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悟淨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youtube
【天秤魚心語】2024天秤魚10月心語 : 西遊記人生!人人都是孫悟空?
念力創造創造實相
孫悟空 (念力、創造力)
豬八戒 (慾望、小我、貪、嗔、癡、人性)
沙悟淨 (行動力、執行力)
唐三藏 (實相 : 目標、示現、顯化)
西遊記就是人生的奮鬥史。
天秤魚 2024.10.5.
0 notes
Text
【雜】沙悟淨
剛剛發現他的頭部體現東方陰陽之美 就來疊圖看看
題外 下午
賽娜:沙悟淨的下巴好像蛋蛋 我:他好像長著蛋蛋的馬桶刷 (悟淨:我ㄉ人權呢)
0 notes
Text
One more SD eXp TBT from this series: SDW Heroes Wukong Impulse Gundam Sha Wujing Silhouette
New blog post: https://erlangshen.weebly.com/sd-exp/sd-exp-throwback-thursday-sd-world-heroes-wukong-impulse-gundam-sha-wujing-silhouette
#gundam #gunpla #plamo #hobby #sdgundam #sdwheroes #shawujing #impulsegundam #沙悟淨 #西游记 #SDガンダムワールドヒーローズ #SDガンダム #bandai
#gundam#gunpla#plamo#hobby#sd gundam#impulse gundam#sd gundam world heroes#monkey king#sha wujing#journey to the west#沙悟淨#西游记#bandai
1 note
·
View note
Note
Do you know why Sanzomon is with those other digimon in her card art? Chohakkaimon, Gokuwmon and Shawujinmon I think. Is it random or a reference?
Yes! I'm glad you asked @tenzeniths !
Gokuwmon, Sanzomon, Cho-Hakkaimon, and Sagomon.
So, what do these Digimon have in common? It’s probably not that obvious to Western fans, but these Digimon are based on the main characters from the famous Chinese tale 西遊記 Xī Yóu Jì, “Journey to the West”.
First off, we have Gokuwmon, who is based on the Monkey King, 孫悟空 Sūn Wùkōng, or how the Japanese transcription reads, Son Gokū. This character has inspired other popular culture characters before, most well known, Son Goku from Dragon Ball. The monkey looking tailed beast of the Naruto series, the four-tail, Son Goku, is also named after this character.
The "w” in Gokuwmon is supposed to show it should be pronounced like a “coo” sound.
Next we have Sanzomon, who is based on the monk 唐三藏 Táng Sānzàng, which is read as Sanzō in Japanese.
Then Cho-Hakkaimon is based on the Pig 豬八戒 Zhū Bājiè, read as Cho Hakkai in Japanese.
Lastly Sagomon is based on 沙悟淨 Sh�� Wùjìng, read as Sagojo in Japanese. It is a recolor of Shawujinmon, which is named after the same character.
While Gokuwmon, Sanzomon, and Sagomon seem to share somewhat of a design philosophy, Cho-Hakkaimon does stick out a little, which probably makes the group look more confusing if you don't know the reference.
However, while Shawujinmon debuted in 2006, in the Digivice iC 20X toy in relation to the Digimon Savers series, its recolor Sagomon debuted in a Digimon Jintrix set later in 2011, along with the other three of the group
It’s really interesting. It feels like once you’re even a little familiar with elements from “Journey to the West” you’ll notice references to it in many popular franchises.
#digimon#digimon card game#digimon tcg#digica#digisafe#デジカ#digimon references#lov asks#Sanzomon#tenzeniths#recolors#lov rambles#subspecies
153 notes
·
View notes
Note
Do those who are expelled from heaven become demons? I think you told me something like that about Zhu Bajie and Sha Wujing. I also didn't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the Yellow Robe Demon very well. about the part about his romance with Jade Maiden and the whole reincarnation thing. Was he a demon in the beginning? Or did he become a demon when he left heaven?
So I have explained in a past post here of how demons are made.
From there you can see how people in heaven, or rather celestials, either leave or are expelled from heaven and turn into demons. Yellow Robe Demon has said that he left heaven from his position as one of the 28 constellations in order to be with his love the Jade Maiden. The Jade Maiden for whatever reason reincarnated into a human instead of just leaving heaven (maybe this was an easier path considering that leaving heaven without permission is a harder thing to accomplish for a servant). But in any case, she didn't remember the Yellow Robe Demon or their prior love and thus he kidnapped her. Tragic romance.
But once he was caught he was brought back to heaven and lost the demonic powers that he gained while eating humans on Earth. Here is a lost of demons that were once from heaven and became demons.
People
Zhu Bajie (豬八戒) deity - pig demon
Sha Wujing (沙悟淨) deity - river demon
Tang Sanzang / Golden Cicada (唐三藏 / 金蝉子) Buddha disciple - human
Yellow Robe Demon (黃袍怪) wood-wolf star - robe demon
Golden Horned King (金角大王) furnaces blower - horn demon
Silver Horned King銀角大王 furnaces blower - horn demon
Yellow Brows Great King (黃眉大王) Buddha disciple - brows demon
Baihuaxiu (百花羞) Jade Maiden in Heaven - human
Princess of India (天竺) Immortal Su'e - human
Honorary mention: Princess Iron Fan (鐵扇公主) wind goddess - Rakshasi (this is only mentioned in the Zaju play to be a former goddess, otherwise she was always a Rakshasi in Xiyouji)
Please note that Sanzang, the Princess of India, and Biguaxiu were the only fallen celestials who are human because they reincarnated properly. Zhu Bajie also reincarnated but he didn't lose his cultivation when he went to earth and therefore became a demon pig rather than living out his animal form in peace and waiting to be reincarnated into a human. All other fallen celestials choose to leave, with the expectation on Wujing who was banished, and it is to be expected that they turned into demons for giving into their desires and started to consume human flesh.
Animals
Yellow Wind Demon (黃風怪) pet - yellow marten (owner Lingji)
Lion-Lynx Demon / Azure Lion (獅猁怪 / 青毛獅子) pet - azure lion (owner Manjusri)
King of Spiritual Touch (靈感大王) pet - gold fish (owner Guanyin)
Single Horned Rhinoceros King (獨角兕大王) pet - Azure Bull (owner Laojun)
Scorpion Demoness (蠍子精) animal in heaven - scorpion (no owner)
Sai Tai Sui / Great King Jupiter's Rival (賽太歲) pet - golden hair wolf (owner Guanyin)
Yellow Toothed Elephant (黃牙老象) pet - white elephant (owner Samantabhadra)
Golden Winged Great Peng (金翅大鵬雕) pet - roc (owner Buddha)
White Deer Spirit (白鹿精) pet - white deer (owner Old Man of the South Pole)
Lady Earth Flow (地涌夫人) pet - rat (owner Li Jang and Nezha)
Grand Saint of Nine Spirits (九靈元聖) pet - Nine-Headed Lion (owner Taiyi Jiuku Tainzun)
Jade Rabbit Spirit (玉兔精) pet - moon rabbit (owner Chang'e)
It is noted that most pets or animals that escaped heaven were only spared because their owners came in time to stop Wukong or Bajie from killing them,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Scorpion Queen as she had no owner and thus was killed. Pets have a far easier time to cultivate in heaven as they have access to scripture or magic items to aid in their escape and power growth, giving them a large advantage if they make it to earth and become demon rulers if they so wish.
#anon ask#anonymous#anon#jttw#journey to the west#sun wukong#xiyouji#ask#Zhu Bajie#Jade Rabbit Spirit#Grand Saint of Nine Spirits#White Deer Spirit#Golden Winged Great Peng#Yellow Toothed Elephant#Sai Tai Sui#Great King Jupiter's Rival#Single Horned Rhinoceros King#King of Spiritual Touch#Yellow Wind Demon#Lion-Lynx Demon#Azure Lion#Scorpion Demoness#Yellow Brows Great King
2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集) 2010/4/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01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舊曆的清明節,我們選擇在這一天啟講《淨土大經解演義》。這個名稱對一般人來說好像很生疏,佛門的老同修知道,「淨土大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現在有九種不同的版本,我們所選擇的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依照朝代先後來排列,這是最後,就是第九個本子。「解」是註解,夏老的弟子黃念祖老居士註的。這個緣起也很不可思議,《無量壽經》在大乘教裡面,佛門裡面就感到很稀有。為什麼?因為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了許多經論,老人家只講一次,沒有重複的,唯獨《無量壽經》重複講了好幾次。在中國翻譯的,我們在譯經目錄裡面看到有十二種,那是翻的次數最多的,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十二次的翻譯。當然同一個本子有多種的翻譯,裡面的文字當然不一樣,內容肯定是大同小異。像《金剛經》有六種譯本,這我們在《大藏經》裡面都能看到,那是同一個原本,也就是世尊只講一次。《無量壽經》就奇怪了,它這個譯本裡面差別很大,最明顯的,也是這個經裡最重要的,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十二種本子現在存下來的只有五種,有七種失傳,現在《大藏經》裡面有目錄,沒有經本,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
流傳下來這五種的原譯本,四十八願的兩個本子,二十四願的也是兩個本子,還有一個本子宋譯本三十六願,這個差別太大。如果說一種原譯本,決定不可能有這種差別,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從本願上這三種差別,古大德判斷,那個失傳的七種本子就不知道,不曉得內容,從這五種本子就肯定世尊至少講三次,三次說的阿彌陀佛的本願,世尊講的條目不相同才會有這種差別。這個推測是很合乎邏輯的,我們一般人也都能接受的。多次宣講不容易,要不是非常重要,世尊不可能多次宣講,幾乎多次宣講在《大藏經》裡找不到痕跡。所以這部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那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尤其是我們看到善導大師說了兩句話,善導是唐朝時候人,傳說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意思就是講十方諸佛示現在世間,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佛家的宇宙觀,現在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觀,太大!我們今天的天文學家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天文學家所觀察的、所了解的,在佛法來講還不能超越娑婆世界。
我們學經教這麼多年,包括前輩這些大德,更早的以為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就是我們地球,太陽繞著須彌山轉,很多人誤會,把喜馬拉雅山認為是須彌山。以後科學證明,我們這個地是個圓形的,叫做地球,跟天上星星沒什麼兩樣,也不算太大的,是繞著太陽轉的,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的,知道有太陽系,太陽是繞著銀河系轉的,可是我們的觀念就沒有辦法轉變過來。須彌山在哪裡?須彌山肯定不在地球上。佛法裡面形容須彌山稱之為妙高,高我們能理解,妙很不好懂。我們原來都是以為一尊佛土,就這一尊佛教化地區,好像是現在科學家講的銀河系。我自從一九八六年,跟黃念祖老居士結了這個緣,認識了,在當時我們兩個非常欣慰,因為弘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只有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講這部經,我在海外講這部經。我們見面,黃老就給我提出這問題,告訴我,佛經上所講的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是銀河系,銀河系的中心是黑洞,須彌山應該就是指這個黑洞。黑洞之高大我們能理解,黑洞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了解它真正的狀況,只知道它的引力很大,連光線都沒有辦法穿過,都被它吸引。這是銀河系的核心,所有的星球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來轉,我們中國古人稱之為「黃極」,這才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那就是一千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現在天文學家沒觀察到,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像這樣的世界在這個太空當中無量無邊。講到一個華藏世界,一個華藏世界好像一棟大樓一樣,二十層,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像這樣的華藏世界又不曉得有多少!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世界觀,宏觀世界,確實是不可思議。
