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楷書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kuyuandlinu · 8 months ago
Text
書法中的識別點現象
《黃簡講書法》九級真書第10課思考題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傳」、「傅」字,只差一點。這「傅」字一點是為了區分加上去的,還是原來就有的?大圈要不要計入這一點?
關鍵詞:識別點,同形字區分,識別符號,形近字,點畫來源,筆勢,補筆,補空,術語定義。
書法中常會見到一個字最後一筆為點的現象,據台灣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1基本法則所述:「點在上或左上的先寫,點在下、在內或右上的,則後寫。如:卞、為、叉、犬。」本文意在討論後者,尤其專注於其中加注識別符號的特殊情況。我將識別點暫時定義為:「當存在兩個或以上容易混淆的字時,相承其中一個加點以示區別,而這一點不屬於文字本身的點畫。」若判定為識別點,則可以不計入筆勢,反之則仍應歸入書法筆勢內。識別點雖然不屬於文字結構,但亦非如刪除點、換位標記等,或訓讀所使用的後人外加的純符號或標點。是處於兩者之間而緊跟特定文字的角色。
小原俊樹在其文章《「補筆」之思》2中討論術語「補空點」3,他定義為:雖然文字本身的筆畫上不需要,但爲平衡字形以及在作品的空白處特意補上去的筆畫,這一筆也被稱作「餘筆」或 「無過點」。由於小原先生認為這最後一點的主要功能在於平衡字形,因此除辨別作用外,將其梳理出三種以最後兩筆之間的關係為類別的思路,舉出許多字例。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上文定義特指非文字點畫的點,而並非表示文字點畫的點不能起到平衡空間的補空作用。
要辨別一個字的最後一點是否為識別點、或補空點,應該首先具體追蹤這一點是否屬於文字本身的點畫。如「兔」字就不得不寫這最後一點,雖然可以以此來區別「免」,但從性質上說是文字結構的不同而非識別點。
Tumblr media
小原先生在文中提出的許多字例,我意實屬文字點畫的最後一點,小作歸類可分為三種情況:
1. 篆字中的長弧線拆分
今文字的點畫來源於古文字的線條。篆字中的長弧線往往以兩筆寫成,只因密接而不明顯。如厶字,末端由下向上的一小段不好寫,所以古人分為兩段,最後一小截改為從上到下。類似的弧線都有隸定成一畫加一點的可能。雖隸書中也有一筆寫成的,但後來真書中多寫為分開的一點。如「犬」「尤」。這種情況小原先生也認為不能歸入補空點。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但如文中所舉「印」「令」之例5(如果不是石花的話),應該同屬來自篆字「卩」原形的長弧線拆分。如歐陽詢張翰帖「起」最後的倚人勢,就來自篆字「巳」的長弧線拆分。不過既然小原先生懷疑此「令」字是北魏太武帝所造6,依照「補空點」的日文定義「加補空點的字不應看作異體字」這條規則來看,作者也並未將這一點歸入專為補空之用。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2. 真行草書中因取勢需要造成的倒筆書
另有一種情況是真行草書取勢需要而將中間的一筆挪至最後寫,即顛倒常規筆順。如小原先生舉例的「舞」「隣」「憐」,實際上都是「㐄」的奮筆勢為了避免一次移位而連寫兩橫,才把夾在兩橫間的短筆作為一點最後補回來。在最後補回文字本身就有、但尚未書寫的筆畫,才是本文使用「補筆」的含義。
3.草書中的指事符號/草法中的替代規則
草書的省簡手法,以一點(或一畫)替代一個部件。如「樂」,一點或一橫替代上半複雜部分,但這一點並非最後寫的,非本文所討論。又如「淺」右邊兩個戈法,草書以一點來替代其中一個,而這一點仍然可以計入戈法筆勢中。雖然這一點可以起到區分「沛」字的作用,但由於它屬於「淺」字草書的一部分,所以不應該看作識別點。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有些字的最後一點可能存在多種原由。如「神」字,有一些草書可能是將「申」中間的小橫放到最後來寫,屬於2.的情況,如下圖孫過庭與趙佶所書「神」字對比;但鍾繇宣示表中的「神」最後取鬥鶉勢,很可能是「申」的篆字中間長弧線的拆分,王羲之黃庭經的「起」最後一勢與此相同,而歐陽詢的「起」字最後取倚人勢,又與更常見的一竪加點的「神」筆勢吻合,應屬1.的情況。又或如隸辨中孔耽神祠碑「神」字在弧線以外又加兩點,是否「申」的兩個重複部件之一的替代符號?倘若如此,這將屬於情況3。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木、术
文字點畫最終有沒有加點,有時取決於隸定或隸變。在漢字楷化以前,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木」「术」,今天我們看來似乎可以加點與否來識別二字,實際上橫原本都是上仰的弧線,「术」的弧線較「木」要長一些。雖然「木」大多將曲線拉直為一橫,偶爾也會有加點的情況,如急就章「牀」字。真行草書對於這根弧線還有一種常見的處理方法,與其用兩筆相接,直接使用倒圈。或說從這一點入紙,將橫改寫為撇。而「木」的草書用倒圈的寫法,就是這一點仍存在的證據。急就章「桼」字,高二適引漢隸「桼」作「來」形之例,又新莽「桼」作「來」加點之例,判作識別點。曰:「『䰍』、『桼』(章草)旁起筆頓挫右旋即承隸加點之變。」7拙見以為只因「木」字本身包含一根弧線而已,不需引入識別點。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傅、傳
考慮到文字的演變週期,在不同的時期,最後一點的性質也可能發生變化。如「傅」「傳」二字,在秦隸中簡化到基本同形,右上都是兩筆寫成的弧線,如果隸定的話都可以寫作一橫加一點。所以在漢字尚未穩定期,「傳」字亦可以加點,之所以黃簡先生提議《神鳥傅》應釋《神鳥傳》。8
Tumblr media
另一種隸定法,是二字的上橫都拉直,而「尃」所加的這一點看作「父」字手中所持之物。兩種寫法,這一點都不能看作識別點。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急就章松江本「槫」字不加點,而趙孟頫、宋克、鄧文元、王蘧常臨本皆加點。「縛」有兩個,一加一不加,後世草書亦常不與「轉」作區分,真書中也未必加點。書譜「博」也不與「慱」特地區分。似乎只有同等常用、在使用上容易誤讀的字上,才加點以識別。通常「傅」加點,「傳」不加,這一點雖然起到識別作用,我意仍然應視作文字一部分。況且真、行右下為「寸」取戈法,再加一點也仍是戈法。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所以判定是否將最後一點計入筆勢,取決於對這一點性質的判定。首先要看是否應該屬於文字的一部分,其次看是否能夠合理地融入筆勢。如果是識別點,則不必計。
識別點
真正的識別點本不是文字的一部分,純粹作為區別相近字的作用而存在。如「土」「士」二字,在隸書中同形,則在「土」字旁加一點以作記號。在真行草中亦如此,而這一點不計入筆勢。另外「升」和「斗」,古文字本就相差一點,漢隸以長橫出頭與否來區分,後來在書寫中不夠明確,最後還是在「升」字加了識別符號。長橫出頭本身就已經包含斗中的一點了,所以文字本身不需要這一點。但從歷代書家的筆勢來看,「升」的第一個飛帶勢之後,餘下的筆畫可能看作一個倚人勢也是可以的。
Tumblr media
回頭對比一下以上提到的幾種不同性質的點,可以看��其功用特質的交錯關係。我們在下定義時,不能以是否起到識別或補空的作用來判定文字的最後一點是否為識別、補空點,而是規定識別點特指以識別文字的作用為主的非文字符號。補空點應特指既非文字又非符號的裝飾筆畫。
Tumblr media
+是
-否
± 都有可能
 台灣教育部筆順網
 《「補筆」之思》日 小原俊樹 撰,劉婷芳、堀川英嗣 譯。《書法研究雜誌》2019年第四期69頁。DOI:10.19489/j.cnki.1000-6044.2019.04.005
 日文原作「補空」,譯作「補筆」。辭典定義與小原文中同,而「補筆」下文另有定義。
 日文原作「咎無し点」,譯作「無過點」。
 同注2. 圖18、19。
 同注2. 73頁。
 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卷中》,256-257頁,「䰍」、「漆」條。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北京。
 黃簡《黃簡講書法》七級第21課(修訂版2),Youtube@黃簡講書法/@ChineseArtistsNet 或搜狐@梅浦草堂,2020年5月20日,14分07秒。
1 note · View note
wangwill · 1 year ago
Text
1968年臺灣
維基百科介紹
1968政府
國家正副元首
總統:蔣中正
副總統:嚴家淦
五院首長
行政院院長:嚴家淦(副總統兼任)
立法院院長:黃國書
司法院院長:謝冠生
考試院院長:孫科
監察院院長:李嗣璁
省政府主席
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
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
大事記
1月
1968年9月9日,台北市舉辦實施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慶祝大會暨國民中學聯合開學典禮。
蔣中正提名楊亮功為考試院副院長,經監察院票決同意[1]:118。
1月4日——副總統嚴家淦訪問泰國(1月5日、1月7日,與泰國總理他儂舉行會談;1月10日,發表聯合公報後,返臺。);經濟部次長汪彝定宣布:外貿方向以農工業培養貿易,以貿易發展農工業[2]:748。
1月5日——外滙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徐柏園稱:去年對外貿易總值近15億美元,出超2,600萬美元[2]:748。
1月9日——蔣中正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提出「革新當前社會風氣指導綱領及實施要領」[2]:748。
1月26日——特任駐牙買加大使孫碧奇兼任駐巴貝多國大使[2]:749。
1月27日——公布「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4月3日,教育部發布「國民中學教師儲備及職前訓練辦法」;5月6日,行政院指令臺灣省、臺北市暨福建省金門、馬祖地區為實施九年國教區域;5月31日,教育廳長潘振球宣布:九年國教準備工作完成。)[2]:749。
2月
1969年2月25日,日本讀賣巨人棒球隊於台北市立棒球場分兩隊作一場表演賽。民航公司10號班機殘骸
蔣中正接見越南共和國駐臺大使陳善謙,對越南共和國重要城市近遭越共深表關切[1]:118。
2月1日——外交部次長沈錡率領特使團,訪問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各國(4月17日,返臺)[2]:749。
2月9日——旅日棒球選手王貞治所屬日本讀賣巨人隊訪臺(1965年12月4日,王貞治返臺表演球���。)[2]:749。
2月16日——民航空運公司自香港到臺灣客機在林口墜毀,21人罹難(5月21日,交通部民航局核准其環島客運班機由中華航空公司接替;5月25日,國際民航駕駛會請求蔣中正停止民航運公司法院審判,由民航局再行調查。)[2]:749-750。
2月19日——與日本在東京簽約,售予日本食米6萬餘公噸[2]:750。
2月21日——特任沈怡為駐巴西大使[2]:750。
2月25日——教育部核中央大學在臺復校(10月16日,復校舉行開學典禮。)[2]:750。
2月27日——駐日大使陳之邁向日本政府嚴重抗議日本欲與外蒙建交企圖[2]:750。
3月
3月5日——美國國際開發總署駐臺代表處結束,中美基金交由政府自行決定運用[2]:750。
3月7日——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柏園稱:1967年度對外貿易總值共達14億5,900萬美元,比前年增加26%,創歷年最高紀錄;柏楊(郭衣洞)因「大力水手」漫畫風波,被調查局逮捕[2]:750。
3月8日——教育部決定成立國民教育督導委員會[2]:750。
3月15日——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決定全面推展全民體育(9月17日,行政院核定「發展全民體育方案」。);新任美國第七艦隊司令布蘭格(William F. Bringle)訪臺[2]:750。
3月30日——經濟部長李國鼎在立法院報告第五期四年經建措施為:林業改良、稻米增產,發展電子、精密儀器、造船、石油、化學、大鋼廠等工業,改善交通運輸,建設新社區等[2]:751。
4月
4月2日——財政部宣布自1969年度起停止愛國公債派募[2]:751。
4月10日——美國農業部長傅利曼(英語:Orville Lothrop Freeman)率團訪臺3天(4月12日,指出臺、美基於互惠原則,加強貿易關係。)[2]:752。
4月14日——交通部長孫運璿表示,政府決在高雄港建立貨櫃轉運中心,並在基隆港興建貨櫃碼頭[2]:752。
4月17日——行政院頒行修正「外匯貿易委員會組織規程」(9月19日,行政院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決撤銷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設立外匯局及國際貿易局。);總統府資政莫德惠逝世(吉林雙城人,到臺後擔任考試院長長達12年,有功於考試制度建立。)[2]:752。
4月21日——臺灣省投票選舉第四屆省議員及第六屆縣市長,國民黨取得17席,高雄市長首度由民社黨的楊金虎當選。(6月2日,第四屆省議會成立,謝東閔、蔡鴻文分別當選正、副議長。)[2]:752。
4月22日——與澳大利亞在坎培拉簽訂「中、澳貿易協定」[2]:752。
4月29日——臺灣省政府發布施行「臺灣省都市平均地權施行細則」[2]:752。
4月30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訂定推行「國民生活須知」[2]:752。
5月
5月1日——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茶會招待美軍在華官員與眷屬[3]。
5月4日——教育部編列400萬元,翻譯世界名著,編印科學辭典[2]:752。
5月7日——農業專家趙連芳病逝(河南羅山人,畢生從事農業教育、科學研究,在水稻育種貢獻很大,是中國現代農業科學之先驅。)[2]:753。
5月10日——第一屆「中、韓經合會議」在漢城揭幕(5月11日,發表聯合公報,加強政、經聯繫。);行政院通過「中、美航業相互免稅協定」[2]:753。
6月
6月3日——空軍C-46運輸機墜落於台南縣柳營鄉太康村農田,多年後當地民眾立七十二聖人廟以祭之[4]。
6月8日——蔣中正接見日本編輯訪臺團,重申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立場,並強調日本如廢除「吉田書簡」,無異廢棄「中日和約」[2]:754;蔣指出中共為東亞災禍之源,所謂中立共存,將貽無窮禍害,日本應合作消弭危機[1]:119。
6月10日——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表示,配合實施職業教育及九年國教,禁設私立小學及初中[2]:754。
6月12日——前立法院長張道藩病逝(貴州盤縣人,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及第四屆立法院長。)[2]:754。
6月15日——水牛出版社「水牛文庫」開始出版[2]:754。
6月24日——特任沈錡為駐澳大利亞大使[2]:755。
6月26日——東京日本大學以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贈與蔣中正[1]:119。
7月
民主臺灣聯盟事件,陳映真(名永善)等36人被捕[2]:756。
7月1日——駐美大使周書楷代表政府與49國在華盛頓簽署「禁止核子武器擴散條約」(1969年12月12日,立法院通過「防止核武器蕃衍條約」。)[2]:755。臺北縣的南港鎮、景美鎮、內湖鄉、木柵鄉與陽明山管理局的士林鎮、北投鎮併入臺北市[5]。
7月2日——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成立能源規劃發展小組,孫運璿任召集人[2]:755。
7月5日——任命桂宗堯、何鳳山與宓錫寵分別為駐宏都拉斯、玻利維亞、薩��瓦多等國大使[2]:755。
7月10日——美國一艘護航艦在西雅圖移交臺灣,命名為「太原號」[2]:755。
7月19日——駐加拿大大使薛毓麒遞交備忘錄,對加國有承認中共意圖表示關切(1969年2月10日,對加國與中共進行建交接觸,再提抗議。)[2]:756。
7月20日——特任夏功權為駐紐西蘭大使[2]:756。
7月26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包爾(George W. Ball)訪臺[2]:756。
7月28日——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選出楊忠道、馮元楨、王兆振、劉占鰲、盧致德、魏火曜、錢穆、顧應昌、郭廷以9位院士[2]:756。
7月30日——特任段茂瀾、苪正皋、杭立武、孫碧奇、凌崇熙、徐懋喜、姚守中分別為駐阿根廷、象牙海岸、希臘、菲律賓、牙買加、上伏塔、巴貝多等七國大使[2]:756。
8月
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以張寶樹為中央委員會秘書長[1]:119。
8月9日——經濟部成立聯合礦業研究所[2]:756。
8月10日——留美學生陳玉璽因在海外發表傾向支持中共之文章,經軍法判處7年徒刑[2]:757。
8月25日——紅葉少棒隊以7A比0,擊敗日本和歌山少棒隊[2]:757。
8月29日——駐菲律賓大使杭立武與菲外交部長羅慕斯(英語:Narciso Ramos)為處理逾期華僑問題達成協議,並簽署聯合聲明[2]:757。
9月
中華民國教育部政務次長鄧傳楷再次獲總統親授一等(特種大綬)景星勳章(1961年首次獲頒)。
9月1日——《徵信新聞報》改名為《中國時報》,開始發刊(1950年10月2日,創刊。);長榮海運公司成立[2]:757。
9月3日——中國電視公司成立[2]:757。
9月5日——行政院核定撤銷財政部鹽政總局,恢復設置鹽政司[2]:757。
9月6日——中華民國與史瓦帝尼建交。
9月9日——九年國民教育正式實施,蔣中正頒發錄音訓詞[2]:757。
9月18日——行政院公布「大成��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辦法」,自今年開始實施[2]:758。
10月
經濟部投審會核准日本三菱電機投資技術合作,中國菱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10月7日——與日本之「中、日合作策進會」第十三次會議在臺北揭幕(10月9日,發表宣言,主張建立亞洲集體安全組織,阻止共產侵略。)[2]:758。
10月10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通過中華民國使用「中國-中華民國」名義,參加奧林匹克世界運動大會[2]:758。
10月16日——蔣中正私人代表張群赴日本,參加前日本首相吉田茂逝世週年追思會[2]:759。
10月19日——紀政在第十九屆墨西哥奧運會獲女子80公尺低欄決賽��牌,並打破世界紀錄[2]:759。
10月22日——蘇聯記者維多克·路易斯抵臺,展開秘密外交(曾與國防部長蔣經國密談。)[2]:759。
10月29日——第一架由空軍自製之飛機「介壽號」完成並展示;特任外交部亞西司長蔡葩為駐利比亞王國大使(1969年1月27日,呈遞到任國書。)[2]:759。
11月
11月3日——楊傳廣發起1人1元籌建體育館運動,獲熱烈響應(12月5日,臺灣省政府通令機關學校及公營機構加強推行。)[2]:759。
11月9日——教育部長閻振興在立法院報告:政府為發展科學教育,1968年度編列經費9,000餘萬元,改善科學研究設備[2]:760。
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通過12項工作計畫,以增進國民德智體群育修養[2]:760。
11月14日——與新加坡達成協議,互設商務代表團,並辦理領事事務(1969年1月2日,互設商務專員;5月2日,駐新坡貿易代表團辦事處成立。)[2]:760。
11月20日——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在國家安全會議報告聯合國表決中國代表權問題結果,58對票,23票棄權否決「排我納匪案」,73對47票,5票棄權通過「重要問題案」[2]:760。
11月24日——「中國經濟建設研究會」成立[2]:760。
12月
12月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與教育部部長閻振興同意將教育電視廣播電台(教育電視台)擴建為中華電視台[6]。
12月10日——前日本首相岸信介訪臺3天[2]:761。
12月29日——教育部長閻振興表示:今後教育政策以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和強化科學教育為重點[2]:761。
12月31日——特任張導民為審計部審計長,周宏濤為行政院主計長[2]:761。
出生
參見: 1968年出生
1月1日——劉敏宏:鍵盤手、鋼琴家。
1月2日——於北辰: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1月3日——許培育:漫畫家。
1月5日——
賴香伶,工運人士。現任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局長。
盛治仁:政治學家。
趙映光:政治人物,是趙心瑜之兄,曾任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監察委員。
林琨瀚:棒球教練,是林琨瑋之弟。
1月8日——
廖志賢:賽車手、企業家,曾開設飲料店品牌。
林國春:政治人物、警務人員。
李逸驊:籃球教練。
1月10日——木笛:漫畫家。
1月12日——許添盛:醫師。
1月14日——
伍佰,歌手。
葉壽山:政治人物。
1月20日——朱信強:政治人物。
1月21日——
