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玩真钱麻将赌博游戏要讲究风水
dsfscxcfd · 1 month
Text
懂得运用过牌技巧是最好的赌扑克三公赢钱方法
玩真钱麻将赌博游戏要讲究风水
分享最有效的博彩游戏玩法公式
足球博彩投注德甲有规律!
连云港掼蛋必赢技巧
Tumblr media
0 notes
inmatts-blog-blog · 5 years
Text
氪星晚报 | 微信小程序可支持实现AR效果;三星回应架构变化:正常调整,与裁员没有直接关联 ;阿里AI开源新一代人机对话模型
大公司 微信小程序可支持实现AR效果 36氪获悉,今日起,微信小程序正式支持实现AR效果,并正式向品牌商户、AR引擎服务商开放接入。同时首个支持AR动态试妆的美妆品牌小程序“阿玛尼美妆官方精品商城”也正式更新上线。小程序AR可在彩妆行业、美发行业、时尚行业、零售行业等多领域进行场景尝试。 360小程序开放公测,主打PC大屏场景 360联合旗下360浏览器、 360导航、 360搜索、 360安全卫士、快资讯全线产品,开启了360小程序的公测并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平台。与微信小程序不同,360小程序是基于全场景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主打的是PC大屏场景。360宣布整合旗下浏览器等八大入口,宣称是有5亿用户和百亿流量。另外还会联合360投资部成立7亿元小程序孵化基金,对有创新潜力的开发者和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凤凰网科技) 华为2019年开发者大会将于8月9日开幕 近日,华为官方网站发布了2019年开发者大会邀请函:北京时间8月9日至8月11日,华为面向全球开发者的2019年开发者大会将在东莞松山湖举行。今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华为将携手1500+合作伙伴探讨华为终端生态的未来可能性。(证券时报) 北京联通携手华为开展NSA/SA组网方案试点 近日,北京联通联合华为公司在北京邮电大学精品示范区进行了NSA/SA组网方案、大容量业务验证、8K VR连续体验等试点,为5G正式商用打下基础。(证券时报) 诺基亚:被台湾之星选为其筹备5G网络的独家供应商 诺基亚表示,被台湾之星选为其筹备5G网络的独家供应商,以扩展器LTE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新的解决方案还将帮助台湾之星提供窄带物联网服务。(彭博) 三星回应架构变化:正常调整,与裁员没有直接关联 据财新网报道,三星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6月初,三星电子将此前的23个分公司架构,调整为11个分公司28个大区。三星方面回应陈称,本次架构调整为正常业务调整,与裁员没有直接关联,希望媒体客观看待此事。另外,三星表示,有关第二季度业绩的最终详细数据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公布。若第二季度财报与业绩展望数字相符,三星将连续第二个季度运营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一半以上。(界面) 支付宝未来10年将拿出10亿支持中国女��发展,并删除所有商业权益 近日,支付宝宣布,未来10年,支付宝将拿出10亿来支持中国女足的发展。这10亿元将主要用于4个方面:中国女足国家队的训练水平提升、女足球员伤病保障及退役转型、女足技术发展及教练员培养、青少年女足运动推广及发展。这是中国女足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数额的赞助,但并非商业赞助,支付宝主动删除了所有商业权益,这项赞助不包含体育赞助里常见的各项商业合作。(界面) 京东:社交魔方618期间增粉5900万 36氪获悉,618期间,京东社交魔方通过60种社交玩法工具,帮助商家提升店铺增粉、店铺引流、商品预约、销售转化等全链条能力。京东社交魔方同比2018年增长40倍,吸引了近2亿人次参与,免费体验玩法,累计超过10000家商家参与,累计增粉超5900万,增粉大于10万的品牌多达127个,访问用户累计带来直接成交超7000万元。 本田汽车计划在2020年实现“3级”自动驾驶实用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田汽车宣布计划在2020年实现“3级”自动驾驶实用化,即在有限条件下实现驾驶自动化。比如,在高速公路拥堵时,驾驶员即使不操作方向盘,车辆也能自动调整车距等等。本田没有透露具体的产品计划。(TechWeb) 上汽集团高层变动:王晓秋将继任总裁,祖似杰等三人拟升任副总裁 7月4日,“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刊登的一则“上海市市管干部任职前公示”的消息显示,现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王晓秋,拟任市管企业正职。这意味着,王晓秋将接替陈志鑫,成为上汽集团总裁。与王晓秋一起提名的,还有现任上汽集团代理CFO卫勇、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祖似杰、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杨晓东。(每日经济新闻) 小米回应Mimoji主题曲抄袭苹果:相关运营团队出错,正进一步调查 36氪获悉,针对有微博博主质疑称小米Mimoji宣传页出现苹果Memoji的广告视频,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回应称,“经查的确是相关运营团队在京东平台页面上传过程中出错,上传了错误的内容。内部正在进一步调查并将严肃处理。” 投融资 福米科技完成新一轮2.5亿元融资 36氪获悉,证券领域金融科技公司福米科技正式宣布完成新一轮2.5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歌斐资产独家战略投资。福米科技创始人、CEO王安全表示:“本轮融资将和此前一样,主要投入到产品升级及技术研发中,持续合规推进公司的全球化发展。” “盒子空间”获千万元A+轮融资 “盒子空间”获得浅石创投领投的过千万元A+轮融资。A轮领投方浅石创投再次投资,帮助完成了公司自成立一年半以来的第四轮融资。该公司致力于为单体酒店提供年轻化的品牌整合方案,基于人群的场景化改造方案和基于点位的流量运营体系,提升门店的售价和入住率,提高酒店坪效。(投资界) 美刻电子烟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美刻电子烟(成都掌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于近日完成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战略投资人领投。美刻电子烟创始人李天华表示,资金将用于美刻电子烟新品的持续研发、雾化技术升级及渠道建设。(投资界) 互联网啤酒品牌“鲸小酒”获得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互联网啤酒品“鲸小酒”已于近日获得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创始人蔡亦嘉表示,此次融资资金将用于优化产品供应链及拓展销售渠道,将鲸小酒产品全面推向市场。鲸小酒成立于2018年11月,以“年轻人的小酒”为定位,专注于研发生产精酿品质啤酒。目前,鲸小酒主要以线上推广销售为主,通过与抖音红人、淘宝天猫和自媒体合作,打造品牌爆款。(投资界) 新产品 阿里AI开源了新一代人机对话模型ESIM 36氪获悉,阿里AI开源了新一代人机对话模型ESIM。该算法模型提出两年多,已被包括谷歌、facebook在内的国际学术界在200多篇论文中引用,更曾在国际顶级对话系统评测大赛(DSTC7)上获得双料冠军,将人机对话准确率的世界纪录提升至94.1%。阿里基于ESIM模型研发的智能语音点餐机、地铁语音售票机等应用已在杭州、上海等地落地。 美国研究人员提出提高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方案 美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硅太阳能电池方案,通过改变钝化层材料提高硅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上限,可从目前的约29%提升到3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前发布公报说,新电池由该校人员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同行设计,利用“单线态激子裂变”原理,加强对高能光子能量的利用。(新华社) 今日观点 姚劲波:“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广告语来自微博网友 58同城CEO姚劲波表示,为了应对与赶集网的竞争,才去找代言人投广告,但不知道广告口号是什么时,刚好有人在官微下留言“这个网站太神奇了”,于是有了一个神奇的网站广告语,一用就是十年。(第一财经) 启明创投胡旭波:科创板让创业者看到了美股和港股外的更多机会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表示,科创板为国内估值在6亿美元以上的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整个创新药产业链都将获益。投资创新药的逻辑在于通过8~10个项目的对冲,即同时投十个公司,最后有两三家能够成功,就可能值很多钱;但可能其他公司全死掉了。(创业邦) 其他重要新闻 广东:酷狗音乐、艺龙旅行等42款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 广东省公安机关监测发现1048款App存在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行为,“酷狗音乐”“艺龙旅行”“语文100分”等42款App,存在超范围读取用户通话记录、短信或彩信,收集用户通讯录、用户设备上已知账号,超权限使用用户设备麦克风等突出安全问题。目前,有关监测情况已上报公安部通报属地公安机关开展清理整治。(央视) 证监会: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必须讲真话做真账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必须讲真话做真账,牢牢守住四条底线,不披露虚假信息,不从事内幕交易,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不操纵股票价格;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其提供的保荐、审计、法律、评估、财务顾问等专业服务对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各类中介机构勤勉尽责的核查工作能有效降低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几率。(证券时报) 文化和旅游部就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36氪获悉,《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游戏游艺设备机型机种分为电子游戏设备(机)和游艺娱乐设备,发放批准文件的同时,对电子游戏设备(机)和游艺娱乐设备分别发放自主生成的电子标识。将“老虎机、转盘机、跑马机等由系统自动按照概率性分配方式决定结果的”等具有赌博机特征的设备认定为含有宣扬赌博内容,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和执法监管认定标准。  每日商业精选 商业精选是36氪的一个日更专栏,每天从海量信息中精选8条要闻,帮你省时间,主编条条做点评,帮你做判断。以下是专栏的一个小栏目——小数据,查看完整内容,请戳链接订阅哦 http://dlvr.it/R7s9FP
0 notes
taohuamobi · 5 years
Text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美国投资写道: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按照美国中产的大致定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拿到一个典型的H1b岗位,基本上就立刻中产了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应的税前年薪应该是50k起步(如入门级财会人员),一直到200k以上(如硅谷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要知道,美国的人均GDP“只有”5万多刀,每户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也“只有”5万多刀。
而对于中产阶级,美国的“理财”要远比国内复杂的情况要简单直接得多得多,因为套路非常成熟,选择也非常直接。
以下默认这个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在美国安家立业,呆一辈子。
另外,下文中涉及收入数字,都是约数,请自行按照居住地进行合理调整。如,湾区和类似西弗吉尼亚的情况,显然会有很大区别。
知识点
一切理财/投资标的,最重要的五个指标是,收益、风险、流动性、税收安排、其他限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是五项指标均完美的,如“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税收优惠/没有投资限制”。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围绕这五个指标,都是各有取舍。
对于绝大多数中下层中产阶级(50k-100k)来说,“理财”其实几乎等同于“养老”。一个比”dying to soon”更悲催的事情,可能就是”living too long”了。如果你居然能很充裕地fund自己的养老金,那么你几乎也就剩不下什么闲钱了 — 我时常隐隐觉得,这是美国上层建筑精妙算计过的完美结果:人口中覆盖面最广的一群人,不断产生new money来养着自己、养着国家,最终走的时候,也留不下任何old money来供下一代坐享其成。
一个美国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的收入,基本上就三块儿:
1,Social Security — 类似我国的统筹账户 2,各种个人账户的法定分配 — 类似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 3,个别政府/学校/机构的养老金(pension) — 类似我们父母那一代人退休后拿的“退休金”
其中,3是个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1最好不用指望,Social Security账户已经入不敷出N年了,类似于你在交的SS Tax去养现在退休的老人。
大头是2:个人账户。
进了公司之后,公司HR都会给你提供由公司sponsor的福利计划,其中的大头就是所谓401k的东西。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个mutual fund,甚至可以是你自己DIY的个股投资组合。所谓“401k”,其实仅是国税局(IRS)的Revenue Code的章节编号。在mutual fund的本质上,IRS给你提供了有别于一般mutual fund的“税收安排”:你在投资和持有401k账户的期间内,每年都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是,在59岁半之前,这个账户里的钱,你不能取出来(有例外,略过),否则要交资本利得税和额外的10%惩罚税。
这玩意儿额外的好处是,正经的公司都会给你一定百分比的“match”。好比说,你放3%的月薪在401k里,公司就承诺也放3%在你的401k账户里。这背后自然有公司吸引人才的意图,但更多的是公司层面的税收规划需求(无关话题,略过)。总之,如果一个人并不清楚该拿工资的百分之几来投401k,最起码要把公司“免费”的match拿到手 — 如果公司说能match3%,你也选了3%,这意味着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是你月工资的6%;而如果你选了1%,公司自然也只给1%,那么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只是你月工资的2%,相当于从公司那里少拿了2%的免费match。
而401k账户的限制是,这种IRS给你的税收安排的好处,不能无限制享受,每年只能在一定的限额内享受。2015年,这个限额是每年18,000刀。
从公司那里能选择的另外一个常见好处是“打折的公司股票”,以及各种期权。简单说,好比你公司的股票市价是10刀一股,公司能让你每个月以8.5刀去买公司股票,相当于当下免费赚了1.5刀/股(实际情况下,可能有限制期;另外,为何是15%的折扣,是公司税收内容,略过)
在教育机构,如大学,“401k”有另一个名字,叫“403b” — 两者除了名字不一样之外,几乎没区别。
如果一个公司的福利计划里面并没有401k(常见于小公司),可以选择自己开设一个自己的养老账户,称为“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其运作机理和税收安排,与401k区别不大。 最后,还有一个不少人可能陌生的概念:
年金/annuity/年金化/annuitize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401k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养老金”,而不是“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退休后自己花,花光了就没了,并没有“保险”的部分。而所谓年金,可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同时附加一个与投资管理方的保障协议:从我几岁开始,你每年支付我XXX的养老金,直到我去世为止。说白了,年金的“保险”作用,与人寿保险正好相反,是为了对冲这样一个风险:Living Too Long/活得太久。即:钱花光了,人还没死…
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你的401k/IRA,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年金,即并非退休后告诉你一个账户余额,而是保证你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直到去世; 2)你可以将你的401k/IRA,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资产,购买/转化成一个年金,称为“年金化”。
非要有个比喻的话:你可以认为“年金”就是一个由私营公司运营的你的self-funded pension。
总结:
401k/403b/IRA,仅是基于mutual fund本质上的税收安排。相比mutual fund,它们在投资时可以选择以税前收入投资(也可以选择是税后收入,但退休后领取时不交税,称为Roth型),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流动性受限(59岁半),投资金额受限(每年18,000的上限)
