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超分析app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胜利体育】首存好礼 送不停#挪超赞助平台 👉 WK89.FUN 『#挪超前瞻 』精选挪超赛事解析!斯塔贝克vs斯托姆加斯特 名称: #斯塔贝克vs斯托姆加斯特 时间:2023/7/4 01:00 #挪超 单双总分:双 正确总进球数:2 球队近况: 斯塔贝克是本赛季挪超联赛的升班马,球队升级之后的表现尚可,取得了4胜3平4负的成绩,排名联赛第9。球队近期状态比较低迷,已经连续4场比赛未尝胜绩,从这几场比赛的表现来看,虽然攻击端每场都有进球,但防守端却未能将进球转化为胜利。斯塔贝克本赛季11轮联赛打进了15个球,失球数19个,攻防表现并不理想。球队上场对阵特罗姆瑟,控球率52%,8次数射门5次射正,射门次数刚达到对手的一半,霍格虽然打进一球,但最终还是被对手以2-1逆转翻盘。
斯托姆加斯特本赛季表现不理想,取得了4胜2平5负的成绩,排名联赛第11位。斯托姆加斯特本赛季11轮联赛打进了13个球,失球数14个,攻防表现一般。斯托姆加斯特近期双线作战,之前曾一度斩获3连胜,但周中的挪威杯则遭遇了失利。球队上场对阵莫尔德,控球率54%,4次射门2次射正,射门次数仅是对手的1/4,连续被对手破门,而攻击端则毫无建树,最终以0-3被对手横��。
综合分析: 两队过往交手斯塔贝克近10次对阵斯托姆加斯特,取得了4胜2平4负的成绩,往绩不分伯仲。近况方面斯塔贝克近期状态低迷,连续多场比赛未尝胜绩,且毫无回暖迹象;而斯托姆加斯特则双线作战,球队体能将受到考验。从目前各方数据来看,表现得有些暧昧,结合双方的实力和近况,此战斯托姆加斯特还是有望带分回家的。
🌟诚招代理,55佣金条件全网最优 #体育代理 ⚜️意甲联赛、西甲联赛、英超联赛、澳超联赛、NBL墨尔本凤凰官方赞助商合作伙伴 ✨体育、彩票、电子、电竞、棋牌、百家乐、真人综合平台 💪代理招商55%佣金计划 🎯TG:@TP96VIP 🎯QQ:1796469863 #胜利体育 🏆亚洲最大 #体育投注网 🎉提供优质首存活动! 🎉重重奖励拿到你手软! 🔥平台实力雄厚,口碑优秀,运行稳定 ♠️注册即送体验金 ♥️全亚洲最高返水 ♣️最大最稳平台 ♦️秒提秒到帐 📍胜利77奢宠会员 海量大奖 等您来挑战 📍USDT惠不停 每日最高可获888元彩金 📍体验天天返水 畅完无上限 📍体育首存50%返利 📍七星宠新萌大回馈最高338元满签彩金
#胜利体育官网 #胜利体育网址多少 #胜利体育网页版 #胜利体育入口 #挪超分析官网 #挪超推荐app #胜利体育app下载 #挪超推荐官网 #挪超直播 #挪超分析 #挪超分析网站 #挪超赞助商 #挪超直播网站 #挪超分析app #挪超赛程 #斯塔贝克 #斯托姆加斯特
#胜利体育官网#胜利体育网址多少#胜利体育网页版#胜利体育入口#挪超分析官网#挪超推荐app#胜利体育app下载#挪超推荐官网#挪超直播#挪超分析#挪超分析网站#挪超赞助商#挪超直播网站#挪超分析app#挪超赛程#斯塔贝克#斯托姆加斯特
0 notes
Photo
纽市盘前:英欧双方尖锐对峙,英镑回落80余点;需求疲软供给却不愿等闲,美油重挫近8% 纽市盘前:英欧双方尖锐对峙,英镑回落80余点;需求疲软供给却不愿等闲,美油重挫近8% 周四(6月11日)欧洲时段,英镑兑美元回落80余点,英欧双方各不让步,英国内阁办公室大臣戈夫表示,排除延长脱欧过渡期的可能性。同时法国议员敦促法国政府在英国脱欧谈判中对渔业问题保持坚定立场。此前穆迪预计至2020年底,英国无协议脱欧发生,英国经济规模仍将大大低于此前预期的水平;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仍是未来几年英国信贷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在英国脆弱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无协议脱欧将加剧疫情的影响。 欧洲时段,美油重挫近8%至36.44美元/桶附近,油市高出不胜寒,供需两端均存利空,一方面新冠感染病例增多,让人担忧石油需求复苏缓慢,此外美国原油库存触及纪录高位,市场再度担心需求疲弱将导致持续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能源咨询机构JBC表示,如果OPEC+坚持目标,美国页岩油可能会迅速复苏。澳新银行分析师表示,油价最近的涨势出现停滞,因库存增加显示复苏之路将崎岖难行。 ★近期热点提要★ 1、【美国就业市场从疫情中缓慢复苏,但过去三个月失业人数惊人】 美国至6月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10周回落;美国至5月30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较上周回落;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继续下降,因美国就业市场持续从疫情流行中缓慢复苏��失业总人数连续第10周下降,但在过去三个月里,失业人数仍然惊人。 