佛出現在世間,每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是最小的。有二、三個大千世界,五、六個大千世界,十幾個大千世界都有,佛也有福報大小不一樣。原因在哪裡?因地修行的心量不一樣,所以感的果也不相同,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是不同的,這是講度化眾生的緣不相同。所以學佛人要跟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將來你成佛度的人就多了,廣結法緣這很重要。佛示現在不同的佛國土都有緣,不能說沒有緣,都有緣,這緣很複雜。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能夠穩當、簡單、容易、快速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圓滿成佛,還源了,用什麼方法?就是用淨土念佛的方法,所以善導講「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經是什麼經?這個經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稱之為淨宗第一經。淨土宗真的是簡單,所依據的經典就是五種,世尊當年講的時候就三種,三部經,淨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分量都不大,三經如果是白文,就是經文沒有註解的,合訂起來薄薄的一本,分量很少,簡單、容易而且成就非常殊勝,這是善導大師給我們的信息。
我們要相信,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就是有機緣,你有遇到這個機會,你能夠回歸自性,你能夠圓成佛道,這個機會多難得。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又遇到佛法裡頭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這個法門也稱之為難信之法,因為它的方法太簡單、太容易,所以很多菩薩不相信。從理上講,必須要妄盡你才能還得了源,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這個原則,妄是煩惱,三大類的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這三大類。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六道不是真的,像一場夢一樣,你在六道裡沒出去,在作夢,夢中沒醒過來。什麼時候你把見思煩惱放下,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講的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見思煩惱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就醒過來,從六道這個大夢醒過來,就是阿羅漢,六道沒有了。六道沒有了,醒過來,還在夢中,為什麼?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妄想,這還是煩惱,比見思煩惱輕一點,還是有。如果把分別也放下,不再分別,不但不分別,妄想也放下。妄想是什麼?我常常講叫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當然就沒有,你就真醒過來,這一醒過來,四聖法界沒有了,就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包括六道,下面是六道,上面是四聖,這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佛也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不能執著、不能分別。這個放下之後,四聖法界不見了,夢境你真的醒過來了。這時醒過來還有境界相,還有相,這個相是什麼?我們通常稱它作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講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那都是如來的實報土。說如來的實報土,諸位要記住,就是自己的實報土,自他不二,他是諸佛如來,真的是不二。
所以這些年來也是我們極力在提倡的,佛事用淨宗裡面的《三時繫念》,中峰禪師編著的,禪宗的大德,你看看編的這個繫念的儀規完全用淨土,冥陽兩利。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在哪裡?彌陀是自性,淨土也是自性,心跟性是一不是二。你要真的明白了,你就曉得,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關係是多麼的密切。講關係這就屬於倫理,倫理講關係。大乘經教裡講關係講透了,講到究竟圓滿,遍法界虛空界,上面是諸佛,下面是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體,你說講到這種關係。所以那個愛心叫「無緣大慈」,慈是愛心、關愛,無緣是沒條件;「同體大悲」,悲是憐憫,憐憫一切迷失自性的眾生。要知道他跟我們是一體,不是外人,同體、無緣,沒條件的去幫助他。所以人間有真愛,真愛是佛菩薩的愛,就是大慈大悲,真的,覺悟的人有,迷失自性的人不是沒有,他迷了,迷了它變質。所以這個愛,佛在經上講有愛緣慈,像現在這個世間父母對子女的愛叫愛緣,他有慈悲,慈悲是他有血緣、有骨肉關係,從這個關係。有眾生緣慈悲,心量大一點,愛自己也能愛別人,《弟子規》裡頭「凡是人,皆須愛」,那是眾生緣慈悲。菩薩,菩薩有法緣慈悲,又高一層,他了解事實真相。真正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佛的慈悲,那沒條件,那才叫真愛,其他的是有條件,這沒有條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找到佛才找到真正的親人!我們像小孩迷失了方向,我們真正把父母找到,關心我們的、愛我們的人找到了,這個人就是諸佛、法身菩薩,他們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回歸自性,這就功德圓滿。所以眾生跟佛,所不同的就是迷悟,除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同。這在大乘教裡面,愈讀你就愈清楚、愈明白,念到最後,你就豁然清楚,原來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處。
淨宗真難信,特別是對知識分子。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年輕那個時候也是學校念書,受了一些老師的影響,認為佛是宗教、是迷信,而且在宗教裡是多神教、泛神教,在宗教裡面它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講一個真神,佛教所表現的確實是迷信,這是我們當時不了解。現在社會不了解的人更多。我跟方老師學哲學,在最後一個單元他跟我講佛經哲學,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是泛神教,它哪來的哲學?」老師告訴我,他說「你不知道,你年輕,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當時他這麼告訴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樣我接受佛經哲學這個課程,才把過去錯誤觀念轉過來,重新來認識佛教。我的緣很殊勝,方老師把這介紹給我之後,不到兩個月,我就有個機會認識章嘉大師,是清朝末年蒙古一個親王給我介紹的,認識章嘉大師。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法,這也是方老師的慈悲,指出我一條學習的道路,他告訴我,他說佛法不在寺院,在哪裡?在經典,你要真正找到佛教,你要從經典裡面去找。這個引導非常重要,所以我始終感謝老師的恩德。因為沒有這個指點,我們要去請教出家人,許多出家人把經教都丟掉,都不學習,他說不出來,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肯定懷疑,信心就沒有了。所以他知道在經典裡面。他說從前的出家跟在家學佛的,那都是了不起的學問家,真的是大德、大哲,他說現在很少了。
我接觸章嘉大師之後,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去看兩樣資料。這《大藏經》裡面有的,在那個時候沒有單行本流通,《釋迦譜》、《釋迦方志》。他老人家很慈悲,你要學佛,你先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就不會走彎路。這個資料看完之後,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確實很偉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教育家,他跟宗教掛不上鉤。出身於王族,他的父親是國王,那個時候,古印度跟中國春秋戰國時候差不多,都是很多小國家,他是王子,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所以我們知道青年的釋迦牟尼非常好學,離開家庭出去求學,那個生活很苦,像苦行僧一樣。印度確實是好地方,在當時這個地球上學術,特別是哲學,可以���得上是世界上的頂尖。宗教亦如是,印度是宗教之國,他的學習,所有宗教的這些大德他都見過、都學過,而且學得非常認真,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當時印度他們有個很好的一種風氣,就禪定,無論是宗教、是學術都重視禪定。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那不是釋迦牟尼佛所倡導的,不是的,古印度宗教、學術統統都學這些東西,當然年輕的釋迦牟尼也不例外。
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就發現六道,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修定修到一定的程度你都見到,你見到跟他見到,你們談談裡頭完全一樣的,見到的人太多!上面從二十八層天,下面到阿鼻地獄,整個六道裡面的狀況他們一清二楚。可是那要問這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不但在印度所有宗教無法答覆,印度的一些哲學也不能答覆。釋迦牟尼佛修了十二年,三十歲,於是他就把學習放棄,學了十二年算是畢業,放棄了,在恆河邊上畢缽羅樹下打坐,他開悟了,以後那個樹叫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他在那個地方大徹大悟。入更深的禪定,什麼禪定?在《楞嚴經》裡面首楞嚴大定,在《華嚴經》上說師子奮迅三昧,這就見性。也就是說真正把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就恢復了自性,這才把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六道輪迴那是一個小點,太渺小了,統統搞清楚了,當然非常高興,把他這個境界詳詳細細的講出來,做了一個報告。給誰講的?給人講,人聽不懂,別說我們世間人聽不懂,二十八層天人也聽不懂,所以他在定中講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知道他在那裡講《華嚴經》,《華嚴經》就是世尊開悟的境界。他說得詳細,全說出來了。說了多少天?經上給我們記載的二七日,就是十四天,也有經上講三七日。這個我們可以不必去體會,也用不著去考證,不要去搞這些分別執著,頂多是二十一天,定中講的。
禪定裡面時空沒有了,時間跟空間沒有了,這個我們能夠信得過,為什麼?有科學證明。科學什麼樣證明?催眠是很科學的,催眠裡頭那個時空沒有了,你看催眠兩個小時,他可以能回憶到過去好幾世,催眠時候他能夠到天堂、也能夠到地獄,你看時空都突破。所以我們知道催眠也是要精神一切放鬆,一切放下,心裡沒有雜念,原理是一樣的。禪定那功夫就更深,他時間就更長,七天、二十一天,確確實實能夠把遍法界虛空界都看清楚、都看明白。其實要不要那麼長?不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通達明瞭,就看你放下多少,功夫淺深不在別的,在你放下多少。所以諸位要想用功,千萬不能執著,你放得愈多,你的心愈清淨,你就愈接近你的自性。《還源觀》裡面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愈放得多就愈接近,愈接近的時候你就愈了解。了解真相之後,他老人家出定,開始教學,為什麼開始教學?慈悲心自然流出來,沒有理由、沒有條件,見到眾生就想幫助他回歸自性。為什麼?他跟我是一不是二,覺悟的人知道,迷的人不知道,一體。這樣一展開就教了四十九年,世尊七十九歲圓寂的,三十歲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所以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他是什麼身分?職業教師,一生教學。教什麼?他所講的這一切經,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文字,都是這樣講的。是世尊圓寂以後,學生們把老師過去所教的、所說的,把它記錄下來,這才成為經典。記錄也不是簡單事情,找一個複講的,找到誰?找到阿難,阿難是佛的侍者。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經,阿難都聽過。阿難是他最小的堂弟,他們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老八,年齡相差二十多歲。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前面講了二十年,釋迦牟尼佛開始講經的時候阿難出生,講了二十年,阿難二十歲他才出家,前頭二十年阿難沒聽過。所以經上有記載,在有空閒的時候,世尊把過去所講的都給他說,所以他聽得很完整。阿難記憶力特別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像錄音機一樣,他能原原本本把它說出來,他有這種能力,這稀有,弟子當中只有他記憶力最好。所以佛滅度之後,大家請阿難升座複講,五百阿羅漢,就是佛當年弟子,經常聽經做證明,講的必須五百阿羅漢都同意,阿難沒錯,佛是這麼說的,才記錄下來;有一個人有疑問,這就得刪掉,取信於後人。經藏結集是這麼樣的嚴格,不是容易事情。
當年結集的文字是梵文,古印度文現在已經很少人懂。傳到中國是梵文,中國當時這些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也是學梵文,從梵文翻成中文能沒錯誤嗎?我們現在說用一篇英語文章翻成中國文,能不能百分之百的翻出來?不可能,總有差誤。別說是外國語文,我們以中國古文,古人一篇文章,現在找幾個,找十個人,你叫他用白話文翻出來,十個人翻的不一樣,到底用哪個做標準?這很難講,這能叫人相信嗎?我當年就用這個問題向方東美先生請教,怎麼能讓我們生起信心?方老師非常感慨的說,他說古時候的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所以才受這麼大的侮辱、受這麼多的苦難。從前中國人不是,非常自豪,梵文經典翻成中文之後,不但意思完全沒錯誤,文字比原文還要華麗、還要美;換句話說,有了中文本,梵文本可以不必要,這樣的自豪。中國隋唐時候那個中國人真正像個中國人,哪裡像現在?這是方老師告訴我的,化解我這個疑問。
真的嗎?是真的。中國自古以來,確確實實禮義之邦,泱泱大國,一直到清朝,這種自信心都沒有消失過。清朝的末年,晚年才出了問題,出問題因��很多,近代史裡面都記得很清楚,不是中國傳統有問題,是當時國家領導人慈禧太后她出了問題,真的叫一人興邦,一人滅亡一個國家民族,一個人關係太大了。清朝從開國,到她的丈夫是咸豐,慈禧太后是咸豐的妃子,歷代的帝王都是把儒釋道這些高人,現在的名詞叫專家學者,請到皇宮,皇帝帶著嬪妃、文武大臣天天聽課,天天在學習,真幹!這個制度慈禧廢除的,慈禧不再聽這些儒釋道的大德的話,不聽他們的,她迷信,她駕乩扶鸞,她喜歡神仙,國家的事情都在乩壇上去請示,這樣亡了國。這個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章嘉的前一世都是清朝歷代皇帝的國師,四大喇嘛只有他一個在北京有道場,北京有章嘉大師的住所,經常在北京,這是皇上的顧問。他老人家告訴我的,他說這個事情壞在慈禧,把制度破壞,領導人對於傳統不重視,逐漸影響到群眾。我們要追究,我們傳統文化這麼好,為什麼到今天有這種地步?源頭出在慈禧。我們要知道、要愛護,要怎樣把它恢復起來。
所以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之後,才知道佛法的殊勝,愈學愈歡喜,這才發現了,真的發現了寶,無比殊勝的珍寶,這是經教。可是大乘教裡面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今天典籍有,傳人沒有了。民國年間真叫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末代,抗戰期間大概還有十幾個人出家、在家,戰後愈來愈少,這些大德凋零了,後繼無人,特別是最近的五十年。這是我們知道,佛教真的面目完全沒有了。我們在��灣,台灣真正講經教學的,只有李老師一個人,他在台中辦了一個蓮社,蓮社開班教學,他開了十幾個班都是傳統文化,像一個社會教育一樣、補習班一樣,不收學費的。李老師本身多才多藝,他懂得東西很多,他有能力教人,在台中教三十八年,這走了,九十七歲走的。在台中三十八年講經沒中斷過,不過他一個星期只講一次,星期三固定的,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所以他不需要宣傳,每個星期三到台中慈光圖書館,一定看到他在那邊講經,一星期一次。教我們學生,教我們這一班年輕的學生講經,也是一個星期一次,我們在星期五,教我們講經、教我們古文,像江逸子他們一個小班,跟他學詩詞的。其餘還有許許多多科目,老師自己抽不出時間教,他在外面聘請老師。所以是社會教育,很有一點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個樣子。
所以現在在全世界佛教,我概略的想了一下,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我們要知道。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一生是職業老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本身的身分,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收學費。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食,樹下一宿,一生沒有建學校。在什麼地方教學上課?山林、樹下,人數不少!所以我們現在想想不簡單。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不離開他的,臨時來的,我想至少也有這個數字;換句話說,他講學聽眾應該有二、三千人。那個時候沒有這些擴音設備,在曠野,人要是聽不清楚還能有興趣跟他嗎?晚上在樹底下,風吹日曬雨打他都不怕,這是金剛不壞身。日中一食,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一點分別,那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身體。我們想想,無法跟人相比,我們到野外住上一個晚上,第二天到加護病房,怎麼能跟人比?這不是一天、兩天,四十九年過這種生活,能叫人不佩服嗎?真有功夫,身心健康。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原原本本的佛教。老人家一生沒有建道場,有他的道理,因為建道場就有人起歪念頭,怎麼樣來得到這個道場,他沒有,他知道後人會有這些副作用,什麼都沒有,這是我們應當學的。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道場國家建的,大富長者他們建立的,都叫十方道場,不是私人的。道場裡面的管理是自己管理沒錯,一切執事人員是選舉的。所以選舉制度最早是在佛門,住持當家都是選舉的,任期一年。因為什麼?那是服務。服務不能老叫他服務,每個人都要有這個義務,完全是義務,所以每個人至少都要有一年。寺院裡面臘月三十總辭,選舉選上來,第二天新選的人正月初一就職,三十總辭。所以它是這麼好的一個制度,不會有人爭,真的叫選賢與能來住持道場,所以它是一個教學的機構。在中國這就有了制度,正式上軌道,就正式辦學,釋迦牟尼佛那是私人教學,像孔老夫子一樣私人教學,傳到中國之後就有了制度,這個制度叫叢林制度。這是方先生過去跟我講過多次,至少有十幾次,印象很深刻,他說佛教要興旺起來,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制度就是學校,正式辦學校,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首座就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跟大學職工分配完全相同,名稱雖然不一樣,職責是一樣的,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學校,這在過去。現在都沒有了,現在佛教變成宗教應該是嘉慶以後,我們在乾隆、嘉慶年間,中國的寺院叢林還是教學,高僧大德代代都有人。現在已經變成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所以第二種是宗教的佛教。你看以經懺佛事、法會這個為主,講經教學沒有了,這變質了。第三種變成學術,大學裡頭、哲學系裡面有用佛經開課,我也教過幾年,變成學術,這變質了。第四種在國內觀光旅遊,觀光旅遊的佛教。還有一種很新的、很時髦的,企業的佛教,還聽說有上市的,企業的佛教。最後一種是邪教的佛教,那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其實跟佛教風馬牛不相干的,像所謂法輪功一類的,這完全是錯誤的。所以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我們學是學哪一種,這得搞清楚。
