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八百万线上娱乐城 济州赌场
haiuohv955 · 1 year
Text
Tumblr media
0 notes
gravitysworm · 4 years
Text
疫情下的美国工作:居家办公、零工经济与自动化
澎湃“疫论·劳动”版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98738 
发布以后看到最新消息,由于对劳工补贴和保护不够,Instacart平台旗下的代购员已经计划举行全国大罢工。
正文:
近日,为缓解新冠疫情导致的失业危机和全球供应链上的破坏,美国官方不断升级经济刺激方案的规模,最终拨款高达2万亿。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计划,是给每位纳税居民1200刀的紧急支票补助。推出这种略带全民基本收入色彩的项目,说明疫情所解锁的一系列社会危机,已经危重到盖过了党派的争议。疫情下横扫全球的居家办公社会实验,赋予一部分人探索新工作、学习、生产模式的同时,也让更多行业无法不出行的劳工面临隔离即失业破产的命运。初步调查显示,美国截至3月中旬已有18%的人口因为疫情失业或工作时长减少,这一数字还将随着疫情的深化而上升。疫情打碎的不仅仅是稳定生活秩序的幻象,也注定要促发更深远、长期的工作场所、公众心态和经济模式的裂解和转型。 
居家办公中的职业隔离
美国疫情的蔓延,让居家办公和视频会议成为了白领标配,也让低薪服务业的脆弱性在危机前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否可以居家工作,成了进一步撕裂阶层鸿沟的引擎。 
与中国一二月的情况极其类似,美国的酒店业、餐饮业、娱乐行业特别是小型本地企业在三月经历了大崩盘,直接受影响的劳工占到工作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果说健身教练和艺术家拥有较高的文化资本,还可以勉强通过网课赚点零花钱,餐饮业雇员却不存在这个选择。在主要城市下达封城令前,很多地区的餐馆和酒吧流量就已经跌到了谷底,大量合同工、小时工被解雇和停薪,绝大部分都没有带薪休假,近一半都没有医疗保险。美国私营部门中,只有30%的低收入职业可以修病假,相比之下高收入职业的比率为93%。即使雇员幸运被留用来处理外卖订单,大幅削减的小费也会让大部分服务生无法维持生计。通过虚拟小费罐(Virtual Tipping Jar)给失业的餐厅雇员募捐,是近日美国各地防疫自组织的核心项目之一。以城市为单位,餐馆劳工可以在共享文档上列出自己的基本信息、餐厅名字和电子钱包,接受顾客的打款。 
服务业的停摆迅速反映到了失业指标上。过去半个月,几乎所有州的失业补助申请数量都在急剧飙升。在纽约和新泽西,潮水般涌进的失业申请让两地劳工局的网站和热线一度停摆。在俄亥俄州,非必须场所的关闭导致政府两天内收到五万名失业申请,是往年同期的二十多倍,这种烈度早已经超越了2008年金融海啸带来的震荡。失业趋势如此惊人,以至于各州劳工部门在考虑推迟发布最新的数据。 
Tumblr media
可以居家办公的人口集聚于高薪行业
低薪服务业的遭遇,进一步折射出居家办公的例外而非常态性。根据劳工部的统计,全美劳动力即使早就去工业化,目前也只有29%的非农劳工有条件居家办公,而那些没法在家工作的职业基本都集中在受到极大冲击的低薪服务业。居家办公人群的相对高薪、高教育特质,也意味着在种族上的职业隔离,白人和亚裔能够远程办公的比例高过非裔和拉丁裔。由于大量就业于科技工程领域,37%的亚裔可以远程工作,这个比例对非裔和拉丁裔只有20%和16%,而后者私家车拥有率更低,通勤时间更久,对公共交通依赖性更强,因此居家办公特权和接触病毒几率本就呈反比。再者,由于非裔和拉丁裔存款更少甚至很多人负债,即使同样遭遇灾难性失业,他们也会更快陷入绝境。 
在疫情发生前,美国全天居家工作的劳动力比例大约为5%,也即800万人。假设疫情让有条件的人全部选择远程办公,也只新覆盖到人口的不足四分之一。一些州强制规定半数以上人口在家办公,对很多人就意味着在家失业。传媒和硅谷所津津乐道的大规模远程办公实验,根本不能代表疫情下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零工经济的雪崩
对比传统服务业的大规模停薪失业,处在传统雇主雇员结构外的零工经济(Gig Economy)则面临着收入骤降或劳工权益的进一步倒退。主要城市封城后,叫车平台订单基本消失。还在其他城市坚持接单的劳工,由于公司不负责医保和提供医疗防护,不得不自费购买价格翻倍的口罩和手套。餐厅堂食的关闭,也并未反向带动外卖需求的上升:大部分人都在本地超市的大抢购中囤积了足够的余粮。走投无路的餐厅已经要求外卖订餐等平台帮忙售卖礼品卡来维持现金流。 
此次疫情危机,几乎所有零工平台的主要应对策略,不是出台补贴劳工的政策,而是增减应用功能和算法规则,来试图改变消费者与劳工的互动模式,这和英国官方笃信的轻推理论和游戏化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跑���平台TaskRabbit降低风险的方式,是直接把顾客的任务取消费用给免除。这虽然可以鼓励有症状的顾客及时取消订单,却让劳工面临白跑单和被恶意销单的风险。Uber和Lyft平台的方式则是粗暴把拼车功能直接拿掉,这降低了乘客间传播病毒的概率,却未必让劳工更安全。由于拼车比单人订单时薪高,为了获得同等的收入,司机必须完成更多的订单才能下班。考虑到上涨的订单需求和手下愿意继续工作的劳工数量不匹配,超市代购服务Instacart直接取消了低评分购物者获取订单的限制,来鼓励平台劳工在疫情期间多接单。零工平台们仅仅通过调整后台代码,就可以声称为防疫做出了贡献。 
3月17日通过的全国性紧急援助法案,强制规定零工经济平台应给予劳工最多14天的带薪病假。但在绝大部分州,网络平台劳工都没有合法的雇员地位。加州今年1月生效的AB5法案将Uber,Lyft和Doordash劳工视为正式雇员,但目前零工平台通过上诉等渠道,纷纷拖延执行这一规定。19日,愤怒的司机在Uber总部门口聚集,抗议公司不提供薪资补偿,这大概是各地宣布封城后的第一次线下集会。即使获得雇员地位的承认,如果减少的收入来自于订单不足、平台规则更改、或者在家照看孩子的义务,劳工也无法获得任何补贴。即使幸运因为感染获得两周带薪病假,由于绝大部分零工雇员要么没有医保,要么加入的计划自付额度很高,在天价账单前薪资补偿也是杯水车薪。 
但疫情归根结底,也只是既有并发症的显影器。即使在今年以前,整个零工经济的运行模式都已无法持续,低价便利与保护劳权成为跷跷板的两面不可兼得。算上油费保险等投入成本和等待客户的时间,所有零工平台劳工的实际小时工资都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随着时间推移,零工经济的相对收入也在下滑,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打多份零工才能过活。基于全美27个主要城市的网络零工平台数据显示,从2013年2018年,仅出行平台司机的平均收入就跌了一半以上,在一些城市的跌幅更是超过七八成。由于生活成本高企,小时工资停滞不前,全职工作已经无法维生,大量之前的全职劳工被迫找了别的工作,因此只有换成兼职。出行平台的劳工流动率也高得惊人,2017年一项研究曾估计只有4%的Uber司机工作满一年还在坚持。 
即使把小时工资压到最低,赶走大量全职司机和解雇内部程序员,Uber和Lyft还是只能靠一轮又一轮的风投过活,创办至今从未真正在账簿上盈利过。在社会学者、Hustle and Gig作者Alexandrea Ravenelle看来,多以灵活、就业共享共赢为卖点的零工经济,本质上是包装成进步的倒退(a movement forward to the past)。 
讽刺的是,零工经济在过去十年的崛起,本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资本主义自我调适的结果。估值10亿以上的科技独角兽公司们,试图把被主流经济结构甩下的不稳定就业人群吸纳到自己的盈利体系中,一边宣扬自己高效解决就业,为波动型经济带来缓冲区,一边用参与、自主、社区等进步派理念,把经济风险由企业转嫁给劳工。在技术民族志者Alex Rosenblat看来,零工平台是在把一种较高的职业地位和标签,强行与更低的经济回报、更高的职业风险相捆绑,最终打造出一种类似于用爱发电的自我剥削意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这类困境解决模式,终于在另一场危机的滩涂上土崩瓦解。 
疫情与加速的自动化
传统零工经济模式的破产促发的更深远的转型,还在于未来服务业中全面加速的自动化。与全世界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地带中国相比,美国机器换人的规模本并不大,机器人的密度也远低于日韩。中国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可以更方便地雇佣科技公司进行AI和大数据开发,隐私保护的不健全也使得面对疫情时,从面部识别到体温枪等各种自动化手段可以无障碍推广到全国。2月,中国浙江也率先采用了无人机来递送医疗物资。虽然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众多,自动化在美国都市空间的入侵速度却并不高,因为城市经济长期依赖大量低薪服务业人口,来保证周边高薪金融科技白领的日常所需。各种服务业和移民工会,也会确保它们旗下的劳工至少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不会轻易被机器所裁汰。然而,新冠病毒的来袭,无疑改变了企业衡量经济风险的天平,使其进一步意识到都市人员流动的危险和自动化的优势。 
为了避免医护感染,美国第一名新冠病例就是由医疗机器人进行隔离治疗,病人通过机器人与治疗医师沟通。尽管社区传播并未因此被阻断,使用机器人的思路可能在未来被大规模效仿。病毒在金属、木制品等表面依然可以存活数小时至数天,但机器人比人类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显然是低多了。除了养几个维护机器的员工,企业也不再需要为机器人突然病倒而担忧。 
事实上,美国多数企业面对疫情的举措,从餐饮、银行业的应用交易和免下车服务,到健身领域的家用智能健身器,就已经体现出自动化取代人力的色彩。2月末,亚马逊在疫情严重的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只有清洁工和管理员的全自动结帐超市,顾客的购买由摄像头自动记录和扣款,不需要结帐即可离开,最大程度避免了人群的排队聚集。亚马逊正试图将这项技术卖给其他零售商,让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加速取代目前美国社会尚存的350万收银员。 
年轻一代对机器换人接受甚至推崇的态度,也在推着自动化的浪头往前冲刺。以上述自助结帐技术为例,就可以看出不同代际对自动化的支持度呈现极大差异。商业调查公司CivicScience于2018年做过统计,当收银员和自助结帐台均存在的情况下,35岁以下的受访者只有不到四成会选择收银员,而在55岁以上的人里,这个比例却高达四分之三。 
刨除老年人学习新技术的陡峭曲线,千禧一代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偏好也在重塑着美国未来工作的前景。传统社会学和管理学理论预设人们渴望更多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星巴克等美国咖啡店设置店内工作休息区,就是依据普特南式美国公共生活衰落、急需重建公共空间的假设。二十多年后,WeWork抱着同样的哲学在全球城市中扩张,希望新经济下原子化的科技和文创劳工通过在开放空间集体办公交友,重新回归线下沟通和公共生活。甚至SoulCycle这类健身俱乐部也曾打着白领社交而非锻炼的口号。 
但年轻一代的选择却打碎了这套理论。他们需要的不是真正的沟通,而是周围有陌生人一起孤独的感觉。比如社会学者David Grazian在调研美国多个WeWork共享办公空间就发现,大部分用户只是为了端着咖啡、抱着电脑在一边独自工作,对空间提供的啤酒畅饮、社交活动不感兴趣。在零工经济下,选择不沟通甚至成为了一种可以单独加价的商品。2019年,Uber推出了新功能“安静模式”,乘客可以让司机不和自己主动说话,但只有单价更贵的Uber Black和Uber Black SUV才能开启。 这完全倒置了整个服务业依赖于情绪劳动加成的逻辑,主动减少而非购买情绪劳动服务成了一般大众更主流的选择。如果普通劳工能够提供的人际沟通都成了负资产,无人驾驶看上去才是更自然的未来。 
Tumblr media
Creator的汉堡机器
也许正是因为年轻人群对自动化的高接受度,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空间冒出了机器人的身影。早在2017年,创业公司Creator就在旧金山开设了第一家全自动汉堡店。因为节省了人工成本,门店卖的汉堡单价更偏宜。2018年,Cafe X推出了机器人咖啡师,每个机器人每小时可以做一百多杯标准意式咖啡,现在它们在圣何塞和旧金山机场都设置了分店。机器人调酒师虽然还未普及,但已经出现在赌场、邮轮、自动驾驶汽车等处。不出意料,这些高自动化的服务业公司受到疫情冲击较小。Creator针对此次疫情的声明,也反复突出了其自动化流程减少病毒传播风险的特色。 