管中祥,學者。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並關注人權與文化議題。
陳琦豐:棒球教練。
1月23日——汪建民:演員,以《台灣靈異事件》飾演「鐵頭」一角而爆紅。
1月27日——傅靜凡:社會運動人士。
1月29日——曾國城,藝人。
2月1日——陳劍松:政治人物。
2月5日——李之勤:歌手、演員、主持人。
2月7日——詹慶齡:主持人、新聞主播。
2月10日——黃乃芸:食品科學家,曾任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輸入食品審查委員。
2月11日——王識賢,歌手、演員。
2月18日——
陳嘉君,野百合學運中的學生領袖之一,施明德妻子,人權、歷史工作者。
師瓊瑜:作家。
2月22日——趙英華:演員、主持人,以《台灣靈異事件》飾演「王玉芳」一角而爆紅,曾於1988年中國小姐獲選第二名。
2月23日——洪瑞襄:歌手、演員。
2月26日——侯志正:小號演奏家。
2月29日——王尚智:新聞主播、廣播主持人、製作人。
3月2日——廖元豪:法學家。
3月4日——伊能靜,歌手、演員。與裘海正和方文琳組成演唱團體「飛鷹三姝」。
3月9日——黃士偉:相聲。
3月10日——
洪智育:導演。
李性蓁:作家。
3月17日——黃品源:歌手、演員、主持人,以《你怎麼捨得我難過》為成名曲。
3月18日——張錫銘,重大通緝犯。
3月20日——黃宏成:常年競選人。
3月28日——
張其祿:政治人物。
陳秀桂:企業家,是從日本引進七田真的幼兒教學方法。
3月31日——邱心志:演員。
4月12日——
侯炳瑩:演員。
史哲維:新聞主播。
4月17日——張文宗:棒球教練。
4月25日——
謝祖武,男演員。
李健光:新聞主播。
4月26日——詹姆士:廚師。
5月3日——黃裕昇:製作人。
5月5日——王金龍:數學家。
5月8日——吳昌期:教育工作者。
5月13日——
顏志琳,排灣族歌手。與尤秋興合組「動力火車」。
尹昭德:演員。
5月19日——曹蘭:歌手、演員、主持人。
5月20日——江志豐:歌手,是龍千玉之弟。
5月23日——
徐曉晰:主持人。
蘇家賢:畫家。
6月2日——方岑,女演員。
6月7日——陳鎮川:導演、製作人、經紀人。
6月15日——楊心希:歌手、法官。
6月20日——
石安妮:歌手、演員、主持人。
顏聖冠:政治人物。
6月21日——蝴蝶:作家。
6月24日——袁惟仁:歌手、主持人,是陸元琪前夫,為凡人二重唱成員之一。
6月25日——周雅玲:政治人物,是周雅淑之妹。
6月28日——趙正平:演員、導演、製作人、通告藝人,是景行廳男孩成員之一。
6月29日——張瑞竹:演員。
7月1日——蕭赫麟:常年競選人。
7月2日——張靜懿:歌手、演員、主持人,是紅唇族成員之一。
7月3日——
吳倩蓮,歌手、演員。
游萬豐:政治人物,曾任僑務委員會僑務委員。
7月5日——陳艾湄:歌手,與高明駿合唱《誰說我不在乎》而爆紅。
7月6日——陳貴人:足球教練。
7月7日——
王毓雅:導演、製片人。
蔣絜安:政治人物。
7月9日——范雲,社會學學者。曾為野百合學運領袖之一、社民黨召集人,臺���社會系副教授。
7月21日——林金結:政治人物。
7月22日——羅時豐:歌手、演員、主持人。
7月24日——宋少卿,相聲男演員。相聲瓦舍創辦人。
7月29日——胡鴻達:演員。
7月30日——庹宗康,主持人、歌手。
7月31日——Juby:導遊、演員、主持人,是馬兆駿遺孀,現改嫁湯志偉。
8月2日——黃倩萍:新聞主播。
8月13日——蕭薔:演員、模特兒。
8月15日——雷光夏:歌手、作曲家、配音員,是雷驤之女。
8月16日——吳洛纓:編劇。
8月19日——林益世,政治人物。曾任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行政院秘書長。因索賄案下臺。
8月25日——林葉亭:歌手、通告藝人、時尚設計師。
8月30日——洪麗萍:政治人物。
9月4日——林仁傑:演員、導演。
9月5日——張瀚天:政治人物。
9月6日——荒山亮:歌手。
9月8日——
黃中原:歌手。
柯裕棻:作家。
9月11日——王震緒:小說家,是移居日本的台灣作家。
9月15日——陳癸佑:政治人物、警務人員,曾任水里鄉鄉長。
9月23日——林芳雪:演員、配音員。
9月24日——顏艾琳:詩人。
9月25日——蔡旺詮:政治人物。
9月26日——王瑞霞,台語女歌手。代表作有〈絕情雨〉、〈小姐請你乎我愛〉。
9月27日——
蔡岳勳:演員、導演,是于小惠之夫,以2001年執導《流星花園》為知名作品。
王頌恩:雙簧管演奏家。
9月30日——朱淑華:廣播主持人。
10月1日——王時思:政治人物,是王時齊之姊。
10月2日——楊寶瑋:演員。
10月3日——呂東傑:政治人物。
10月4日——蔣念祖:法學家。
10月7日——陳俊生:演員、模特兒。
10月12日——
徐榛蔚,政治人物。現任立法委員,傅崐萁之妻。
董永興:棒球捕手。
10月13日——
林珮君:演員。
高為元:生物醫學家。
10月15日——岳翎:演員。
10月16日——劉耀仁:政治人物。
10月17日——廖敏雄,棒球選手。曾加入中華職棒時報鷹隊。
10月19日——李晶玉,新聞主播、主持人。
10月20日——
李康生:演員、導演、編劇。
許宇甄:政黨工作者。
10月21日——林奕華,政治人物。曾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臺北市議員。現任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10月23日——陳尚志:政治學家。
10月25日——謝璧蓮:新聞主播。
10月26日——莊永新:漫畫家。
10月28日——高明偉:演員、婚禮主持人。
10月30日——游鴻明,男歌手,代表作有〈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10月31日——
高思博,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
柯淑敏:政治人物。
11月1日——陳昭榮,男演員。
11月4日——陳信瑜:政治人物。
11月6日——楊致遠,雅虎(Yahoo!)創始人及前任執行長。
11月7日——王必勝:政治人物、醫師。
11月8日——吳安琪:新聞主播。
11月9日——陳該發:棒球選手,是首位達成完全打擊的球員。
11月16日——
成英姝:作家。
蔡雨倫:歌手,是憂歡派對成員之一。
11月17日——張瑀���:記者、助理教授、美食評論家。
11月20日——童琮輝:棒球選手。
11月22日——王惠美,政治人物。曾任鹿港鎮長、彰化縣議員,現任立法委員。
11月23日——童愛玲:演員。
11月24日——王彩樺:歌手、諧星、演員、主持人,以《保庇》為成名曲。
11月29日——林學冠:幕僚,曾任林張久美、林珮涵、林佩樂等議員的助理。
12月1日——
林谷珍:配音員。
黃建宏:教授、藝術策展人。
12月2日——黃承遠:畫家。
12月5日——張立威:演員。
12月13日——楊麗菁:演員。
12月14日——楊昱泓:吉他手。
12月26日——許忠富:政治人物。
逝世
3月2日——劉啟光,政治人物、情治人員。被指在二二八事件中協助國民政府鎮壓臺灣人。(1905年出生)
6月6日——彭華英,日治時期社會運動參與者。蔡阿信之夫。(1893年出生)
6月12日——張道藩,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897年出生)
6月16日——林呈祿,報紙編輯、日治時期社會運動參與者。《台灣新民報》編輯。(1886年出生)
11月10日——陳華宗,政治人物。日治時期曾任學甲莊長,戰後出任臺南縣議會議長、臺灣省議員。(1904年出生)
參考來源
1 note · View note
wangwill66 · 1 year ago
Text
讀萬卷書
H:讀萬卷書很無聊,行萬里路很辛苦。看電視的活衣廚,每日看平板找萬卷書,看旅遊節目觀遊世界。廢人世界的新讀書觀,懶人的觀遊世界路。以點引書,以觀代遊。網路世界很遼闊。「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看「他們在島嶼寫作」介紹王文興,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文學大家。其中王文興教授談及「彷彿名人才能寫回憶錄。」因為有人看,普通人寫回憶錄則自我安慰,自娛娛人。有些人隨物換星移而隱去,有些書卻一直流傳。廢宅論不可取,各依所需,天冷在家,觀音唸佛祖,各唸一本家家經。20231217W7
王文興 (作家)
維基百科:
台灣作家 (1939-2023)
王文興(1939年9月24日—2023年9月27日),男,福建福州人,臺灣小說家。 維基百科
電影: 尋找背海的人
配偶: 陳竺筠; (1969年結婚—2023年結束)
王文興從1966年開始寫作《家變》,在1973年出版,發表後造成軒然大波。這是因為《家變》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在當時的台灣文壇都是創新的,甚至創新到被某些人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為了這部作品,台灣文學界曾經開過多次座談會,發表過多篇文章來討論。
古人說「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蘇軾在《石鐘山記》一文中,記敘了他深入實地考察,揭開了石鐘山得名之謎的故事。
李時珍爲了完成《本草綱目》的著述,不辭辛勞遠出旅行考察,上山採藥和拜訪有實際經驗的人。
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就是王陽明老先生講的知行合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出自清代梁邵王《兩般秋雨庵隨筆》
趙恆《勸學詩》
勸學詩
宋代: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人生五堂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開悟
讀萬卷書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與肝膽人共事 無字句處讀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閱人無數讀人如讀書 閱人宜閱己邪正看鼻眼 功名看氣宇 事業看精神
古今賢文勸學篇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不患老而無成,只怕幼兒不學。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後悔心。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堅持不懈,久煉成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身怕不動,腦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一事無成。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業精於勤。
讀書篇
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
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
好曲不厭百回唱,好書不厭百回讀。
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
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
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
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石鐘山記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爲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爲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本草綱目》是一部集中國16���紀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定稿,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作者為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李時珍。此著收錄於《四庫全書》,為子部醫家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於陸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同類型的詩文:社交讀書壯志
原文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1 
○記事2 
予在廣陵,見司馬端明畫山水,細巧之極,絕似李成。多宋元人題跋,畫譜俱不載,以此知古人之逃名。3 
今年游白下,見褚遂良西升經,結構遒勁,於黃庭像贊外,別有筆思。以顧虎頭洛神圖易之。主人迫欲朱提,力不能有,遂落賈人手。如美人為沙叱利擁去矣。更償之二百金,竟靳固不出。登舟作數日惡,憶念不置。然筆法尚可摹擬,遂書此論,亦十得二三耳。使西升經便落予手,未必追想若此也。4 
書家以豪逸有氣,能自結撰為極則。西昇雖俊媚,恨其束于法,故米漫士不甚賞心。若兒子輩能學之,亦可適俗。因作小楷書記之。5 
送君者自崖而返,君自此遠。宋子京讀莊子至此,遂欲沾巾。予北上,泊寒山為送別諸君子拈之。6 
鬥鵪鶉,江南有此戲,皆在籠中。近有吳門人,始開籠於屋除中,相鬥彌日。復入籠飲啄,亦太平清事。7 
餘與仲醇,以建子之月,發春申之浦,去家百里。泛宅淹旬,隨風東西,與雲朝暮。集不請之友,乘不系之舟。壺觴對飲,翰墨間作。吳苑酹真娘之墓,荊蠻尋懶瓚之蹤,固以胸吞具區,目瞪雲漢矣。夫老至則衰,倘來若寄,既悟炊梁之夢。可虛秉燭之游,居則一丘一壑,唯求羊是群;出則千峰萬壑,與汗漫為侶。茲予兩人,敦此夙好耳。8 
余游閩中,遇異人談攝生奇訣。在讀黃庭內篇,夜觀五藏神,知其虛實,以為補瀉。蓋道藏所不傳,然須斷葷酒與溫柔鄉,則可受持。至今愧其語也。9 
七夕,王太守禹聲,招飲於其家園。園即文恪所投老。唐子畏,郝元敬諸公為之點綴者。是日,出其先世所藏名畫。有趙千里後赤壁賦一軸,趙文敏落花游魚圖,谿山仙館圖。又老米雲山,倪雲林漁莊秋霽,梅道人漁家樂手卷,李成雲林卷,皆希代寶也。餘持節楚藩歸。曾晚泊祭風臺,即周郎赤壁,在嘉魚縣南七十里。雨過,輒有箭鏃於沙渚間出。里人拾鏃視予,請以試之火,能傷人,是當時毒藥所造耳。子瞻賦赤壁,在黃州,非古赤壁也。壬辰五月10 
元李氏有古紙,長二丈許,光潤細膩,相傳四世。請文敏書,文敏不敢落筆,但題其尾。至文徵仲,止押字一行耳,不知何時乃得書之。11 
餘頃驅車彭城,不勝足音之懷。又有火雲之苦,回馭谷水塔上,養痾三月。而仲醇挾所藏木癭爐,王右軍月半帖真跡、吳道子觀音變相圖、宋板華嚴經尊宿語錄示餘。丈室中惟置一床,相對而坐,了不蓄筆研。既雨窗靜間,吳門孫叔達以畫事屬余紀游,遂為寫迂翁筆意。即長安游子,能有此適否?12 
袁尚書賴無𥚛,孫女以餓縊死。尚書善噉,不能饜。每市蜆為晚飧,可竟一斗。有一門生,饋以十金,輒作三封。以一封置袖中,乘月叩窮交之戶。呼輿偕步,以袖中金贈之而別。其貧都由此,然每攜麗伎泛泊,一日不能廢也。13 
楊尚書成,在吳中負物望。其家不貧,而吳中人稱之,不在哀公下。以其淳謹安靜,故令人無可間然耳。尚書過蔡經舊里,曰:「此宋之大賊,乃居此乎?」以為蔡京也,所謂不讀非聖書者耶。14 
張東海題詩金山:「西飛白日忙於我,南去青山冷笑人。」有一名公,見而物色之曰:「此當為海內名士。」東海在當時,以氣節重。其書學懷素,名動四夷。自吳中書家後出,聲價稍減,然行書尤佳。今見者少耳。15 
餘與程黃門同行江南道上,停驂散步。見陂陁紆復,峰巒孤秀。下瞰平湖,澄碧萬頃,湖之外江光吞天,征帆點點,與鳥俱沒。黃門曰:「此何山也?」餘曰:「齊山也。」黃門曰:「子何以知之?」餘曰:「吾知杜樊川所謂江涵秋影者耳。」詢之舟人,亦不能名。但曰:此上有翠微亭。黃門與餘一笑而出,是日步平堤六七里,皆在南湖中。此堤之勝,西湖僅可北面稱臣耳。俗諺云,九子可望不可登,齊山可登不可望。信然。16 
大林寺,在天池之西,有西竺娑羅樹二株。中宴坐老僧,余訪之,能念阿彌陀佛號而已。白樂天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必此寺也。17 
○記游18 
武彞有大王峰,峰極尊勝。故名武彞。君為魏王子騫,曾會群真於此,奏人間可哀之曲。19 
大田縣有七巖臨水。山下皆平田。秋氣未深,樹彫葉落,衰柳依依。20 
洞天巖,在沙縣之西十裏。其山壁立,多松樟。上有長耳佛像。水旱禱,著靈跡。其巖廣可容三几二榻。高三仞餘,滴水不絕。閩人未之賞也,餘創而深索之。得宋人題字石刻十餘處,皆南渡以後名手。詩歌五章。巖下有流觴曲水,徐令與餘飲竟日,頗盡此山幽致。追寫���景,以當紀游。21 
高郵夜泊,望隔堤大湖月色微晦,以為地也。至詰旦,水也。竺典化城,無乃是耶。22 
子行至滕陽,嶧山在望。火靈煙沙,殆不復有濟勝具。是日宿縣中官舍,乃以意造,為嶧山不必類嶧山也,想當然耳。曾游嶧山者,知餘不欺人。23 
呂梁縣瀑三千仞,石骨出水上。憶予童子時,父老猶道之,今不復爾。東海揚塵,殆非妄語。24 
○評詩25 
大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名山遇賦客,何異士遇知己?一入品題,情貌都盡。後之游者,不待按諸圖經,詢諸樵牧,望而可舉其名矣。嗟嗟,澄江凈如練,齊魯青未了。寥落片言,遂關千古登臨之口,豈獨勿作常語哉?以其取境真也。友人錢象先荊南集,不盡象先才情之變。而餘嘗持節長沙,自洞庭而下,漢陽而上,與象先共之。故其取境之真,特有賞會云。抑餘不能游,然好詩。象先能詩,又好游,是安得象先為東西南北之人?窮夫所謂州有九岳有五者。而皆被以奇音雋響。餘得隱幾而讀之。以吾拙而收象先之巧,以吾目而用象先之足,不大愉快哉?26 
東坡云:「詩人有寫物之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他木不可以當此。林逋梅花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無情有恨何人見,月冷風清欲墮時」,此必非紅蓮詩。裴璘詠白牡丹詩。」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別有玉杯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27 
餘以丙申秋,奉使長沙。至東林寺,時白蓮盛開。土人云:此晉慧遠所種。自晉至今千餘年,惟存古甃與欄楯,而蓮無復種矣。忽放白毫光三日三夜。此花宰地而出,皆作千葉,不成蓮房。餘徘徊久之。」幸此花開,與餘行會。遠公有記云:「花若開,吾再來。」餘故有詩云「泉歸虎谿靜,雲度雁天輕。苔蘚封碑古,優雲應記生。」記此事也。28 
古人詩語之妙,有不可與冊子參者,惟當境方知之。長沙兩岸皆山,餘以牙檣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憶水碧沙明之語。又自���州順流而下,絕無高山。至九江,則匡廬兀突,出檣帆外。因憶孟襄陽所謂「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真人語,千載不可復值也。29 
宋人推黃山谷所得,深於子瞻,曰:「山谷真涅槃堂裏禪也。」30 
頃見岱志詩賦六本。讀之既盡,為區檢討用孺言曰:「總不如一句。」檢討請之,曰:「齊魯青未了。」31 
「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杜少陵宿招提絕調也。予書此於長安僧舍,自後無復敢題詩者。32 
「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文徵仲嘗寫此詩意。又樊川翁「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繁欲變秋。」趙千里亦圖之。此皆詩中畫,故足畫耳。33 
「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月昏。」「秋色明海縣,寒煙生里閭。」「春盡草木變,雨餘池館青。」「楚國橙橘暗,吳門煙雨愁。」「郭外秋聲急,城邊月色殘。」「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掛席樵風便,開樽琴月孤。」「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王江寧、孟襄陽,五言詩句。每一詠之,便習習生風。34 
餘見倪雲林自題畫云:十月江南未隕霜,青楓欲赤碧梧黃。停橈坐對寒山晚,新雁題詩小著行。35 
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澄江凈如練。玉繩低建章,池塘生春草。秋菊有佳色,俱千古寄語,不必有所附麗,文章妙境,即此瞭然。齊隋以還,神氣都盡矣。36 
李獻吉詩,如「詠月」有云「光添桂魄十分影,寒落江心幾尺潮。」不見集中,自是佳語。唐子畏詩,有曰:「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夢中煙。」又曰:「秋榜才名標第一,春風脂粉醉千場。」皆學白香山。子畏之才,何須以解首矜詡。其亦唐人所謂今朝曠蕩春無涯,不免器小之誚。37 
唐人詩律,與書法頗似,皆以濃麗為主,而古法稍遠矣。餘每謂晉書無門,唐書無態,學唐乃能入晉。晉詩如其書,雖陶元亮之古淡,阮嗣宗之俊爽,在法書中未可當虞褚。以其無門也,因為唐人詩及之。38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嘗敢以耗氣應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夢,或以病。游戲神通,無所不可。何必神怡氣王?造物乃完哉。世傳張旭號草聖,飲酒數斗,以頭濡墨,縱書墻壁上。淒風急雨,觀者歎愕。王子安為文,每磨墨數升,蒙被而臥,熟睡而起。詞不加點,若有鬼神。此皆得之筆墨蹊逕之外者。今觀察王先生,當人日,病不起。據枕作詩二十章,言言皆樂府鼓吹也,乃與彼二子鼎足立矣。39 
東坡讀金陵懷古詞於壁間,知為介甫所作,嘆曰:「老狐精能許,」以羈怨之士,終不能損價於論文。所謂文章天下至公。當其不合,父不能諛子。其論之定者,雖東坡無如荊公何,太白曰:「崔灝題詩在上頭。」東坡題廬山瀑布曰:「不與徐凝洗惡詩。」太白擱筆於崔灝,東坡操戈於徐凝。豈有恩怨哉?