2、【��外的600美元救助7月即将到期,3种替代方案呼之欲出】① 由于疫情而被解雇的美国人,除了能够从自己的州获得的收入外,还能够每周额外领取6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但是在7月份,如果议员们不采取行动,失业的美国人将看到每周额外的600美元的失业金消失;② 美国人获得的600美元补充补贴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考虑到三分之二的下岗工人从失业救济金中获得的收入比从工作中获得的更多,这甚至引发了自愿失业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支持额外600美元救助的人则表示,减少这些福利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失业;③ 第一种方案是民主党主导的众议院通过的3万亿美元的《HEROS法案》,该法案将把600美元的额外联邦失业救济延长至2021年1月;④ 第二种方案是弗吉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拜尔提出的名为《工人救济与安全法》的提案,允许美国人在疫情的国家紧急状态或州紧急状态有效期间继续获得600美元的额外收益。一旦国家或州紧急情况终止,失业的美国人将根据他们所在州的失业水平获得福利;⑤ 第三种方案是俄亥俄州共和党参议员罗伯·波特曼提出的为返回工作岗位的美国人提供每周额外的450美元;⑥ 目前来看,第二种方案获得两院的认可,且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和伯南克也表示支持。 3、【虽是收益率目标政策先驱,日本央行却准备重回印钞救经济】①正当主要央行纷纷投入收益率曲线控制这块未知领域,日本身为这个非正统政策的先驱者,却愈来愈难以全心专注于自身的收益率目标,反而打算回到印钞的老路数,来帮助受疫情打击的企业。②日本央行在下周的政策会议上料将不会扩大刺激计划,且近几个月推出的一连串缓解新冠危机的工具也预料不会有重大改变。③但日本央行总裁黑田东彦料将强调,央行决心持续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以帮助企业存活并保住员工饭碗。④“日本央行近期重点仍将是维持市场稳定,并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一位熟悉日本央行想法的消息人士表示。“降息仍是日本央行的工具之一。但当前或许并不是最可能的选项。”还有两名消息人士也表达了同��看法。⑤虽然日本央行会对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发出警告,但可能会维持其经济评估,即经济将逐步从疫情带来的打击中复苏。⑥各种刺激工具的出台,令日本央行在与市场沟通和引导市场预期方面遭遇挑战。⑦重新强调日本央行印钞的规模,使得其之后很难缩减该计划的规模,市场可能将此举解读为收紧政策 4、【黑田东彦:日本央行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①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周四表示,日本央行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在疫情期间保护就业、企业和民生;黑田东彦在回答国会问题时表示,日本央行已采取多项措施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② 尽管如此,公司仍因销售下降而压力巨大,日本央行将灵活地审视各种措施;疫情影响不确定性仍然很高;日本央行目前没有计划发行数字货币,将关注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事态发展。 5、【德国智库DIW:预计德国经济今年将萎缩9.4%】德国智库DIW:政府宣布的经济刺激计划明显在支撑经济,如果按计划实施的话,今年德国经济预计将萎缩8.1%,预计2021年增长4.3%。 6、【疫情下欧洲储蓄率飙升而消费低迷,这加大经济复苏的风险】 ①新冠疫情促使欧洲经济面临失去大量消费者的风险。欧洲家庭已经将数千亿欧元的资金存入银行账户,尽管许多国家的商店已经重新开门营业,但调查显示,在失业率不断上升和第二波疫情的威胁下,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人们准备大肆消费;②消费低迷加大了欧洲经济复苏的风险,因为国内需求的推动力不够强劲。经济学家指出,德国等地区的餐厅订单数出现强劲复苏。