对人工的需求当然不会在短期消失,而只是在不同工作间流转。因为疫情和自动化减少的传统服务业岗位,会逼迫更多人加入更无保障的零工经济大军。Instacart计划在未来三个月招募30万代购员,来替居家办公的人群采购超市物资。消失的零工经济岗位,又会进一步将人从城市空间的前台推向幕后。换言之,在都市空间和其他人直接沟通的工种变得稀有,在电商仓库操纵监督分拣机器人,在电脑屏幕后分析处理软件的职位又会陆续增加。近日,由于网络订单暴增,亚马逊仓储中心新招募了10万人,很多是因为疫情而濒临失业的劳工。与此同时,因为太多的人工审核员轮班休息,各大社交平台的删贴机制均出现故障,对机器自动审核的依赖导致无数帖子和账户被错误封杀。机器依然需要人工来调控,但随着劳工从城市公共空间褪去,剥削也变得更为隐蔽。 
目前,美国官方的紧急救助方案与无条件的UBI存在着根本性区别。不像UBI的无条件发放,支票补助只囊括了符合标准的纳税人,按照报税额度确定资格,这虽然针对性排除了高收入群体,却导致因为种种原因不报税的人难以拿到补助。依赖复杂的税务系统也将极大延后支票的发放,导致更多人在补助到款前就资不抵债。在共和党推出的一个前期方案中,低收入群体甚至只能拿到中产一半的补助额。 
不像每月按时发放的UBI,美国纳税人的支票补助有且只有一次,总体救助计划也以本年末作为期限。官方依然将当前的疫情比喻为例外状态,而非长期不可逆的总体型质变。然而,即使疫情退散,需求回弹,美国的城市经济也很难再复原成过去的样貌。被取代的服务业劳工只有一部分还会回归岗位,零工经济在不可持续的资本积累模式下也将进一步自噬。人们对人际沟通和公共空间所自带的风险将有不同以往的预判,这种预期将进一步重塑这个社会工作场所的政治。
2 notes · View notes
inmatts-blog-blog · 5 years
Text
氪星晚报 | 微信小程序可支持实现AR效果;三星回应架构变化:正常调整,与裁员没有直接关联 ;阿里AI开源新一代人机对话模型
大公司 微信小程序可支持实现AR效果 36氪获悉,今日起,微信小程序正式支持实现AR效果,并正式向品牌商户、AR引擎服务商开放接入。同时首个支持AR动态试妆的美妆品牌小程序“阿玛尼美妆官方精品商城”也正式更新上线。小程序AR可在彩妆行业、美发行业、时尚行业、零售行业等多领域进行场景尝试。 360小程序开放公测,主打PC大屏场景 360联合旗下360浏览器、 360导航、 360搜索、 360安全卫士、快资讯全线产品,开启了360小程序的公测并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平台。与微信小程序不同,360小程序是基于全场景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主打的是PC大屏场景。360宣布整合旗下浏览器等八大入口,宣称是有5亿用户和百亿流量。另外还会联合360投资部成立7亿元小程序孵化基金,对有创新潜力的开发者和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凤凰网科技) 华为2019年开发者大会将于8月9日开幕 近日,华为官方网站发布了2019年开发者大会邀请函:北京时间8月9日至8月11日,华为面向全球开发者的2019年开发者大会将在东莞松山湖举行。今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华为将携手1500+合作伙伴探讨华为终端生态的未来可能性。(证券时报) 北京联通携手华为开展NSA/SA组网方案试点 近日,北京联通联合华为公司在北京邮电大学精品示范区进行了NSA/SA组网方案、大容量业务验证、8K VR连续体验等试点,为5G正式商用打下基础。(证券时报) 诺基亚:被台湾之星选为其筹备5G网络的独家供应商 诺基亚表示,被台湾之星选为其筹备5G网络的独家供应商,以扩展器LTE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新的解决方案还将帮助台湾之星提供窄带物联网服务。(彭博) 三星回应架构变化:正常调整,与裁员没有直接关联 据财新网报道,三星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6月初,三星电子将此前的23个分公司架构,调整为11个分公司28个大区。三星方面回应陈称,本次架构调整为正常业务调整,与裁员没有直接关联,希望媒体客观看待此事。另外,三星表示,有关第二季度业绩的最终详细数据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公布。若第二季度财报与业绩展望数字相符,三星将连续第二个季度运营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一半以上。(界面) 支付宝未来10年将拿出10亿支持中国女足发展,并删除所有商业权益 近日,支付宝宣布,未来10年,支付宝将拿出10亿来支持中国女足的发展。这10亿元将主要用于4个方面:中国女足国家队的训练水平提升、女足球员伤病保障及退役转型、女足技术发展及教练员培养、青少年女足运动推广及发展。这是中国女足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数额的赞助,但并非商业赞助,支付宝主动删除了所有商业权益,这项赞助不包含体育赞助里常见的各项商业合作。(界面) 京东:社交魔方618期间增粉5900万 36氪获悉,618期间,京东社交魔方通过60种社交玩法工具,帮助商家提升店铺增粉、店铺引流、商品预约、销售转化等全链条能力。京东社交魔方同比2018年增长40倍,吸引了近2亿人次参与,免费体验玩法,累计超过10000家商家参与,累计增粉超5900万,增粉大于10万的品牌多达127个,访问用户累计带来直接成交超7000万元。 本田汽车计划在2020年实现“3级”自动驾驶实用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田汽车宣布计划在2020年实现“3级”自动驾驶实用化,即在有限条件下实现驾驶自动化。比如,在高速公路拥堵时,驾驶员即使不操作方向盘,车辆也能自动调整车距等等。本田没有透露具体的产品计划。(TechWeb) 上汽集团高层变动:王晓秋将继任总裁,祖似杰等三人拟升任副总裁 7月4日,“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刊登的一则“上海市市管干部任职前公示”的消息显示,现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王晓秋,拟任市管企业正职。这意味着,王晓秋将接替陈志鑫,成为上汽集团总裁。与王晓秋一起提名的,还有现任上汽集团代理CFO卫勇、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祖似杰、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杨晓东。(每日经济新闻) 小米回应Mimoji主题曲抄袭苹果:相关运营团队出错,正进一步调查 36氪获悉,针对有微博博主质疑称小米Mimoji宣传页出现苹果Memoji的广告视频,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回应称,“经查的确是相关运营团队在京东平台页面上传过程中出错,上传了错误的内容。内部正在进一步调查并将严肃处理。” 投融资 福米科技完成新一轮2.5亿元融资 36氪获悉,证券领域金融科技公司福米科技正式宣布完成新一轮2.5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歌斐资产独家战略投资。福米科技创始人、CEO王安全表示:“本轮融资将和此前一样,主要投入到产品升级及技术研发中,持续合规推进公司的全球化发展。” “盒子空间”获千万元A+轮融资 “盒子空间”获得浅石创投领投的过千万元A+轮融资。A轮领投方浅石创投再次投资,帮助完成了公司自成立一年半以来的第四轮融资。该公司致力于为单体酒店提供年轻化的品牌整合方案,基于人群的场景化改造方案和基于点位的流量运营体系,提升门店的售价和入住率,提高酒店坪效。(投资界) 美刻电子烟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美刻电子烟(成都掌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于近日完成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战略投资人领投。美刻电子烟创始人李天华表示,资金将用于美刻电子烟新品的持续研发、雾化技术升级及渠道建设。(投资界) 互联网啤酒品牌“鲸小酒”获得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互联网啤酒品“鲸小酒”已于近日获得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创始人蔡亦嘉表示,此次融资资金将用于优化产品供应链及拓展销售渠道,将鲸小酒产品全面推向市场。鲸小酒成立于2018年11月,以“年轻人的小酒”为定位,专注于研发生产精酿品质啤酒。目前,鲸小酒主要以线上推广销售为主,通过与抖音红人、淘宝天猫和自媒体合作,打造品牌爆款。(投资界) 新产品 阿里AI开源了新一代人机对话模型ESIM 36氪获悉,阿里AI开源了新一代人机对话模型ESIM。该算法模型提出两年多,已被包括谷歌、facebook在内的国际学术界在200多篇论文中引用,更曾在国际顶级对话系统评测大赛(DSTC7)上获得双料冠军,将人机对话准确率的世界纪录提升至94.1%。阿里基于ESIM模型研发的智能语音点餐机、地铁语音售票机等应用已在杭州、上海等地落地。 美国研究人员提出提高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方案 美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硅太阳能电池方案,通过改变钝化层材料提高硅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上限,可从目前的约29%提升到3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前发布公报说,新电池由该校人员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同行设计,利用“单线态激子裂变”原理,加强对高能光子能量的利用。(新华社) 今日观点 姚劲波:“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广告语来自微博网友 58同城CEO姚劲波表示,为了应对与赶集网的竞争,才去找代言人投广告,但不知道广告口号是什么时,刚好有人在官微下留言“这个网站太神奇了”,于是有了一个神奇的网站广告语,一用就是十年。(第一财经) 启明创投胡旭波:科创板让创业者看到了美股和港股外的更多机会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表示,科创板为国内估值在6亿美元以上的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整个创新药产业链都将获益。投资创新药的逻辑在于通过8~10个项目的对冲,即同时投十个公司,最后有两三家能够成功,就可能值很多钱;但可能其他公司全死掉了。(创业邦) 其他重要新闻 广东:酷狗音乐、艺龙旅行等42款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 广东省公安机关监测发现1048款App存在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行为,“酷狗音乐”“艺龙旅行”“语文100分”等42款App,存在超范围读取用户通话记录、短信或彩信,收集用户通讯录、用户设备上已知账号,超权限使用用户设备麦克风等突出安全问题。目前,有关监测情况已上报公安部通报属地公安机关开展清理整治。(央视) 证监会: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必须讲真话做真账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必须讲真话做真账,牢牢守住四条底线,不披露虚假信息,不从事内幕交易,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不操纵股票价格;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其提供的保荐、审计、法律、评估、财务顾问等专业服务对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各类中介机构勤勉尽责的核查工作能有效降低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几率。(证券时报) 文化和旅游部就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36氪获悉,《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游戏游艺设备机型机种分为电子游戏设备(机)和游艺娱乐设备,发放批准文件的同时,对电子游戏设备(机)和游艺娱乐设备分别发放自主生成的电子标识。将“老虎机、转盘机、跑马机等由系统自动按照概率性分配方式决定结果的”等具有赌博机特征的设备认定为含有宣扬赌博内容,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和执法监管认定标准。  每日商业精选 商业精选是36氪的一个日更专栏,每天从海量信息中精选8条要闻,帮你省时间,主编条条做点评,帮你做判断。以下是专栏的一个小栏目——小数据,查看完整内容,请戳链接订阅哦 http://dlvr.it/R7s9FP