董其昌《評文》
1 
東坡水月之喻,蓋自肇論得之,所謂不遷義也。文人冥搜內典,往往如鑿空,不知乃沙門輩家常飯耳。大藏教若演之有許大文字。東坡突過昌黎歐陽,以其多助。有此一奇也。2 
蘇子瞻表忠觀碑,惟敘蜀漢抗衡不服,而錢氏順命自見。此以賓形主法也。執管者即已遊於其中,自不明了耳。如能了之,則拍拍成令。雖文采不章,而機鋒自契。3 
文章隨題敷衍,開口即涸。須於言盡語竭之時,別行一路。太史公荊軻傳,方敘荊軻刺秦王,至秦王環柱而走,所謂言盡語竭。忽用三個字轉云「而秦法」自此三字以下,又生出多少煙波。4 
凡作文,原是虛架子。如棚中傀儡,抽牽由人,非一定死煞。真有一篇文字,有代當時作者之口,寫他意中事,乃謂注於不涸之源。且如莊子逍遙篇。鷽鳩笑大鵬,須代他說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此非代乎?若不代,只說鷽鳩笑,亦足矣。又如太史公稱燕將得魯仲連書云:「欲��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辨,我寧自辨。」此非代乎?5 
文有翻意者,翻公案意也。老吏舞文,���入人罪。雖一成之案,能翻駁之。文章家得之,則光景日新。且如馬嵬驛詩,凡萬首,皆刺明皇寵貴妃。只詞有工拙耳。最後一人,乃云:尚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便翻盡從來巢臼。曹孟德疑塚七十二。古人有詩云:直須發盡疑塚七十二。已自翻矣。後人又云:以操之奸,安知不慮及於是。七十二塚,必無真骨。此又翻也。6 
青鳥家,專重脫卸。所謂急脈緩受,緩脈急受。文章亦然。勢緩處,須急做,不令扯長冷淡。勢急處,須緩做,務令紆徐曲折,勿得埋頭,勿得直腳。7 
杜子美云:擒賊先擒王。凡文章,必有真種子,擒得真種子,則所謂口口咬著。又所謂點點滴滴雨,都落在學士眼裡。8 
文字最忌排行,貴在錯綜其勢。散能合之,合能散之。左氏晉語云:賈誼政事疏,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早諭教,選左右,是兩事。他卻云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此是早諭教。下云若其服習講貫,則左右而已。此是選左右,以二事離作兩段,全不排比。自六朝以後,皆畫段為文,少此氣味矣。9 
作文要得解悟。時文不在學,只在悟。平日須體認一番,才有妙悟,妙悟只在題目腔子里思之。思之思之不已,鬼神將通之。到此將通時,才喚做解悟。了得解時,只用信手拈神,動人心來。頭頭是道,自是文中有竅,理義原悅人心。我合著他,自是合著人心。文要得神氣,且試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雞木雞,若何形狀?若何神氣?識得真,勘得破,可與論文。如閱時義,閱時令,吾毛竦色動,便是他神氣逼人處。閱時似然似不然,欲丟欲不丟,欲讀又不喜讀,便是他神索處。故窗稿不如考卷之神,考卷之神薄,不如墨卷之神厚。魁之神露,不如元之神藏。試之,自有解人處。脫套去陳,乃文家之要訣。是以剖洗磨煉,至精光透露。豈率爾而為之哉?必非初學可到。且定一取舍,取人所未用之辭,舍人所已用之辭;取人所未談之理,捨人所已談之理;取人所未布之格,舍人所已布之格;取其新,舍其舊。不廢辭,卻不用陳辭;不越理,卻不用皮膚理;不異格,卻不用卑瑣格。格得此,思過半矣。10 
文家要養精神,人一身只靠這精神幹事。精神不旺,昏沉到老,只是這個。人須要養起精神,戒浩飲,浩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多動,多動亂神;戒多言,多言損神;戒多憂,多憂鬱神;戒多思,多思撓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苦神。人若調養得精神完固,不怕文字無解悟,無神氣,自是矢口動人。此是舉業最上一乘。11 
多少伶俐漢,只被那卑瑣局曲情態,耽擱一生。若要做個出頭人,直須放開此心。令之至虛,若天空,若海闊;又令之極樂,若曾點游春,若茂叔觀蓬,洒洒落落。一切過去相、見在相、未來相,絕不里念,到大有入處,便是擔當宇宙的人,何論雕蟲末技?12 
甚矣,舍法之難也。兩壘相薄,兩雄相持,而俠徒劍客,獨以魚腸匕首,成功於枕席之上,則孫吳不足道矣。此捨法喻也。又喻之於禪,達磨西來,一門超出,而億劫脩持三千相;彈指了之,舌頭坐斷,文家三昧,寧越此哉。然不能盡法,而遽事舍法,則為不及法。何士抑能盡法者也,故其游戲跳躍,無不是法。意象有神,規模絕跡。今而後以此爭長海內,海內益尊士抑矣。13 
吾常謂成弘大家,與王唐諸公輩,假令今日而在,必不為當日之文。第其一種真血脈,如堪輿家所為正龍,有不隨時受變者。其奇取之於機,其正取之於理,其致取之於情,其實取之於事,其藻取之於辭。何謂辭?《文選》是也。何謂事?《左史》是也。何謂情?《詩》《騷》是也。何謂理?《論語》是也。何謂機?《易》是也。《易》闡造化之機,故半明半晦,以無方為神。《論語》著倫常之理,故明白正大,以《易》知為用。如《論語》曰:「無適無莫」,何等本易。《易》則曰:「見群龍無首,下語險絕矣。」此則王唐諸公之材料窟宅也。如能熟讀妙悟,自然出言吐氣,有典有則,而豪少佻舉浮俗之習,淘洗殆盡矣。14 
夫士子以干祿故,不能迂其途,以就先民矩矱是或一說矣。不曰去其太甚乎?小講入題,欲離欲合,一口說盡,難復更端,不可稍加虛融乎。股法所貴,矯健不測。今一股之中,更加復句,轉接之痕盡露。森秀之勢何來?不可稍加裁剪乎?古文只宜暗用,乃得一成語。不問文勢夷險,必委曲納之。或泛而無當,或奇而無偶,不可稍割愛乎。每題目必有���綱,即欲運思於題中。又欲回盼於題外,若復快意直前,為題所縛。圓動之處,了不關心,縱才藻燦然,終成下格,不可另著眼乎?諸如此類,更僕莫數。一隅反之,思過半矣。
徐仙真錄序编辑
  天生英才,用之於當時,則能忠君保民,榮膺顯爵。歿則廟祀一方,而其陰功靈貺,猶能闡揚于後世者,實非偶然。蓋天將有意於斯世斯民,而使其至於是也。不然何獨異於人哉。若徐二仙者,槩可見矣。神,海州胸山人也。出偃王之後。其父溫,五代時為吳名將,能建軍功,累遷官至拜相,卒贈齊王,謐忠武。五子皆受王封,曰知證,曰知誇者,即二仙也。天福中,唐主受禪,封知證為江王,知誇為饒王,同鎮金陵。威德兼濟,民庶ㄨ安。率兵入閩,蠻寇迎降,境土寧靜。閩人歸戴;遂立生祠於鰲峰之北,設像以敬事焉。神念其誠,一日,語閩人曰:我明年別汝輩、當默佑玆土。果符前言,於是閩人敬事益虔。而凡旱潦虫蝗之灾,水火寇盜之危,疾病婚葬之請,隨禱隨應,若響若荅。至若摛詞揮翰,雲漢昭回,耀人耳目。自宋以來,累受封號。逮至我朝永樂之間,以神有翊衛聖躬弗豫之功,聿新祠廟,御製碑刻,褒封有加,以昭神貺。由此而觀,則神生為忠臣,歿為明神,其功德有益於國家生民者。如此,豈非天有意於斯世斯民,而使其至於是歟。其祠官方文照,蓋凡神之世系、行實、靈跡、華翰,與夫前代我朝褒封碑刻,恐歲久湮沒失傳,彙成一編,名曰真錄。閩藩總戎盂城孫公,忠義士也,竊嘗觀之,而有感焉,乃捐俸,命工繡梓,以博其傳,命予序引。予謂神聰明正直,其顯跡著于今昔者,皆不出於隱僻怪,誕而至於惑世誣民之患,莫非忠君孝親,仁民愛物之事,蓋士君子之所當為也。其近而耳聞目見者,固-不待是編而知,使遐方僻壤未及見聞者,幸獲一覽,其於為臣為子之道,脩身慎行之方,亦足為一助云耳。是為序。
  正統八年,歲在癸亥秋七月吉日,福建閩縣儒學訓導王用盛序。
補閑集
作者:崔滋
補閑集序編輯
文者蹈道之門,不涉不經之語。然欲鼓氣肆言,竦動時聽,或涉於險怪。況詩之作,本乎比興諷喩,故必寓託奇詭,然後其氣壯,其意深,其辭顯,足以感悟人心,發揚微旨,終歸於正。若剽竊刻畵誇耀靑紅,儒者固不爲也。雖詩家有琢鍊四格,所取者,琢句鍊意而已。今之後進,尙聲律章句,琢字必欲新,故其語生,鍊對必以類,故其意拙。雄傑老成之風,由是喪矣。我本朝以人文化成,賢儁間出,贊揚風化。光宗顯德五年,始闢春闈,擧賢良文學之士,玄鶴來儀。時則王融、趙翼、徐熙、金策,才之雄者也。越景顯數代間,李夢游、柳邦憲以文顯,鄭倍傑、高凝以詞賦進,崔文憲公沖命世興儒,吾道大行。至於文廟時,聲名文物,粲然大備。當時冢宰崔惟善,以王佐之才,著述精妙。平章事李精恭、崔奭,參政文正、李靈幹、鄭惟産,學士金行瓊、盧坦,濟濟比肩,文王以寧。厥後朴寅亮、崔思齊、思諒、李䫨、金亮鑑、魏繼廷、林元通、黃瑩、鄭文、金緣、金商祐、金富軾、權適、高唐愈、金富轍、富佾、洪瓘、印份、崔允儀、劉羲、鄭知常、蔡寶文、朴浩、朴椿齡、林宗庇、芮樂仝、崔諴、金精、文淑公父子、吳先生兄弟、李學士仁老、兪文安公升旦、金貞肅公仁鏡、李文順公奎報、李承制公老、金翰林克己、金諫議君綏、李史館允甫、陳補闕澕、劉沖基、李百順、兩司成咸淳、林椿、尹於一、孫得之、安淳之,金石間作,星月交輝。漢文唐詩,於斯爲盛。然而古今諸名賢,編成文集者,唯止數十家,自餘名章秀句,皆湮沒無聞。李學士仁老略集成篇,命曰破閑,晉陽公以其書未廣,命予續補。強拾廢忘之餘,得近體若干聯,或至於浮屠兒女輩,有一二事可以資於談笑者,其詩雖不嘉,幷錄之。共一部分爲三卷,而未��雕板,今侍中上柱國崔公,追述先志,訪採其書,謹繕寫而進。
時甲寅四月日。守太尉崔滋序。
0 notes
harvardwang · 2 years ago
Text
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新莊線新北市段工程總報告書
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新莊線新北市段工程總報告書 發行人:張澤雄 總編輯:謝宇珩、劉秋樑 副總編輯:林勳杰、黃泰聰、許臨國、許宗賢 編輯小組:李劍青、李昀隆、孫千惠、李善銘、李柏良、林 枬、張康德 撰稿、綜整、初核人員(依姓名筆畫排序): 于樂華、方進德、方 興、王文龍、王忠良、王昌民、王東盛、王宥娟、 王維賢、王肇興、王 臻、王興國、古鴻坤、古蕙瑜、朱 璽、何宗軒、 吳宗憲、吳銘章、吳鴻志、宋立民、巫漢忠、李水成、李怡忠、李明華、 李建德、李柏良、李淑雯、李 斌、李源祥、李萬億、李德華、汪稑畇、 沈文修、沈怡伶、周義順、林文進、林 柟、林俊瑩、林炫洋、林啟明、 林瑞慶、林聖川、林慶璋、邱孟弘、邱華悠、邱靖棠、侯建國、姚瀚淳、 姜癸鈺、施文鈴、施勇伸、段志忠、洪一中、洪福勝、胡酉莉、孫千惠、 孫文瑜、孫世錦、孫吉甯、孫德生、徐國楷、翁穎鈞、高祥麟、常輝庭、 張仁惠、張文星、張巧玲、張再財、張伯勳、張建宗、張春海、張雅各、 張雲埔、張藝騰、符哲雄、莊元亨、許人達、許宗賢、許明華、許俊雄、 許恒嘉、許臨國、許瀠方、郭連琪、郭應熙、陳文良、陳文鵬、陳幼芳、 陳志明、陳武璋、陳泓堯、陳則平、陳建仁、陳春蓉、陳益昌、陳涵琳、 陳嵐池、陳進益、陳誠源、麥漢維、彭聰智、惠 龍、曾明月、游韻篁、 湯文慧、程義區、黃仁傑、黃仲宜、黃再男、黃亞誠、黃怡超、黃泰聰、 黃森榮、黃榮棻、黃顯祖、楊士賢、楊文絮、楊玄百、楊森懋、楊菁容、 溫劉璟、董美玲、董鴻媛、詹前祥、詹益創、廖年榮、趙啓迪、劉正榮、 劉安德、劉勇佐、劉紹嘉、劉曾芷、劉榮杰、潘沛然、蔡次郎、蔡秀蕙、 蔡英輝、蔡崇熙、鄭向弼、鄭安良、鄭克偉、鄭茂富、鄭書麟、鄭淑姿、 鄭淑琴、鄭森鴻、蕭輔傑、賴郁文、薛若蒨、謝秋實、謝國霖、謝傳儒、 謝燕芬、簡哲宏、簡舜耀、藍曼莉、魏竹星、魏國華、魏淑姿、羅昌賢、 羅學禹、蘇家淇、蘇瑞蟬、龔昶榮 審查:陳耀維、余念梓 印行者: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北區工程處 地址:112 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 527 巷 86 號 3 樓 電話:(02)28969633 印刷廠商: 出版日期:107年
0 notes
sassy324 · 2 years ago
Text
論歷史的記憶(四):
*魏晉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人和藝術精神的覺醒時代。 *宮里大總管瑞澤的岳母:“我看這紫禁城是進錯了,打下了江山坐了龍庭,可把這八旗子弟全毀了。” *學術昌盛的北宋文壇: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氏。 *蘇東坡逝世後,其學生李方叔祭詞:皇天后土,鑑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 *北南宋李清照的《詞論》,對當時詞壇名家直率批評,北宋詞壇上縱橫馳騁的偉丈夫,幾乎無一倖免,簡直被她橫掃殆盡。證明了李清照沒有一般女子的自卑意識,剛健人格。 *宋代開國之初,執政大臣以學問相尚,所以歷史上,宋是一個文明爛熟的文化大帝國。 *王安石是經學家,理想主義者,誦堯舜,執周禮;司馬光則是史學家,經驗主義者。安石(江西)新政,代表南方知識分子進取的精神,而司馬光(陝西)則代表北方人穩健和保守的傳統。 *蘇軾認為用字必須經濟,凡是辭多而意寡的,濫用虛字,一定勾出來改寫,這是蘇軾作文的要訣。蘇軾觀察敏銳,感覺力很強。蘇軾別去,王安石對人長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些人物!“ *蘇軾嗜食河豚,夾了一大塊,很很地道:”也值一死!“ *古往今來,凡是擁有權勢的大人物,幾乎很少有人偉大到能夠排斥小人的阿諛奉承(蔡京),賢如司馬溫公(司馬光),亦屬不免,可為浩歎! *偃武修文,是宋太祖所定國策。神宗皇帝飲膳中常看文字,看得停箸不舉時,內監們知道是蘇軾寫的什麼,常稱道:奇才!奇才! *秦檜是宋體字的實際創造者(比起楷書,有利刻字工刻字時將筆劃標準化),唯獨宋體是以朝代命名。 *道教是多神者,有寵大神仙體系。 *魏徵對李世民說:”我希望陛下把我當作一個良臣,而不是把我當作一個忠臣。“ *江郎才盡:江淹(南北朝)後來寫不出漂亮的文章,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們無度開發這位文人的智力資源,才造成了他創作的枯竭。 *孔子在人生收官(年歲大不再求官)時刻的轉型也可謂十分成功。 (加拿大 司馬田 2023.3)
0 notes
moji · 5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北魏楷書      Julius Hui
28 notes · View notes
fuyonggu · 6 years ago
Text
SGZ 23: Biography of Zhao Yan
I seem to remember him looking a bit silly in Dynasty Tactics.
The parenthetical comments on the ZZTJ entries are Hu Sanxing’s commentary, not present in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s.
I wish this had been in Traditional instead of Simplified.
趙俨字伯然,颍川陽翟人也。避乱荆州,与杜襲、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时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紹与大將軍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陽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於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Zhao Yan, styled Boran, was a native of Yangdi county in Yingchuan commandary. During the turmoil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he moved to Jingzhou, where he pooled his funds with Du Xi and Fan Qin, the three of them acting as one family. When Cao Cao had just welcomed Emperor Xian to his capital at Xu (in 196), Zhao Yan said to Fan Qin, "The General Who Guards The East, Cao Cao, is responding to the times and heeding the mandate of the age, and he will surely be able to rectify and set to rights the lands of the Huaxia (ethnic Han). Now I know it is safe to return home."
In the second year of Jian'an (197), when he was twenty-six years old, Zhao Yan brought a group of old and weak people to visit Cao Cao, who appointed him as Chief of Langling county. There were many bold and cunning fellows in that county who had no fear of anyone acting against them. Zhao Yan thus had 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m arrested and tied up, then investigated them, and they were all given the death sentence. But then, after imprisoning them, Zhao Yan petitioned the regional staff to have them released. By such actions, people appreciated both Zhao Yan's power and his mercy.
At this time, Yuan Shao had raised his troops to march south against Cao Cao's territory. He sent agents to stir up the various commandaries of Yuzhou and beguile the people into supporting him, and most of the commandaries indeed accepted his orders. Only the people of Yang'an commandary had not actually made any move to support Yuan Shao's cause.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andant of Yang'an, Li Tong, was enforcing a strict household tax on the people there.
Zhao Yan came to see Li Tong and told him, "We already hav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realm being divided and these other commandaries rising in rebellion. Now you want to insist upon enforcing this silk tax against those who still want to remain loyal to our side. There are always miscreants will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such things to stir up trouble. Don't you think you'll have cause to regret this later? Besides, one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in considering dangers, both near and far."
Li Tong replied, "But it is just as you say: Yuan Shao and the Grand General are both locked in fierce struggle, and our neighboring commandaries and counties have turned traitors and rebels. So if I do not collect the silk tax and send it in, people will say that I too am thinking of switching sides and am being opportunistic."
Zhao Yan said, "Your concerns are valid, but you must still consider the situation. Delay the tax for now, and I will alleviate your worries."
And he wrote a letter to Xun Yu stating, "It is true that Yang'an commandary is currently scheduled to send in its silk tax. But the roads are blocked and dangerous, and the tax would surely fall into the hands of invaders. Besides, the people are distressed and exhausted, and the neighboring cities have all rebelled as well. The cauldron is on the point of tipping over; this is the very moment which will decide danger or peace. Furthermore, the people of this commandary have maintained their loyalty and upheld their duty, and they remain unswerving even in the face of danger. When even the slightest good is sure to be rewarded, then the righteous will be stirred to act. The silk would best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by remaining with the people. Thus I propose that, by way of comforting and consoling the people, the state should return the silk that has been collected."
Xun Yu wrote back to him, "I have referred your thoughts to Lord Cao, who has ordered that the silk from Yang'an commandary all be returned to the people."
Thus both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in Yang'an were satisfied, and the commandary remained peaceful.
潁川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 及曹操迎天子都許,儼謂欽曰:「曹鎭東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遂還詣操,操以儼爲朗陵長。〈朗陵縣,屬汝南郡。〉[ZZTJ 197.Y]
Du Xi, Zhao Yan and Po Qin, men of Yingchuan, had fled the troubles and come to Jing province.
Later, when Cao Cao brought the Emperor to Xu city, Zhao Yan said to Po Qin, "The General Who Maintains the East in Peace, Cao Cao, can certainly save the empire. I know where I am going." He went back to Cao Cao, and Cao Cao appointed him as Chief of Langling.
(Langling county was part of Runan commandary.)
通急錄戶調,朗陵長趙儼見通曰:「方今諸郡並叛,獨陽安懷附,復趣收其緜絹,小人樂亂,無乃不可乎?」通曰:「公與袁紹相持甚急,左右郡縣背叛乃爾,若緜絹不調送,觀聽者必謂我顧望,有所須待也。」儼曰:「誠亦如君慮,然當權其輕重。小緩調,當爲君釋此患。」乃書與荀彧曰:「今陽安郡百姓困窮,鄰城並叛,易用傾蕩,乃一方安危之機也。且此郡人執守忠節,在險不貳,以爲國家宜垂慰撫;而更急斂緜絹,何以勸善!」彧卽白操,悉以緜絹還民,上下歡喜,郡內遂安。[ZZTJ 200.R]
Li Tong kept particular check of the tax due in silk from each household. Zhao Yan, Chief of Langling, went to him and said, "All the commanderies are in rebellion and only Yang'an remains obedient. If you press on with the collection of silk, however, men of mean spirit will be glad to make trouble. Surely this is a mistaken policy?"
"The Duke and Yuan Shao are in a critical fight," replied Li Tong, "and many commanderies and counties have turned away to rebellion. If the silk is not collected and sent to the capital, those who hear of it will surely claim that my loyalty is suspect and that I am waiting to see who wins."
"That is certainly a cause for concern," agreed Zhao Yan, "but we must consider how serious it is. If you will delay the tax just a little while, I can solve the problem for you."
