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yahoooutdoor · 1 year ago
Text
肌肉疲勞
Tumblr media
肌肉疲勞會導致肌肉反應變差,關節不穩定,不穩定即是疼痛的根源。登山時引發肌肉疲勞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肌耐力不足和上下坡方式有問題。以下分享我實際觀察到的案例:
肌耐力不足 當肌耐力不足以應付登山所需,或者運動量超過身體負荷,身體會開始產生疲勞,使動作失去控制,關節不穩定。
◎ 加入山林野趣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登山與露營資訊��
在登山過程中站立休息時,下肢若出現發抖的情況,可把它視為疲勞的結果,它是「不穩定」的現象,這尤其常出現在下坡時。而肌耐力即可以被視為「抵抗」疲勞的能力,肌耐力愈好,抵抗疲勞的能力就愈好。
有的民眾認為自身肌力很好,但下坡時下肢還是會發抖,為什麼呢?
首先,「肌力很好」這個描述太過籠統及抽象了,我會問:「肌力很好是指進行哪種動作的肌力?是指最大肌力還是肌耐力?」
當我們談到肌力時,明確的說法是「進行哪種動作的肌力」,而動作又會分為「雙邊訓練動作(如槓鈴背蹲舉)」和「單邊訓練動作(如雙手持啞鈴的分腿蹲)」。大部分人說的「肌力很好」,通常是指雙邊訓練動作時的肌力,但其實雙邊訓練動作並不是這麼符合登山運動的需 求,登山運動更需要的是單邊訓練動作所發展出來的肌力。
Tumblr media
有人會問:「不論是雙邊訓練動作或單邊訓練動作,發展出來的肌力就是肌力,有差別嗎?」下面引述《全彩圖解‧功能性訓練解剖全書》1 第12 頁的內容:
「在做深蹲或硬舉這類雙邊訓練動作時,主要的運動發生在矢狀面,對額狀面與水平面來說,沒什麼穩定度挑戰。雙邊深蹲具有平衡特性,因此髖部與骨盆��額狀面與水平面的穩定肌肉群不用運作,就能保持最佳對準狀態。
但在單邊訓練中,你的動作是由一隻手臂或一條腿完成的,即使大部分的關節運動是發生在矢狀面上,身體也必須在額狀面與水平面上保持平衡。
我們以單腳硬舉為例。雖然髖部與膝蓋主要是在矢狀面運動,但單邊訓練的不對稱特性,迫使脊椎、骨盆、股骨、脛骨與腳掌的動態穩定肌群要控制關節處於適當位置,來保持平衡與姿勢。」
Tumblr media
除此之外,雙邊訓練動作較為穩定,膝蓋的潛在問題不容易在訓練時發現,在登山時才會顯現出來。但我認為,這是可以預先辨識的。
實際訓練上會看到,有人雙邊動作做得很好,也能扛得很重,但進行單邊動作時,如分腿蹲或單腳蹲,卻出現了動作失控或膝蓋不適的狀況,這就代表膝蓋可能有潛在的問題,或是單邊肌力缺乏訓練。
除了雙邊、單邊動作的差異外,大部分人談的肌力是「最大肌力」,而非「肌耐力」,所以如果最大肌力沒有藉由訓練來轉換成登山所需的肌耐力,肌肉抵抗疲勞的能力就會不如預期。
另外,登山時下坡帶給肌肉的是「快速」的離心壓力,但肌力動作的執行過程都是「慢速」的離心壓力,如果在訓練時沒有給予肌肉「快速離心」的刺激及適應,在面對下坡壓力時,身體很容易出現疲勞。
Tumblr media
本文選自 出版社《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一書。 作者山姆伯伯的獨特訓練方法將讓你擺脫登山疲勞和疼痛的困擾,讓你的登山之旅更加自信和順暢。
這本書提供詳細的訓練動作指南,讓你在家進行專業的肌力訓練,隨時保持最佳體能狀態。無論你是想提升表現還是擺脫不適,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不再問為什麼下坡時膝蓋痛,不再擔心疲勞,這本書將讓你登山��輕鬆、更長久,無痛無憾!台灣山岳的攻克之旅等著你,立刻開始訓練吧!
◎ 書籍資訊: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 延伸閱讀:登山伴隨危險 但這股熱愛操控著生命
◎ 加入山林野趣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登山與露營資訊!
◎ 作者新書分享會《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0 notes
runiround · 6 years ago
Text
你知道時間對健康的重要性嗎?