所以章嘉大師指我這條路,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也很聽話,我對老師非常尊敬,我聽老師的指導。老師以後不但教我跟釋迦牟尼佛學,還希望我出家走釋迦牟尼佛這條路。我照做,把方老師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證實,真的是幸福、美滿、快樂。挫折有沒有?挫折非常多,挫折都是考試。我們學佛,對人、對事、對物永遠要保持感恩,毀謗、障礙、甚至於陷害,你都會遇到,對這些人都要感恩。為什麼?他來考我,我都能通過,沒有怨恨,只有感恩。他為什麼會這樣障礙我?大概總是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過去生中也許我障礙了他,這冤冤相報,我們現在明白、覺悟了,接受這個果報,把這個冤孽化解,我不報復他,我也再不怨恨他。另外一種,那就是古往今來都不能避免的,嫉妒障礙,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小心,姿態不夠低,引起他的嫉妒心,是我的錯,不是他的錯,我們也要感恩他。佛法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緣有叫做時節因緣,中國古人常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人與人相處,能相處個三年,你就厭煩了,就會出問題,我們要知道小心、謹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佛菩薩、要以聖賢人教導我們標準去做,嚴格遵守決定有好處。對於傷害我們的人,我們用報恩的心情來對待,時間久他知道了,他知道他也悔改,可是怎麼?不好意思說出來,面子問題。這我們知道,內心對我們不再怨恨,就化解了,你說這個多快樂,這多麼好的一樁事情。
所以現在這個世間,冤冤相報太多太多,為什麼?你對待人你不是布施恩德,就免不了跟人結怨。現在為什麼孝子賢孫少,你想想你對待人有沒有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才有報恩的人來,布施財物才有還債的人來。處處想佔人便宜,那是什麼?你的兒孫就是討債來的;處處是以高姿態去壓人,那就有報怨來的。麻煩在此地,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都是自作自受。人都是好人,老祖宗教給我們「人性本善」,大乘佛法教給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怎樣看人?我們要看人,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都是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善財為什麼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我早年講《華嚴經》,講《四十華嚴》,也用了不少時間,可惜那個時候連錄音的設備都沒有。我講一半明白了,知道他成就的祕訣,就是他的心目當中,眾生全是善知識、全是佛菩薩,所以他成就了。我細心去觀察,在經典裡面查這些信息,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根本智,也就是得清淨心,大徹大悟。悟後起修,起修是什麼?起修就是生活。文殊菩薩叫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參學是什麼?接觸社會各個層面,你從早到晚所接觸的這一切人,全是佛、全是菩薩;凡夫,自己一個是凡夫。他是這樣的心態,把他在老師那裡所學的,全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方老師介紹《華嚴經》的時候告訴我,《華嚴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善巧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你看把它的道理、方法,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出來給你看。他說這種教科書,他把《華嚴經》看作是佛學概論,世界第一,找不到第二種這麼好的教材。所以他老人家晚年在輔仁大學(教會大學)博士班裡面講華嚴哲學,真有受用。我們接受老師指導,才知道佛法無比殊勝,佛法確確實實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我自己的問題很多,過去生中沒修福報,所以這個命,命是真的,你讀《了凡四訓》,你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所算的,二十年絲毫不差。你每年的收入,你每年考試的名次,你每年這地位升的等級,命裡全給你注定。袁了凡先生日常生活當中他什麼都不想,跟雲谷禪師在禪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種人很少,雲谷禪師很驚訝,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是相當的功夫。就問他:你怎麼修的?他就說出來,他也很老實,「我沒有功夫,命給人算定,起念頭沒用,不如就算了,不起念頭了。」雲谷禪師笑話他: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凡夫。他說「怎麼說呢?」這給他解釋。這是一個人真正懂得命運,不打妄想。你相信命運,你看雲谷禪師就教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你命運從哪裡來?過去生中造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老人,他大我三十九歲,我那年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六十五歲,他看的人多了。我這個人,除了有一點小聰明之外,命裡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就是貧賤,叫花子命。還有一點善根,難得這一點,懂得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都相信。所以他幫助我,教我修三樣東西,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教我這個,這是改造命運。財布施沒有錢,每個月自己這一點工資,連生活都相當困難,哪有錢布施?他問我說: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還可以。一塊錢可不可以?一塊錢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去布施,首先要有布施的意願,有這個念頭。以後常常到寺廟去借經書看,不是搞別的,寺廟有經書,這外頭買不到。看到寺廟裡面印經書,拿個小本子來募捐,我們出五毛、一塊都行,我們從這裡做起。放生,我初學佛的時候就是放生、印經,真的愈施愈多,一點都不假!以後跟李老師學經教,再出來講經,講經是屬於法布施。大概我講了十一、二年,有一次遇到甘珠活佛,這人都不在了,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在藏傳他地位也很高。有一次他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你過來,我有話告訴你。我說「佛爺,什麼話?」我跟他很熟。他說:我們在背後都在批評你。我說:批評我什麼?他說:你人很聰明,也是個好人,很可惜你的命很苦,短命。我說:這些當面可以說,我知道很清楚,我不會把這個放在心上。他說:你這幾年講經功德很大,你的命運都轉變了。我說:真的嗎?「真的,你壽命很長,福報很大。」我也沒有求福報,我也沒有求壽命,真的。他跟我說這些話第二年他就往生,我沒想到他往生那麼快。
所以遇到佛法,命運才有個很大的轉變,每一次的挫折就是一次大幅度的提升,跟在我身邊的同學都親眼看到。我們學佛只有一個使命,希望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效法釋迦牟尼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那就是靠教學。個人的苦難、社會的災難,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眾生迷惑顛倒、造作不善業所感得來的。如何能夠幫助這些眾生、幫助社會化解災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老辦法,講經教學。所以講經教學的人愈多,受教的人愈多,覺悟的人愈多,社會上許多問題都解決了,所謂自然災害也逐漸化解,這真的,不是假的。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最近在東京召開一個會議,他邀了我,我寫了一篇講演稿,讓鍾茂森居士代表我參加,在大會上做個報告。科學證明我們的意念不可思議,所以大乘教裡面,宇宙從哪來的?萬法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佛說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我們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我們環境的問題,今天環境就是自然災害,佛法裡頭教給我們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你要真正懂得「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只要把心轉變過來。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教導我們轉惡為善,有標準,《十善業道》是佛家的標準。這個十條你別小看,在小乘教裡面展開是三千威儀,就是這十條展開的;在大乘菩薩法裡面展開是八萬四千威儀,這十條一擴展就是八萬四千條,不可思議。所以十善修圓滿,就是八萬四千條你統統都落實,你就成佛了。
儒家《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可別看輕!那個一展開也是八萬四千條,是傳統文化全部的落實,就在那裡頭。所以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四庫全書》,都離不開,每一條都離不開。就像十善業道一樣,這一部《大藏經》裡面,每一部經、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正好也是遇到現前災難太多,所以我發心把《華嚴經》暫停,停一年到兩年。這一次我講這部經,《無量壽經》過去講過十遍,而這一次,這一次我不講經,我講註解,講誰的註解?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黃老居士跟我是朋友,也是我的老師,他跟我的老師同一輩分,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大士的學生,梅大士跟夏蓮老是師兄弟,非常好的道友。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蓮老的學生,所以沒有見面之前,我曾經聽李老講過他的名字,有這麼一點印象,黃念祖,有這麼一個印象。所以當年,一九八六年,我在美國華盛頓,華府佛教會那個時候我是會長,同修們來告訴我,他們想邀請密宗的一個上師到美國來弘法。當時我聽了很不以為然,我們是淨土宗,不要再涉其他的派門,我說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問他:這密宗大德是誰?他說:黃念祖。我腦筋有這麼一個印象,黃念祖,我想了半天想到了,我說:他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他說:是的。我說:那請他來。這是李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幾次,我以為他已經作古了,不在了,他還在人間,那很難得,他的東西是真傳,那個沒有問題。這是梅老、夏老親手調教出來的,我說這個大德難得,你把他請來,就這麼請來。
請來之後才曉得,他在國內弘揚這個會集本,我在海外,他聽到,我們兩個都非常高興。非常難得,他那個時候註解剛剛寫完,用油印印的本子,字都很糢糊不清楚。我們知道油印印的東西,頂多不會超過一百份,超過一百份那蠟紙就不能用了,所以用這樣的本子。當然帶到美國他就這麼一套,一定是選印得比較清楚一點的,送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他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所以序文是我給他寫的。早年我到北京,去了好幾次,專門去看他,就是為了看他去的。每一次去,我們都有很長時間來討論佛法的問題,他教了我很多,所以我們是好朋友,他也是我的老師,我也感恩他。不容易,夏老會集這一本,這個本子哪裡是凡夫能做得出來的!在過去會集的,王龍舒、魏默深,彭際清的節本,都有問題,都不能算是盡善盡美的本子。看到這個,再你看看梅光羲居士那篇很長的序文,講得非常清楚。所以李老師在台中,傳到台中之後,李老師把這個經講了一遍。經那個時候沒有註解,他自己用眉註,毛筆寫的,工工整整。他講這部經的時候,我還沒有到台中,我沒聽到,但是他把他這個眉註的本子給我,我能看得懂,我拿到這個本子我也就能講,我有這個能力。所以當時我們就想開講這部經,向老師報告,老師說不行,時候沒到,時節因緣沒到。所以台北那邊同修把經都印好了,結果改《楞嚴經》,我在台北,我《楞嚴經》是跟他老人家學的,前後講過七次。
什麼原因?嫉妒障礙,在台灣大家對於夏老有成見,對於李老師也有成見,所以老師叫我迴避。等到他老人家往生,我在美國,想到老師給我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很多人沒看見,我就發心把它印一萬本,第二年一九八七年印成功,這就流通出去,在外國,在美國同學們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就請我講。所以我第一次講《無量壽經》,在加拿大溫哥華,第二次在三藩市,先後一共講了十遍,這樣才講開,才流通出去。這原本,我這一次帶來了,我送給胡小林,給他做一個紀念,他也是受持《無量壽經》,讀誦的遍數很多。往後,《無量壽經》我們要永遠把它傳下去,我們感謝夏老會集的恩德,感謝黃念祖居士註解這部經的苦心。所以這一次我發心講他的註解,叫《演義》,你看《華嚴》有演義,《彌陀經》蓮池大師有《疏鈔》,蓮池大師的學生把《疏鈔》再做一個註解叫《演義》。諸位大概對演義概念最深的,可能是小說裡的《三國演義》。我們用這個方法在一起學習,深入透徹來學習,就像胡小林學習《妄盡還源觀》的方法一樣,字字句句我們都把它講清楚。
這也是這些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學術界的人,我接觸得很多,特別對於現在大學生的感受,跟從前不一樣。我早年教大學的時候學生還算不錯,上課我們已經不是古時候的授課,是講學,講兩個小時,學生都能夠很安靜的聽下去。現在學校不行,現在學校學生的注意力大概只有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他就心不在焉。所以我常常就問這些教授,你在學校授課,你們怎麼教的?他說講課十五分鐘。後面呢?後面聊天,用這個方法去打發時間。這是我們看到非常難過的,也就是學生心浮氣躁;換句話說,他們在人生當中,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是盲目的,這很悲哀的現象。因此我就想到孔夫子兩句話,這兩句話在今天要特別把它提出來,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是做學問的態度,了不起!述而不作是什麼?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夫子自己講的,他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所講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我們能相信嗎?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我才相信,特別是《華嚴經》、《還源觀》裡面所說的,為什麼?古聖先賢他們都見性,真的明心見性。我曾經問過李老師,我說:老師,孔子、孟子、老莊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他笑了一笑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普門品》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可是他們的身分沒暴露。所以我們在理上真的是能講得通,他們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
見了性就是圓滿的,你在那上不能加一點,也不能減少一點,都是圓滿的。他證的是圓滿的,你明心見性證的也是圓滿的。所以「如來」兩個字裡頭有一個解釋,「如來者,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他是一樣的,所以他說「我說的統是古人所說」,行,一點沒講錯,自他不二。所以推諉古人所說的,自己沒有創造發明,是謙虛。無論是世法、是出世法,謙虛是第一。你看六十四卦裡面講,「滿招損,謙受益」,六十四卦只有謙卦「六爻皆吉」。現在人心浮氣躁、不謙虛,所以不但聖教他不能接受,世間學術他也不會成就,找一個像唐宋元明那個時代的一些文學家,在今天都找不到。所以,述而不作太重要!信而好古,對於古人東西誠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喜歡古人、喜歡古人的教誨,那種東西千錘百鍊,禁得起考驗,時間的考驗、人事的考驗,它還能流傳到今天,可見得它有價值,我們要尊重、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你看佛法講的,從理上講多簡單,眾生跟佛沒有兩樣,不一樣的是什麼?就是迷悟,佛菩薩覺悟了,眾生沒覺悟、迷了。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幫助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妄盡還源,這就是教育。幫助他還源,幫助他證得菩薩、證得佛了,有沒有功德?沒功德。為什麼?他本來是佛、他本來是菩薩,那個覺是本覺,本覺本有。
你才曉得這些大聖大賢幫助人,他心地多清淨,真一塵不染,沒有一個妄念。我要怎麼幫助你、對你有恩,這是妄念,沒有!絲毫都沒有,所以他清淨、他自在,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現在人對佛教誤會很深,我們講解的時候要特別講清楚。印度人講佛,中國人講聖人,佛是什麼意思?覺悟的意思。聖是什麼?聖是明白的意思,明白不就是覺悟嗎?覺悟不就是明白嗎?所以它是一不是二。我們稱孔子「至聖先師」,我們稱佛也可以這樣說「至聖本師」,用這樣稱呼,大家就不會覺得迷惑,不會再說它是宗教,至聖本師,根本的老師。他們都是教我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說這兩句話在《論語》裡頭,佛這兩句話在哪裡?在《華嚴經》,《四十華嚴》經題裡面,清涼大師說的,說的比孔子還要說得圓滿。他說世尊曾經講,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古佛所說的,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經上多加一個字,述而不作,他講到這種程度,是不是真的?真的。為什麼?今佛跟古佛沒有兩樣,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哪有兩樣!