0 notes
taohuamobi · 5 years
Text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美国投资写道: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按照美国中产的大致定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拿到一个典型的H1b岗位,基本上就立刻中产了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应的税前年薪应该是50k起步(如入门级财会人员),一直到200k以上(如硅谷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要知道,美国的人均GDP“只有”5万多刀,每户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也“只有”5万多刀。
而对于中产阶级,美国的“理财”要远比国内复杂的情况要简单直接得多得多,因为套路非常成熟,选择也非常直接。
以下默认这个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在美国安家立业,呆一辈子。
另外,下文中涉及收入数字,都是约数,请自行按照居住地进行合理调整。如,湾区和类似西弗吉尼亚的情况,显然会有很大区别。
知识点
一切理财/投资标的,最重要的五个指标是,收益、风险、流动性、税收安排、其他限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是五项指标均完美的,如“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税收优惠/没有投资限制”。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围绕这五个指标,都是��有取舍。
对于绝大多数中��层中产阶级(50k-100k)来说,“理财”其实几乎等同于“养老”。一个比”dying to soon”更悲催的事情,可能就是”living too long”了。如果你居然能很充裕地fund自己的养老金,那么你几乎也就剩不下什么闲钱了 — 我时常隐隐觉得,这是美国上层建筑精妙算计过的完美结果:人口中覆盖面最广的一群人,不断产生new money来养着自己、养着国家,最终走的时候,也留不下任何old money来供下一代坐享其成。
一个美国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的收入,基本上就三块儿:
1,Social Security — 类似我国的统筹账户 2,各种个人账户的法定分配 — 类似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 3,个别政府/学校/机构的养老金(pension) — 类似我们父母那一代人退休后拿的“退休金”
其中,3是个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1最好不用指望,Social Security账户已经入不敷出N年了,类似于你在交的SS Tax去养现在退休的老人。
大头是2:个人账户。
进了公司之后,公司HR都会给你提供由公司sponsor的福利计划,其中的大头就是所谓401k的东西。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个mutual fund,甚至可以是你自己DIY的个股投资组合。所谓“401k”,其实仅是国税局(IRS)的Revenue Code的章节编号。在mutual fund的本质上,IRS给你提供了有别于一般mutual fund的“税收安排”:你在投资和持有401k账户的期间内,每年都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是,在59岁半之前,这个账户里的钱,你不能取出来(有例外,略过),否则要交资本利得税和额外的10%惩罚税。
这玩意儿额外的好处是,正经的公司都会给你一定百分比的“match”。好比说,你放3%的月薪在401k里,公司就承诺也放3%在你的401k账户里。这背后自然有公司吸引人才的意图,但更多的是公司层面的税收规划需求(无关话题,略过)。总之,如果一个人并不清楚该拿工资的百分之几来投401k,最起码要把公司“免费”的match拿到手 — 如果公司说能match3%,你也选了3%,这意味着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是你月工资的6%;而如果你选了1%,公司自然也只给1%,那么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只是你月工资的2%,相当于从公司那里少拿了2%的免费match。
而401k账户的限制是,这种IRS给你的税收安排的好处,不能无限制享受,每年只能在一定的限额内享受。2015年,这个限额是每年18,000刀。
从公司那里能选择的另外一个常见好处是“打折的公司股票”,以及各种期权。简单说,好比你公司的股票市价是10刀一股,公司能让你每个月以8.5刀去买公司股票,相当于当下免费赚了1.5刀/股(实际情况下,可能有限制期;另外,为何是15%的折扣,是公司税收内容,略过)
在教育机构,如大学,“401k”有另一个名字,叫“403b” — 两者除了名字不一样之外,几乎没区别。
如果一个公司的福利计划里面并没有401k(常见于小公司),可以选择自己开设一个自己的养老账户,称为“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其运作机理和税收安排,与401k区别不大。 最后,还有一个不少人可能陌生的概念:
年金/annuity/年金化/annuitize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401k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养老金”,而不是“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退休后自己花,花光了就没了,并没有“保险”的部分。而所谓年金,可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同时附加一个与投资管理方的保障协议:从我几岁开始,你每年支付我XXX的养老金,直到我去世为止。说白了,年金的“保险”作用,与人寿保险正好相反,是为了对冲这样一个风险:Living Too Long/活得太久。即:钱花光了,人还没死…
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你的401k/IRA,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年金,即并非退休后告诉你一个账户余额,而是保证你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直到去世; 2)你可以将你的401k/IRA,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资产,购买/转化成一个年金,称为“年金化”。
非要有个比喻的话:你可以认为“年金”就是一个由私营公司运营的你的self-funded pension。
总结:
401k/403b/IRA,仅是基于mutual fund本质上的税收安排。相比mutual fund,它们在投资时可以选择以税前收入投资(也可以选择是税后收入,但退休后领取时不交税,称为Roth型),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流动性受限(59岁半),投资金额受限(每年18,000的上限)
自然,与mutual fund类似,你可以去按照自己的收益和风险喜好,去选择不同的mutual fund来作为自己401k的“瓤儿” —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自己弄一个投资组合来作为401k的“瓤儿”,尽管个人并不支持任何人去犯这种神经。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就偏股票一些;喜欢低风险低收益的,就偏债券一些,非常简单直接。
对于一个年收入50k至100k的中产阶级来说,除了养老之外,剩下能做的也就只有各种保险了。这个其实应该在养老之前说,毕竟各种保险是“兜底”用的。
何谓“兜底”?如医疗保险,如果你完全没有,甭管你辛辛苦苦攒了多少钱,生个“小病”,一年攒的钱估计就没了;生个“大病”,八成你家就直接破产了。再比如人寿保险(此处仅是指term life),你万一意外挂了,你老公/老婆/娃的生活很可能就无法维持了,按揭的房子可能也会被收走,而你国内靠着你在美国收入养老的父母,经济状况估计也够呛了。再比如其他一些小的保险,依然是“理财”不可忽略的“兜底”基础。如Disability,如果没有,再万一受伤,长期无法工作,对家庭的财务冲击甚至比你挂了还要巨大,因为你还活着,还要吃饭和看病;再比如车险,如果没有,出了事故,特别是如果责任在你且对方受伤,也得赔破产;再比如房屋保险,美国几乎都是木头房子,你懂的…
好在这部分的操作都很简单直接:车险是强制的…房屋保险也没几个钱…靠谱的公司都有很好的医保计划(自己负担的金额每月从100刀到大几百刀不等)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人寿(此处特指term life)和Disability也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且都很便宜,属于“给丫碎钱”级别的便宜。
总之,在美国,各种保险真的不能缺少,否则任何一点儿屁事儿降临在你头上,对你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冲击,都是毁灭性的。
以上基本上就是一个税前年收入在50k-100k的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的全部了。
而如果一个在美中国人,个人/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00k以上,甚至有往“小富”级别靠拢的迹象(典型如夫妻双方均为码农、金融、各种硬技术、统计分析、医生、律师等等),各种“兜底”的保险自然不在话下,而类似401k之类的账户八成也放满了,那么接下来,可能的“理财”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
01
让自己的医保更给力:如更大的医保范畴、更低/没有自费部分、更高的保额、更广的“高级诊所覆盖”和优先、全方位的牙医、眼科险,等等。
其中,何谓“更给力”?无外乎那几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覆盖面更广;deductable更低甚至没有;没有co-pay;co-insurance比例更低或没有;out-of-pocket limitation更低;等等。
但“更给力”也并不意味着“更好”,因为这背后永远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游戏:“更给力”也意味着保费“更贵”。于是,具体选择还是要看个人/家庭的具体需求和身体状况而定。
再有就是对基本的几种医保类型有概念上的了解:
PPO:适合全美各处走动的人,或者懒得找个固定的“primary doctor”的人 HMO:凡事都需要先去找你的primary doctor,然后TA搞不定的话,需要refer到别的医生那里 EPO:类似PPO,但范围不是全国,而是当地
至于牙医和眼科,也是取决于具体的喜好:你若并非典型的美国人,即对牙齿美观/健康并不是很在乎,甚至已经如我国很多中年人一般,牙齿早就没救了,那可能确实也没必要;再比如说,如果你经常回国的话,眼科保险可能也没必要,毕竟潘家园要比什么Davis Vision之流要给力得多。#论发展中国家“优越性”#
02
从美国最靠谱几大人寿保险公司(全美这样的公司不超过5家),搞一两个大额的permanent life insurance(即国内所谓“储蓄型保险”?)。其与term life的区别是:
