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術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Part 3】 ◠‿◠ Women shopping ... terrible XD hahaha
「廣西桂林好聚落」: "若生靜巷 coffee shop" & "一顆橄欖"專賣店
若生靜巷咖啡 (@umarekawatta.coffee)地址:高雄市前鎮區桂林街58巷18號 時間:10:00~18:00、週一、週四公休 電話:(07)334-5685
一顆橄欖 UNE OLIVE EN PROVENCE (一顆橄欖好生活Uneolivetw)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桂林街58巷10號 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 電話:(07)331-6800
#chu lan#fine craft artist#朱蘭皮藝#leather art artist#beautiful life#to see ai innovation technology exhibition#kaohsiung#taiwan#高雄展覽館#2024 meet greater south 亞灣新創大南方展#創新科技xtree創新x亞灣5g alot#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解密科技寶藏#my life my way#tea time with vivian#一顆橄欖好生活une olive en provence /taiwan
85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日本の大学と提携する中国の半導体研究所及び大学
下手をすればAIと量子コンピューターは情報通信分野の核兵器の実現になると10年ぐらい前に首相官邸に申し上げた。 学術研究という緩い国境を利用し日本の大学を使って中国は半導体技術を革新している。米とは無理だからだ。 日本は北朝鮮とロケットの共同研究をするか?するわけないだろう。
以上、平井文夫氏の調査による。
10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超越瞑想入門-存在の科学と生活の技術 改訂新版 マハリシ・マヘッシ・ヨーギ、マハリシ総合研究所・監訳 読売新聞社
#超越瞑想入門-存在の科学と生活の技術#超越瞑想入門#Science of Being and Art of Living: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maharishi mahesh yogi#マハリシ・マヘッシ・ヨーギ#anamon#古本屋あなもん#あなもん#book cover
18 notes
·
View notes
Text
需要Tinder火种,绿油,蓝油,蓝v vpn 静态IP 的 请联系我 绿油活全球,全球号火种都可以做,飞机号TG:Tinderdabao QQ:3252736759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屋代南高校の存続を求める署名活動、千曲市で展開
屋代南高校の存続を求める署名活動、千曲市で展開 長野県千曲市に位置する県立屋代南高等学校の存続を求め、千曲商工会議所と戸倉上山田商工会が中心となり、署名活動が開始されました。この活動は、県教育委員会が進める高校再編計画に対し、地域の声を反映させ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います。 背景 少子化の進行に伴い、長野県教育委員会は県立高校の再編計画を進めています。千曲市内には屋代高校と屋代南高校の2校が存在しますが、計画では屋代高校の普通科を存続させ、屋代南高校の普通科を廃止し、ライフデザイン科を更級農業高校や松代高校商業科と統合して「千曲総合技術新校」(仮称)を設立する案が示されています。 地域の反応 この計画に対し、地元からは「地域の意見を無視した統合計画」との批判が上がっています。署名活動を主導する千曲商工会議所副会頭の矢島隆生氏は、屋代南高校の普通科とライフデザイン科の存在意義を再評価…