所以我們把這兩句話如何落實,落實在這一次,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的註解。我們報恩,報夏老的恩,為我們會集這樣圓滿的一部典籍,稀有難逢。我相信夏老不是普通人,再來人,我曾經問過黃老,黃老點點頭,他說這個不能為外人道。我們懂得,心裡清楚。黃念祖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不容易,在他那個環境裡面寫成這麼一部註解,太難得!蒐集這麼多資料,我到他家裡去過好幾次,看到他的書房裡堆積的這些資料,確實三寶加持,幾乎他所想的東西都有人送給他,這是普通人能做到嗎?這麼好的經、這麼好的註解,如果我們不認真學習,怎麼對得起夏老?怎麼對得起黃老?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這部經?報佛恩、報老師的恩、報國家的恩、報眾生的恩,我們用《演義》這個方法,也就是認真細心的學習。這是這一次講經的因緣,在我們這個時代,具體報恩的方式,要用這個方法,我們帶頭來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明天我們就要開始從「前言」學起。好,謝謝大家。
3 notes
·
View notes
Note
is “Muzha” & “moska” the same person?
I've seen disagreements about this topic, even tho I do believe they are the same.
Yes, they are the same person. Mokṣa is just a translation for Mucha/zha (木叉/吒). For instance, the title of chapter 22 reads:
Eight Rules fights fiercely at the Flowing-Sand River; Mokṣa by order receives Wujing's submission (Wu & Yu, 2012, vol. 1, p. 421).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You'll notice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uses Mucha (木叉). Another name for Mucha is Hui'an (惠岸). Both are mentioned in the end of chapter 22:
The Bodhisattva immediately called for Hui'an. Taking a little red gourd from her sleeves, she handed it over to him, saying, "Take this gourd and go with Sun Wukong to the Flowing-Sand River. Call 'Wujing,' and he'll come out at once. You must first take him to submit to the Tang Monk ..." 菩薩即喚惠岸,袖中取出一個紅葫蘆兒,吩咐道:「你可將此葫蘆,同孫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悟淨』,他就出來了。先要引他歸依了唐僧。
[...] In a little while the two of them lowered their clouds and arrived at the Flowing-Sand River. Recognizing the disciple Mokṣa, Zhu Eight Rules led his master to receive him (Wu & Yu, 2012, vol. 1, pp. 431-432) 他兩個不多時,按落雲頭,早來到流沙河岸。豬八戒認得是木叉行者,引師父上前迎接。
I hope this helps.
#Moksha#Mucha#Muzha#Nezha#Sun Wukong#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Creation of the Gods#Investiture of the Gods#Lego Monkie Kid#LMK#Guanyin#JTTW
29 notes
·
View notes
Text
了悟因果,放下執著
以下三則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我的本性相對固執。在與家人相處時,若感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卻跟家人無法溝通的時候,就經常會急躁起來,不由自主的大聲呵斥。跟外面的人倒很少這樣,所以妻子經常說我是「家裏狗」,意思是對家人很兇,對外面無理的人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對付。
聽到妻子的數落,以前我會不知不覺地生氣,可能又要爆發一場吵鬧。現在的我會一笑了之,甚至還會好言道歉。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不管對錯,家人之間的相處圓滿,才是最重要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現在很少對兒女大小聲。兒女都慢慢長大了,雖然現在他們還是經常依賴父母,但已經有自己的主見了。作為父親,現在沒有必要再打罵他們,他們已形成自己的一套人生觀,現在強行扭轉他們的人生觀,恐怕沒有必要,當然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兒女的人生觀不一定是錯的,自己的人生觀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做好自己,好好修行。高僧大德從來都是和風細雨,而讓普通大眾感受到感化的力量。
分享二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做事情,要本著良知良能來做;人的所做所為,上天都知道,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前陣子公司體制上做了一些變動,有兩個同事明明做得不錯,卻被上層老闆因為自保,而丟出去解雇了,知道實情的同事們,都因此憤憤不平。以前的我,每當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情,總是想要跳出來路見不平,修行後,知道很多世間的事情,無法用短程這一世來做解釋,但不願意姑息不良風氣的我們,應該對不平等的事情漠視嗎?
學習用圓滑和平和的方式處理事情,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不要隨意介入他們之間的因果,但要適時地幫助他人,用智慧去化解一些狀況。危機是轉機,有時候看起來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其實是老天在救你,讓你了盡這段被折磨的緣分以後,分道揚鑣,各自安好。
分享三
「吃虧就是圓滿。世間沒有什麼叫圓滿,只有『不計較』。若自己什麼都不計較,其實就是圓滿。」
在生活中做到不去計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有了非常多的修行機會。很多時候,明明知道自己在非自願的狀況下,被占了便宜,過去的自己總是會很糾結,心裡面衡量著要怎麼去避免這些狀況。過一段時間發現,越是自己往心裡面去,就越是變成計較了。要學習不和別人計較太多,適度的保護自己後,就別再去算計那些吃虧的部分。如何讓事事能夠圓滿,在於不計較這些小局,以大局為重,用智慧來化解,別總是想著要討回來。
學會跟自己相處,沉澱自己,把外界定義的名利財色看破放下,放下以後,心就不起波浪。如同清水不是修出來的,只是化掉泥沙,平息本來不該屬於這平靜心的雜念。「菩提自性」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念心本來清淨,只要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痴,不造殺、盜、淫,若能時時刻刻保持了了分明、處處作主,便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當體即是,動念乖真」,這就是佛法要宣揚的正法意義。
(分享結束)
此三則分享的共同點是:不計較,才圓滿。分享一是家庭中的不計較,不執著自己的觀念一定是對的,不強行要家人接受自己的人生觀,尊重家人的選擇,家庭和樂圓滿。分享二是看到同事受委屈,以前會忿忿不平,想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現在明白,學習用智慧圓滑的方式,適時地幫助他人,是保全他人,也是保護自己。分享三是自己被便宜吃虧,卻鍛鍊以大局為重,放下執著的計較心。
人生中會有很多的不如意,世人總是執著在表相上,覺得這裡吃虧了、那裡受委屈了,心裡總覺得別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老天爺沒看到自己的努力。然後,怨嘆上天不公,佛菩薩不保佑,自怨自艾、憤世嫉俗。這實在是因為不明因果,冤枉上蒼,又為自己增添心性上的罪業。
佛家說:「因果通三世」,很多看似不公不義的事情,背後都有因果討報在運作。同事、家人、上司、朋友,都是無緣不聚,無債不來,除了個人表面上不同的為人處事,深層的心靈意識都是被阿賴耶識的靈識業種所控制。《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因果通三世,要登高望遠,不是只有眼前所看到的如此,佛菩薩看到的是很遠以後,而人只看到眼前,要將心比心,站在業主菩薩的立場想。」因緣果報,才是世間的真相。
尤其現在,末法時期局勢混亂,許多的動盪不安,其實都是因果大清算,是人性的貪嗔癡過剩,造成地球磁場混亂。若您已經開始誦經消業,就持續按照佛菩薩的開示,精進誦經不間斷,行善布施不落人後,佛菩薩自會巡視護佑。其他的,隨遇而安莫強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在現在這個動盪的時局,再次品味又會有不同的體悟。
以下引用自成語典故:「邊塞附近有戶善於養馬的人家,某天,家中的馬兒忽然跑到胡地去了,鄰人們都前來安慰。父親卻不在意地說:『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怎知不會帶來什麼好運呢?』過了幾個月,那走失的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鄰人都來道賀。但是父親卻說:『這也不必太高興,怎知不會是災禍的前兆呢?』果然不久,兒子在騎馬時跌斷了腿,鄰人又趕來慰問。父親說:『腿跌斷了,怎知不是我們的福氣呢?』過了一年,胡人入侵,當地年輕人都被召去作戰,大多數人不幸戰死,兒子卻因為瘸腿,保全了性命。」(引用結束)
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塞翁失馬」,用來比喻因禍得福。人生中很多的起起伏伏,何嘗不是如此,��段備受折磨的相遇、每次遭受的挫折打擊,怎知不是老天爺在幫您消業障,怎知不是佛菩薩藉此機會在磨練您的心智呢?阿伯說:「平靜的海造就不出一名優秀的海員;要經過波濤洶湧與暗礁的歷鍊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海員。」學會轉念,不執著,實乃高度的智慧,不經一番磨練,無法體悟「看破」、「放下」的真實義。
若您遇到想不開、過不去的關卡,不妨來到牟尼精舍請示佛菩薩,佛菩薩會幫您開解因果,讓您明瞭人生遭遇背後的因果真相,透過誦經懺悔的過程,漸漸放下執著。透過持續的修行,練習「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痴,不造殺、盜、淫,若能時時刻刻保持了了分明、處處作主,便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0 notes
Text
人不能栽在人生的陷阱當中,要用超智慧和超能量來安排自己的一生,來好好地學佛,來好好地讓自己能夠精進,要懂得我們到人間不是來玩的,也不是要在人間創造出一番天地,而是藉人間短短的一生來修掉你心中不好的習氣,修掉你不良的行為,心向著菩薩,用著超人間的意志力來克服人間種種的困難,這樣你才能超脫六道,你才能超脫煩惱,因為一定要超過,你才能駕馭,就像你要騎馬,你必須要超過馬的高度,你才能騎上去。
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好好修心,心中要乾淨,心中要有希望,心中不能有要求,心中要能承受人間對你的各種各樣的折磨,因為我們到人間來是還債的。很多人經不起人間的一點點話語,很快地就像小草一樣被狂風暴雨打散了,堅持學佛信念的人,他會像一棵青松一樣越長越大。師父對你們的希望就是,你們要好好學佛修心念經啊,你們很可憐,因為你們不知道你們以後到哪裡去,因為你們今天還在一分一秒的遺失你們的時光,你們還是漫無目的地走在沙漠中,根本找不到人生的真正目標。希望你們每一天先從做好人開始,從不做壞事開始,慢慢地你才能悟出佛性的真諦。
《白話佛法十》31.守住願力悟出佛性
0 notes
Text
章怡是誰?
H:只聞章子怡,憑空創造一個章怡,神乎其技。文章多陷阱,宋儒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宋儒程頤說:「學原於思。」古人的方法有用。
多讀讀没煩惱。20240626W3
網路資料:
1881年,71歲的左宗棠迎娶了20歲的宮女章怡為妾。新婚之夜,章怡低頭坐在那裡悶不吭聲,臉上寫滿了嫌棄。突然,主動開口的左宗棠提出了一個“要求”,章怡嚇得不敢說話......
原以為靠近慈禧就是靠近皇上,但章怡還是想得太單純了,她非但沒有等來皇上,反而還被慈禧賜給了剛剛立功的左宗棠。
慈禧親自下令,哪怕心裡委屈,章怡也不敢反抗。就這樣,原計劃成為嬪妃的章怡帶著滿心的委屈和不甘,被抬進了左宗棠的府邸。
那日,左府張燈結彩,喜慶熱鬧,唯有章怡兩眼抹淚。
待賓客散去后,左宗棠來到了新房,此時的章怡正一言不發地坐在床邊,見左宗棠進來雖然起身行禮,但臉上卻寫滿了不高興。
左宗棠將她攙扶起來,受了一句:“真是委屈你了,我已經是半個身子入土的人了,今日奉旨迎娶你做妾,無疑等於毀了你啊!”