term life: 纯粹的兜底工具,每月的保金直接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于是在年轻的时候非常便宜(20-30刀/月,对应100万刀的保金),没有“投资”的部分,于是如果意外始终没有发生(希望如此),所有交过的保金,都仅是费用。仅适用于20-4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再往后,保费会贵到你无法承担。(这很好理解:一个100岁的老人,如果上100万的寿险,他当年的合理保费是多少?答案是99.9…万)
permanent life: 100万刀的保金对应的保费不是20-30刀每月,而大体是400-500刀/月。但这400-500刀之中,也确实仅有20-30刀是纯粹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而剩下的部分,都进入到了该保险公司一个大到大几百亿至几千亿美金的资金池里,进行险资的投资管理。其逻辑在于,随着你在这个险资池里的份额越来越多,你100万刀的保金,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你自己在险资池里的储蓄和投资收益来自我保证的,从而你支付的纯粹对应精算层面的意外死亡概率的纯费用部分,会越来越低。于是,哪怕你的保单持有到了很大年纪(通常会被持有至自然离世),这部分纯费用也依然能维持在很低的层面,且会越来越低,而不会像term life一样,到了40-50岁,就贵到你负担不起。
与此同时,你的份额在险资池中增长的同时,精算师会给你一个称为“现金价值”的数字。这个数字,你可以大体上认为类似于你401k中的资产: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而59岁半之前不能取出来(但可以以此金额为抵押物去做用途不限的贷款)
对应理财/投资的“五个指标”,其与典型的mutual fund的区别如下:
1) permanent life:险资池大到几千亿刀,其投资标的遍及你能想到的全球所有投资品(整个账户都是SEC exempted,爱干啥干啥),甚至是整个公司。最优秀的公司的收益率能到8%左右,且险资池风险能控制到美国国债的水平。这8%的收益率只有你死后(意外或老死),由你的家族享受。你自己生前能享受的部分只有精算师给你的4%-5%的“现金价值”部分(这部分的风险,类似于checking account)。持有期间不交资本利得税,59岁半之前变现受限制。放在信托里,死后的保金不是遗产的一部分,不交遗产税。
2) mutual fund:单个fund大点儿的几十亿刀,其投资标的有明确的限制(股票/债券,不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最优秀的公司的典型收益率能到6%-7%,对应风险…不大不小。几乎可随时变现,但每年都需要交资本利得税。死后的账面余额算作遗产的一部分,计算遗产税。
于是,在美国,permanent life insurance主要就是三个功能: 1,如同term life,年轻时hedge意外挂掉的风险; 2,利用“现金价值”做临时资金融通和退休金补充,类似一个几乎零风险,但收益被限制在5%的401k; 3,遗产规划:免税留给后代/家族一大笔钱。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绝对是个好东西,但在美国,依然是个大坑,主要原因是公司和从业人员素质太参差不齐(貌似情况与国内类似)。
perm life和mutual fund是彻底的两种“生物”,满足的也完全是不同的财务需求。投资mutual fund是为了在更高风险下追求高收益和高流动性,perm life却是为了在低流动性下保证高收益和几乎无风险。Perm life最大的优势是能让你的资金进入几千亿的险金池中运作,已达到甚至5以上的sharpe ratio;而不是如mutual fund一般,让你的资金进入顶多几十亿规模的投资池,来维持最高1.X的sharpe ratio。
03
各种金融市场投资。这里指的是没有任何税收安排和流动性限制的金融投资,如自己炒股、投资mutual fund,通过money manager开设管理investment account等等。
有关自己炒股,怎么说呢…个人态度始终是不建议几乎100%的中产阶级碰个股,除非你仅是炒的玩儿而已,或者你自己真的有bulge bracket或美国各大buy-side们的research and trading power。
有关炒股,有两套很经典的说法:
1),S&P 500在近20多年里的平均回报是8%多一点点,但波动如过山车一般。而在这漫长的5000个交易日里,去掉其中最好的20个交易日,这个数字就变成4%左右了;再去掉20个,就是2%不到了;再去掉20个,直接变负数。
2),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一年翻几倍”的例子,但首先,那些更多的“一年亏到底”的人,是不会四处宣扬的,于是市面上只有“一年翻几番”的传奇故事;其次,机构完全能做到高杠杆下几天就翻N倍,但是没有用。美国最激进的大机构,也无法保证高于10%的风险可控trading回报。而如果一个人真的能保证,不用“一年翻几倍”,而仅是“每年增长20%以上”,那么他就是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很快就能是他的了 — 要知道,巴菲特可不只是玩儿股票债券,人家可是动不动就买下整个一个公司作为子公司来玩儿的。
所以,如果你就是特别喜欢炒股,特别自信自己是股神,也是没关系的事儿。我更相信统计事实,也只会基于统计事实去说话。而对于个案的个体能力和喜好,我没有能力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对于这样的有自信的朋友,我只会真心祝福他们一路好运。
有关mutual fund,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全美靠谱的公司也就那么10来家左右。随便找一家,做个风险测试,把钱放里面就是了。这适合闲散资金量在几万刀至几十万刀级别的投资。通常有front-load fee或back-load fee,视风格而定,有高有低。
而具体的fund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于是,私信求别问)。好比说,如果你的资金量就几万刀,喜欢高收益,同时对高风险引起的低流动性(好比,不急着用钱,于是这两年大盘跌得很惨,你也不在乎,因为过几年总能涨回来)表示不以为然的话,那么直接找最大的那三家fund,随便搞个大盘ETF就挺好。而如果你对风险极其敏感,或者,对流动性要求很高,那自然就不能持有重股票的大盘ETF裸奔。总之,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而永远是一个收益、风险、流动性的个人喜好均衡。
但在单一fund级别,个人确实也如不少朋友一般,更认可Bogle的那套理念:通过high trading来试图进行fund内部个股/个债(而不是asset classes)的rebalance,哪怕模型正确,friction也会把并不能保证的收益或风险的好处统统淹没。如果想降低一个被动fund的风险,少股多债就是了。
如果可投资资产达到了几十万刀,上不封顶,单一mutual fund对应的风险就无从hedge了,就可以考虑找一个美国大买方或者卖方下的wealth management(或private bank)开设一个discretionary investment account。设定好你的风险喜好和收益期待,然后就不用管了。在这一层面,money manager(其实是一个超级大团队)会一低频做rebalance,但这种rebalance就已经不是个股/个债层面的事情了,而是在以下的四个层面上:1,行业;2,资产类别;3,基金公司;4,全美最优秀的基金经理。
背后的逻辑,其实异常简单:一个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果超平均表现了几年,就应该“卖掉”它们了,而转配给那些连续低于平均表现好几年的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其中,“基金经理”略微妙,因为一个基金经理如果连续几年表现糟糕,有可能并不是TA的正常波动,而是TA发生了一些人生/心情变故 — 是的,我们真的会研究这群人的私生活!)
这些investment account的“坏处”在于每年的管理费,好处在于这些大机构会利用自己的buying power去给你配置你个人根本拿不到的投资品,如首发的municipal bond,甚至是66刀一股的阿里巴巴,或者以更低的front load fee去给你组mutual fund的portfolio。总之,只要资金量足够,你能得到的好处比那点儿管理费多得多。(好处往往并不是从“更高的收益”一侧反映的,而更多的是从“更低的风险”来体现。��
这里,买方和卖方的区别,如果有的话,可以简单粗暴总结为,卖方(wall street那帮人)会更激进一些,fee也有可能略高,更适合“近期需要抓高增长然后变现”的目的。同时,最大的几个卖方的入门门槛可能更高,如一千万美金;买方会相对保守一些,fee也有可能略低,入门门槛也基本是几十万起也OK,更适合“把钱放那儿就懒得管了”的目的。虽然我对卖方那种bling bling的风格始终并不太以为然(如从新泽西往曼哈顿看,那座金色的大楼始终灯火辉煌 — 你看到了fame,我看到的却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cost — 这是在烧你的钱~),但依然,不论是哪一方,只要是排的上名号,都非常靠谱,其从业人员也是我认识的最靠谱的一群人。
总之,但凡涉及“投资”,比“收益”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风险”。于是,建议在看收益之前,起码要了解一下其对应的“单位风险收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国内这些年风起云涌的所谓“P2P”。
在当下银行利率非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只给不需要贷款的企业放贷款的大环境下,其存在或许有些许合理性。但是,投资者要非常清楚地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清楚地知道SP500的长期回报是8%-10%,同时你也能清楚地知道这对应的标准差是“百分之十几”,于是,你可以做出符合你喜好的理性选择 — 在承担清楚的风险的同时,享受对应的收益;但对于P2P这种东西,你只知道一个对你并不透明的“利益链条”人为给你的收益是好比10%,但你根本无法了解其背后对应的风险是什么级别 — 没人知道,因为没有数据,更没有统计。于是,不管你的决策是如何的,投资结果是如何的,其性质都是“感性”的,即,这是在赌博而已。
04
这个话题其实在上一个部分,即50k-100k收入范围,就应该提及:子女教育。这部分很简单:如果你想让你的子女在本科前上私立,想让你的子女上最好的本科,那么教育支出会非常贵,贵到吐血。随便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就知道了:在中国,最优秀的几所大学的非特殊院系,每年的学费不到1000美金,四年下来只有3000多美金。同样级别的大学,在美国对应的数字是四年20-30万美金。且,正常美国人,起码会生2-3个孩子…我之前跟老美说,当年我妈两个月的正常薪水,就足够让我在中国最好的高校读四年书了,结果老美们都以为我妈是大贪官,你感受一下…
解决方法也没啥,思路类似于401k:给你税收优惠,但只能用于教育,否则要罚款云云。各州政府都有类似的计划,由各个私营公司运营。关键词:529 plan;Coverdell,等等,自行google就好。
05
如果已经是“小富”了,或预计会留下很大一笔征税遗产(好比有大概上千万刀以上的资产),可以尽早设立不可撤销信托(trust)来规避遗产税。
06
个人觉得,如果人在美国,然后个人/家庭收入已经在100k-200k甚至更高的级别了,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必要的内容(各项保险,养老,子女教育)之外,相比于成天琢磨着怎么省下更多钱来做投资,更好的理财方式其实是“享受生活”。喜欢大房子,那就买个大房子;喜欢好车,10万美金就能全款买一辆BMW M6或Nissan GTR R36;喜欢出海钓鱼晒太阳,10万刀也能弄个还不错的小游艇;喜欢高尔夫,全国打到吐血;再有就是全球各处旅游种种。
毕竟两国发展阶段不一样,而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维持生计”层面,而是在于“小富”之后的生活质量:国内诸多概念上“巨富”才能进行的奢侈娱乐活动,在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和“小富”们就可以以白菜价来更高质量地体会了,何乐而不为?