Tumblr media
影響人體最重要的數據除了健康檢查數值之外,就是日常生活的「時間」。一天24小時中,扣除睡眠���有的8小時,人們一天16小時都在做些什麼?換算一下,16小時每天有960分鐘,其中肯定超過一半時間花在交通、工作與家事,而這些環境都離不開坐、站、行、躺等姿勢。對於上班族、家庭主婦、銀髮長者或是學生來說,一天久坐8至9個小時,也就是480分鐘至540分鐘以上是家常便飯。
然而,長時間維持某姿勢會影響身體健康,輕則脊椎壓迫神經導致痠痛,重則影響血液循環、末梢水腫、甚至體態變形。這些不是體況處理中的最急症,卻會影響「生理時間」,是造成一輩子骨骼變形、肌肉張力失衡的關鍵因素。反過來換算看看,一天運動時間能達到30分鐘以上,改善自己的健康嗎?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舉辦的「亞太長期照護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已行之多年,我曾受邀針對多裂肌脊椎體況管理運動做示範教學,教導大家自我預防職業傷害造成的下背痛。研討會之前,我親自指導居家照服員在執行服務時如何照護脊椎,其中王小姐分享工作上的困擾。
三十餘歲的王小姐從事照服員工作2年,工作內容包括協助個案早上刷牙盥洗、用餐、更衣、服用藥物。上述項目都算簡單,但如果協助坐輪椅的個案由床上移動到床邊,類似這種大範圍移動就需要大量體力去執行,是一門技術,也是她在職場安全上最重要的隱憂。
一次,王小姐協助輪友個案沐浴,先讓他身體坐穩在輪椅上,擦完臉再繞到身後擦背,不料個案當天頭暈不適,整個身體差點向前栽,王小姐見狀趕緊上前拉住他手臂,雖然避免了意外發生,但王小姐的腰椎因此拉傷,造成下背痛的老毛病不斷,經過連續復健、針灸數月都無法完全改善。然而,她為了餬口無法辭工作,只能繼續忍痛上班。
局部肌肉張力失衡 許先生正值退休生活,身體硬朗的他愛好戶外活動,舉凡登百岳、爬山、健走、露營、旅遊和騎單車,對他來說都輕而易舉。許先生在任何活動開始前會做基本暖��但如果暖身做不正確或是隨便敷衍了事,爬山1小時後就會開始非常吃力,尤其影響到心肺功能和身體前駝前傾造成的胸椎問題。久而久之,許先生發現自己上山時易喘、下山膝蓋難支撐,如果下坡是泥土地,用助行器還能減緩俯衝,但換作階梯下坡,加上背包的重量負荷,腰椎與膝蓋就更吃力了。
一般登山露營行程須至少準備10到20公斤的裝備,加上單天登山路程通常超過2-3小時,肌肉群長時間不對稱使用,使脊椎平衡的負擔壓力非常大。熱愛戶外活動的許先生就曾表示,如果平常沒有做脊椎骨之間的肌力訓練,很容易爬到一半,胸椎跟腰椎的痠痛和不適感就浮現出來。
中樞神經通過最重要的背部脊柱,如果缺少運動,會導致脊骨與脊肌群之間靈活度減低,反應不靈敏更容易造成受傷。當人體久坐或久站,使頸肩、腰背維持固定姿勢,椎間盤和棘間韌帶長時間處於一種和諧又緊張的僵持狀態,肌肉也因日常姿勢過度使用,而產生慢性痠或痛的症狀。這類痠痛的機轉(註)是神經肌肉釋放過多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使肌小節(Sarcomere)持續收縮,增加局部能量消耗、血液循環變差,長時間造成局部肌肉發生缺血與缺氧,累積久了身體產生代償,而局部缺血和缺氧情形使體內釋放出活化物質,刺激了感覺神經纖維,反映出疼痛不適感,例如頸肩僵硬、腰背痠痛,或肌群伸展不適。因日常姿勢過度使用,而產生慢性痠或痛的症狀。這類痠痛的機轉(註)是神經肌肉釋放過多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使肌小節(Sarcomere)持續收縮,增加局部能量消耗、血液循環變差,長時間造成局部肌肉發生缺血與缺氧,累積久了身體產生代償,而局部缺血和缺氧情形使體內釋放出活化物質,刺激了感覺神經纖維,反映出疼痛不適感,例如頸肩僵硬、腰背痠痛,或肌群伸展不適。
當人體出現局部肌肉緊繃、僵硬情形,摸起來像硬掉的塑膠塊般,用力按痛點會叫出聲來,這就是所謂的「痠痛」。這些痛點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甚至會反射疼痛到別處肌肉,最糟的狀況還會出現全身性疼痛。
多裂肌從尾椎往頸椎向上延伸,因為日常姿勢造成不同脊椎曲線,多裂肌肌群張力失衡,痠痛情形將伴隨各種部位產生不同症狀。
註:「機轉」一詞用在醫學上,常用於描述疾病及藥物作用。在疾病上,研究者通常先觀察到最終結果,也就是病患出現的症狀,再經積年累月的研究,才能得知其致病機轉。舉例來說,A原因導致某B結果,B結果產生C不良反應,進而引發D、E、F等症狀;上述這一連串互相影響的過程即為「機轉」,而至今仍有許多疾病的致病機轉未明。
Tumblr media
本文選自墨刻出版《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透過多裂肌群肌耐力和肌力訓練,可活絡脊椎各關節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藉著日常在家隨時隨地都能做的方便和普及性,能改善全家大小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遠離日常痠痛。
◎ 書籍資訊:https://bit.ly/2Wd73aL
◎ 延伸閱讀:訓練下半身肌肉 為什麼這麼重要?