最近节省下来的部分开支将被花掉,我们已经看到有部分开支被花掉了。我们会回到原来的储蓄率吗?不确定了,我真的很担心;③消费占欧洲GDP的一半以上,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第一季度约三分之二的萎缩便是由消费下降造成的。经济学家指出,接下来几个季度储蓄减少多少,将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对未来工作和收入前景的担忧可能促使家庭保持谨慎,并保持较高的储蓄;④政府希望通过减税、对有子女家庭的补贴和购买清洁汽车的补贴等激励措施来鼓励消费者花掉自己的积蓄。经济学家表示,释放节省下来的资金将为经济复苏增加额外的推动力,它必须发挥作用,才能让复苏保持强劲势头 ★欧洲时段外汇行情回顾★ 欧洲时段,美元指数走高至96.35附近,日内风险偏好情绪回落,避险需求支撑美元,美���至6月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10周回落;美国至5月30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较上周回落;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继续下降,因美国就业市场持续从疫情流行中缓慢复苏。失业总人数连续第10周下降,但在过去三个月里,失业人数仍然惊人。 欧洲时段,欧元兑美元回落至1.1350附近,美元指数日内强势走高,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整体回落,而疫情下欧洲储蓄率飙升而消费低迷,这加大经济复苏的风险,尽管欧盟委员会建议在6月15日开放所有欧盟内部的边境,但欧洲经济重启仍相对缓慢。华侨银行表示,欧元兑美元处于盘整模式,短期隐含估值缓慢下跌,但目前的涨势未被动摇,预计汇价短期内将交易于1.1260-1.1330区间。 欧洲时段,英镑兑美元回落80余点,英欧双方各不让步,英国内阁办公室大臣戈夫表示,排除延长脱欧过渡期的可能性。同时法国议员敦促法国政府在英国脱欧谈判中对渔业问题保持坚定立场。此前穆迪预计至2020年底,英国无协议脱欧发生,英国经济规模仍将大大低于此前预期的水平;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仍是未来几年英国信贷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在英国脆弱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无协议脱欧将加剧疫情的影响。 欧洲时段,美元兑日元弱势交投于107附近,日内风险偏好情绪降温,支撑日元避险需求上升,亚欧股市纷纷大跌,令投资者重返避险资产。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周四表示,日本央行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在疫情期间保护就业、企业和民生;黑田东彦在回答国会问题时表示,日本央行已采取多项措施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但投资者认为日本央行在下周的政策会议上料将不会扩大刺激计划,且近几个月推出的一连串缓解新冠危机的工具也预料不会有重大改变。 欧洲时段,美元兑加元创四日新高至1.3509,日内美元指数走高,因风险偏好情绪回落,商品货币纷纷大跌,此外油价重挫7%,多项利空施压,近期的持续上涨的商品货币可能面临阶段性压力。 欧洲时段,现货黄金交投于1730美元/盎司附近,美元走高至96.5附近,日内风险货币承压,商品货币大跌,尽管风险偏好情绪有所降温,但美元压制着黄金。此外美国疫苗公司Moderna表示,新冠病毒疫苗第三阶段研究将于2020年7月开始,涉及3万名受试者。美联储本周的利率决议没有出乎市场预料,整体仍然在非常鸽派的状态中,维持利率不变。亨达市场(Hantec Markets)的分析师Richard Perry表示,金价可能再次回落至1720美元,美联储宣布维稳后,黄金短期前景有所改善,但仍缺乏信心。 欧洲时段,美油重挫近8%至36.44美元/桶附近,油市高出不胜寒,一方面新冠感染病例增多,让人担忧石油需求复苏缓慢,此外美国原油库存触及纪录高位,市场再度担心需求疲弱将导致持续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能源咨询机构JBC表示,如果OPEC+坚持目标,美国页岩油可能会迅速复苏。澳新银行分析师表示,油价最近的涨势出现停滞,因库存增加显示复苏之路将崎岖难行。 