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達數位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10月,主要從事電子書製作與數位出版顧問���務。業務聯絡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將PDF轉成圖片的Automator工作流程
雖然大��數的PDF程式都內建轉檔功能,但在處理大檔案時時常會出現當機等等問題,這裡提供一個macOS的Automator Workflow檔案,可以一鍵將PDF檔案轉成適合製作EPUB 3 Fixed Layout的連續編號圖片檔。
PDF2JPG
開啟後會要你選擇要轉換的PDF檔案,然後將轉出的圖片放到桌面上的「bookimg」資料夾中,修改檔名為從001起的jpg檔案,最後會將圖片長邊修整為1600像素,可以配合mkepub轉換成EPUB 3 Fixed Layout格式。
*注意,如果原來PDF內各頁大小或/及長寬比不一,轉出後的圖檔也會不一致,需要調整為一致後轉換成EPUB較佳。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將圖片轉換成EPUB 3的簡單工具
固定版面的EPUB 3檔案製作上並不困難,只要先把漫畫、雜誌輸出��固定長寬的圖片檔案,配合範本置換檔案調整就可以製作完成。但這樣的工夫未免瑣碎。一位日本朋友Waku Oe以PHP寫了一個Script mkepub,可以直接把連續圖片檔案轉換成EPUB 3,還可以順便輸出Kindle用的mobi檔案。十分方便。
如果你不曉得怎麼使用指令列執行,這個工具也有提供Mac OS X用的Automator版本,可以依照指示轉換。這個Script採BSD授權,如果你有雜誌或者漫畫想要轉換成EPUB或者Kindle用的mobi檔案歡迎使用。
這個指令列腳本可以將掃瞄或轉換出的連續編號jpeg/png檔案轉換成固定版面格式的EPUB3或者mobi檔案。
運作環境需要能夠執行php 5.3腳本,在OS X以及Linux,特別是OS X 10.7, 10.8環境,不需要特別的安裝與設定。
產生出的EPUB 3檔案,以能夠跨頁顯示的日本電書協EPUB 3製作範本為基礎,能夠在以下的閱讀程式正確顯示:
iOS 6:iBooks 3、Kinoppy、Kobo
Mac/PC:Kinoppy、Readium、Adobe Digital Edition 2(不支援跨頁)
Android 4.2:Kobo、Kinoppy、Himawari Reader
Kobo:touch, glo(不支援跨頁)
轉換出的EPUB檔案也適合轉換為Kindle使用,能夠同時轉換為mobi檔案。
並且能夠指定翻頁方向,目錄資訊,以及圖片跨大顯示等。
基本使用方法
下載以下ZIP檔案後解壓縮
mkepub_1_4.zip (2013/05/09)
解壓縮後,將mkepub資料夾移到「應用程式」(/Applications)資料夾下(OS X的話)。
請將想要轉換成EPUB的PNG或JPEG圖檔,放到資料夾中,檔案名依序編碼(如001.jpg, 002.jpg…)。
開啟終端機,移動到資料夾所在的位置,這裡將準備好的圖檔放在/Pictures資料夾下面,命名為"hoge"。
以"cd ~/Pictures/“指令移動到/Pictures下頭。
將資料夾名以參數輸入,執行放在/Applications內mkepub裡的jpg2epub.sh。
$ /Applications/mkepub/jpg2epub.sh hoge
就會在相同資料夾中生成"hoge_epub"資料夾,以及"hoge.epub"的EPUB檔案。
當在終端機輸入檔案名時,只要輸入一部分的檔名,按下Tab後就會自動補完。
圖片不會重新壓縮調整,直接打包成EPUB檔案。原則上各圖片檔案需要長寬比��致,如果掃瞄時尺寸有些微差異影響不大。
當jpeg/png檔案依照字母順序排列時,第一個檔案視為封面,第二個檔案之後為內容,預設為右翻(直排書、日本漫畫)。預設會在封面頁後面插入一張排序用的空白頁。
功能說明
書名與作者名
置放圖片的資料夾名就會直接用於書名,資料夾命名為”[作者名]書名"時,就會將作者名一併輸入到Metadata中。
當使用日文或中文命名時,在終端機指定時請將資料夾名稱以’‘包覆。
$ /Applications/mkepub/jpg2epub.sh '[作者名]書名'
翻頁方向
預設為右翻(直排、日本漫畫)。輸入"-l"參數則會變成左翻(橫書,美國漫畫)。請將參數輸入在來源資料夾名之後。
$ /Applications/mkepub/jpg2epub.sh hoge -l
空白頁
預設為了讓跨頁對齊,會在封面頁後加入��頁的空白頁面。在右翻時,等於內容從左頁開始。如果不要空白頁,請輸入參數"-p"。
$ /Applications/mkepub/jpg2epub.sh '[作者名]書名' -p
目錄資訊
請在置放圖片的資料夾中新增名稱為"navi.txt"的檔案,就能輸入目錄資訊。請以Tab區分目錄項目名稱以及對應的圖片檔名,編碼請使用UTF-8。
輸出檔案名稱與Kobo選項
輸出的EPUB檔案名可以使用"-o"參數更改。不更改時就會以圖片資料夾名加上".epub"。若加上"-k"參數時,就會輸出使用".kepub.epub"的Kobo用EPUB檔案。
放大與邊界
打包成EPUB時不會重新處理圖片檔案,但可以調整顯示時的放大倍率。可以消除邊界空白讓內容擴大。參數"-z"可指定放大內容的%,參數"-t"則是指定對頂端邊界的%,參數"-s"則是指定橫向外側邊界的%。不輸入-t, -s時,放大後置於中心。
例如整體放大105%,對上方邊界為1.5%時:
$ /Applications/mkepub/jpg2epub.sh hoge -z 105 -t 1.5
放大參數不適用於封面。
Kindle支援
本工具也可以用來輸出轉換成Kindle用mobi格式的EPUB檔案。如果安裝了Amazon提供的KindleGen工具,就能自動轉出mobi檔案。
KindleGen請由這邊下載,若使用OS X,請放在Applications資料夾中。請使用2.8以上版本。OS X以外的作業系統請放在適合的位置,修改php/conf.php檔案中的KindleGen路徑。
下載KindleGen之後,第一次使用時會跳出警告,請至少透過Finder執行一次並且同意。
要轉出Kindle用的話,請加入參數"-a",轉換時會在生成EPUB後,繼續進行mobi的轉換。
Kindle用EPUB檔案與電書協規格有著以下差異:
為了能移到目錄,會在最後一頁後面插入目錄頁(nav.xhtml)。
封面由閱讀器插入,所以不會設定在第一頁。
OPF中加入了Kindle固定格式用的標籤。
每一XHTML頁面中的圖片,不使用SVG縮放,直接以img標籤置入。
同時不能使用上述的放大與邊界功能。
使用Automator的圖形工具(for OS X)
如果不會使用指令列工具,可以使用Automator製作成的圖形工具。
jpeg2epub.app.zip Automator程式
下載後解壓縮即可直接執行,但也記得先下載上面的mkepub,並且放進應用程式資料夾中,不然會不能轉換。
執行後會要求選擇檔案,請選擇置放圖片的資料夾。然後會跳出輸入參數的對話框。
輸入參數後按下OK鍵就會進行轉換。
這裡也提供Workflow檔案,執行這個檔案就會開啟Automator,也可以透過「檔案」→「轉換成」輸出為系統服務,透過選單就能夠執行。
jpeg2epub.workflow.zip Automator workflow
1 note
·
View note
Text
IDPF併入W3C
今天在芝加哥舉行IDPF論壇上,W3C主席Tim Berners-Lee演講之後,兩組織正式宣告合併意向,預計於2017年一月完成各種程序。意思就是:未來EPUB規格的修訂以及數位出版新規格的提出,都由W3C數位出版興趣小組來進行。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
IDPF活動最為積極的時間點應該是2007年制定EPUB 2,緊接著到2011年EPUB 3制定和EPUB 3.01修訂,送進ISO組織成為技術規格為止。2013年底W3C成立數位出版興趣小組後,大多數的技術成員重疊,變成W3C決定方向(如EPUBWEB),IDPF實際進行規格的制定。
但實際上遇到很多問題,EPUB 3.0規範其實相對穩定,在2013年後支援EPUB 3.0的閱讀系統少有修正,而主要的問題都在於CSS是否有規範,並且是否實作。而這一點IDPF無法處理,必須回到W3C的會議上來討論,並且提出規格。
而EPUBWEB的願景與其由出版商與相關技術者研議,不如回到W3C由對線上出版有興趣的公司及技術者參與。這樣雙頭馬車下去,不如合併,在技術推動上會相對快得許多。(規格制定是IDPF較有效率,但是實際推動透過W3C的內部溝通,速度會快上更多)
從組織經營的角度來看
IDPF雖然是國際級的組織,但實際還是一個美國的NGO,得靠會員的會費與各種活動的收入來維持營運。IDPF曾經有高達400名法人會員,但是在EPUB 3.0制定完成後,陸陸續續有所退出,加上非營利組織與新創公司的會費相當少(每年775美金)若要維持營運,必須提出能讓會員加入的誘因。IDPF提出了EDUPUB,以及W3C EPUBWEB的概念與工作小組,但是似乎難以如EPUB 3.0時一般吸引會員加入。制定技術規範的組織不僅需要行政人員,也需要技術人員協助,所以從現狀來看,應該相當辛苦。
W3C其實也是,在HTML 5正式進入推薦以後,開始提出Web Platform的概念,希望擴展到應用層面,制定更多業界需要的規格。當然數位出版也是很重要的應用,W3C有直接與排版相關的CSS工作組,以及負責國際化的i18n以及無障礙的A11y小組,彼此支援,會產生更大的綜效。
對台灣的影響
其實沒什麼影響。早期經濟部工業局推動數位出版時,要求受補助單位加入IDPF,但是實際在運作上鮮少有參與。儘管經濟部工業局一直希望讓這一百多家的公司作為後盾,選出一名IDPF理事,但是在以貢獻為主的技術場域上,不參與就沒有話語權。所以IDPF併入W3C後,工業局可以忘掉這個達不到的目標吧。