自然,与mutual fund类似,你可以去按照自己的收益和风险喜好,去选择不同的mutual fund来作为自己401k的“瓤儿” —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自己弄一个投资组合来作为401k的“瓤儿”,尽管个人并不支持任何人去犯这种神经。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就偏股票一些;喜欢低风险低收益的,就偏债券一些,非常简单直接。
对于一个年收入50k至100k的中产阶级来说,除了养老之外,剩下能做的也就只有各种保险了。这个其实应该在养老之前说,毕竟各种保险是“兜底”用的。
何谓“兜底”?如医疗保险,如果你完全没有,甭管你辛辛苦苦攒了多少钱,生个“小病”,一年攒的钱估计就没了;生个“大病”,八成你家就直接破产了。再比如人寿保险(此处仅是指term life),你万一意外挂了,你老公/老婆/娃的生活很可能就无法维持了,按揭的房子可能也会被收走,而你国内靠着你在美国收入养老的父母,经济状况估计也够呛了。再比如其他一些小的保险,依然是“理财”不可忽略的“兜底”基础。如Disability,如果没有,再万一受伤,长期无法工作,对家庭的财务冲击甚至比你挂了还要巨大,因为你还活着,还要吃饭和看病;再比如车险,如果没有,出了事故,特别是如果责任在你且对方受伤,也得赔破产;再比如房屋保险,美国几乎都是木头房子,你懂的…
好在这部分的操作都很简单直接:车险是强制的…房屋保险也没几个钱…靠谱的公司都有很好的医保计划(自己负担的金额每月从100刀到大几百刀不等)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人寿(此处特指term life)和Disability也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且都很便宜,属于“给丫碎钱”级别的便宜。
总之,在美国,各种保险真的不能缺少,否则任何一点儿屁事儿降临在你头上,对���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冲击,都是毁灭性的。
以上基本上就是一个税前年收入在50k-100k的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的全部了。
而如果一个在美中国人,个人/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00k以上,甚至有往“小富”级别靠拢的迹象(典型如夫妻双方均为码农、金融、各种硬技术、统计分析、医生、律师等等),各种“兜底”的保险自然不在话下,而类似401k之类的账户八成也放满了,那么接下来,可能的“理财”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
01
让自己的医保更给力:如更大的医保范畴、更低/没有自费部分、更高的保额、更广的“高级诊所覆盖”和优先、全方位的牙医、眼科险,等等。
其中,何谓“更给力”?无外乎那几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覆盖面更广;deductable更低甚至没有;没有co-pay;co-insurance比例更低或没有;out-of-pocket limitation更低;等等。
但“更给力”也并不意味着“更好”,因为这背后永远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游戏:“更给力”也意味着保费“更贵”。于是,具体选择还是要看个人/家庭的具体需求和身体状况而定。
再有就是对基本的几种医保类型有概念上的了解:
PPO:适合全美各处走动的人,或者懒得找个固定的“primary doctor”的人 HMO:凡事都需要先去找你的primary doctor,然后TA搞不定的话,需要refer到别的医生那里 EPO:类似PPO,但范围不是全国,而是当地
至于牙医和眼科,也是取决于具体的喜好:你若并非典型的美国人,即对牙齿美观/健康并不是很在乎,甚至已经如我国很多中年人一般,牙齿早就没救了,那可能确实也没必要;再比如说,如果你经常回国的话,眼科保险可能也没必要,毕竟潘家园要比什么Davis Vision之流要给力得多。#论发展中国家“优越性”#
02
从美国最靠谱几大人寿保险公司(全美这样的公司不超过5家),搞一两个大额的permanent life insurance(即国内所谓“储蓄型保险”?)。其与term life的区别是:
term life: 纯粹的兜底工具,每月的保金直接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于是在年轻的时候非常便宜(20-30刀/月,对应100万刀的保金),没有“投资”的部分,于是如果意外始终没有发生(希望如此),所有交过的保金,都仅是费用。仅适用于20-4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再往后,保费会贵到你无法承担。(这很好理解:一个100岁的老人,如果上100万的寿险,他当年的合理保费是多少?答案是99.9…万)
permanent life: 100万刀的保金对应的保费不是20-30刀每月,而大体是400-500刀/月。但这400-500刀之中,也确实仅有20-30刀是纯粹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而剩下的部分,都进入到了该保险公司一个大到大几百亿至几千亿美金的资金池里,进行险资的投资管理。其逻辑在于,随着你在这个险资池里的份额越来越多,你100万刀的保金,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你自己在险资池里的储蓄和投资收益来自我保证的,从而你支付的纯粹对应精算层面的意外死亡概率的纯费用部分,会越来越低。于是,哪怕你的保单持有到了很大年纪(通常会被持有至自然离世),这部分纯费用也依然能维持在很低的层面,且会越来越低,而不会像term life一样,到了40-50岁,就贵到你负担不起。
与此同时,你的份额在险资池中增长的同时,精算师会给你一个称为“现金价值”的数字。这个数字,你可以大体上认为类似于你401k中的资产: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而59岁半之前不能取出来(但可以以此金额为抵押物去做用途不限的贷款)
对应理财/投资的“五个指标”,其与典型的mutual fund的区别如下:
1) permanent life:险资池大到几千亿刀,其投资标的遍及你能想到的全球所有投资品(整个账户都是SEC exempted,爱干啥干啥),甚至是整个公司。最优秀的公司的收益率能到8%左右,且险资池风险能控制到美国国债的水平。这8%的收益率只有你死后(意外或老死),由你的家族享受。你自己生前能享受的部分只有精算师给你的4%-5%的“现金价值”部分(这部分的风险,类似于checking account)。持有期间不交资本利得税,59岁半之前变现受限制。放在信托里,死后的保金不是遗产的一部分,不交遗产税。
2) mutual fund:单个fund大点儿的几十亿刀,其投资标的有明确的限制(股票/债券,不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最优秀的公司的典型收益率能到6%-7%,对应风险…不大不小。几乎可随时变现,但每年都需要交资本利得税。死后的账面余额算作遗产的一部分,计算遗产税。
于是,在美国,permanent life insurance主要就是三个功能: 1,如同term life,年轻时hedge意外挂掉的风险; 2,利用“现金价值”做临时资金融通和退休金补充,类似一个几乎零风险,但收益被限制在5%的401k; 3,遗产规划:免税留给后代/家族一大笔钱。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绝对是个好东西,但在美国,依然是个大坑,主要原因是公司和从业人员素质太参差不齐(貌似情况与国内类似)。
perm life和mutual fund是彻底的两种“生物”,满足的也完全是不同的财务需求。投资mutual fund是为了在更高风险下追求高收益和高流动性,perm life却是为了在低流动性下保证高收益和几乎无风险。Perm life最大的优势是能让你的资金进入几千亿的险金池中运作,已达到甚至5以上的sharpe ratio;而不是如mutual fund一般,让你的资金进入顶多几十亿规模的投资池,来维持最高1.X的sharpe ratio。
03
各种金融市场投资。这里指的是没有任何税收安排和流动性限制的金融投资,如自己炒股、投资mutual fund,通过money manager开设管理investment account等等。
有关自己炒股,怎么说呢…个人态度始终是不建议几乎100%的中产阶级碰个股,除非你仅是炒的玩儿而已,或者你自己真的有bulge bracket或美国各大buy-side们的research and trading power。
有关炒股,有两套很经典的说法:
1),S&P 500在近20多年里的平均回报是8%多一点点,但波动如过山车一般。而在这漫长的5000个交易日里,去掉其中最好的20个交易日,这个数字就变成4%左右了;再去掉20个,就是2%不到了;再去掉20个,直接变负数。
2),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一年翻几倍”的例子,但首先,那些更多的“一年亏到底”的人,是不会四处宣扬的,于是市面上只有“一年翻几番”的传奇故事;其次,机构完全能做到高杠杆下几天就翻N倍,但是没有用。美国最激进的大机构,也无法保证高于10%的风险可控trading回报。而如果一个人真的能保证,不用“一年翻几倍”,而仅是“每年增长20%以上”,那么他就是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很快就能是他的了 — 要知道,巴菲特可不只是玩儿股票债券,人家可是动不动就买下整个一个公司作为子公司来玩儿的。
所以,如果你就是特别喜欢炒股,特别自信自己是股神,也是没关系的事儿。我更相信统计事实,也只会基于统计事实去说话。而对于个案的个体能力和喜好,我没有能力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对于这样的有自信的朋友,我只会真心祝福他们一路好运。
有关mutual fund,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全美靠谱的公司也就那么10来家左右。随便找一家,做个风险测试,把钱放里面就是了。这适合闲散资金量在几万刀至几十万刀级别的投资。通常有front-load fee或back-load fee,视风格而定,有高有低。
而具体的fund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于是,私信求别问)。好比说,如果你的资金量就几万刀,喜欢高收益,同时对高风险引起的低流动性(好比,不急着用钱,于是这两年大盘跌得很惨,你也不在乎,因为过几年总能涨回来)表示不以为然的话,那么直接找最大的那三家fund,随便搞个大盘ETF就挺好。而如果你对风险极其敏感,或者,对流动性要求很高,那自然就不能持有重股票的大盘ETF裸奔。总之,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而永远是一个收益、风险、流动性的个人喜好均衡。
但在单一fund级别,个人确实也如不少朋友一般,更认可Bogle的那套理���:通过high trading来试图进行fund内部个股/个债(而不是asset classes)的rebalance,哪怕模型正确,friction也会把并不能保证的收益或风险的好处统统淹没。如果想降低一个被动fund的风险,少股多债就是了。
如果可投资资产达到了几十万刀,上不封顶,单一mutual fund对应的风险就无从hedge了,就可以考虑找一个美国大买方或者卖方下的wealth management(或private bank)开设一个discretionary investment account。设定好你的风险喜好和收益期待,然后就不用管了。在这一层面,money manager(其实是一个超级大团队)会一低频做rebalance,但这种rebalance就已经不是个股/个债层面的事情了,而是在以下的四个层面上:1,行业;2,资产类别;3,基金公司;4,全美最优秀的基金经理。
背后的逻辑,其实异常简单:一个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果超平均表现了几年,就应该“卖掉”它们了,而转配给那些连续低于平均表现好几年的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其中,“基金经理”略微妙,因为一个基金经理如果连续几年表现糟糕,有可能并不是TA的正常波动,而是TA发生了一些人生/心情变故 — 是的,我们真的会研究这群人的私生活!)
这些investment account的“坏处”在于每年的管理费,好处在于这些大机构会利用自己的buying power去给你配置你个人根本拿不到的投资品,如首发的municipal bond,甚至是66刀一股的阿里巴巴,或者以更低的front load fee去给你组mutual fund的portfolio。总之,只要资金量足够,你能得到的好处比那点儿管理费多得多。(好处往往并不是从“更高的收益”一侧反映的,而更多的是从“更低的风险”来体现。)
这里,买方和卖方的区别,如果有的话,可以简单粗暴总结为,卖方(wall street那帮人)会更激进一些,fee也有可能略高,更适合“近期需要抓高增长然后变现”的目的。同时,最大的几个卖方的入门门槛可能更高,如一千万美金;买方会相对保守一些,fee也有可能略低,入门门槛也基本是几十万起也OK,更适合“把钱放那儿就懒得管了”的目的。虽然我对卖方那种bling bling的风格始终并不太以为然(如从新泽西往曼哈顿看,那座金色的大楼始终灯火辉煌 — 你看到了fame,我看到的却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cost — 这是在烧你的钱~),但依然,不论是哪一方,只要是排的上名号,都非常靠谱,其从业人员也是我认识的最靠谱的一群人。
总之,但凡涉及“投资”,比“收益”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风险”。于是,建议在看收益之前,起码要了解一下其对应的“单位风险收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国内这些年风起云涌的所谓“P2P”。
在当下银行���率非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只给不需要贷款的企业放贷款的大环境下,其存在或许有些许合理性。但是,投资者要非常清楚地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清楚地知道SP500的长期回报是8%-10%,同时你也能清楚地知道这对应的标准差是“百分之十几”,于是,你可以做出符合你喜好的理性选择 — 在承担清楚的风险的同时,享受对应的收益;但对于P2P这种东西,你只知道一个对你并不透明的“利益链条”人为给你的收益是好比10%,但你根本无法了解其背后对应的风险是什么级别 — 没人知道,因为没有数据,更没有统计。于是,不管你的决策是如何的,投资结果是如何的,其性质都是“感性”的,即,这是在赌博而已。
04
这个话题其实在上一个部分,即50k-100k收入范围,就应该提及:子女教育。这部分很简单:如果你想让你的子女在本科前上私立,想让你的子女上最好的本科,那么教育支出会非常贵,贵到吐血。随便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就知道了:在中国,最优秀的几所大学的非特殊院系,每年的学费不到1000美金,四年下来只有3000多美金。同样级别的大学,在美国对应的数字是四年20-30万美金。且,正常美国人,起码会生2-3个孩子…我之前跟老美说,当年我妈两个月的正常薪水,就足够让我在中国最好的高校读四年书了,结果老美们都以为我妈是大贪官,你感受一下…
解决方法也没啥,思路类似于401k:给你税收优惠,但只能用于教育,否则要罚款云云。各州政府都有类似的计划,由各个私营公司运营。关键词:529 plan;Coverdell,等等,自行google就好。
05
如果已经是“小富”了,或预计会留下很大一笔征税遗产(好比有大概上千万刀以上的资产),可以尽早设立不可撤销信托(trust)来规避遗产税。
06
个人觉得,如果人在美国,然后个人/家庭收入已经在100k-200k甚至更高的级别了,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必要的内容(各项保险,养老,子女教育)之外,相比于成天琢磨着怎么省下更多钱来做投资,更好的理财方式其实是“享受生活”。喜欢大房子,那就买个大房子;喜欢好车,10万美金就能全款买一辆BMW M6或Nissan GTR R36;喜欢出海钓鱼晒太阳,10万刀也能弄个还不错的小游艇;喜欢高尔夫,全国打到吐血;再有就是全球各处旅游种种。
毕竟两国发展阶段不一样,而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维持生计”层面,而是在于“小富”之后的生活质量:国内诸多概念上“巨富”才能进行的奢侈娱乐活动,在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和“小富”们就可以以白菜价来更高质量地体会了,��乐而不为?
很多时候真的需要去静下来想一想: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房产投资你打算什么时候说啊?!
OK,这就说。
我并不明白为何我国同胞是如此热爱房产。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感?还是因为小农意识的传承?还是仅是把我国前十多年的一线城市房地产经验不加甄别地就复制到了美国?
简单说吧:在美国,民用房地产(而不是商业地产)的综合价值增长率,几乎跟平均通货膨胀差不多,即2.5%-3%。而对应S&P500,这个数字是8%。且,民用房地产的波动,一点儿也不比股市大盘小;且,波动周期可能要长得多,即你若处于谷底,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涨回来;且,持有成本很高 — 房产税;且,你作为个人,并无法投资美国房地产“大盘”,而仅能够购买一至几处房产,其个体对应的风险比大盘更大。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把大量的资金(几十万至上百万),冻结在了一个“个股”上(单一房产,流动性很差),仅享受了通货膨胀率一般的收益,还要承担一点儿也不低的风险,以及永远跑不了的摩擦(房产税)。这是图什么?
有些人说了,加州某些地方的房子在疯涨。嗯,是,疯涨,但这就跟你买了一块玉一样:市场在疯涨,是因为有人追捧;但只有你卖出去,收益才能实现。但你若觉得还有疯涨空间,怎么可能舍得卖?于是你动了卖的心思,自然就是觉得疯涨得过头了。而如果你这么觉得,很可能大家早就这么觉得了,于是大家都想卖。大家都想卖,谁又来买呢?没人买,都想卖,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笑”的是,房地产对应的所谓“疯涨”,才是个什么级别?一年翻一倍,人们就激动得不得了了。可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找一个几天翻一倍的个股,分分钟的事儿。你既然如此喜欢“疯涨”的感觉,为何不玩儿得彻底点儿,直接去炒个股呢?个股流动性还高呢。
还有些人说,投资房产是为了出租,算上租金,收益还是不错的。首先,你要能租出去;其次,你要不怕那个麻烦,除非你花10%-15%的代价去雇物业替你管理;最后,美国常年租售比平均在20倍至50倍左右,对应的无摩擦回报也就2%-5%,算上value上涨,综合也就5%-8%。然后扣了房产税,扣了修修补补或物业管理费,扣了空租,就算不考虑你房产value本身的巨大不确定性,还剩下多少了?