机构观点 【中金公司:美联储本周决议结果延续鸽派姿态并大体符合预期】①对于隔夜刚刚结束的美联储6月FOMC议息会议,中金公司海外策略观点认为,整体来看,此次会议结果延续鸽派姿态并大体符合预期;②该机构认为,预计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宽松姿态,结合美联储的会议声明、数据预测以及具体的执行材料细节,6月FOMC会议传递的两个主要信息为:1)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当前低利率水平;“散点图”显示委员们预计维持当前低利率水平将持续至2022年;2)未来数月维持当前的资产购买步伐,即每个月800亿美元国债和400亿MBS美元;③中金公司指出,期待更大规模的宽松可能也难以看到。市场逻辑边际上从流动性驱动向基本面驱动切换。 【汇丰预计美债收益率曲线走平】①在美联储基本上将未来两年的隔夜利率锁定在零水平附近后,汇丰认为如今投资五年期美国国债就类似于先前的两年期债券。汇丰固定收益研究全球主管Steven Major表示,他们刚刚锁定了2年期,美联储官员周三预测显示,一直到2022年政策利率将保持在��近于零的水平。5年期美债成为了新的2年期;②虽然许多市场参与人士认为美债收益率曲线趋陡,预计疫情封锁过后的经济反弹,将推动较长期限的收益率走高,但Major认为这种情境不会出现。相反,Major预计收益率曲线会趋平。Major表示,我们目前不看好收益率曲线陡化,关于前瞻性指引美联储还可以做很多事情,预计美联储的前瞻性指引增加将缩小长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差。 【丹斯克银行:短期内欧元兑美元将涨至1.15】① 丹麦丹斯克银行预计短期内欧元兑美元将涨至1.15,在这种经济前景下,瑞朗和挪威克朗应该会走强;隔夜美联储6月利率决议保持利率水平和前瞻性指引不变,根据利率预期点阵图,预计到2022年美联储将维持利率不变,符合当前市场定价;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甚至没有考虑加息,即便有初步积极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筑底并开始回升;② 美联储表示将至少以当前的速度保持购债速度,意味著将继续每月购买800亿美元左右的国债和450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为美联储未准备退出其宽松货币政策立场的另一个信号;鲍威尔还表示,美联储是否会实施所谓的收益率曲线控制,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在未来的会议上讨论这一问题,很可能成为市场的一个主题;在当前环境下瑞朗和挪威克朗将进一步走强,预计短期内欧元兑美元将上涨至1.15。 【英国4月GDP前瞻:至少萎缩8.5%,最多萎缩31.5%】①这一次,经济分析师们在一件事上达成了共识:周五的官方数据将显示,英国经济在4月新冠疫情封锁措施期间遭遇了创纪录的滑坡。问题是,冲击的程度有多大?②路透最近对20多名分析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看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歧,预估中值为英国4月国内生产总值(GDP)按月萎缩18.4%。当时英国经济的大部分领域受到严格限制,随着此后封锁逐步解除,预计当时是经济滑坡的低点。③最不悲观的预测是萎缩8.5%,但这还是比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任何情况都要糟;④调查中最悲观的预测者--Investec首席分析师Philip Shaw预计,经济将大幅萎缩31.5%。“我真的觉得自己有点像末日博士。”⑤分析师承认,对需求如此严重的下滑进行精确预测的价值有限,尤其是在当前的历史性震荡态势之中。⑥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Peter Dixon称,“我绞尽脑汁想要弄清楚之前发生的事情,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助我理解现在的情况,”预计4月经济产出下降约18%。 【瑞士信贷:黄金最终将飙升至1800美元】由于动能依然疲弱,金价未能恢复上行趋势,不过瑞士信贷认为,黄金最终将飙升至1800美元/盎司;由于动能不足,且目前缺乏实际收益率下降的支撑,黄金未能延续升势,短线可能进一步盘整,但预计牛市趋势将在本阶段过后的适当时候恢复,接下来将依次向上测试1796美元和1803美元;从整体来看,继续预计金价将在1921美元上方录得新高,此后阻力位依次位于2000美元、2075美元和2080美元;下行方面,需要守住1660美元的支撑位,才能避免短线见顶。