但是未來如果有技術公司想要參與數位出版相關的標準制定,W3C的會員費用相對高上許多。台灣過去還有中研院與工研院是會員,今年也消失在名單上。未來要參與的門檻會提高許多,不僅是會費,也包含理解會議進行脈絡的知識層。
但就產業來看,現在僅有少數平台商願意支持EPUB 3.0格式,停滯(甚至說堅守)在2.0格式的不在少數。或許我們與這方面的創新,沒有什麼關係。
未來的W3C活動
W3C除了日常的maillist活動外,一年有一次年會,各工作組還會有一到兩次的面對面會議,在世界各地舉辦。光是要參加這些會議就得要付出相當的費用。我想之後應該也會慢慢淡出,畢竟動輒六位數的支出,��於小公司來說是相當的成本。長期靠募款也不是正確的做法。
是否持續做下去,目前我還沒有明確的答案。而持續參與是否有實質的影響,我想確實有在推動一些規格的建立與實作的速度。但畢竟不是能靠一人一家公司進行的事情。
0 notes
Text
EPUB 3.1版初稿
前言:去年中開始的EPUB 3.1改版作業,本來預期會大幅改版,納入EPUBWEB相關的技術支援,如使用JSON作為OPF等。但由於研議時間短暫,所以將這些大幅變更的部分延後到下一版,這版本僅作些微修改。
原文請見: EPUB 3.1 Changes from EPUB 3.0.1 EPUB 3.1
EPUB 3.1的變更點
1, 新的核心媒體格式(Core Media Type):
加入WOFF 2作為核心媒體格式。
2, 外部資源的回退機制:
當外部資源不在SPINE物件、也不嵌入內容文件,單純供Script使用時,不需要提供回退宣告。
3, 不強制RS支援EPUBCFI:
3.1版不強制閱讀系統支援基於EPUBCFI定址的超連結機制。
Package部分的變更點
1, 調整最小限度的metadata需求:
至少需要一個dc:identifier(識別碼)
至少需要一個dc:title(書名)
一個以上的dc:language(語言)
零個或多個dc:author(作者)
一個選用的dc:publisher(出版社)
零個或多個dc:type(類別)
其他都柏林核心集都不採用,若製作者希望加入更多的書目資料,可使用連結的方式處理。
refines屬性過去用於擴增說明使用,現在不能再用於meta元素。
file-as屬性可用於dc:title, dc:creator及dc:publisher元素,以提供閱讀系統排序時作為參考。
2, 移除NCX
EPUB 3.1不再支援EPUB 2的NCX目錄格式。
3, 移除guide元素
EPUB 3.1不再支援OPF中的guide元素。
4, 移除bindings元素
EPUB 3.1不再支援用來處理非核心媒體格式回退使用的bindings元素。
內容文件的變更點
1, 支援額外的HTML 5語法
EPUB 3.1將HTML 5作為核心媒體格式,閱讀系統須完整支援HTML與XHTML版本的HTML 5語法。
主要的變更為:用於XHTML語法中的epub:type屬性將被ARIA role屬性所取代。導覽目錄文件中需要同時使用epub:type與role來與3.01版前的EPUB相容。
2, 以CSS參考文件取代EPUB規範
EPUB 3.1移除舊的EPUB規範,並且提供CSS參考文件作為基準。
閱讀系統現在需要支援基礎CSS。
EPUB 3.1使用CSS工作小組提供的支援現況作為「官方定義」,取代舊有的CSS規範。
移除不能使用position: fixed的限制。
移除不能使用position: absolute的限制。
所有加上-epub-的CSS Speech語法因為缺乏實作,全部移除。
移除-epub-ruby-position語法
移除-epub-text-combine-horizontal語法
移除-epub-fullsize-kana語法
移除-epub-text-emphasis的短值語法
移除-epub-text-orientation的use-glyph-orientation與sideways-left值
3, 釐清scripts支援
EPUB 3.1對scripts支援做了以下調整:
container-constrained script僅限用於HTML5 iframe元素(移除embed與object)。
閱讀系統應支援container-constrained script執行(因安全與隱私考量,不再為必須)。
閱讀系統應支援固定版面,以及定義為rendition: flow的「文件捲動」、「持續捲動」內容的spine層級script執行。
如果閱讀系統支援文字重排內容spint層級的script執行。就必須支援「文件捲動」介面,也應支援「持續捲動」介面。
4, 額外的WCAG支援
過去僅推薦使用script的內容文件需要符合WCAG規範。EPUB 3.1現在推薦所有的HTML內容文件符合WCAG 2.1 AA等級規範,並且推薦SVG內容文件符合SVG無障礙指南。
5, 移除switch元素
EPUB 3.1不再支援用來表示內容狀態的switch元素。
若有數學算式需求,建議使用MathML取代文字與取代圖片屬性。
6, 移除trigger元素
EPUB 3.1不再支援用來控制影音內容的trigger元素。
請使用HTML5的video、audio元素的原生控制界面。
1 note
·
View note
Text
W3C TPAC 2015報告(完)
注音符號是我參與W3C活動的契機,也是到現在為止尚未完成的主要工作。
2012年時,注音符號在Web與電子書中的呈現幾乎沒有實作。若要勉強辦到,只能透過注音字型來處理。但注音字型一般會按照教育部一字多音審定表造六套字型,若你要顯示破音,就需要透過複雜的字型指定與一堆<span>在內文中標注切換。除了技術上有所難度外,提供出來的資料也缺乏語意。而注音若能被廣泛應用,不僅能應用在初等教育上,也能變成大數據,來協助TTS(Text to Specch)引擎,為視障提供更準確的機讀機制。
這三年間,工作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注音符號的資料結構
注音符號的顯示排版
注音符號的資料結構
2012年資策會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似地參與了EPUB 3的規格制定,也硬把注音排版需求錯置提交到了IDPF,然後貿然地發佈了一套電子書實作文件,當年注音的標註方式是這樣:
<ruby>我<rt><ruby>ㄨㄛ<rt>ˇ</rt></ruby><rt></ruby>
也就是:「ㄨㄛ」是「我」的Ruby文字,而「ˇ」是「ㄨㄛ」的Ruby文字,這稱為巢狀(Nested)結構。這種標註方式一方面過於複雜,另一方面語意不對。後來在HTML 5 Ruby Markup Extensions中修改標註方式為:
<ruby>我<rt>ㄨㄛˇ</rt></ruby>
後來還處理了調號問題,例如輕聲時,應該放在注音的後面還是前面,決議是符合語意,放在前面,如:
<ruby>呢<rt>˙ㄋㄜ</rt></ruby>
雖然許多輸入法直接輸出時,會把輕聲放在最末,但在教育使用上,還是會放在前頭,所以依照常用的方式處理。
後來唐鳳試著使用萌典API試做了一個產生器,Ethan也做了一個標注器。在產生內容上,降低了相當的障礙。
當資料結構確認下來後,就要處理顯示排版的問題。
注音符號的顯示排版
在這段時間裡,正好回頭處理了Ruby排版與內容的分離,提出了CSS Ruby Layout Module Level 1這份文件,很快地,最關鍵的語法 ruby-position: inter-character,也就是在橫排文字中要將注音放在右側的語法,被Apple實作在Safari中了。
但是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調號既然不能使用巢狀Ruby處理,那該怎麼辦?是要讓瀏覽器自動將它移到右邊,還是要一組機制來辦到?
注音符號與OpenType字型
後來決定採用OpenType字型裡的技術來試做。OpenType中有一項GPOS的功能,全名為Glyph Position,使用這項功能,就可以試著在一定的組合下(例如注音接調號時),移動字元的位置。
我在g0v開了一個案件,在But Ko的協助之下,做出了初步的實驗。目前能在Safari上呈現,但還有些小缺陷。但終究可以說:找到了一條出路。
現在在中研院莊庭瑞老師提到教育部後,希望能在技術上做出完整的規範。再試著提交到W3C希望各瀏覽器都能夠支援這項OpenType功能。也許還需要一兩年,但至少注音在瀏覽器、電子書上的顯示問題,將要見到解決。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W3C TPAC 2015報告(2)
W3C裡頭的i18n(internationalization)工作小組,目的是為了讓Web的世界能夠符合各地區的語言文字需求。讓Web不只是西方Latin語系世界的Web,而能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在Web上可讀、寫自己的語言。但是前面敘述到W3C的會員結構與組成,就算國際化是使命,但要如何推動使其變成真正可用的標準並且實踐,不是無償就能達成。
例如參與者付出的時間、撰寫文檔研究的支出。以及每個工作組定期電話會議的參與,一年一到兩次的面對面(Face to Face)會議等等。光是差旅費就會需要數十萬元。對於大企業而言��參與標準化工作不僅可以推出與自己目的相符的提案,也可以帶回其他會員的意見來建立共識。但對中小企業或個人而言,常態性的支出就會是很大的負擔。
中、日文相關的需求大約在2000年前後首次提出。我想可能是因為數位典藏計畫下因為XML規格而參與W3C時一併提出了。但在實作上卻受到擱置。
日本政府從2008年起,就對出資資助專家在W3C運作,不僅止於JLREQ的撰寫,也包括實作層面的規範,如CSS Writing Modes Level 3、CSS Ruby Layout Module Level 1等等。最後在產官學一致的推行下,透過EPUB 3格式電子書作為產業標準,而實現出這些表現性。
日文排版要做到怎麼樣的程度?
