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一提到喝酒,一定很多人會跟你說,酒精讓人失去判斷力,喝酒容易精神渙散,或是酒後失態會嚇到別人,說到後來多半勸你少碰為妙。不過你知道嗎?適當的攝取酒精小酌其實可以幫我們的社交生活加分許多哦!
在國外,許多人都說酒精是最好的社交潤滑劑,因為酒精可以讓我們對面容辨識的好感度提升,還能大幅增加同理心。為了證實這個說法,瑞士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把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讓他們喝下一公升的啤酒,另一組則用無酒精的飲料取代,接著拿出幾張照片,要所有受試者對照片裡的面貌評分。結果發現,那些有喝啤酒的人不只普遍給予照片裡的面容極高評價,甚至還認為他們非常的性感呢!
研究結果還發現,喝了酒的受試者會傾向結伴同行,對於不同觀點也比較願意接納,因此同理能力也大幅提升,有效促進了良好的人際互動。
不只這樣,小酌還可以激發我們的創意哦!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根據這點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找來一群有小酌習慣的人,讓他們邊喝調酒,邊看動畫電影,隨後進行創意測試。結果發現,喝下調酒的人平均可以解出百分之五十八的謎題,比其他人百分之四十二的解題率還要高出許多!酒精之所以能夠激發創意是因為,當我們太專注在特定的想法或邏輯的時候,往往跟著同一套思緒走,而抑制了我們的創意。但酒精讓我們降低注意力以後,反而能讓我們跳脫既有的思考框架,產生新奇的idea。
很多人總擔心飲酒習慣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是工作狀態,但其實只要不要喝得太Over,閒暇時刻找個三五好友小酌一下,享受酒精帶給我們的正面影響,其實也不錯,對吧!
0 notes
Audio
相信大家在社交場合中,最怕的就是「句點」。不管是自己說的話被對方句點,還是自己不小心終止了話題,只要一碰到句點,氣氛總會瞬間降至冰點,讓人恨不得想挖個洞鑽進去。不過別擔心,今天就要來告訴大家,有兩個延續對話的好方法,只要靈活運用在生活中,再怎麼難聊的人都能被你征服啦!
如果對方提出的是疑問句,我們就要善用「反問法」來延續話題。通常想要了解對方的時候,都會問些關於對方的事情,例如「你平常的休閒活動是什麼呀?」、「你是哪裡人呢?」。那如果你的回答只是「我喜歡打球」或「我是台中人」的話,場面大概會瞬間乾掉吧!這個時候,「反問法」就派上用場了,我們可以回答說:「我喜歡打球,那你呢?平常休閒娛樂是什麼啊?」或是「我是台中人啊!你呢?你是本地人嗎?」,反問不只能夠把對話的主導權還給對方,也可以讓人感受到你也想了解對方的誠意。
假設對方回你說:「對啊,我從小就在這邊長大,沒事就喜歡搭車去市區看個展覽」,這時你就可以乘勝追擊的問「哇!那你都喜歡看哪種展覽啊?」,不斷地反問,不但可以越來越了解彼此,話題也順利延續了呢!
除了「反問法」以外,還有一招很好用,就是「自嘲」。這並不是要你一直糗自己或是貶低自己,而是可以在對方說出某件好事以後,說些自己的反面例子來接話。如果今天對方告訴你:「之前有個客戶跟我講話都很冷淡,我以為他是不想和我合作,後來聽同事說才知道,原來他只是比較慢熟,其實他對我的提案很有興趣,後來還順利談成合作了呢!」這時你就可以提出反例,像是說:「哇塞也太強了吧!哪像我,一開始以為對方跟我相談甚歡,大概是被我的完美提案深深吸引了,誰知道最後問他合作意願時,只丟下一句謝謝再聯絡就走了」。適度的自嘲,不只可以延續話題,說不定還可以戳中對方笑點,讓你在對方心中留下幽默的好印象呢!
「反問」跟「自嘲」都是很好的接話方式,想要避免落入尷尬的社交窘境,不如試試用這兩種方式,讓場面更熱絡吧!