章怡一聽,瞬間對左宗棠多了幾分好感。緊接著,左宗棠又說道:“你現在我府上居住下來,等過幾年,找個合適機會我再給你尋覓一個好人家。”
章怡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嚇得不敢說話,因為她覺得左宗棠可能是在試探自己,所以不敢輕易接話。
但左宗棠卻很誠懇地說:“以后在外你是我的妾,在家裡你就是我的孫女。”章怡瞬間感動到落淚。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日子裡,需要章怡出面的時候,她就以“妾室”的身份站在左宗棠身邊,但是在家左宗棠就把她當成自己的孫女,家裡人也都很疼愛她。
三年后,左宗棠病逝,臨終前告訴兒子,幫章怡找個好人家,章怡一直在旁邊默默落淚,她對左宗棠更多的是敬佩。
左宗棠病逝后,左家人遵從她的意願,讓她回到了娘家,后來章怡遇到了如意郎君,一生都過得很幸福。
章怡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她的孫子幾乎人人都知道,名字叫:李嘉誠。
引用自 Lin 查核回應
假的。
1.左宗堂家譜並沒有妾。
2,李嘉誠是中國廣東省潮安縣人,迎娶左在福州或長沙的左宗棠遺孀並不可能發生。
3.這篇文章僅在中國內容農場存在,沒有任何記載左的第三任妻子及李嘉誠祖上的關係。
左宗棠,字季高,號湘上農人,署名今亮,諡文襄,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著名湘軍將領、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外交家、實業家、改革家、詩人。一生親歷了討伐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陝甘回變、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國歷史事件。然在中法戰爭馬尾海戰後,以欽差大臣之名重整湘軍督辦福建、臺灣海疆防務期間,壯志未酬病逝於福州,享壽73歲。
... 維基百科
簡介
出生資訊: 1812 年 11 月 10 日,中國岳陽縣湘陰縣
逝世: 1885 年 9 月 5 日,中國福州市
配偶: Zhou Yiduan (結婚於 1832 年–1870 年)
子女: 左孝瑜、 左孝威、 Zuo Xiaotong、 左孝琪、 左孝琳、 左孝寬、 Zuo Xiaoxun、 左孝璸
安葬地點: 中國長沙市Tomb of Zuo Zongtang
著作: 左宗棠未刊書牘、 左宗棠家訓譯註、 強經: 左宗堂一生的九大手段、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左宗棠卷, …
先前任職單位: 兩江總督 (1881 年–1884 年)、 陝甘總督 (1866 年–1880 年)、 閩浙總督 (1863 年–1866 年), …
李嘉誠爵士,大紫荊勳��,KBE,JP,香港企業家,籍貫廣東潮安,香港成長,人稱「李超人」,自1940年起居住並活動在香港,曾多年位居亞洲首富,連續多年蟬聯香港首富寶座。他創立的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企業之一。李嘉誠於2018年3月16日,90歲前宣布於2018年5月10日退休,集團董事局主席由其長子李澤鉅接任。 維基百科
簡介
出生資訊: 1928 年 7 月 29 日(95歲),廣東省
配偶: 莊月明 (結婚於 1963 年–1990 年)
(外) 孫子/女: 李思德、 李長禧、 李燕容、 李思穎
父母: 李雲經、 莊碧琴
子女: 李澤楷、 李澤鉅
兄弟姊妹: 李素華、 李嘉昭、 李嘉宣
淨資產: 356 億美元(2024 年) 富比士
章子怡
章子怡,中國大陸女演員、製片人、導演。出生於北京,從小習舞,1996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表演系,因主演張藝謀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成名,因李安電影《臥虎藏龍》揚名世界,後出演《英雄》、《十面埋伏》、《2046》、《藝伎回憶錄》等電影。2005年,章子怡入選為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維基百科)
網路資料:
胡適
讀書的方法 我今天是想根據個人經驗,同諸位談談讀書的方法。我的第一句話是很平常的,就是說,讀書有兩個要素:
第一要精,
第二要博。
現在先說什麼叫「精」。
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差不多每個小孩都有一條書籤,上面寫十個字,這十個字最普遍的就是「讀書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現在這種書籤雖不用,三到的讀書法卻依然存在。不過我以為讀書三到是不夠的;須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來說一說。
眼到是要個個字認得,不可隨便放過。這句話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實很不容易���讀中國書時。每個字的一筆一畫都不放過,近人費許多功夫在校勘學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筆一畫而已。讀外國書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所以說這是很難的。如有人翻譯英文,把port看作pork,把oats看作oaks,於是葡萄酒一變而為豬肉,小草變成了大樹。說起來這種例子很多,這都是眼睛不精細的結果。書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細認字,就不必讀書。眼到對於讀書的關係很大,一時眼不到,貽害很大,並且眼到能養成好習慣,養成不��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來。前人說口到是要念到爛熟背得出來。我們現在雖不提倡背書,但有幾類的書,仍舊有熟讀的必要:如心愛的詩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讀多些,於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響。讀此外的書,雖不須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來,中國書如此,外國書更要如此,念書的功用能使我們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構造,句中各部分的關係。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兩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讀好的小說尚且要如此,何況讀關於思想學問的書呢?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義如何?何以如是?這樣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設備及思想的方法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須要有幾個條件:
一、字典,辭典,參考書等等工具要完備。這幾樣工具雖不能辦到,也當到圖書館去看。我個人的意見是奉勸大家,當衣服,賣田地,至少要置備一點好的工具。比如買一本《韋氏大字典》,勝於請幾個先生。這種先生終身跟著你,終身享受不盡。
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識,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構造,方才懂得它的意義。
三、有時要比較參考,有時要融會貫通,方能了解。不可但看字面。一個字往往有許多意義,讀者容易上當。
……
總之,讀書要會疑,忽略過去,不會有問題,便沒有進益。
宋儒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他又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又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宋儒程頤說:「學原於思。」
這樣看起來,讀書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難,只怕沒有疑難。工具要完備,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難了。
現在要說手到。手到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例如:
一、標點分段,是要動手的。
二、翻查字典及參考書,是要動手的。
三、做讀書札記,是要動手的。札記又可分四類:
(a)抄錄備忘。
(b)作提要,節要。
(c)自己記錄心得。張載說:「心中苟有所開,即便札記。不則還塞之矣。」
(d)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作有系統的著作。
手到的功用。我常說:發表是吸收知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吸收進來的知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
至於動手標點,動手翻字典,動手查書,都是極要緊的讀書秘訣,諸位千萬不要輕輕放過。內中自己動手翻書一項尤為要緊。我記得前幾年我曾勸顧頡剛先生標點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當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難,希望他標點一部書付印,賣幾個錢。那部書是很薄的一本,我以為他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標點完了。哪知顧先生一去半年,還不曾交卷。原來他於每條引的書,都去翻查原書,仔細校對,註明出處,註明原書卷第,註明刪節之處。他動手半年之後,來對我說,《古今偽書考》不必付印了,他現在要編輯一部疑古的叢書,叫做「辨偽叢刊」。我很贊成他這個計劃,讓他去動手。他動手了一兩年之後,更進步了,又超過那「辨偽叢刊」的計劃了,他要自己創作了。他前年以來,對於中國古史,做了許多辨偽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績早已超過崔述了,更不要說姚際恆了。顧先生將來在中國史學界的貢獻一定不可限量,但我們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我們可以說,沒有動手不勤快而能讀書的,沒有手不到而能成學者的。
第二要講什麼叫「博」。
什麼書都要讀,就是博。古人說:「開卷有益」,我也主張這個意思,所以說讀書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們主張「博」有兩個意思:
第一,為預備參考資料計,不可不博。
第二,為做一個有用的人計,不可不博。
第一,為預備參考資料計。
在座的人,大多數是戴眼鏡的。諸位為什麼要戴眼鏡?豈不是因為戴了眼鏡,從前看不見的,現在看得見了;從前很小的,現在看得很大了;從前看不分明的,現在看得清楚分明了?王荊公說得最好:
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目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答曾子固》)
他說:「致其知而後讀。」又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即如《墨子》一書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學者懂得此書還不多。到了近來,有人知道光學、幾何學、力學、工程學等……,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許多部分是必須用這些科學的知識方才能懂的。後來有人知道了倫理學、心理學……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讀別種書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所以我們也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一書。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譬如讀《詩經》,你若先讀了北大出版的《歌謠周刊》,便覺得《詩經》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讀過社會學、人類學,你懂更多了;你若先讀過文字學、古音韻學,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讀過考古學、比較宗教學等,你懂得的更多了。
你要想讀佛家唯識宗的書嗎?最好多讀點倫理學、心理學、比較宗教學、變態心理學。
無論讀什麼書總要多配幾副好眼鏡。
你們記得達爾文研究生物進化的故事嗎?達爾文研究生物演變的現狀,前後凡三十多年,積了無數材料,想不出一個簡單貫串的說明。有一天他無意中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忽然大悟生存競爭的原則,於是得著物競天擇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著,給後世思想界打開一個新紀元。
所以要博學者,只是要加添參考的材料,要使我們讀書時容易得「暗示」;遇著疑難時,東一個暗示,西一個暗示,就不至於呆讀死書了。這叫做「致其知而後讀」。
第二,為做人計。
專工一技一藝的人,只知一樣,除此之外,一無所知。這一類的人,影響於社會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單可憐。
又有些人廣泛博覽,而一無所專長,雖可以到處受一班賤人的歡迎,其實也是一種廢物。這一類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在社會上,這兩種人都是沒有什麼大影響,為個人計,也很少樂趣。
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覽。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惟他獨尊,無人能及。他用他的專門學問做中心,次及於直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間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以次及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這樣的學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高四百八十英尺,底邊各邊長七百六十四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專門學問;從此點以次遞減,代表那旁收博覽的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學問。塔底的面積代表博大的範圍,精深的造詣,博大的同情心。這樣的人,對社會是極有用的人才,對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宋儒程顥說得好:
須是大其心使開闊:譬如為九層之台,須大做腳始得。
博學正所以「大其心使開闊」,我曾把這番意思編成兩句粗淺得口號,現在拿出來貢獻給諸位朋友,作為讀書的目標:
為學要如金字塔,
要能廣大要能高。
十四.四.二十二夜改稿
0 notes
Text
http://m.fodizi.tw/qt/qita/26707.html
23、來時無跡去無蹤·鳥巢禪師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24、心如廣大·黃檗希運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25、辭世偈·洞山良价
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勤殷空裡步。
這三個皆是悟道明師,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明師。一般師祇能稱名師或大師,祇有悟道者能被稱為明師。
回家或工作時,放心靈音樂來聽。
多呼吸新鮮空氣與多曬太陽皆是上天最大的恩賜。
0 notes
Text
To be a buddhist lay person (upasaka) doesn't just mean to observe the four root precepts; it means to cast unvirtuous misdeeds far away.
To be a novice (shramana) doesn't merely mean to assume a pure exterior; it means to practice virtue correctly.
To be a monk (bhikshu) doesn't only mean to control body, speech and mind in daily activities and to be forbidden to do all kinds of things; it means to bring all roots of virtue to the path of great enlightenment.
~ Padmasambhava
作爲一位佛教居士並不僅僅意味着要遵守四根戒;它的意思是遠離不道德的行爲。
做一位沙彌並不僅僅意味着要有一個清淨的外表;它的意思是正確地行持美德。
做一位比丘不僅意味着在日常活動中控制身體、語言、思想禁止做各種事情;它的意思是把所有美德的根源帶到大覺悟之道路上。
~ 蓮花生大師
0 notes
Text
Journey to the West: Zhuzhu and Jingjing
New blog post: https://erlangshen.weebly.com/other-plamo/journey-to-the-west-zhuzhu-jingjing
#plamo #hobby #journeytothewest #monkeyking #zhubajie #shawujing #mecha #steampunk #朱猪 #净静 #西游记 #猪八戒 #沙悟淨
0 notes
Text
台中飯店【一中漫走】超近台中公園/一中商圈.步行五分鐘精華逛街區.大窗景採光一級棒│台中旅店│台中火車站
台中一中美食商圈周邊台中旅宿推薦!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步行2分鐘即達逛街精華區! 走出巷弄對面就是台中公園,散步賞景鵝鴨漫遊. 飯店位置鬧中取靜,馬路邊房內隔音做得很好哦. 還有配合特約停車場,搭乘公車或是開車都便捷. 還有洗烘衣機、網美牆面、慵懶閱讀沙發區~ 以環保旅宿為出發點,每層沖泡茶飲區有夠方便.
台中飯店「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超近台中公園/一中商圈.逛街交通便利旅宿.大窗景採光一級棒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飯店外觀
飯店旁邊就有公車站牌~ ◆「臺灣體大游泳池」站! 搭乘公車直達台中火車站、向上市場、草悟道. ◆****「中興堂」站! 大魯閣新時代購物中心、LALAPORT、 新建國市場、旱溪夜市、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 外觀走時尚現代的沉穩設計,窗外木柵房屋造型.
飯店大門有點特別,需從下圖巷內往右走入即達. 巷內走道有點小石子路,拖行李的朋友需要小心. 馬路直走就會看到台中公園,有沒有很方便!
真的不要懷疑,走進來就會看到飯店大門!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慵懶的貓咪在這等待旅人們!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飯店大廳
飯店大門採用房卡感應. 可以按下右邊門鈴,管家會來幫忙開門. 出門則是左側有按鈕按下開門! 真的很有民宿的感覺,和飯店不太一樣.
飯店大廳就在一樓,空間不大. 黑白灰條紋地板,搭配簡灰牆面的輕工業風. 最裡面還有乾燥花網美牆,打燈更顯浪漫! 利用綠色植物增添暖感,營造放鬆出遊氛圍.
櫃檯旁邊角落一隅,擺放各樣文創小物.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以環保旅宿為概念. 倡導無拘無塑,一起做環保! 所以,房內沒有提供瓶裝水. 販售環保袋、環保餐具,自用送禮都有質感.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有特約停車場. 停車費用及地點,請入住前洽詢飯店.
夜晚的飯店大門有著燈光,感受一番歐美風情!
飯店人員服務時間. 早上11點到晚上9點. 若需寄放行李,可於退房放置房內. 最晚8點,需要領取,特別注意哦!
若有緊急情況,皆能24小時連絡管家.
還滿喜歡夜晚寧靜的櫃台大廳氣氛! 有種和繁榮市區,與世隔絕的自在靜謐.
飯店大廳一樓路底. 轉個彎就是洗手間和電梯!
電梯內貼心提供友善枕頭服務! 天絲獨立筒枕頭、乳膠枕(圓弧麵包型)、 乳膠枕(曲線功能型). 如有需要更換枕頭. 請於晚間10點前,與管家聯繫. 還有一中商圈美食消費打卡活動. 而且FB、IG、評論,可享好禮.
我們這天完成所有評論打卡活動! 拿到了肥皂紙和酒精噴瓶,好禮超實用. 以及完成美食商圈店家消費,可獲獎品.
不定時活動,以飯店公告為主.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洗烘衣機
從飯店一樓大廳的樓梯往上走. 可以看到投幣式洗烘衣機,以及脫水機. 不用煩惱還要拿到外面自助洗衣店清洗.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二樓閱讀交誼廳
搭乘電梯來到二樓,出電梯後,好棒空間哦! 擺設大面書櫃,放上多本書籍,自由索取~ 記得閱讀後,要放回原位哦. 有舒適的長型沙發、皮製沙發、造型沙發. 以及雙人木桌,不只閱讀很舒適,拍照也美美. 恣意享受,難得的旅遊放鬆時光.
每層樓都有規劃茶水自助區. 提供奶茶、咖啡、茶包,馬克杯. 冷冰熱飲水機. 二樓還有微波爐可以使用. 還有備品,像是耳塞、刮鬍刀、梳子等~
西雅圖咖啡包、奶茶包,都我最愛!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樓層廊道
我們房間在廊道底端,木質地板很乾淨!
豪華雙人房
每間客房給予二張房卡,一張已在房內取電. 房門使用房卡感應開門,飯店大門一樣方式. 入內有做霧面門框隔絕床鋪. 不會躺下正對房門,規劃上很細心.
木紋房門的數字,用了葉子裝飾! 整體呼應葉綠宿,延續綠意環保.
特別喜歡房內寬闊明亮的空間感. 採用溫潤木質地板,打掃得很乾淨. 踩起來沒有沙沙感.
二側都有大面窗戶,讓視野非常遼闊! 可是這間豪華雙人房型的一大亮點~
窗外綠意大樹,房內望出去就有綠景好放鬆.