過去幾年,日本政府總務省+慶應大學+電子書產業相關會員(樂天、Sony、Antenna House等)非常努力地推動以上需求的實作。但隨著日本電子書產業的穩定,似乎不再那麼積極。但有兩家公司加入後,開始了新一波的推動。
一家是Vivliostyle.inc,這家公司的創辦人村上真雄過去在Antenna House負責XML排版系統,使用XSLT、XSL-FO等語法,讓文件能夠幕後排版成印刷格式。但因為XML相關標準過於成熟而停止發展,他希望能採用HTML、CSS技術取而代之,於是成立這家公司,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
另外一家是BPS,這家公司除了以Ruby on Rails提供網站製作服務外,也提供客製的Webkit作為電子書閱讀程式「超縱書」。該公司的董事榊原寛曾在慶應大學修讀博士,也因此加入了W3C。
在今年TPAC會議前,榊原寛事先安排了一場聚會,讓日本對於排版與Web技術感興趣,但非W3C會員的公司代表與CSS WG的成員先見面,談談該如何推動更進一步的日文排版。日本於本領域著名的IT記者小形克宏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要將JLREQ實現到怎麼樣的程度才算完成?」
JLREQ中提出了相當多來自活字排版的規則,包含標點符號的擠壓、壓縮等。但現狀無法透過CSS來實作。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電子書,都是使用Writing-mode來使其直排,並且透過Text-align: justify來強制對齊行頭行尾,將多餘的空間平均分配到字距之中。
這種作法,就不符合JLREQ裡頭「基本版面」,也就是中文所提的「版心」的定義。該定義要求先決定文字尺寸,再決定每行幾字,最終算出的行長需要為文字尺寸的整數倍。也就是回到活字排版的做法,採格狀排列,這時對於標點做出調整才能讓版面呈現更好看。
對於電子書產業而言,也許不覺得做到這麼細膩相當重要。但是出版社希望保留其體裁、印刷與POD公司希望技術上能夠達成,讓出版從數位檔案(HTML、XML)轉換到印刷用檔案時也能自動排版,來降低成本、快速完成。
所以在CSS WG會議上,由Vivliostyle的Florian Rivoal重新提出了文字格點(Character Grid)的要求。
文字格點(Character Grid)
文字格點的概念,其實早先曾經出現在2003年版本CSS3 Text Module中,並且受到微軟在IE上實作出來。只是在改版調整中,退出了CSS,這次的提案等於把這概念給拯救回來。
不過所謂文字格點,還是希望一行的長度能正好為文字尺寸的整數倍。而簡單的處理如下,假設:
一字尺寸為20px
文字顯示空間為410px
最大字數為20 x 20 = 400px
10px空間變成padding或者margin
當文字尺寸改變時,重新計算
這樣確保「基本版面」與「版心」的概念能被實踐,後續就可以利用CSS Text Module Level 4的Text-spacing調整,來做到更多JLREQ上的需求。同時要是加入更多中英混排的案例,也可以做到老貓「縱橫對齊」需求的實現。
例如,要求英文字出現在行內時,使用整數倍漢字空間,英文與漢字的間隔動態調整(大於0,小於0.5em)。但還要面對更多的狀況,例如:
如上圖,當The Sun兩個字剛好能夠斷行時,The是否需要對齊行尾?Sun是否要對齊行頭?或者只要放在格點的正中央即可?
另外如果遇到英文字位於行尾太長時,是要:
整個字移到下一行,前一行尾留白?
若可以斷行(hyphenation)時,該如何處理?
是否可以強制切斷英文字,從任何一處斷行?
這些都要提供額外的資料,以上是TPAC上的第二項提案。
1 note
·
View note
Text
W3C TPAC 2015報告(1)
這是我第三年參加W3C TPAC年會。
第一年在深圳舉辦,正好遇到北航的W3C工作人員,讓中文排版工作小組成案;
第二年在Santa Clara舉辦,這時工作小組已經成立,主要安排進度與目標;
第三年在札幌舉辦,CLREQ已經發佈草稿,我希望能夠開始推到時記得規範上。
W3C的變化
就在這三年間,W3C的目標有著大幅度的變化。
2013年,HTML WG在如火如荼地做HTML 5規範的最終修訂。
2014年,W3C公佈HTML 5進入推薦(Recommendation)階段,也就是任務的一時完結;同時推出Open Web Platform的構想,目的是希望將Web打造成更完整的平台。
2015年,工作組已經有了大幅度的變化,HTML WG在最後一次會議後,併入WebPlatform WG中;而各種汽車、數位看板、Web of Things、Web Payments等與實際產業相關的IG/WG一一成立。W3C的目標不僅是底層技術的制定,也希望能延伸到各種實際的產業,並且集合需求來制定共通標準,像是安全性等等。
不變的工作
而國際化(i18n)與CSS WG的變化不大。還是逐步尋找需求、提出草案、尋求共識、予以實作。這幾年裡,多了許多Level 1的規格,如:
CSS Scroll Snap Points Module Level 1
CSS Round Display Level 1
CSS Grid Layout Module Level 1
CSS Logical Properties Level 1
這些指的是過去未曾出現在CSS中,新提出的需求與語法,同時也有許多繼續往下走的Level 4的規格,如:
CSS Text Module Level 4
CSS Font Module Level 4
原來存在於CSS 2中的內容,在CSS 3中被拆成許多Module,並且稱為Level 3,然後透過規格與實作,當走到CR(Candidate Recommendation,如Writing-mode)時,代表多數的瀏覽器已經實作該規則,若有額外的需求,請提到Level 4作為下一階段。
而我希望來自CLREQ的需求,能夠趕上這些Level 4的進度。雖然CLREQ還在寫,但應該已經可以提出一些提案,送進CSS WG。
中文的常用字體
第一個提案是中文常用字體,在CLREQ中列舉了中文常用四種字體。
但是在Web上,最常用的是黑體,這個問題是因為:
若要跨系統指定相同字體,透過CSS Font中的Generic Family最為方便,但現狀僅對應宋/明體與黑體。
雖然Windows與OS X都有以上四種字體(仿宋僅有簡體字型),但iOS與Android僅有黑體可用。
後者我們只能提出需求,但前者是標準化的範疇。
Web內容可能不需要這麼多種字體,但在將印刷書轉換成電子書的過程中,當然希望能夠將原有的樣式變化重現。缺乏Generic Family的對應下,若要使用楷體,必須窮舉,如:
font-family: "Kindle的楷體","其他楷體","標楷體","楷體-繁"…;
只要少了任何一家預載楷體,就不會正常顯示。為了降低作業的複雜度,若能變成:
font-family: cursive;
相對簡單得多。
目前在提案上,我所推動的是將cursive對應到楷體。畢竟在中文印刷字體中,楷體是最符合cursive定義的一種。現在OS X El Capitan已經支援,Firefox也將於近幾版支援。我也希望各閱讀程式能夠做到cursive對應楷體的mapping,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使用方式。
也有人覺得楷體與仿宋的使用需求不大,但是台灣的公文規定使用楷體,大陸則是在GB/T 9704-2012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規定使用仿宋作為公文用字體;這也是各桌上作業系統內都會有簡體仿宋字體的原因。
但從CSS 1起的Generic Family只剩下monospace與fantasy可用。畢竟所有的中文字體都是等寬字,且仿宋也沒那麼夢幻。若要指定仿宋,就應該提出新的Generic Family,目前我的構想如下:
一、serif的italic:
日本前幾年曾討論過這件事,仿宋體在日本稱為宋朝體,他們認為漢字沒有斜體,若按照italic手寫的定義來看,宋朝體比較像是serif的italic形式。雖然這種想法語意上是對的,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家字型公司做出字型家族,把仿宋放到宋體作為italic使用。所以在實務上有困難。
二、新Generic family:
又分為幾個提案:
1, Fangsong:也就是直接使用「仿宋」命名。但就僅限於中文的一種字體,不那麼Generic,所以不是很好的提案。
2, Formal:若以功能來定義,將公文書用的字體訂為「Formal」,但我們也不確定是否其他國家與區域也規定公文書需使用字體,所以屆時也會顯得侷限。
3, Antique:若以外型來定義,仿宋是活字設計上,介於明體與楷體間的字體,也就是復古字,所以命名為「Antique」。我想這就廣泛得多了。各種語言、拉丁、日文等應該都有復古的電腦字體。而Antique在西文書的排版上也是共通的術語。
以上是今年TPAC上的第一個提案。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以iBooks Author製作EPUB
Apple前日更新了iBooks Author,新增了製作EPUB Reflow(文字重排、流式)的功能。這項工具應用在電子書製作上,可以輸出Apple稱為Multitouch book(.ibooks)的互動影音圖像書,也可以輸出文字為主的EPUB格式。其中Widget也有部分互通,如圖庫、影片與HTML Widget。
但是輸出的EPUB 3雖然採標準格式,但裏頭有著相當多iBooks專用的樣式與語法。以致在iBooks(Mac、iPad、iPhone)上頭版面近乎一致,但是換到其他閱讀程式上,就會有相容性問題。
除此之外,也不支援直排、註解等功能,但具備如Pages、Word一般的樣式管理,字體也不會隨著書而輸出,你只能用宋、黑、楷等iBooks內建的中文字體。
從最底限來看,這樣WYSIWYG的製作工具,至少可以讓製作者脫離Sigil,轉向這工具。但不幸的是,製作出來的EPUB,也僅能送上iBooks store販賣、提供;或在Apple裝置上以iBooks閱讀。無法送到其他支援EPUB 3的書店(如未來的樂天Kobo、BookWalker、博客來等)。
如果你是個人作者,想要在iBooks store上賣書,或者你是出版商,只想對應iBooks store需要EPUB 3的問題,你可以使用iBooks Author。但如果你想要做到進一步的排版,或者達到單一書檔、多店共用的狀況,這款工具不是好的選項。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談談DRM
任何數位���容的商業模式裡,都會提到DRM這個詞彙,DRM的全名是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直譯是「數位權利管理」,白話點說,就是「內容保護機制」,也有人稱DRM是「防拷貝機制」,甚至「反盜版機制」,但嚴格來說,這些俗稱不大正確。
DRM由誰提供,限制了些什麼?