Then he wrote to Xun Yu, "The people of Yang'an are poor and distressed, neighbouring cities are in rebellion, and the regime could easily be overthrown. Here is a time of crisis for the region. Moreover, the people of this commandery have held loyal, and even in time of danger they have never been uncertain. I believe the state should be showing some consideration, but we still impose the silk tax. What sort of encouragement is that?"
Xun Yu spoke to Cao Cao, and all the silk was returned to the people. Everyone was pleased and there was peace in the commandery.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陽翟,张辽屯长社,诸將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軍,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軍,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軍。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餘人,使平难將軍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軍,尽统诸軍。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將軍,聚党据陈仓,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
Zhao Yan later came to the capital to serve as a Registrar to the Minister of Works. At that time, Yu Jin was camped at Yingyin, Yue Jin was camped at Yangdi, and Zhang Liao was camped at Changshe. The three generals were obstinate, rarely willing to work together with one another. So Cao Cao sent Zhao Yan to coordinate among the three armies, and whenever it came time to issue orders or commands, Zhao Yan ensured that things operated smoothly.
When Cao Cao campaigned in Jingzhou (in 208), he appointed Zhao Yan as acting Administrator of Zhangling. He was later shifted to be Protector-General and Commander of military affairs, directing the armies of Yu Jin, Zhang Liao, Zhang He, Zhu Ling, Li Dian, Lu Zhao, and Feng Kai.
Later, Zhao Yan was appointed as Registrar to the Prime Minister (Cao Cao), then sent out to be Administrator of Fufeng. When Cao Cao relocated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soldiers who had once served under Han Sui, Ma Chao, and the other Liangzhou warlords, he appointed the General Who Pacifies Difficulties, Yin Shu, and others to lead them, and he appointed Zhao Yan as Protector-General of Guanzhong and had him direct the various armies there. The Qiang and other tribes launched several raids into the region, but Zhao Yan led the forces of Yin Shu and the others to pursue them to Xinping, where he greatly routed them. A man from the tuntian agricultural farms, Lü Bing, declared himself a general and gathered together his partisans to occupy Chencang. But Zhao Yan once again led the forces of Yin Shu and the others to attack Lü Bing, and the rebels were routed and crushed.
〈《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紹,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於紹者。俨与领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紹必败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紹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趙伯然也。」臣松之案《魏武纪》:破紹后,得许下軍中人书,皆焚之。若故使人搜阅,知其有无,则非所以安人情也。疑此语为不然。〉
(The Weilue states, "When Cao Cao was opposing Yuan Shao to the north, all of Cao Cao's subordinates, near and far, secretly wrote letters to Yuan Shao, intending to collude with him. Zhao Yan and the acting Administrator of Yang'an, Li Tong, both governed their territories from the same place, and Li Tong too wished to send word to Yuan Shao. But Zhao Yan explained to Li Tong how Yuan Shao would surely be defeated, so Li Tong decided against it. Later, after Yuan Shao had been routed and put to flight, Cao Cao sent agents to review all of Yuan Shao's captured correspondance. He found that Li Tong alone had never sent Yuan Shao any letters. He realized that this must have been because of Zhao Yan, and he even said, 'This is the work of Zhao Boyan'."
Your servant Pei Songzhi notes that, contrary to this account, the Annals of Emperor Wu (Cao Cao) in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s that when Cao Cao obtained Yuan Shao's correspondence after having routed him, he burned all the letters rather than read them. If we believe that he in fact reviewed them closely, to the point that he knew who had sent letters and who had not, that would surely not have reassured his officers of his trust in them, as the Annals claims that his burning of the letters did. Thus I suspect that this account is untrue.)
遼在長社,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三將任氣,多共不協。操使司空主簿趙儼幷參三軍,每事訓諭,遂相親睦。[ZZTJ 208.N]
While Zhang Liao was camped at Changshe, Yu Jin was at Yingyin and Yue Jin at Yangdi. Each acted as he saw fit, and they refused to cooperate. Cao Cao sent the Master of Records under the Minister of Works, Zhao Yan, to act as liaison officer to the three armies and give counsel on all matters. So the three commanders came to agreement.
操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餘人,使平難將軍殷署等督領,〈平難將軍,曹氏所置。〉以扶風太守趙儼爲關中護軍。[ZZTJ 215.T]
Cao Cao collected five thousand men who had formerly served Han Sui, Ma Chao and the other generals [of the northwest], and he put them under the command of Yin Shu, as General Who Pacifies Disorder. The Grand Administrator of [You]fufeng, Zhao Yan, was made Protector of the Army Within the Passes.
(The title General Who Pacifies Disorder was a creation of the Cao clan.)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署发后一日,俨虑其有变,乃自追至斜谷口,人人慰劳,又深戒署。还宿雍州刺史张既舍。署軍复前四十里,兵果叛乱,未知署吉凶。而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俨欲还,既等以为「今本营党已扰乱,一身赴之无益,可须定问」。俨曰:「虽疑本营与叛者同谋,要当闻行者变,乃发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犹豫,促抚宁之。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马息,尽呼所从人,喻以成败,慰励恳切。皆慷慨曰:「死生当随护軍,不敢有二。」前到诸营,各召料简诸奸结叛者八百餘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谋魁率治之,餘一不问。郡县所收送,皆放遣,乃即相率还降。俨密白:「宜遣將诣大营,请旧兵镇守关中。」太祖遣將軍刘柱將二千人,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俨谓诸將曰:「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因其狐疑,当令早决。」遂宣言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镇守关中,其餘悉遣东。便见主者,内诸营兵名籍,案累重,立差别之。留者意定,与俨同心。其当去者亦不敢动,俨一日尽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布罗落之。东兵寻至,乃复胁喻,并徙千人,令相及共东,凡所全致二万餘口。
At this time, an order was sent out commanding about twelve hundred of the soldiers to be sent to help guard Hanzhong, with Yin Shu to lead them there. The departing soldiers would thus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they all looked most distressed upon parting. The day after Yin Shu had set out with the troops, Zhao Yan became worried that there might be some incident among the soldiers. So on his own initiative, he pursued them to the mouth of the Xie Valley, where he comforted the soldiers and greatly instructed Yin Shu. He then turned back, staying the night at the residence of the Inspector of Yongzhou, Zhang Ju. But after the army had marched another forty li forward, the soldiers indeed mutinied, and no one knew what had happened to Yin Shu.
Zhao Yan himself was in command of a hundred and fifty horse and foot, all of whom had been part of the same force as the rebels and some of whom were even their in-laws. When this smaller force heard that the soldiers in the main army had mutinied, they too became agitated, and they put on their armor and held their weapons and refused to calm down.
Zhao Yan wanted to go back to visit the main army again. Zhang Ju and others told him, "The troublemakers in your own camp are already stirring things up, and it wouldn't do any good for you to go there by yourself. Let's wait until the situation becomes clearer."
But Zhao Yan replied, "Though I do worry that my own soldiers may be plotting together with the rebels, I still ought to go and see just what the situation there is, so I'll go. Besides, I doubt that the rebels are going to calm down on their own, so I had better go to them while they are still somewhat tranquil and comfort and console them in order to bring them to heel. Furthermore, this is all my duty as the overall commander. If I fail to pacify this mutiny and I suffer misfortune because of it, that shall be my fate." So he departed.
After traveling for thirty li, Zhao Yan halted and ordered his men to let the horses rest. He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e soldiers accompanying him, explaining to them that the mutiny would certainly fail, and he was earnest and passionate in consoling them. They all ardently replied, "Protector, in life and death we shall follow you; we would not dare go against you."
Zhao Yan then continued, and when he arrived at the main army's camp, he investigated and discovered that more than eight hundred of the malcontents had scattered into the plans and fields. But he ordered that only the organizers of the mutiny should be dealt with, and no further questions should be asked of anyone else. The local commandaries and counties released and sent back all the rebels whom they had arrested, and they led one another to come submit to Zhao Yan.
Zhao Yan then secretly sent a report stating, "We should send a general to the court and request some veteran soldiers to guard Guanzhong." Cao Cao thus sent the general Liu Zhu to lead two thousand troops, with orders that this not be officially reported until the troops had actually arrived. However, the news leaked, and the various local camps were thrown into a panic and would not calm down or listen to orders.
Zhao Yan then told his generals, "We have too few veteran soldiers on hand here, and the new troops from the east have not yet arrived, thus the local camps here are plotting something nefarious. If we allow their plot to come to fruition, we shall be in unfathomable peril. So we should resolve their doubts as soon as possible."
He then declared that he was going to select a thousand hearty men from among the drafted soldiers to remain defending Guanzhong, while the others would all be sent back east. He even went so far as to supervise the process, reviewing the records of the soldiers of the various camps and carefully investigating them to decide whom to appoint. Those chosen to remain behind were thus reassured, and they were inclined to support Zhao Yan, while those who were ordered to depart did not dare to act against orders. Zhao Yan had all the departing soldiers set out on the same day, while he had the remaining thousand soldiers scattered out among various groups.
When the eastern troops soon arrived, Zhao Yan then used them to force the remaining thousand drafted soldiers to be sent back east as well; he relocated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people in all.
〈孫盛曰: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
(Concerning this episode, the historian Sun Sheng remarked: From what I understand, one should govern the state with propriety, nor should one be faithless to the people. It was for such reasons that King Cheng of Zhou upheld his oath of the paulownia leaf to appoint his younger brother as a marquis, though it had been a mere jest, and that Duke Wen of Jin honored his pledge to fall back three she in the face of the Chu army, though he was not compelled to. By honoring their word, both these rulers set a glorious example and established great deeds. Now as for Zhao Yan, his initial deception in retaining a thousand of the draftees may have been called for, an expedient measure in order to calm the people. But having made the agreement, he should have honored it. Yet once his military authority had been augmented, he forced these soldiers to depart as well. Trust and righteousness were thus violated. How could he preside over the people in such a fashion?)
操使儼發千二百兵助漢中守禦,殷署督送之,行者不樂。儼護送至斜谷口,還,未至營,署軍叛亂。儼自隨步騎百五十人,皆叛者親黨也,聞之,各驚,被甲持兵,不���自安。儼徐喻以成敗,慰勵懇切,皆慷慨曰:「死生當隨護軍,不敢有二!」前到諸營,各召料簡諸姦結叛者八百餘人,散在原野。儼下令:惟取其造謀魁率治之,餘一不問;郡縣所收送皆放遣,乃卽相率還降。儼密白:「宜遣將詣大營,〈大營,謂操營也。〉請舊兵鎭守關中。」魏公操遣將軍劉柱將二千人往,當須到乃發遣。俄而事露,諸營大駭,不可安諭。儼遂宣言:「當差留新兵之溫厚者千人,鎭守關中,其餘悉遣東。」便見主者內諸營兵名籍,立差別之。留者意定,與儼同心,其當去者亦不敢動。儼一日盡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布羅落之。東兵尋至,〈東兵,劉柱所將之兵也。〉乃復脅諭,幷徙千人,令相及共東。凡所全致二萬餘口。[ZZTJ 215.T]
Cao Cao ordered Zhao Yan to raise twelve hundred soldiers to help in the defence of Hanzhong. Yin Shu was in command of the transfer, but the men were unhappy when the order was given to move. Zhao Yan escorted them as far as the Yegu Pass, but as soon as he went back, and even before they had reached their camp, Yin Shu's troops mutinied.
Zhao Yan had with him some hundred and fifty footsoldiers and horsemen, all of them relatives or fellow-townsmen of the mutineers. When these heard the news they too became agitated: they put on armour and took up weapons, and they would not calm down. Zhao Yan tactfully explained the situation to them, consoled them and encouraged them. All then responded to him and cried, "For life or death we shall follow the Protector. We would not dare be disloyal." They went forward to the rebel camps.
When a count was made it was found that eight hundred of the mutineers had scattered in the countryside, but Zhao Yan issued orders to "Take only the ringleaders for punishment. Ask nothing of the others." Those who had been captured by the commandery and county administrations were sent back, and all the rest came to give themselves up.
Zhao Yan sent in a secret report, urging that "Someone must go to [Cao Cao's] headquarters and ask for experienced and reliable troops to garrison the lands within the passes." Duke Cao of WEI sent General Liu Zhu with two thousand men, and he ordered that no further transfers be made until these forces had arrived.
When this became known, the whole camp was disturbed, and nothing anyone could say would calm the men. So Zhao Yan announced, "We shall choose a thousand good-natured fellows from amongst the newly-joined troops to remain on guard within the passes. The rest will be shifted east."
The officers submitted lists of names of all those in camp. Zhao Yan looked through them and immediately made his selection. Those chosen to stay were quite content, and the ones told off to go did not dare object. Zhao Yan sent them all off down the road on the same day. The thousand men due to remain behind were ordered to escort those who were leaving and keep them in order.
Then Liu Zhu's reinforcements arrived from the east and Zhao Yan was at last able to enforce his orders again. So he shifted the remaining thousand as well, they caught up with the rest and all travelled together. Altogether he transferred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people.
(In his secret report, Zhao Yan refers to the "main camp"; this means Cao Cao's camp.
The "eastern troops" were those under the command of Liu Zhu.)
关羽围征南將軍曹仁於樊。俨以议郎参仁軍事南行,(迁)平寇將軍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餘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將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將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舉適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軍偪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將士。计北軍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軍当之。」诸將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軍亦至,并势大战。羽軍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陽隔绝不通,而孫权襲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將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禽也。」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將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Guan Yu besieged the General Who Conquers The South, Cao Ren, at Fan (in 219). Zhao Yan was appointed as a Gentleman-Consultant and  an advisor for Cao Ren's army in the south. He accompanied the General Who Pacifies Invaders, Xu Huang, to advance to Fan together.
When they arrived, they found that Guan Yu had established sturdy siege lines around Cao Ren's position, and the remaining reinforcements had not arrived either. The forces under Xu Huang's command were thus insufficient to break the siege. Even so, his subordinate generals blamed Xu Huang for his inaction and urged him to rescue Cao Ren at once. But Zhao Yan said to the generals, "The rebels have laid a heavy siege upon the city, and the floodwaters are still high. Furthermore, we are a small and lone force here, and we are still cut off from Cao Ren and thus unable to coordinate our efforts with him. To do as you propose would merely ruin both us and Cao Ren. What we ought to do is have our army advance forward just enough to threaten the enemy's siege lines, while sending word in to Cao Ren to let him know that reinforcements have arrived, which will bolster the morale of his officers and soldiers. I reckon that further reinforcements will arrive here within ten days, and until then, we would do best to shore up our own defenses and await their arrival. Then we may all act at once, and the rebels are sure to be routed. If the reinforcements do not arrive by then, I am willing to accept execution for my mistake." This pleased the generals, and they built tunnels and shot messages attached to arrows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Cao Ren and bring news to him. Then the reinforcements arrived as well, and they all combined their strength and fought a great battle.
Guan Yu's army was thus forced to fall back. However, his fleet was still occupying the Mian River, and communication with Xiangyang was still cut off. But then, Sun Quan captured Guan Yu's supply base. When Guan Yu learned of this, he fled south again. 
Cao Ren gathered his generals to discuss what should be done next. Most of them said, "Now that Guan Yu is in such peril, we must pursue and capture him." 
But Zhao Yan said, "Sun Quan wan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Guan Yu's troops being locked in battle by moving to seize control of his rear. However, he was worried either that Guan Yu might return to rescue his base or that we would take advantage and attack both sides. It was for that reason that he offered words of submission and asked to prove his devotion by attacking. He is merel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ighting between us and watching to see where he can reap his own advantage. So now that Guan Yu has already been cut off, we ought to leave him be so that he can cause trouble for Sun Quan. If we march deep into his territory to pursue him, then Sun Quan will become worried about us instead, and he will become another problem for us. Prince Cao has surely taken all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Cao Ren thus canceled his military preparations.
When Cao Cao heard that Guan Yu had fled, he was worried about his generals pursuing Guan Yu, and he indeed quickly ordered Cao Ren not to do so, just as Zhao Yan had predicted.
操使趙儼以議郎參曹仁軍事,與徐晃俱前,餘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圍,而諸將呼責晃,促救仁。儼謂諸將曰:「今賊圍素固,水潦猶盛,我徒卒單少,而仁隔絕,不得同力,此舉適所以敝內外耳。當今不若前軍偪圍,遣諜通仁,使知外救,以勵將士。計北軍不過十日,尚足堅守,然後表裏俱發,破賊必矣。如有緩救之戮,余爲諸君當之。」諸將皆喜。晃營距羽圍三丈所,作地道及箭飛書與仁,消息數通。〈晃營迫羽圍如此而不能制,使呂蒙不襲取江陵,羽亦必爲操所破,而操假手於蒙者,欲使兩寇自敝,而坐收漁人、田父之功也。〉[ZZTJ 219.BB]
Cao Cao had sent Zhao Yan to accompany Xu Huang as Gentleman-Consultant and Adviser to the Army of Cao Ren. Though the other units had not arrived and Xu Huang's command was too small to break the siege, his officers kept urging him to hasten to Cao Ren's relief. Zhao Yan said to them, "The enemy have a strong position and the floods are still rising. We do not have many men, while Cao Ren is quite cut off and cannot join forces with us. To attack now will only cause difficulty inside and out.
"For the time being, the best plan is to bring the army forward to keep pressure on the besiegers, and send agents through to Cao Ren so that he knows relief is coming and can encourage his men. I reckon it no more than ten days before the main force from the north will arrive, and Cao Ren can hold out that long. Then we can coordinate our attack, and the enemy will certainly be defeated. If anyone is punished for bringing help too late, I shall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The officers were pleased, and Xu Huang set his camp no more than thirty feet from Guan Yu's siege-works. He dug tunnels into the city and shot letters to Cao Ren on arrows, so news and information were exchanged several times.
(Considering that Xu Huang was able to threaten Guan Yu's siege lines to this extent and yet Guan Yu could not deal with him, Guan Yu surely would have been routed by Cao Cao in the end even if Lü Meng hadn't launched his surprise attack against Jiangling. However, the reason that Cao Cao decided to borrow the hand of Lü Meng was because he wished to have his two enemies destroy one another, while he sat back and "reaped the fisherman's profit" or "showed the merit of the old farmer".)
關羽聞南郡破,卽走南還。曹仁會諸將議,咸曰:「今因羽危懼,可追禽也。」趙儼曰:「權邀羽連兵之難,欲掩制其後,顧羽還救,恐我乘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爲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爲深慮。」仁乃解嚴。〈趙儼之計,此戰國策士所謂兩利而俱存之之計也。解嚴,解所嚴兵,不復追羽也。是後陸遜敗劉備於峽中,收兵而還,不復追備,計亦出此。〉魏王操聞羽走,恐諸將追之,果疾敕仁如儼所策。[ZZTJ 219.GG]
As soon as Guan Yu heard that Nan commandery had fallen, he returned in haste to the south. Cao Ren gathered his officers for a council of war, and everyone said, "Guan Yu is threatened and anxious. We can chase him and take him." Zhao Yan, however, argued that, "Sun Quan has taken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Guan Yu was vulnerable, with his forces committed elsewhere, and has made a surprise attack against his rear.
"When he sees Guan Yu coming back to the relief he will be afraid we may take advantage of both of them. He will therefore address us very politely, and request our full support. Then he will simply let our people do the fighting and stand by to watch the result.
"Now that Guan Yu is isolated and in flight, we should keep him as a threat to Sun Quan. If instead we press him too hard, Sun Quan will change his plans and turn against us. His majesty the King will certainly give deep thought to this question."
So Cao Ren cancelled his orders. When King Cao of WEI heard Guan Yu had fled, he was afraid his officers might chase after him, and he did send orders post-haste to Cao Ren, just the way Zhao Yan had said.
(Cao Ren canceled his preparations in that he no longer planned to pursue Guan Yu.
Zhao Yan's plan was along the same lines as those old Warring States strategists who advised mutual benefit through mutual preservation. When Lu Xun later defeated Liu Bei at Xiazhong, he too merely gathered up his own troops and turned back rather than pursue Liu Bei; it was for the same reason.)
文帝即王位,为侍中。顷之,拜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將。黃初三年,赐爵关内侯。孫权寇边,征东大將軍曹休统五州軍御之,徵俨为軍师。权众退,軍还,封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將,迁尚书。从征吴,到广陵,复留为征东軍师。明帝即位,进封都乡侯,邑六百户,监荆州诸軍事,假节。会疾,不行,复为尚书,出监豫州诸軍事,转大司马軍师,入为大司农。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軍事,假节,转征蜀將軍,又迁征西將軍,都督雍、凉。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徵为骠骑將軍,迁司空。薨,谥曰穆侯。子亭嗣。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襲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趙」云。
When Cao Pi rose to the throne (in 220), Zhao Yan was appointed as a Palace Attendant. Not long afterwards, he was appointed as Commandant of Side-Cavalry, acting Administrator of Hedong, and Agricultural Director of the Household Gentlemen. In the third year of Huangchu (222), he was appointed as a Marquis Within The Passes. When Sun Quan invaded the border regions and the Grand General Who Conquers The East, Cao Xiu, led the forces of five provinces to oppose him, he summoned Zhao Yan to accompany him as a Directing Instructor. Once Sun Quan's host retreated, the armies returned, and Zhao Yan was appointed as Marquis of Yitu Village. He was transferred to be Logistical Director of the Household Gentlemen, then became a Master of Writing. Zhao Yan accompanied the army on the campaign against Wu, traveling as far as Guangling, and he was once again appointed as Directing Instructor to the General Who Conquers The East.