黑色皮製的床背板躺起來柔軟好舒服. 雙側金黃吊燈擺飾,營造貴氣典雅風格.
二邊床邊桌,放置手機小物,也有充電座. 還有一張沙發座椅,可以坐這發呆看電視.
房內充電座還挺多個,手機相機都好用.
從這角度望去就是衛浴空間.
房內空間還滿大的,大大書桌,擺放物品很好用.
若是房內有二張椅子. 帶個食物回來分享比較方便.
房內看出去的台中市景,右邊是台中公園! 對面是臺灣體大游泳池.
即使不出門遊玩,坐這看著外頭車水馬龍也悠閒.
房內左邊窗戶看出去的下方是公車站牌位置!
角落衣櫃隱藏著冰箱,吊掛衣物也夠用.
房內提供一袋是盥洗備品. 有毛巾、大浴巾、牙刷組、紙拖鞋.
衛浴空間不大,整體簡約明亮~ 洗手檯面下方可放衣物和吹風機. 其他盥洗備品都放在環保袋內!
備品都有貼上飯店LOGO貼紙,滿用心的~
吹風機風力足夠,長髮很快就吹乾.
掛上清新芳香噴霧,真是小貼心! 想要小噴瓶,可以臉書打卡獲得哦.
乾溼分離的淋浴間,倒是洗澡也不侷促. 淋浴間提供上山採藥的洗髮精、沐浴乳. 都是我本來就超愛的沐浴品牌. 熱水注強,而且溫度高,沖澡超級過癮.
入住一中漫走民宿旅店後,真心愛上! 不論地點優越,交通便利,房間格局~ 還有貼心的備品環保袋、茶水區及交誼廳. 各項設施完美滿足旅人在外的不方便性! 重點地點很棒!走路2分鐘即抵一中逛街區. 早上也能健走運動台中公園,看松鼠鵝鴨鴿子~ 旁邊就有公車站牌,前往台中火車站非常便利. 是這間一中漫走民宿旅店最令人喜愛的地方!
【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 Taichung easylazy Inn】 時間:10:00~20:00 公休:無 電話:0968-565-898 粉絲團:一中漫走 民宿旅店 Taichung easylazy Inn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89號 (09MAY23│本文純屬美食分享文)
0 notes
Text
彼慧燈一燭,覺照一切處
今早清晨突然夢見一位?從未見過的網友入我夢境 ( 似乎是來道別)!我印象認識她也有十幾年了?剛上 facebook 認識的,就偶爾過年打個招呼!但這幾年似乎都沒有音訊!所以我一早就在查此人目前如何?但花了幾個小時仍然找不到此人(我把過去的資訊翻了再翻,因為過去曾留言人的人太多,連 facebook 也當了跑不動?只好放棄了)!只希望有緣認識的每個人都平安&安好!人生珍惜當下!因為誰都無法預料下個轉身?又是誰離開了(好好珍惜在世難得的緣份&友誼,因為在人海中要相識並不容易?哪怕是一生都未曾蒙面的網友)!
從最近看非常多的「道書」,每個修行人(三教殊途、同歸太極)因成長過程雜染了非常多的貪、嗔、痴,造就了如今的自己,所以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回到你自己嬰兒時的自己(修道人終其一生努力的目標,明性澈源、欲了生死)。稟陰陽之炁以受生,得清濁之炁以分形。
無欲也無求,天真似嬰兒。
乾坤定其位,坎��水火濟。
欲求其真理,深悟不執迷。
虛心以養性,靜候以凝命。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
真龍沙一會,乃渴慕仙風。
清虛之大道,至誠而入門。
正心修其身,至誠傳至道。
陰陽之精萃,常靜亦常清。
藏氣養慧真,仙風道骨存。
靈療,就我目前的看法!端看施咒的人的修為(能量)高低,另一種是請神靈前來幫(這自然也分氣天與理天神明,或者上來的只是一般分靈?亦或者請到的只是地仙或鬼王等陰神)。所以靈療的效果差異極大!自然是本尊神靈前來的能量最大,但是我們一般來說並不容易直接接觸到!所以間接都是跟分靈來接觸(雖然說遇重大事件,法界在通報速度極快)!但目前最大問題反而不是分靈的問題?是乩身的素質問題!乩身的修為直接關係到,他能接觸到什麼層次的神明!
神明找乩身但不能抗拒嗎?其實可以!既然是有緣,只要跟他說說你目前的問題?真正的神明不會太為難你的。除非你遇到的是低層次的靈前來附,那就有理講不通了!因為他也不想再去等待其它因緣了?所以只能直接纏著你最快!這些神靈層次都不高(自然有理講不通)。真的有修為的神靈(氣天&理天神明,我們稱呼他為正神)找乩身,還是會看當事人意願還有此人修為程度!通常講不通的神靈,其實層次都不會很高(鬼道眾生最多)。
再來你要有個概念!不管氣天&理天神尊,他們其實不一定要透過乩身向你轉達?他們都有真正「神通」有事要跟你說?入你夢就可以這是最直接的。所以目前坊間很多都把鬼道眾生,迎回來當主神的非常多!我自己朋友也是(我跟他說,他不信!)抱一尊落難神明回來說是什麼將軍?其實就鬼道眾生(就因為看不到?自然不會覺得可怕!)鬼道眾生也都有神通(佛教��他們是報得的神通)。他要的是香火,我朋友要的是生意興隆!所以就是各取所需(但可別忘了?請鬼容易送鬼難!)。這裡你或許會問?人家可以有領旨的(領了旨,只是有經過天人的允許)並不意謂?他就能從鬼道眾生的身份跳躍成天人。
這裡來講個,神明入夢靈療的例子(其實我曾於過去文章提到過),西藏大昭寺的大黑天(從幾千公里遠跨海前來幫我靈療)。2019 6 27 想說睡個午覺,結果遇到個力大無窮,但個子不高、皮膚柚黑的神明,說要幫我調一下身體!我們就來到個地方,我站定後他一下就把我整個人倒轉過來(像在抓小雞一樣容易),等我倒立過來竟然看到,在我站立的地方還刻上有我的名字、出生、年、月、日(是用金色的漢字所寫成的)。他用針從我腳底板插入(我猜那是無形針,因為一點也沒感覺到痛),然後看了看我的出生年、月、日,要我謹記一件事(這比較隱私,所以就不公開)?其他就沒什麼需要注意 ! 他在離開前再把針抽出,順便將我體內的一些穢氣清理乾淨。
隨文記載:
來說一段當年的故事,成語中有一句叫「不見棺材不掉淚」!我父親走後一二天我還沒有什麼感覺?直到舅舅(台南財源棺木店)來電要我們去看大房(台語棺木的意思),我們去到舅舅安平停放棺木的工廠。他問我們,說幫我們預留了這口上好的棺木,就留給我父親看我們意思如何?看完後回程,我才真正流下淚來而且像水龍頭一樣?怎麼都止不住(第一次流過這麼多淚,我才意會到什麼?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語末:
天地造化竊之陰陽,萬有皆空諸緣不染。
借假修真以真化假,出死入生直達道岸。
修真之道首戒酒色,未修仙道先修人道。
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先天之氣不假外求。
金丹之道真靈一味,非色非空即色即空。
陰陽合德皆歸於真,悟之超死迷入鬼窟。
https://new500arhat.wordpress.com/
john 2023 5 26
明治 23 年 (1890) 原田直次郎所繪騎龍觀音
1 note
·
View note
Text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集) 2010/4/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這個「會集本」三個字不要,就是《清淨平等覺經解》就可以了。我們用的這個本子,會集是山東鄆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個註解是黃念祖居士的,黃老也是密宗的金剛上師。註解一共有四卷,現在我們精裝成一冊。剛才諸位看到這個本子,我手上這個本子,是去年修訂的。這個本子流通得很多,在海內外,十年前,第一次我們印了一萬本,以後幾乎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流通。我們請看第一卷,這一次我們學習,完全學習黃老的註解,我們報答這個老人晚年一番苦心,繼承老師的弘願,希望把淨宗永遠傳承下去。這在昨天,我們把這個因緣給諸位做了報告。
今天我們看第一卷,「從前言、概要至正釋經文第一品至第三品」,這是說第一卷的內容到第三品。總共四十八品,全經。我們先看「壹、前言」。「夫淨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開頭這一段,這一小段是讚歎淨土,把淨土讚歎到極處了。真的是這樣嗎?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了很多經,哪一部經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經?我們有這個想法,殊不知古人早就有這個說法了。在隋唐時代,東西方的大德,東方是我們中國的一些高僧、祖師大德,西方是從印度到東方來傳道的、譯經的這些大師們。其中還包括日本、韓國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大德,以後他們回國,都成了本國的宗師,像日本十三個宗派,都從中國傳過去的;往南去還包括越南,所以越南的佛教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當時就有祖師大德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哪一部經可以代表世尊一生的經教?這些大德們幾乎都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家公認的,不管哪一宗、哪一個派別都承認。所以《華嚴》變成佛法的根本法輪,就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這是本,所有的支派都從這個根本衍生出來的。《華嚴》最後再追究,《華嚴》是根本,《華嚴》最後的歸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什麼樣一種氣象?
華藏世界的本師是毘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幫助毘盧遮那佛的,教化眾生,是弟子當中的首領,這兩大弟子。文殊主解門,代表智慧;普賢主行門,代表修證,這是一個行門、一個解門,普賢菩薩到最後,《華嚴經》以善財童子為代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經裡面我們看到這兩位菩薩。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許許多多都成佛了,他老人家還是菩薩身分,還是協助毘盧遮那佛,教導法身大士,慈悲到極處。這叫倒駕慈航,他成佛了,他退到菩薩位置上來,這個裡頭都有表法很深的意思。佛教眾生不好教,為什麼?佛是代表本體,就是代表法性。法性沒有相,法性是什麼?法性是常寂光,我們淨土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是法性,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兩方面都談不上,所以沒辦法才叫個常寂光。「常」是永恆不變,這是常的意思。「寂」是清淨寂滅,你看六祖惠能大師見性了,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寂就是這個意思。滅是什麼?滅是滅一切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無明煩惱,叫根本無明,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大乘經上說的,執著叫見思煩惱,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華嚴經》上講的我們容易體會,但是那個真實義很難懂,體會得囫圇吞棗。所以大乘經上講的根本無明、塵沙、見思是不太好懂,但是講解起來更容易理解。所以我們曉得,這是經教上的名詞術語,它是不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所以叫我們依義不依語,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別執著它的語言、文字、名相,都不必執著,懂得它代表的意思就對了。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就是淨土。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菩薩到十地菩薩,還到等覺,叫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四十個,加上一個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去。你們想想這個境界,再想想毘盧遮那佛的度量多大!如果我們現在說,一個老師,我們跟著這個老師,我們居然發現一個好的老師,把我們的同學統統帶到那個老師那裡去了,這老師心裡怎麼想法?那不是很難過嗎?那是背師叛道。不但毘盧遮那佛沒有反對,而且毘盧遮那佛歡喜,好,你們到那邊去太好了,去看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佛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善巧方便,幫助你修行證果,在時間上大幅度的縮短了。你在華藏世界,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要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說法的,不是說從我們現在,不是的,你明心見性那一天算起,沒有明心見性不算,明心見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從那天開始算起,要那麼長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這叫什麼?念劫圓融,不可思議!所以你說極樂世界多殊勝。所以古大德說,再追究的時候,佛法的頂尖、尖端,從《華嚴》我們就追到了《無量壽》,《華嚴》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是專講極樂世界的。
《無量壽經》有九種本子,可以說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是最好的一個本子,這五種本子裡面算是第一本善本書,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大成的工作。這個事情,從宋朝時候就一直有人想做這個事情,王龍舒首先完成,這個後頭我們有詳細報告,做得是不錯,但是還是有瑕疵,不是盡善盡美。到以後清代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當然比王龍舒的本子好,王龍舒只看到四種原本,魏默深是五種原本都看到了,會集得不錯,可是還不是盡善盡美,裡面有問題。一直到最後,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會集。很奇怪,三次會集都是在家居士、在家菩薩,說明這個淨土跟在家的緣非常非常殊勝,所以三次會集都是在家的。它裡頭表法的義趣深,成就無比的殊勝,這個在這後面我們統統都能夠看到。
他一開頭就給我們介紹,他說這個法門是「一乘了義」。什麼叫一乘經?通常我們看到是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這叫二乘。三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把小乘開成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把它分開成兩個,辟支佛比阿羅漢要高一些,叫三乘。世尊在《法華經》上說過,說明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法華經.方便品》上有一句話,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首偈非常重要,換句話說,佛講三乘、講二乘是方便說,真實說呢?真實說就是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教人成佛的,而���是就在這一生成佛,這叫一乘法。大乘,大乘是成菩薩,你在這一生修到最高的果位是菩薩,這大乘。如果你在這一生修成阿羅漢、修成辟支佛,這是小乘。就跟我們讀書一樣,一乘是什麼?一乘是研究所的博士班,你這一生拿到最高學位,大乘是碩士班,小乘是學士,大學畢業學士,這是佛門三個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什麼法門一生能夠證得究竟的佛果,這就叫一乘,那這個法門也是一乘法門,這個經是一乘經。
我們先講「一乘」在佛經裡一般的解釋,乘是比喻像車,古人用車來做比喻,大乘是大車,古時候的大車是馬車,馬車大,人可以坐得多。我記得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上學坐馬車,一個馬車坐多少個學生?十四個,坐馬車上學,這是抗戰勝利之後還有。我是抗戰勝利之後,三十四年、三十五年的時候,三十五年在南京讀書,那個時候馬車很多,公共汽車不多。小乘,就是羊車、鹿車,鹿、羊它的車就比較小,坐一個人、二個人。佛在《法華經》上用這個做比喻,乘是運載的意思,「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這個涅槃是究竟涅槃。小乘也叫涅槃,叫偏真涅槃,小乘出生死是出六道輪迴的生死,所以他證得偏真涅槃。大乘,大乘是離兩種生死,第一種叫分段生死,我們現在一段一段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第二種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不好懂,就像我們念書,就比喻來說,我們念一年級,這一年念完了,明年升二年級,一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是這個意思。這是說什麼?我們在菩提道上,無論是大乘、小乘,小乘有八個位次,大乘《華嚴經》上四十一個位次,你一步一步往上升,下面就離開,升到上面,這叫變易。變易不是真的生死,為什麼用生死?生死苦!你升上一級你也很辛苦,你去做你的功課,不是那麼容易就升上去,所以你也得要吃一些苦頭,你才能向上提升。你看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大學念到研究所,也得念上二十幾年,你吃了很多苦頭才能把學位拿到,這叫變易生死。從阿羅漢以上,就是離開六道,六道裡是兩種都有,變易也有,分段也有;六道之外,就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有變易,沒有分段生死。六道裡面這種生死之苦,六道之外是沒有的,它有變易。就是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要真正努力精進,還得要放下分別,放下分別的習氣,再放下妄想。放下妄想,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就到一真法界,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世尊既然他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希望這一切眾生快快成佛,跟他一樣。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迷惑有淺深,習氣不一樣,迷得深,習氣重,大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就用方便法。譬如我們的老師、父母都希望我們得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不是很容易就拿到的,怎麼辦?辦學校,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慢慢把你提升。這些中學、小學、大學都是權巧方便,博士班才是真正目標,佛教學亦如此。你看世尊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這是大徹大悟,他把他悟入的境界圓圓滿滿的說出來,說了十四天。這十四天是在定中說的,我們看到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入定,不知道他在那裡講經,講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他證得的境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會有經本,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他也說出他的境界,說了五句話,那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五句,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污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污,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裡。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槃,這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夢寐以求的不生不滅。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講永生,就這個意思。有沒有永生?有。真的自己就是永生,假我有生死,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多舒服、多舒暢,你的恐懼沒有了。這是假的東西,隨它怎麼生滅,真的我永恆不滅,你把這個真的找回來,佛教導我們就是把真的找回來,這是大事。