0 notes
Text
youtube
0 notes
Text
【DIY】伸縮式ダイニングテーブルを作っていく【#01】
0 notes
Text
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勢頭強勁,美國恐難以遏制?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Text
臺北時裝週AW24 品牌大秀- Claudia Wang 虛實雙生的藝術時尚
臺北時裝週AW24 品牌秀,在 Claudia Wang 的品牌藝術世界裡,文化、藝術時尚與科技的融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季透過擅長的色彩視覺與虛擬視覺,更加一味”嗅覺” 展現本季抽象的藝術時尚魅力。 此外,本季邀請新生代男星夏浦洋作為開場模特,為本季設計注入活力。 Claudia Wang 2024秋冬新系列:完形故事 虛實雙生的藝術時尚 Claudia Wang 2024秋冬新系列 : 完形故事 虛實雙生的藝術時尚 本系列靈感延續體積藝術的思考,當服裝卸下任務,服裝是否也是具有實穿意義的靜態藝術雕塑? 透過上述靈感來源,持續思考時尚本質與廓型的挑戰,以實體形廓和融蝕暈散的抽象視覺表達服裝藝 術的完形理,設計具有巨大變形輪廓的服裝,如蓬鬆圓大的裙襬��大袖,圓形輪廓等,塑造具有輪廓感…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Text
姿勢跑法的主要元素
事情看起來完全是他本來的樣子,但在表象之下⋯⋯空無一物。——尚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法國哲學家)
姿勢跑法的主要目標是駕馭重力,因為重力是使身體向前移動的動力來源。跑步時,我們是透過關鍵跑姿→落下→拉起的順序來運用重力(圖1)。
◎ 加入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圖1 ➲ 任何跑者都必然會經過「關鍵跑姿→落下→拉起」這三個元素,所以姿勢跑法的訓練非常重視專注力,必須把注意力放在這三個元素上,其他動作都是這三個元素所形成的結果,例如手臂與腿部的擺動範圍。
是跑者支撐體重的最佳姿勢,接著「落下」是跑者運用重力向前移動的主要動力,最後把腳掌從地面「拉起」以盡快回到下一個關鍵跑姿。
圖2 ➲ 在輕快配速下的關鍵跑姿。請注意,腳掌離地的高度跟跑步的速度有關。
觀看跑步影片時,你可以利用分段暫停的方式來分析影片,當跑者的騰空腳在膝蓋附近,支撐腳以前腳掌的蹠球部支撐在地面上時,正是我所謂的「關鍵跑姿」,此時支撐腿的膝蓋微彎,身體呈S 形,腳上正承擔著一步之中最大的體重(圖2)。此刻跑者的身體正處在準備向前落下的關鍵時期,只要一股微小的力量就能使它向前失去平衡。這股微小的力量可以來自外部的重力,或是藉由內部肌肉張力的釋放,使身體改變姿勢而向前落下,跑步動作就此發生(圖3)。
圖3 ➲ 允許身體在重力的牽引下,朝你的目標方向自然「落下」。
所以向前跑,就是「允許」身體不斷向前「落下」的過程,強調「允許」是因為我們無法強迫落下發生,我們只能讓落下自然發生。落下是重力造成的,它會使身體同時向下和向前加速。如果每一次的落下角度都一樣,而且每一步都能盡量減少著地的剎車效應,這股加速度就能使身體維持等速移動。
姿勢跑法的最後一項元素是「拉起」。當體重通過支撐點後,立刻拉起支撐腳,使腳掌離地(圖4),身體騰空後必須快速重建平衡,作為回到關鍵跑姿與落下的準備。當體重離開支撐點的正上方後,腳掌也沒有理由再留在地面上。在落下階段,切忌為了增加落下速度而用肌肉主動發力,因為人體是無法主動加速落下,所以不管多用力都只是浪費力氣而已。
向前落下是跑步加速度的唯一來源,落下時要像木桿向前傾倒一樣,姿勢不能跑掉,必須維持住緊密的整體性。
圖4 ➲ 在拉起階段,前腳也同時落下,但它純粹只是受到重力而向下落,落下的過程中前腳絕不能主動向前或向下施力,跑者只需專心拉起後腳就好。落下動作會自然發生。