When Cao Rui became Emperor (in 226), he promoted Zhao Yan to a Marquis of a Capital District, with a fief of six hundred households. Zhao Yan was appointed as Credential Holder and Chief of military affairs in Jingzhou, but he soon fell ill and was unable to take up that post, so he was once again appointed as a Master of Writing. Later, he was sent out to serve as Chief of military affairs in Yuzhou, then transferred to be Directing Instructor to the Grand Marshal, then brought back to the capital to be Grand Minister of Finance.
When Cao Fang rose to the throne (in 239), Zhao Yan was appointed as Chief of military affairs in Yongzhou and Liangzhou and Credential Holder. He was transferred to be General Who Conquers Shu, then as General Who Conquers The West and Commander of military affairs in Yongzhou and Liangzhou. In the fourth year of Zhengshi (243), he asked to return to the capital on account of illness, so he was summoned back to serve as General of Agile Cavalry, then transferred to be Minister of Works. When Zhao Yan passed away, he was granted the posthumous title Marquis Mu ("the Solemn"). His son Zhao Ting succeeded him.
Since Zhao Yan, Xin Pi, Chen Qun, and Du Xi had all come from the same commandary and had all become famous, people used to refer to them all in the same breath as "Xin, Chen, Du, and Zhao".
〈《魏略》曰:旧故四征有官厨财籍,迁转之际,无不因缘。而俨叉手上车,发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药。雍州闻之,乃追送杂药材数箱,俨笑曰:「人言语殊不易,我偶问所服药耳,何用是为邪?」遂不取。〉
(The Weilue states, "Traditionally it was the case that the Generals Who Conquer (the East, etc.) had their own government staff and resources, and whenever they were assigned somewhere else they invariably brought along such assistants. Yet when Zhao Yan set out to return to the capital, he traveled as far as Bashang before realizing that he had forgotten to bring along the medicine that he usually took. When the officials of Yongzhou heard him mention this, they hurriedly had people pursue Zhao Yan and bring along several boxes of various medicines. But Zhao Yan only laughed and said, "Such things are easier said than done. Why go to all this trouble when I was only just asking about my medicine?" And he did not take it.)
春,正月,以票騎將軍趙儼爲司空。[ZZTJ 245.1]
Spring, first month (February 14-March 15). The General of Agile Cavalry, Zhao Yan, was appointed Minister of Works.
夏,六月,都卿穆侯趙儼卒。〈《諡法》:中情見貌曰穆。〉[ZZTJ 245.14]
Summer, sixth month (July 12-August 9). Zhao Yan, the “Affable (Mu)” Lord of Duxiang, died.
(The Laws of Posthumous Names states, "One whose inner feelings are displayed in their expression may be called Mu.")
11 notes · View notes
yuriwangfingermedia · 4 years ago
Text
「打鐵先要自身硬,繡花先得手綿巧」奉化青年英才 呂科
【記者王輝丹/臺北報導】呂科,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奉化市第八屆青年英才獎獲得者,臺灣著名毫芒雕刻藝術家陳逢顯認為其作品在筆法上貼近古人經典,又在其中融入作者的個性特徵,熔古鑄今,體現當代特徵。 線上接受採訪時,呂科表示「打鐵先要自身硬,繡花先得手綿巧」,他專注在書法學術專業知識,好學習書法史論、古文字學,經常臨寫篆隸行楷、名家法貼。更是在半年的時間裏,先後獲得寧波市書法家協會、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入會資格,連跳三級,實現了個人在藝術道路的三大跨越。 據瞭解,呂科從唐代經典小楷《靈飛經》入手,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臨摹,他取其技法,然後結合唐人寫經書風,參以魏意,空間上取三國時期鍾繇的《宣示表》,晉代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的《黃庭經…
Tumblr media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linoliu · 4 years ago
Text
從獻簋及文獻看清華一偽簡《耆夜》內容係今人偽造的烏有偽史
從獻簋及文獻看清華一偽簡《耆夜》內容係今人偽造的烏有偽史
 獻簋(楷作簋)出土於陝北志丹縣境內的保安,被上世紀初的羅振玉收入在《三代吉金文存》裡。
 上世紀的《殷周金文集成》裡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裡,釋獻簋銘文為:『唯九月既望庚寅,楷伯于遘王,休,亡尤。朕辟天子,楷伯命厥臣獻金車,對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忘獻身在畢公家,受天子休』。
 此段『十世不忘獻身在畢公家』不似西周銘文該有的語氣,尤其『獻身』分明是佛教傳入中國漢譯佛經內『由此獻身方便故』之類的以來的語氣。
 而2006年山西黎城西關村發掘出西周墓葬群,其間中型墓M8出土的青銅器裡的銘文作者發現是個叫作『楷侯』的,高智及張崇寧2007年《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第34期裡行文〈西伯既戡黎——西周黎侯銅器的出土與黎國墓地的確認〉裡,認為因為出土地點為文獻傳言商周黎國所在,所以認為那位『楷侯』即《尚書‧西伯勘黎》的黎國,所以『楷』通讀為『黎』。
 於是清華簡偽簡的造偽文本的寫手由此產生了作偽的靈感。因為在《尚書》裡有一篇《西伯勘黎》,講周王在滅商前曾經攻打商王附庸的黎國,而2007年〈西伯既戡黎——西周黎侯銅器的出土與黎國墓地的確認〉裡講到出土地點為文獻傳言商周黎國所在,所以認為那位『楷侯』即《尚書‧西伯勘黎》的黎國,所以『楷』通讀為『黎』。而獻簋的錯誤釋銘文裡講楷伯『十世不忘獻身在畢公家』,於是認為表明楷伯是畢公別子,分封於楷。而且因為滅黎的大功,因此在偽造《耆夜》的故事,講因為畢公是滅黎大軍的帶兵官,因勘黎的大功,於是在《耆夜》故事裡,編出他成為慶功夜宴的主客,受到武王及周公待以上賓的故事,而後來,李學勤後來在2010出版的《出土文獻》第一輯裡為文〈從清華簡談到周代黎國〉裡贊同。而且該出土青銅器裡的『楷侯』還在銘文裡刻有『十世不忘獻身在畢公家』,於是李學勤講出了造偽者的構思的理由的『表明楷伯是畢公別子,分封於楷。』
 按,根據史料,根本不會有什麼楷伯是畢公家的人的史事。而黎國,也不是周王後來封給畢公家人的封國,而是封給黃帝後代或��後代,如下:
 先秦到西漢文獻的《呂氏春秋‧慎大篇》《史記‧周本紀》《禮記‧樂記》皆指明此被西伯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滅商時,就封給了黃帝或堯的後人,則怎會黎國的侯會是周王室貴族畢公家的兒子,而且被改國號為『楷』而不見史冊。因為直到東周春秋時代,《左傳》還記載黎侯遭狄人攻打,逃到衛國庇護。任何先秦文獻也無記載會有個什麼『楷國』的『楷侯』,如果楷國是那麼重要的畢公此一清華偽簡《耆夜》那個討滅商朝附庸的黎國的帶兵首功之貴族,於是武王依後世帝王的夜宴,在黑夜裡點燈設宴,違反上古皆白日設宴飲至,並以畢公為客來一場文雅的詩文宴。為何《左傳》裡大列西周分封時的周皇親國戚及功臣的分封國名時,未列此重要貴族畢公子受封的黎國(楷國)?
 先秦到西漢的文獻記載著:《呂氏春秋‧慎大篇》:『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黃帝之後於鑄,封帝堯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陳。』《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
 清代焦循《春秋左傳補疏》於《宣公十五年》『晉侯將伐……狄有五罪,……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時指出:『《西伯勘黎》,《史記》作『飢』,黎之為飢,猶薊之黎。薊自在燕。』而不論先秦《呂氏春秋‧慎大篇》或西漢的《史記‧周本紀》《禮記‧樂記》的黎國被稱為薊或黎或飢,都是黃帝或堯的後代。怎可能是什麼封給了畢公之子的烏有之史。
 按,李敦彥先生考此獻簋的『獻金車』是指『《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所載:“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裡。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並釋獻簋語句為『唯九月既望,庚寅,獻伯于遘王休亡尤,朕辟天子獻,伯命人臣,獻金車對,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言+臣+壬)獻,身、才、畢、公,家受天子休』。此另解供一參。
 先秦從未有所謂『獻身』一辭出現在鐘鼎文字及先秦文獻或簡帛內,非先秦文辭,故斷句必有誤,而誤成了魏晉以來佛經漢譯的用辭去了。而且如上所引證,此獻簋裡的楷伯,即便十世服侍畢公家,也和周天子所封的黎國一無相干,和畢公更無血緣關係,而是黃帝或堯的血緣。也完全不能把西伯勘黎時的主將歸到畢公的名下去,也即是,清華一偽簡《耆夜》裡的西伯勘黎功成之夜宴,因畢公是功將而成為上賓乃是不合史實的完全子虛烏有的假史。
 而自從此偽簡《耆夜》之出,拿來把偽簡當成真史料而所寫論著言不及真者車載斗量,族繁不及備載,亦可見學術淩替,能慎思明辨再行文者太少了,中國古典學界豈不應反省自強嗎。
 故可以看出,2006年山西黎城西關村發掘出西周墓葬群,其間中型墓M8出土的所謂出土西周黎侯銅器,被寫清華偽簡《耆夜》者用來加上獻簋的錯誤釋文的『十世不忘獻身在畢公家』,所而寫出一如天方夜譚內容的清華一偽簡《耆夜》,還真是十足搞笑呢。(劉有恒,2020,4,22於台北)
0 notes
wangwill66 · 3 years ago
Text
雪山悍刀行人物表
H:雪山悍刀行在中視上演,演北椋世子與老黄遊歷江湖,由拒學功夫,再拜師再接北椋的奇幻故事。中視上演第11集20220525W3上演,中國人台看完。20220525W3
維基百科介紹:
《雪中悍刀行》,是一部2021年中國大陸架空武俠玄幻古裝劇,根據網絡作家烽火戲諸侯的同名小說改編。該劇由新麗電視和企鵝影視出品,由張若昀、胡軍、李庚希領銜主演,高偉光特別主演,劉端端、邱心志、田小潔、王天辰、張天愛、李純等特邀主演,7月1日在象山影視城開拍,11月28日殺青。 維基百科
開播時間: 2021 年 12 月 15 日
劇情大綱
為逃避做隋珠公主的駙馬,「天下第一紈絝」的北椋世子徐鳳年,在父親徐驍的安排下褪去錦衣華服,初進江湖,和馬夫老黃苦中作樂,結識了眾多江湖人士。三年遊歷歸來,韜光養晦的徐鳳年洗去浮塵,始終不想按照老爹鋪好的人生軌道走,更不願接手北椋,因為成為北椋王,就意味著要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孤家寡人。但當徐鳳年雪中冠禮,得知一個個至親離他而去,為他犧牲,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後,終於下定決心,要當一個和父親完全不一樣的北椋王,再難也不能妥協,遂苦學武藝,憑藉赤子之心和勤學苦練,成為武者,而後率丫鬟姜泥、劍仙李淳罡等護衛,二進江湖,用悍刀鬧得武林勢力雞飛狗跳,看似按老爹的套路下棋,實則踏雪獨闖,力抗命運安排,漸漸培植了願為自己效忠的武當、江南文壇、西楚、徽山軒轅等武林新勢力,也通過種種線索發現母親吳素之死的真相。漫天飛雪,徐鳳年一人一刀一腔仇,用自己的身軀扛起北椋戰旗,最終長成為北椋王合格的接班人。
維基百科介紹:
演員表
演員角色簡介香港配音
張若昀徐鳳年
北涼王徐驍長子,家中排行老三。真武大帝降世臨凡,前世乃大秦皇帝。劍九黃死於武帝城頭後,開始學武,要為其取回劍匣。第二次遊歷江湖時,於武當山獲掌教王重樓傳功灌頂六重大黃庭。蘆葦盪一戰後,被殺小姑娘重傷,破而後立,自身融會登上四重。入北莽遇龍樹聖僧,得其幫助入金剛境。返涼途中誅殺提兵山主第五貉,失去大黃庭而入偽指玄境。西域截殺趙楷,耗盡氣運殺死楊太歲入偽天象境。北涼王徐驍去世後,獲高樹露體魄及黃龍士之助,融儒釋道三家於一身,入陸地神仙境。戰勝王仙芝後,成為天下第一。
李致林李庚希姜泥西楚公主。西楚被徐驍滅國後,由徐驍從皇宮帶回北涼,為徐鳳年的婢女,一同長大。曾多次刺殺徐鳳年, 後跟徐鳳年遠行時, 跟隨曹長卿離去, 踏上復國之路。臨行前徐鳳年將母親生前的佩劍『大涼龍雀』, 贈予姜泥, 而姜泥則把西楚傳國之刃『神符』贈予徐鳳年。
凌晞胡軍徐驍
人屠徐驍,北涼王,徐鳳年之父,春秋三大魔頭之一。統帥三十萬北涼鐵騎,曾平滅六國,馬踏江湖。
潘文柏高偉光陳芝豹
徐驍的六義子之首。小人屠,白衣兵仙,原名陳知報,北椋王六義子之首。一虎二熊三犬之虎。北椋大將陳邛之子。北椋三十萬鐵騎威望僅次於徐驍的小人屠,槍術冷冽殺伐,上陣廝殺俱是一往無前,喜歡徐渭熊。
麥皓豐張天愛南宮僕射
謝觀應女兒,容顏絕世,胭脂榜評為天下第一。在徐鳳年三年六千里的遊歷中與他相識,相助徐鳳年得到入聽潮亭閲盡天下半數武學秘籍的機會,立志成為天下第一,親手殺了害死母親的父親。在徐鳳年西蜀殺死謝觀應後,才揭露其女子之身的秘密。後期涼莽大戰時,使出十七停逼退拓跋菩薩救下徐鳳年。
詹健兒丁笑瀅青鳥
北涼世子徐鳳年的丫鬟,上代江湖四大宗師槍仙王繡的女兒,實則為徐驍安排在徐鳳年身邊的死士丙。
葉曉欣李純軒轅青鋒
單戀徐鳳年,軒轅家的繼承人。眉目如畫,英氣十足,身材修長,喜穿紫衣。性格倔強,天生冷漠,不喜言談,客套寒暄點到為止。出身王朝一等大族,卻有濃重的草莽氣。她的愛情觀念,就像她的名字一般,鋒利霸氣。徐鳳年曾說過,這個江湖她最像我。
黃昕瑜李念徐脂虎
北涼王大郡主,徐鳳年的大姐,眉目含波,姿容出彩,身材修長,美艷臉龐的嫵媚如狐仙。雖然身體不好,但智慧過人。徐脂虎的宅斗段位很高,懟人技能滿分,但她不願與深閨里的長舌婦一般見識,所有還擊的手段只是自保,點到為止。
文詠珊徐渭熊
徐鳳年的二姐、軍師,上陰學宮掌門,「小人屠」陳芝豹的愛慕對象。她是北涼王府的二郡主,所走的每一步都要為徐家考慮,在關鍵時刻,甚至要為徐鳳年付出生命。按照徐驍的計劃,拜入上陰學宮,師從上陰學宮大祭酒和一位兵家領袖。
張頌欣榮梓杉徐龍象
北涼王次子,徐鳳年的弟弟,龍虎山老道士趙希摶的徒弟。小名「黃蠻兒」,不苟言笑,個性耿直,天生神力,在北涼軍中深受寧峨眉等武將的擁護。他看似痴傻憨態,心竅未開,實則心中剔透,單純善良。
胡家豪孟子義紅薯
徐鳳年身邊的絕色丫鬟。白皙嫵媚,眼角好似都帶着微笑,在徐鳳年面前十分乖巧,處事八面玲瓏,不僅對誰都能自來熟,而且分寸拿捏的很好。她負責照顧徐鳳年的飲食起居,替他待人接物,深得徐鳳年的信任。
何璐怡嘉澤魚幼薇/魚玄機
身抱白貓, 紫金樓花魁。母親為西楚皇室的劍侍,為國復仇, 被安排苦練劍舞,獻舞刺殺徐鳳年, 刺殺失敗後成徐鳳年丫環, 後跟隨曹長卿離去復國。
魏惠娥王繪春楊太歲
生於東越頂尖士族楊氏,兩朝帝師,出身兩禪寺,釋門執牛耳者的最佳人選,通讀儒釋道三教典籍,尤擅陰陽術數,師從清虛宮道士,有輔國建業之功,昔年京城白衣案謀害吳王妃的主謀之一。宣言陳錫亮寒門窮書生,在報國寺中與徐鳳年相談甚歡,徐鳳年敬佩、欣賞他的膽識和才華,不僅帶他參加清談辯難,甚至不顧門第出身,將陳錫亮收在麾下。陳錫亮得徐鳳年信任,選擇投效北涼。
王天辰趙珣
徐鳳年二進江湖的對手,靖安王世子。趙珣是一個華裝青年,情緒都掛在臉上,胸無點墨,論狠和陰謀,絲毫不及父親靖安王的半分。他的武器為神臂弓,善於射箭。是個急躁冒進,衝動易怒,殺氣很重的莽夫。
黃積權劉佩琦李義山
徐鳳年的恩師和引路人,學究天人的讀書人。李義山這一生,都在為徐家父子二人規劃北椋,殫精竭慮。若把北涼鐵騎比作利刃,李義山就是刀鋒上的毒。當離陽一統天下後,李義山坐鎮聽潮亭,閉關二十年,曾指揮老黃將北莽刀客老魁打落湖底,是他力勸徐驍不爭天下,也是他點撥深陷謎團的徐鳳年,透過棋局,看對手謀劃。
招世亮董潔吳素
徐驍的愛妻,北涼王妃,出自吳家劍冢,從小和劍侍趙玉台一起長大,持大涼龍雀劍。白衣案後,吳素遇害重病,先後生下徐鳳年和徐龍象,禍根復發撒手離世,徐驍再不續弦。當徐鳳年馬踏清城山,得知母親死因,誓向害死娘親的兇手復仇。
曾秀清董顏趙風雅
隋珠公主,離陽老皇帝趙禮最疼愛的女兒。本和徐鳳年有婚約,徐鳳年卻因為不想娶妻,婉拒了這門親事,讓隋珠公主臉上無光,因此懷恨在心,曾經親自上門給徐鳳年難堪。
成瑤孆楊皓宇黃陣圖(老黃)劍九黃,
指玄境。西蜀人,原為鐵匠,吃劍老人隋斜谷傳授三劍。早年行走江湖敗於王仙芝,後成北涼王府的馬伕, 伴隨徐鳳年遊歷江湖三年。重拾武道心境後,回武帝城與王仙芝一戰,最後一式劍九-六千里,達天象境,力竭而亡。
葉振聲邱心志李淳罡
60年前的江湖四大宗師之首,春秋十三甲之劍甲。佛道儒三修,16歲入佛家金剛境,19歲入道家指玄境,24歲入儒家天象境。曾六次擊敗王仙芝,一甲子前與王仙芝最後一戰,因愛才未出全力敗於王仙芝。錯手殺死心愛女孩酆都綠袍,上龍虎山和齊玄幀求取續命金丹,仍空留遺憾。道心已亂,下山時遇隋斜谷問劍,兩人互換一臂,境界跌落至指玄,在北涼王府聽潮閣底畫地為牢二十年。與徐鳳年上龍虎山時,解開心結豁然頓悟,重回陸地神仙境(小說是在徽山大雪坪)。廣陵江畔攜徐鳳年衝陣,一劍破甲二千六,一氣千里又百里,突破天人境界,但戰後留下暗傷,臨死前萬里借劍鄧太阿,助其突破陸地神仙境,戰平拓跋菩薩。「天不生我李淳罡,劍道萬古長如夜」
蘇強文于榮光王仙芝
當之無愧百年一遇的武學天才,具備天下第一傲視群雄的資格,卻以天下第二自居,這使得武林江湖上膾炙人口的十大高手排到了第十一。數十年來,包括李淳罡、劍九黃等無數江湖高手登城求戰,無人能勝,就連離陽皇室都不敢招惹這一人一城。
招世亮張曉晨洪洗象
武當山掌教王重樓的小師弟。呂祖轉世,���經三世找尋心愛的紅衣女子。第一世,武當鼻祖呂洞玄,天道和劍道第一人,過天門而不入,轉世等待紅衣。第二世,龍虎山掌教齊玄幀。第三世,在趙黃巢派袁庭山殺徐脂虎時,一步入天象,騎鶴下江南,帶著徐脂虎遊覽山河,在其壽元將盡時,立誓願為天地正道再修三百年!只求天地開一線,讓徐脂虎飛升。最後自行兵解。