0 notes
Audio
中秋節快到啦,你知道為什麼台灣人在中秋節都這麼愛烤肉嗎?,最常聽到的回答會說:「那都是廣告的陰謀啦!」大概在3、40年前,台灣各家廠商為了攻占醬料市場的大餅,紛紛藉由廣告來吸引目標。首先,味全醬油以「一家烤肉三家香」作為主打廣告詞,傳達他們家醬料超棒的意念,沒想到萬家香的醬油廣告在1986年將「一家烤肉三家香」改成「一家烤肉萬家香」,來呼應自家品牌的名稱。
萬家香這個巧思確實點燃了大家在中秋節烤肉的衝動,但若是說真正創造烤肉風潮,或許金蘭烤肉醬廣告才是最有力的推手;金蘭烤肉醬廣告推出的時機,就是在中秋節前夕,並且在廣告中強調「中秋全家團圓,一起烤肉賞月」,把刷烤肉醬在肉片上的景象和中秋團圓的氛圍完美結合,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公家與民間單位開始舉��中秋節烤肉活動,也就讓「中秋節就是要烤肉」的觀念深植人心了。
不過話說回來,單靠幾支廣告就可以催眠全台民眾帶起烤肉風潮嗎?
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台灣高價位的烤爐外銷每況愈下,因而轉為低價位的烤肉架內銷;沒想到銷售策略更動,反而讓有興趣烤肉的民眾更加踴躍。價格平易近人的烤肉用具,加上電視大力播送的醬料廣告,腦筋動得很快的大賣場也開始推出烤肉優惠組合,這時還不想揪團烤肉的話,那真是太說不過去了。
而過去烤肉多半會搭配露營活動,中秋節剛好是舉辦野外露營的好時機,才會在不知不覺中連結在一起。
所以說,中秋節之所以會變成烤肉節,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而是天時地利人和所創造出來的風潮;所以下次當朋友只顧著埋頭烤肉的時候,你就有機會大顯身手賣弄一下知識一下囉!
本篇文章由〈蘭姆酒吐司〉提供 。
原文連結:http://www.rumtoast.com/3965/%E6%9C%89%E4%BA%BA%E7%9F%A5%E9%81%93%E3%80%8C-%E4%B8%AD%E7%A7%8B%E7%AF%80%E7%82%BA%E4%BB%80%E9%BA%BC%E8%A6%81%E7%83%A4%E8%82%89-%E3%80%8D%E5%97%8E%EF%BC%9F
0 notes
Audio
前兩篇我們介紹過出境以及機上單字,今天,我們就來闖最後一個關卡,那就是入境囉!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囉!
首先,到目的地後,如果不需要轉機Transfer,就只要隨著機場指示,前往證照查驗區,也就是Immigration辦理入境手續。
而進入移民署前,會有一關叫–檢疫Quarantine, 主要是為了預防外國帶回的疾病。有攜帶動、植物的旅客,也務必要主動配合檢疫喔。
過了這關,就會進到移民署。通常會有本國人Citizen與外國人Foreign Passenger不同���道。如果是出國玩,就選擇Foreign Passenger,如果是回國,就選Citizen囉。
如果你是出國玩,就需要當地簽證才能入境喔~ 如果還沒辦理,就要去找一個叫Visa On Arrival的招牌,也就是落地簽,付費加辦就可以囉~
但如果你所屬的國家並沒有與目的地國家簽立落地簽合作,例如台灣目前和越南沒有這種合作,就不能辦落地簽,也就是說,如果你到了越南卻沒有簽證,你就可能會被遣返deport喔…所以出發前一定Double Check!
接著,依照各國規定不同,有些移民署人員會問入境的目的purpose of this trip,如果是出國玩就說visiting,若是出差就說business,依此類推,通常沒有什麼大礙,海關是不太會刁難的~
通關結束後,就可以去提領行李囉,提領行李叫Baggage Claim,提領完後,可能會有海關Custom隨機檢查行李,如果沒有被檢查,就可以入境,準備好好的大玩一場,或是奔向溫暖的家囉!
恭喜大家終於完整地闖完三關囉!那Ellie就祝福大家玩得愉快,我們下次見!
0 notes
Audio
「好煩!不想上班」、「是誰發明星期一,我要給他一拳」,又到了每個禮拜最blue的一天,一想到要上班就整個人生不如死;明明睡很飽,但就是提不起勁,只要你是上班族,別騙我你沒有過星期一憂鬱。但如果你不分禮拜幾,經常有這種鬱悶感的話,小心…你很有可能正處於職業倦怠期喔!
人��銀行的經理說過:「工作倦怠其實很正常,人人都會有,這不完全是負面的,換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檢視和思索生涯規劃的好機會,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倦怠,然後尋求解決方法。 」
職業倦怠的成因大概可以分三種:第一種是因為長期處在工作超過負荷的狀態,而造成身心疲憊;第二種是一直遇到挫折,發現自己沒什麼進步的無力感;第三種則是因為工作枯燥重複性高,覺得自己像個沒靈魂的機器人。
那該怎麼解決呢?