腿部任何用力「推蹬」地面的用力動作都會導致身體向上移動,這即是垂直振幅過大的主因,它同時會對身體水平速度造成負面影響。有些人認為下肢(髖膝踝)三關節伸展的動作有助加速,所以才想要推蹬,但這並不符合力學的邏輯。
為了說明清楚,我們引用較為生硬的運科術語—地面反作用力的向量。瑪格里亞(Margaria)研究發現,在支撐結束時此向量與地面的最小夾角大約是63.5° ;此外,頂尖跑者的垂直振幅都在4~6公分之間,而且身體的質心只會產生2~3° 的「水平位移角」(圖5)。
刻意用力「推蹬」會使水平位移角度大於身體所需,使身體偏離上述的最佳水平軌跡。從這點來看就無法支持推蹬的理論。此外,當我們從跑步時肌肉部位活動的數據來看(肌電圖),傳統認為在推蹬期該用力推蹬的肌肉(像是股四頭肌)都沒有反應,再次證明推蹬是多餘且沒有實際效益的動作。因為伸展肌群的主要用力時機不在伸展期,而是在關節彎曲的支撐期,當下肢的肌肉伸展時身體已經失重,體重不在了肌肉就無須再用力,這現象被運動科學家稱為「伸肌悖論」。
圖5 ➲ 圖中為跑者在支撐結束前的落下角度,想跑得愈快,就必須維持較大的角度與步頻。「推蹬」的動作會延長觸地時間與拖慢步頻。
跑步時不用推蹬,真正需要專心注意的動作是把腳掌從地面「拉起」。在姿勢跑法的教學模型裡,跑者只要考慮腳掌在臀部下方上下移動的幅度,專注在拉起,而非拉回。雖然在外人看來,跑者是把腳從後方拉回臀部下方,但只要「即時拉起」腳掌就會很快回到臀部下方,快到根本察覺不出來;所以,當跑者的動作正確時,在心裡只會感覺到腳掌是直上直下的動作,就像在原地跑一樣。換句話說,只要跑者感覺需要把腳掌從後方拉回,就代表腿尾巴形成,一定有某些地方做錯了。這就是旁觀者的描述與跑者本身對動作的感受之間最大的差異。
從力學上來說,旁觀者所見的腳掌軌跡是一弧形,這是騰空腳實際上的動作沒錯,但它是慣性所造成的被動結果,並非主動用後腳畫出一個弧形。在跑者的主觀意識中,只要拉起腳掌即可。
我們無須知道是哪一塊肌肉用力,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要移動身體的哪一部分,以及何時移動。當該部分的身體移動時,負責該動作的肌肉自然會正確用力;換句話說,我們所要下達的指令是「拉起腳掌」,後大腿和其他相關肌群自然會完成任務,腳掌也會自動形成最佳的軌跡。
即使我們碰巧知道拉起腳掌主要是靠後大腿的膕旁肌,但在跑步時我們不用刻意收縮該肌群,只需想著拉起腳掌的動作。問題常發生在錯誤的動作指令,像是「抬膝」或「把腿往前送」,這種錯誤的動作會導致力學效率低落並提高受傷風險。
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姿勢跑法中三個元素的簡單循環:關鍵跑姿→落下→拉起。然而,簡單的元素不代表學起來很容易,要完全練會並不簡單。
從理解姿勢跑法的簡單概念到實際練會之間,有一道很高的「知覺」門檻。我們已經在第四章仔細討論過知覺的意涵,以及在學習動作時它所扮演的角色。知覺,是大腦的工作,它的運作過程很複雜,包括透過感官所接收的外在訊息,接著進行分析、評估與存進記憶庫。為了執行跑步動作中三個簡單的元素,大腦會在預測未來的同時權衡思想、欲求、過去的動作記憶,以及量測心中的恐懼與遲疑,而且持續比較與下結論,最終才會依據身體的狀態決定該採取什麼行動,這些過程都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知覺運作的過程即是一種從氾濫的資訊中挑選出適當訊息與採取適當行動的能力。
外在環境與內在思緒會同時帶來龐大的資訊,這些資訊會不斷轟炸我們的感官,但絕大多數的資訊都像耳邊風,沒機會被認識與感知到就消失了。我們稱它為「知覺閾值」,在每一個當下我們的大腦只能處理一定的資訊量,超過了就會過載。
問題是,大腦處理這些訊息的優先順序和程序為何呢?人類在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心智已經演化到能挑出特定的訊息,再替它們排出優先順序。這些具有優先權的訊息通常跟身體的健康和生存密切相關。心智會先權衡所有的資訊之後再根據所處的環境下決定採取行動。