DRM通常是由接觸到消費者的終端提供,以電子書為例:
出版商→電子書店→消費者
這時就是由電子書店提供經由DRM保護的內容給消費者;出版商給電子書店的檔案不需要DRM,但若出版商要直接賣給消費者時,一般也會加上DRM保護。而DRM保護了:
使用者:誰可以開啟內容,通常僅限購買的消費者。
裝置:使用者有幾台裝置可以開啟內容,一般有所限量。
期間:通常用於租借,過期後就無法開啟。
列印與分享:使用者可以合理使用部分內容的比例。
一般來說,就是在Amazon購買的內容,只能透過Amazon提供的App開啟,而每個帳號只能給固定數量的機器,如平板、手機使用,超過數量,就必須調整授權。
DRM有什麼不好?又為什麼不得不為?
DRM在電子書圈子裡也有另一種解釋,就是「Don’t Read Me」。就是諷刺受到機制保護的電子書,只能在符合以上範圍之內閱讀。但一本印刷書可以自由傳閱、拍照、掃瞄……沒有這麼多限制。
但數位檔案天性就是可以複製、透過網路傳遞,在沒有DRM的狀況下,對於作者與出版者沒有保障,於是DRM就限制了使用者複製散佈的可能,以保障作者與出版者。
可接受的DRM:服務讓你注意不到保護
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消費者不對DRM的限制感到反感,但是DRM在一些狀況下,會讓消費者察覺不到,或者願意接受:
一、亞馬遜的案例: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商店,在歐美近乎獨佔。當消費者想要購買電子書時,幾乎都會到亞馬遜上購買。消費者僅從單一商店購買內容時,就不會太在意是否有DRM。同時,亞馬遜提供了自有的專屬閱讀器,以及在平板手機電腦上各作業系統都有推出閱讀程式,解決跨平台問題時,也能輕減消費者的反感。
二、Netflix的案例:Netflix是月費制的電影與影集線上收看服務,使用串流機制提供內容。當消費者選取一部影片時,從伺服器串流影片到裝置上頭。看完以後,檔案不會留在裝置上頭。像這樣以技術機制滿足消費者的做法,也不會讓消費者覺得受到限制。
反之,如果在該地市場,消費者購買數位內容不僅於單一商店購買,又沒有能完整支援各系統時,DRM的限制就會變得相當明顯。
DRM可不便宜
DRM在技術上是以加密為核心,但加密法如同影片壓縮技術一般,是由舊的技術延伸出新的技術,而舊的技術通常會受專利保障,以至於建構一套獨有的加密法時,會需要取得相關技術的授權。在加密法之外,安裝在使用者裝置上的程式也需要嚴格注重安全,不然都可能會受到破解。
如果要想出一套機制,如Netflix一樣,更需要審慎規劃,不然內容依然會以快取等方式存在使用者裝置上。
那麼,可不可以不要DRM?
這就是DRM-Free的由來。指銷售端賣給消費者的數位內容檔案,不使用任何機制保護。一方面還給消費者自由使用內容的權利,另一方面銷售端不需負擔昂貴的DRM機制。
但從反面來說,銷售端得面對消費者複製、散佈的風險;消費者也可能獲得不了額外的服務,例如:在不同裝置閱讀同一本書,彼此能同步進度、書籤等等⋯⋯且DRM-Free的內容也不一定能於所有裝置、程式上開啟、表現一致。彼此之間會產溝通上的成本。
也有另外一種做法,是在內容檔案中加入消費者的個人資訊,如姓名、電子郵件等等,若消費者不能除去這些資訊自行散佈,也可由此追查出來源。
DRM v.s DRM-Free:是個商業問題
一般在內容授權出版、授權發行的狀況下,授權方為保障自己的權益,都會要求禁止複製、禁止讓終端自由散佈。於是像翻譯書、海外電影、音樂等,在地的出版社、發行與唱片公司沒有逕自以DRM-Free散佈的權利。同時在海外成熟的機制下,DRM不會讓消費者感到過於反感,所以DRM是數位內容在一般商業體制下的常態。
而以DRM-Free的方式提供內容,可能的狀況包括了:
創作者想直接販賣給消費者,沒辦法建構DRM機制。
販賣方希望數位內容在被消費者購買後能夠自由散佈,作為行銷的方式,獲得更多愛好者以及品牌效益。
對開放理念的堅持。
兩者之間沒有優劣之分,最糟糕的狀況會是:DRM機制保障不完全,消費者可自行破解,以致於未能達到保障授權方與創作方的利益,也變相懲罰付費的消費者。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如果你真想面對數位出版⋯⋯
這裏所說的數位出版意義很狹隘,不提報紙雜誌如何走向Web,也不說網路原生的新媒體,就專注在「書籍出版」,尤其是面對消費者的書(把學術與教育放在一邊,雖然面對的問題一樣)。只講一件事:出版社想要把出的印刷書,轉換成電子書,放到通路上販賣,然後獲利。
這件事有點困難,尤其在2010年起那一波如狼來了的風潮後,許多出版社的總編、老闆都不相信這件事會成真。但2015年卻是我看到第二波即將開始的一年,無論是更成熟的通路(人流、金流、產品、系統、還有電子書最重要的「信任」),或者基礎建設(像是格式、工具、字體等等)。都在這一年陸續到位。
這些條件慢慢聚集,狀況不再像2010年那樣土法煉鋼,如果這一波依然無效,那麼,就技術的可能性來說,我暫時看不到未來。
如果你真想面對數位出版,我希望您能聽得進去以下這些建議:
一、PDF真的不能幫到你
PDF不能幫你什麼,真的。分為兩部分來談,一部分是販賣、另一部分是電子書製作。
先談談販賣。Google Play Books自2013年9月開張以來,已經成為台灣最大、銷售量最高的消費者向通路,但是,還不夠好。Google Play Books上賣的書,大多數是PDF檔案,簡單來說,Google Play Books與台灣各家電子書店沒有什麼差異,但Google Play Books之所以銷售量好,原因我覺得是——人們信任Google,而且透過Google Wallet的金流方便"一點"。
行動裝置市場已經很成熟,手機的量大於平板的量,但就算手機大到7吋,依然不適合讀PDF檔案。如果出版社還繼續把PDF當作電子書,那麼只能說是具有缺陷的產品。銷售再好,終究會到頂。EPUB並非完美的格式,但是對於行動載具來說,卻是基礎。PDF沒有被明文排除在「電子書」之外,但在電子書銷售真正成熟的市場,卻自然地忽視了PDF,不將它當作正式的產品看待。
再談談製作。希望你先閱讀IDPF執行董事Bill McCoy的文章,他在加入IDPF之前,曾經多年負責Adobe Acrobat產品,PDF的技術缺陷,他說明得相當清楚。在製作上你不能使用PDF,因為它的可再利用性非常差。
如果你手上是好的PDF,可以透過工具把文字摘出,並且多少能辨識出一些樣式;但如果你手上的PDF裏頭是一頁頁的圖檔,就只能取出圖檔,���非透過OCR光學辨識試著分析出文字,但你會需要極高的校對成本去處理這本書。
就算PDF能摘出文字,你還是需要調整結構,手工處理,結果還是需要額外的人力工時——你也可以不處理,但出版社應該對電子書品質負責,就如對印刷書品質負責一樣。
二、沒有簡單的工具
台灣EPUB格式的專家不多,甚至可以說PDF的專家都很少(高手多半在印刷界)。以至於迄今無法打造出好的工具。EPUB的基礎技術就是HTML與CSS,也就是網頁技術,這麼多年來,各種「所見即所得(WYSIWYG)」的編輯工具,像是FrontPage(已死)、DreamWeaver(已不堪使用),都失敗了。也代表以同樣技術製作電子書時,更不可能拉拉點點就做出一本全平台上看起來都相同的書,Sigil不可行、套用廉價如部落格後台那樣的編輯器也不可行。
如果真的有一項所見即所得的好工具,就會需要充分了解EPUB格式,以及業界技術實作,同時,使用者也需要學習如何使用,才能做出完善的EPUB檔案。但如果最終還是要人力拉拉點點調整,那不如學習結構化的簡單語法,理解「所見即所指(WYSIWYM)」的工具,如Markdown。也許Markdown功能太簡單,但在學習更難的語法之前,還是應該從Markdown開始學習。
三、外包、內製還是丟給別人做?