如果你是屬於第一種無法負荷工作量的人,可以先試試看讓自己從混亂又繁重的工作中抽離,雖然你可能會覺得:「我就是忙到身心俱疲了,哪還有時間抽離」但其實你只看到短期效益而已,長期而言會造成身心壓力太大,所以要記得適當給自己放空的機會,出去外面抽根菸,或看一下這群人的超瞎翻唱,你會發現再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時候,會更有效率喔。但如果狀況嚴重到短暫抽離改變不了的話,就直接和你的老闆或主管談談吧,告訴他你沒辦法負荷這麼重的工作量,避免他無止盡的派工作給你。
再來是第二種挫折造成的無力感,那可以試試幫自己設定一些容易達到的獎勵里程碑,像是順利寫完一份提案,就犒賞自己周末大吃一頓,適時地提醒自己是有在持續進步的,這可以重拾對工作的「掌控感」,同時也是在鼓勵自己繼續往前。平常也可以培養運動的習慣,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會讓人感覺到快樂,這對大腦來說也是一種獎勵的方式。
如果是第三種覺得自己像機器人的,其實這很正常,一份工作做久了難免會覺得枯燥厭倦,光是和人談戀愛都會膩了,更別說工作了對吧,所以你可以再重新想想:究竟想從工作中獲得什麼?前微軟執行長Robbie 曾經說過:「每個人都需要不定時重新評估人生目標,並確保我們所做的事是走在目標的路上。」所以當發現工作和個人的目標不再一樣,那可能就是該離開的時候囉。
總而言之,如果上班族出現職業倦怠也不用太緊張或抗拒,因為倦怠很可能每一陣子就出現一次,正面檢視自己的問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走得更長久更健康喔。
0 notes
Audio
世大運風光結束啦,除了地表最強阿伯走路有風之外,也多虧了我們的運動員好爭氣,讓世界看見台灣,現在每個人都在聊世大運,如果你沒跟上就落伍啦,今天就要來告訴你關於世大運你不可不知的小知識:
一、世大運的全名叫做世界大學運動會,那參加的選手都是大學生嗎?
這個只對了一半,選手可以是大學生,或是在世大運舉辦前一年畢業的人,年齡須介在18-28歲之間,但是阿,參賽選手年齡的限制在2018年就會改成18-25歲了。而參加這次世大運的台灣選手平均年齡是22.58歲,嗚嗚都比我年輕了呢!
第二、為什麼這次台灣這麼威?大會排名第3欸!
有人說是台灣早餐店奶茶立了大功,欸~不要這麼不相信我們運動員嘛,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根據規定,除了14項必辦的項目以外,主辦國家可以自行決定選辦項目,所以這次挑了台灣選手比較擅長的項目,像是射箭、滑輪溜冰和羽球,光這三項就替台灣拿下了總共35面獎牌,而滑輪溜冰和羽球這兩項的超水準表現,更是拿下了15面金牌,超過總金牌數的一半。
第三、世大運還有哪些你想都想不到的項目呢?
剛剛說的,每個主辦國都可以選幾個自己吃香項目來辦,像是2013年的喀山世大運,地表最強戰鬥民族俄羅斯身為主辦國,一口氣拿了156面金牌,其中有一個項目是以前蘇聯的國民運動「桑搏」,白話一點說就叫做「俄羅斯擒拿術」,其他還有一些很特別的項目像是:西洋棋、風帆、三對三籃球、輕艇靜水競速…等等,通通都有被拿來當作過比賽項目。
第四、你知道為什麼世大運都要說法語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開閉幕和頒獎典禮的時候,除了中文、英文之外,為什麼都還會再講法文呢?!其實是因為世大運屬於奧會底下的組織,而國際奧會又是法國人成立的。世界上有很多組織,就算不是法國人成立的,但也都使用法語來稱呼,像是國際足球總會FIFA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這個不用唸) 這是因為法語的精確性很高,能夠避免不同詮釋而產生誤會哦。
以上就是關於世大運的四個冷知識,再次恭喜這屆世大運獲得佳績的選手們,也謝謝很多人的努力促成世大運完美落幕,讓世界看見臺灣!
0 notes
Audio
美國夢,是 19 世紀一種相信只要努力奮鬥,就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整個社會充滿鼓勵嘗試、奮發向上的氛圍。但那個「只要你肯努力,人人都有機會翻身」的榮景還在嗎?美國夢的核心是機會平等,不是實質平等,所以當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時,年輕人失業率飆高,促使人們走上街頭佔領華爾街,社會中一群飽受挫折的藍領階級,不再信任政治菁英,敵視有錢人,把社會經濟問題歸咎給移民和少數族群,美國夢正面臨破碎的危機。
地球的另一端,中國逐漸崛起,擁有強大的軍事後盾,不用再擔心像19、20世紀受外國侵略,被當作東亞病夫,習大大後來也提出復興偉大中華民族,讓全國人民均富,實現小康的理想,最近為了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找來影視巨星拍攝了一系列「中國夢」的宣傳影片,其中李冰冰的台詞就說到:「無論你是什麼職業,只要對得起國家、社會、民族、家人,你就是在幫助實現中國夢」摁,果然是中國stlye呢!