為了把這些化約成比較容易理解的圖象,我們現在來設想一種情況:你為了一場即將到來的鐵人賽準備出門練跑,但這個星期的訓練量很大,特別煎熬,你的訓練動機低落。你在心裡已經默默地把這點納入考量,想要放��速度輕鬆跑就好。但正當你熱身剛結束打算慢跑時,一隻大狗邊吠邊朝你衝過來,此時求生的念頭瞬間攻占你的意識,所有盤聚在心裡的思緒與想要放慢速度的想法被拋在腦後,你立刻決定加速快跑。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跑出驚人的速度。求生的本能比你想要在下一場比賽中跑出好成績的驅動力大得多。想跑好的挑戰正在那裡。贏得比賽對生存來說並非至關重要,想要贏或跑得好只是你眾多欲求中的一種,欲求最終能否達到滿足取決於你的專注度與決心。
身為一位運動員,你每一秒都在決定該做還是不該做這個動作,在運動過程中這些決定都是獨自完成的。以跑步來說,這些動作非常簡單,就是關鍵跑姿、落下與拉起,但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精確重複這些動作,就必須具備強烈的決心與持續的專注度。
在跑步時必須保持專注與持續採取的行動即是:有意識地使體重向前落下,以及在正確的時間點把腳掌從地面拉起的動作。聽起來很簡單,但學起來可是一大挑戰。接下來幾章要進入實務演練階段,目的就是要使你內在的心智與外在的動作都能專注在高效率的跑步姿勢上。
參考資料:
(1) Margaria, R. Biomechanics and Energetics of Muscular Exercise. Oxford niversity Press, 1976, pp.127-128.
(2) McClay, Lake, and Cavanagh The Extensor Paradox Experiment. In iomechanics of Distance Running. Human Kinetics, 1990, pp.129-186.
本文選自 出版社《Pose Method 鐵人三項技術全書》一書。
《Pose Method 鐵人三項技術全書》由國際知名的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精心打造,是一本運動技術的革命性教材。以「Pose Method 」為基礎,深刻揭示運動的本質,將重力視為主要推進力,重新定義了游泳、騎自行車和跑步的運動技巧。
書中從基本原理入手,清晰易懂地解釋了運動力學概念,透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和博士多年的教學實戰經驗,呈現了一套獨特的運動教學理論與訓練法。無論你是運動教練或愛好者,這本書都將幫助你突破個人極限,以最有效率、最符合生物力學的方式執行運動動作。
◎ 書籍資訊:Pose Method 鐵人三項技術全書
◎ 延伸閱讀:培養自律與恆毅力的習慣
◎ 加入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設定「最愛」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Pose Method 鐵人三項技術全書#臉譜出版#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約翰.羅伯遜#John Robson#善用重力與運動力學#掌握關鍵姿勢#開發技術知覺#借力使力#效率極大化且不易受傷的科學化訓練全解析#慢跑俱樂部#書籍#book#books#fitness#sports#yahoo#慢跑
0 notes
Text
Apple Vision Pro 將於2月2日在美國上市,空間計算時代來臨,預購將於1月19日開始
View On WordPress
#Apple innovations#apple vision pro#Augmented Reality#Consumer electronics#Cutting-edge technology#空間計算娛樂體驗#空間計算應用#空間計算機#Digital innovation#Eye tracking technology#蘋果生態系統#蘋果科技新聞#蘋果VR裝置#蘋果創新產品#蘋果新產品發布#蘋果新品#虛擬現實技術#視覺技術#高性能眼睛追蹤#Future of computing#High-performance wearables#High-resolution displays#Innovative gadgets#Smart devices#Spatial audio experiences#Spatial computing#Spatial computing ecosystem#Spatial computing experiences#Technology trends#virtual reality