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英镑短期前景恐恶化】①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外汇策略主管Valentin Marinov称,由于投资者人气进一步受到影响,英镑兑美元的前景短期内可能恶化;②随着美国社会动荡开始缓解,预计未来几天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将再度升级,这可能打压风险偏好和英镑,同时提振美元的避险吸引力。 【华侨银行:年底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将接近50美元】华侨银行预计原油市场将在2020年10月前进入供应短缺状态,预计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年底前将接近50美元/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目前的减产计划延长了一个月至7月,目前每日970万桶的减产计划预计将于6月到期,7月至12月的产量仅会减少770万桶/天;预计到2020年10月原油市场可能会回到供应不足的状态,将比OPEC+按照最初的计划早一个月;预计油市将在四季度后期遭遇严重的供应短缺,届时需求可能会达到新冠病毒前水平的3%以内,但OPEC仍将保持其最初的供应计划,当2021年1月供应恢复到200万桶/天时,这种压力可能是短暂的。 【近两个月美股大涨的原因之一:因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散户狂热炒美股】①最近几周美国股市的一些小盘股市值大涨数亿美元,因为狂热的散户涌入,推动股价猛烈上涨。储蓄增加、政府提供的经济刺激支票,还有因新冠疫情而实施的超低利率,已经促使赌客们将大量资金转入股市,用手机APP掀起股市的混乱交易。②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在线房地产服务平台公司房多多的美国存托股份(ADS)周二最高跳涨1,250%,收盘时仍上涨400%。社交媒体上普遍认为其大涨的原因和它的英文名字有关——FANGDD Network。③Bright Trading LLC的交易员Dennis Dick表示,“在我20年的经历中,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散户像现在这样影响股市走势的,当散户的热钱涌入股票,真的能引发波动。”④FANG(Facebook、亚马逊、网���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票获追捧,并带动纳斯达克100指数有史以来首次升过万点大关。⑤路孚特执行长David Craig近期在推特上写道,Eikon终端机数据显示,5月最后一周民间投资者检索股票数据较2019年均值增加124%,这成了散户助推全球股市涨势的另一个证据。⑥高盛指出,美国储蓄从2月的1.4万亿美元增加至4月的6.2万亿,许多指标已经开始显示散户活动增加。
0 notes
Text
路跑賽事的幕後要角樂活資訊 為台灣路跑活動建立更佳市場公信力
一場路跑賽事的舉辦需要多方單位合力協作才能順利完成,在台灣一場路跑活動往往包括主辦單位、執行單位、贊助單位、媒體公關單位、醫療單位、計時單位等,除了賽前的準備及演練之外,在路跑賽事正式鳴槍開跑前,各單位成員都要緊繃神經嚴陣以待,準備面對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及不可預期的挑戰。十年前路跑活動剛開始之際,精準計時這件事似乎只是菁英選手才會重視的部份,而在進入網路年代之後,即使是一場小型的路跑活動,提供選手即時且正確的完跑計時服務,已成為台灣路跑賽事的標準配備。計時單位掌握所有參加選手最在乎的成績,在一場動輒破萬人的路跑賽事中,計時工作人員在擺滿數台電腦及訊號接收設備的帳篷中,緊盯著螢幕監視著每一位跑過終點線踏上感應區的選手晶片訊號是否順利被感應到。這個無聲的工作團隊是大會計時服務單位,掌握著全場所有選手的成績,也確保了整場路跑賽事的公平性。
◎ 加入領客體育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目前台灣的計時廠商通常都會包含賽事報名服務,像是國內最知名的伊貝特報名網,���我們也可以換個更正確的方式說,台灣的賽事報名網站大多會增加計時服務,讓賽事主辦單位可以透過他們一次解決參加民眾的資訊處理工作。在參賽者眼中,報名網站就是填資料以及收費的窗口單位,但是對賽事主辦單位而言,計時服務絕對是一場賽事中致關重要的角色。除了伊貝特報名網之外,國內還有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業者默默地在服務所有跑者。〈領客體育〉特地採訪一間隱藏在雲林縣的計時服務廠商 - 樂活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除了是中南部馬拉松路跑賽事的龍頭廠商之外,更以不一樣的思惟建立起獨特的競爭優勢,〈領客體育〉將帶領讀者一窺樂活資訊如何在中南部市場打造出不一樣的運動服務營運模式。
