、廢墟、大字報牆身等地方,將身體融入到不同的生存環境裡,既紀錄也反思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步伐。 從個人表達到社會議題,「隱形人」系列已變成了對各種社會事件的關注,「不只是藝術家,所有中國人,面對污染、食品安全等公共的問題,都是無法躲避的,我的作品就是人身體和背景的關係,如何從反思中獲得力量。」劉勃麟說一開始也沒想過作品會引起大眾去關注和思考問題,2011��台灣發生塑化劑事件,而在中國超市的各種飲料裡也有塑化劑的成份,「我的朋友說一開始還不太覺得有問題,後來看了我的作品之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就不敢喝了。」 得失祸福總相依,「隱形人」源自「被消失」,不過這系列結合油畫與攝影、更像是表演藝術的作品,令劉勃麟獲得了成功,多年後他回望這段往事時,總結為「快捷鍵」,一下子就進入了創作核心。「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的藝術累積,以及所面對的經濟、事業、情感的問題,令我更堅定地走藝術的道路。」奧運會前夕,全世界看中國,全中國看北京,藝術作為一個代表也被全世界所關注,劉勃麟坦言,「自己比較幸運地趕上了這一波藝術���。」 從情感表達到商業創作 從個人情感出發,現在劉勃麟的作品已不侷限於社會議題,他的作品也從中國走到了全世界,被各地的藝術館收藏。2011年開始,陸續有商業合作向他招手,過往他曾與Guerlain與Moncler等品牌合作。商業的藝術創作無可厚非,不過劉勃麟也有其合作準則,由四人的團隊管理市場,平均一年只推出十至二十張作品,目前共創作了逾二百張作品。團隊會慎重選擇合作的品牌,也���注重對方怎麼找到劉勃麟。 最新合作是Ruinart,這個香檳品牌在Art Basel的展館,每年都展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令劉勃麟感到意外的是,品牌員工家中竟有收藏自己的作品。去年八月底,他用了十天時間在Ruinart位於法國香檳區的酒莊創作了八幅作品,以慣用的手法隱藏在機器、葡萄園及地窖等環境中,其中一副是與其他三名員工站在機器前,「員工們在酒莊裡默默耕耘了一輩子,這張相片把他們自身的經歷都容納進來了。」 作品中還有一幅Alphonse Mucha的相片,他在1896年曾為Ruinart創作藝術海報,劉勃麟在其藝術品前隱身。2016年在紐約的《Art Hacker》(藝術黑客)展覽上,就曾用偽裝的方法重新繪畫了畢卡索和達文西的作品,對他來講,藝術品的「二次創作」不僅象徵藝術的傳承,某程度也是一種藝術精神的傳承。「大家知道梵高為藝術犧牲,米高安哲奴在創作西斯汀教堂時,也是彎著腰來作畫,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我也在體驗他們創作與堅持的精神。」 作品在Art Basel Collectors Lounge中展出。 完整文章及Art Basel、Art@Central攝影作品精選:puisuk.com #劉勃麟 #顯影 #Photogstory #puisuk #Ruinart #攝影 #liubolin #invisible #china #champagne #artist #hkig #ighk #香港 #灣仔 #會展 #台灣 #台北 #taiwan #taipei #ArtBasel #artbaselhongkong (at Art Basel Hong Kong)
#invisible#會展#劉勃麟#hkig#photogstory#ruinart#台灣#artist#taiwan#champagne#taipei#攝影#香港#china#ighk#artbaselhongkong#artbasel#灣仔#puisuk#liubolin#台北#顯影
0 notes
Text
日本人像攝影先驅 藤井秀樹
要數日本最享負盛名的人像攝影師,藤井秀樹(HIDEKI FUJII)確實當之無愧,集日本寫真藝術專門學校校長、日本廣告寫真家協會會長等諸多頭銜於一身,他的一生見證了20世紀下半葉日本商業攝影的發展歷程,而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攝影生涯中也曾拍下眾多知名作品,堪稱日本人像攝影先驅。 攝影啓蒙 藤井第一次拍攝照片的經歷頗具戲劇性,當時他還是個中學生,班裡有個男生想約會女生,由於害羞說不出口,就讓藤井陪著他們一起去看電影。碰巧戲院著火,眾人都在逃命,手握相機的藤井卻情不自禁站在座位上,將整個火災的場景拍攝下來。戲院對面是朝日新聞社(ASAHI NEWSPAPER…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Text
一位保姆在40年間拍攝了超過15萬張菲林照片,生前從沒與人分享,甚至沒有沖曬出來;死後這批照片被收藏家公諸天下,在業界引起巨大迴響,各種稱讚欣賞之詞接踵而至,更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是的,VIVIAN MAIER的故事很像梵高,她的才華橫溢也是死後才被人發掘,不同的是,她根本不嚮往任何頭銜,事實上大多數照片甚至連她自己也沒有看過,她只是愛攝影,並沒想過要改寫攝影史。或許,正是她生前的平淡,增加死後的戲劇感,當世人發現她的天賦時,才驚現原來攝影界也有一位梵高。
Undated, Chicago, IL
原是保姆