這兩個在角逐世界霸主的國家,現在形成截然不同的「美國夢」與「中國夢」,川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喊出的政策和風向,都明顯著重在國內本身,強調要復甦曾經的繁榮;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則是不斷向外擴張,要讓全世界都越來越把中國當個咖來看。
那…哪種夢,更能吸引和激勵年輕人的希望呢?美國年輕人比較追求個人主義,不推崇團體精神,而中國年輕人身處在社會主義的環境,擁有強大的民族意識,而他們也有感國家正在壯大,對於讓國家在國際舞台中嶄露頭角有更高的共識,所以中國政府更容易打著「民族主義」或為了國家的口號,來鼓動年輕人。
美國過去透過經濟結盟來穩定自己的勢力,像是菲律賓、新加坡和韓國等等,但現在這些老盟友也開始重新評估合作效益,有的也轉向了中國,如果西方國家也想參一咖中國夢,那企業就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是把產品放在中國國內市場,而是要用更靈活的方式抓住中國海外擴張帶來的機會,把握中國為了推廣「一帶一路」,需要進行跨境併購或合作的機會,才能在中國夢正起飛的時候,搭上順風車!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當你想到領導者,是不是就會立刻想到「外向」、「果斷」或是「大膽」之類的詞呢?但你一定不知道曾經深度訪談過1000位頂尖領導者的作家,藤沢久美發現,這些人的共同點竟然是內向、細心、謹慎思考!
有沒有覺得這顛覆了你對leader的印象呢?下面就來介紹三個內向領導者的特質吧!
第一點,耐心用腦子釣魚。
內向的人不怕獨處,所以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各種問題。你不要覺得這是閒閒沒事做,沈浸在自己的小宇宙裡製造問題。這些疑問其實就像一個個釣鉤,可以釣到一般人沒有留意到的資訊和機會。你想想,如果JK羅琳沒有靜靜思考並尋找靈感,那哈利波特可能還卡在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呢!
第二點,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
曾有研究指出,內向的人遇到的經濟風險比其他人少28%,因為他連最壞的結果都想好了,不像外向的人容易因為過度自信而犯下錯誤。不過這不代表內向的人是負面地關在小圈圈裡瞎操心喔!他們會從各種角度思考,建立各種假設,並細膩的抓出藏在細節裡的魔鬼,然後將所有該擔心的事擔心到找到解決辦法完畢為止!所以他們都是好的風險管理者。
第三點, 無聲勝有聲
華盛頓商學院的報告也指出,在一個需要大家積極貢獻想法的會議裡,善於傾聽的內向者擅長靜靜地整理思緒,搜集建議,然後做出對團隊有利的判斷,所以是比較有領導效率的人。而外向的人則常常滔滔不絕,比較顧著表現自己。
現在愈來愈多專家認為網路時代是對內向領導者很有利的,因為內向者可以負責文案發想和客戶分析,再加上公司的對外營運溝通已經可以靠網路來達成,愈來愈不需要外向者來當中間人,內向者在團體中不再顯得弱勢。在現在的職場上別再覺得內向、膽小又愛東想西想的人只能一輩子默默無聞了!搞不好他已經有統領千軍萬馬的特質囉!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你知道以前Google在面試的時候都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像是「如果要塞滿一輛校車,需要多少顆高爾夫球?」或「要清洗西雅圖所有的玻璃窗,你的報價會開多少?」但他們後來發現能夠回應出這些問題和工作能力並沒有關係,所以現在不玩這招了,那你知道他們現在面試都問些什麼嗎?
美國一位求職者在應徵Google 的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時,收到人資部門寄來的信,裏頭明確寫著PM需要具備的能力和面試問題,現在就一起來看看Google對於PM的要求是什麼吧。
首先是工作內容,PM的工作不會只是維護現有產品,而是著重在開發新的概念與策略,要能做出對用戶有利兼具商業價值的新產品及功能,並帶領團隊讓產品概念化。而Google 的服務橫跨實體裝置、app、企業…等等,所以PM 必須要是個「通才」,並且具備積極、敢冒險的性格。
接下來是PM要具備的能力,以及相關的問題
第一是產品設計的能力,PM應該要把使用者擺第一,提供最好的用戶體驗,所以需要對使用者有同理心,對產品有熱情,可以先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像是「要怎麼優化google map」、「你最喜歡的google產品是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看看你能不能把這些想法,用簡單的概念描述給設計師。
第二是分析能力,要對數字敏感,能夠定義正確的指標,懂得解讀 A/B 測試的結果,而且不介意親自跳下來做雜事。
第三要符合企業文化,PM應該要有野心和雄心壯志,懂得領導,能夠理解多方不同的意見。一樣也可以先問問自己:為什麼選Google、為什麼想當PM?