结论
在美国,房产投资仅对两类人有意义: 1,真正搞商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和运营的投资方; 2,巨富。除此之外,对于中产阶级,房产就是妥妥的消费品。即,你想要提升生活质量,才应该考虑去买一个更好的房子,或买几处房子。而如果仅是想要投资
请牢记: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国家。
于是,哪怕你就是对投资房地产感兴趣,也应该去选择放一部分资金在REIT里(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而不是自己赌着身家去趟浑水。
事实上,美国政府始终都在用你能想到的各种工具,限制人们把大量资产冻结在房地产这个蓄水池里。而作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更是在全力避免大批民众可以通过收租金来过上理想的生活。(美国政府的画外音:别赖在家里,都给老子工作去!创新去!实现美国梦去!)。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发达的经济体,特别是美国这个可以全球印钱的经济体,最担心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金运转不良,民众统统躺在old money上过没有追求的日子,以及结构性丧失social mobility。
总结:
1,下层中产阶级: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401k-403b-IRA/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开始为子女教育存钱/ 买个不错的房子。
2,上层中产阶级/小富: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升级医保/ 401k-403b-IRA放满/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子女教育基金/ 买个很棒的房子/ mutual fund/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多花钱来享受生活/ 投资个业余的小生意。
3,“富豪”:各种全方位的全面保险/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不可撤销信托/ taxation planning/ 实业和商业地产投资/ 子女教育投资/ 各种花钱来享受生活/ 政治献金/ 慈善。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source https://ruhetouzi.com/t/topic/73
0 notes
liurenbcf · 6 years
Text
台湾青年曾文祺
本文写于2001年。
曾文祺在台北市迪化街长大。迪化街是一条古老的街,从厦门向台湾跑的一批人,一进淡水河,就地落户做起南北杂货生意,就形成了迪化街。迪化街是台北最繁华的一条街,曾文祺家在迪化街开了一家杂货店。
小学时的曾文祺时常踩自行车,载比他还高的包裹,四处送货。曾文祺家有7个小孩,父母对子女没有很严的要求,放任他们成长,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有生意要照顾,顾不过来。
除去曾文祺三哥高中毕业不想念了之外,曾文祺家其他孩子都念完了大学。曾文祺很自豪自己的家庭既有商业气息,又有人文气息。他特别喜欢和人说,他的叔叔在纽约当画家,他的姐姐姑妈都是老师。在台湾,书香门第是一个让人景仰的称呼。
曾文祺念书不算用功,当他接到台湾交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觉得应该和父母一起去放鞭炮。曾文祺喜欢交大,不喜欢台湾大学,只是因为交大在新竹,台大在台北,已经在迪化街上呆了18年的曾文祺想换个地方住住。
曾文祺考分不高,只能上航运技术系,这是交大倒数第二差的系,倒数第一是应用数学系。
跑船的
曾文祺拎一个小包裹,走到船边,抬头望悬梯,很高,顺悬梯爬了上去,曾文祺既好奇又担心。海上的风浪可想而知,海外的新奇从未尝试。怀着不一定要去的心情,曾文祺登上远洋的海船。
大二暑假,曾文祺第一次出远门。先到了日本,然后,横渡太平洋来到洛杉矶,过巴拿马运河的时候,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大西洋。站在甲板上的曾文祺第一次感到了什么叫做宽广,以至于他后来爱和人说“心胸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宽广。”穿过巴拿马运河,经百慕大三角洲,海船抵达纽约。在迪斯尼乐园玩过,曾文祺跑进美国水手酒吧长见识。西洋以及东洋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下冲进了曾文祺19岁的胸怀。
大二“跑船”跑得高兴,大三、大四暑假,曾文祺都出去“跑船”,曾文祺将他的大学生涯概括为“跑船”的。在新几内亚,曾文祺和当地土著人开烤肉晚会,烤肉召来成堆的苍蝇,他还得吃,不吃不礼貌。曾文祺从小在商业环境中长大,接触过很多人,他喜欢《苏东坡传》,喜欢苏东坡那种“白天上朝跟皇帝弄朝政,退朝跟乞丐下棋、聊天”的生活。曾文祺能和船上的水手们处得很好。
“跑船”的确很有趣,那是因为每次只跑两个月,去玩一样,真得将它当成终生的职业,曾文祺有些含糊。虽然“跑船”是一般收入的五倍,但“跑船”在台湾地位很低,在台湾“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士农工商”观念很浓厚。曾文祺“跑船”的同学,最后只有一个真正“跑船”的当了船长。
台湾工研院
曾文祺坐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室里画汽车引擎,窗外阳光灿烂,看到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曾文祺扔下手中的设计,和同事骑着摩托车,横贯台湾去了。
曾文祺既然已经体验过了“跑船”的乐趣,他就可以觉得自己大约不适合“跑船”。交大毕业,他考到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研究所,去读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曾文祺照例去金门当了两年兵。几十年不打仗的封闭军队,会形成另外一套价值观,其中的官僚体系,会让曾文祺们经过很多洗礼,脱一层皮。当兵是很多台湾青年由男孩变成男人必经的历程。
蜕完皮,曾文祺进了台湾最高的研究单位——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张忠谋那会儿当院长。曾文祺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汽车引擎。
工研院里,大家背景基本相似,彼此承认对方是台湾精英,在一起很有认同感。而且,工研院社会地位很高,薪水也很不错,但曾文祺很快觉得自己不是吃这碗饭的人。一则,他看到旁边做汽车引擎的人都比他优秀,更为重要的是,曾文祺觉得台湾研究汽车引擎没前途。“台湾没有汽车工业,即便投很多钱做出好的汽车引擎也没市场。既然不对,为什么还要投资?这个决策到底是谁在下?为什么下这个决策?”想不明白的事,曾文祺不会用力做。
因为只是做计划,偷懒比较容易,同时不会有人盯上下班,环境很宽松。曾文祺大部分时间用在郊游、网球、桥牌、看书上,放任自己去过快乐的生活。但是,太快乐了,曾文祺也觉得怪怪的,说不出来哪里怪,可能是因为太无忧无虑了,曾文祺有时也问自己,这么年轻怎么可以这么快乐?怎么可以这么无忧无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曾文祺又捧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觉得他就像书中所形容的那样,轻浮在半空中,可以向这个方向飘,也可以朝那个方向飘,但究竟朝哪个方向飘,一时还拿不准,所以,就这么在半空中轻轻地浮着……
由于不能承受在工研院不知道做什么的“轻”,曾文祺离开了工研院,尽管在工研院很快乐。
曾文祺来到了美国,本想修个博士,回台湾教书。曾文祺在工研院的同事离开工研院一般都会在大学当教授,在台湾当教授是一份很好的工作。 但是,曾文祺后来放弃了读博士回台湾教书的计划,他觉得他尚且不能说服自己留在工业研究院设计汽车引擎,他又怎么能教他的学生这样做?在美国的曾文祺比他在台湾更没有依托,轻飘飘地没有着落。
曾文祺最终决定到企业里面实际看一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美国进修了一年多之后,他返回了台湾。
曾文祺进的第一家企业是做玻璃的,他们要转高科技,需要找人做规划。曾文祺名校毕业,又留过洋,还有工研院研发背景,显得特别合适,曾文祺一干才知道自己不合适。
“如果没有实际经验,做出来的规划,绝对都是学院式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在做一件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曾文祺的确能将规划做得很像样子,因为他念过很多书,但曾文祺知道这样不行。“我规划完了,老板要不要投资,是老板的事;老板投资会不会成功,我不能回答,也不敢回答。”这样做了一年,曾文祺决定不做了。
《京都陶瓷》
曾文祺又进了一家上市公司。曾文祺进去那天,董事长开大会说,今后就是要进像曾文祺这样的人才,这是公司未来的方向。五天后,曾文祺离开了这家公司。
就这样,曾文祺在很短时间内,换了七八份工作。后来,他实在烦了,就跑到花莲,帮他哥哥打理Acer专卖店,有时写写程序,每天看着大海跑步,自我放松,像他在工研院的生活一样,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多,仿佛无忧无虑,曾文祺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不是事,但他又不知道去做什么,不是没做过努力,但越努力越觉得没有目标,所以,只好不做。
一天,同学来访,邀他去做硬盘的马达,说日本人的是全世界最领先的技术。曾文祺和很多台湾人一样不喜欢日本人,但他去了以后,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敬业。“六点下班,台湾员工都跑光了,日本人会继续工作,没有人去吃饭,一直工作到八九点,然后才回家吃饭。”曾文祺后来也养成了一直工作到八九点然后回去吃饭的习惯,因为即便“五点半吃完饭再回来工作,工作也被打断了。”曾文祺原来吸烟,后来他戒了,因为厂内禁烟,要到厂外吸,但走到厂外实在太麻烦,太耽误工作。曾文祺从日本人那里学到的工作习惯是:每天从走进办公室到出办公室,不会有超过五分钟想自己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敬业的氛围中,曾文祺一下找到了依托。“我原来老在半空飘着,因为怕错了方向而没有方向,生命就在等待中失去了意义。”敬业让曾文祺一下找到踏实感觉,他以前不是不想努力,只是不知道往哪努力更有价值。让曾文祺一下全身心��入的理由是:他满足于向日本人学到的技术——研发技术、量产技术、品质技术、管理计划技术以及客户管理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曾文祺找到了摸到世界边缘的感觉,他很兴奋。那一年他30岁。
那两年,曾文祺公文包中时常装着稻盛和夫的《京都陶瓷》,稻盛和夫在《京都陶瓷》中说:“成功从追求完美的一天开始”。曾文祺向日本人学到了积极的态度,学到了“工作投入是自己的乐趣,跟老板发多少薪水没有关系。”以前,曾文祺做什么都无所谓,都觉得没多大兴趣,是因为他总在想以后。现在,他不会再多想以后会怎么样,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将当下的事情做好。
《京都陶瓷》使曾文祺从半空中回落到大地。
明基苏州
1996年底,明基急于从台湾派一名总经理打开市场,却没人敢来,每个人都有一大堆的理由,其中包括“我妈妈不让我去。”半个月过去了,曾文祺实在看不过去,主动请缨。
和日本人学完,1994年,曾文祺加入明基电脑有限公司,担任光驱产品经理。曾文祺前任做这个工作做了半年,累到胃出血住院。曾文祺做渠道、选料、采购、协调、销售,每天忙到十一二点,也很累,但此时他已经学会了以苦为乐。
曾文祺的职责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Acer CD-ROM,所以,他要不停地去韩国,到日本,看欧洲,跑美国。
两年间,曾文祺经历了光驱技术从两倍速四倍速向六倍速的飞跃,经历了光驱价格从100美元转瞬间降到80美元再降到60美元的波动,这些极端的变化培养了曾文祺的预测能力,要不然“一下就活不下去了。”
两年间,曾文祺开拓了Acer CD-ROM在全球OEM业务并贯通了全球行销通路,使Acer光驱成为全球前五大光驱品牌。
光驱做成了,曾文祺被转到做显示器,显示器是明基电脑的看家产品。曾文祺负责全球操盘,刚做半年,遇到苏州明基成立两年多,急需打开国内市场,但无人敢来的情况,“我不是为我自己来的,我是为了明基电脑策略性增长而来。”
曾文祺一个人来的,抵达苏州立即到明基苏州工厂里抓了四个人:一个做助理,一个做市场,一个做渠道,一个做OEM sales。
曾文祺从自己最熟悉的OEM业务入手,带着OEM sales全国跑。曾文祺去敲联想和方正的门的时候,很自信,因为他敲开过HP和DELL的门。有着丰富国际OEM经验的曾文祺知道客户选OEM,是在选策略合作伙伴,不是在做一单生意。所以,在OEM三个要素(价格、交货期、品质)中,曾文祺将品质放在第一,价格放在最后。“光驱坏了,用户不会将光驱抽出来返修,电脑由十三大件拼在一起,如果OEM不能承诺品质,整机厂商仅仅因为返修就没法做。” 国际大OEM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一套沟通品质的表单,曾文祺知道如何运用。给客户看自己的品质,有些客户还不懂看这些表格,曾文祺就教他们怎么看,国际化和专业化使曾文祺倍受信任。另外,“客户催货的时候一定要给他货,日本厂商就是因为交货期延迟被干掉的,韩国厂商交货期也不是太固定。”
曾文祺也有自己坚持的地方,他有句名言:“如果非要喝这杯酒才和我做生意,这个生意我不做了。”曾文祺有他的道理:“如果我的服务都做得很好,你仅仅因为我不喝这杯酒而不和我做生意,我也不要和你做生意,为什么?因为我认定你这家公司没有未来,我也不要投资在你身上,我只投资在有潜力有未来的公司身上。全世界生意不可能一家公司全做,我就挑价值观与我相符合的公司做。” 曾文祺最高兴的事是,去OEM客户演讲,最高兴别人喊他老师,他觉得他讲的理念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他觉得这比喝酒重要。
《领导革命》
曾文祺站在苏州,感到肩头的担子很重。Acer是台湾惟一的世界性品牌,曾文祺觉得他来国内就是来跟SONY、三星、飞利浦抗衡的。OEM的单子虽然已经装进了口袋,但曾文祺将它看成暂时目标。
曾文祺来到苏州,同时种了两种树,一种是短期成材的泡桐,一年之后成才就能有所收获;另一种是红木,渠道品牌的红木要慢慢长。
2000年,曾文祺读得最好的书是《领导革命》,书上说,要超越竞争对手,就不能模仿竞争对手,必须另寻商业模式,另建游戏规则,只有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才有可能将竞争对手原来的优势扭转殆尽。曾文祺用这一招在DIY市场上屡试不爽,使自己种的红木长得和泡桐一样快。
键盘
曾文祺做键盘之前,选择键盘主要问价格,然后是形状,最后是性能,没人关心触感好坏。曾文祺知道Acer键盘触感好,是按人体工学做的。
曾文祺做键盘之前,做键盘没见谁打过广告,卖键盘拼的就是价格,拼命搬货就行。台湾总部也说,键盘是不可以行销的产品。曾文祺不信,曾文祺心说,“我是做行销的,你告诉我键盘不可以行销是什么意思嘛。”仗着自己以前的业绩,曾文祺拿出销售额的5%做广告。触感的广告一出,不到一年,再做市场调查,6成的人选键盘,首选触感,选触感就是选Acer,Acer键盘从原来的零增长到现在的三成或者四成的市场份额,如果算上假冒Acer键盘,市场占有率可以超过五成。
光驱