VIVIAN MAIER的身世並不為人所熟知,即使後來她聲名大噪,關於她的經歷,也並非太多。1926年,VIVIAN MAIER生於紐約,童年在法國一個小村莊上度過,1951年她回到紐約,當過工廠妹,後來到芝加哥當保姆,一做就是40年。她曾在好幾個家庭中當保姆,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個人物品便置放在顧主家中。根據她曾經看護過的孩子回憶,VIVIAN MAIER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喜歡看戲劇,時常拍攝照片,但卻從沒向任何人展示過。在賣掉法國村莊的農場後,她曾利用這筆錢到曼谷、北京、埃及、意大利等地方拍攝照片,足跡遍及三大洲。結束保姆的生活之後,晚年的她曾試過無家可歸,幸好早年她看護過的一對兄弟給她在郊區買了一套公寓。2008年,她摔倒撞傷了頭後昏迷,之後被移送到療養院,直至2009年離世。
Maier_057, 6/25/13, 9:56 AM, 16C, 5736×5466 (152+1453), 100%, Custom, 1/60 s, R36.6, G8.6, B22.8
死後成名
如果故事就這樣完結,那VIVIAN MAIER這名字大概至今仍不為人所知。2007年,由於未能繳交倉庫的租金,她儲存在倉庫的大批菲林照片和影片於是被沒收用來拍賣。最初的買家有三位,其中一位是JOHN MALOOF,他當時正在進行一項關於芝加哥歷史圖像的項目,起初他也不太留意照片的拍攝者是誰,後來當他在拍賣箱中發現VIVIAN MAIER的名字時,上網卻只搜查到一則訃告。其實2008年時另一收藏家曾將她的一些照片放上互聯網,但並未引起很大迴響。到2009年JOHN MALOOF在自己的博客鏈結VIVIAN MAIER的照片後,沒想到照片很快便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緊接著,VIVIAN MAIER變成了最炙手可熱的名字,先是舉辦展覽、又出版了幾本攝影集,吸引了國際主流媒體的注意。去年JOHN MALOOF更將她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FINDING VIVIAN MAIER》,令VIVIAN MAIER成為近年攝影界的熱話,這是他買下照片時所無法意���的。
April 19, 1971. Chicago, IL
街頭攝影
很多人說VIVIAN MAIER是街頭攝影大師,專家學者更直接將她與同期的ROBERT FRANK、DIANE ARBUS等偉大攝影師作比較,說她的作品令人想起20世紀很多偉大的攝影師,然而她卻有自己的風格。VIVIAN MAIER較為著名的是她1950、1960年代在紐約及芝加哥街頭拍攝的黑白照片,儘管她後來也有拍攝彩色照片。與其他街頭攝影師不一樣的是,VIVIAN MAIER並非用街拍較常用的35mm相機,而是中片幅的ROLLEIFLEX相機,這意味著她無法像ROBERT FRANK一樣在街頭快速的抓拍,她鏡頭下的人物很多都是直視鏡頭的,與被攝者彷彿是沒有隔閡的,有一種友善的關懷, 這是無法抓拍的,但卻被她捕捉了下來。VIVIAN MAIER沒有受過任何攝影大師的指點,但從鏡頭的自拍照可見她非常自信,對攝影的拿捏也恰到好處。生活平淡而才華橫溢,大概是她最簡單的描述。
攝影界梵高 VIVIAN MAIER 一位保姆在40年間拍攝了超過15萬張菲林照片,生前從沒與人分享,甚至沒有沖曬出來;死後這批照片被收藏家公諸天下,在業界引起巨大迴響,各種稱讚欣賞之詞接踵而至,更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是的,VIVIAN MAIER的故事很像梵高,她的才華橫溢也是死後才被人發掘,不同的是,她根本不嚮往任何頭銜,事實上大多數照片甚至連她自己也沒有看過,她只是愛攝影,並沒想過要改寫攝影史。或許,正是她生前的平淡,增加死後的戲劇感,當世人發現她的天賦時,才驚現原來攝影界也有一位梵高。 原是保姆 VIVIAN MAIER的身世並不為人所熟知,即使後來她聲名大噪,關於她的經歷,也並非太多。1926年,VIVIAN MAIER生於紐約,童年在法國一個小村莊上度過,1951年她回到紐約,當過工廠妹,後來到芝加哥當保姆,一做就是40年。她曾在好幾個家庭中當保姆,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個人物品便置放在顧主家中。根據她曾經看護過的孩子回憶,VIVIAN MAIER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喜歡看戲劇,時常拍攝照片,但卻從沒向任何人展示過。在賣掉法國村莊的農場後,她曾利用這筆錢到曼谷、北京、埃及、意大利等地方拍攝照片,足跡遍及三大洲。結束保姆的生活之後,晚年的她曾試過無家可歸,幸好早年她看護過的一對兄弟給她在郊區買了一套公寓。2008年,她摔倒撞傷了頭後昏迷,之後被移送到療養院,直至2009年離世。 死後成名 如果故事就這樣完結,那VIVIAN MAIER這名字大概至今仍不為人所知。2007年,由於未能繳交倉庫的租金,她儲存在倉庫的大批菲林照片和影片於是被沒收用來拍賣。最初的買家有三位,其中一位是JOHN MALOOF,他當時正在進行一項關於芝加哥歷史圖像的項目,起初他也不太留意照片的拍攝者是誰,後來當他在拍賣箱中發現VIVIAN MAIER的名字時,上網卻只搜查到一則訃告。其實2008年時另一收藏家曾將她的一些照片放上互聯網,但並未引起很大迴響。到2009年JOHN MALOOF在自己的博客鏈結VIVIAN MAIER的照片後,沒想到照片很快便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緊接著,VIVIAN MAIER變成了最炙手可熱的名字,先是舉辦展覽、又出版了幾本攝影集,吸引了國際主流媒體的注意。去年JOHN MALOOF更將她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FINDING VIVIAN MAIER》,令VIVIAN MAIER成為近年攝影界的熱話,這是他買下照片時所無法意料的。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