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粽馬來西亞粽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aochengwei · 8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粽。(阿嬤的手藝真好) #謝謝秋蓉姐姐XD #原來粽也是地球村的概念 #北部粽#中部粽#南部粽#菜粽#鹼粽 #原住民粽#野薑花粽#甜筒粽 #娘惹粽馬來西亞粽#餅粽#馬來粽 #巴西粽#墨西哥粽#北方粽#南方粽 #嘉興粽#湖州粽#客家粽#廣東粽 #廣西粽#福建粽(在 Taipei, Taiwan)
1 note · View note
corwinlim · 2 years ago
Video
新奇餓:開箱馬六甲娘惹粽子 Malacca Nyonya BakChang #粽子 #粽葉飄香迎端午 #粽子 #原創 #抖音美食推薦官 #記錄真實生活 #同城美食 #我的探店日記 #我要上熱門 #美食vlog #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我的生活新姿勢 #吃貨 #馬來西亞美食 #吃粽子 #抖音美食 #愛生活愛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 #馬六甲娘惹粽 #馬六甲美食 #娘惹粽子 #nyonya #melaka (at Casa del Rio, Melaka) https://www.instagram.com/p/CeU5McsqKxC/?igshid=NGJjMDIxMWI=
0 notes
klseesworld · 5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嚟吖!涯兜一切食馬六甲“娘惹”粽啦喂!
午茶涯表姨婆綁馬六甲“娘惹”(馬來西亞 土生華人)粽
午茶愉快🍵~
0 notes
wangyou4564-blog · 4 years ago
Text
蝶豆花茶喝進10倍花青素!蝶豆花抗發炎,這族群慎飲
這幾年台灣的飲品界吹起一股漸層蝶豆花飲料風潮,或藍或紫的漸層色澤美麗吸睛,鮮豔的藍色來自「蝶豆花」日本藤素功效  富含的花青素,不僅不是人工色素,蝶豆花比起一般植物有高達10倍花青素,有抗氧化效果,可說蝶豆花是比起藍莓更容易時常攝取花青素的好方法! 漸層飲料引起民眾一陣排隊購買風潮,而看到那鮮豔的顏色,以為是色素而退避三舍嗎?其實,鮮豔的藍色來自於「蝶豆花」富含的花青素,蝶豆花有著抗氧化的效果,還能保護眼睛,是比起藍莓更容易時常攝取花青素的好方法! 擔心外面飲料店又加糖又混添加物?日本藤素評價心得其實蝶豆花在家裡也能泡蝶豆花養生茶!以下就帶您認識蝶豆花的功效與營養成分!
蝶豆花功效:預防眼疾、降血壓又抗老
▼蝶豆:是一富含蛋白質的豆科植物,源自於赤道一帶東南亞國家。 蝶豆花是什麼? 蝶豆(Clitoria ternatea),日本藤素吃法 又叫做藍豆。從泰式飲料興起的蝶豆花,是原產自喜馬拉雅山、印度、斯里蘭卡、爪哇等地的豆科植物,顏色鮮艷像展翅的蝴蝶,而有了蝶豆花之名,蝶豆花可當作天然的染色劑,在東南亞,蝶豆花被當成是一種天然食用色素。在阿育吠陀民俗醫學中,蝶豆可以拿來增強記憶力、治療焦慮、憂鬱和作為鎮靜劑。japan tengsu 在馬來西亞菜式中,它用來為糯米著色以製造娘惹粽。在泰國南部和馬來西亞半島東海岸的吉蘭丹、丁加奴一帶有一種料理,做法是用蝶豆花汁將米染成藍色再加上其他配菜,這種料理被稱為藍花飯。 https://www.tengsus.com/
0 notes
scmanpower · 4 years ago
Text
愛心無國界立委羅美玲邀新住民包粽送弱勢
SCmanpower快訊: 南投縣新媳婦關懷協會理事長羅美玲立委出身馬來西亞,自前年起辦理「新粽有您」移民包粽送移工及弱勢活動,邀姐妹與社區志工一同包製台灣粽與娘惹 ... http://post.scmanpower.com/RYcFzC
0 notes
yahoo-news-tw-govpress · 7 years ago
Text
國立臺南大學師資生赴新南向國家-馬來西亞檳吉臺灣學校教育見習