台灣電子書發展的先天包袱就是:「我們使用中文」。英、法、德文等Latin語系在文字處理技術上相當成熟,成熟到電子書的製作技術幾乎可以完全自動化,但也少不了製作後校對、修正的繁瑣流程。過往美國的出版商也採外包製作,但這幾年為了因應電子書的快速出版,也逐漸整合回編輯流程裡,改為內製。
而在日本,完整的產業鏈讓印刷、排版業接下了電子書製作的業務,但需要額外的成本,同時也少不了繁瑣的品質確認流程。
台灣沒有以上優勢,在人力、產值、成本的考量下,也很難養出外包製作的公司(別用廠商,電子書沒有工廠)。中文先天在製作上就相對複雜,若希望降低成本,大概只能外包到大陸。大陸有專門接電子書製作的外包商,但我在訪問時,也遇到出版商問:「台灣能不能協助轉檔處理、大陸人力太貴了!」更何況,台灣的出版商對大陸的轉製公司,多少會有信任問題。
大陸也有許多出版社在政策扶持(或者說壓力)下,開始導入內製的訓練流程,甚至打出「不能適應就下崗、不能轉型就死亡」這樣的宣言。既然終究如此,那麼我覺得早一點內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你也可以交給販賣方、電子書店來製作。但是多少會需要讓利,例如Amazon能夠幫出版社代為製作專用的格式(其實還是先做出EPUB檔),但拆帳比會少5%(一般Amazon與出版社五五分帳),不賺錢時,5%不多;賺錢時,5%不少。
四、考慮下一步
數位化對出版帶來的變革有哪些方面,簡單可以分為「工作流程(workflow)、通路(Channel)、行銷(Marketing)、營運(Operation)」,以上所提全部都在處理工作流程,但行銷與營運可以同步進行。尤其是行銷。缺乏實體的電子書透過網路來進行行銷會得到最大的效果,而網路上行銷的效果得益的並不是電子書而已。如果能趕緊處理前面兩項的轉型,才能處理後面真正重要、開啟市場的關鍵。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Accessibility in Mind
從事數位出版相關國際標準化活動以來,有兩個領域我一直力有未逮。一個是EDUPUB,由IDPF與W3C、IMS Global三個組織一齊推動,關於電子教科書與數位學習標準化的活動。隨著美國教科書實質數位化,以及各國(例如韓國)由政府帶頭參與,而在這兩年積極活動。因為涉及的領域過於廣泛,我個人無法參與。
另一個領域是Accessibility,台灣網路人Jedi將其命名為「親和力」。白話點講,就是給視障、聽障、身障與學習障礙者,也能如常人一般接觸內容的輔助功能。
一切都沒有數位化的時代,以上幾種障礙者想要接觸內容,都需要花上不小的力氣與成本。例如電影「春風化雨1996(Mr. Holland's Opus)」中,為了讓有聽力障礙的孩子聽到交響樂,特別在舞台兩側加裝了顯示器,至少讓他「看」到音樂的變化。
盲人若要讀書,就得另外請人錄製有聲書,或者製作成點字書。這些額外的作為,都被視為「給予」或者「愛心」。障礙者能夠存取內容,等同作為福利的收受者。
但透過數位化的內容以及程式的輔助,就能夠提供障礙者與常人一般的能力來接觸內容,像是:
視覺障礙者可以透過TTS(文字轉語音)或者數位點字顯示器閱讀、
視覺障礙者可以透過嵌入字幕來看電視電影,知道有哪些聲音、
聽覺障礙者可以透過等化器將音樂視覺化「聽見」音樂、
肢體障礙者可以透過數位輔具操作內容⋯⋯
如此一來,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與一般人一樣,是內容的「消費者」。
但以上這些數位「親和力」,還是需要做些額外的事情才能達成。不過不像做一本點字書、錄一本有聲書一般高成本。內容製作者的態度應該從「給予關懷」,改為「理所當然」。「親和力」是基礎,而不是額外的工作。
舉個說明Web及電子書親和力的常用案例,當我們置入一張圖片時,HTML會這麼寫:
<img src="image.png" />
但對視覺障礙者而言,這張圖他無法看到、讀到,你必須提供額外資訊,如:
<img src="image.png" alt="這是一本點字書"/>
這麼一來,當TTS等輔助工具遇到這張圖片時,就會朗讀「這是一本點字書」,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能提供視障者「看」見這圖片的可能。
做出一本結構良好的電子書,不是過度的要求,考量到各種讀者的需求,只是基礎而已。(再說一次,不是施予愛心)。
我最近與國立台灣圖書館有些接觸,發現在電子書與親和力上,台灣的認識還並不是相當普及。也許,可以從一些文件資料翻譯開始著手:
W3C Web Accessibility Tutorials
IDPF EPUB 3 Accessibility Guideline
Accessible EPUB 3
0 notes
Text
i18n & EPUBWEB
經過頗令人挫折的CSS會議後,TPAC會議第四日同時有i18n WG與數位出版IG的會���。在i18n WG花了些時間解決中文楷體的問題。
i18n是什麼?
i18n是internationalization的簡稱,因為i與n之間有18個字母,就縮減成i18n。順帶一提:近用性accessibility也被縮寫成a10y。i18n工作小組主要處理各種Web規範國際化的問題,像是比較實用的CSS Counter Style Level 3,裡頭有著各種語言的編號方式,當然也負責各種排版規範,像是JLREQ、KLREQ等等。所以中文所遇到的問題,也會在這裡討論。
兩個議題:楷體與斜體
楷體的需求大致上和CSS中所提及的狀況一樣。很可惜地,i18n在沒有參考資料的狀況下,也無法馬上與CSS小組取得共識。但是卻有一點可以協助。
目前大多數的瀏覽器都提供了自定字體的功能:
但是如你所見,在Serif、Sans-serif、Cursive、Monospace、Fantasy五個Generic Family中,只能調整西方文字常用的Serif、Sans-serif、Monospace三種,而Cursive與Fantasy則無處可調。
在CSS Font Module Level 3裏有這麼一段話:
User agents are encouraged to allow users to select alternative choices for the generic fonts.
就是建議瀏覽器開發商能讓使用者自行調整這些基本字體。i18n能做的就是在國際化的最佳實踐參考文件上加上這一點,希望瀏覽器能夠實作。
至於iOS/OS X中Cursive會強制轉斜的問題,則是直接請教在場的Apple Webkit工程師,他建議在前兩天提出的Bug Report上加入對於電子書的影響,然後盡可能地追蹤進度。這個問題看來不只是Webkit的問題,而是出自Core Text。
※2015/7/2補充:Apple已經在OS X 10.11 El Capitan中修正cursive會強制轉斜的問題,如下圖。
另一點是中文在某些標籤中預設轉斜的問題,例如:「<em> = emphasis = 強調」這個標籤。這一點需求只是提出而已,不會做任何的更正與調整。畢竟對於英文來說,原本採用<em>斜體強調的文字如果一下子都變「直」了,反而分不出來。所以還是以網站國際化的最佳實踐文件處理,希望各網站在處理中文時,不要使用斜體,<em>以底線、強調點、粗體、黑體等方式加上CSS來達到強調效果。
EPUBWEB是什麼?
前幾天的Books in Browsers上,W3C 數位出版興趣小組聯絡人Ivan Herman以及IDPF CTO/小組主席Markus Gylling一併發表了EPUBWEB這個格式(投影片)。這個格式是數位出版興趣小組未來的目標,主要希望將原來供離線使用的EPUB格式,能夠更友善地與Web接軌,可以應用在學術出版、企業文件、文書典藏單位供全文檢索、教育使用上頭。
當然這是現在才開始的工作,到完成為止還要花上幾年,技術上需要突破的點包括:
不以現在的ZIP方式壓縮;
需要簡化各種資料;
需要找出在Web裏讓書擁有唯一識別碼(ISBN等⋯⋯)的方法;
瀏覽器該怎麼實作分頁;
要讓讀者控制到什麼程度。
若這理想能夠實現的話,電子書與網頁之間的區隔將會更為模糊;也更能夠讓電子書得以普及,應用在機構之中(而不是單純地「賣書」)。
如果你是出版商的話,應該會想問:「EPUB 3都還沒成為主流,又來個EPUBWEB?該怎麼追?」不過不要害怕,W3C標準化就算定下來了,還有各種子規格要制定,最後還要瀏覽器實作,完成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在W3C memes上有一則嘲諷:
Today i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G, members of the IDPF invited the W3C into their glass house.
另外一點,EPUB 3的內容與樣式完全使用HTML 5與CSS 3技術,所以未來如果需要轉換的話,可以輕鬆相容。由於在場也有Wiley、Hachette Livre、BISG等出版業界的會員,大家經歷過EPUB 2到EPUB 3的轉換,相當重視這項問題。
好,EPUBWEB才剛開始制定,所以別怕。
其他⋯⋯
TPAC會議的第三天通常是休息日,會有自訂主題的小組會議、Lightning Talk、Demo等等活動。今年是W3C 20週年、Web 25週年,特別舉辦了一場聚會,有一系列的演講。
MIT的Alex 'Sandy' Pentland談數據與隱私
FCC主席Jessica Rosenworcel不���5G,而是以FCC的角度談A10y,強調技術一定要考量到障礙者的使用權利
INTEL則談Web技術的硬體加速(雖然被場下罵死了)
Panel則主談「誰統治網際網路」(不是Web 25年嗎?)