第四是技術能力,PM也會接觸到產品開發團隊,為了要能夠有效跟工程師溝通,並提升自己的可信度,要懂一些程式。在面試的最後一關,會由資深工程師,來評估你的技術能力,所以也要事先準備和coding相關的問題。
最後是策略能力,PM要熟悉商業相關的議題,雖然不一定要有商業的經驗或訓練,但應該要具備對商業的判斷和敏感度,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問自己:「如果你是Google的CEO,會擔心微軟的競爭嗎?」
除了這些能力和問題,Google還很佛心的提供了科技相關的網站和部落格,讓面試者能有明確的準備方向。其實,不管你的職位是不是PM,或有沒有打算進入科技業,Google提的這些技能適用於現代所有行業,把自己養成通才,不挑食的接收資訊,才能順應不斷在變的趨勢。
以上文章參考《Business Insider》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美味的早餐,總是伴隨著各種好吃的吐司、蛋、牛奶,但是���什麼有些字,總是聽得到,但吃不到呢?
首先,吃早餐的英文一定會想到Eat breakfast,不過如果說Eat somebody for breakfast是能力很強,凌駕於別人之上的意思,例如:Casey is so talented that he eats his competitors for breakfast. 就是指Casey很有才,很輕易地就打敗對手!
坐在Brunch店裡,對桌的外國人很嚴肅的跟對方說,We’re talking about bread and butter issues.疑,麵包就麵包,奶油就奶油,講話幹嘛這麼嚴肅?喔,原來bread and butter是指基本身活需求啦!也就是食物、住房、衣服等馬斯洛金字塔最底端的提到地那些~所以一家之主,負責賺錢養家的人,也可以叫breadwinner,也就是想成掙取麵包的人,就不難記了吧!
而剛出爐的麵包,人人都愛,不過如果只有考了一半half baked,就不完美了吧!沒錯,half baked其實跟烘烤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象徵某個想法並沒有規劃或思慮周全,例如 an half baked idea就是指思慮不周全的想法。
不過,同樣是butter,如果不是塗在麵包上,而是塗在某個人身上butter up somebody,就不是奶油,而是阿諛奉承的意思,例如 butter up his boss 極盡所能地奉承老闆)。
說到蛋,總是會給人有吃了會有精神的感覺,不過,如果今天不是給你吃,而是丟到你臉上,想必有點難堪、丟臉吧!沒錯with egg on your face就是要讓人難堪的意思,例如The latest s murder has left the police department with egg on its face.
至於早餐少不了營養的牛奶,不過如果說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並不是直接指不要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而是有延伸的意思表示,事情已經發生了,不管怎樣都無法改變了,有點覆水難收的意思,
好的,今天吃了一堆麵包、蛋跟牛奶,希望除了肚子外,腦袋也飽飽的喔!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楊丞琳的曖昧有句歌詞說:「曖昧讓人受盡委屈」但如果曖昧真的那麼委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喜歡曖昧呢?