◎ 更多運動資訊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
1 note · View note
yahoooutdoor · 1 year ago
Text
負責穩定膝關節的組織受傷了
Tumblr media
協助膝關節穩定的工作,除了肌肉以外,還有肌腱、韌帶、半月板(軟骨)、骨骼等,一旦它們發炎或受損,關節穩定度就會受到影響。關節不穩定是疼痛的開始,關節周圍一開始會緊繃、不適,最後變成疼痛。症狀較嚴重者,往往很難藉由休息來復原,需要醫療的介入,像是增生療法、手術等。
有的學員會問:「能不能藉由肌力訓練來解決疼痛問題?」
◎ 加入山林野趣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登山與露營資訊!
我們可以把「肌肉組織」與「非肌肉組織(如肌腱、韌帶等)」想像成是支撐、穩定及緩衝膝關節的「團隊」,如果肌肉變得更強壯有力,穩定能力提升,確實有機會緩解疼痛,甚至使疼痛完全消失。但這必須視受傷的程度而定,因為有時嚴重的疼痛會影響肌力訓練的操作與成效,這時肌力訓練如果能搭配醫療的介入,整體效果更好。
分享實際例子:有幾位半月板受損的學員,我在訓練時會遵守「無痛訓練」原則,讓學員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同時了解訓練後隔天的身體狀況,觀察身體的狀況是否持續改善。如果幾週下來膝蓋疼痛沒有明顯好轉,我會建議學員找復健科醫師做評估,看是否需要醫療介入,像是打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濃縮血小板(PRP)。
有的學員在醫療協助下,疼痛明顯改善,肌力訓練也有大幅進展,最終從復健科畢業不須再復診,專注在肌力訓練即可;但也有部分學員對於增生療法有不好的經驗,剛開始雖然有效果,但後來膝蓋又出現疼痛,所以對於要再次接受復健科的評估會感到排斥,這情況是可以被理解的。以我接觸的經驗,增生療法不是100% 有效,也不是無敵星星,如果想要「持續」維持膝蓋健康,並且有品質地從事運動,還是必須規律地從事肌力訓練,提升肌力及肌肉的耐受力(抵抗疲勞的能力)。否則隨著年紀老化,身體缺乏足夠的刺激,身體機能開始出現下降,膝關節逐漸無法負荷運動的強度,疼痛的問題還是會出現。
有學員擔心:「從事登山運動,嚴重的膝蓋疼痛會突然發生嗎?」
膝關節從健康轉變為受傷狀態是漸進式的,身體會發出「警訊」,如果可以留意身體的訊號,根據自身能力來選擇合適的登山行程,同時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受傷是可以是預防的。
什麼是身體帶給你的「訊號」呢?以髕骨肌腱炎來說明,它的症狀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運動結束後出現疼痛─不影響日常活動,通常休息數天至一週,症狀就會消失。
第二階段:運動時出現疼痛,疼痛會隨著熱身而消失;但有時隨著疲勞,疼痛會再現─雖然不影響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但會「更」為刺痛。
第三階段:休息及運動時皆會疼痛,且運動表現變差─日常生活、運動過程及運動結束後都會感到疼痛。
第四階段:肌腱斷裂─突如其來的疼痛,伴隨無法伸直膝蓋及活動。
雖然以上是髕骨肌腱炎的症狀,但「疼痛是漸進式的」這個概念,適用於所有症狀。無論是在日常生活或登山過程,身體都會透露出訊號,只是我們要選擇認真看待,或是只透過輔具或藥物來隱藏訊號。
面對一般民眾和學員,我會這樣歸納說明「訊號」的基本觀念:剛開始是緊繃,膝關節周圍肌肉緊繃,如果不理會它而繼續運動,接著會變成不適,最後來到疼痛。愈早對訊號做出回應,身體復原的時間與成本就愈低。
因此,每當學員有膝蓋疼痛的問題時,即使只是偶發性的刺痛,我都會誠心建議他們到設備較為完善的醫院或診所做進一步的檢查(X 光、超音波等),實際了解受傷的狀況,而不是憑藉相關的書籍或網路資訊來自我判斷病情。曾有登山領域的工作者與出版業者建議我寫登山常見的運動傷害��原因,但我都拒絕了,這是因為雖然這麼一來內容會比較「豐富」吸睛,但這並非我的專業。更重要的是,當你受傷時,你該做的不是看書,而是去看醫生才對。
Tumblr media
本文選自 出版社《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一書。
作者山姆伯伯的獨特訓練方法將讓你擺脫登山疲勞和疼痛的困擾,讓你的登山之旅更加自信和順暢。
這本書提供詳細的訓練動作指南,讓你在家進行專業的肌力訓練,隨時保持最佳體能狀態。無論你是想提升表現還是擺脫不適,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不再問為什麼下坡時膝蓋痛,不再擔心疲勞,這本書將讓你登山更輕鬆、更長久,無痛無憾!台灣山岳的攻克之旅等著你,立刻開始訓練吧!