最有趣的是在晚餐開場前,有這麼一段:
Vint Cerf是TCP/IP的共同發明人,號稱Internet之父;Tim-Berners Lee是Web之父,W3C幫他們做了兩件T-shirt,一面寫著:
I invented the web.
I invented the internet.
另一面寫著
I did not invented the internet.
I did not invented the web.
這T-shirt大概也沒人敢穿⋯⋯
令人意外的是Opera的Håkon Wium Lie悄悄地現身在Lightning Talk會場,這下子Internet之父、Web之父、CSS之父都到齊了⋯⋯這圈子裏沒有xxx之母嗎?
1 note
·
View note
Text
楷體在數位時代,何去何從?
W3C TPAC 2014 CSS會議上,談到的中文議題是「將CSS Font中的楷體移到Generic Family的cursive」。
這議題在去年TPAC後,我就透過Mail-list提出,但當時CSS 3 Font Module Level 3的編輯John Daggett不在位置上,所以討論完,也就被一直擱置。今年因為北航協助處理電子書字型的問題,又被納入議題之中。
至於為什麼要處理楷體呢?讓我先從日本電子書製作的案例開始說起。
日本電子書界指定字型的方法
原本在不同作業系統中指定相同的字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像是日文的明朝體,在Windows裡頭是MS明朝體,在OS X與iOS中是Hiragino Mincho,在各電子書閱讀程式/器中預設的字型又不同,例如Kobo使用森澤的Ryumin⋯⋯因為各種系統所使用的字型不同,讓CSS指定變得更加麻煩。
不過,一套標準的日文字型內含兩萬多個漢字,差不多要8-10MB,和中文一樣,不會有太多種選擇;作業系統/瀏覽器/閱讀程式都會指定好預設的字型。讓EPUB的製作者只要指定Generic Family,就能直接套用預設字型。
像是明朝體(明體)是:
font-family: serif;
指定哥德體(黑體)則是:
font-family: sans-serif;
這麼一來,電子書的字型呈現就幾乎沒有什麼問題。
中文楷體的狀況
但是中文——無論簡體或者繁體的印刷書,從過往以來,明/宋體一向是標準內文字,而在節錄、引用、對話、署名上最常用的字型是楷體,或者仿宋體。之後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黑體的應用才逐漸廣泛。
但從印刷書過渡到電子書時,理應保持相同的排版傳統,不大可能把楷體、仿宋全部以黑體取代。不過,要怎麼指定楷體呢?你會需要一連串的CSS來做到這件事,像是:
font-family: "Kindle用的楷體", "linux用的楷體", "其他閱讀程式有的楷體", ... "STKaiti-TC", "DFKai-DB";
簡單來說就是:窮舉、排序。以確保楷體能被正確顯示。
那麼,有沒有方法可以簡化呢?我一開始所想到的是:CSS Font Module Level 3裡頭Generic Family的說明將楷體放到了Serif之中,但在定義上,Cursive更合適,規範裡寫著:
...the result looks more like handwritten pen or brush writing than printed letterwork.
當然,楷體與其說是印刷字,不如說是書法字,符合這項定義。
如果楷體能移到Cursive,那麼製作電子書時只要指定:
font-family: cursive;
問題就解決了。(當然,行書、草書也屬於Cursive,不過一般作業系統中只有楷體。)
會議上的處理
去年會議時寫的信,經過了整整一年,兩天前終於反映到規格上。不過只是從Serif家族中刪除了Kai,並未加到Serif中。今天會議上John身在日本,透過電話會議參加討論時表示:他覺得各種語言的Generic Family要如何選擇,不應該在CSS Font Module中處理,應該以其他的方式選擇。所以僅刪除不適當的陳述而已。
我當然希望能將楷體作為Cursive的範例之一,供瀏覽器開發商作為參考。但要是編輯不願意,也無可奈何。
不過我並不覺得公平。最新編輯草稿上有著「日文傳統字型」、「
字型細節的設定
」等Properties,這些能利用OpenType字體特性做到細微調整的部分都相當好,不過從範例來看,我倒覺得在Mozilla Japan工作的John Daggett,過於偏向日文需求,甚至到了Over-spec的程度;而完全不想添加Generic Family範例,明顯是偏心。
也有與會CSS WG的成員問:「不在這裡處理,那要去哪兒?」
下一步怎麼做?
沒有捷徑,那麼就要從作業系統、瀏覽器、電子書閱讀系統三方面著手:
・電子書閱讀系統:
應該是最簡單的部分,各家閱讀程式如果都能實作出「cursive = 楷體」的話,那麼至少在EPUB製作上就能夠以簡單的語法達到互通。
・瀏覽器:
目前應該會由國際化小組(i18n)整理更多語文的排版需求,列出推薦的字體列表給瀏覽器開發商作為標準字型;這會與中文排版需求並行。詳細會在週四的會議上討論。
另外,目前能自行定義字體的瀏覽器,幾乎都只能設定Serif、Sans-serif、Monospce這三種Generic Family,若能增加Cursive(甚至Fantasy),也能透過使用者自行設定,做到最佳化的呈現。
・作業系統
或者透過作業系統層級來設定,目前我的測試如下:
Windows 8.1:不為Cursive設定中文字型(英文為Comic Sans)。
OS X 10.10:使用內建的楷體,但強制轉斜。
iOS:沒有系統楷體字型,App內可另外從Apple下載,但也會被強制轉斜。
Android:只有Droid Sans Fallback一套黑體可用。
目前比較有希望的是Apple能夠接受Bug回報,不強制把Cursive轉斜,或者可利用font-style: normal;或者font-synthesis: none;來調整。
總之,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最後:為什麼數位時代還要楷體?
如同前面所述,最簡單的就是希望使用Web技術的EPUB電子書,也能如印刷書一般使用楷體。瀏覽器能夠支援,則是在電子書逐漸往Web前進時,也能夠無縫接軌。像是剛發表的EPUBWEB計畫。
也許大家會覺得:現在網站從標題到內文到廣告等所有文字都使用黑體,連明體都很少用了,怎麼還會需要楷體呢?
我覺得有許多原因:過去因為文字複雜性與螢幕解析度、文字數量造成字體成本高、檔案大、字型與Render技術不好、行動裝置缺乏系統字型(例如iOS與Android)等等問題,一直不能做到很好的呈現。經過了這麼多年,大家也都習慣了。但現在這些技術全都到位,我們真的要把自己的語言習慣通通拋開嗎?或者可以來做些排版的實驗,看看楷體、明/宋體的表現如何。
總之,還有好幾年的路要走,孤掌難鳴,一人路難行,也希望各位能多多協助。
補充:仿宋的指定方式
仿宋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仿宋體在日本稱為宋朝體,之前日本排版界曾經爭論過:「明朝體的"italic"該如何呈現?」
漢字天生沒有斜體,而italic在字義上是「如同手寫」。那麼保持更多書寫特徵、但依然是印刷字的仿宋體/宋朝體,就該作為明/宋體/明朝體的italic。CSS語法像這樣:
@font-face { font-family: Chinese; src: url(song.woff); } @font-face { font-family: Chinese; src: url(fang-song.woff); font-style: italic; }
就能組合出「明/宋體的italic是仿宋體」的呈現了。不過,你必須想辦法以WOFF、下載、預載等方式提供仿宋體給使用者才行。
2022年11月追記:
後來CSS技術推進,在CSS Fonts Module Level 4中開放新增Generic Family,包括中文仿宋=Fangsong。那麼楷體就不需要放在Cursive下頭,也能提出新的值“Kai”來對應楷體。
之前Apple Safari, Google Chrome, Mozilla Firefox等瀏覽器都支援把Cursive對應到系統的楷體上(測試用網頁)。但由於Fonts Level 4的編輯也是Safari字型技術的負責人,就先移除了Safari的對應。
針對這項Generic Family的擴增,W3C國際化小組也發表了Font styles & font fallback來搜集各種所需的字體種類。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寫在募款成功之後
感謝41位朋友與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的協助,募款於今日達到目標,實際收入與支出可透過Google文件確認。有四位朋友以匯款方式贊助,文件上我以匯款時間紀錄,希望能告訴我貴姓大名,以便日後答謝。
募款時陸陸續續接到一些詢問,我在這裡以問答的方式回答,希望能夠解決大家的疑惑。
一、這件事不應該由政府出面來做嗎?
的確,政府應該出面。但台灣在國際標準化上也有其困境,例如最重要的ISO/IEC,台灣由於不是會員國,僅能參加ISO/IEC JTC1 SC2 WG2 IRG的會議,也就是Unicode中漢字的研議小組,網路上可以找到歷年參與者的與會報告。
所以,台灣在國際標準化上,僅能參與開放性組織的活動。像是制定EPUB的IDPF、還有之前WiMax聯盟等。但在實際執行上,並非由政府組織長期實際參加,而是依目的與需求,由半官方組織,如中研院、工研院、資策會代表參與。往往計畫結束後,缺乏經費之下,就停止活動。
二、其他國家政府的參與狀況如何?
一般而言,國際標準化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會以政府參與居多;但絕大部份是相關領域利益團體為主,像是企業體或者學術單位。例如W3C的數位出版興趣小組,就有幾位印度政府的成員。
而我也每次在參與的會議上遇到日本總務省的官員,因為日本總務省除如台灣內政部的職責外,也掌管通訊與資訊技術。他們雖然參與,但不直接指導運作,而是將各企業的實際參與狀況匯報給政府。
三、過往台灣委託半官方組織的參與如何?