曖昧可以略分為兩種,有一種曖昧到後來會發展成伴侶關係,有些人把曖昧當作戀愛過程裡最精華的一段時期,也有人把曖昧當作是觀察對方的最後判斷,但還有另一種曖昧,是就算你等到海枯石爛都不會有結果,因為對方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跟你在一起。
如果你還不想要穩定下來談戀愛,又渴望刺激和新鮮感的話,那曖昧確實是個好選擇,既能享受兩人間的甜蜜,又不需要去承擔關係裡的承諾和責任,但如果你期待的是穩定發展的「關係」,那就必須幫自己拉個煞車,看清楚哪些人搞曖昧只是為了騎驢找馬,而自己只不過是他用來取暖的選擇而已。
但難就難在,有些人明明知道對方只是想搞搞曖昧,卻不願意承認或割捨不掉,知道對方有另一半,或同時和好幾個人曖昧,但你就會忍不住地幫他找理由,說:可是他對我很好耶,而且跟他在一起很開心啊,來遮掩對方其實沒那麼在乎你的事實。
但說真的,如果對方真的很喜歡你,都到了曖昧階段,就應該會想盡辦法來確定你們之間的關係,而且越快越好。人都會有佔有欲,對於喜歡的人,怎麼不會想趕快在一起呢?如果對方跟你曖昧了很久,但都還是停在原點,只有兩個可能,第一:他是木頭反映遲鈍,或沒信心自己可以跟你進入一段關係,再來就是,他真的只想搞曖昧而已,不要再替他找藉口了。
其實「曖昧」的本質並沒有是非對錯,它非常中性,重點是你打算獲得怎樣的關係,是曖昧就滿足了,還是想好好在一起,如果發現彼此對於關係的想法不同,那倒不如早點說開,作個了結就不用每次都只是自己在受委屈囉。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你去吃麥當勞的時候,一定有看過他們推出「買套餐+39元就有四塊雞塊或冰炫風」的方案,你有曾經覺得好划算呀,就忍不住加點嗎。但其實,這個時候你已經落入錨定效應的陷阱裡囉…
錨定效應是指,人在做判斷時,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然後商人在利用人的惰性和慣性思維,用一些話術跟技巧來賣東西給你,而且還會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像是撿到寶一樣,乖乖掏出錢包。
生活中常見的周年慶打折和限量搶購的心理也都是錨定效應,把原本比較高的價格劃掉,在旁邊寫下比較便宜的金額,就會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真是買到賺到,或是在百貨公司特賣會的時候,打出每人只能限購幾組的口號,結果那陣子的銷售業績都會比平常日還要高。
之前還有一個把錨定效應發揮得很成功的例子是,美國有個10歲的女童軍,每次挨家挨戶去賣餅乾時,總會在對方一開門時就先問, 「您願意捐3萬美元嗎?」 不用想就知道,幾乎沒人願意。於是,她會接著說:「那你可以買一盒女童軍餅乾嗎?」,結果不到三個星期,餅乾就大賣3000盒。這個女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知道和3萬美元相比,一盒餅乾的錢明顯不痛不癢,藉此來說服大眾掏出錢包。
知道錨定效應是怎麼運作之後,我們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的買賣或是談判上,來讓我們更有利,像是買東西想殺價的情境下,身為買家應該要先發制人,喊出心中的理想的低價,這樣對方就會被你第一個喊的價錢牽著走,當作基準一步步拉抬,那賣家的話,應該不用我多說了吧,先拉高販售價格,才有餘地可以讓消費者殺價,而且你也知道消費者在意的不是真的少了幾塊錢,而是滿足他殺價覺得有賺到的心理。
那如果你是常中這些圈套的人,要怎麼破解錨定效應的網羅呢?可以先從多方比較資訊做起,俗話說貨比三家不吃虧,先了解市面上一般的行情價之後,就能夠更輕易判斷到底這是行銷路數還是真的便宜囉,所以下次買東西前,不妨停下來思考個三秒,才不會掉進這些價格設計的圈套中喔。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今年5月台灣同性婚姻釋憲結果表示,台灣即將成為全亞州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啦!這個時候,就有很多業者腦筋動得特別快,紛紛開始搶搭這股「彩虹潮」,希望能在同志圈發展新的商機。根據LBGT Capital的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彩虹族群的消費力竟然高達3兆5千億美元,而亞洲的同志市場估計能帶來1兆1千億的商機,可見同志朋友的消費力是不容小看的!
其實在這之前,台灣就已經舉辦過許多專門為同志族群設計的活動,像是每年10月底都會舉辦的「同志大遊行」可說是全亞洲規模最大的同志遊行活動,還有每年在福隆海水域場也會舉辦「台灣熊祭」,吸引大批同志朋友朝聖。這些為同志族群量身打造的活動也吸引了許多世界各地的同志朋友在網路上揪團來台灣觀光。飯店業者說,每年同志大遊行的那個禮拜都是滿房狀態,也有很多來自外地的同志朋友會提前一周來觀光,訂房率也可高達8成呢!
不只觀光產業,就連影視圈也摩拳擦掌,準備迎接更多「彩虹商機」了。像現在就有專門為同志朋友設立的影音網站,讓他們也能在戲劇裡找到生活中的共鳴。除了影音網站,每年的「台灣國際酷兒影展」也會放映許多與同志議題有關的電影,透過影視的傳播力讓更多人認識彩虹族群,不只能讓更多人從恐同轉為認同,也擴大消費族群讓影視商機更上一層樓。
除了以上產業已經開始攻佔彩虹市場,也有婚紗業者想來參一咖。目前已經有許多婚禮公司還有攝影團隊針對想辦婚禮的同志朋友給予專屬折扣來表示對彩虹族群的友善,也提高了同志朋友的消費意願。
現在台灣法案即將通過同性婚姻,我們不必再羨慕國外的性別友善社會。伸手擁抱彩虹族群之餘,掌握同志族群的消費能力,開創無限商機。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你以為只有感情裡才會有控制狂出現嗎?其實控制狂代表了一種強迫性格,他會蔓延到人際互動或職場上,心理諮商師Amy Morin在《富比士》雜誌中提出了七個「控制狂」特徵,快來看看自己中了幾個?