很多时候真的需要去静下来想一想: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房产投资你打算什么时候说啊?!
OK,这就说。
我并不明白为何我国同胞是如此热爱房产。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感?还是因为小农意识的传承?还是仅是把我国前十多年的一线城市房地产经验不加甄别地就复制到了美国?
简单说吧:在美国,民用房地产(而不是商业地产)的综合价值增长率,几乎跟平均通货膨胀差不多,即2.5%-3%。而对应S&P500,这个数字是8%。且,民用房地产的波动,一点儿也不比股市大盘小;且,波动周期可能要长得多,即你若处于谷底,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涨回来;且,持有成本很高 — 房产税;且,你作为个人,并无法投资美国房地产“大盘”,而仅能够购买一至几处房产,其个体对应的风险比大盘更大。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把大量的资金(几十万至上百万),冻结在了一个“个股”上(单一房产,流动性很差),仅享受了通货膨胀率一般的收益,还要承担一点儿也不低的风险,以及永远跑不了的摩擦(房产税)。这是图什么?
有些人说了,加州某些地方的房子在疯涨。嗯,是,疯涨,但这就跟你买了一块玉一样:市场在疯涨,是因为有人追捧;但只有你卖出去,收益才能实现。但你若觉得还有疯涨空间,怎么可能舍得卖?于是你动了卖的心思,自然就是觉得疯涨得过头了。而如果你这么觉得,很可能大家早就这么觉得了,于是大家都想卖。大家都想卖,谁又来买呢?没人买,都想卖,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笑”的是,房地产对应的所谓“疯涨”,才是个什么级别?一年翻一倍,人们就激动得不得了了。可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找一个几天翻一倍的个股,分分钟的事儿。你既然如此喜欢“疯涨”的感觉,为何不玩儿得彻底点儿,直接去炒个股呢?个股流动性还高呢。
还有些人说,投资房产是为了出租,算上租金,收益还是不错的。首先,你要能租出去;其次,你要不怕那个麻烦,除非你花10%-15%的代价去雇物业替你管理;最后,美国常年租售比平均在20倍至50倍左右,对应的无摩擦回报也就2%-5%,算上value上涨,综合也就5%-8%。然后扣了房产税,扣了修修补补或物业管理费,扣了空租,就算不考虑你房产value本身的巨大不确定性,还剩下多少了?
结论
在美国,房产投资仅对两类人有意义: 1,真正搞商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和运营的投资方; 2,巨富。除此之外,对于中产阶级,房产就是妥妥��消费品。即,你想要提升生活质量,才应该考虑去买一个更好的房子,或买几处房子。而如果仅是想要投资
请牢记: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国家。
于是,哪怕你就是对投资房地产感兴趣,也应该去选择放一部分资金在REIT里(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而不是自己赌着身家去趟浑水。
事实上,美国政府始终都在用你能想到的各种工具,限制人们把大量资产冻结在房地产这个蓄水池里。而作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更是在全力避免大批民众可以通过收租金来过上理想的生活。(美国政府的画外音:别赖在家里,都给老子工作去!创新去!实现美国梦去!)。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发达的经济体,特别是美国这个可以全球印钱的经济体,最担心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金运转不良,民众统统躺在old money上过没有追求的日子,以及结构性丧失social mobility。
总结:
1,下层中产阶级: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401k-403b-IRA/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开始为子女教育存钱/ 买个不错的房子。
2,上层中产阶级/小富: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升级医保/ 401k-403b-IRA放满/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子女教育基金/ 买个很棒的房子/ mutual fund/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多花钱来享受生活/ 投资个业余的小生意。
3,“富豪”:各种全方位的全面保险/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不可撤销信托/ taxation planning/ 实业和商业地产投资/ 子女教育投资/ 各种花钱来享受生活/ 政治献金/ 慈善。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source https://ruhetouzi.com/t/topic/73
0 notes
liyapeng · 7 years
Text
中国社会热点新闻十年回顾
  2008-2017,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不断成长的十年。这十年,社会上大事不断,热点频现。盘点十年热点新闻,不只是为了回顾我们走过的足印,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月光博客现在选出了十年间的热点新闻,就是一部曲折、前进的发展史。这十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十年,哪些事儿最受您的关注?让我们一起回首。   2017年社会热点大事   5月23日——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柯洁   2017年5月23至27日,最新版的AlphaGo Master和世界围棋第一棋手柯洁在乌镇进行了人机对战,据DeepMind介绍,新版的AlphaGo Master能让AlphaGo Lee(跟李世石对战的版本)三子。最终比赛结果是,AlphaGo在和柯洁的比赛中轻松取得三比零的胜利,之后和中国五位超一流棋手的团队战里,AlphaGo也中盘获胜,职业棋手们对AlphaGo不同于人类的独特棋风以及它深不可测的棋力印象深刻。   AlphaGo在没有人类对手后,AlphaGo之父杰米斯·哈萨比斯宣布AlphaGo退役。而从业余棋手的水平到世界第一,AlphaGo的棋力获取这样的进步,仅仅花了两年左右。   9月7日——苏享茂翟欣欣事件   2017年9月7日,中国软件开发者苏享茂在北京家中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称,自己不堪女方翟欣欣威胁索要1000万元和房产,因资金链断裂而绝望自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民热议,网民自发对翟欣欣进行人肉搜索,发现她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得研究生学历,曾从事礼仪小姐等工作,并有多次闪婚闪离的经历,几年之内获利上亿元。   2016年社会热点大事   3月15日——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3月9日至3月15日,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与过去十年最佳围棋手韩国李世石在韩国首尔进行5场比赛。最终双方总比分为4:1,谷歌AlphaGo取得了人机围棋对决的胜利。在赛后发布会结束后,AlphaGo被韩国棋院授予了荣誉职业九段证书,还收获了世界第二的排名。   电脑围棋一直被视为最复杂的电脑游戏之一,也是人工智能始终未解的挑战,谷歌AlphaGo的胜利是计算机程序首次击败专业围棋超一流棋手。   4月12日——魏则西事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魏则西因患滑膜肉瘤(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到百度搜索遇到莆田医院,并接受了未经审批且效果未经确认的治疗方法,导致耽误治疗,在付出大量医药费(超过人民币20万)和时间后,仍然没有效果,最终于2016年4月12日不治去世。   魏则西去世后,网友找出魏则西在2016年2月26日一则题为“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的回答,将百度搜索和百度推广推上风口浪尖。   5月9日,国家网信办联合调查组公布了魏则西事件的调查结果,调查组认为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竞价排名结果,对魏则西选择就医产生了影响,要求百度公司整改,包括全面清理整顿医疗类等的商业推广服务。   百度公司随后落实整改要求,下线医疗广告。   2015年社会热点大事   4月6日——毕福剑视频事件   4月6日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一席好友围坐在饭桌前,主角毕福剑唱起了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毕福剑每唱一句,都要加一句戏谑性的评论,其中还涉及到对毛泽东的调侃,该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引发网民热议。   4月8日央视发布声明称,“毕福剑作为央视主持人,在此次网络视频中的言论造成了严重社会影响,我们认真调查并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知情人士透露,央视高层4月7日下午召开办公会议,决定从4月8日零点至12日零点,暂时停播毕福剑主特的央视所有节目。   4月9日晚上20时06分,毕福剑发微博为早前的视频和言论道歉,他在个人微博上写道:“我个人的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我感到非常自责和痛心。我诚恳向社会公众致以深深的歉意。我作为公众人物,一定吸取教训,严格要求,严于律己。”   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   2015年8月12日23点30分左右,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国际物流中心货柜码头集装箱内易燃易爆品的连串爆炸,造成重大伤亡。   爆炸现场火光冲天,冲击波巨大,天津塘沽、滨海以及河北河间、肃宁、晋州、藁城等地有震感,北京地震台网检测显示,两次爆炸相当于24吨TNT炸药,现场出现蘑菇云。而美国最大的非核武器“炸弹之母”只有10吨TNT炸药的威力。   2014年社会热点大事   3月8日——马来西亚航班MH370失踪事件   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失去联络的客机上载有227名乘客(包括两名婴儿)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有154名中国人。截至2014年12月,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残骸或任何有关该客机的讯息,而该班客机至今仍下落不明。   5月31日——谷歌所有服务被中国屏蔽   谷歌自5月31日开始被中国“完全屏蔽”,谷歌所有产品均无法从中国访问,网页版Gmail也被屏蔽,不过很多网民依旧可以使用IMAP和POP3协议来使用Gmail,12月26日,Gmail被中国“完全屏蔽”,Gmail的IMAP、POP3、SMTP等端口均无法访问,从12月27日以后Gmail在中国的流量趋于零。   2013年社会热点大事   6月——轮流发生性关系   2013年2月22日,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涉嫌轮奸被刑拘。有媒体在报道中描述,李天一与另外4个男子一道在五道口一酒吧内将一醉酒女孩带到湖北大厦一房间,轮流与女孩发生性关系。该消息随即成为网上焦点,“轮流发生性关系”也成为微博吐槽造句的热词,众多网友质疑该措辞可能意味着该案将不以强奸定罪。   2013年9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做出判决,以强奸罪判处李天一有期徒刑10年。   6月——“棱镜计划”曝光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该计划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外国用户进行广泛的窃听与监控,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项目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2013年6月,该计划因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英国《卫报》提供绝密文件而曝光,随机引起世界各国一片哗然,斯诺登在披露出美国“棱镜”监控计划后,从香港逃往俄罗斯,并以临时避难身份进入俄罗斯境内。   8月——薄熙来案公审   8月22日至26日,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济南中院通过官方微博对庭审情况进行了直播。案件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后,薄熙来自辩时称:他扇王立军耳光是因为他发现了王立军与谷开来有不正常,王立军暗恋谷开来不能自拔,表白信件被发现后叛逃,薄熙来称其两人如胶似漆,王立军表白时曾自打八个耳光,薄熙来称他“烦透了”。此番言论引发网民热议。   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薄熙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2年社会热点大事   2月6日——王立军事件   2012年2月6日,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突然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滞留1天后离开,紧接着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微博宣布王立军接受“休假式治疗”,此事引起重大反响,被称为王立军事件。2012年9月24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立军案一审宣判,王立军因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叛逃并受贿305万,共获刑15年。   