黃啟昌劉天佐褚祿山
徐驍的六義子之一、為人殘暴、對徐鳳年極為忠心
陳卓智田小潔魏叔陽
守護徐鳳年二進江湖的「百科全書」,他是北涼王府聽潮亭守閣,徐鳳年的「魏爺爺」。無牽無掛的一個人,痴迷世間百科。他是頭髮蓬鬆、氣急敗壞的道袍老者,別人見北椋王世子徐鳳年都是畢恭畢敬,只有魏叔陽不僅直呼世子大名,還敢教訓世子。
盧國權高泰宇寧峨眉
北涼王旗下、北涼四牙之一,從六品武將,鳳字營統領,他一直對徐鳳年很有敵意,不想他來接掌徐家軍。
李鎮然隋俊波裴南葦
靖安王之妻,趙珣繼母。 靖安王世子趙珣曾經痴迷裴南葦,靖安王趙衡懷疑裴南葦有意接近趙珣,便將其娶作王妃,讓趙珣死心。不僅僅是欀樊城,整個青州都知道裴南葦是靖安王「最愛」之人。事實上,她如籠中鳥一般遭受暴力和脅迫,而靖安王根本不愛她,他的愛,不過是演給世人看的。
劉惠雲張藝上舒羞/樊姑娘
徐鳳年身邊扈從,出身南疆,會很多歪門邪道,內力不俗。掌力驚人,為得《白帝抱朴訣》入北椋,被俘後成為死士。蘆葦盪一戰毀伏將紅甲的木甲
陳琴雲劉端端趙楷
離陽王朝皇帝趙惇的私生子。被黃龍士評為「身負趙氏氣運,天下氣運僅次姜泥」。得到師父(人貓韓貂寺)相助,欲爭離陽皇位,在蘆葦蕩派出五符甲紅將襲殺徐鳳年。在北涼大戰北莽時,為了牽制北涼,欲至西域稱王,斷了西蜀與北涼的聯繫。被徐鳳年在西域截殺,後自刎。
李凱傑黃龍士
春秋十三甲獨佔三甲-棋甲、書甲、算甲,別名黃三甲,與人貓韓貂寺,人屠徐驍並稱春秋三大魔頭。呵呵姑娘的義父。
杜玉明韓貂寺
離陽皇宮巨宦,趙楷的師父,徐鳳年的殺母仇人。一身大紅蟒衣,白面白眉,鶴髮童顏,帶了一絲妖邪氣,左手上纏着一圈圈如活物的紅絲,可以調遣伏將紅甲。
林國雄王彥霖溫華在
徐鳳年三年六千里的遊歷中相識、木劍劍客梁偉德
張天陽呂錢塘/林探花
刺殺徐鳳年未果後、練得赤霞劍訣用氣血換來功力大幅提升,成為其護衛,蘆葦盪一戰經脈盡斷毀伏將紅甲的火甲。
關令翹陶海湖底老魁
原名楚狂奴,常年被困在聽潮亭外的湖底,琵琶骨上鎖了兩條鐵鏈,鏈子頭上是兩把大刀。
李錦綸韓昊霖趙宣素
龍虎派祖師、後返老還童。謊稱為徐驍的私生子, 登上徐鳳年的船, 前往武帝城圖取其性命。
鄭麗麗李解軒轅敬城
最隱忍的陸地神仙、軒轅青鋒之父。徽山軒轅世家嫡長孫;軒轅青鋒之父,與龍虎山並稱「江西龍虎,江東軒轅」的軒轅世家長孫。身患絕症,數十年讀書養氣。所愛的女子為戀人所負,賭氣嫁他,卻又自薦為老祖宗的雙修爐鼎,對軒轅敬城不假辭色,他本可以與張巨鹿一樣經略天下,至不濟也可與荀平相當,卻為了一個不愛自己的女子困守一山,即使成為大長生境界的聖人,也未踏出心中的城。
沈保平王重樓
武當派掌教。洪洗象的大師兄。德高望重,修成道門最為艱澀高深的大黃庭,為徐鳳年灌頂後仙逝。
梁志達高廣澤吳六鼎
吳家劍冢劍冠。天才劍士,二十歲便出劍冢。
陳耀楠季葉翠翠花
吳六鼎的劍侍,醃得一手好酸菜。
羅孔柔高梓剛王明寅
天下高手排行第十一,亡國西楚名將守城第一王明陽胞弟李錦綸
何中華鄧太阿桃花劍神,徐鳳年的長輩,之前受恩與徐鳳年之母的恩惠。
廖慧佳呵呵姑娘
原名賈佳嘉,徐鳳年紅顏知己之一,北椋醬牛肉鋪老闆遠親。騎熊貓扛向日葵的女殺手,來去如風,曾刺殺徐鳳年。身世悽苦,幼年賣身葬母時,被路人欺侮,被徐鳳年所救贈她一把玉釵,後遇黃龍士被收為義女。
於恆盧白頡
棠溪劍仙,泱州四大家族琳瑯盧氏幼子。
郭虹趙玉台
為北椋王妃吳素的劍婢。被徐鳳年視為長輩親人。
許盈孟芷旭小雀兒
山賊老孟頭的孩子, 徐鳳年跟老黃遊歷在外時, 認識的小丫頭。
黃昕瑜于洋趙衡
離陽六大藩王之靖安王,坐鎮鬼城襄樊,文武兼備,只是高不成低不就,文采不如弟弟淮南王,武力輸給燕敕廣陵兩位王兄,耳順之年開始崇信黃老學說,曾有去龍虎山做道士的念頭,最近2年又棄道學佛。
翟耀輝候長榮張巨鹿
陳欣王同輝曹長卿
青衣儒聖。曹官子,一身青衣,落魄西楚士子,曾師從西楚國師李密。久負盛名的一品高手,號稱收官無敵。一心想要找到西楚公主復國,卻不知公主姜泥就在徐鳳年身邊。
王建國王林泉
泉州首富,北涼軍舊部。
招世亮孫雅麗王初冬
泉州首富王林泉的小女兒
陳皓宜陳偉棟劉黎廷
江南士族。陷害盧家媳婦徐脂虎名譽。
張奕聰袁庭山
軒轅世家門客, 後跟隨趙楷刺殺徐鳳年
0 notes
helloline75896 · 5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聯絡方式:淫火蟲賴75896 skype:aipipi5201】 性福賴:75896 skype:aipipi5201 加入淫火蟲 從此開心不用手 淫火蟲私人論壇網址看私房菜正妹:http://llline75896.mystrikingly.com 約會:https://www.popo.tw/books/701277/articles/8087487 想要喝茶,卻找不到可靠的茶莊嘛 想要喝茶,卻害怕全套妹妹不健康 想要喝茶,卻找不到誠實的茶訊姐 想要喝茶,卻找不到符合自己的那杯 別煩惱,你的心聲可馨妹妹都聽到 加入淫火蟲外送茶莊絕對是你最正確的選擇^- 選擇我就是你性福旅程的開始 哥哥要寂寞無奈 就找淫火蟲外送茶~類型繁多~價格合理~現金交易 早→全年無休 【服務地區】:臺南 臺北 臺中 南投 彰化 新竹 高雄 桃園 【服務內容】:洗澡+口交+S 按摩//LG//無套BJ//3P//愛愛//奶泡… 【性福時間】:早上10:00–凌晨01:00 【安全 方便 快速 免受騙 不轉帳 不匯款 不買點數卡 現金交易】 淫火蟲大放送 十大優惠等你來 純兼職妹妹每天報班都不一樣淫火蟲沒辦法都po出來唷 ★讓你釋放自我、挑戰性福、展現男人的雄風與魅力 ★時間有限、激情無限(愛愛*洗澡*按摩*哈拉*全套服務* ) ★性愛是最優美的動作 調情是最賣力的副業 想愛就愛 大聲說幹 優質好茶溫暖你砰跳慾望的心 滿足你的一切慾望與遐想! 外約地點:(台中/台北/高雄/彰化/南投/新竹/台南/桃園) 不刷卡 不轉賬 不買點數 現金交易 不強制消費 想喝優質茶:【淫火蟲賴75896】是你獨家選擇喲!
淫火蟲頂���茶坊賴75896 主推全台各地本土學生妹短期兼職 19歲幼齒學生妹 粉嫩鮑魚 很敏感 水嫩多汁 穴穴緊實 活潑開朗 健談 帶點小騷包的感覺 有女友fu 年紀小 沒有什麼愛愛經驗 需要哥哥耐心調教 嘿嘿 自己一手調教的 比較有成就感 類型:童顏巨乳 ㊣嬌小可愛 ㊣清純女友fu㊣輕熟女淫蕩 老練熟女 ㊣外拍模特 ㊣奶水媽媽 ㊣孕婦媽媽 ㊣辦公OL 年齡:【18歲-38歲之間小淫妹賴75896】 罩杯:A.A+.B.B+.C.C+D.D+.E.E+.F.F+.G ★最強陣容-實在價位-每天不斷更新-各行各業兼職正妹任君挑選 ★外送地點:外送旅館 MT HT 住家 自選喔 ★接受貨幣:台幣 人民幣 美金 港幣 ★外送地區:【雙北】【台中】【高雄】【南投】【新竹】【彰化】【桃園林口龜山】 服務專區:【愛愛、按摩、洗澡、可親嘴、舌吻、按摩、打手槍、帶套吹、無套吹、清水溝、品鮑、更多服務加賴75896私密我喲】 ★㊣★㊣在【此送出優惠套餐噢~】★㊣★㊣ ★㊣北部消費滿7k一節一次性買2節著可免費送一節噢意思就是買2送1的優待﹗ ★㊣中部消費滿5k一節一次性買2節著可免費送一節噢﹗ ★㊣南部消費滿5k一節一次性買2節著可免費送一節噢﹗
美國川普W飯店台美熱線台灣日本MLB婚姻平權日職美國陽岱鋼袁惟仁葉望輝同性婚姻蔡英文性侵中國軍機洪藜恩軍機五星級飯店柯文哲戰機NBA死亡柯建銘郭世倫昏迷W Hotel張忠謀蒐奇AV女優時代力量共機喝茶找魚看照約妹性愛網優質外送一手娛樂論壇.維克斯討論區.吃魚 網BJ娛樂論壇.完美情人.茶魚網.QK休閒娛樂網.天空論壇.卡提諾論壇.樂之軒.伊利討論區.伊 魚網 e魚網.茶魚飯後.捷克論壇/台灣壇/小女人論壇/吃魚喝茶網/吹水聊天男人尋歡俱樂部/ 美女圖片資/棒球賽/阿喜/宅男女神/林志玲/瑤/李毓芬/周韋彤/張馨予/陳庭妮/郭雪芙/李毓 芬/吳依潔/蕭彤雯雞排妹/翁滋蔓/余函彌/陳匡怡/大元/BY2/袁艾菲/夏語心/(寶咖啡)/許雅涵 /魏蔓/劉品言/琳恩/A瑤姐/安心亞/豆花妹‧黑澀會.女朋友的口頭禪/貓貓論壇/貓嘟論壇/85街 -男人幫論壇爽爽外送會所援交妹網站/嘉義,台南,高雄外送服務, ,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全套外叫,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鮮茶莊兼職美女辣妹外送全套淫狐茶莊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清純兼職學生妹外約,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一夜情人外約,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鐘點情人外約,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飯店旅館叫小姐,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援交妹外約,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兼職美女外送鮮茶莊,哈妮外送娛樂網,外叫喝茶魚訊茶訊情報論壇討論區,優質好茶外送外約品茶,極品俱樂部嚴選絕色經典,第一手娛樂論壇/卡提諾/玩美情人/吃魚喝茶網/伊漁網/Plus論壇/台灣樂緣/小女人論壇/台灣論壇/微風論壇/伊莉論壇/禁地論壇/維克斯論壇/捷克論/男人幫論壇/大眾論壇/香港141.桃色誘惑 彰化,嘉義,台南, 外送外約大桃園花蓮嘉義宜蘭 中歷三重屏東板橋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員林雲林台南永康高雄台 中外送茶莊一夜情人外送外約叫小姐/ 援交付現金/鐘點情人全套半套S外送外約外叫/援助交 際援交友網站找mm/汽車旅館飯店住家外送/叫小姐找女人3P//優質好茶外送外約/品茶外叫/哪 裡有好茶情色娛樂論壇討論區留言板/援交付現金/八大行~點點.歪歪.溫蒂.薇琪,冰冰,依依, 桃色,小Q,娃娃.念念.文文,溫蒂,小果,水靈,葉子,珍欣,方雅,舒淇.多多.新月.小呱.泡芙.志 林.辣椒.紹婷.冪冪.海倫.妖姬.莫琳.喬安.水姐.曼香.小夢.珍欣.蝴蝶.欣然.水晶.笑笑.風鈴 .紅糖.子晴.希希.李毓芬.Ella.意涵.小蠻腰.筱珊.嘉瑞.嘵妍.冰冰.亞米.小葡萄.小紅帽.小 雨.小麻雀.小妖.晨晨.錢錢.佳麗.草莓.水蜜桃.喬妹.哈尼.方雅.少宣.紫舒.蘋果.欣宣.若雨. 護理.貝貝.優璇.依莎.雅楠.小蝶.夢潔.薇薇.小螞蟻.公主.娜美.貝兒.潔西.happy.小辣椒.蚊 子.可可.米雪.灣灣.范范.蜜雪欣萱.笑笑.圓圓.米蘭.羅琳.阿雅.維尼.海薇.韓欣.琅子.蘿莉. 小惠.依依.千惠.蝴蝶.小舞.糖萱.天心甜甜.溫蒂.FB交友網站/漁會美人/伊莉討論區/美女外約外叫援交 妹全套服務愛愛茶飯後魚茶訊★【高雄台北台中.左營 鳳山新竹 彰化 沙鹿 三重 土城 等】 週週有新茶喔!高雄叫小姐,台中,彰化,嘉義,台南,桃色誘惑高雄找小姐,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外送茶莊,台中,彰化, 葡萄大外送兼職美女,台中外送茶坊,高雄外送茶坊,台北外送茶坊 好茶分享,AV女優, 吃魚喝茶論壇,成人愛愛論壇 大家來找茶,PLUS,伊利,eyny,玩美情人,男人幫,QK性愛 俱樂部 男人尋歡俱樂部 八大娛樂網 找茶夜情外送辣妹鐘點一夜情 援交妹 兼職學 生妹等高雄市區→住家、飯店、商汽旅! 三線明星 頂級凱渥東森麻豆 華航 立榮空姐 電臺 主播 AV尤物女優 高檔酒店妹 大 學美女 甜美校花 淫蕩小護士 溫柔小秘書 NBA啦 啦隊大奶一鏃 外貌協會 氣質高貴 型 可愛卡哇伊 性感潮吹妹 小酒窩長睫毛 身材 金三角 電梯小姐 狂野型 淫蕩型 服 務型外貿型 氣質型 美腿型 甜美型 大奶型 高檔 型 特別型 無套BJ 顏射 kiss 口爆 等 ~~注: 台北-台中-高雄還有買3送1的優惠喔 ! 台北,新竹,台中,新竹,彰化,南投,員林,嘉義,台南,高雄旅館飯店叫小姐外送茶 志玲 外送茶坊外送茶妹妹名單 外送茶部落格 外送茶單 半套服務 叫小姐 全套 3P AV女 優 西門町 找小姐 旅館外送服務 千惠外送茶坊 找小姐 千惠茶莊 A片下載 日本AV女生台北外送茶 台中外送茶 新竹外送茶 彰化外送茶 員林叫小姐高雄叫小姐 按摩美容護膚 桑拿全套外送台北新莊雅緹找小姐/板橋金色年代一夜情交友西門町找小姐喝茶服務台北士林板橋土城喝茶留言版純兼職外送美女外送GTO台中外送茶台北援交外約全套服務,台中,彰化,南投,新竹,台灣外送茶莊,藍齊兒外送茶,台中茶裏王,千惠外送茶,桃色誘惑嘉義,台南,高雄一夜情人外約上百位佳麗兼職點點,蘇菲,水靈,溫蒂,小果,歪歪,amy,薇薇,依晨,千惠,韓欣,佳琪,小妍,亞希,冰冰,依依,莫琳,虞姬,珊珊小Q,海倫,夏娃,念念,語嫣,珍欣,米琪,S姐,葉子,娜美,小辣椒,可可,米雪,志玲,心怡,Hebe,紅糖,天后,戲子,小雨,朵拉,阿九,紹婷,蘇珊,灣灣,欣萱,千惠蝴蝶,小舞,糖萱,天心,虞姬,海棠,櫻桃,多多,冰冰,蒼井空,小S,奶茶妹,檳榔西施,OL,范冰冰,李冰冰,李宗瑞,外送茶坊台北外送茶坊,台中外送茶,高雄外送茶,美女外約服務/台中/高雄/新竹/彰化/南投/全臺外送本土兼職妹妹茶莊極品俱樂部嚴選絕色經典,成人性愛慾茶園,找茶討論區,催情藥,唯美貼圖,成人論壇,網絡報稅,線上遊戲,高檔平價好茶,淫照聊天是尋夢園美女外送,情趣用品八大行業指油壓全套,暑假打工,網站設計,中國合夥人,鋼鐵俠3,HTC,蝴蝶機,變裝遊戲,角色扮演,星座運勢,星座匹配, 魔獸三國哪裡有好茶,motel,hotel,性感絲襪,A片下載,AV女優,第一手論壇,貓都,卡提諾,喝茶,完美情人,BJ論壇,小女人論壇,卡提諾論壇,台灣論壇三溫暖中陪酒ktv,台北全套護膚個人工作室,尋找台南援交妹,交換夫妻的肉宴,\台中泰式按摩,八大娛樂網詐騙,台南應召,台北絲襪美腿高跟鞋,找高雄鐘點情人,高雄學生,銀色獵物俱樂部,台中援助\留言板,台北色情美容店,高雄星百老匯,極樂台南市,台南護膚理容,台中車站地址,台南色情\美容坊,高雄外叫茶,高雄鐘點情人外約俱樂部,台北傳播伴遊,高雄茶訊msn,台中包養,台南買茶,台北夜店 fabric,台南指壓個人工作室,��北外送茶k,新堀江,台中旅館網,台南陪酒,美女奶圖片,台北叫小姐旅館,台北茶資youTube當機 大根鬥毆事件 邱澤 趙麗穎馮紹峰 流感疫苗 股市新聞 梅根王妃 費玉清引退 義進雞蛋 崔佩儀 以核養綠 小甜甜認愛 深澳電廠 嗡嗡包 小賈斯汀 Lady Gaga 周潤發 吉澤明步 周遊 中山聯盟 張學友S.H.E 范冰冰 黑豹旗 蔡依林 林青霞 黃瀞瑩 張鈞甯 陳德容 泫雅 E'Dawn 蘇貞昌 石原聰美 江俊翰吸毒 陳致中 印尼地震 颱風即時 免費貼圖 地震 金馬獎 前田敦子 具荷拉 航班異動 秦偉性侵 金鐘獎 歐陽娜娜 吳宗憲 周湯豪 馮提莫 統一發票 碧雲禪寺 如懿傳 延禧攻略 馬雲 邦國斷交 中央氣象局 迪麗熱巴 鹿希派 聲林之王 福原愛 孫安佐認罪 希爾思評價 戴資穎 林志玲言承旭 馬如風猝逝 基本工資 鹿晗關曉彤 胡睿兒 麻原彰晃死刑 谷阿莫侵權 郭雪芙 蔣友柏離婚NBA 川普 停班停課 木村拓哉女兒 陳偉殷 柯文哲 柯P 林書豪 林宥嘉 蕭敬騰 草莓網 白木屋停業 金家好媳婦 吳建豪離婚 社畜時代 分屍案 彩美旬果 郭台銘 UFO 外星人 周子瑜 住宅裝修 信用卡 氣象 麥田圈 金字塔 蔡英文 卓柏卡布拉火星 波多野結衣 飛碟 宋仲基宋慧喬 信用卡比較 劉寶傑 X檔案 統一發票 田中千繪 郭台銘 賈靜雯修杰楷 防彈少年團BTS 綜藝玩很大 四葉草 周杰倫 再見瓦城 與神同行 隋棠 曾莞婷 宋智�� 陳意涵懷孕 小燈泡 九合一大選 甲子園 尼斯湖水怪 周天成 璩美鳳 大谷翔平 希爾思 霍建華 Super junior 聲林之王 吳孟達 動物王國 新垣結衣 EXO 劉以豪
0 notes
kknewscc-blog · 5 years ago
Text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明朝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卻只有十三個皇帝埋......read more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明朝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卻只有十三個皇帝埋......read more 作者:江晨和美 明朝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卻只有十三個皇帝埋在明朝的皇陵里面 世界聞名的“明十三陵”,是“燕京八景”之一, 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燕山腳下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始建于永樂七年,停止于崇禎十七年,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從漢末四大政權的成敗,透析劉秀成功密碼︰......read more 作者:寻根拜祖 西漢滅亡後,從王莽建立的新朝開始,一共誕生了大大小小十一個政權,當然,笑到最後的是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在這十一個政權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有四個︰王莽建立的新朝,史稱新莽政權;劉玄建立的漢朝,史稱更始政權(或稱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運動體育討論區 蕭華該醒了!又一名NBA球員成“莫雷”,中......read more 作者:一點資訊 莫雷事件至今一個多月,涉港推文的始作俑者莫雷拒絕道歉,蕭華則是用言論自由為其袒護,NBA聯盟迫于本國輿論壓力,對莫雷不作任何處理,美國人的態度徹底惹惱了中國,目前央視不斷和火箭隊停止任何商業交流,NBA失去了央視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朱元璋奇丑無比?我們可能都被他騙了......read more 作者:空山说历史 朱元璋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也很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 他出身貧苦,做過乞丐、和尚,最後帶領義軍趕跑了元朝統治者,恢復漢人統治,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這一方面堪稱雄才大略。 另一方面,他又生性多疑,坐上皇位後大興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正說三國人物€€鐘會篇,曠古奇才,卻終究......read more 作者:不读三国 三國志12的鐘會 鐘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的謀臣、將領,太傅鐘繇(就是那位書法被稱為“神品”的鐘繇、楷書鼻祖)之幼子,鐘毓(“毓”字在古代可同“育”)之弟,長期為司馬氏出謀劃策。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說說《說唐三傳》中的幾位傳奇英雄......read more 作者:纵横历史 非常喜歡看《說唐》這本書,大學時基本把這部厚厚的小說翻爛了,畢業後還不忍心丟掉,放在書架上,每次看到,總能把我帶到那個中國歷史上最絢麗多彩的年代。今天,給大家講講里面的幾位蓋世英雄的傳奇故事。 首先自然是要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新中國定都北京的三大背景......read more 作者:党史博采 文/張平均 從中國地圖上看,北京並不處于全國的中心,也談不上是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城市。那麼,新中國為什麼要定都北京呢?其實,這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綜合考慮其歷史、政治和國際背景的情況下,並廣泛征求民主人士意 ....... 最新資訊/討論2019-11-14 2019-11-14 歷史討論區 主謀玄武門事變︰房玄齡一策定乾坤......read more 作者:鸭梨山大 主謀玄武門事變 一策定乾坤 武德七年(624)以後,唐朝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大業,國內形勢趨于穩定,唐王朝的統治地位也已相當穩定。于是,太子建成與秦王世民爭奪皇位的斗爭變得日趨表面化。由以前的明爭暗斗,變成了直接陷害。 有 .......