正確設定營運目標 專注自有核心優勢上 「我們將自身定義為資訊公司。」即將邁向第六年的樂活資訊負責人用一句簡短的話道出他們的核心價值。對許多業者來說,透過報名網站蒐集到的眾多跑者資料以及代收的龐大報名費是一項誘人的資產,但這些在樂活資訊團隊的眼中並不是最重要的資產。比起花精力去思考如何使用這些海量的民眾資料庫、或是龐大報名費代收費用如何透過金融商品短期交易賺取利息價差,對樂活資訊來說更在乎的是網站的優化、計時服務的零誤差及提供更多讓賽事主辦單位更放心的服務。「專注於自身應做的工作」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卻也是樂活資訊為什麼能在許多路跑主辦單位眼裡成為不可取代之位的最主要原因。
「相比於一些知名報名網站,我們資本規模算是較小的,不過我們仍不斷在研發創新這部分進行投資。」定義自身為資訊公司的樂活資訊,也因此相較於其他報名網站更加著重在資訊端的研發。樂活資訊最核心的報名系統目前已進化升級到第四代,「雖然原本的系統還可以用,但我們就是要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好。」樂活資訊負責人對〈領客體育〉表示。對於路跑活動參加民眾而言,報名網站最重要的是前端報名網頁使用上是否直覺順暢;對賽事主辦單位而言,比賽時系統上的即時資訊,是否更能以不同參數進行分析並且提供精準資訊給主辦單位,讓賽事決策人員能夠做出最有效的對策,更是主辦單位眼中最大的價值。
雖然台灣有廠商自行開發計時系統,但為了確保比賽資料的精準正確性,大部份計時服務業者多採用國外進口的軟硬體設備,但在多樣且多場次的賽事舉辦情況下,計時設備的架設與環境都有所的不同,也因此樂活資訊更建立自有程式團隊以及器材維修能力,讓計時服務有更多的改善優化空間。事實上,台灣絕大多數的晶片計時廠商懂得如何使用操作設備,但本身並不一定具有電子及程式開發的技術能力,而樂活資訊不僅擁有BEEDANCING計時系統的獨家代理權,甚至建立起完整的維修、研發及測試等技術的深化累積能量。
從與人之間的溫度換來與顧客之間的黏度 「大多數的路跑主辦單位找過我們之後,就不會再去找其他廠商了,因為我們的服務有黏著度。」樂活資訊對顧客服務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做到絕對極大化的彈性服務能力,只要是能力範圍內,主辦單位想要什麼,樂活資訊團隊就會努力達成。舉個例來說,曾有主辦單位希望能有專屬的App報名系統,樂活資訊就設計製作出手機App報名系統。除此之外,樂活資訊也一直抱著多為主辦單位多想一分的服務原則。樂活資訊對〈領客體育〉表示,他們常會主動巡視並且提醒主辦單位場地電線佈置是否容易被跑者踩到導致斷電的問題,也因為主動幫助主辦單位多盡份心檢查,才是讓顧客留下來的真正關鍵。
從理性的精準計時系統,到感性的主動積極溝通,讓充滿壓力且沒有太多妥協的體育賽事舉辦工作,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因為強大的專業資訊服務到更細心的溝通主動協助,大大地增加與客戶之間的信賴度,進而換來顧客的黏度。
賽事垂直整合是為了品牌價值做更多的準備 「除了基本的報名及計時服務外,現在更有主辦單位需要我們協助做整場賽事的規劃服務。」目前大型路跑賽事多採分工多方合作,身為後勤團隊的樂活資訊主動出擊,為整場賽事的多樣服務進行垂直整合的工作。目前樂活資訊在垂直整合的賽事,最成的案例就是紅極一時的烤雞馬和遍地開花的Zepro Run。
「Zepro Run可以說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當初全統找我們舉辦路跑活動時,是希望能增加Zepro的品牌知名度,如今我們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樂活資訊在賽事垂直整合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心法,成功將本土運動品牌Zepro拉抬到目前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最大的關鍵就是路跑賽事的成功舉辦。樂活資訊透過一點一滴高品質賽事的參與執行加上完整的後勤服務,逐漸在中南部的運動市場建立起口碑,也開始��到跑者對樂活的信任,更累積起「樂活」這個賽事服務品牌的價值。
路跑賽事可以說是台灣近十年來成長最大也最興盛的體育活動之一,期間累積參加過路跑賽事不重覆人數超過130萬人,雖然許多人認為路跑活動場次近幾年成長快速,加上持續加入的新跑步人口數增幅不大,在成長動能有限以及賽事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未來台灣的路跑市場恐將面臨萎縮。然而開始參與路跑活動的民眾多早已建立起規律運動習慣,即使路跑市場因跑步運動人口成長比率降低導致持續持平或下降,台灣規律跑步運動基礎人口數仍可維持一定的市場量,以賽事舉辦業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品質的提升、品牌的打造以及更有創新的賽事內容。