第三句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句話,明白交代出來了,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如來是講自性,大乘教裡面你看講佛、講如來,十大願王裡「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講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相是假的,性是真的,這是這兩個名詞不同的地方。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你自性,你自性裡有智慧,圓滿的智慧。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裡本具的,這不是學來的。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一般宗教讚歎上帝的話,讚歎神的話,上帝跟神未必有,自性是真有。為什麼我們曉得?上帝跟神也是六道眾生,天道,他也沒出六道,也沒有出三界,他還是迷而不覺,福報比咱們大,智慧比我們多一點,也不是究竟圓滿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才是圓滿的。這是什麼?這在隱的時候,佛家叫隱現,隱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這螢光幕,我們把這個按鈕把它關起來,畫面上什麼都沒有了,這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你打開頻道它就現前。打開頻道是什麼?「能生萬法」,它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無,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有,這個《妄盡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你不能說它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得搞清楚。
他第四句講的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樞紐。你修什麼?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告訴諸位,統統修的禪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語,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所以正定,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為什麼現在心這麼亂?這個亂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定,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這五句話說出來之後,五祖就說「行了」,衣缽就傳給他。傳給他怎麼?叫他趕快走,找個地方���避難。避什麼難?要知道,古今中外這個嫉妒障礙在所不免。你說忍和尚的道場,神秀大師在那裡住多少年,是他徒弟當中大家最敬仰的一個,每一個人都認為五祖傳法肯定傳給神秀,怎麼會無緣無故傳給別人,這個人素來又不認識,又不認識字?你看到黃梅八個月幹什麼?柴房裡面去破柴舂米。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沒去過,講堂也沒去過,一天經沒聽過,怎麼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誰服?沒人服,肯定要找他麻煩,把衣缽搶回來,這是小事,大事可能還把他命害了。所以叫他趕快走,衣缽拿了趕快就走。躲在獵人隊裡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淡忘,他出來了。出來碰到印宗法師,印宗了不起!印宗那是嶺南,這我們今天講的廣東這一帶,那個時候稱為嶺南,第一個高僧,講經說法。他講經的道場就是現在廣州的,廣州叫什麼廟?風動幡動,本煥老和尚做過住持,廣東,我一下怎麼想不起來。光孝寺,對,光孝寺,就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講《涅槃經》。
六祖離開獵人隊到廣東,就是遇到這麼個道場,在這裡聽經,坐在後面。聽到兩個出家人在辯論,一個人說外面掛的幡動,你看幡在動;一個說不是幡動,風動,兩個人爭論不休,他在當中插一句,他說仁者,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仁者是菩薩的稱呼,最尊敬的稱呼,他稱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他說「仁者心動」。這一聽的時候大家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宗講完經下了台,跟他見面,一問他,那個對答我們現在講全是禪機。所以印宗法師就講,聽說黃梅傳法之後給這個行者,這是稱能大師,他說:莫非就是你?惠能大師就承認了。那就請求把衣缽拿出來展開我們看看,那衣缽是證明,這就認定了。印宗法師在經教裡還有一些問題向他請教,都給他解釋了。以後印宗給他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可是剃度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這是佛菩薩示現,哪有這麼大的度量?嶺南一代高僧馬上拜他做老師,能大師水漲船高,一下就被他抬舉起來了。否則的話,惠能大師要提到這麼深的位次上,至少得十年、二十年,這一下就提起來了。所以印宗我覺得是菩薩示現,這兩個人在唱雙簧,唱給我們看的,哪裡是凡人!
他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五句。所以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同樣的境界。一個是以佛身,佛的身分出現,《普門品》上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出現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法平等,這叫一乘法。所以中國禪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一乘經裡面,古大德為我們講的,一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經》。《梵網》非常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那是一部大經,分量跟《華嚴》應當是差不多的。只有一品,傳到中國只有一品,就是「菩薩心地戒品」,菩薩戒,就傳這一品,兩卷,其他的沒有看到。完整的那就是《華嚴》跟《法華》這兩部。《法華經》上,怎麼能肯定它是一乘經?一乘經一生成佛了。《法華經.提婆品》裡面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的龍女,在龍宮裡面聽文殊菩薩講經,她聽懂了,覺悟了、明白了。諸位要知道,聞法開解,斷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門成就了。行門是什麼?放下。你看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龍女聽明白之後,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到靈鷲山見釋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後她就現佛身,在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法華經》。
《華嚴經》裡面我們看末後,善財一生圓證無上菩提,他在文殊會上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好懂的話來說,清淨心。你心怎麼會清淨?那不就跟惠能大師一樣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根本智。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叫什麼?頓斷,一下就斷掉,他就證得。我們現在是懂得這個,放不下,問題在這個地方。人家真放下了,不但是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叫一乘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個夢境,六道是夢中之夢。我們放下一切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你就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好像作夢醒了。作夢醒了,醒過之後那個境界是四聖法界,那還是一場夢,那個夢是煩惱比我們輕,是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放下,那個夢境也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一點都不假。十法界沒有了,什麼境界出現?華藏世界出現了,極樂世界出現了,這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它是不是真的?比我們來講是真的,我們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所以我當時想這個問題想不通,它怎麼變?怎麼變都無有窮盡?我就想起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他們找了很多萬花筒給我,就幾片,幾片彩色的這些紙片,放在三片玻璃當中,你這麼轉,你一轉它裡面這個圖案從來不會有個重複的。所以我學《還源觀》,《還源觀》裡面講「出生無盡」,用這個東西可以能代表,真出生無盡,它不是假的。我們這個宇宙之間千變萬化是什麼?念頭在主宰,意念在主宰,隨你這個念頭它起變化,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
佛這個經典裡面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認清宇宙人生真相。這個命題,科學家是追求這個,哲學也是追求這個,宗教家也是追求這個,但都沒講清楚。他為什麼講不清楚?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永遠講不清楚,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他沒放下;他放下,放下就是。有這個東西,你怎麼研究都是隔一層障礙,你沒有辦法解釋清楚,只有放下,回歸自性。為什麼?這東西不是真的,虛幻的。你要不相信,你有沒有作夢的經驗?有,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是真的是假的?我們這個世間跟作夢沒兩樣,所以佛在經上用夢做比喻用得最多。「夢幻泡影」,這個比喻最主要的比喻是夢境,那個「幻泡影」都是陪襯的,主要就這個比喻。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偈子教導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看法。如露亦如電,這個電是閃電,露是露水,這就是兩個比喻,如電那是講一個一個念頭,就像閃電一樣;露水,它有一段時間,太陽出來之後就乾了、就沒有了,蒸發掉,那是講相續相。像我們在電影,看電影銀幕上這個畫面一樣,那個畫面是相續相,是幻燈片組合的相續相,不是真的。這個是我們從近代這些科學裡頭很清楚能體會得到,哪有一樣是真的?一樣真都找不到。如果真的找到真的,能夠說是永恆不變的,那就至少是實報土。
極樂世界的東西是永恆的,沒有變化的,但是它也不是究竟真實。為什麼?經上講了,這個諸佛實報土怎麼出來的?他無明斷盡了,無明斷盡,無明習氣在,習氣沒斷盡。所以實報莊嚴土是無明習氣現的,不是無明,無明真斷盡了,就是他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的習氣太微細了,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辟支佛也不知道,佛在經上講了,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八地以上才發現,才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講我們一般修行的這個功夫,是講斷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只有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古人講這個無明習氣,用比喻給我們說;那講不清楚,我們也體會不到。他用酒瓶,酒瓶盛酒的,把酒瓶酒倒掉,裡面擦乾淨,確實一滴都沒有了,但是聞聞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有什麼方法去掉?沒方法,只有把瓶蓋打開放那裡,放個一年、半年,再聞聞沒有了。我們的無明習氣要多久才沒有?三個阿僧祇劫。你別去管它,這叫無功用道,決定不能有念頭去斷它,有念頭斷它,你的無明增長了,起現行,不理它就完了,沒事。
所以在實報土,你跟究竟果佛沒有兩樣,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他有感你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成佛之後是不是沒事?不是的,事很多。可是事再多,你不會感到勞累,你有能力應付得了。為什麼?智慧、神通、道力全現前了,你能夠現無量無邊身,多自在!千百億化身,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意思,自己有意思那就變成凡夫,自己沒有意思,自性起用。所以性德裡面,現在我們在大經裡面讀了這麼多年,明白了,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裡頭第一個就是智慧,智慧是什麼?見聞覺知,這是自性,是性德,遍一切處。迷了之後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在迷的狀態,見聞覺知變成什麼?變成受想行識,我們有感受,我們有思想。從八識來講就很容易說,見是眼根起的作用,聞是耳根起的作用,其餘的,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覺、意能知,就起了這種作用。這個作用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面的性德,見聞覺知,這是本有的。
身體有生滅,受想行識沒有生滅。所以人死了、斷氣了,他的神識沒有離開,神識有受想行識,我們一般人稱為靈魂,靈魂有受想行識,這個事情麻煩。如果你還有怨恨,你還有嫉妒、還有什麼報復,以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前面文昌帝君自己說十七世為士大夫,你看他十七世���因果報應,多淒慘,後來遇到佛法這才覺悟、才化解。那多痛苦!報復,雙方都痛苦,何必?所以這些現象,雖然在佛眼睛裡面都是虛幻的,就像夢境,夢境裡頭真受苦,真有苦樂憂喜捨,醒過來之後曉得是空的。我們現在在作夢,沒醒過來,什麼時候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捨掉,不再執著了,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清淨還不到平等,恢復到清淨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染污,四聖法界裡面沒有這個染污,但是它不平等,因為它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有分別,所以它不平等。你再把分別放下、妄想放下,平等覺就現前。放下分別就平等,不分別,平等了,放下起心動念,覺了。《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講的,這是行門三個階段,清淨、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東西,這三樣東西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現在迷失自性才產生障礙,叫業障,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體,無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生佛不二。佛很謙虛,把眾生放在前面,先說眾生後說佛,生佛不二。這個都是性德的流露。
在《華嚴經》,你看善財一生圓滿菩提,他在文殊菩薩這裡得根本智,我們要懂得,他得清淨心、得平等性,覺了。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他統統得到了,也就是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清淨平等覺得到了。得到之後,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為什麼?肉身還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還沒有丟掉;換句話說,你還得生活、還得穿衣吃飯、還得工作,所以他能把清淨平等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什麼?那就是五十三參。我們從早到晚,你看你接觸這個社會就是五十三參。他把這個社會形形色色分為五十三類,你這一接觸,智慧它就起作用,那叫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起作用是靈活極了,它不是呆板的,活活潑潑,面面圓融,中國人講八面玲瓏,得大自在,《華嚴》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現前了。到最後,最後歸到哪裡?最後到極樂世界去了。你看他參學的時候,第一個,先入為主,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修哪個法門?修念佛法門。頭一個老師!第五十三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結束,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麼法門,清楚了。善財是老師的好學生,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普賢菩薩也是發願求生淨土,學生跟著老師一起修淨土,好學生!