曾文祺冲击SONY光驱之前,深知其品质卓越,但无论品质多���的光驱,读盗版碟都不会好。曾文祺抓住这一点,让总部赶快调整光驱内的程序,使之遇到质量不好的盘片降低速度多读几遍或者跳过。曾文祺为此还特地给这种光驱弄了个鳄鱼形象,取意“鳄鱼什么肉都吃,Acer光驱什么碟都读”。一年时间,Acer光驱也做到了配套市场第一。
鳄鱼光驱赢了,曾文祺将眼光盯住了刻录机。当时HP第一,高高在上。曾文祺赌刻录机进入家庭的转折点,突然将刻录机价格降到了999元人民币,受美国总部指挥的HP刻录机依然像卖金子一样卖刻录机,2000多元人民币一台。
一年以后,HP刻录机的用户满意度依然是第一,Acer可以打六七十分,但曾文祺已经将刻录机的游戏规则由商用专业改成了家用价格与渠道的竞争,而Acer刻录机的新定位太有优势了。也是一年时间,曾文祺赢过了HP,在内置式刻录机市场成为第一。
显示器
显示器方面,曾文祺现在还在和飞利浦打仗。14、15寸,曾文祺不求量也不杀价,靠OEM维持一个不太难看的数字,等于半放弃,曾文祺腾出精力专做17寸显示器,17寸做完,曾文祺做17寸纯平。到2000年,曾文祺预感液晶显示器会上来,所以,在2000年Acer液晶显示器每月只有两三百台销量的时候,砸很多钱做液晶显示器广告。2001年,国际液晶显示器价格果然大幅下调,国内因销量不高,众厂家不愿意降价,曾文祺看透了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于2001年4月,宣布液晶时代到来,准备大打出手。但这一次曾文祺的对手不只是反应缓慢的国外厂商,联想在6月加入了液晶显示器的角逐。“他炒作的力量一定比我大,他一炒作,波浪一来,我就站在浪头冲浪,现在液晶显示器市场报告显示我是第一名。”
曾文祺在中国市场上杀得起兴。
读书会
2001年8月24日,下午3时,明基北京公司停止办公,所有员工集中在会议室,听曾文祺讲课到下午6点半,而曾文祺所讲的内容并不属于紧急情况,一份营销的案例,一份GE用人之道。
但曾文祺将这看得比什么都重,他每隔两个礼拜都会有一个礼拜跑向明基各地分公司和员工们一齐开读书会。读书会的形式和大学里面的讲座类似,曾文祺连续讲3个多小时,讲到声音沙哑为止。
在苏州总部,读书会一般会安排在晚上六点到八点,在分公司则会辟出专门时间多讲一点,而且,很可能连续开两个读书会。曾文祺两三个月才能到分公司一次,他总觉得分公司因此失掉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尽管曾文祺要求他不在的时候,他们自己开读书会,但曾文祺还是不放心他们自己读书的效果。
传统管理学认为,一个人可以直接管理7到13个人,曾文祺想直接管理更多的人,想让更多的人跟着他学。所以,他推崇彼德·杜拉克,彼德·杜拉克说,理想的组织类似交响乐团,每个人都学有专精,指挥可以用一张乐谱指挥两三百人的乐队。读书会就是曾文祺的乐谱,对于指挥来说没有比乐谱更重要的了,所以,曾文祺不可能不重视读书会。
为了将乐曲奏好,曾文祺亲自挑选乐队成员。他面试新员工,只问转折点、价值观、社团活动,不问学业,在曾文祺眼里,“平实务本,追求卓越,关怀社会”的态度比一时的技能更重要,因为,“技能可以培养,态度是先天遗传。”
曾文祺乐队的人被其他公司用超过两三倍的薪水挖走,曾文祺不会生气,他认为,这说明了他这个做老师的价值。而且,“人才是一条河,有流进流出才会川流不息。”如果他乐队的人被其他公司加500元就挖走了,曾文祺就会反省“为什么人家多加500块就可以把他挖走?”“他留在我身边的价值难道还不超过500元?”此时,曾文祺会感到很失败。
曾文祺也不怕自己培养的人到竞争对手那里去,调回头来和他竞争:“第一,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自己,他跑过去就真能成为我的竞争对手?难道我就没成长了吗?如果我被我教出来的人打败,那是活该失败。第二,如果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就不会恶性竞争,我会和他成为很好的良性竞争的朋友,如果他是一个很坏的人,他根本在我这里学习不到东西。”
4年前,曾文祺只身从台湾来到苏州;4年后,曾文祺站在苏州,身后跟了一支队伍;曾文祺在最有挑战性的中国市场业已成功,现在他站在苏州望向西南,渴望征服东南亚市场。
手记
2001年8月30日9点30分,我收到曾文祺(michael)秘书应昉的email:
刘韧:
早上好!昨天又听到michael提起您,您是不是和他在聊天的时候说过您会推荐给他十本书,十本影响过您的书。michael 对您“许诺”他的书非常感兴趣,您是否可以告诉我是哪十本,这样我在转告michael的时候也可以顺便copy一份留给自己。waiting for you!
Thanks & Best regards,
fannie应昉
我随即将书单发给了曾文祺和应。9点38分,应“Thanks a lot!”;10:44分曾文祺回复:
Dear Liu,
Thanks for your recommendation.
Dear Fannie,
Could you help me to buy those books.
Michael
没想到曾文祺会在意一个文学青年的书单,那天晚上,我和曾文祺随意聊起影响我的10本书时,曾文祺说他看过书单里面的《梵高传》。我说,我在《梵高传》中看到了激情以及埋藏在每个人心底的进步渴望;曾文祺说,他在其中看到的是人文关怀。
曾文祺希望,他能像梵高倾其所有关怀矿工那样关怀自己的员工,曾文祺不仅要求自己有同情心,他也十分在意自己的员工是否有同情心,他不愿意教没有人文关怀的人,甚至不愿意招聘他们,在这一点上,曾文祺义气得像个文学青年。曾文祺有自己的道理,他说,行销是一种文化,没有“同情”基础无法行销成功,他说,到成都喜欢成都人,到东北喜欢东北人,到广州喜欢广州人是他的天性,是他吃行销这碗饭的基础。
曾文祺利用一切机会和他的员工“同情”。2001年8月24日晚6:30分,读书会结束,曾文祺和作者一起吃饭,然后接受采访。在公司过道上,曾���祺不停地喊手下同去,由于事前没打招呼,有几个手下有事不能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继续喊另外的人同去。曾文祺喜欢热闹,喜欢跟随。曾文祺喜欢读书,记忆力也好,但他不掠人之美,谈到管理,谈到管理思想,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他会说,“这个问题韦尔奇的论述最经典,一二三四五……你去看他的准没有错。”他不会将韦尔奇的观点从他口中直接说出,混淆主谓。
晚11点,采访结束,曾文祺拎个包,起身打车去酒店,他的身影像少小离家闯天涯的徽商,不像台北市里后现代的青年。曾文祺说,他现在已经不太习惯回台湾了,纷繁的政治纷争让他厌烦,他说,他更喜欢国内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氛围。
来源:《知识英雄2.0》
作者:刘韧
from 公众号「刘韧」 https://ift.tt/2MgcoYL via IFTTT
0 notes
cool-peter-me-blog1 · 6 years
Link
Tumblr media
金城回到清华,老师向师弟师妹们介绍他的时候,据说开场白是这样:“他的故事你们只能听听,没法模仿。”
这归根于金城在校期间做的三件事:他是清华第一个在校报上拉广告赚钱的人;大学期间已经是新东方名师,还未毕业就拿着现金全款在清华附近买房;他在清华全职读研的同时全职在路透社工作,还带团队。
金城不是传统意义里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没参加高考直接保送到清华的他,原本在老师的要求下帮助同学答疑解惑,结果却带着全班男生打了场群架。
这种不安分的个性,也影响到他的大学和工作。刚入校就读清华人文社科实验班的他,发现自己对视频、图片的兴趣和天赋,毅然在大二转系到了新闻学院。后来,尽管在英国路透社担任摄影记者,做到了路透社全球最年轻的地区总编,他还是毅然辞职,选择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MBA学位。
他思考到:“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最早用鸽子传递信息,因为这在当时是最快的传播方式,从鸽子到后来的电报、专线、卫星、互联网、移动互联……如果你从167年的时间维度上面思考,你会发现基本上每二三十年就会有一个变化,我称之为‘革命性科技’去对媒介的颠覆,带动这个产业本身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些不愿意去拥抱新科技的可能就会消亡,同时也会有些新的模式诞生。”
他要去拥抱新模式,离科技商业更近。于是从沃顿毕业以后,金城一心想进IDG资本。IDG当时的传统是不招MBA,他想方设法给熊晓鸽写了封邮件,洋洋洒洒表达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最终获得了实习机会。毕业之后他凭暑期实习的表现得以正式加盟IDG,开启文娱领域投资的征途。
投资生涯的第二站他选择加入TPG和CAA共同成立的EMC基金,任投资总监。EMC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TPG(德太资本)和世界上最大的艺人经纪公司CAA共同成立的一支专注于投资文化娱乐领域的基金。
2017年,他选择将自己投资生涯的第三站放在洪泰基金,任董事总经理。
对投资抱有敬畏之心
至此,外人往往会感叹金城的人生顺风顺水。实则,不尽然。
2015年, 金城看到了二级市场基金的机会,从IDG离职与沃顿同学合伙创业。
“那次创业结束后我问过他,说创业这么九死一生的事,你想过自己会失败吗?”金城的妻子陆曼莉回忆道。金城当时的回答很肯定:“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失败。”沃顿商学院的求学经历,IDG资本的工作经验,让他自觉很懂商业。
结果,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那时我对钱都麻木了,一天亏几千万呀!真是无法想象。你对自己会产生巨大的怀疑。”如今想起那段经历,金城语气仍旧沉重。
失败,让金城付出的代价不仅是物质上多年积蓄归零,还有精神上的自我怀疑。
“他创业前,我预想过失败的可能性,然而他在事业上对于成功的渴望是远��出我的预期的。”陆曼莉告诉创业邦,“为了缓解他的情绪,甚至陪他一起去看过心理医生,搬了家,在新的环境开始生活。”陆曼莉与金城相识初中,同窗六年,在她看来,挫折对于金城也未尝不是好事,“30岁的时候经历挫折,总比40、50岁再去经历要好。而且这件事让他本人有很大的成长,他以前的人生过于顺利,让他自觉无所不能。”
走出阴霾后,金城最大的感悟是:“要对投资抱有敬畏之心。”这个信念也贯穿到了他后续投资人的职业生涯。“首先是不能让LP亏钱,其次要理解创业者的无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采访中,创业邦问金城,干过文娱,懂文娱,为什么不自己去创业?他答:“能力还不够。创业者得多厉害!我一直说,投资人是胆小的创业者。”陆曼莉笑言,“换做十年前的金城,不可能讲出自己能力不够这样的话。”
创业的失败是金城人生的分水岭,一半仰望星空,一半脚踏实地。
死磕自己
洪泰基金的同事形容金城是“最能熬夜的人。”他的作息是周一到周五24小时工作,早上7点起床,晚上2—3点睡觉是常事。妻子颇为担心:“你现在需要对孩子对家庭负责,绝不可以为了工作牺牲健康。”为此,他要求自己每周固定打场网球,早上去健身房跑步。
金城用一组数据向创业邦概括他的2017年:“一年时间,用了14盒名片,飞了102次接近23万公里,最多一天排了15个会议,从近1300个项目中选出了13个项目进行投资。”
他用死磕自己完成投资项目的百里挑一。
不光死磕自己,为了项目,他也死磕创业者。有次,为了能拿到一个心仪的项目,创业者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一直跟到后半夜,对方实在没办法,只好接受他的投资。“那个创业者后来开玩笑说,被我‘绑架’,不得不拿我的钱。”金城坦言,很多时候必须要让创业者看到自己的诚意。
他也碰壁过,遇到过一上来就不那么“友好”的创业者。言几又创始人但捷就是典型,他当时见金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之前接触过你们机构,但你们不愿意投。”金城回忆,当时的情况,就相当于自己在创业者心中被判了死刑。怎么逆风翻盘?他选择不聊投资的事,只是问但捷,你们在日常业务遇到过什么问题,看看有什么我们能帮上忙的。
但捷告诉他言几又之前要上李敖的书,但每个店铺做出来的海报都不一致,达不到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金城听后,马上帮但捷对接了自己投资过的智能设计产品ARKie。两天后但捷就与ARK Group的CEO张文新坐到一起谈合作了。
“我要让创业者看到我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金城认为这是他打动创业者的必杀技之一。
投资“三板斧”
热心真诚、对创业者说到做到,这是金城做投资的第一板斧。
洪泰基金管理合伙人彭创,是找到金城加入洪泰的人。他评价,金城之于创业者是“特别热心的人”。
跟着金城做过不少项目的同事,孙月鹏和王欣则评价:“‘说到做到’是金城身上很宝贵的特质。”有的时候,金城为了争取好项目,对一些稍有苛刻难以办到的条款,会尽量答应。“答应和做到是两回事儿,但金城的风格是——只要我承诺了,就一定想办法去对创业者实现诺言。”王欣表示。
“很多时候,你分不清他是在给基金工作,还是给被投企业打工。在家我会看到,他连被投企业找演员、选配音一些细节的事情,只要企业需要,他深夜不睡觉都会帮忙对接资源、给予意见。”妻子陆曼莉感言。
金城自己也说,作为投资人,不止是陪跑,他是深入参与一个公司的成长。以暴走漫画为例,创业邦采访他时,正好赶上暴漫最为低谷的时期。金城拿出手机,说不过一周的时间,他和任剑差不多通了一百个电话。采访当天,晚上十二点,他坐在狭小的办公室焦灼的打着电话沟通情况。采访结束后,说起下班,他略显焦虑:“今天事情有点多,应该会更晚,不到三四点,没法回家。”
被投公司的事,他会当成自己的事。暴走漫画将于今年8月全球上映的原创动画大电影《未来机器城》,他参与推动。金城为了促成其与世界最大艺人经纪公司签约,以确保它与全球最优质资源对接,自己一个人飞了洛杉矶数次,从找人到谈判,事无巨细。
“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球同步发行的动画大电影。当时我就承诺任剑要帮助他把这个动画推向全球,所以就算没有人让我必须做这件事,我也会不遗余力。我挺享受的!我很欣赏这些有梦想且有执行力的创业者。我也愿意帮助他们实现梦想,间接满足下自己内容创业的情怀。”金城谈及自己的影像中国梦,眼里有光。
第二板斧,资源。金城的个人经历促使他在文娱行业有多年的资源积累。彭创坦言,当时邀请金城加入洪泰负责文娱领域的投资,“他的资源是重要的加分项。”
确实如此,从金城的投资项目中不难发现他的资源优势。比如银河酷娱出品的《火星情报局》,是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团队出来创业之后的作品,创客星球、之间文化、紫葩传媒、心喜文化等均属于媒体行业出来的“老兵”所做的项目。���拿到这些项目,与金城在清华新闻学院的背景和路透社的摄影记者的经历分不开,“好多创始人都是我的校友和战友。以前做记者,对于这个行业有资历的人,也很熟悉,我和他们聊得来,有共同经历,理解彼此。”金城表示。
第三板斧,专业。相比于其他投资人,金城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懂行业,“知道其中的门门道道、制作过程。”打算投银河酷娱之前,他选择多次去录制现场探班的形式,以此了解团队。“我会看各个工种之间的配合,创始团队在现场的把控能力和专业度。”金城如此描述自己的初衷。而银河酷娱创始人李炜对创业邦表示:“金城会和现场的工作人员聊天。几乎每个工种都会聊到。”
懂商业的投资人不在少数,但对文娱行业有兴趣看得懂且知道内容制作过程的投资人并不多。
风格谨慎
投资逻辑上,金城将文娱分为视频影视、游戏电竞、动漫动画、音乐音频、文学阅读、衍生服务等十个细分领域。他带领团队对��个细分领域进行详细研究,判断哪些领域将出现结构性变化的机会,并摸清其中的商业本质和游戏规则。今年5月,洪泰基金文娱组还联合创业邦发布了《2018中国文娱投资白皮书》。
策略上,他认为头部效应在文娱行业尤其明显。未来二三十年,文娱行业存在结构性大机会,这种机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以,他想抓住机会,着力投三类人:第一有能力的人;第二懂商业的人;第三有德行的人。