國立臺南大學獲教育部105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選送師資生赴國外教育見習課程計畫,由國語文學系兼師資培育中心組長鄭憲仁副教授帶領師資生夏綺君、陳晏翎、趙巧琳、黃郁芳、陳子勛、蔡惠先、王怡茵、石旻仙、李羿函、吳耘宬、李姿萱、周汶萱等12人,於106年5月18日飛抵馬來西亞檳吉臺灣學校(Chinese Taipei School Penang)進行為期14天的教育見習。在出發前國立臺南大學師資中心以「有教無界、未來無限(borderless teacher)」為核心��規劃了一系列的行前培訓課程,包括觀課重點、教案設計與教學技巧、檳城風俗文化、簡易馬來語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管之世界文化遺址喬治市(George Town)等介紹。
馬來西亞檳吉臺灣學校位於檳城北海(Butterworth)地區,地處北馬,鄰近泰國,曾屬英國海峽殖民地,具備多元融合的學習環境,該校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大幅提升見習師資生在專業知能與課程教學的發展,同時亦能開拓國際視野,增進全球移動的能力。 師資生到檳吉臺校參與教育見習課程包含華語文(臺灣所稱的國語文)、馬來語、英語等語言課程觀摩,同時也分組見習數學、音樂、美勞、生活、班級活動、班會等課,並且參與該校自然科學之夜的活動,受益良多。師資生陳子勛表示,授課教師安排學生到校外用馬來語與英語實際點餐和付費,很重視生活上的應用,教師教學活潑,學生能學習並使用多種語文;師資生趙巧琳表示,真的非常感謝檳吉臺校的精心安排,不僅讓我們有課程中的學習,也讓我們有不同的文化體驗,是此行很寶貴的經歷。
每位見習師資生除了兩週教育見習課程外,也參與升旗典禮及學校一整天的作息,並且有一週的實地教學,期間師資生輔導臺校學童學業,並建立溫馨的情誼;國立臺南大學鄭憲仁副教授表示,師資生的表現超乎預期,檳吉臺校池增輝校長也表示,學生的臺風和授課都與正式教師無異,課程設計別出心裁,超出見習生的水準。另外,池校長也表示,透過教育見習課程及示範教學觀摩,帶給檳吉臺校師生很大的收穫,特別是「學科闖關活動」的設計,引起學生廣泛的興趣,也獲得教師們高度的肯定與讚許。「創意玩書法」課程設計,讓漢字文化節活動更為生動活潑,也獲得駐馬來西亞代表章計平大使的嘉許。
池校長也指出馬來西亞是多元文化(馬來、華人、印度、娘惹、泰國、英國)的大熔爐,並呈現於服裝、飲食、建築、宗教、節慶等各方面,可以增進見習生的多元文化教學專業,相信透過校際合作能帶給兩校不一樣的文化學習與成長。    此外,教育見習期間��適逢臺灣商會慶祝端午節聯誼活動,熱情邀請臺南大學教育見習師生出席晚宴,學生們演奏「望春風」及歌唱表演,與在馬的臺灣鄉親進行一場文化饗宴的交流與分享。在馬來西亞除了品嘗臺灣家鄉道地的肉粽、滷肉飯、蚵仔麵線美食外,更有檳城當地傳統美食佳餚,包括巫裔的椰漿飯(馬來文Nasi Lemak)、印裔的香蕉葉飯 (Banana Leaf Rice) 、華裔的肉骨茶(當地閩南語Bak Kut Teh)、娘惹糕(馬來文Nyonya Kuih)等特色食物,由食物連結生活文化,令人流連忘返。在見習的最後日子,國立臺南大學師資生和檳吉臺校師生互換紀念禮品和卡片,彼此互相邀請再聚臺南與檳城,雙方依依不捨。
國外教育見習課程目的,在培育具備國際行動力的未來教師,創造全球移動的機會。師資生透過此次教育見習課程,體驗海外臺校的教學與經營模式、了解多元文化的意涵,拓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經驗,期許未來能結合臺灣的在地文化,以宏觀的視野,多元的思考,省思教育的相關議題,融入到未來的教育現場,讓教學具有兼容並蓄的特色,嘉惠莘莘學子。
0 notes
society-watch-blog · 8 years ago
Text
沒有屈原 還是一樣有粽子
作者:on.cc東網-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端午節,吃粽子,有人說,要不是屈原跳河自盡,就沒有粽子吃了。這句話剛好是穿鑿附會到最後以假亂真的典範,屈原當然跟粽子的發明無關,用膝蓋想也知道,粽子可不是普通簡單的食品,從葉子的製備過程、包裹、綑綁與炊熟方式,步驟繁複,有人跳河了,還有心情跟時間發明粽子?