◎ 書籍資訊: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 延伸閱讀:戶外的癱瘓高手 遇到硬蜱請儘速拔除
◎ 加入山林野趣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登山與露營資訊!
◎ 作者新書分享會《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0 notes
yahoooutdoor · 1 year ago
Text
訓練必須符合登山需求
Tumblr media
曾有學員詢問我:「我平常有在做運動或肌力訓練,但為什麼登山還是很辛苦?」
我舉三個經典的案例來做分享。
◎ 加入山林野趣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登山與露營資訊!
練跑步≠練登山
「我平常有在練跑,為什麼登山的表現不是很好?」
跑步跟登山運動都是以下肢為主的運動,但身體運動的方式不同。跑步講究「技術」,也就是如何運用「彈性」來進行跑步的能力,比方說,將身體的阿基里斯腱視為「彈簧」,身體利用它來儲存能量及釋放能量來進行跑步;而登山著重的是肌耐力。所以跑步發展出來的能力並不符合登山的需求,尤其是揹負較高的重量進行登山時。
練自行車≠練登山
「我平常有在騎車,可以連續騎一百公里,也環台過,為什麼登山表現不好?」
自行車跟登山運動都強調膝關節周圍的肌力,但承受體重的需求不同。登山時,下肢承受的負荷「至少」是自身體重,這類型運動稱為「負重型運動」,即下肢承受至少是自身體重的負荷;騎自行車時,部分體重會分攤在坐墊及握把上,下肢所承受的負荷是「低於」自身體重,這類運動稱為「無負重型運動」,即下肢承受少於自身體重的負荷。
無負重型運動(騎自行車)所具備的肌力不足以滿足負重型運動(登山)的需求,尤其是揹負較高的重量進行登山時。附帶一提,除了自行車之外,游泳也是常見的無負重型運動項目。
練重訓≠練登山
「我平常有在練健力/健美,但登山狀況不是很好。」
健力運動的三大動作是槓鈴背蹲舉、槓鈴臥推與槓鈴硬舉,以發展「最大肌力」為目標。從動作來看,它主要是「雙邊動作(即身體兩側對稱的動作)」,並不符合登山運動的動作模式「單邊動作(即兩側不對稱的動作,如分腿蹲)」,且登山講究的是「肌耐力」而非「最大肌力」,如果最大肌力沒有轉換成肌耐力,它就不符合登山運動的需求。如果將最大肌力發展出來後,可以藉由高反覆次數的訓練將其轉換成肌耐力,這會更符合登山運動的需求。詳細轉換方式將於第七章說明。
健美運動主要目標是「肌肉量」與「左右對稱」,但登山運動的需求是「肌耐力」,不是肌肉量。帶著較多的肌肉量上山,代表身體會消耗更多的能量,為了不斷供應肌肉燃料,就必須不斷攝取熱量來支撐肌肉工作,但在物資自揹、資源有限的登山運動中,這不是一個好的狀況。一旦能量攝取不足,身體便會產生疲勞,登山過程自然感受不佳。
Tumblr media
本文選自 出版社《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一書。
作者山姆伯伯的獨特訓練方法將讓你擺脫登山疲勞和疼痛的困擾,讓你的登山之旅更加自信和順暢。
這本書提供詳細的訓練動作指南,讓你在家進行專業的肌力訓練,隨時保持最佳體能狀態。無論你是想提升表現還是擺脫不適,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不再問為什麼下坡時膝蓋痛,不再擔心疲勞,這本書將讓你登山更輕鬆、更長久,無痛無憾!台灣山岳的攻克之旅等著你,立刻開始訓練吧!
◎ 書籍資訊: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 延伸閱讀:遠征隊的籌募與準備
◎ 加入山林野趣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登山與露營資訊!
◎ 作者新書分享會《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