第一、不擅長團隊合作
在一個團隊裡,勢必就要有些妥協,沒辦法總是要別人 照著自己的想法做事,所以有些控制狂會寧可選擇自己獨立作業,如果必須和別人一起合作的話,那他在團隊中,通常都會扮演指揮別人的角色。
第二、 認為成敗都靠自己
控制狂相信只要自己付出足夠的努力,就能達到任何目標,他們不相信時機和運氣,認為失敗也沒有藉口,但當事情不如預期時,他們就會開始譴責自己。
第三、總花很多時間在說服別人
控制狂很常自以為知道什麼對別人才是好的,也不管別人意願,就踩著「我是為你好」的立場,希望別人照著自己的想法做。
第四、很難好好維持一段關係
就像剛剛說的,控制狂經常會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為優先來要求別人,所以常搞得身邊的人壓力很大,以至於身邊有深交關係的人逐漸疏離。
第五、花太多精力在防止壞事發生
一般人可能會在暴風雨來臨前,先做好萬全準備,但控制狂不喜歡他預料之外的事發生,所以他甚至會想阻止暴風雨來到,所以經常把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預防壞事發生。
第六、什麼事都想自己來
控制狂相信:「如果想把事情做好,最好是自己來」,他們不喜歡找別人幫忙,因為他們覺得如果把事情交給別人做,出包的話,會花更多時間去收拾,但如果逼不得已要別人來做,那他們就會監視對方的每一步,避免出錯。
第七、無法同理別人的失誤
在他們眼裡成功是靠努力來的,所以看到別人的失敗,就會認定是他們懶惰或不夠努力,而忽略了其他環境因素,因此沒辦法同理別人的處境。
聽完以上七點你有覺得自己是控制狂嗎?Amy根據他多年經驗歸納,控制慾強的人,經常會焦慮、壓力過大,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總會把精力花在那些「他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上」,但越是這樣,他們就越試圖操控外在環境。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控制傾向,試著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情緒上,這樣才不會被外在環境牽著走。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大家平常滑臉書的時候,一定很常看到兩性相關的文章,那你會不會覺得某些內容很鬼扯,網路上甚至還出現「兩性廢文標題產生器」,來諷刺人人都能當兩性專家。因此今天幫大家整理了三類地表最廢兩性文章的主題:
第一種是:列點評價好壞的文章
常見的標題像是「5點好男人不會做的事」、「��人具備以下8點,就可以安心嫁了」又或是「完美女友的10大條件」等等,這種標題乍看之下很吸眼球,但這種文章出現在世界上��本是用來逼死人的!好像我不這麼做就不是好男人、好女人,莫名躺著也中槍,然後點進內文一看…好男人的條件竟然是要「尊重女生」、「寵愛女生」嗯?!這就是傳說中的內容農場嗎,有些特質明明是人類最基本的素養像是禮貌阿、尊重阿,但卻通通被放大拿來自我感覺良好用的,有的文章還會叫男生要溺愛女生,結果養出一堆公主之後,又有人會寫文章來罵女生公主病,好啊,現在來互相傷害阿~
第二種:教你該怎麼做,才會讓另一半更愛你
這類文章像是「10招讓男人更愛你」或「男人越壞越惹人愛的4個特質」這些內容通常是要女生更溫柔、更小女人,或是要男生更有肩膀,承擔更多責任。如果這種文章大家會買單的話,那每個人都可以寫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呀,像是女生就可以寫一篇「年收百萬,立刻收服女友心」這種廢文,好啦不開玩笑了,其實看這種文章只是把自己往性別框架裡推,給自己壓力而已,要怎麼讓你的另一半更愛你,如果有100對情侶,就應該有100種方式,而不是像看說明書一樣,文章怎麼教你就怎麼做。
第三種:用星座或生肖來歸類對方的特質
你可以試試看在google搜尋打「星座、好老公」這兩個關鍵字,然後會出現一堆12星座好老公、好老婆排行榜的文章,而且神奇的是,每個星座專家講的排名都不一樣喔,原來星座也有分派別呢!之前還有看過一篇文章的標題是「以下五種生肖的男友,是真心愛你的」哈囉~這樣叫其他七個生肖的人情何以堪阿~其實星座和生肖都一樣,都是用很攏統的定義來描述特質,才讓人忍不住想對號入座,但這不代表可以用來判斷一個人的個性和相處方式。