目前市場有賽事報名服務公司,在代收民眾繳交的賽事報名費之後,將代收的龐大經費挪用到其他項目去,甚至造成賽事主辦單位活動進行中資金周轉的困難;另現在也有不少個人活團體,藉由舉辦路跑賽事活動收取報名費後,以藉口延期更甚至是停辦來詐騙民眾報名費。面對目前台灣路跑賽事市場部份畸形的發展,樂活資訊也看到了市場上的不確定性與信用疑慮,透過現有的品牌信賴度自創「安心退費標章」保證,只要是樂活資訊上顯示有標章的賽事,代表參賽民眾可以在簡章規範內要求退款,即使是主辦單位不負責,樂活資訊將承諾退款給報名民眾。透過賽事安心認證標章,確保跑友民眾如果遇到延期或活動取消,能有更明確的承諾保證負責退費,讓民眾可以透過市場上具有公信力的保證報得安心也跑得開心,而透過「安心退費標章」的信任系統長期下來更可以深化樂活資訊的品牌價值。
樂活資訊在面臨預期持平或下降的路跑市場趨勢中,在台灣中南部地區反而更早看清市場發展方向,跳脫傳統經營思維並在更有彈性的中南部市場中,進行更多技術累積及服務創新的工作。同時,站穩既有的市場優勢打造差異化服務,更隨時聚焦在自身的程式資訊核心價值,也印證品牌力的累積是建立在堅強研發的基礎之上。樂活資訊除了為台灣眾多賽事服務公司立下一個更好的學習典範之外,我們也相信樂活資訊在現有的優勢中,在朝向線上電子商務增加營收項目的新方向於餘,可以打造出大中華地區最有公信力的路跑賽事品質系統,讓路跑活動市場可以更健康茁壯穩定發展。
◎ 本文為領客體育原創或編譯,轉載請註明來源:http://www.linksports.tw/
0 notes
Text
New Post has been published on Apps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Blog | Email: [email protected]
New Post has been published on https://www.accordhk.com/blog/zh-hant/%e3%80%90%e7%a7%91%e6%8a%80%ef%bc%8e%e6%9c%aa%e4%be%86%e3%80%91%e6%89%8b%e6%a9%9fapp%e8%bf%bd%e8%b9%a4%e6%8e%a5%e8%a7%b8%e8%80%85%e3%80%80%e7%a7%91%e6%8a%80%e5%85%ac%e5%8f%b8%e6%af%94%e6%94%bf/
【科技.未來】手機App追蹤接觸者 科技公司比政府更強調私隱?
兩大科技巨頭蘋果(Apple)和Google在上月罕有聯手,宣布將共同開發追蹤新冠肺炎接觸者的手��應用程式,以助及早發現和阻止病毒傳播,盡快解封社交禁令和恢復經濟。雖然他們的做法得到不少國家支持,但更罕有的是,也有國家認為兩間公司太過保護私隱而犧牲收集重要的抗疫數據。到底病毒傳播可以如何靠手機追蹤?在抗疫面前,私隱是否應該寸土不讓?
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生前發現Google在開發一款智能手機平台與iOS競爭時,揚言會對之發起「熱核戰爭」。如今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兩大科技巨頭放下十多年來的「私怨」,在4月初宣布正共同開發一種追蹤冠狀病毒傳播的系統。
兩家公司在聯合聲明中說:「蘋果及Google全體員工相信,當前正是最需要我們攜手合作的關鍵時刻,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全球最迫切的問題。」
要控制疫情,追蹤被診斷出患有傳染病的人所探訪的每個人和地點,是重要手段。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指引,受感染者應該列出接觸者名單,「努力查明所列每位接觸者,並告知其接觸狀態」。紐約州州長科莫(Andrew Cuomo)在上月底的記者會上估算,該州每10萬人就需要至少30個追蹤人員,因此,將僱用多達17,000名接觸追蹤人手,他形容將會建立一隊「追蹤者大軍」。
輔助「追蹤者大軍」
不過,牛津大學學者分析,人手追蹤接觸「太慢」,而且在疫情大流行下,難以擴大至足夠規模:「病毒傳播太快,無法以人手接觸追蹤來控制,但若果這過程更快、更有效和更大規模,那就可以控制……在症狀出現後,接觸追蹤僅推遲半天,後果就會差天共地,這決定了流行病是得以控制還是死灰復燃。」手機追蹤程式正被全球多國視為可以更快、更大規模追蹤曾接觸患者人士。正如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流行病學家及創新總監John Brownstein指出:「一般來說,過去的人手追蹤接觸牽涉大量手動工作。我們必須擴展公共衞生團隊,這項新技術可以減輕很多負擔。」