所以淨土就是《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到最後歸哪裡?歸《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就變成第一經,真正的第一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我們要繼續不斷去找它,哪個第一?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經文是最重要的一品?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是阿彌陀佛因地上發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古大德給我們說出來了,第十八願。十八願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還得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到無量無邊諸佛國土裡面的十法界、六道,用什麼來教化眾生、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都是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在六道度眾生一定要講的,這是他主要的度眾生的方式,其他一切經教那是附帶的,這是最主要的,我們得有這個認識。為什麼講其他的?他不相信淨土,他不能接受,他喜歡別的。喜歡什麼我就給你講什麼,講到最後統統歸到這裡,這妙不可言!無論是宗門教下,你看禪宗一些大德,到晚年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往生傳》裡頭很多;華嚴宗的不必說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自己修行是依《觀無量壽經》,又稱《十六觀經》,他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從這些祖師大德就認識這個法門、認識這部經典,所以它真的是一乘。
「了義」是什麼?在佛法裡面用一句話來解釋,「究竟顯了」,顯是明顯,究竟顯了這叫了義。譬如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就是究竟顯了的意思。迷的時候叫煩惱,覺悟的時候叫菩提;迷的時候有生死,覺悟的時候叫涅槃,只有迷悟,除了迷悟之外,的確一切法都不二。我們過去曾經學過天台裡面十種不二法門,那是究竟顯了。了義,最簡單的一個說法,我們學了之後得真實受用就是了義,如果得不到真實受用,那就不是了義。我們問,我們學這個法門,我們希望能了生死出三界,能證得無上菩提果位,這法門行不行?行,那這法門是了義,這法門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沒有成佛,等於成佛了,他真的等於成佛,這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裡講的,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無量壽經》是這麼講的,《彌陀經》也是這麼講的,《觀經》也是這麼講的,這句話三經都有。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轉,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這還得了嗎?在一般講,三不退的菩薩什麼人證得?這是我們從廣義上說,明心見性才證得,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他能證得,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裡頭決定不可能的,十法界裡面阿羅漢是位不退,其他的那個行不退、念不退沒達到,只有一個位不退。可是法身菩薩才真正具足這三種不退,法身菩薩。嚴格的來說,圓教七地以上才真的不退,這還得了嗎?往生,經上沒說,沒有講: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在這裡,他沒有說這個話;他沒有說這個話,意思就是說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難信之法,這誰能相信?
經上也有這個比喻,有個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夠明瞭一些信息。好比我們有個人到這個世間來,一出生就享到像帝王一樣的尊貴,那麼大的福報,能行嗎?不行,哪有這種能力?如果你要是生在國王家,做了王太子,那不就得到了嗎?不是沒有,太少了。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國王,那全都是王子,你享的是誰的福?是父王之福,享他的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的加持,這是修其他法門得不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說法,只有淨土三經是這個說法。所以說我們得佛的加持,佛力加持。佛的智慧加持我們,讓我們的智慧跟佛一樣;佛的功德加持給我們,我們的功德跟佛一樣;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我們的福報跟佛一樣,統統是從他這裡來的,不是自己的,是這麼回事情。什麼時候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不需要加持?你在極樂世界證得七地以上菩薩,那就不是佛加持的,是自己的,七地之前全是得佛力加持的。這是無比殊勝、無比的稀有,你說你能不選這個法門嗎?不學這個法門的人不少,那些是什麼人?很自負的,很自以為了不起的,不甘心、不情願去做阿彌陀佛的乾兒子。這些人他要靠自力,好,你就慢慢學吧,你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是真的。如果你要是跟阿彌陀佛跟定了,那你很幸運,你很快就成就。這是一乘了義,這句話了不起!
「萬善同歸」,這個萬不是數字,這個萬是圓滿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歸哪裡?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性德,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名號。從字面上來翻,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用兩個字來解釋佛的意思,一個用光,一個用壽。光代表什麼?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我們今天講時空,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善法都離不開阿彌陀佛。阿彌陀翻作無量,光中的無量,壽中的無量,全是自性,就是萬善同歸。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像我們剛才跟諸位做的這個簡單的報告,十方三世無量劫來所宣揚的無量的佛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一句阿彌陀佛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那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彌陀佛是總綱領,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那是頂尖,這個認識清楚不容易!我學佛差不多三十年才明白這樁事情,感到無比幸運、無比的欣慰,再也不會動搖了,再也不會懷疑了。所以這兩句八個字就把它說盡了。
下面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是講他所應的機,他所教化的對象。三根是上中下三根,上根是大乘根性,中根是緣覺的根性,下根是聲聞的根性,就是小乘根性。三種根性全都有分。甚至於連不認識字,世出世間的學術都沒有接觸過的,我們國內人所講的沒有文化的人,他要能信,深信不疑,他要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個例子很多,《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這樣的人至少佔三分之一以上。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一說他就相信,知識分子不相信?我學佛是很不容易進來的,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我要不是跟他學哲學,他要不是給我講佛經哲學,講這門課,我永遠不會進入佛門,從這裡認識。進佛門之後,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淨土宗的傳人,我跟他學經教、學講經。我對於淨宗法門最初是懷疑,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法,接引老太婆的,這個觀念很深,成見很深。跟李老師那麼多年,跟他十年,苦口婆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讀了不懷疑,不敢輕視,不敢輕慢這個法門,對它也很尊重,但是沒有意思學,興趣都在《華嚴經》上,這是方老師當年對我介紹《華嚴》給我影響很大。
我什麼時候才相信淨土?應該學佛二十年的時候,我開始講《華嚴經》。那個時候一個星期講三天,一天是一個半小時,沒有這些錄像設備,連錄音設備都沒有。我第一次講,好像也講了不少年,講到一半,那個時候是《八十》跟《四十》同時講,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同步的講。講了差不多一半,有一天忽然想起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因為後面經還沒講到,就翻到後面去翻,翻到後面去一看,這就呆了,怎麼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再仔細一看善財童子,這看清楚了。你看講一半,這囫圇吞棗都沒發現,這一下發現了。善財是繼承老師的法脈,這是一個入室弟子,文殊菩薩傳法的弟子,這不是普通人,老師既然發願求生淨土,學生哪有例外的?所以然後我再回頭看,那都是以前講過的,這都講過的,回頭再看,我那時候用《四十華嚴》的本子,叫吉祥雲比丘,這我也講過,經上明明說他是一個修般舟三昧的,我也講得很清楚,就是沒有把善財連到這個念佛法門,這個沒連上。這再一看的時候連上了,才知道一點都不錯,善財是專修念佛法門,我們講一句彌陀念到底。
五十三參是怎麼回事情?五十三參是廣學多聞,不妨礙,真的是事事無礙,人家什麼法門都接觸。接觸是明瞭,明瞭是長智慧,就是後得智,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你怎麼知道的?都接觸過,都明瞭,樣樣都明瞭,法法都通達,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都通。但是怎麼樣?如如不動,一句彌陀念到底,對他自己的行門一絲毫影響沒有,那是什麼樣的定功?成就自己圓滿的定慧!沒有這個經歷,怎麼知道定慧的成就?什麼法門都接觸,什麼法門都不影響,都沒有影響。我們這兩天聽劉素雲居士的報告,你看她對哪個法門都讚歎、都好,就是這樣,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不但對我們佛門裡面每個法門都好,對其他宗教都好。我這麼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做宗教團結的工作,每個宗教都好、都讚歎、都禮敬,他們的經典我也讀誦,可是沒有妨礙念佛。愈接觸愈清楚,愈接觸愈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我們是凡人,文殊、普賢是聖人,都到極樂世界去了。
「橫超三界」,八萬四千法門叫豎出,它是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像菩薩這個階級,我們從《華嚴經》上看,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上面是等覺,再上面叫妙覺位,那叫佛位,豎出;淨土這個法門不必,這個太麻煩,時間太長了,橫超。我們現在在人道,不必從人道到天道,天還有二十八層,一層一層往上去提升,那多費事,就在人道裡橫超就出去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叫橫出,不要經歷這麼麻煩。真行!這不是假的。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幾個人,他們念佛往生給我們做表演、做示現,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大概是在四十年前,佛光山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星雲法師請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在山上住了十個月。在那個期間當中,聽到一個長工,佛光山工程很多,一年到頭都沒有休息的,不斷在建築,所以工人在那邊也是長年為佛光山服務。晚上我帶著幾個學生在討論佛法,這個工人坐到我們圈子裡頭來,告訴我們,他說:去年,一年前,他的一個鄰居,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的,一年前。他說真的,一點不假。我們那天就聽他講故事,非常有受用。
這個老太太心地非常好、非常慈悲,對佛法也不懂,反正是見到神都當作菩薩拜,土地公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民間拜的這些什麼王爺公,她統統都是菩薩。三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媳婦學佛,懂得佛法,就勸她老人家專念阿彌陀佛,專拜西方三聖,其他那些神統統都請走,菩薩都請走。這個婆婆很難得,接受媳婦的勸告,就真幹了,哪個地方也不去了,她平常廟會都參加,她不去了,就在家裡念佛,家裡設了個佛堂,三年。走的這一天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吩咐兒子、媳婦,兒媳婦非常孝順,她說:你們先吃飯,我去洗個澡。其實家裡的人都等她,等了很久都沒出來,就去浴室看看,真的洗過澡了,叫也沒人答應。走到佛堂,她老人家穿著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面前,叫她也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她往生了。這鄰居都來看,站著走的!大概我們想,不告訴家人,告訴家人恐怕家人要障礙她,她就沒有那麼自在了。真的是自在瀟灑走了,親眼看見的,不是假的。那長工給我們上了一課,這親眼看到的。
我們聽說,我到香港來講經的時候,聽到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的錄音帶,我聽到了,他老人家講的很多。以後我們在他的《影塵回憶錄》,就是他老人家的傳記,他口述的,他的學生大光法師記錄的。大光我們也非常熟悉,往生大概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們在香港常常在一起,文筆非常好,《影塵回憶錄》是他寫的。這是真實的事情。最近,大概三年前,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聽我講經,聽說自古以來真正念佛大概三年工夫就成就,就往生了。過去曾經有些法師問我,他們看到這些東西,他說是不是他們剛剛好這三年他的壽命就到了?我想這個講不通,偶爾一、二個可以,那麼多的人,這在邏輯上講不出來的,不合邏輯。為什麼往生?他功夫成片了。只要功夫成片,你隨時都可以走,你想走就走;想留也可以,留在這個世間,那是有任務的、有使命的,做給別人看,如果對這個世間沒這個緣分,他就走了。黃忠昌居士在深圳的時候閉關,他三年,他想試試看,古人三年能成就,看看我三年是不是真的成就?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真走了,沒有生病。火化的時候留的有舍利,舍利現在還供在那裡,做了個小塔放在那裡。給我們做出樣子,真的不是假的。
真信、切願,沒有一個不成就,機會不能錯過。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你這一生遇到的苦處不是大苦,你過去曾經在地獄待過、餓鬼道待過、畜生道待過,天上你也待過,如果你想到三途之苦,你還願意在這裡幹嗎?如果不出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肯定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為什麼?我們學了法相唯識就知道,阿賴耶識裡頭相應的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你習氣裡頭善少惡多。現在外面的誘惑,古聖先賢教育的誘惑沒有了,現在全都是殺盜淫妄,全都是暴力色情,這還得了嗎?今天世界為什麼亂?災難為什麼多?原因就是這樣的。你還能不走嗎?真正覺悟,發大慈悲心,在這裡多住幾年,多受一點罪,希望多帶一些人走,這就是使命。有人能接受,有人聽得進去,有人能相信,那我們就得幹,一個也不捨,到功德圓滿的時候自然就走了。走了,也跟大家做很好的示現,像黃忠昌、像我們台南那個念佛的老太太,她雖然是一生也不會講經,也不會弘法,她那一表現,度了多少人!讓多少人生起信心,讓多少人對淨土的懷疑化解了。這就是三轉法輪裡作證轉,現在人都講求要證據,做證據來給你看。
「逕登四土」,這個逕是快速,四土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在其他諸佛世界裡頭,四土是有界限的,不在一起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四土不在一起。我們只是六道裡的人道,人道是凡聖同居土,有沒有佛菩薩在我們地球上?有,我們凡夫見不到他們,有特別緣分的人偶爾見到,他也不給你常見。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有內院、外院,外院是凡夫,凡夫見不到內院裡面的菩薩,真的有障礙。可是在極樂世界,這個障礙沒有了,四土沒有界限,都在一起。所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見到實報土的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你統統都能見到。不但見到,天天在一起上課,在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天天在一起學習,這個緣到哪裡去找!不是同一個階層的,通常不能在一塊的。像《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就好像我們學校念書一樣,你是一年級,你那個教室全是一班的,你沒有辦法到二年級教室去,這麼個情形。《華嚴經》初住菩薩見不到二住,二住能見到初住,初住見不到二住。可是在極樂世界平等的,好像是五十一個年級的學生在一個課堂上課,我用這個比喻大家比較能體會,在同一個教室上課,你全都見到了。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生了,它在一起,它當中沒有障礙,我們現在講的空間維次,它沒有空間維次,統統見到。不但有這個好處,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天有能力去拜萬佛。這個萬不是數字,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可以去親近這些佛陀,去供養他。供養是什麼?修福,聽佛說法,開智慧。我們這裡是一個好老師找不到,到極樂世界就無量無邊諸佛天天給你說法。你怎麼去?化身去,你的身在阿彌陀佛面前沒動,分身去了,你能夠分無量無邊身。你看《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每天供養十萬億佛。那個十萬億它是表法的,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國土,意思是什麼?你到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回來看看,就這麼個意思。你不是對這個世界有情執嗎?這裡面一些生生世世的父母、老師、家親眷屬,不願意離開,你天天都可以來看,用意在此地。實際上不止,哪止十萬億!說明有那麼大的神通。《西遊記》孫悟空才七十二變,差遠了,他渾身那個毛,一根毛可以變一個小孫悟空,那也是有數量的,到極樂世界分身沒有數量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到一切諸佛剎土,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你說多殊勝。
「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一點都不假!你說這一生遇到這個,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華嚴》,遇到《無量壽》,你這個福報都已經圓滿了,哪有這麼大的福報!哪有這麼好的運氣!這是全得到了。你要是不曉得珍惜,就是當面錯過。人生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什麼遺憾最大?這個遺憾最大,沒有比這個遺憾更大的了。這樣好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說,這個居士也是個很了不起的居士,他說這個淨宗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遇到了。彭際清,要用現在的話說,是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國防部長,所以他家世好。人聰明,不到二十歲就考取進士,應該在十九歲的時候,不到二十,二十歲是行冠禮了。一生沒做官,學佛,家庭環境好,學佛真學到家,宗教顯密圓融,那是那時代的大居士、大德。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群經之首要,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也」。不但是淨土群經之首要,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它是一大藏群經之首要,所以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特別是隋唐的大德,稱為淨土第一經。從翻譯時間來講,淨土宗傳到中國,第一部翻的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經》還是以後翻的,最早翻的是在漢朝時候,剛剛傳來,安世高的那個時候。所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