0 notes
Text
壹個動作看清民進黨有多暴力!民眾向蘇貞昌陳情當眾被威
  中國臺灣網9月25日訊 民進黨在野時發動過不少暴力事件,被網友封為“暴力始祖”。沒想到執政後仍然不改這種作風,面對基層民眾陳情,作為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的蘇貞昌,竟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力拍對方肩膀、肚子,粗暴奪走其手中資料,全程眼神犀利,傲慢行徑讓陳情者當場被嚇壞,直言感覺到被威嚇。網友看過現場影片後也表示,“鏡頭裏表現出來就是個黑道威脅人的行徑嘴臉。”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道,蘇貞昌23日上午在新北市瑞芳區成立競選總部,致詞結束後正準備離去時,反深澳燃煤電廠自救會會長、瑞芳龍山裏長陳誌強突然跟上去,遞交深澳電廠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希望蘇貞昌能表達立場。
  根據陳誌強Facebook公布的影片,蘇貞昌看到陳誌強沖上來後,沒等陳把話說完,就連說“今天在幹什麽妳知道嗎?”接著非常用力地拍打陳誌強肩膀、肚子。看到陳手中有資料,蘇貞昌用力把陳的手臂掰向自己,將報告書奪走,接下來又用力拍陳誌強的肩膀,隨後即前往下個行程。整個過程,雖然蘇貞昌嘴上說著“謝謝妳、祝福妳”,但肢體動作顯然用力過猛,語氣也很傲慢。對此,陳誌強暴怒,批評蘇貞昌“什麽意思?”
春藥 壯陽藥 迷情春藥 催情藥 性藥 持久藥 迷藥 兩性藥品 壯陽補腎 壯陽藥推薦 催情水 迷藥 壯陽藥 性藥品 持久藥 治療性冷感 臺灣專賣-瀰漫蕩鋪 女性春藥 迷姦 春藥使用反饋 壯陽藥 訂貨保障 持久男人專用 春藥幫助 淫盪液態催情 超強粉沫春藥 催情助眠聖品 男用壯陽藥品 養精固腎護睪 濃鬱催情香氛 女性外用催情 陰莖增強增大 男性外用持久 春藥吃法 春藥副作用 春藥哪裡買 春藥作用 春藥做法 春藥價錢 春藥使用方法 壯陽藥屈臣氏 壯陽藥種類 壯陽藥比較 壯陽藥哪裡買 壯陽藥副作用 壯陽藥價格 日本壯陽藥推薦 最有效的壯陽藥
  民眾陳情卻被蘇貞昌“拍肩拍肚”,引發爭議。綜合臺灣“東森新聞雲”、《聯合報》報道,陳誌強24日出面還原現場,他表示,自己是收到蘇貞昌發來的邀請函,前往競選總部的成立大會,希望有機會把反深澳的聲音當面告訴蘇。他說,“短短十米,他很用力拍我的肩,拍肩手指應該不會用力吧?他手是拱起來的,他壹直要握我的手,又用力把我的手甩掉。”
  陳誌強表示,他走向蘇貞昌想要遞交陳情報告,但有幕僚出現把他的兩只手架開,當時蘇貞昌先是把手臂弓起來防止他靠近,又用手“大力拍他肩膀”,隨後奪過反深澳資料後,又反手“拍了肚子兩下”。陳誌強不滿表示,自己跟對方又不熟,怎麽會出現這樣的動作,讓他感覺到被威嚇、相當不尊重,蘇當時的眼神也令他相當害怕。他無奈表示“我是妳的選民,妳怎麽會對壹個人民,做出這樣粗暴的行為”。
  事發壹日,陳誌強說,自己冷靜壹天之後才能出來對外說明,家人很擔心他的安危,甚至希望他不要再繼續反深澳行動。他強調,自己是理性溝通,當下面對這樣的狀況讓他直接被嚇到、不知如何反應,對於理性陳情卻失焦讓他很遺憾。
  該事經媒體進壹步報道之後,影片也在網絡上轉傳,引起高度議論。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參選人葉元之痛批,蘇貞昌“如此行徑是權力傲慢的表現,根本就不尊重基層民意。”這種行為根本就是看不起基層,口口聲聲說要替基層、替裏長爭取福利、爭取經費,但面對裏長陳情時卻是如此態度,如何讓其他民眾信服可以當壹個好市長?
魔鬼天使強效催情水 華佗神丹一想就硬助勃增硬丸 美國KEY女用潮吹媚藥 日本2H2D倍力挺持久液 日本joker王牌防早洩持久液 日本夜狼延時噴劑 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正品 日本藤素哪裡買 日本騰素 japan tengsu 西班牙金蒼蠅迷情液 情種LOVESEED 德國小情人迷情春藥 美國紅蜘蛛 不二工坊強效催情春藥 德國黑寡婦女性春藥 正品卡宴春藥 日本淑女剋星精華素 正品紅金偉哥 紅金V哥 美國紅金偉哥 日本進口催淫水 美國COCO催情口服液 美國花花女生口服液 女神之戀催情藥丸 春藥催情咖啡 美國CEN催化乳 美國速效縮陰丸
  他表示,蘇貞昌是資深政治人物,理應不會出現如此行為,會有此舉應是蘇自知民調落後侯友宜。針對新北市民反對的深澳燃煤電廠,卻礙於民進黨中央壓力又不願意明確表態,才會流露出真實的壹面。從影片中可清楚看到蘇拍肩拍肚,根本就是流氓大哥的行為,威脅暗示對方不要再說了。
  臺灣網友也紛紛表示“看了原始影片,拍肩、拍肚、拉手、扯過文件的動作雖不致於傷人,但明顯表現出連敷衍都懶得,壹副‘不耐煩、妳夠了沒’的態度。”“完全壹副黑道黑幫作風”“可想象這些人在當政時是多囂張拔扈”“鏡頭裏表現出來就是個黑道威脅人的行徑嘴臉。”“謙卑,謙卑,再謙卑,是指別人遇到民進黨時要有的態度”“資進黨就是暴力詐騙集團。”
  針對外界爭議,蘇貞昌昨深夜緊急透過媒體群組發出聲明致歉。蘇辦發言人黃韋鈞則向外界解釋稱,這是蘇貞昌的習慣性動作。
  臺當局前任“環保署長”魏國彥在Facebook上表示,蘇貞昌果真是政治高手,壹分鐘內反客場為主場,防守兼進攻,還吃人家豆腐,技術犯規;蘇本來想賴掉,被錄像檢查(應是影片曝光)後,暴露在全民裁判眼前,就趕快認錯,有這種“知錯立馬低頭”本事,可堪大任!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洪孟楷表示,蘇貞昌雖是新北市候選人,但在剛宣布參選時也曾四處合體造勢,想把自己塑造成民進黨內的母雞。經過拍肩事件,大概接下來民進黨其他縣市沒有人會再找他站臺合體。而“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因這段“駐日”時間的發言太過偏差,連綠營支持者也看不下去其“助日”發言,“拍肩昌、駐日廷”絕對是年底人民出來投票的動力,是綠營年底縣長選戰最佳阻選員。
0 notes
7pk88-blog · 7 years ago
Text
王羲之用筆六大特徵
New Post has been published on http://www.7pk88.com/%e7%8e%8b%e7%be%b2%e4%b9%8b%e7%94%a8%e7%ad%86%e5%85%ad%e5%a4%a7%e7%89%b9%e5%be%b5/
王羲之用筆六大特徵
王羲之筆法是具有篆隸遺韻,匯碑、帖線條優勢,集篆隸、楷書用筆習慣,以絞轉為主要特點的豐富用筆,細而化之具有六個方面的主要特徵。
一、具有楷書用筆習慣
這裡所說的楷書,不是特指哪一個朝代的楷書,而是立足當代縱觀整個書法史就所有楷書和其它書體相比較而言,楷書的用筆特點一是注意線條的起筆和收筆,起筆和收筆的動作做得精緻、豐富而到位;二是運筆形成線條中段的動作以提按為主,很少有絞轉筆法;三是橫折的地方幾乎都是轉折,有明顯的折筆動作。
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發展演變時期,王羲之擅楷書,楷書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等。楷書和篆隸書相比,線條的中段沒有篆隸書沉實、厚重,但起筆和收筆要比篆書、隸書精緻、豐富、謹嚴;在橫折的處理上,楷書以轉折為主,相比較於篆書和隸書絞轉筆法的使轉,雖少了厚重和沉實,但多了幾分爽利,特別是向下折筆的筆勢為行草書打開單個字的結構、加強連帶形成字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貫氣都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轉折用筆在篆隸用筆習慣的基礎上,又為王羲之的行草書創作提供了另外一種豐富的借鑑和參考。
從某一種角度而言,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書筆法,不把楷書中處理橫折的轉折筆法借鑑到行草書中來,也許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書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獲得書聖的美譽。在王羲之之前,張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個個獨立的,字與字之間沒有連帶貫氣,字與字之間只是從作品整體上有氣韻之間的呼應。而到了王羲之為什麼發展成了今草,原因就在這裡:因為轉折筆法的介入而改變了字中橫折筆畫「勢」的方向,由原來使轉筆法「勢」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變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見前文圖七:這種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筆「勢」是非常有利於行草書體加強字結構的打開、加強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加強字組合和字群組合,為從上往下書寫、從右往左展開的行草書的貫氣得到了筆勢上的強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書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啟後。他之所以能把行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就在於他擅篆隸、精楷書,致力於發展的又是行草書,真草隸篆行所有書體的筆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總結他之前所有書體的用筆經驗、優勢為他所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他的筆法成為集真草隸篆行諸書體筆法大成者。大量借鑑楷書的用筆習慣,注意起筆、收筆筆法的豐富、精緻和做到位,增加了橫折時的轉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帖中的三個「白」字、「如」字右邊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橫折等充分體現了王羲之借鑑楷書用筆的特點和風貌。
另《奉橘帖》還是「書貴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將這裡的「瘦」誤認為纖細,而是遒勁、內斂、爽利的一種表現。周汝昌先生曾講「看看傳世的《興福寺碑》(俗稱「半截碑」)集右軍書的好拓本與日本所存的唐人鉤摩的《奉橘帖》等名跡,便悟右軍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傳達如此的風骨和氣韻,和王羲之大量借鑑楷書的轉折爽利用筆不無關係。
《姨母帖》
二、具有篆隸用筆習慣
篆書用筆最大的特徵是筆筆中鋒,所有的轉折幾乎都接近於平動使轉,沒有轉折(像祁三公山碑等個性風格獨特的篆書碑帖除外),曲線較多,幾乎沒有提按、頓挫。隸書���筆的主要特徵是橫折幾乎都是絞轉筆法,轉折很少或沒有;橫直線較多,橫直線之中由提按、絞轉筆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較多。篆書和隸書共有的用筆特點是起筆和收筆都講究藏頭護尾,尤其注意線條中段的充實、厚重。在書論中,我們經常講的古法、古質,「法」在哪裡,「質」在哪裡,可能就深藏在線條的中段里。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有一段關於筆法和線條質感的精彩論述,他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倖致。更有以兩端雄肆而彌使中截空怯者,試取古帖橫直畫,蒙其兩端而玩其中截,則人人共見矣。中實之妙,武德之後,遂難言之。
在這段論述中,包世臣通過碑和帖的對比至少給我們五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古人用筆比我們高明的地方是線條的中段,而不是起筆和收筆。他這裡的古人,應該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晉、六朝時期。二是線條的起筆和收筆由於有明顯的動作,比較容易研究清楚,但是線條中段如何做到「中實」、「豐而不怯、實而不空」,就有些困難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線條中段充實、厚重的辦法是「骨勢洞達」,這一點比較難以捉摸,他也確實闡釋得比較含糊。四是他把碑和帖進行了對比,碑帖最本質的區別是:碑的中段中實,帖的中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認為,由於筆法上的原因,線條中段的充實之美從武德以後就沒有了。
包世臣認為「骨勢洞達」是解決線條中段中實的辦法,筆者覺得闡釋的還是比較玄。結合上邊提到的篆書、隸書的用筆特點和習慣,特別是篆書和隸書相比較於楷書、行草書等書體,其之所以能做到線條中段充實和厚重,主要有兩個措施:一個是使用絞轉筆法;一個是用筆速度比其它書體緩慢。這些都是篆書、隸書的用筆特點。另外,注意分析《姨母帖》、《初月帖》兩個帖中很多字的線條中段部分會發現,每個字線條的中段都很充實、厚重,特別是《姨母帖》中開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個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特別紮實,線條中段飽滿、厚重、古樸;還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陰」五字、「道憂悴」、「羲之報」等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用筆遲澀、有控制,有絞轉用筆的扭拗動作,使得線條質感結實、質量很高,絕無一帶而過的蒼白和空怯。
《初月帖》
三、具有篆隸遺韻特點
這是王羲之筆法最為重要的特徵。篆隸遺韻是篆書和隸書書體所呈現出的高古、樸拙、厚重、蒼茫、大氣的精神美。《東觀餘論》有評價:「晉史稱王逸少書暮年方妙,昇平帖昇平二年書,距其終才三載,正暮年跡也。故結字比樂毅告誓諸帖尤古質,殊類鍾元常,渾渾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賞未易遽識也。」
王羲之的筆法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篆籀意」或者說篆隸遺韻,原因之一是這種用筆是當時相對普遍的一種用筆習慣。由於王羲之當時所處的魏晉時代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過渡時期,從居延漢簡到陸機的《平復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們可以發現,王羲之具有篆隸遺韻的絞轉筆法是在這一書體過渡時期的一種傳承性筆法,這是書法史上筆法發展到這一時期應該出現的正常結果。而且從上個世紀大量出土的漢簡、樓蘭殘紙等墨跡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些殘紙、斷簡的墨跡中幾乎都保留著豐富的類似於王羲之這樣具有「篆籀意」的絞轉筆法,見圖十四。可見當時很多人在使用這樣的筆法,也可以說這是當時人們一種比較普遍的用筆習慣。因為,這樣的絞轉筆法雖然在形成的墨跡形態上有粗糙、精緻之別,高低之分,但在用筆上卻沒有本質性的區別。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師和其本人都擅長隸書或章草。關於王羲之的學書經歷和書法師承,以「少學衛夫人」之說最為著名。
晉中書院(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予少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嘗論右軍真行草法皆出漢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導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傳王羲之還跟其叔父王廙學書。王廙,「高朗豪舉」,「性居傲」,文學藝術修養極深。他曾對王羲之說:「吾諸事不足法,惟書畫可法」。
從上邊所引的書論中可以梳理出王羲之書法師承的一條大體脈絡:少學衛夫人,得正書的技法。十餘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廙,得眾體之妙。二十歲以後,師師之所師,正書、行書宗尚鍾繇,草法效法張芝。無論是衛夫人還是王廙,特別是後期王羲之所師法的鐘繇和張芝都分別是當時隸書、楷書和章草的頂級大家,還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師法眾碑,說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隸書、章草和諸碑的影響。見圖十五,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結體直接取法隸書,以橫向取勢,線條質感拙樸天真,渾穆高古;用筆上凝重厚重,不計起筆收筆的精緻與嚴謹,突出線條中段的中實之美,橫折以使轉為主,盡顯篆隸遺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別擅長真草隸篆行諸體,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專擅行草書、《蘭亭序》獲得「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外,王羲之還尤其精研隸書、楷書和草書。孫過庭講:「元常專攻於隸書,伯英獨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羲獻兼之。」黃山谷云:「真行章草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皆入神品,不知馮何便作此語」。宋陳思《書小史》謂其「擅行、隸書」。可見王羲之不僅是向擅長隸書、章草的鐘繇、張芝學習,受到他們的影響,在後人看來,特別是書法藝術成就極高的孫過庭、黃山谷都評價王羲之在隸書、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專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筆法和書風中具有篆隸遺韻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奉橘帖》
四、用筆速度遲澀
用筆的速度是影響線條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速度幾乎不影響線條的形,但卻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線條的質感、節奏和內蘊。包世臣云:「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分隸相通之故,原不關乎跡象……」劉熙載言:「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不期澀而自澀矣。」
所以說,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線條中段中實的線條質量,用筆要遲澀。如何才能遲澀,無外乎使用絞轉筆法,增加筆鋒與宣紙的摩擦力,增加反覆短距離折筆的動作。這裡包世臣所說的「五指齊力」應包含使用絞轉筆法時手指捻動筆管和手上的扭拗動作之意。
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一書中引用清人王應奎的《柳南隨筆》中有一段話:「而吾友顧文寧所藏松雪《黃庭》墨跡,蓋臨右軍本也;用筆頗以側取致,以瘦標骨,以澀見古——與石刻迥然不同。」可見,只有遲澀,才會有古質。
周先生又進一步解釋說,澀,就是不滑溜的意思。二物接觸而發生運動,滑,就是摩擦力小;澀,就是摩擦力大。但書法藝術中的澀又不僅僅是自然而生的澀力,更重要的是書寫之人運筆時有意識(或精熟之後無意也成習慣)的澀行——有意的澀。澀行澀進,既要向前行進,又要控制勿滑勿溜。
羲之本人深得遲澀之真髓。他講:「凡書貴乎沉靜……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 後文又強調「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在當代書壇很多學習二王書風的人,用筆速度感覺都很快,收不住筆,也留不住筆,線條像溜冰一樣讓人眼花繚亂,蒼白無味。正如王羲之所說的一樣,創作一件作品要十遲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穩健、遲澀的是用筆,只有筆筆控制、筆筆到位,特別是帶著一定的藝術審美情境和狀態去運筆創作,有一定審美心態、審美風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遲澀,有有意識的留駐,才會在線條里表現出豐富的內蘊。
《遠宦帖》
五、轉折處以絞轉筆法為主
王羲之在橫折的處理上有自己獨到的一面,特別是與後世書家比起來,王羲之的橫折處理基本以絞轉使轉為主、轉折為輔,而後世書家除了唐代的顏真卿還有時使用絞轉使轉以外,其他書家在橫折的處理上幾乎都是採取轉折的筆法,使轉筆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這兩個帖中,特別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橫折的地方,像「月」、「日」、兩個「頓」、「首」、「頃」、「痛」、「自」、「因」等字的橫折沒有一個使用轉折筆法,幾乎都是絞轉筆法的使轉。由於這一筆法源自於篆書、隸書筆法中的使轉,所以使得橫折的線條紮實厚重,古樸渾穆。同時,這一筆法除了使線條具有紮實的質感以外,還使王羲之作品在橫折上很少「圭角」,保證線條在氣息上鬱勃充溢、飽而不漏。