所以囉,下次再看到兩性廢文,拿來當作消遣娛樂看看就好,千萬別拿這些文章去逼自己或另一半喔!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在這個講求個人化、個性化的時代,商品推出後要怎麼吸引大家的注意呢?在日本,各大品牌為了凸顯和同性質產品的差異,經常會找來插畫家一起合作,並推出讓消費者可以互動的遊戲機制,達到宣傳和炒熱話題的目的。
像是麒麟啤酒八月七號新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生日花」企劃,找來法國的插畫家Paul Cox合作,畫了366個生日花人物動圖,並且賦予每一朵花專屬的花語和產地,這個新企畫發表之後,引發網友在社群媒體上瘋傳各自的生日花人物,達到非常好的品牌廣告效益。
那為什麼麒麟啤酒要這麼搞剛推出這個看似和啤酒沒關係的企劃呢?其實這和麒麟的產品定位有關,他們有一款「淡麗啤酒」,口感比一般啤酒還清爽,苦味較淡,所以這個商品的廣告都會特別強調「清新」和「鮮活」感,為了打中目標客群的心,在這次的企劃中,除了每天不一樣的生日花之外,也請插畫家重新設計瓶身,從實體到網路上的互動,也引發一陣分享和討論,讓清新可愛的品牌印象深植人心。
另一個互動行銷的案例是資生堂旗下品牌「戀愛魔鏡」,找來以妖豔華麗畫風著名的插畫家宇野亞喜良合作,推出了一個互動小遊戲,讓大家可以組合出自己的臉,網站上有臉型、髮型、眼睛、嘴唇,以及模擬化妝完之後的樣子,因為成品極具個人特色,所以讓一窩蜂的人忍不住把自己創作的自畫像,換成臉書大頭貼,成功掀起一波話題!
現在品牌的行銷手法,不再侷限用傳統電視或影像當作廣告媒介,這種互動式行銷,就是為了引發消費者好奇心,讓他們手癢想點,還願意主動幫你分享,所以下次不妨試試看互動式行銷,來達到品牌期待的曝光效果吧!
0 notes
Audio
(點擊上方即可播放)
為什麼一樣的觀點,他講起來就比較有power? 開會意見喬不攏,要怎麼讓其他人站在我這邊啊?大家都明白說服的重要性,可是說服的藝術可不簡單!
就讓希臘名嘴亞里斯多德教你掌握說服三大點吧!
第一點,是要讓自己有權威及專業度。假設你今天想健身,兩位專業的教練站在你面前,一個有人魚線,另一個有鮪魚肚,你會選誰?答案很明顯了吧!因為前者已經先藉由外在展現出他的專業度和視覺魅力,學生自然就上門啦!
再來,是要能洞察聽者的情緒。
如果今天有一個同事沒事先打聽好,不知道主管才剛因為業績沒達標而被老闆罵,就興沖沖的跑去問能不能請假出去玩,結果被打槍再附送一頓責罵也只能給他87分不能再高了!所以要說服別人之前,記得先觀察聽者的情緒喔!
最後,則是要掌握說話內容的可信度。
你會不會常覺得,每次看新聞的時候都很容易被說服,而且比一般來源可靠呢?
像當你聽到:
「中國政府的調查顯示,中產階級的人數將在未來六年內達到六億人,餐飲業商機無限」
你應該就真的相信中國是個很有潛力的市場了吧!
但當你聽到英國研究、大陸製造、南韓起源、台灣報導,還是自己過濾過濾吧!
所以平常開會或報告的時候,為了避免口說無憑而沒有邏輯的狀況發生,先做好功課,引用官方機構的調查用事實和數據幫你說話,就能大大增加可信度唷!
從剛剛介紹的情境中不難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由上面這三點所組成的!但是如果你不是學者或領導人物,很難單靠其中一點成功說服別人,所以囉,說服三大點是缺一不可的!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當你在說服特定對象的時候,也要顧慮到旁邊的聽眾,因為他們的反應常常才是決定你成敗的關鍵啊!像是你應該曾見過有些網路論壇上的風向明明就沒什麼可信度,但是卻一片讚聲的情況,可見只注重論點的正確性卻忽略聽眾的感受在說服中是不可行的。
總結來說,當你下次要說服別人前,最好先check 一下你是否掌握了專業度、說話內容的可信度和聽者的心情。而且要記住,有理真的不見得能走遍天下,除了鎖定說服對象外,旁觀者的支持也不可忽略喔!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