如果说金城性格的底色是冒进的,那经历过创业挫折品尝过市场的风险后,他的行事谨慎不少。
文娱行业每年不乏爆款项目和知名创业者,金城很少盲目跟风。“我也会把这些明星项目每个谈一遍,和创业者见N次,之后再独立和冷静的判断。”金城说,对于数据不可见、估值还高的项目,他从来不会拿来赌博,“必须对LP负责!成熟的投资人不是大胆的投资,而是理性的放弃。”
说起与文娱结缘,金城回忆到他大学转系到新闻学院上的第一节课,视频编辑。老师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剪成一个三分钟的片花,他选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我剪这个片子花了三整天的时间,那三天我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我除了剪片子,完全不记得那三天我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思想高度集中,整个人呆在剪辑室里特别专注,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那一刻,我就知道,这就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
转眼近二十年过去,金城仍执着在自己喜爱的文化娱乐事业上,这种热爱成就的专注和坚持,也正是他投资人生涯的壁垒所在。
0 notes
horaceownsyou · 7 years
Text
心情不好,不想題目
一個失敗的拉郎。你以為我是在寫新深嗎?不,我還是在寫港深。那麼我為什麼要寫?因為阿深被虐得��慘了,我找了個人愛他。 我不像個港深作者,我像個NTR作者,雖然這篇文我覺得又NTR又瑪麗蘇,可以說是失敗的安利了。如果我在你們心裡形象還好,就不要看的太認真了,給我留點面子⋯⋯ 从回转行李里把自己的箱子拉出来,我健步如飞的拖着走出机场,将手机取消飞航模式,飞速给某个人发了一条短信,然后决绝的关机拿出另一台,打通了某个本地电话。 但我才把手机放在耳边没几秒,手就被另一只手包裹住,将手机放了下来。 新加坡站在我身后,没有松开握着我的手,用另一只手举起他正在震动的手机。 “Welcome to Singapore.”他笑着说。 “累吗?”他拖着我的行李箱带着我前往车停放的地方。 “太累了,四个小时。”我伸展四肢,“不过比上次好多了,上次腿根本就是曲着的。” “虎航?那确实是。”他甚至停下来等了我一会。“廉价航空的通病。” “主要是虎航能挑的时间多啊,上次直接就是说走就走。”我回头看了看航站楼内部,遗憾的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去刚才路过的那个游泳池?” “你每次都是两天不到就回去了,哪里有时间啊。”他无奈的看了我一眼。“再说了,你不是已经去了天际泳池了吗?” “这能一样吗?”我认真的纠正他,“你说说这两个游泳池有什么共同点?” “我说不过你。”新加坡笑着摆摆手。“知道我意思还闹。” 我笑着搂过他的肩。这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当了我三十年顾问,算一算相聚的机会真是少得可怜,他却总是很清楚我的德性。尤其是我们在认识了二十几年后才成为了能在一切碰面的场合里约出来吃饭的朋友,二十几年前的我还是没有去跟他插科打诨的勇气,但他却总是会找空过来看我。 我上次跑来他这里就是因为心情不好说来就来,他接我电话时还在办公室工作,也是马上就赶来机场接我,听我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烦恼,没有任何怨言。 “你这次过来是过愚人节?”他把行李箱放在后备箱,比了优雅的动作送我上副驾驶座。 “跟你是真心的过来玩,跟某人是在过愚人节。”我说。“我两个大领导都走啦,跑来散心。” 他拉好安全带,抬抬眉毛:“你该不会⋯⋯” 我笑嘻嘻的把刚落地时发的短信给他看。 “怪不得。”新加坡挑起眉毛,“他今天在群组里语气非常不友善喔。” “你说他什么时候会发现我在你这?”我笑着举起手中关机的手机。 “明早。”他笑着发动车子。 “你太不了解他了,我赌后天早上。”我扣好安全带说。 他摇摇手指:“从他今天在群组的少话程度来讲,他可能已经发现你人不见了。” “怎么可能?”我不相信,“我下了飞机才给他发的短信,深圳航空过来的。” “嗯??”新加坡吃了一惊,“你刚才才告诉他的?” “对啊。” 他把手机丢给我:“刚才他们群组里开愚人节玩笑,就他没回。” “嗯??”浏览了一下他们这帮大��云集的群组发言,港的确是从中午开始就没有再回话,连伦敦喊他都没有回答。“邪门了??” 趁着红灯我跟新加坡面面相觑。 权衡五秒后,我做出了决定:“不管了,他没那么在乎我。” 他挑挑眉毛做出一个表情,对我的发言有些异议。 “行啦,你不要老是给我和他搭线。”我扭过头不看他,看窗外的风景。 新加坡也是从一开始就跟我说要好好珍惜港的人,从我出生没几年被上司带过来视察的时候开始,每次见面他都会再三提醒我与香港地缘关系的珍贵。 “一个地方最需要的便是高质量的教育和完善的法律条文。香港优秀高校云集的优势,和他摸爬滚打多年的优秀法治经验是世界难得的。”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这么教训我。 “说得好听,我有什么优势能让在那进修的人来到我这里?”我问他。 “他的生活成本太高,而且前路受到一定险阻,但一个城市的出路远远不止钱捞钱。未来才是最值钱的,而你是内地出路最大的平台之一,明白我的意思吗?” 现在的他一只手握着方向盘一只手收好手机,似笑非笑的眼睛望着我说:“你真的觉得他不会找你吗?” 我回过神,实话实说:“我确实在期待,但我觉得不可能。我是来找你玩的好不好,不要老是提他了。” “好——。”他的语气根本就是哄我。“去哪啊亲爱的。” “不知道。”我往座位上一躺。“我现在是任你拐卖的状态,反正我去过的地方都是你陪着的。” “让我想想。” 我闭着眼睛回忆前几次来到这里时他陪着我观光的地方。我是很喜欢看大俗大美的,所以我第一次去的就是摩天轮,还去看了鱼尾狮。其余几次都是在被新加坡带着散步或者吃饭,住也是住了他家的客房,恐怕全新加坡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他公寓了。 “我要真的拐了你你会生气吗?”他冷不丁问我。 我正闭目养神,被这句吓的心脏一紧,好像漏跳了一拍。 新加坡这个人,如果认真的问你一件事,那他就真的是打算这么做了。 当然我嘴上是从不认输的:“肯定不会啊,能把我拐到清明假期结束他们还找不到我人就算你厉害。” 我新上司是谁我都还不知道呢。我只知道实干的马哥走了,我很失落,现在连九年感情的许哥都调走了,我就更失落了。 几秒后,他说:“好啊。” 他竟然是认真的。 然后他把一块被体温捂热的铁块放在我手上:“你监督我不要告诉香港你在哪。” 我睁开眼睛探向他:“果然上次是你告诉他的!” “本来他⋯⋯算了,不是不说他吗?”新加坡狡黠的一笑。“不告诉你了。” “哇你这个人,”我晃着他的手机,“手机解锁密码不告诉我就算了,事情讲一半了也不接着说。” “手机解锁密码是我的生日。”他顾着开车看都没看我一眼:“自己想,想到了随便你用。” “呵!”我大笑一声,“阿星你这个就太小瞧我了。同样是数着年过生日的人,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说着我划动屏幕,输入0809解锁,得意洋洋的给他看:“我还知道你用独立日算大我十四岁,用殖民史算今年198岁。” 比港大了足足21岁。我在心里补充一句。 “你怎么会记得这些?”他惊喜的回头看了我好几眼。 “哼哼。” 我总不能告诉你是因为我最近捞了一本比较你和港的书看,顺便就记住了吧?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腹诽。 新加坡思考了一会,“你是不是最近看了跟我有关的书?” 中了?! 我僵在原地。 “哈哈哈,我太了解你了。”新加坡又笑了,我很怀疑他天天这样笑会不会总有一天面部肌肉抽搐。 “这⋯⋯这是准备去哪啊?”我尴尬的扯开话题。 “牛车水,用了一个早上搭飞机,你不饿吗?”新加坡说,“我都饿了。” “也是⋯⋯”我重新躺回靠背上。 又是震动声,我垂眼看着手心里不断震动的他的手机。 他瞥了我一眼,说:“你不用介意这个。我跟他们说了我今天有约。” “真的不会耽误你事?” 我知道只有我对于请假翘班合情合理,不把工作当天,跟他们这类工作狂是完全不一样的,何况越是优秀的城市越重视工作。从这点来说,我还是比较任性的,或许也是不如他们的原因。 “没事,我昨晚稍微熬了一会,赶完了公文。” “熬夜是家常便饭啦,不要这种表情。”他又补充。 “好好。”我应下他。“天哪阿星,你未来的另一半是要多幸福啊。你应该天天跳520舞逗他开心吧。” “哈哈哈哈哈,”新加坡爽朗的笑了,“你会吗?” “我会啊,”我坐起来,“我好喜欢那个舞,好蠢啊哈哈哈哈!不过还没在别人面前跳过。” “真的?” “真的。你呢?” “我也没有啊。” “我等下下车要看。” “拒绝。”他大笑着差点握不住方向盘。 “所以你现在是无主状态?” “对的。” “这就又换人了。”他无奈地摇摇头,吃他的那份。 “是啊。”我郁闷的放下刀叉。“可以说是有连累的成份在。” “之前的那件事?风声可大了,很多人在听到这件事前还不会念你名字。”他说。 “我几乎每次都是这样,先前规划的时候忽略掉了一件事,结果频繁的易任直接忘掉了,然后石头越滚越大。” “一开始就没有好好规划。”他很直接的说。“而且缺乏监管。你是一个特大城市,不要犯这种基本的错误。” “我明白。我闹了个大笑话。”我也没什么吃饭的心情了。 说失望是绝对的,我在这次事件中体验到的更是自身对我的否定。一场绝不该发生的人祸夺走了两百多人的性命,任凭我再怎么去挽救也无济于事,甚至连搜救也只是让更多的人憔悴疲惫,加班加点而一无所获。 鞠躬道歉有什么用?关心慰问有什么用? 回不来的就是回不来了,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我都要背负着这个罪名生活下去。 他拍拍我的肩:“但是你换个方面想,两位领导的结果都是升迁,证明他们有这个能力,换了个地方而已。” “不可能会有这么简单的,阿星。”我说。 “确实不可能是我们说的这么简单,但这是一个角度——与其闷闷不乐,不如多长点教训。”他说,“你现在还敢把生产安全放之不管吗?该扭送的人都扭送了吧?跟以前的你比这就是很大的教训了。” “我懂你的意思。”我抬头朝他笑了笑。“但是阿星,前有清水河爆炸,后有光明滑坡,这些事件的性质很相似,而且代价是弱势群体的生命。” “因为你太容易忘了。”他说,“这些事情实际上没有在你身上留下疤痕,当事件再次发生你才会重新回想。因为你身边人来人往,过去不会绊住你,所以你不摔交就不会发现它。” “我知道。很多人都骂我⋯⋯我努力的听进去了。” 他沉默一会,问我:“他没有安慰你?” “有个鬼,他最看不起我这点了。”我扯扯嘴角。“他骂了我影响到了他的供气,不过陪我在工地过了圣诞节。” “16年的圣诞节呢?” “各自过的。”我说。“我觉得跟他相处特别累。” 挠挠脑袋,我补上一句:“我自己把我自己折腾得特别累。” 单恋的人总觉只要自己能爱下去就会有奇迹,骗自己爱能克服一切,但也事与愿违天天不断在上演。或许爱真的不是一厢情愿能够做到的,或许你的爱只会带来麻烦。折腾了半天,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 他在对面谈谈的笑,没有接我的话。 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说我又在感动自己了,但他最后还是没说什么,问我:“我们不吃了,去唱K吧?” “真的?”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他说,“本来你是来玩的,提起工作确实是我没注意,现在让你心情也不好了。” “还好。”两个单身男人根本无法避免聊工作,不然就只能聊车和游戏了。“我倒是觉得我太情绪化了。” “挺好的,”他摆出老家长的姿势,“方便我顾及你的心情。” “我就小你14岁,你一副要当我爸的架势。”我抗议。 “我觉得你这样挺好的,反正我不觉得自己委屈。”他笑着起身,“你别管我。” “行——。”我也摆出了哄女朋友的口气。“你要这么努力证明你毛病比我多,我是很欢迎的。” 他留着扬起的嘴角结帐去了。 所以说人生中总是不能缺少一个树洞的。我拿起树洞先生的手机,朝着树洞先生帅气的背影拍了张照,却惊讶的发现他相册里有一张今天的照片,是我在机场找他的时候偷拍的我,而且角度刁钻像素清晰。 老惯犯! 幸好我早日发现,看来比偷拍是拍不过他了。 我看了看自己手机里几百张某人的照片,想删除,但还是没下手。这个备用手机可以说是我的偷拍发黑照专用机,只可惜我这次真的不想重操旧业,只想让它在异地返朴归真。 歌怎么唱来着? “忘不了那个人就投降”? 投降? 不提他几天我会死吗? 我收起情绪,拿好东西去了门口等新加坡。 “不行,真的不能去。” 被他半劝半命令的回了家,我踢掉鞋把外套丢沙发上,径直往客房床上一躺,指着这个没有夜生活的人嚷嚷:“你这样过日子一点也不堕落,戈⋯⋯呸,某人还曾经十二点喝醉酒找我打电话呢!” “你都说是堕落了,天天这么堕落,过来我这消停消停不行吗。”新加坡任劳任怨的摆正鞋子。“不要天天蒲,虽然酒吧不算open area,但我拐的你,不准你喝。” “好。”本来我也只是闹一下。我郁闷的滑动手机屏幕:“那阿星你晚上十点后都在干嘛。” “跟你一样,平常的十点应该还没出办公楼。”他去厨房拿了两瓶饮料放在床头,顺便把我的外套捞回来,和他自己的外套一起放好。 “我一般出门的时候都听到末班车已开出的通知。”我说。 “我也是啊。”他也学我直接往床上一躺,伸手去够饮料,明明还差一段距离却不起身。 我懒得动,仰头看着他这滑稽的动作,在旁边笑他:“躺都躺下来了,怎么可能拿得到手伸不到的东西?别挣扎了,没水喝。” “就你有经验。”他收回手敲了一下我的头。 我们就有如前几次那样,聊着一些有的没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作息还是比较相似,而且都是把自己归类为年轻人的人,林林总总聊了不少,以至于他和我相继打了大大的哈欠,证明我们确实是累了。 “阿星。”沉默了几秒后,我再次开口。 “嗯?” “你觉得我是一个多情的人吗?” 这么一问似乎把他给问清醒了,靠着被单撑起头问我:“怎么了?” “嗯⋯⋯”我举着自己的手机来回翻动。“很多人我都会直接说喜欢他们。他们就会觉得,我好像什么都敢说喜欢,喜欢的太多,就会觉得分量不够。” “你看,”我指向他,“你人多好多优秀,对我也好,我就也想多关心你一点。我觉得这个是我所认为的喜欢。” 他的眼睛里倒映着落地窗外的霓虹,轻轻勾起嘴角。 “因为是关心,所以就去看跟我有关的书,记我的生日?” “嗯。”我又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了,嘿嘿了几声,“记住了生日,就可以准时送上祝福,记住了岁数,就会提醒自己你经历过多少风雨。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好感,这是我想要去做的事情。” 他伸出手随意的搭上刚才指着他的手,接着听我讲。 我转转眼睛,补充了一下我想说的意思:“我目前通讯录里的人,最温柔的是你,全球前列之一的也是你。我想变得强大,觉得强大才能真正去守住在乎的东西,所以强大应该是决然的,为了保护自己而去审时度势,不讲情面,不为原则做让步。” 就像某人一样。 “但是你告诉我强大也可以很温柔。我们那么多年的网友,”听到这里他忍不住笑了,“就算不是网友的时候,84年,也是你特意跟着伯伯来支持鼓励我,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虽然很少能找到机会见面,交流却一直没有断掉。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其实也没什么交情吧,可是你却一直在当我的规划顾问,也是你一直在支持我。” “我只是觉得,强大的人不一定温柔,但是很温柔的人一定是强大的。阿星你是我认识的,最温柔的人。” “所以我在想,⋯⋯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像你一样温柔呢?” 我自言自语地说。 “阿深。” 他唤我的名字,没有笑,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温柔的人,不过所谓的温柔,就是好好关注对方吧。能好好关注对方,就说明这个人很强大。” 他一字一句的说:“但我不轻易对一个人温柔。” 当我的理智不经我感情波动而率先提出一个论点的时候,新加坡又笑了起来,重新仰躺回了床上。 他用手轻轻盖上我的眼睛:“你困了吗?我有点想睡觉了。” “⋯⋯嗯。” 