4月10日——薄熙来被免职   2012年4月10日,原重庆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被停止中共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职务,接受中共中央纪委调查,并于同年9月28日被开除党籍、公职。薄熙来妻子薄谷开来涉嫌故意杀害英国商人尼尔·伍德已被移送司法机关。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8月26日——微笑局长   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2人重伤。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微笑的照片引轩然大波,民众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从这位官员身上“搜”出了各种名表,被网友们称为“表哥”。   网络曝光后,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调查发现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经省委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2011年社会热点大事   6月20日——郭美美事件   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正是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有名包豪车,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一时之间,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并牵扯上“中国红十字会”而引起广泛关注及争议,引发中国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的质疑。   2014年7月9日,北京警方抓获正在参与网络赌博的郭美美。8月20日,郭美美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开设赌场罪依法批准逮捕,此案进入刑事司法程序。2015年9月10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郭美美开设赌场案,判处郭美美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7月23日——温州动车事件   7月23日晚,由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动车,因遭到雷击失去动力停车。晚上8时31分,后方开来的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车追尾D3115,造成D301列车第1至4位车厢脱轨,D3115列��第15和16位车厢脱轨。这起事故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根据官方公布的名单,此次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至少192人受伤。   鉴于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近一段时间以来铁路系统事故频发,网民对铁路部门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情绪在这一刻集中爆发出来。事故发生后,搜救行动是否过早结束、恢复通车是否过急、堕地的后车车头被迅速掩埋、官方控制媒体和司法系统以及越早签订赔偿协议得到更多赔偿等问题使中国铁道部遭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质疑。   7月24日晚上,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但对事故的情况说明及发言人的现场表达,却招致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和质疑。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车体为何掩埋”的提问时表示,埋车头盖土是为了便于抢险,“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更被作为“高铁体”而广被转发和套用,“高铁体”也在事件之后成为网络流行语。   2011年8月16日,王勇平被免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铁道部宣传部部长职务。   2010年社会热点大事   3月23日——谷歌退出中国大陆   1月13日,谷歌宣布由于部分Gmail邮箱遭到网络攻击和监视,考虑退出中国市场。有网友不舍,到谷歌中国总部献花,事件引起广泛关注。3月23日,谷歌终于宣布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并将搜索服务跳转到谷歌香港服务。谷歌的退出中国引发了大陆网友的热议,谷歌退出中国也导致了后谷歌时代中国互联网生态的巨变。   10月16日——“我爸是李刚”红遍网络   10月16日晚,河北传媒学院学生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到两名学生,肇事者没有下车关心伤者,反而继续开车去接女友,其中一名女生陈晓风不治身亡。在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后,李启铭嚣张地高喊:“我爸是李刚”,将身为保定城北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父亲摆上了台,一时招来全国对“官二代”愤怒的批判。“官二代”、“醉酒驾车”、“肇事逃逸”等词刺激着网友的神经,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爆的流行语。   2011年1月30日,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   11月3日——腾讯大战360,“一个艰难的决定”   9月27日,360公司发布“360隐私保护器”软件,指控腾讯QQ涉嫌窥探用户隐私,10月底,腾讯和360两家公司的争斗逐渐升级,360推出“扣扣保镖”工具,拦截QQ弹窗广告,过滤QQ聊天窗口的广告,禁用QQ相关软件插件等功能。11月3日,双方长久以来累积的矛盾终于达到了高潮,腾讯终于向360摊牌,腾讯在公开信中称:“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此举使得网民只能在两个常用软件中选择一个使用,一时间用户的电脑变成软件公司的战场,引发网友的热议,“一个艰难的决定”也引发了网络上的造句热潮。   11月21日,工信部通报批评360与腾讯,责令两公司停止互相攻击并公开向社会道歉,在工信部的干预下,腾讯与360恢复了兼容。   2009年社会热点大事   2月9日——火烧央视大裤衩   2月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晚21时许,当许多人还在围着电视欣赏央视元宵节晚会时,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却突发大火。央视新址大楼配楼浓烟滚滚,火星四溅,大火在燃烧近6个小时后被扑灭,一名消防员因救火受伤,抢救无效死亡,后经调查发现火灾是因央视有关人员不听治安民警劝阻,执意违法燃放烟花造成。   5月10日——邓玉娇案   5月10日,湖北巴东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涉嫌对宾馆服务员邓玉娇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刀刺向两人,致一人死亡。此案发生后迅速名震全国,争议甚广,邓玉娇也被许多民众称赞为“当代烈女”。巴东警方以邓玉娇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其立案,最终,此案最后以判邓玉娇“有罪免处”而告一段落。   10月24日——挟尸要价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为此拍摄了一副新闻照片作品,发布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最后还夺得了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   2008年社会热点大事   2008年的娱乐圈开门大事就是陈冠希“艳照门”特大丑闻,网络流出数百张陈冠希和阿娇、张柏芝等10多位女明星不雅照,很黄很暴力,引发极大反响和广泛流传。陈冠希难顶压力宣告退出香港娱乐圈,但“艳照门”带来的影响并未因此间断,猜疑、争议、讨论愈发激烈……   8月8日——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中国代表团在这次奥运会夺得51枚金牌,首次实现了金牌数名列第一的成绩。   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9月11日晚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发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三鹿奶粉东窗事发,引爆中国食品安全的导火索。 评论《中国社会热点新闻十年回顾》的内容... 相关文章: * 中国2017社会热点大事记 * 2017年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 中兴42岁程序员跳楼自杀,妻子讲述其跳楼始末 * 谷歌华裔女工程师赤裸浮尸旧金山 * 男子把共享单车扔下河:勾住衣服 摔骨折 微博:新浪微博 - 微信号:williamlong Created by William Long www.williamlong.info http://dlvr.it/Q8Rm3Q
0 notes
taohuamobi · 5 years
Text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美国投资写道:
美国华人必读|在美国如何投资理财
按照美国中产的大致定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拿到一个典型的H1b岗位,基本上就立刻中产了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应的税前年薪应该是50k起步(如入门级财会人员),一直到200k以上(如硅谷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要知道,美国的人均GDP“只有”5万多刀,每户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也“只有”5万多刀。
而对于中产阶级,美国的“理财”要远比国内复杂的情况要简单直接得多得多,因为套路非常成熟,选择也非常直接。
以下默认这个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在美国安家立业,呆一辈子。
另外,下文中涉及收入数字,都是约数,请自行按照居住地进行合理调整。如,湾区和类似西弗吉尼亚的情况,显然会有很大区别。
知识点
一切理财/投资标的,最重要的五个指标是,收益、风险、流动性、税收安排、其他限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是五项指标均完美的,如“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税收优惠/没有投资限制”。任何一种投资/投资品,围绕这五个指标,都是各有取舍。
对于绝大多数中下层中产阶级(50k-100k)来说,“理财”其实几乎等同于“养老”。一个比”dying to soon”更悲催的事情,可能就是”living too long”了。如果你居然能很充裕地fund自己的养老金,那么你几乎也就剩不下什么闲钱了 — 我时常隐隐觉得,这是美国上层建筑精妙算计过的完美结果:人口中覆盖面最广的一群人,不断产生new money来养着自己、养着国家,最终走的时候,也留不下任何old money来供下一代坐享其成。
一个美国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的收入,基本上就三块儿:
1,Social Security — 类似我国的统筹账户 2,各种个人账户的法定分配 — 类似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 3,个别政府/学校/机构的养老金(pension) — 类似我们父母那一代人退休后拿的“退休金”
其中,3是个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1最好不用指望,Social Security账户已经入不敷出N年了,类似于你在交的SS Tax去养现在退休的老人。
大头是2:个人账户。
进了公司之后,公司HR都会给你提供由公司sponsor的福利计划,其中的大头就是所谓401k的东西。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个mutual fund,甚至可以是你自己DIY的个股投资组合。所谓“401k”,其实仅是国税局(IRS)的Revenue Code的章节编号。在mutual fund的本质上,IRS给你提供了有别于一般mutual fund的“税收安排”:你在投资和持有401k账户的期间内,每年都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是,在59岁半之前,这个账户里的钱,你不能取出来(有例外,略过),否则要交资本利得税和额外的10%惩罚税。
这玩意儿额外的好处是,正经的公司都会给你一定百分比的“match”。好比说,你放3%的月薪在401k里,公司就承诺也放3%在你的401k账户里。这背后自然有公司吸引人才的意图,但更多的是公司层面的税收规划需求(无关话题,略过)。总之,如果一个人并不清楚该拿工资的百分之几来投401k,最起码要把公司“免费”的match拿到手 — 如果公司说能match3%,你也选了3%,这意味着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是你月工资的6%;而如果你选了1%,公司自然也只给1%,那么你每月401k新增投资只是你月工资的2%,相当于从公司那里少拿了2%的免费match。
而401k账户的限制是,这种IRS给你的税收安排的好处,不能无限制享受,每年只能在一定的限额内享受。2015年,这个限额是每年18,000刀。