這一特徵也是區分王羲之與後世書家筆法的重要標誌。前文論述過,採用平動使轉和絞轉使轉筆法的橫折角度一般都大於90度,採用轉折筆法的橫折角度一般都小於等於90度,因而圓轉一些的使轉在氣象、審美上代表的是寬博、內斂,方折一些的轉折在審美上代表的是勁挺、鋒芒。綜觀王羲之的作品,在橫折的處理上王羲之使用絞轉使轉筆法比轉折筆法多,這也符合王羲之書法藝術整體審美風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於在整體審美風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轉折筆法比絞轉使轉筆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上虞帖》
六、用筆精緻細膩、豐富多變
在前文的論述中,如王羲之《初月帖》與陸機《平復帖》的筆法比較分析中,還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邊分析的王羲之筆法五個方面的特徵,都是這一觀點的論據,也都說明王羲之在用筆上的精緻細膩和豐富多變,更多的時候王羲之的筆法是一種隨機賦形、隨形賦法,簡直是神來之筆,難以捉摸。
  博馬寫手小廣告: 『博馬娛樂城』為英國上市博奕公司PLAYTECH於亞洲投資之合法線上賭城,提供全世界玩家參予真實線上博弈遊戲。亞娛線上有鑒於台灣線上遊戲市場各項博弈遊戲充斥,但卻沒有能夠提供玩家在刺激有趣之餘,還能兼顧遊戲本身公平性的產品,所以特別將本款遊戲導入台灣,同時利用線上遊戲經營模式,提供玩家使用點數卡即可以參予各項真實博弈遊戲。 『博馬娛樂城』遊戲同時受系統開發公司所屬地英國政府及遊戲視訊提供地菲律賓政府所共同管理,每週不定時抽驗二次,保證『博馬娛樂城』中所有遊戲賠率皆為公平。
博馬娛樂城極致奢華種類齊全的娛樂城, 真人百家樂、運彩、球版、現金版、娛樂城、 北京賽車、7PK、滿天星7PK 首次儲值送500 台灣十年老品牌 儲值、提領3分鐘內到帳! 註冊網址【立即註冊送200元發財金】:http://as01.7pk999.com
博馬寫手興趣部落格:http://www.7pk88.com
0 notes
dsggsdds41 · 7 years ago
Text
傳統風格包裝的創意設計
  傳統風格的包裝設計,是整個包裝設計中L型護角的一個大類,它有其自身的設計創意特點。下面就筆者的體驗作一些探討。   一、“傳統”的概念   “傳統”主要是指人類的傳統文化而言。而傳統文化是人類在過去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漸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後人不斷繼承與發展前人知識及技能的基礎。   各個地區或國家有不同的傳統文化,這與各個地區的地理、氣候、人文等因素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沿海地區的傳統文化與內陸地區的傳統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會有較大的差異。而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的傳統文化也會有較大的區別。   不同的時代之間也會有文化上的差異。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或出現的新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成了新的傳統。就以我國的文字演變為例,金文、石鼓文相對於像形文字而言,是當時一種在繼承了像形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文字,但相對於大篆、小篆而言,則又成了傳統的文字形式。以此類推,隸書、楷書在漢代、唐代也曾都是很為流行的新文字書寫形式,但對於紙漿成型現代來說,也部分成了傳統的文字書寫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再例如我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服飾,唐、宋時代既繼承了漢代的服飾中的不少傳統,又有很多自己時代的新意;而元、清時代的服飾則更多地帶有蒙族、滿族服飾傳統的成份,與其他時代有著較大的區別。   各個不同民族或人種之間也同樣有著不同的傳統文化。這主要是因為在遠古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生產力非常低下,不同血統、不同人類種群(部落)之間,各有自己的領地或勢力範圍,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再加之他們相互不了解,不能較好地一起共處(近代非洲及美洲一些內陸腹地、原始森林中的一些落後部族之間還存著這種現像),從而在信仰、宗教、語言、文化、生活習性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差別,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傳統文化。這從我國各個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飾及婚喪嫁娶的傳統文化中可以看到這一點。   各個不同地或國植草磚家、不同民族或人種之間的傳統文化,隨著地理位置的推移與漸變、隨著人類因智商的提高、互相逐漸雜居與較好地和平共處,相互之間也就必然產生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生命線。我國是一個具有六七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積累起了既厚且廣、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是我們後人享用不盡的文化寶藏。我們只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營養和精華,才能使我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傳統產品”的概念   “傳統產品”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主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如無錫的泥人工藝品、油面筋及醬汗排骨等食品;蘇州的松子糖、鹵汗豆腐干食品、蘇繡、檀香扇工藝品等;黨旗的大麻糕、蘿蔔干;宜興的紫砂茶具、南京的鹽水鴨、板鴨等;安徽省的宣紙與墨、硯等;山東省濰坊的風箏等等)、民族特色(如回民族的清真食品、藏族的腰刀、酥油茶等;廣西壯族的繡球工藝品;貴州蠟染與木雕面具工藝品等等)、時代特色(具有悠久歷史如鎮江的陳醋、丹陽的封缸酒、瀘州的老窖酒、貴州的茅台酒、蘭陵美酒、杜康酒等等。當然,地方特色與時代特色一般是緊密相聯的)。而其他地方、民族或各個不同的時代所沒有的產品。   因此,傳統產品的包裝就應該以各種方式或手法來充分體現傳統產品的特色,借助包裝來較充分地傳達地域、民族及時空的信息,體現包裝的文化內涵與 意境。反過來說傳統產品的包裝也就必定會體現出產品及產品所在地的傳統文化信息,如此也就體現了傳統的風格。   三、傳統風格包裝設計的創意思路   工業設計自包豪斯角紙時代以來,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為社會大眾的生活設計“美”,即工業設計的一切成果都能為社會大眾所接受與享用。因此,研究廣大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創意“語彙”,是我們廣大包裝設計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而所謂傳統風格的包裝設計創意,就是要以引人入勝的、具有較高文化品味內涵及高度形式美感的傳統文化素材,經過精心的構思,設計出向消費者傳達商品信息、推銷商品、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的創意“語彙”。傳統風格包裝的設計,也不僅是單純地運用傳統形式,而更重要的是為了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的精神面貌與自立於民族之林的優秀文化,同時也能很好地適應我國廣大消費者所繼承下來的中國千百年以來的美學思想與審美意識。   基於以上的闡述,我們在著手進行傳統風格的包裝設計時,就應針對傳統產品這一包裝材料被包裝的對像,充分挖掘與之相關聯的傳統文化要素來進行創意構思。而這裡所說的傳統文化要素,是指組成傳統文化的具體形式,如中國的傳統書法(不同風格的正楷、草書、隸書、篆書等);國畫(不同風格的工筆、寫意、潑墨畫);年畫(如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等);版畫;雕刻(木雕、竹雕、磚雕、瓦當及玉石雕刻等);不同風格流派的剪紙藝術;漆畫、磨漆畫;蠟染、扎染藝術;刺繡藝術等等。我們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考慮選取傳統文化要素。   1。從包裝材料的運用、包裝造型與結構上來考慮。   包裝材料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如竹、木、藤、麻、貝殼、葫蘆、粽箬、蘆葦葉、茶葉等等,設計制作出具有返璞歸真意境及地方特色的包裝。在包裝的造型與結構上可以借鑒傳統的建築、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娛樂用品、文具用品、體育用品、宗教等等用品中具有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且較為符合被包裝對像或與被包裝對像有著較為密切聯系的要素特征。設計中應注意造型的美觀、別致、精巧、結構的科學性和牢固度。   2。從裝潢形式上來考慮   自古以來各種有關的傳統可視藝術形式圖形,就如前面所說過的中國書法、國畫、雕刻、剪紙、刺繡等工藝品以及諸如戲劇、服飾、臉譜與道具、兵器、建築、家具、生活用品、紡織印染等物品的裝飾圖案紋樣及色彩,還有古典文字、民間傳統、神話故事等作品中內容場景的插圖、書籍刊印、裝幀形式等等,只要與被包裝的內容物有較密切的有機聯系,且運用合理得當,都可用來作為體現傳統風格的手法。   四、傳統風格與當今的時代感   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已進入科技高度發達的微電子、大容量的信息時代。許多以前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與物,在現代已成為現實,尤其是在我國實行對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不斷傳入我國,並逐漸為我所用,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我國當前這一新時期的文化狀況,這是歷史的必然。求新求美的思想意識,是人類所共有的,由此才得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只有符合時代的脈搏和節拍,推陳出新,傳統風格的包裝設計才會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和新意境,才能為當代的人們所接受。   到會傳統風格的包裝裝潢設計,如何體現出當前的時代感,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從構圖及圖形的設計上來考慮。   采用不同於傳統的構圖形式,如靠邊角集中式、分割式、疏密對比強烈而具有空靈感意境的均衡式、散點參插式等具有現代風格的構圖形式,可以較明確地向消費者傳達當今的時代感。   2。從設計院的編排上來考慮。   采用比較現代的文字編排形式,如齊邊式、齊軸線式、斜排式、草排式、多向草排式、像形式、參插式、階梯式、漸變式、跨面式等編排形式,可以體現出當今的時代感。   3。從字體的設計上來考慮   包裝上的文字可以采用具有現代感的字體,如新宋體、新黑體、綜世體、琥珀體、新魏體以及自行設計的各種變體美術字,還可以運用外文或漢語拼音的各種字體來體現當今的現代感。   4。從包裝的結構與造型上來考慮。   包裝的結構可以采用諸如提攜式、姐妹式、陳列式、組合式、旋轉式、易開式、模擬式、異型式、焦點廣告POP式等結構來體現當今的現代感。   5。從表現技法的運用上來考慮。
0 notes
linoliu · 5 years ago
Text
與友人談如何證實判明文獻或歷史現象的真偽問題
與友人談如何證實判明文獻或歷史現象的真偽問題 (一)吾人認為凡為學者,都應先把要研究的文獻先考定真偽始能從事。此吾人從年青時即養成,而養成的經過,則是對於孟子之言起疑,此吾人讀高中時之事。高中有孔孟教材,其中讀到孟子談墨子,說他無父,吾人即深不以為然。認為墨子兼愛情操偉大,何至於此,於是在高中時就對墨子有所好,也為了墨子而開始涉獵諸子。在大學階段,就受胡適《中國哲學史》及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影響。胡適之影響,在於對諸子從較現代觀點去談,而錢穆之書,則是吾人對於談諸子時的年代及學說真偽產生理所當然應予討論前先搞清楚,不然學問結論一概成了虛話。所以若談吾人是否是『疑古派』,不如談吾人是『務實務真派』。古若考定係真當然不疑,古若考定係偽當然要追根究底。 但日後吾人從事于崑曲譜曲之理,本是吾人查考如《集成曲譜》及少數《九宮大成》之譜例,查明崑曲是如何配譜,而且深從吳梅所談崑曲譜曲之理是『聲既不同,工尺自異』,查明曲譜,求得崑曲南曲如何是有固定旋律(即基腔),而依陰陽七聲再調整唱腔之理,初沒有用到什麼疑不疑古。但在2008年,當時想為崑曲立南曲的常用曲牌的聲腔格律的崑曲南曲曲牌格律譜之著作時,想舉一標準範例時,查覺納書楹曲譜不合九宮大成,無法運用,於是驚覺曲界人人誇葉堂,當日吾人從事崑曲譜曲十多年,竟還人云亦云,誤從曲學先師及曲界之眾口一辭,該計畫胎死而欲格正古來錯誤崑曲譜而從事於《天祿閣曲譜》的雄心起矣。
 要格正古來一切崑曲界流傳的誤譜,原打算以葉堂為格正之靶心,而歸正於《九宮大成》此一正確聲腔格律譜。而於是開始對於崑曲界的人云亦云的古開始疑。但天祿閣始於2011左右,之前二年吾人從事於將南北曲各宮調尤其常見者所有曲牌,一一將《九宮大成》同名曲牌各範例,抄寫並全改為五線譜,以便對照做為格正崑曲譜使用之用。在此其間又發現令人痛心疾首之事,即發現原來吾人素所景仰的劉富樑此一《集成曲譜》原訂譜者的曲譜竟被王季烈塗改(原吾人以為王季烈,但後來考出是王季烈找高步雲改的,事後王季烈掛上自己的名字以攬名譽),難怪吾人以往曾發現《集成曲譜》有些譜子好像不合譜曲之理,故以往著文告以崑曲譜曲應從各句末字向前譜,因為發現《集成曲譜》同曲牌各譜似配腔有矛盾,故以此法彌之。於是深覺崑曲界之昔日之論皆不可靠,每一論述都要吾人重頭再考一遍,確定是吾人考查過,始能用來論述。並且自後《天祿閣曲譜》遂以葉堂《納書楹曲譜》及《集成曲譜》為糾謬的核心了。 而因為研究崑曲,悟明此理,而進而研究崑曲史,發現原來所謂魏良輔〈南詞引正〉是1960年間北京圖書館善本工作室主任趙萬里所偽造,而明末小說裡太祖問人瑞崑山腔是小說家言,萬曆崑山縣誌已刪掉任何涉及明太祖見人瑞的往日偽史。但崑曲史界研究崑曲史全都抄偽書偽史,所以坊間所有崑曲史著作都天方夜譚而又不勘聞問,多係應丟棄之廢品。吾人就是在前後花費二年考出〈南詞引正〉之偽于趙萬里的實務裡,對於考辨真偽獲益良多,奠基日後所有在學術考偽上的基礎及心得。
而鑽研至戲曲史,發現竟然戲曲界的常態是所有引用資料一概不考真偽。所以清朝何焯的《南詞敘錄》當成明嘉靖年徐渭之作。明萬曆年間《猥談》非嘉靖初祝允明之作,而係其後生親屬之作。但此二書是戲曲史研究必用,戲曲界全都未考真偽,以致於坊問戲曲史及聲腔史的著作全都荒腔走板而出錯不堪聞問。
之後,對於不管涉及學術上的任何話題,一概不以前人之言為信,必得親為考辨其真,始開始論述。故吾人認為,研究學問先對所引用書志,一概應親自下一番辨定真偽工夫再下手從事論述,概不人云亦云,以免再蹈信任學界人云亦云,而使吾人不能早十多年一入崑曲譜曲即從格正曲譜著手,以致於浪費吾人二十年光陰。都是信任故書及往日先師或學者專家之論所害。所以談疑古,實不是吾人宗旨,吾人疑所有古今專家學者之言,一定要親自證明再議。
吾人其實也不算是治史,雖自小,對於歷史有所好(另一門是音樂),但也並不是從事於歷史,所研究是治學過程裡對於像是崑曲、戲曲、中國音樂、經學等史的過程要一一追其真象,不受人云亦云影響。因為真偽的判定往往要把握歷史過程面著手,如語言有其發展,魏以前沒有『伎樂』之稱,因為秦漢天文有天倡之星,是音樂之星,故漢人講『倡樂』呼應其天文術數裡的天倡星,到魏始受佛經影響用西域僧人譯經用的『伎樂』一辭,此發展瞭解,於是可證內有『伎樂』字眼的《孔子家語》是魏王肅所偽造,而今傳《賈誼新書》內有『技樂』一辭,也是魏晉以來的人所編成。吾人舉辨真偽此例,就是指出,其實辨真偽不是一門專學,而是一門綜合學問,如『伎樂』一辭來路由佛經而來,此要得要有研究佛經譯文而始能得知;漢人用『倡樂』一辭因受天文術數裡有天倡為樂倡之說,此又得要有研究天官之書始克得知;而用『伎樂』一辭在《孔子家語》及《賈誼新書》,此亦要讀到此二書始能得知。故綜言之,要能辨偽成功,要博覽博學,此吾早歲喜諸子及歷史,後又接觸社會學經濟學及人文各學及子集文學甚至佛學史經學史等等,打下一些基礎來辨偽上運用。故吾人不治通史,亦不治專史,而是在研究各門學科時在其歷史此方面想打破一切虛史而呈現真正的崑曲史、戲曲史、中國音樂史、經學史、佛教史或各方面的真象,又如詩經各篇作者是誰?孔雀東南飛不是漢民歌,是南朝陳徐棱所作;《方言》是漢末應劭所作;《四十二章經》及《牟子理惑論》是南朝劉宋南齊的陸澄所作;西漢哀帝大月氏王派人至中華傳佛系偽史等等,都在還原史實真相。以至於近年的《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都是偽簡之證,皆稟還原一個真相並見證這些古文字學界或歷史學界的浸沉於偽竹簡的而出乘露醜的學界瑒現代版的學界現形記。 所以在親自考信為真之前,疑一切而皆不信,不只疑古(如在崑曲方面含疑古之葉堂及近古的吳梅),還疑今人所有著作及論文,不願再做白工及上當受騙,造成生命虛擲。 (二)材料收集。一手是當代史,即當代人寫當代事,但仍要考證,因為是否是八卦虛話仍未可知,如《史記》記西漢初年事,此當代史。二手就是已過了好幾代人才寫的,如東漢班固《漢書》寫西漢史,就是二手資料。也可以說,二十四史多為二手資料。您提到史之真偽方法論,一如前條所言,考真辨偽是一門綜合學問,火候夠,則自可駕輕就熟。如火候不夠,明明偽證就在此篇內此字,但因學問不足,忽視過去。一如學問不足不廣博者讀《孔子家語》,明明『伎樂』一辭眼前過,也過眼雲煙,依然自顧自誇口大談走出疑古時代,把《孔子家語》忽悠成真貨,此辨真而成學界罪人之例,所在多有。若一定要談辨真偽其方法,就是句句察其來歷,是否源於一手材料,如係一手,再考是否真偽;若係二手,則察有無旁證或其他近二手年代的史料之內容的異同。尤其注意相異的部份,真相或自其中可以查出。
所以辨偽是學問的最綜合的極致之學,真相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內容下,要有潛力始能發掘,不要放過任何可疑的字眼及內容。吾人試舉一例,臺灣曾永義有個女弟子,其碩士論文談到王驥德是徐渭鄰居,居然不知徐渭寫過《南詞敘錄》而未敘及,豈不怪哉。未��真相是,這就是所謂徐渭著《南詞敘錄》是偽說的明證。王驥德在《曲律》裡講他聽徐渭對他講南曲,不過王驥德《曲律》談南北曲卻荒腔走板,不知南戲存在,先談有北曲再有南曲。即他根本沒有聽到徐渭對他提過什麼《南詞敘錄》的內容。該女弟子也是泛泛不知辨真偽為何物之輩了,其論著內容得不到真相,自無可觀了。 (三)吾人不專研歷史,所以實無法提供哪些所謂的史家足資楷模者,而且吾人除非親自查證其著作,不然不會相信坊間任何名號是史家者。不則,吾人認為,以考據方法而言,錢穆《先秦諸子繫年》一書可為榜樣,其方法可學。唐代劉知幾的《史通》雖屬泛泛,也不失可以入門。但吾人認為,王夫之《讀通鑑論》及《宋論》可以一讀,吾人對其此二書評價很高,不是指其所述吾人都相信,而是指其論述的方法可學。他是如何從一言一事判斷歷史真相,如他判斷唐太宗是個大壞蛋,因為殺兄弟公然無恥叫史家直書,天良不見。辨偽之學也是可以從書本內容甚至如『伎樂』字眼判《孔子家語》《賈誼新書》真偽是同一個道理。而要學做一個博通之人,吾人認為,梁啟超的學術論著甚至其其他著作亦當一一讀過,對於培育學問博度廣度及辨真偽精准度很有幫助,而梁啟超對學術真偽的辨真偽成就也是成多於敗的。 (四)歷史著作的官修、私修或野史,此分類而實無很大幫助。如《宋史》是元末之作,已是二手文獻了。而其內容有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者,而《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又是南宋當代史,雖是私修,卻是重要性十足的當代史。而《湘山野錄》雖名列野史,但作者其人卻四處收集資料,且家藏先代當代史書或著作無匹,心有制史之念。故其重要性而言,講它係野史未必不重要。《宋史》,是元末依當日所存宋文獻編成,內容多有矛盾而未精校。所以談歷史著作,還是要考定著者所著是否當代之史為先。以當代史而言,《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及《湘山野錄》都是當代史,重要性自然重要,《宋史》則是二手文獻,但抄自宋來文獻,故亦可算雖二手但仍重要。其間記事如有出入,則需另勘其他史料再定奪了。(劉有恒,2019.12.17於台北)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