像我这种人来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置身于这种舒服的环境,再被信赖多于防备的人下了一些暗示,聒噪的兴奋就很快会被倦意压下。 在我身旁的人是一个让我安心的人,三十多年来我们甚少相约,但一直把对方放在心里,没有利益冲突,也非萍水之交,他给予了我不可或缺的教导,我城市所见之处都有他的借鉴。 不着痕迹的转移话题和替换对话气氛是他的长项,他总会在对话陷入僵局时恰到好处的打圆场,但放在现在的气氛中,我却感到了一阵不安。 “阿星。”我迷迷糊糊地叫他。 我听见了头发和被单摩擦的声音,他还搭着我的手,指尖微微动了一下,没有回���。 “我们早点睡,明早起来去滨海湾博物馆吧?” 过了一会,他说。 算了吧。 谁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对某地的眷恋,对某物的执着,对某人的不舍。 我经历尚浅,悟不出被多少人宠爱,也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知分寸。如果温婉如新加坡都不愿意去诉说,也证明我还不够格去亲听。 就算与我有关,也不该去戳破这层界线。 我按耐着好奇让自己闭上了嘴。 可是我最后还是问他:“所以我真的是吗?” 过了好久,久到我是真的快要睡着了,他说:“你的喜欢和好感很广泛,可是你的心里沈甸甸的都是李香江啊。” 早上我是被电话吵醒的。 当然不是我的手机,我现在用的卡是我特意买好的新加坡本地号码,除了新加坡没人知道。是新加坡的手机,他交给我我却没有关机睡觉,因为我们都毫无形象的维持着昨晚聊天的姿势睡死了过去。 我迷迷糊糊的摸到手机,丢到了他身上。 他也是神智不清的接了起来,虽然说话的口气不至于暴露根本没起床的事实,“Hello?” 然后我就在旁边的这个位置捕捉到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声音。 “深圳在你身边吗?” 他用英语问新加坡。 新加坡竟然在两秒内接上了:“Sorry what?” 于是我得出了今天的第一个、并且也是反覆被验证的一个人生经验:反应快并懂得说话的艺术非常重要。 那边明显也是老油条了,单刀直入的说:“你告诉他,我需要他解释为什么留了一句『可以了』就人间蒸发。” 新加坡却口齿清晰的回覆了他,“April fool's day,man.Why you so serious?” 他在故意惹港生气。港一般只有在对他不满的时候才会用英语跟他说话,他们之间若是想要沟通一定会转到中文频道。而在港劈哩啪啦讲了一堆港普之后新加坡还是这么轻飘飘的回他一套坡式英语,那就是新加坡故意的了。 这对闺蜜在搞什么??不要老是让我产生一种被拍卖的感觉好不好。 你们两位爷们是谁敢先说永远的爱我?? ⋯⋯差点就唱起来了。我敲敲脑袋。 那边香港的脾气似乎到了极限了,声音都压低了很多,我脑袋里不合时宜的想出了他气鼓鼓的样子:“愚人节过了。” “他不在我这。”新加坡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说。 这个心态实在是稳,我对着他竖起了大拇指。 他又抢先说:“『可以了』是你家Eason的一首歌,在生气之前你清楚他多喜欢Eason吗?” 香港直接跳过了这个问题:“他真的不在?” “不在。需要我帮忙吗?”他习惯性展开一个友好的微笑,可惜从我的视角看这已经是偷笑了。 “不需要。Bye.”说着香港就挂了��话。 新加坡放下手机,我在一旁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以为你会跟他说,『深圳在我这,拿你的诚意过来』之类的话。”因为是刚动嗓子,我还笑得迷迷糊糊的。 他倒是被这么一下子弄得很清醒:“下次早点提供台词。” “OK.”我轻易的跟他达成了共识。“我饿了,你提不提供早餐?” “直接去中心区吧,”他起身,“我们昨天怎么做到直接睡着的?我要去洗澡。” “那我等你洗完再洗。”我还躺在床上挥手。 他马上坐回床上:“你先吧。” 我先就我先。我起身把行李箱打开找衣服,他也没动窝,在一旁看着,准备接下来指挥我如何使用浴室。 我把仅有的衣服拿出来大概配了一下,他突然叫住我:“你前晚是不是跟香港睡的?” “是啊。” 我有什么破绽吗?我回头望向房间里我的各种东西。 他无奈的指指行李箱里其中一件衣服:“这件衣服不是他的吗?” 然后他终于反应过来了,笑的差点摊在床上。 靠。 我也在一旁又气又笑:“你怎么会记得他穿过什么衣服,你是不是喜欢他?” 他还在笑:“这件衣服是你买给他的吧?这一看就不是他能买的衣服啊。” “是啊,这明显就是我的品味。不然我怎么会弄错了把他的尺码装进箱。”我蹲下来把那件误拿的衣服翻出来,自叹身败名裂。早上起得太早我蒙着的,直接抓了就走,怎么搞的我现在有种被新加坡捉奸在床的感觉。 “你太过分了。”他笑个没完,起身把我往浴室推,“八点半的飞机,你几点从床上下来的?怪不得他气成这样!” “六点半。”我苦笑着的关上浴室门。 他在门外一路笑着离开:“我说你昨晚怎么睡的这么熟,跟什么一样。我走了一圈喝水都没吵醒你。” 我动作停了下来,昨晚临睡前思考的东西又回到了脑袋里。 你喝完水为什么不回自己房间里?? 打住打住。我敲敲脑袋。 我身旁的人很多,阿星这个等级的就他一个。我要是想多了,什么都能想到别的,这朋友还当不当了? 生活中是没有这么多爱的。生活精彩富有张力,但爱可不是说给就给。一个喜欢背后是多少次心痛难受,但一份冷漠不会在意任何态度温存,放凉可比捂热简单了一千倍,甚至连一个动作都不需要,一个眼神泄露出的冰度就能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互相取暖是美好的事情,那也要有个人愿意伸出手抱抱你啊。 洗完澡我擦着头发出来,看着洗手间门口放着的手机,叹了口气。 听了我想坐地铁的建议,新加坡带着我坐地铁去了滨海艺术中心。 怕我们相互找不到,我把我的手机交给他:“这台是我的备用机,通讯录什么的都有。如果你要接电话之类的可以现在弄个呼叫转移。” “没事。”他拿过手机,“如果来电话不用接,碰面的时候告诉我就行了。” 我比了个ok的手势,跟他一起走进展馆。 今天有三个小展会,分布在不同层,我们约好在Esplanade Concourse的No Room to Enter展口见面,就各自沉迷去了。 我看展向来看得慢,基本都是没什么兴趣的很快过去,有感觉的画就盯着发呆不想挪步子。在三楼恋恋不舍的看了半天,兜了两三圈的新加坡还专门过来笑我,最后我们说好让他先去找餐馆定位置,我再发一会呆。 我看着一副画,画上所有的艺术人物用色彩化成细水长流,延伸到平面远方。我似乎想了不少东西,一些朦胧的记忆在眼前划过,在思绪中散落成星星点点,但我似乎无力去触碰这些感触。 但有一个感触我在放空中迅速地捕捉到了,我的身体猛地不被人所见的一颤,所有的防备在我的皮肤上策马舞集,每个细胞在大叫着唤醒涣散的思绪,肌肉绷紧到近乎窒息。 香港站在我旁边。 我一动不动,他也一动不动。 我感觉自己快要停止呼吸了,制止自己的眼神往他的方向望去,在降伏内心的兵荒马乱后,我转身准备从另一个方向走。 他抓住了我。 我准备挣脱他,他抓得更紧,质问我:“你干嘛躲着我?” 展馆里啊你个疯子!痴左线阿?! 我挣脱不开,索性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借他抓着我反把他往外面带。 刚才我怎么就跟新加坡说好了让他先去定位,现在我一个人要怎么解决眼前这个内心已经是刀山火海的初恋对象? 没画看了!我烦躁的踏出了展馆。 “你怎么过来了?”找到一个角落,我尽量内心平和实则相当不耐烦的问他。 “我来找你啊。”他皱起了眉头,我好像是头一次从他脸上看到这么丰富的表情。“什么叫可以了?为什么一声不吭就走?” 他始终抓着我没放手,在新加坡炎热的天气里,我的胳膊上已经附上了一层细细的汗。 “我去哪为什么要跟你报备?”我讥讽他,“我就发三个字,不是我爱你不是我恨你不是喊救命不是你傻逼,你激动什么?”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发可以了?我看不懂。” 他的脸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情,我似乎从来没见过他这样的情绪波动,对与他来说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 “愚人节快乐。”我淡淡的说。“可以放开我了吗?” 他压根就不打算放过这个好不容易的审问机会:“那你为什么要跑过来,还换了电话?” “我乐意跟阿星在一块,行不行?”我是故意这么说给他听的了。“我的三天清明假,再请一天,新加坡三晚四日游。” 他的眼神闪烁,蕴藏了很多复杂的情绪,和他平常过于自我的冷漠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更像一个委屈的刺猬。 但刺猬还是有刺的,他又没拔掉。 缓慢的眨眼后他已经平静了很多,另一只手滑动手机,“阿星呢?我要问他。” 别打傻逼。我差点脱口而出。 然后我的口袋震动了起来。 靠。 逼得一个文明城市的代表成天爆粗,要是下次审查丢了这个称号我找你赔钱。 在他心里的大火山爆发之前,我用了这辈子对他最狠的力度甩开了他的手。 我看着他的眼睛:“李香江,你倒是说说你干嘛要过来,过来了之后又只抓着我不理你不放,我爱去哪去哪给你发什么是我的自由。我压根就不知道你在激动个什么,发完一条短信我自己都忘了,说了是个愚人节玩笑,你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 “但是我在乎你究竟在想什么。”他再次抓住了我的手。“你知不知道这样丢下一段话就走会让人多担心?” 你_你有劲没处使啊! 我脸色一变,他赶紧减轻了力度。 “你有完没完。”我终于准备发火了,“你在乎,你在乎个鬼,你在乎的是有没有感动自己吧!我收回,你当我什么都没讲,还有什么话现在给老子说清楚,说完���子去找新加坡约会去了。” 我不知道我这段话是能多伤人,但至少我面前这个人明显僵了一下。他那多事的浏海遮住了他情绪的出口,他抿紧嘴唇,也在努力的让他自己平静下来。 “我不想跟你只是朋友。” 他似乎有很多想说,但最后只说出了这一句。 我冷笑:“很巧,我连朋友都不想跟你当了。” 说完我转身离开,强压着心里逐渐覆盖上的寒冷和喉咙被绞紧的难受,打算离开这个场景逃到天涯海角。只要能够离他越远,能让我找个地方让自己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舔一舔自己因为一时激动而裂开的伤口。 我突然之间就想狠狠的嘲笑那个下了飞机心血来潮想要跟对方开一个玩笑的自己,这并不是我故意去安排的相反的谎话,而是我心里呐喊了几百遍却无法说出的想法。我借着这个节日耍了任性,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整个滨海艺术中心的光芒都寒冷了起来。 电话响了起来,这次是新加坡的。 “你到了吗?”他的声音还是这么柔和不失力度,旁边有着小小的嘈杂声,看来他找到了一个环境很好的地方。 我咽了一下嗓子开口,但还是藏不住一点哽咽:“阿星,你现在在哪?” “怎么了?”他的声音变了,“我去找你吧。” “没事。”我极力稳住了自己的情绪,“分了个手而已。” 我开了个玩笑,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嘲讽自己本就是自己一厢情愿的付出,现在满满的情绪却是活该的委屈。 我又把自己感动了,而且香港配合我演了一出完美的舞台戏,真情真意让人潸然泪下。直到完结的幕布被现实狙击碎裂,才发现爱不代表一切,再真心也会被阻绝。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折磨我的人是我自己。 “吃饭去。”我拍拍前来找我的新加坡的背,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情。 但是再怎么调整也没有用,在第三次深呼吸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思绪已经支离破碎了。 等待餐点上来的路上,我撑着头唉声叹气。 “你说我要是带了那件衣服出来多好,直接甩他脸上,顺便就还他了。”我扯扯嘴角。 他笑了笑,��到我的位置上,给了我一个拥抱。 “打算回去吗?”他问我。 我诚实的回答他:“我没想好。” 我拍拍他结束了这个拥抱,对他说:“不过我还是想接着玩,我还没逛够你星岛呢。” 他问:“你们前面是吵架了吗?” “差不多是了。” 本来的我一般会把身上发生的事说的绘声绘色,但现在我完全没有这个心情。吃完饭后我断断续续的跟他说了发生了什么,他侧耳细听,眼睛里出现了一些眼神波动,但还是没有打断我的话。 “对了。这件事现在说不太好,”他说:“但是你的新市长已经空降了。” “你别说,我不听。”我晃着刀叉意有所指。 “好。”他举手投降。“那我们回去吧。香港我会跟他联系的,你不要管他。” 我想了想,把手机还给了他:“我一点都不想管他。” “你这样跟他吵架挺好的。”他说,“吵完了才能和好。” “还能和好?”我挫败的撑着头,“我不想跟他和好了,为什么我们的距离这么近,近到对方什么事我都能听到⋯⋯” “所以才好。”他又拿出了以前苦口婆心教育我的状态:“就是因为近,再怎么折磨都会相互伤害。你在为他的行为伤心,他也因为你的行动惊慌失措。不然他为什么会追过来?因为害怕真的会失去你啊。” “他还跟你道歉了不是吗?”他笑着说,“因为不想伤害到你。” “你别老安慰我。”我摆手,“他这阵子特别忙,让他忙完,给我个十几年冷却一下热情。现在再说什么合作已经捉襟见肘了。” “阿深,我跟你说。”他收起了笑容。“他的身旁有很多人,但他永远把自己当做最在乎的人,因为每个影响他的人最后都离开了他,而且现在他们都没有断开联系——因为他们相隔得太远,很多了解就这样生生断开。你想想他心中的那两个人。” 我接下去:“我知道,可是我也不是能够一直这么奉献我热情。” “不需要你奉献,你只要待在他身旁就好了。”新加坡说。“不管你喜欢或是讨厌,只要让他能明白他躲不掉你。” “也就是说?” “你别生气,就这么折磨他,等他追你。” 我一下子笑了出来。 “我认真的。”他说。“谁会拒绝一个在自己被挑衅迟早会超越时回答想和他一起发展的人呢?” “他啊。”我回答。“你的意思是叫我多说几十年情话吗?” “是啊。” “只说情话吗?” “是啊。” “灯光师打这里,说出你的故事?” 他也笑了:“你知道我的意思。” “我知道,我逗你玩的。”我点点头,感慨万分:“你真是我的人生导师。” 真的没有人叫我不要去追他等他来追我的。他的意思是叫我不要这么投入,而是去让香港把他的感受传达给我。 按理来说这会让我对香港有更多的期待,但是换个角度我的确不会这么伤心了——当一件变得事身不由己,人都是避之不及的。如果他不上心,那就不会再有摩擦,自己也很少能再去感动自己了,也算是一种保护吧。 他在告诉我保护自己。 “我的荣幸。”他说。 一天后我回去提前迎接新市长上任,新加坡一不做二不休买了张我旁边座位的飞机票,我们专程把登机这天时间拿出来光明磊落的享受了一次机场游泳池。我跟他在游泳池玩了半天,他还无情的嘲笑我游泳技术不如他。我甚至去修了一下头发,把整个机场给玩了一圈,满意的躺在沙发上差点睡死过去。 我告诉他,这里和他本人在我心里并列新加坡No.1。 早知道你这么好哄直接就把你圈在机场养。他笑着说。 我呵呵一笑:“你可以认真的考虑一下。只是外面的风景不太好看,你可以把这边建设一下,有个夜景天际线什么的就更好了。” 看到这些东西我都是走不动路的。 他欣然答应:“不过这里外面是生态保护区,很难再搞发展了。” 我大义凛然的拍拍他的肩:“没事,只要你说,我有空,我是不介意在机场住个三四年的。不过你要陪我住。” “OK啊,我把家搬过来。”新加坡说。 后面我们甚至去游戏区打游戏,差点错过了候机时间。尴尬的是我的帐号是港区,只能用他的帐号和机场贵宾号。这个人跟我也偶尔约在一起打游戏,我看他帐号里某游戏最后一次的游玩时间是我约他的那次,我最后还是没有问出口。 他似乎不愿意讲,我也不想去知根知底。只是我会更加珍惜他对我的好,而且努力去掌握如何让我们之间更能拿捏一些。 只是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不粉身碎骨是无法停止的吧。 广播喊着准备登机,入口已经排起了队。 我懒得去争个先上,问旁边坐着的他:“你真的不搭?买张入场券啊?” “不搭啊,本来我就是进来陪你玩。”他拿起我的背包,把我从座位上拉起来,打趣道。“这个位置就留给你放包吧。” “你会不会太奢侈了啊。”到了这里了我还是有点不敢置信。“到时候全机场都会寻找一个没上机的李星斯乘客。” “我不在意,你听不到。”他耸肩,“下次吧,这次玩得够久了。” “快去排队吧。” 我跟他站在那里跟他僵持了一会,还是认输了,乖乖走到已经上了大部分人的队伍里,跟他挥手扯淡。他叫我到了之后说一声,我比了个ok的手势,然后把自己的手机调好飞航模式。 “阿深。” 他突然喊我,我转过头望着站在候机座位上没有过来的他。 他脚上做起了笨笨的舞步,将手伸出向前对着我,平移,回来。 布,剪刀,石头。 然后将手放回胸前的位置侧过身,头对在手的上方。 布,剪刀,石头。 我没头没脑的冲着他喊,跟我回深圳吧。 我绝对全心全意陪你玩,你想待多久待多久。 他无奈的笑着,眼里都是纵容,摇了摇头。 他目送着我一步三回头的上了飞机,转头离开了候机厅。 我在飞机上昏昏沉沉,想新加坡,想这两天发生的事,想那个临走前的520舞。这些回忆一幕幕倒带回我的脑海,我却像是失去了思考能力,任凭这个美好的印记跟我一起分享时光。 我疲倦地闭上眼睛,彷佛人还在泳池里。一份包裹着温暖的冰冷裹上四周,夹杂托起承载着疲惫灵魂的肉体,四壁的碧蓝慢慢渐变成海蓝,一切又搁浅进海洋,返回到岸边那个榴梿建筑,那些无力的思绪和悲伤的拉扯,我接连咳嗽了几声,把所有情绪梗在喉头,因为不愿睁开眼睛,视线中渗进飞机上的灯光和皮层血液暗流的透红。 一切余韵过去,现在的我早已是一个照着潜意识行动的提线木偶,身体还在运转,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随着飞机飞出这个岛屿,连最后一丝麻药都已经停止注射。 我在回转寿司里把自己的行李箱拖出来,身心疲惫的往外走。我没有让弟妹们接机,只打算回到福田的公寓,然后彻头彻尾的睡一觉。 深夜的机场除去相聚和重逢,还有的就是疲惫的呢喃。我行尸走肉的走到出站口,准备直接直前下去搭电梯,有人走到了我旁边。 我用了两秒的时间去动用肌肉看向他。他也看着我,用他这辈子没有几次的举动,望着我的眼睛。 李星斯你这人怎么老喜欢告诉人家我去哪。 还有,飞机为什么不能飞快一点,四个小时这厮不管是在香港的哪个角落都能赶过来啊。 靠。 Fin. 寫了足足十二天的愚人節文(笑) 真是嘔心瀝血,結果劇情還是亂七八糟莫名其妙。真沒意思,當個極限練筆吧。 所謂的愛就是忍著付出吧,忍住索取,無條件的付出。我很想寫出這種感覺。 能在文章裡找全我聽的所有JJ歌曲的人點文點圖給你啊!(