Tumblr media
(黃江洪 攝)
事實上,不管有沒有屈原,世界上一定有粽子這類食品可以吃。在台灣,我們知道好幾族的原住民都有類似的小米包肉為內餡,以月桃葉包裹起來炊熟的食品;也不只是台灣的原住民,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有類似的做法,雖然有許多做法受到東南亞華人粽子的交流影響,例如娘惹粽、越南餅粽,但到了大洋洲小島未受華人影響的地區,也一樣有將澱粉包裹在植物葉片中炊熟的烹飪做法;古代華人絕對到不了的希臘、巴西、墨西哥,也都有類似的「粽」,墨西哥的塔馬利��於阿茲特克、瑪雅以及更早的文明,作為方便攜帶的食品,例如當做軍糧使用。
全世界的人類,只要活在有大片葉子植物的地區,都會想到要用葉子把澱粉類食物包起來,做成便於攜帶的糧食,也別說古人,就是現代野外求生節目的各國參賽者,也都會想到要這樣做,最早的「粽」很可能起源可追到原始人時代,跟屈原的生平到底如何,當然無關。
更不用說端午的故事也不只屈原一個版本,那是楚國故地才說是紀念屈原;吳國故地的蘇州,就說是紀念伍子胥;而越國故地,則說是紀念勾踐操練水軍。版本那麼多,誰才是對的?版本這麼多,卻都類似,就表示沒有人是對的,端午節一定是早在這些人以前就存在,然後不同地區的人就用自家的歷史名人去套上去。
對此,早就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最早較著名的研究來自民國時期的中國學者,中國民俗研究五大學者之一的江紹源,最早引進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到中國,開始系統性的以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民俗與宗教信仰。對於端午節,江紹源研究歷代記載賽龍舟的文獻,發現龍舟遠早於屈原、伍子胥或勾踐等人,原始意義不是為了弔念他們,而是送災逐疫。
民俗學者黃石在1963年出版《端午禮俗史》,詳述了端午所有的民俗活動:角錐狀的粽子「角黍」、羹湯、端午酒、端午宴,祭祀送瘟神、禳災逐疫,蓄蘭沐浴、采百草鬥百草、捕蛤蟆、熙游避災、競技、賽龍舟、辟邪的法物如辟兵、繫紅絲線、長命縷、戴香囊葫蘆、插菖蒲、艾草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角黍和競渡,也就是角錐狀的粽子以及賽龍舟,黃石與江紹源所見略同,認為端午節的主要原始意義是「驅逐惡神厲鬼,消除病疫災殃」。
這是因為華中華南地區,氣候較為潮濕,古時瘧疾等疫病叢生,也就是所謂「瘴氣」,五月是一年中「萬物滿長,初實有成,陰氣萌作,疫病流行」的特殊節氣,瘟疫是五月對生命最大的威脅,非驅逐不可,因此有了端午各種基於驅蟲、驅邪、以法船送走瘟疫等等的習俗。這點台灣中研院院��李亦園在《端午與屈原神話與儀式的結構關係再探》一文中提出「季節適應說」,透過龍(水神)信仰,以應對夏季洪水,利用草藥防治蚊蟲、疾病侵害人體,於是形成了風俗多樣的端午節。
在台灣,應該很容易體會端午時節就是防疫的時節,2015年的台南登革熱嚴重疫情,就是始於5月中,到6~7月疫情蔓延,8月出現第一個死亡病例,之後到9月進入高峰期。2016年台灣各地已經有所防備,5月以前就開始積極防治登革熱,因此安然度過2016年。從登革熱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農曆5月防疫做得好不好,影響重大,古人與自然共處學習到這種智慧,因此發展出端午節。
民國時中國學者聞一多也提出《端午考》,一樣直接點破端午習俗遠遠早於屈原的年代,並認為端午習俗與吳越故地的龍圖騰信仰有關,不過後來龍圖騰信仰的部分被之後的學者認為證據不足。
最後,屈原的版本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勝出,甚至造成現代人竟然以為沒有屈原就沒有粽子,恐怕屈原復生都會為此嚇一大跳。為何屈原的故事能勝過伍子胥、勾踐?答案也很明顯,因為屈原是個《離騷》的文人,歷代的文人對他心有戚戚焉,而只有文人會留下文字,掌握了歷史的發言權,經過千年洗禮,屈原的故事就獲勝了。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這些文人滿腦子想的就是像屈原一樣,無力也不屑去對付朝中的小人,只會整天抬出公義,得罪所有人,結果自己的主張正確也沒用,遭到流放以後,不像勾踐臥薪嘗膽,或是伍子胥想辦法報仇雪恨,而是每天寫酸文自我放逐,當國家終於要滅亡了,也不像項梁那樣想辦法起兵救國,連嘗試抵抗都沒有,自己跳河自盡了。
文人當然都只想什麼都不做,不解決問題,不對付壞人,不抵禦外侮,只要每天寫寫文章就受人歌頌,但一個國家如果以這樣的文人為典範,那會成了什麼樣呢?或許我們該忘了屈原,把端午節還���成「防治登革熱」,還比較符合台灣現在的國情需求。
  更多東網評論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