从公司那里能选择的另外一个常见好处是“打折的公司股票”,以及各种期权。简单说,好比你公司的股票市价是10刀一股,公司能让你每个月以8.5刀去买公司股票,相当于当下免费赚了1.5刀/股(实际情况下,可能有限制期;另外,为何是15%的折扣,是公司税收内容,略过)
在教育机构,如大学,“401k”有另一个名字,叫“403b” — 两者除了名字不一样之外,几乎没区别。
如果一个公司的福利计划里面并没有401k(常见于小公司),可以选择自己开设一个自己的养老账户,称为“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其运作机理和税收安排,与401k区别不大。 最后,还有一个不少人可能陌生的概念:
年金/annuity/年金化/annuitize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401k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养老金”,而不是“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退休后自己花,花光了就没了,并没有“保险”的部分。而所谓年金,可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 — 你自己攒的钱,同时附加一个与投资管理方的保障协议:从我几岁开始,你每年支付我XXX的养老金,直到我去世为止。说白了,年金的“保险”作用,与人寿保险正好相反,是为了对冲这样一个风险:Living Too Long/活得太久。即:钱花光了,人还没死…
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你的401k/IRA,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年金,即并非退休后告诉你一个账户余额,而是保证你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直到去世; 2)你可以将你的401k/IRA,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资产,购买/转化成一个年金,称为“年金化”。
非要有个比喻的话:你可以认为“年金”就是一个由私营公司运营的你的self-funded pension。
总结:
401k/403b/IRA,仅是基于mutual fund本质上的税收安排。相比mutual fund,它们在投资时可以选择以税前收入投资(也可以选择是税后收入,但退休后领取时不交税,称为Roth型),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但流动性受限(59岁半),投资金额受限(每年18,000的上限)
自然,与mutual fund类似,你可以去按照自己的收益和风险喜好,去选择不同的mutual fund来作为自己401k的“瓤儿” —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自己弄一个投资组合来作为401k的“瓤儿”,尽管个人并不支持任何人去犯这种神经。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就偏股票一些;喜欢低风险低收益的,就偏债券一些,非常简单直接。
对于一个年收入50k至100k的中产阶级来说,除了养老之外,剩下能做的也就只有各种保险了。这个其实应该在养老之前说,毕竟各种保险是“兜底”用的。
何谓“兜底”?如医疗保险,如果你完全没有,甭管你辛辛苦苦攒了多少钱,生个“小病”,一年攒的钱估计就没了;生个“大病”,八成你家就直接破产了。再比如人寿保险(此处仅是指term life),你万一意外挂了,你老公/老婆/娃的生活很可能就无法维持了,按揭的房子可能也会被收走,而你国内靠着你在美国收入养老的父母,经济状况估计也够呛了。再比如其他一些小的保险,依然是“理财”不可忽略的“兜底”基础。如Disability,如果没有,再万一受伤,长期无法工作,对家庭的财务冲击甚至比你挂了还要巨大,因为你还活着,还要吃饭和看病;再比如车险,如果没有,出了事故,特别是如果责任在你且对方受伤,也得赔破产;再比如房屋保险,美国几乎都是木头房子,你懂的…
好在这部分的操作都很简单直接:车险是强制的…房屋保险也没几个钱…靠谱的公司都有很好的医保计划(自己负担的金额每月从100刀到大几百刀不等)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人寿(此处特指term life)和Disability也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且都很便宜,属于“给丫碎钱”级别的便宜。
总之,在美国,各种保险真的不能缺少,否则任何一点儿屁事儿降临在你头上,对你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冲击,都是毁灭性的。
以上基本上就是一个税前年收入在50k-100k的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的全部了。
而如果一个在美中国人,个人/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00k以上,甚至有往“小富”级别靠拢的迹象(典型如夫妻双方均为码农、金融、各种硬技术、统计分析、医生、律师等等),各种“兜底”的保险自然不在话下,而类似401k之类的账户八成也放满了,那么接下来,可能的“理财”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
01
让自己的医保更给力:如更大的医保范畴、更低/没有自费部分、更高的保额、更广的“高级诊所覆盖”和优先、全方位的牙医、眼科险,等等。
其中,何谓“更给力”?无外乎那几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覆盖面更广;deductable更低甚至没有;没有co-pay;co-insurance比例更低或没有;out-of-pocket limitation更低;等等。
但“更给力”也并不意味着“更好”,因为这背后永远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游戏:“更给力”也意味着保费“更贵”。于是,具体选择还是要看个人/家庭的具体需求和身体状况而定。
再有就是对基本的几种医保类型有概念上的了解:
PPO:适合全美各处走动的人,或者懒得找个固定的“primary doctor”的人 HMO:凡事都需要先去找你的primary doctor,然后TA搞不定的话,需要refer到别的医生那里 EPO:类似PPO,但范围不是全国,而是当地
至于牙医和眼科,也是取决于具体的喜好:你若并非典型的美国人,即对牙齿美观/健康并不是很在乎,甚至已经如我国很多中年人一般,牙齿早就没救了,那可能确实也没必要;再比如说,如果你经常回国的话,眼科保险可能也没必要,毕竟潘家园要比什么Davis Vision之流要给力得多。#论发展中国家“优越性”#
02
从美国最靠谱几大人寿保险公司(全美这样的公司不超过5家),搞一两个大额的permanent life insurance(即国内所谓“储蓄型保险”?)。其与term life的区别是:
term life: 纯粹的兜底工具,每月的保金直接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于是在年轻的时候非常便宜(20-30刀/月,对应100万刀的保金),没有“投资”的部分,于是如果意外始终没有发生(希望如此),所有交过的保金,都仅是费用。仅适用于20-4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再往后,保费会贵到你无法承担。(这很好理解:一个100岁的老人,如果上100万的寿险,他当年的合理保费是多少?答案是99.9…万)
permanent life: 100万刀的保金对应的保费不是20-30刀每月,而大体是400-500刀/月。但这400-500刀之中,也确实仅有20-30刀是纯粹对应精算层面上的意外死亡概率,而剩下的部分,都进入到了该保险公司一个大到大几百亿至几千亿美金的资金池里,进行险资的投资管理。其逻辑在于,随着你在这个险资池里的份额越来越多,你100万刀的保金,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你自己在险资池里的储蓄和投资收益来自我保证的,从而你支付的纯粹对应精算层面的意外死亡概率的纯费用部分,会越来越低。于是,哪怕你的保单持有到了很大年纪(通常会被持有至自然离世),这部分纯费用也依然能维持在很低的层面,且会越来越低,而不会像term life一样,到了40-50岁,就贵到你负担不起。
与此同时,你的份额在险资池中增长的同时,精算师会给你一个称为“现金价值”的数字。这个数字,你可以大体上认为类似于你401k中的资产:持有期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而59岁半之前不能取出来(但可以以此金额为抵押物去做用途不限的贷款)
对应理财/投资的“五个指标”,其与典型的mutual fund的区别如下:
1) permanent life:险资池大到几千亿刀,其投资标的遍及你能想到的全球所有投资品(整个账户都是SEC exempted,爱干啥干啥),甚至是整个公司。最优秀的公司的收益率能到8%左右,且险资池风险能控制到美国国债的水平。这8%的收益率只有你死后(意外或老死),由你的家族享受。你自己生前能享受的部分只有精算师给你的4%-5%的“现金价值”部分(这部分的风险,类似于checking account)。持有期间不交资本利得税,59岁半之前变现受限制。放在信托里,死后的保金不是遗产的一部分,不交遗产税。
2) mutual fund:单个fund大点儿的几十亿刀,其投资标的有明确的限制(股票/债券,不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最优秀的公司的典型收益率能到6%-7%,对应风险…不大不小。几乎可随时变现,但每年都需要交资本利得税。死后的账面余额算作遗产的一部分,计算遗产税。
于是,在美国,permanent life insurance主要就是三个功能: 1,如同term life,年轻时hedge意外挂掉的风险; 2,利用“现金价值”做临时资金融通和退休金补充,类似一个几乎零风险,但收益被限制在5%的401k; 3,遗产规划:免税留给后代/家族一大笔钱。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绝对是个好东西,但在美国,依然是个大坑,主要原因是公司和从业人员素质太参差不齐(貌似情况与国内类似)。
perm life和mutual fund是彻底的两种“生物”,满足的也完全是不同的财务需求。投资mutual fund是为了在更高风险下追求高收益和高流动性,perm life却是为了在低流动性下保证高收益和几乎无风险。Perm life最大的优势是能让你的资金进入几千亿的险金池中运作,已达到甚至5以上的sharpe ratio;而不是如mutual fund一般,让你的资金进入顶多几十亿规模的投资池,来维持最高1.X的sharpe ratio。
03
各种金融市场投资。这里指的是没有任何税收安排和流动性限制的金融投资,如自己炒股、投资mutual fund,通过money manager开设管理investment account等等。
有关自己炒股,怎么说呢…个人态度始终是不建议几乎100%的中产阶级碰个股,除非你仅是炒的玩儿而已,或者你自己真的有bulge bracket或美国各大buy-side们的research and trading power。
有关炒股,有两套很经典的说法:
1),S&P 500在近20多年里的平均回报是8%多一点点,但波动如过山车一般。而在这漫长的5000个交易日里,去掉其中最好的20个交易日,这个数字就变成4%左右了;再去掉20个,就是2%不到了;再去掉20个,直接变负数。
2),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一年翻几倍”的例子,但首先,那些更多的“一年亏到底”的人,是不会四处宣扬的,于是市面上只有“一年翻几番”的传奇故事;其次,机构完全能做到高杠杆下几天就翻N倍,但是没有用。美国最激进的大机构,也无法保证高于10%的风险可控trading回报。而如果一个人真的能保证,不用“一年翻几倍”,而仅是“每年增长20%以上”,那么他就是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很快就能是他的了 — 要知道,巴菲特可不只是玩儿股票债券,人家可是动不动就买下整个一个公司作为子公司来玩儿的。
所以,如果你就是特别喜欢炒股,特别自信自己是股神,也是没关系的事儿。我更相信统计事实,也只会基于统计事实去说话。而对于个案的个体能力和喜好,我没有能力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对于这样的有自信的朋友,我只会真心祝福他们一路好运。
有关mutual fund,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全美靠谱的公司也就那么10来家左右。随便找一家,做个风险测试,把钱放里面就是了。这适合闲散资金量在几万刀至几十万刀级别的投资。通常有front-load fee或back-load fee,视风格而定,有高有低。
而具体的fund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于是,私信求别问)。好比说,如果你的资金量就几万刀,喜欢高收益,同时对高风险引起的低流动性(好比,不急着用钱,于是这两年大盘跌得很惨,你也不在乎,因为过几年总能涨回来)表示不以为然的话,那么直接找最大的那三家fund,随便搞个大盘ETF就挺好。而如果你对风险极其敏感,或者,对流动性要求很高,那自然就不能持有重股票的大盘ETF裸奔。总之,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而永远是一个收益、风险、流动性的个人喜好均衡。
但在单一fund级别,个人确实也如不少朋友一般,更认可Bogle的那套理念:通过high trading来试图进行fund内部个股/个债(而不是asset classes)的rebalance,哪怕模型正确,friction也会把并不能保证的收益或风险的好处统统淹没。如果想降低一个被动fund的风险,少股多债就是了。
如果可投资资产达到了几十万刀,上不封顶,单一mutual fund对应的风险就无从hedge了,就可以考虑找一个美国大买方或者卖方下的wealth management(或private bank)开设一个discretionary investment account。设定好你的风险喜好和收益期待,然后就不用管了。在这一层面,money manager(其实是一个超级大团队)会一低频做rebalance,但这种rebalance就已经不是个股/个债层面的事情了,而是在以下的四个层面上:1,行业;2,资产类别;3,基金公司;4,全美最优秀的基金经理。
背后的逻辑,其实异常简单:一个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果超平均表现了几年,就应该“卖掉”它们了,而转配给那些连续低于平均表现好几年的行业/资产类别/优秀的基金经理。(其中,“基金经理”略微妙,因为一个基金经理如果连续几年表现糟糕,有可能并不是TA的正常波动,而是TA发生了一些人生/心情变故 — 是的,我们真的会研究这群人的私生活!)