*posted in 2017/04/19
0 notes
taohuamobi · 5 years
Text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美国投资写道: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按照美国中产的大致定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拿到一个典型的H1b岗位,基本上就立刻中产了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应的税前年薪应该是50k起步(如入门级财会人员),一直到200k以上(如硅谷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要知道,美国的人均GDP“只有”5万多刀,每户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也“只有”5万多刀。
而对于中产阶级,美国的“理财”要远比国内复杂的情况要简单直接得多得多,因为套路非常成熟,选择也非常直接。
以下默认这个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在美国安家立业,呆一辈子。
另外,下文中涉及收入数字,都是约数,请自行按照居住地进行合理调整。如,湾区和类似西弗吉尼亚的情况,显然会有很大区别。
知识点
一切理财/投资标的,最重要的五个指标是,收益、风险、流动性、税收安排、其他限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是五项指标均完美的,如“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税收优惠/没有投资限制”。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围绕这五个指标,都是各有取舍。
对于绝大多数中下层中产阶级(50k-100k)来说,“理财”其实几乎等同于“养老”。一个比”dying to soon”更悲催的事情,可能就是”living too long”了。如果你居然能很充裕地fund自己的养老金,那么你几乎也就剩不下什么闲钱了 — 我时常隐隐觉得,这是美国上层建筑精妙算计过的完美结果:人口中覆盖面最广的一群人,不断产生new money来养着自己、养着国家,最终走的时候,也留不下任何old money来供下一代坐享其成。
一个美国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的收入,基本上就三块儿:
1,Social Security — 类似我国的统筹账户 2,各种个人账户的法定分配 — 类似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 3,个别政府/学校/机构的养老金(pension) — 类似我们父母那一代人退休后拿的“退休金”
其中,3是个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1最好不用指望,Social Security账户已经入不敷出N年了,类似于你在交的SS Tax去养现在退休的老人。
大头是2:个人账户。
进了公司之后,公司HR都会给你提供由公司sponsor的福利计划,其中的大头就是所谓401k的东西。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个mutual fund,甚至可以是你自己DIY的个股投资组合。所谓“401k”,其实仅是国税局(IRS)的Revenue Code的章节编号。在mutual fund的本质上,IRS给你提供了有别于一般mutual fund的“税收安排”:你在投资和持有401k账户的期间内,每年都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是,在59岁半之前,这个账户里的钱,你不能取出来(有例外,略过),否则要交资本利得税和额外的10%惩罚税。
这玩意儿额外的好处是,正经的公司都会给你一定百分比的“match”。好比说,你放3%的月薪在401k里,公司就承诺也放3%在你的401k账户里。这背后自然有公司吸引人才的意图,但更多的是公司层面的税收规划需求(无关话题,略过)。总之,如果一个人并不清楚该拿工资的百分之几来投401k,最起码要把公司“免费”的match拿到手 — 如果公司说能match3%,你也选了3%,这意味着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是你月工资的6%;而如果你选了1%,公司自然也只给1%,那么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只是你月工资的2%,相当于从公司那里少拿了2%的免费match。
而401k账户的限制是,这种IRS给你的税收安排的好处,不能无限制享受,每年只能在一定的限额内享受。2015年,这个限额是每年18,000刀。
从公司那里能选择的另外一个常见好处是“打折的公司股票”,以及各种期权。简单说,好比你公司的股票市价是10刀一股,公司能让你每个月以8.5刀去买公司股票,相当于当下免费赚了1.5刀/股(实际情况下,可能有限制期;另外,为何是15%的折扣,是公司税收内容,略过)
在教育机构,如大学,“401k”有另一个名字,叫“403b” — 两者除了名字不一样之外,几乎没区别。
如果一个公司的福利计划里面并没有401k(常见于小公司),可以选择自己开设一个自己的养老账户,称为“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其运作机理和税收安排,与401k区别不大。 最后,还有一个不少人可能陌生的概念:
年金/annuity/年金化/annuitize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401k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养老金”,而不是“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退休后自己花,花光了就没了,并没有“保险”的部分。而所谓年金,可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同时附加一个与投资管理方的保障协议:从我几岁开始,你每年支付我XXX的养老金,直到我去世为止。说白了,年金的“保险”作用,与人寿保险正好相反,是为了对冲这样一个风险:Living Too Long/活得太久。即:钱花光了,人还没死…
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你的401k/IRA,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年金,即并非退休后告诉你一个账户余额,而是保证你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直到去世; 2)你可以将你的401k/IRA,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资产,购买/转化成一个年金,称为“年金化”。
非要有个比喻的话:你可以认为“年金”就是一个由私营公司运营的你的self-funded pension。
总结:
401k/403b/IRA,仅是基于mutual fund本质上的税收安排。相比mutual fund,它们在投资时可以选择以税前收入投资(也可以选择是税后收入,但退休后领取时不交税,称为Roth型),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流动性受限(59岁半),投资金额受限(每年18,000的上限)
自然,与mutual fund类似,你可以去按照自己的收益和风险喜好,去选择不同的mutual fund来作为自己401k的“瓤儿” —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自己弄一个投资组合来作为401k的“瓤儿”,尽管个人并不支持任何人去犯这种神经。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就偏股票一些;喜欢低风险低收益的,就偏债券一些,非常简单直接。
对于一个年收入50k至100k的中产阶级来说,除了养老之外,剩下能做的也就只有各种保险了。这个其实应该在养老之前说,毕竟各种保险是“兜底”用的。
何谓“兜底”?如医疗保险,如果你完全没有,甭管你辛辛苦苦攒了多少钱,生个“小病”,一年攒的钱估计就没了;生个“大病”,八成你家就直接破产了。再比如人寿保险(此处仅是指term life),你万一意外挂了,你老公/老婆/娃的生活很可能就无法维持了,按揭的房子可能也会被收走,而你国内靠着你在美国收入养老的父母,经济状况估计也够呛了。再比如其他一些小的保险,依然是“理财”不可忽略的“兜底”基础。如Disability,如果没有,再万一受伤,长期无法工作,对家庭的财务冲击甚至比你挂了还要巨大,因为你还活着,还要吃饭和看病;再比如车险,如果没有,出了事故,特别是如果责任在你且对方受伤,也得赔破产;再比如房屋保险,美国几乎都是木头房子,你懂的…
好在这部分的操作都很简单直接:车险是强制的…房屋保险也没几个钱…靠谱的公司都有很好的医保计划(自己负担的金额每月从100刀到大几百刀不等)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人寿(此处特指term life)和Disability也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且都很便宜,属于“给丫碎钱”级别的便宜。
总之,在美国,各种保险真的不能缺少,否则任何一点儿屁事儿降临在你头上,对你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冲击,都是毁灭性的。
以上基本上就是一个税前年收入在50k-100k的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的全部了。
而如果一个在美中国人,个人/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00k以上,甚至有往“小富”级别靠拢的迹象(典型如夫妻双方均为码农、金融、各种硬技术、统计分析、医生、律师等等),各种“兜底”的保险自然不在话下,而类似401k之类的账户八成也放满了,那么接下来,可能的“理财”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
01
让自己的医保更给力:如更大的医保范畴、更低/没有自费部分、更高的保额、更广的“高级诊所覆盖”和优先、全方位的牙医、眼科险,等等。
其中,何谓“更给力”?无外乎那几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覆盖面更广;deductable更低甚至没有;没有co-pay;co-insurance比例更低或没有;out-of-pocket limitation更低;等等。
但“更给力”也并不意味着“更好”,因为这背后永远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游戏:“更给力”也意味着保费“更贵”。于是,具体选择还是要看个人/家庭的具体需求和身体状况而定。
再有就是对基本的几种医保类型有概念上的了解:
PPO:适合全美各处走动的人,或者懒得找个固定的“primary doctor”的人 HMO:凡事都需要先去找你的primary doctor,然后TA搞不定的话,需要refer到别的医生那里 EPO:类似PPO,但范围不是全国,而是当地
至于牙医和眼科,也是取决于具体的喜好:你若并非典型的美国人,即对牙齿美观/健康并不是很在乎,甚至已经如我国很多中年人一般,牙齿早就没救了,那可能确实也没必要;再比如说,如果你经常回国的话,眼科保险可能也没必要,毕竟潘家园要比什么Davis Vision之流要给力得多。#论发展中国家“优越性”#
02
从美国最靠谱几大人寿保险公司(全美这样的公司不超过5家),搞一两个大额的permanent life insurance(即国内所谓“储蓄型保险”?)。其与term life的区别是:
term life: 纯粹的兜底工具,每月的保金直接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于是在年轻的时候非常便宜(20-30刀/月,对应100万刀的保金),没有“投资”的部分,于是如果意外始终没有发生(希望如此),所有交过的保金,都仅是费用。仅适用于20-4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再往后,保费会贵到你无法承担。(这很好理解:一个100岁的老人,如果上100万的寿险,他当年的合理保费是多少?答案是99.9…万)
permanent life: 100万刀的保金对应的保费不是20-30刀每月,而大体是400-500刀/月。但这400-500刀之中,也确实仅有20-30刀是纯粹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而剩下的部分,都进入到了该保险公司一个大到大几百亿至几千亿美金的资金池里,进行险资的投资管理。其逻辑在于,随着你在这个险资池里的份额越来越多,你100万刀的保金,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你自己在险资池里的储蓄和投资收益来自我保证的,从而你支付的纯粹对应精算层面的意外死亡概率的纯费用部分,会越来越低。于是,哪怕你的保单持有到了很大年纪(通常会被持有至自然离世),这部分纯费用也依然能维持在很低的层面,且会越来越低,而不会像term life一样,到了40-50岁,就贵到你负担不起。
与此同时,你的份额在险资池中增长的同时,精算师会给你一个称为“现金价值”的数字。这个数字,你可以大体上认为类似于你401k中的资产: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而59岁半之前不能取出来(但可以以此金额为抵押物去做用途不限的贷款)
对应理财/投资的“五个指标”,其与典型的mutual fund的区别如下:
1) permanent life:险资池大到几千亿刀,其投资标的遍及你能想到的全球所有投资品(整个账户都是SEC exempted,爱干啥干啥),甚至是整个公司。最优秀的公司的收益率能到8%左右,且险资池风险能控制到美国国债的水平。这8%的收益率只有你死后(意外或老死),由你的家族享受。你自己生前能享受的部分只有精算师给你的4%-5%的“现金价值”部分(这部分的风险,类似于checking account)。持有期间不交资本利得税,59岁半之前变现受限制。放在信托里,死后的保金不是遗产的一部分,不交遗产税。