結論上來說:有參與,但沒有延續。
例如資策會曾經在EPUB 3.0格式制定時,相當積極地參與了電話會議與F2F的會議,在IDPF的討論區也能找到一些過去的簡報。但這些參與都是在專案經費下執行,一旦結束,就停止活動。往往無法確保需求能夠被實際執行。甚至人員也在結束後離開。
在經驗無法累積之下,也造成一些問題沒有被解決,例如:
注音符號「ㄧ」的問題;
注音在Web與EPUB上實作的問題。
2的部分再做些解釋,資策會曾相當用心地向IDPF提出中文注音的需求。不過IDPF主要權責在於EPUB包裝與導覽等規格上的制定,實際CSS的實作,應該著力於W3C,但這需要長期的追蹤與跟進。例如要把注音放在橫排文字右邊的ruby-position: inter-character就花了12年才真正被實作出來。
甚至不需要非常積極,而是這些組織的專家遇到中文問題時,至少讓他們能夠找得到人提供必要的資訊。但沒有延續,就連人都找不到。
四、我們的企業都不參與嗎?
也不見得,例如IDPF就有許多來自台灣的會員,他們都��投票權以及參與技術討論的權利。(也傳言,當年要接受政府數位出版的補助,就必須加入會員)
但重要的是實質參與,而實質參與建構在實作上。當EPUB 3被制定出來時,會員無論出版社或者技術商或者販賣端,要是沒有跟進技術演進,就沒辦法繼續參與後面的發展。以至於名存實亡,難以看到實際的作為。
又或許,我們的企業沒有大到需要從標準化上獲取利益的需求。例如我在TPAC 2013深圳會議上,看到Panasonic、三星、Sony等電視製造商,很積極地在Web and TV興趣小組上討論。畢竟誰先掌握標準化,誰就能先做出符合標準的產品。
我不清楚在其他領域台灣企業的表現如何,但在數位出版部分,至少我沒遇到來自台灣的其他參與者。若大膽一點揣測,台灣或許在代工環境下對於標準化的敏感度不足,認為規格定出來後跟隨就好。這樣的心態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許多業界成員也在這次募款中表示支持,像是PUBU的蔡競賢博士、前貓頭鷹出版社社長老貓等人。深表感謝。
五、那麼相關的公協會呢?
跨領域的技術門檻也是個問題,要出版商直接進入技術的討論,或許有點困難。我所知道日本電子出版協會JEPA,就做了中間的角色。由協會內部的成員先互相討論,找出需要提交到IDPF、W3C的需求,再由JEPA聘請專業顧問代表,目前IDPF進階與混合版面規範的主席村田真,就是JEPA的技術顧問。
台灣電子書相關的公協會有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台灣電子書協會、電子閱讀產業推動聯盟等,但是卻無法做到如JEPA一般的功能。在這兩年的活動中,我僅受到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的資助,但就實際所需要的經費來說,相對少到可憐。而若要說長期延續,又回到了第三點的問題上:就算和政府取得經費,也僅到專案結束為主。甚至可以說大部份的經費並未用到真正的活動上頭。
為了達到真正的專款專用與長期延續,我覺得還是不要依賴台灣的公協會比較好一點。(但還是感謝台灣數位出版聯盟這次贊助二萬元)
六、那麼,你憑什麼參與?又憑什麼募款?
這應該絕大部份看到募款資訊後會產生的疑問。
就對中文排版而言,我不是老資格的編輯;就技術上來說,我也沒有PhD、MS的學位背景;以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來說,我更是個新手。
回到實際狀況,光是找到既懂技術、又懂編輯的人就不簡單了,而參與國際標準化,了解作業流程與討論的脈絡,更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我不認為我很行,但是在台灣也只有我在做這件事情。
我也很希望目前是W3C會員的中研院與工研院能夠請專家長期地參與,這件事情落在我一個創業剛兩年、甚至付不起W3C會員費用的小公司上,實在過於繁重。但在他們願意出面之前,我也只能盡量參加、協助處理這件事。
這一兩年間,IDPF與W3C兩個組織的距離越來越近,出版與Web技術的交雜越來越快速且頻繁。如果在這迅速的變革��沒有人參與,我覺得對於語言與產業來說,失去的機會將會相當大。
如果有任何人希望做這件事,我會盡可能地把參與的方法、相關的人脈關係等一併提供出來。當然我也不會因而退出,參與者越多越好。
七、為什麼不透過FlyingV等線上募資服務募款?
「是否要對大眾募資?」這件事讓我掙扎了很久。
前面說了這麼多,政府、半官方組織、企業、公協會的確有要做這件事情的義務,但在這一年下來,我認識到期盼這些組織是不行的,但這成本也不應該轉嫁給大眾。
後來萌典的唐鳳做出了注音符號Ruby標注器,加上老貓推了一把,我才決定公開向大家募款。
這時透過線上募資服務已經遲了些,且我認為8%的手續費過高,另這件事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確實的回饋,我才決定僅透過部落格的文章募款。能在時間內達到這成果,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另,Paypal手續費佔全體募款的2.27%。
八、募款將如何使用?
其實已經花完了,包括機票、住宿費用與註冊費用,實際支出如下:
餘款7,237元將用在其他W3C的Workshop,或者明年於札幌舉辦的W3C TPAC會議上。
九、後續能做些什麼?
在EPUB與Web等數位出版的領域,會需要這些方面的意見:
出版社:提出目前EPUB 3電子書排版上遇到的問題。
電子書商:提出目前基於瀏覽器組版引擎閱讀系統表現的限制。
排版工作者:提供中文書排版所使用的規則。
Web設計者:實踐更好的排版,提出技術上的限制與需求。
若沒有實踐,就沒有問題與需求。而第一線的實踐者,提供的意見最有力。
感謝各位的支持,明年我還會繼續在這領域堅持下去。
0 notes
Text
如果你在乎中文
這是一封募款信,我希望能在下個月前往美國加州Santa Clara參加W3C的年度技術與專家大會TPAC 2014,以及前一週由Internet Archive所舉辦的「Books in Browsers」研討會。這兩個會議對於中文排版實踐在EPUB與Web(網頁)上,以及未來電子書的發展走向來說,相當重要。
讓我先做一段簡單的說明。
EPUB與Web發展的說明
各位都知道EPUB 3格式由IDPF在2010年制定完成。不過,EPUB 3是一個由上到下(Top-down)的技術標準,並非由下到上(Bottom-up)的格式。這也以至於有許多規範無法馬上實現。其中,內容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EPUB 3的內容採用HTML 5與CSS 3呈現,就是所謂的Web技術。但Web技術主要是由W3C(WorldwideWeb Consortium)所制定、推動。就不在IDPF的權責範圍內。
因為這樣子的分層關係,所以兩方也開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一開始,2013年在紐約、東京、巴黎三地舉行電子書工作坊,蒐集電子書與數位出版所需的Web技術需求。同時成立了數位出版興趣小組(Digital Publishing Interest Group)積極制定各種數位出版的相關規範。
可以這麼說:
IDPF負責EPUB格式電子書的結構、導覽等; W3C負責EPUB/Web上的文字與各種呈現所需的技術。
接著談一下去年一年,做出了些什麼成績。
2013年的參與與推動
目前,中文在Web與EPUB電子書上的呈現,看似問題不大。但在細節上,還有著:
字體選擇:如何更有效的選擇文中楷體的呈現;
對齊:文字與段落對齊的Justification處理;
注音符號:如何更有效地標注、呈現注音符號。
等等,其中注音符號長久以來從未被實踐。無論在教育應用與童書上,都有相當的需求。我在去年做了一些事情。
首先,在六月前往東京參加了電子書工作坊,提出注音符號的排版需求。
其次,在十一月前往深圳參加W3C TPAC,參加數位出版興趣小組以及CSS工作小組的討論,提出一些建議,並且認識了一些實作上的關鍵人物。
但如果以追著議題的方式進行,並不是個好方法。所以在去年起草了「中文繁體字排版需求(Requirement for Tradition Chinese Layout)」。不過畢竟不是W3C會員,所以也無法進一步送進去成為正式文件。所以由W3C的Host學校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接手,希望加入簡體字的內容,成為正式的參考文件「中文排版需求」,今年��月北航也開了工作坊討論進一步該如何處理。
去TPAC與BiB的原因
第一點,是希望能夠後續跟進這份文書的進度。
去年雖然TPAC少見地離開歐美,在深圳舉辦,但是台灣的參與人數並不多,一共六人。其中有一個團體還是為了瞭解W3C在做些什麼才去。今年辦在Santa Clara,應該參與人數會更少。而我希望在數位出版與CSS小組會議時,當遇到中文議題時表達意見。也可以說,確保在中文上的話語權。
第二點,是推進實作。
在TPAC上,除了規範制定的參與者外,也會有實作的瀏覽器開發者參與。如果能夠立即處理實作上遇到的問題,將有可能加速規範的實作。例如注音符號有一個重要的值ruby-position: inter-character,能夠讓注音在文字橫排時標注在漢字的右側,並且不會因為斷行而分離。從規範制定到現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從未被實作出來。不過前幾天,最新的Webkit Nightly Build裡首次實作。呈現約如這樣:
rubyposition from Bobby Tung on Vimeo.