0 notes
Text
撰文:趙天琳
全球歷時三年疫情的物理制約與身心挑戰,現在已然解除封禁狀態逐漸恢復日常生機,在以往這段防疫期間,人類設法突破物理隔閡、與彼此連結互動的天然需求,促進如今被統稱「元宇宙」(Metaverse)的各式科技加速發展,而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團隊的科技藝術創研專案《艾索羅夫星球紀事》(ASOMROF)即是此環境背景下催生的產物。「艾索羅夫」的命名源自臺灣的美稱「福爾摩沙」,FORMOSA倒寫變成ASOMROF,將以往先民渡台開墾的歷史,轉化成星際拓荒的科幻奇譚,以客家族群和其傳統文化為主軸創想文本與美術內容,並結合前沿科技如動態捕捉、人工智能、5G等,完成這部創新表演藝術作品的研發、製作與執行。
本文將以筆者作為跨媒體藝術家-策展人之個人視角,進行此次國科會計畫小組委任觀察《艾索羅夫》專案之探索總結。我的觀察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先完整閱讀和欣賞專案相關的報告書與發表影片,二是在對專案有一定程度理解與思考的基礎之上,向專案主理教授黃心健老師及其主創團隊成員提問和訪談,以下我將分別就「文本」、「技術」和「實行」等三重面向,進行觀察《艾索羅夫》專案之心得整理。
(一)文本:客家未來科幻短劇
若要以一句話定義《艾索羅夫》的高概念(high concept),我會說它是一部「亞洲未來主義(Asian Futurism)式的類《星際爭霸戰》(Star Trek)舞台劇」。
由於我個人作為藝術家在處理我想探討或創研的藝術專案/作品時,通常是以文本先行、技術次之,我比較傾向讓技術服務於文本,或認為文本和技術之間理應相輔相成、以文本賦予技術更深層次的人文意涵,所以當我在觀察《艾索羅夫》時,首先重視和好奇的是它的核心文本。將台灣集體和個人歷史回憶作為創作素材轉化成科幻文本和互動藝術,向來是《艾索羅夫》專案主理教授黃心健老師的藝術主軸和慣用��項,例如筆者曾親身體驗過的《失身記》(Bodyless)、《輪迴》(Samsara)皆然,而這次《艾索羅夫》則以客家民族渡台、與閩南和原住民族相互爭取生存空間與資源的拓荒歷史為創作發想來源。《艾索羅夫》專案起始於客家傳播基金會的合作委託,據黃心健老師表示原初對《艾索羅夫》的構想,一是想以AR互動戲台的展演形式於公眾藝術季上串聯客家地區之間各據點的路徑連結,二是希望能以相對新潮的表演藝術引發客家新生代青年的參與度,而我作為一個對客家文化不甚熟悉、出身家族屬於閩南族群的「局外人」,不免好奇主創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和處理有關此類族群身份認同、漢原解殖(decolonization)的議題,擔任故事編劇的張晏榕老師表示「希望在土地上曾發生的衝突和融合集體歷史記憶,能給當今仍衝突不斷的社會祈福,希望未來會更美好」,而在與黃心健老師對談後,發現我們的共識是將其作為當下形塑未來的材料,以更自由自在、較非線性的意識形態去進行有趣的創作,而我最後回應的總結是:「其實大家容易忽略的是,無論是哪個族群,最初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共同的意志和願望都是『想要生存、好好地活下去』啊!」
除了故事文本之外,《艾索羅夫》的美術設計是先參考市面上既有的科幻原型後,再融合客家文化特有的視覺形式完成最終的風格裝飾(包含角色、戲台外框、背景投影等),讓近年已近乎銷聲匿跡的臺灣傳統戲台重現江湖,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
(二)技術:舞蹈動作資料庫、文字情感辨識系統、5G異地共演