这些investment account的“坏处”在于每年的管理费,好处在于这些大机构会利用自己的buying power去给你配置你个人根本拿不到的投资品,如首发的municipal bond,甚至是66刀一股的阿里巴巴,或者以更低的front load fee去给你组mutual fund的portfolio。总之,只要资金量足够,你能得到的好处比那点儿管理费多得多。(好处往往并不是从“更高的收益”一侧反映的,而更多的是从“更低的风险”来体现。)
这里,买方和卖方的区别,如果有的话,可以简单粗暴总结为,卖方(wall street那帮人)会更激进一些,fee也有可能略高,更适合“近期需要抓高增长然后变现”的目的。同时,最大的几个卖方的入门门槛可能更高,如一千万美金;买方会相对保守一些,fee也有可能略低,入门门槛也基本是几十万起也OK,更适合“把钱放那儿就懒得管了”的目的。虽然我对卖方那种bling bling的风格始终并不太以为然(如从新泽西往曼哈顿看,那座金色的大楼始终灯火辉煌 — 你看到了fame,我看到的却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cost — 这是在烧你的钱~),但依然,不论是哪一方,只要是排的上名号,都非常靠谱,其从业人员也是我认识的最靠谱的一群人。
总之,但凡涉及“投资”,比“收益”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风险”。于是,建议在看收益之前,起码要了解一下其对应的“单位风险收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国内这些年风起云涌的所谓“P2P”。
在当下银行利率非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只给不需要贷款的企业放贷款的大环境下,其存在或许有些许合理性。但是,投资者要非常清楚地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清楚地知道SP500的长期回报是8%-10%,同时你也能清楚地知道这对应的标准差是“百分之十几”,于是,你可以做出符合你喜好的理性选择 — 在承担清楚的风险的同时,享受对应的收益;但对于P2P这种东西,你只知道一个对你并不透明的“利益链条”人为给你的收益是好比10%,但你根本无法了解其背后对应的风险是什么级别 — 没人知道,因为没有数据,更没有统计。于是,不管你的决策是如何的,投资结果是如何的,其性质都是“感性”的,即,这是在赌博而已。
04
这个话题其实在上一个部分,即50k-100k收入范围,就应该提及:子女教育。这部分很简单:如果你想让你的子女在本科前上私立,想让你的子女上最好的本科,那么教育支出会非常贵,贵到吐血。随便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就知道了:在中国,最优秀的几所大学的非特殊院系,每年的学费不到1000美金,四年下来只有3000多美金。同样级别的大学,在美国对应的数字是四年20-30万美金。且,正常美国人,起码会生2-3个孩子…我之前跟老美说,当年我妈两个月的正常薪水,就足够让我在中国最好的高校读四年书了,结果老美们都以为我妈是大贪官,你感受一下…
解决方法也没啥,思路类似于401k:给你税收优惠,但只能用于教育,否则要罚款云云。各州政府都有类似的计划,由各个私营公司运营。关键词:529 plan;Coverdell,等等,自行google就好。
05
如果已经是“小富”了,或预计会留下很大一笔征税遗产(好比有大概上千万刀以上的资产),可以尽早设立不可撤销信托(trust)来规避遗产税。
06
个人觉得,如果人在美国,然后个人/家庭收入已经在100k-200k甚至更高的级别了,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必要的内容(各项保险,养老,子女教育)之外,相比于成天琢磨着怎么省下更多钱来做投资,更好的理财方式其实是“享受生活”。喜欢大房子,那就买个大房子;喜欢好车,10万美金就能全款买一辆BMW M6或Nissan GTR R36;喜欢出海钓鱼晒太阳,10万刀也能弄个还不错的小游艇;喜欢高尔夫,全国打到吐血;再有就是全球各处旅游种种。
毕竟两国发展阶段不一样,而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维持生计”层面,而是在于“小富”之后的生活质量:国内诸多概念上“巨富”才能进行的奢侈娱乐活动,在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和“小富”们就可以以白菜价来更高质量地体会了,何乐而不为?
很多时候真的需要去静下来想一想: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房产投资你打算什么时候说啊?!
OK,这就说。
我并不明白为何我国同胞是如此热爱房产。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感?还是因为小农意识的传承?还是仅是把我国前十多年的一线城市房地产经验不加甄别地就复制到了美国?
简单说吧:在美国,民用房地产(而不是商业地产)的综合价值增长率,几乎跟平均通货膨胀差不多,即2.5%-3%。而对应S&P500,这个数字是8%。且,民用房地产的波动,一点儿也不比股市大盘小;且,波动周期可能要长得多,即你若处于谷底,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涨回来;且,持有成本很高 — 房产税;且,你作为个人,并无法投资美国房地产“大盘”,而仅能够购买一至几处房产,其个体对应的风险比大盘更大。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把大量的资金(几十万至上百万),冻结在了一个“个股”上(单一房产,流动性很差),仅享受了通货膨胀率一般的收益,还要承担一点儿也不低的风险,以及永远跑不了的摩擦(房产税)。这是图什么?
有些人说了,加州某些地方的房子在疯涨。嗯,是,疯涨,但这就跟你买了一块玉一样:市场在疯涨,是因为有人追捧;但只有你卖出去,收益才能实现。但你若觉得还有疯涨空间,怎么可能舍得卖?于是你动了卖的心思,自然就是觉得疯涨得过头了。而如果你这么觉得,很可能大家早就这么觉得了,于是大家都想卖。大家都想卖,谁又来买呢?没人买,都想卖,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笑”的是,房地产对应的所谓“疯涨”,才是个什么级别?一年翻一倍,人们就激动得不得了了。可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找一个几天翻一倍的个股,分分钟的事儿。你既然如此喜欢“疯涨”的感觉,为何不玩儿得彻底点儿,直接去炒个股呢?个股流动性还高呢。
还有些人说,投资房产是为了出租,算上租金,收益还是不错的。首先,你要能租出去;其次,你要不怕那个麻烦,除非你花10%-15%的代价去雇物业替你管理;最后,美国常年租售比平均在20倍至50倍左右,对应的无摩擦回报也就2%-5%,算上value上涨,综合也就5%-8%。然后扣了房产税,扣了修修补补或物业管理费,扣了空租,就算不考虑你房产value本身的巨大不确定性,还剩下多少了?
结论
在美国,房产投资仅对两类人有意义: 1,真正搞商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和运营的投资方; 2,巨富。除此之外,对于中产阶级,房产就是妥妥的消费品。即,你想要提升生活质量,才应该考虑去买一个更好的房子,或买几处房子。而如果仅是想要投资
请牢记: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国家。
于是,哪怕你就是对投资房地产感兴趣,也应该去选择放一部分资金在REIT里(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而不是自己赌着身家去趟浑水。
事实上,美国政府始终都在用你能想到的各种工具,限制人们把大量资产冻结在房地产这个蓄水池里。而作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更是在全力避免大批民众可以通过收租金来过上理想的生活。(美国政府的画外音:别赖在家里,都给老子工作去!创新去!实现美国梦去!)。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发达的经济体,特别是美国这个可以全球印钱的经济体,最担心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金运转不良,民众统统躺在old money上过没有追求的日子,以及结构性丧失social mobility。
总结:
1,下层中产阶级: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401k-403b-IRA/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开始为子女教育存钱/ 买个不错的房子。
2,上层中产阶级/小富:用各种保险来“兜底”/ 升级医保/ 401k-403b-IRA放满/ 员工股票-期权购买/ 子女教育基金/ 买个很棒的房子/ mutual fund/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多花钱来享受生活/ 投资个业余的小生意。
3,“富豪”:各种全方位的全面保险/ permanent life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 investment account/ 不可撤销信托/ taxation planning/ 实业和商业地产投资/ 子女教育投资/ 各种花钱来享受生活/ 政治献金/ 慈善。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如何投资 - 最新主题 http://bit.ly/31BXipt via http://bit.ly/2XK2ANj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