我不敢將功能攬到自己身上,但是透過參與,的確能夠有效推動實作。
第三點,是了解前沿趨勢。
無論是數位出版興趣小組的討論,或者Books in Browsers會議,都會指出具體數位出版在未來發展的技術趨勢。而這次Books in Bowsers也會有W3C與IDPF代表的聯名出席,我希望能夠追蹤技術層面上的發展。
預算需求
Books in Browsers研討會將於十月23至24日在舊金山市區舉行,而W3C TPAC將於隔週十月27-31日於聖塔克拉拉Marriott飯店舉行,合計於十月22日起,至十月31日,共十天行程,預算需求如下表:
10/3:已收到40位個人與台灣數位出版聯盟之贊助,達到募款目標。之後將會透過Paypal與郵件寄出收款收據與感謝函,謝謝各位的支持。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一件小事:注音「ㄧ」到底要直要橫?
去年我在W3C、IDPF活動時,認識了一位叫做石井宏治的日本朋友。他不僅是W3C CSS WG中多份標準的編輯,也參與Unicode Consortium的活動。可以說是「出版界—電子書技術界—國際標準組織」中,最後一段實際工作的關鍵人員。
他正在編寫Unicode Consortium一份技術文件「UTR#50 Unicode Vertical Text Layout」,這份文件對於文字直排的語言(日文、繁體中文)來說非常重要。Unicode中每個字碼都只能有一個編碼(Codepoint),以接下來會提到的注音符號「ㄧ」來說,編碼就是U+3127,Unicode不會讓相同一個字擁有兩個字碼。
但是當文字直排時,許多符號都需要隨之旋轉,簡單一點的,如引號、括號,直接旋轉90度。
也會遇到一些複雜的狀況,例如日文裡的單位、年號,直排時根本是不同的字形(Glyph),
在Unicode規則之下,就需要這樣一份文件來整理資訊,提供給字型公司、排版相關的瀏覽器、軟體開發者參考,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文字排版。
七月中我收到了石井來信,他詢問注音符號「ㄧ」的使用方式。到底在怎麼樣的狀況下是直線、怎麼樣的狀況下是橫線。依照教育部在民國八十九年出版的《國語注音符號手冊》中,記載如下:
也就是說,橫排時應該是「|」,直排應該是「ㄧ」。而Unicode字碼表收錄的是橫排時的字形,所以也是「|」。(也請注意,在Unicode中收錄的注音符號來自GB2312標準。)
但是,教育部在這本手冊的線上版補充說明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本手冊據民國24年所公布之「國字旁注之注音符號印刷體式表」重新設計製作,所訂韻符「ㄧ」直式注音寫成「ㄧ」,橫式注音寫成「|」。惟時空環境變遷,考量目前多數電腦環境,要輸入直的「|」較為困難,且為便於資訊交換、流通、辨認及使用習慣等因素,於民國97年相關諮詢會議結論,橫式注音時以寫成「ㄧ」為原則,亦可寫成「|」。
這麼一來,改變就大了。也就是說無論直排或者橫排,U+3127都應該是「ㄧ」,而不是「|」,「|」僅作為橫排時的另一種寫法。那麼在Unicode字碼表中,這個字元也需要修改。
和石井先生說明後,正好八月初Unicode Technical Committee要開會,這個狀況就成了正式提案。(由Ken Lunde提出,他有個日文名字叫小林劍。)我和教育部提出公文咨詢後,得到了正式回應,後來獲得UTC的正式接納。有蠻大的機會,在下一版本的Unicode中,U+3127會修改為符合使用習慣的「ㄧ」,而不是「|」。
感謝教育部終身教育司楊小姐的協助,處理了這一項「小事」。
再來多提一下Unicode以及台灣的參與。
最早,Unicode Consortium是由業界所組織,希望提出容納所有語言文字的Unicode編碼。Unicode Consortium你可以當作一個國際級的公協會,任何企業體、個人、政府組織都能夠加入。但當Unicode製定後,Unicode Consortium將其提交到ISO/IEC成為ISO標準(ISO 10646)後,就由ISO/IEC JTC1/SC2負責管理,由於中華民國很早就退出ISO/IEC,所以既沒有會員權,也無法參與。唯一與Unicode相關的接觸,是在ISO/IEC JTC1/SC2/WG2下的IRG(Ideographic characters Rapporteur Group)以臺北電腦工會的身份參與。IRG直到現在還在運作中,每年都會處理新增的漢字提案與研議,所以漢字到現在還有著Ext-E、Ext-F的擴增。
和楊小姐電話聯絡時得知,教育部不會參與國際標準的討論,而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為主,在文字標準上頭,又是以現在已經並入國發會的研考會負責。過往在IRG中也曾提出注音「ㄧ」的問題,不過當時要求「|」另外給予編碼,不符合Unicode規則而未能成案。
這是一件小事,但在處理時我會這麼想:如果我不認識石井宏治,如果他不來問我注音的問題,這件事會不會遙遙無期?然後許多的作業系統為了符合Unicode標準,紛紛把「ㄧ」造成「|」(例如在Windows 8.1下,輸入時的注音就是直的。)而有種我們離國際真的蠻遠的實感。
題外話,教育部公文裡這份民國24年的注音文獻相當珍貴,和大家分享:
6 notes
·
View notes
Text
為什麼Sigil不再適合用來製作EPUB?
月初,在EPUB編輯器Sigil的部落格上,出現了一篇名為「Sigil's Spiritual Successor(Sigil的精神後繼者)」的文章。其中提到幾個重點:
Sigil在去年將開發平台從Google Code移到Github後,開發依然遲緩。
Calibre的開發者Kovid,希望從Sigil出發,將編輯功能納入其中。
現在的使用者還是可以繼續用,要是未來不堪使用,可以考慮轉換到Calibre。
於EPUB開始推廣的那幾年,Sigil的確是獨一不二的便利編輯工具。甚至資策會也推出了中文版,作為推薦的工具。
然而,Sigil不是商用軟體,而是一個開放原始碼計劃。雖然人人都可以為其增添功能,讓它發展下去,但要是貢獻者少,或者架構不合時宜,開放原始碼計劃也會停滯,甚至停止開發。
Sigil最初是由Strahinja Marković所開發,但是當大家發現這個工具極為方便之後,各種功能建議與要求語言支援的信件紛紛寄到他信箱裡,但畢竟這是個開放原始碼計劃,並非商用軟體,所以Strahinja無法完全對應這些需求,後來他放下開發,去了Google工作。後來由John Schember接手,但他並沒有想要自己下去主導開發,而是擔任專案管理的角色。隨著其他各種工具的成熟,Sigil的進展也停滯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裡,EPUB 3規格逐漸取代EPUB 2,停滯的Sigil顯得不合時宜。另外對於西文以外語言的使用者來說,Sigil、Calibre這些工具,也難以符合自己文字排版的呈現需求。
所以,對於台灣繁體中文電子書來說,Sigil不再是一款適宜的工具。儘管容易使用,但做出來的書卻需要額外的人力調整,不然無法通過各種主流電子書店的品質檢查。提供的「方便」,反而會造成「欲速而不達」的結果。
・放大的粗體,你認得出是標題,但是機器只認得「放大的粗體」
數位內容必須要兼顧「人讀」與「機讀」,直到現在,許多人使用Word等WYSIWYG工具時,會把標題字級放大、加粗、更換字型,覺得這樣就是「標題」。但對於電腦而言,只會認得字級、字型與粗體的變化,而認不出那是標題。
但在WYSIWYM工具的思維中,你想指定標題,就利用記述方法,例如Markdown就是「#、##、###⋯⋯」,HTML就是「<h1>、<h2>、<h3>⋯⋯」,你知道那是標題,機器也知道那是標題;至於想要如何呈現,就留到樣式(CSS)去指定。
・你看到的完美版面,在別人機器上變了個樣
WYSIWYG工具還有個問題,就像是你在WORD中指定各種字體,但把DOC/X檔案寄給別人時,卻完全換了個樣。這種狀況,電子書與網頁編輯時更容易出現。一本電子書,人們可能在Windows上閱讀、可能在iOS與OS X的iBooks上閱讀,可能在電子紙閱讀器上讀⋯⋯這些不同的環境,幾乎無法讓你的設計忠實呈現。WYSIWYG工具容易給你一切都搞定了的假象。
WYSIWYM工具則能去除這些假象,回歸到基礎,讓你專注在內容製作上頭。當然,保持設計一致還是相當重要,但就像是網頁設計需要交給專業的來一樣,電子書設計也有其專業(例如我們)。或者你可以自學累積專業。
・連打空白鍵做縮排、兩下Enter分段落
WYSIWIG工具是在十幾二十年前,提供人們從類比轉數位時易於學習的工具。但同時也造成了不少正確的觀念因為工具的方便而被放在一邊。例如到了今天,還是很多人把Word當作打字機在用。例如段首縮排二字,不少人還是連按空白鍵(甚至不是兩個全形空白),而非使用段首縮排設定。另外,當希望段落間空一行時,應該要使用段落間距來處理,不過常見的是兩下Enter解決。
這些WYSIWIG裏頭可以容許的不良習慣,在WYSIWIM工具裡會被凸顯出來,你必須改��才行。當然,要是大家都不願意改變,那我們也不用談什麼創新或者進步了。
所以,我會建議大家不要再以Sigil作為EPUB的製作工具。雖然一時之間沒有完整的取代方案,但Markdown與電電轉換器是讓你學會正確概念的方便幫手。
不過就像Sigil雖然緩慢,但卻沒有正式放棄開發一樣。如果你覺得我們依然需要那樣的工具,你可以找到開發者,對Sigil、Calibre等專案作出貢獻,讓它們支援EPUB 3、中文書的製作。
在那之前,這些工具是利弊相伴,請多加考量。
*若你需要把電子書轉成Kindle用的Mobi檔案,請愛用Amazon官方的Kindle Previewer,得到的成果會比Calibre好上許多。
3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