《艾索羅夫》配合創作延伸研發的科技項目主要有「舞蹈動作資料庫」、「文字情感辨識系統」、「5G異地共演」等,其中結合人工智能演算技術建構出的「文字情感辨識系統」是我感到最好奇的部分,近期ChatGPT的爆火和人工智能文字對話互動技術呈飛速進展,但我仍對此感到有所質疑,例如我個人在使用ChatGPT進行角色扮演互動、或與Inflection AI閒聊時,經常會感到人工智能對於探測和轉譯人類真情實感的侷限,畢竟一句話所傳遞的情緒感受,可能依據不同的當下而有截然不同的狀態,也會受前後文關聯的影響,人類乃至生物間的能量場心電��應,更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尚無法同步的範疇。
《艾索羅夫》的「文字情感辨識系統」由周遵儒老師負責研發,是一套結合人工智能文字分析、AR和虛擬人操演的互動應用程式,並與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曾照薰院長負責研發的「舞蹈動作資料庫」聯動、實現一套完整的虛實展演運行流程,總體是將人類情緒編碼歸類成十一種並對應特定的舞蹈肢體動作,讓觀眾隨意在手機應用程式上輸入話語,然後由人工智能分析其話語的情緒類型,再轉為對應的肢體動作由背景投影裡的虛擬化身舞蹈輸出,宛如一種「科技猜心術」,藉此加深實體與虛擬、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連結。
至於動態捕捉結合5G網路進行異地共演的技術形式,近年已有一些代表案例,例如筆者曾在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線上平台觀賞過中國新媒體藝術家陸揚的《獨生獨死:二元世界》(DOKU, The Binary World),與《艾索羅夫》均以兩地舞者各自在場和操演另一處背景投影中的虛擬實境化身(avatar)呈現。為了更了解《艾索羅夫》的創研過程,我向參與該專案的舞蹈博士生陳冠瑋提問,想得知他作為主創表演者的個人感想,冠瑋表示雖然5G網路已經大幅降低延遲率,卻仍存在延遲並影響作品的呈現,但他進一步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說:「我覺得在科技藝術中,『科技』備受禮遇,在某些條件下人類會盡力協助它,不像一般的科技產品,功能只是為了服務人類而存在。」我回應:「作為科技藝術家,對於這樣的美中不足,有個切入點是:有時我們反倒能利用這種科技的『缺陷』進行創作和反思。」
然而,更完善的技術肯定也更有利於藝術的實現和傳播,像是VR眼罩/頭顯、觀影屏幕的視聽品質等技術設備的發展進程都是如此,在訪談時我也向黃心健老師提問探討對於這些科技演進與藝術應用的看法,作為一名人生軌跡數十年與科技藝術共演化的代表藝術家,黃心健老師的生命軌跡其實就是對這些科技與藝術發展的直接肯定,因此我們對此議題總體持以正向樂觀的心態,科技使藝術家更能將腦內的超現實創想化為可被體驗的現實,而藝術則讓科技更有效普及,相互賦予其更深層次、完善的存在意義,或在模控學(Cybernetics)式的環境設定下,適時有意識地反思其所衍生的科技倫理並增益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三)實行:公眾展演與商務應用
《艾索羅夫》專案的最終呈現,除了最主要的虛實整合現場展演,還有與中華郵政和OpenSea平台合作發行的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典藏郵票,是由王希俊老師負責研究的視覺化二維碼(QR Code)技術的應用成果。結合NFT藝術商務應用之專案近年已有不少實例,包含黃心健老師曾與EchoX平台合作推出的《We Are What We Eat》、媒體藝術家張碩尹和SOYL平台合作推出的《她與你與她的戀愛》,和姚瑞中老師近期於耿畫廊展出的《擬聖空間》(Alterspace)系列等,都是臺灣當代藝術圈中值得參考的代表案例。
對於《艾索羅夫》的舞劇展演,我個人也向主創教授團隊提出一點小建議,既然是涉及到不同族群間共存相融的議題,或許能採取沉浸式角色扮演劇場的形式,透過多人連線互動技術讓觀眾參與共演,由在場群體的意志共同演算、決定每場展演最後導向的故事結局,則將會是更引人入勝的實境體驗。
結語
最後,我想引用一段我過往的言論,作為本次觀察《艾索羅夫》專案的補充:
關於質疑XR發展的議題,我覺得許多質疑的論調多半源於論者對其的不熟悉。 以頭顯規格而言,目前各大小廠商推出的最新品顯示畫質已達5K,而且大家都已知道能自動調節眼距是必備功能,一些較輕薄、外型如墨鏡的款式也相繼上市,此外也有些週邊配件如觸控手套、氣味面罩等正在被開發,所以我覺得器材方面不是問題,願意做事的人總是在默默耕耘、為世人帶來福祉,每種新興產業嚆矢本來就有其自然的發展週期,所以我們要看的是其本質是為了什麼。 以作品型態和主題而言,包羅萬象、五花八門,而仍在拓展、演化、進階。 回想影視發展也不過約莫百年(不把更早的動畫箱和幻燈片鏡算進去的話,想想那曾在微膠卷上作畫製片和投幣進如顯微鏡般的偷窺式觀影木箱的年代),如今沒有人會再問「為何要看電影?」我相信百年後,也不會有人再問「幹嘛要體驗虛擬實境?」無論是遠古山中的壁畫、王公貴族的動畫鏡收藏、瓦舍勾欄裡老百姓愛聽的各式戲曲、近代才出現的電視機、電影院到如今的串流平台,以及各式XR體驗場景,都承載人類對於生命多樣性和體驗故事不輟的熱愛,XR技術是觀影方式的再進化,甚至超出視覺而能串聯、激活其餘四感乃至第六、七感—意識和超意識—的範疇��從Storytelling過渡到Storyliving,人類永遠渴望能有再突破感知疆界、直擊心靈深處的可能性,為了用更有趣的方式喚醒沉睡的自我、讓自身在塵世遊歷的麻木邊緣不致徹底昏聵,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刺激,並創造和憑藉更合適的媒介,體驗一段又一段反映自我虛實的幻境,這就是我目前對XR發展之價值的基本肯定詮釋。
福爾摩莎(FORMOSA)—臺灣—這塊島嶼所承載過的多元眾生體驗的重量,現在由藝術家提煉化為《艾索羅夫》(ASOMROF)科幻未來的想像,在相類而仿似輪迴的敘事結構中,我們是否有可能因此啟發自我和彼此突破慣性的「故事」,進而演算出真正意義令人耳目一新的「未來」呢?是我想藉機拋出給讀者的一個提問,而答案將自在你心。
本展從國科會「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計畫」出發,以「擴散耦Diffusion Couple」為題,試圖思考「工程」與「人文」領域在界之間互相消融、混合,如同不同元素相互結合般,形成新的鍵結與特性,並將研究成果轉譯為科技藝術展演。 「科技」是人類創意想像的現實實踐,「藝術」則為各種思惟、文化、想像的分享平台。觀者在兩者擴散或互融並行之間,真正地探索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透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思考藝術的平權體驗、探索生活形態的可能、想像著自由的移動、更創造出各種不可能到可能。
官方網站
0 notes
Link
深入理解技術分析和TA-Lib,提升投資決策的科學性
在金融市場分析和投資策略制定中,技術分析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這篇文章深入介紹了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以及其中一個關鍵工具TA-Lib。文章不僅闡述了技術分析的定義、背景和關鍵假設,還深入探討了TA-Lib這一技術分析庫的結構和功能。通過這篇文章,投資者、程式設計師以及對金融分析有興趣的人,都可以獲得對市場動態的更深入理解,並且學會利用科學方法來進行投資。
這個系列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理解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並且介紹TA-Lib作為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是如何幫助人們進行有效的市場分析的。不僅如此,通過結合TA-Lib作為核心工具,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客觀、科學的方式來制定投資策略,提高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和成功率。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