2) mutual fund:单个fund大点儿的几十亿刀,其投资标的有明确的限制(股票/债券,不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最优秀的公司的典型收益率能到6%-7%,对应风险…不大不小。几乎可随时变现,但每年都需要交资本利得税。死后的账面余额算作遗产的一部分,计算遗产税。
于是,在美国,permanent life insurance主要就是三个功能: 1,如同term life,年轻时hedge意外挂掉的风险; 2,利用“现金价值”做临时资金融通和退休金补充,类似一个几乎零风险,但收益被限制在5%的401k; 3,遗产规划:免税留给后代/家族一大笔钱。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绝对是个好东西,但在美国,依然是个大坑,主要原因是公司和从业人员素质太参差不齐(貌似情况与国内类似)。
perm life和mutual fund是彻底的两种“生物”,满足的也完全是不同的财务需求。投资mutual fund是为了在更高风险下追求高收益和高流动性,perm life却是为了在低流动性下保证高收益和几乎无风险。Perm life最大的优势是能让你的资金进入几千亿的险金池中运作,已达到甚至5以上的sharpe ratio;而不是如mutual fund一般,让你的资金进入顶多几十亿规模的投资池,来维持最高1.X的sharpe ratio。
03
各种金融市场投资。这里指的是没有任何税收安排和流动性限制的金融投资,如自己炒股、投资mutual fund,通过money manager开设管理investment account等等。
有关自己炒股,怎么说呢…个人态度始终是不建议几乎100%的中产阶级碰个股,除非你仅是炒的玩儿而已,或者你自己真的有bulge bracket或美国各大buy-side们的research and trading power。
有关炒股,有两套很经典的说法:
1),S&P 500在近20多年里的平均回报是8%多一点点,但波动如过山车一般。而在这漫长的5000个交易日里,去掉其中最好的20个交易日,这个数字就变成4%左右了;再去掉20个,就是2%不到了;再去掉20个,直接变负数。
2),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一年翻几倍”的例子,但首先,那些更多的“一年亏到底”的人,是不会四处宣扬的,于是市面上只有“一年翻几番”的传奇故事;其次,机构完全能做到高杠杆下几天就翻N倍,但是没有用。美国最激进的大机构,也无法保证高于10%的风险可控trading回报。而如果一个人真的能保证,不用“一年翻几倍”,而仅是“每年增长20%以上”,那么他就是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很快就能是他的了 — 要知道,巴菲特可不只是玩儿股票债券,人家可是动不动就买下整个一个公司作为子公司来玩儿的。
所以,如果你就是特别喜欢炒股,特别自信自己是股神,也是没关系的事儿。我更相信统计事实,也只会基于统计事实去说话。而对于个案的个体能力和喜好,我没有能力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对于这样的有自信的朋友,我只会真心祝福他们一路好运。
有关mutual fund,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全美靠谱的公司也就那么10来家左右。随便找一家,做个风险测试,把钱放里面就是了。这适合闲散资金量在几万刀至几十万刀级别的投资。通常有front-load fee或back-load fee,视风格而定,有高有低。
而具体的fund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于是,私信求别问)。好比说,如果你的资金量就几万刀,喜欢高收益,同时对高风险引起的低流动性(好比,不急着用钱,于是这两年大盘跌得很惨,你也不在乎,因为过几年总能涨回来)表示不以为然的话,那么直接找最大的那三家fund,随便搞个大盘ETF就挺好。而如果你对风险极其敏感,或者,对流动性要求很高,那自然就不能持有重股票的大盘ETF裸奔。总之,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而永远是一个收益、风险、流动性的个人喜好均衡。
但在单一fund级别,个人确实也如不少朋友一般,更认可Bogle的那套理念:通过high trading来试图进行fund内部个股/个债(而不是asset classes)的rebalance,哪怕模型正确,friction也会把并不能保证的收益或风险的好处统统淹没。如果想降低一个被动fund的风险,少股多债就是了。
如果可投资资产达到了几十万刀,上不封顶,单一mutual fund对应的风险就无从hedge了,就可以考虑找一个美国大买方或者卖方下的wealth management(或private bank)开设一个discretionary investment account。设定好你的风险喜好和收益期待,然后就不用管了。在这一层面,money manager(其实是一个超级大团队)会一低频做rebalance,但这种rebalance就已经不是个股/个债层面的事情了,而是在以下的四个层面上:1,行业;2,资产类别;3,基金公司;4,全美最优秀的基金经理。
背后的逻辑,其实异常简单:一个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果超平均表现了几年,就应该“卖掉”它们了,而转配给那些连续低于平均表现好几年的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其中,“基金经理”略微妙,因为一个基金经理如果连续几年表现糟糕,有可能并不是TA的正常波动,而是TA发生了一些人生/心情变故 — 是的,我们真的会研究这群人的私生活!)
这些investment account的“坏处”在于每年的管理费,好处在于这些大机构会利用自己的buying power去给你配置你个人根本拿不到的投资品,如首发的municipal bond,甚至是66刀一股的阿里巴巴,或者以更低的front load fee去给你组mutual fund的portfolio。总之,只要资金量足够,你能得到的好处比那点儿管理费多得多。(好处往往并不是从“更高的收益”一侧反映的,而更多的是从“更低的风险”来体现。)
这里,买方和卖方的区别,如果有的话,可以简单粗暴总结为,卖方(wall street那帮人)会更激进一些,fee也有可能略高,更适合“近期需要抓高增长然后变现”的目的。同时,最大的几个卖方的入门门槛可能更高,如一千万美金;买方会相对保守一些,fee也有可能略低,入门门槛也基本是几十万起也OK,更适合“把钱放那儿就懒得管了”的目的。虽然我对卖方那种bling bling的风格始终并不太以为然(如从新泽西往曼哈顿看,那座金色的大楼始终灯火辉煌 — 你看到了fame,我看到的却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cost — 这是在烧你的钱~),但依然,不论是哪一方,只要是排的上名号,都非常靠谱,其从业人员也是我认识的最靠谱的一群人。
总之,但凡涉及“投资”,比“收益”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风险”。于是,���议在看收益之前,起码要了解一下其对应的“单位风险收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国内这些年风起云涌的所谓“P2P”。
在当下银行利率非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只给不需要贷款的企业放贷款的大环境下,其存在或许有些许合理性。但是,投资者要非常清楚地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清楚地知道SP500的长期回报是8%-10%,同时你也能清楚地知道这对应的标准差是“百分之十几”,于是,你可以做出符合你喜好的理性选择 — 在承担清楚的风险的同时,享受对应的收益;但对于P2P这种东西,你只知道一个对你并不透明的“利益链条”人为给你的收益是好比10%,但你根本无法了解其背后对应的风险是什么级别 — 没人知道,因为没有数据,更没有统计。于是,不管你的决策是如何的,投资结果是如何的,其性质都是“感性”的,即,这是在赌博而已。
04
这个话题其实在上一个部分,即50k-100k收入范围,就应该提及:子女教育。这部分很简单:如果你想让你的子女在本科前上私立,想让你的子女上最好的本科,那么教育支出会非常贵,贵到吐血。随便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就知道了:在中国,最优秀的几所大学的非特殊院系,每年的学费不到1000美金,四年下来只有3000多美金。同样级别的大学,在美国对应的数字是四年20-30万美金。且,正常美国人,起码会生2-3个孩子…我之前跟老美说,当年我妈两个月的正常薪水,就足够让我在中国最好的高校读四年书了,结果老美们都以为我妈是大贪官,你感受一下…
解决方法也没啥,思路类似于401k:给你税收优惠,但只能用于教育,否则要罚款云云。各州政府都有类似的计划,由各个私营公司运营。关键词:529 plan;Coverdell,等等,自行google就好。
05
如果已经是“小富”了,或预计会留下很大一笔征税遗产(好比有大概上千万刀以上的资产),可以尽早设立不可撤销信托(trust)来规避遗产税。
06
个人觉得,如果人在美国,然后个人/家庭收入已经在100k-200k甚至更高的级别了,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必要的内容(各项保险,养老,子女教育)之外,相比于成天琢磨着怎么省下更多钱来做投资,更好的理财方式其实是“享受生活”。喜欢大房子,那就买个大房子;喜欢好车,10万美金就能全款买一辆BMW M6或Nissan GTR R36;喜欢出海钓鱼晒太阳,10万刀也能弄个还不错的小游艇;喜欢高尔夫,全国打到吐血;再有就是全球各处旅游种种。
毕竟两国发展阶段不一样,而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维持生计”层面,而是在于“小富”之后的生活质量:国内诸多概念上“巨富”才能进行的奢侈娱乐活动,在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和“小富”们就可以以白菜价来更高质量地体会了,何乐而不为?
很多时候真的需要去静下来想一想: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房产投资你打算什么时候说啊?!
OK,这就说。
我并不明白为何我国同胞是如此热爱房产。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感?还是因为小农意识的传承?还是仅是把我国前十多年的一线城市房地产经验不加甄别地就复制到了美国?
简单说吧:在美国,民用房地产(而不是商业地产)的综合价值增长率,几乎跟平均通货膨胀差不多,即2.5%-3%。而对应S&P500,这个数字是8%。且,民用房地产的波动,一点儿也不比股市大盘小;且,波动周期可能要长得多,即你若处于谷底,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涨回来;且,持有成本很高 — 房产税;且,你作为个人,并无法投资美国房地产“大盘”,而仅能够购买一至几处房产,其个体对应的风险比大盘更大。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把大量的资金(几十万至上百万),冻结在了一个“个股”上(单一房产,流动性很差),仅享受了通货膨胀率一般的收益,还要承担一点儿也不低的风险,以及永远跑不了的摩擦(房产税)。这是图什么?
有些人说了,加州某些地方的房子在疯涨。嗯,是,疯涨,但这就跟你买了一块玉一样:市场在疯涨,是因为有人追捧;但只有你卖出去,收益才能实现。但你若觉得还有疯涨空间,怎么可能舍得卖?于是你动了卖的心思,自然就是觉得疯涨得过头了。而如果你这么觉得,很可能大家早就这么觉得了,于是大家都想卖。大家都想卖,谁又来买呢?没人买,都想卖,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笑”的是,房地产对应的所谓“疯涨”,才是个什么级别?一年翻一倍,人们就激动得不得了了。可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找一个几天翻一倍的个股,分分钟的事儿。你既然如此喜欢“疯涨”的感觉,为何不玩儿得彻底点儿,直接去炒个股呢?个股流动性还高呢。
还有些人说,投资房产是为了出租,算上租金,收益还是不错的。首先,你要能租出去;其次,你要不怕那个麻烦,除非你花10%-15%的代价去雇物业替你管理;最后,美国常年租售比平均在20倍至50倍左右,对应的无摩擦回报也就2%-5%,算上value上涨,综合也就5%-8%。然后扣了房产税,扣了修修补补或物业管理费,扣了空租,就算不考虑你房产value本身的巨大不确定性,还剩下多少了?
结论
在美国,房产投资仅对两类人有意义: 1,真正搞商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和运营的投资方; 2,巨富。除此之外,对于中产阶级,房产就是妥妥的消费品。即,你想要提升生活质量,才应该考虑去买一个更好的房子,或买几处房子。而如果仅是想要投资
请牢记: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国家。
于是,哪怕你就是对投资房地产感兴趣,也应该去选择放一部分资金在REIT里(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而不是自己赌着身家去趟浑水。
事实上,美国政府始终都在用你能想到的各种工具,限制人们把大量资产冻结在房地产这个蓄水池里。而作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更是在全力避免大批民众可以通过收租金来过上理想的生活。(美国政府的画外音:别赖在家里,都给老子工作去!创新去!实现美国梦去!)。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发达的经济体,特别是美国这个可以全球印钱的经济体,最担心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金运转不良,民众统统躺在old money上过没有追求的日子,以及结构性丧失social mobility。
总结:
1,下层中产阶级: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401k-403b-IRA/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开始为子女教育存钱/ 买个不错的房子。
2,上层中产阶级/小富: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升级医保/ 401k-403b-IRA放满/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子女教育基金/ 买个很棒的房子/ mutual fund/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多花钱来享受生活/ 投资个业余的小生意。
3,“富豪”:各种全方位的全面保险/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不可撤销信托/ taxation planning/ 实业和商业地产投资/ 子女教育投资/ 各种花钱来享受生活/ 政治献金/ 慈善。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如何投资 - 最新主题 http://bit.ly/31BXipt via http://bit.ly/2XK2ANj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