蘋果和Google計劃的追蹤方法是:任何運行相同或兼容應用程式的手機,透過藍牙發出和接收基於密碼學的「鑰匙」。當兩���手機持續一段時間處於一定距離內,例如10分鐘、兩米內,就會交換鑰匙。雖然藍牙本身無法直接測量距離,但可按藍牙信號強弱來估算兩者接近程度,信號愈強代表接觸愈近。假設某人確診了新冠肺炎,如果他同意在手機程式中申報病況,他的匿名用戶編碼將會上傳至系統中央資料庫,其他用戶的程式會自動定期與資料庫核對,就可知道他們是否接觸過患者,並向用戶發出通知,以盡快自行隔離或檢測。
科技巨頭近年因保護私隱不力而飽受批評和懲處,因此蘋果和Google是次甚為警覺。他們的做法會把個人的接觸記錄存在手機,中央資料庫掌握的就只有哪個匿名身份確診了。而且,蘋果和Google將先於本月釋出應用程式介面(API),讓各國公共衞生機構以之開發的追蹤程式可在Android及iOS裝置上互通操作。然後在未來數月,兩間公司會將這項追蹤功能分別直接融入手機操作系統之中,而不再需要經應用程式才收到通知。
兩家公司聲稱並不打算自行製作追蹤程式,也不會從中收集任何數據;又考慮到私隱,在開發者請求取得位置數據前不會允許權限;更承諾追蹤程式不會無了期運作,將在疫情受控後停止支援。甚至,Google和蘋果最初將應用稱為「接觸追蹤」程式,及後改稱為「暴露通知」(exposure notification)程式,把功能從大規模監視轉為更強調向個人的提示。
蘋果和Google還對其API使用設下一些限制,令追蹤程式更有效率,同時更保障私隱,例如只有政府衞生部門可以創建應用程式、使用應用程式和與公共衞生部門分享檢測結果前必須徵得用戶同意,也不允許數據作針對性廣告或執法用途。由於配對是在每個人的手機上而非中央系統進行,蘋果和Google的做法也稱為分散式(decentralised)追蹤。
這種追蹤方法本身也有其缺憾。新加坡接觸追蹤程式TraceTogether的產品負責人Jason Bay提醒,自動追蹤無法完全取代人力追蹤。因為太多關鍵訊息,例如接觸時是否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是否正在與一群人唱歌之類,都不能靠手機追蹤程式自動取得。人手追蹤者也可以特別負責沒有智能手機的貧窮人士或長者,這些都是較受新冠肺炎影響的群體。另外,抗疫也不能單靠追蹤,沒有足夠檢測工具的話也是徒然。以追蹤程式自願使用率全球最高(38%)的冰島為例,負責追蹤的督察Gestur Pálmason認為早期迅速的檢測和隔離,才是抗疫成功主因。
而且在技術上,以藍牙追蹤的成效也備受質疑。美國衞生與公共服務部健康資訊技術前國家協調員Farzad Mostashari向科技媒體《The Verge》指出,程式可能會產生很多偽陽性接觸:「如果我身處空曠,即使你距離我超過六呎,我們的藍牙也可能會相互接通;也可能隔着公寓牆壁或者不在大樓的同一層仍能接上,會被警示為一次親密活動。」甚至,電話直放而非平放在口袋中,也會明顯改變藍牙接收功率。
英國劍橋大學安全工程學教授Ross Anderson同意並補充:「問題是,藍牙不是為無線電測距而設計的……它取決於你如何握住裝置、是否戴着手套、是否下雨等。換言之,你會收到很多誤報。」除了令人煩厭之外,他還警告可能會產生「狼來了」的後果,令一些用戶逐漸忽略真實的警報。程式設計本身,到底二人接觸要相距多遠、持續多久才算可傳播疾病的親密接觸,定義也難以拿捏,太寬鬆會導致誤報太多,太緊也可能有漏報。
分散與集中之爭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新科技實驗室主管Swarun Kumar指出,藍牙的準確度問題可藉由一同收集和分析更多其他數據來解決:「手機上還有其他感應器。例如環境光感應器可以告訴你手機是否放在口袋或錢包中,反映信號有可能受到阻隔。指南針和陀螺儀可以告訴你手機的定向。」
也有專家主張收集手機定位數據比藍牙更有用。美國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副教授Ramesh Raskar指出,「位置和背景資料對於追蹤接觸者非常重要」,使用藍牙「只會收到通知,但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你是在雜貨店戴着口罩的情況下接觸,還是在社交活動上、咖啡店」?
從全球衛星定位(GPS)、手機網絡和Wi-Fi信號集結的位置數據,可以反映某人在何時出現在何地的行蹤。位置跟蹤可能無法準確告知你與感染者曾經走得有多近,但至少可以知道你曾經出現在哪裏、有多少其他人同時與他接觸。Raskar和華盛頓大學的學者正分別展開以位置數據為主的項目,只會上載感染者的匿名行蹤,以追蹤疫情擴散。
但蘋果和Google對API設下的限制,令政府無法以之自行建立集中式或收集地理位置的追蹤程式。法國政府本打算於今年6月推出一個與醫療系統「捆綁」的手機追蹤程式StopCovid,然而,法國數碼部長Cédric O要求這些科技公司放寬私隱保障卻不果。他在本月初接受電視採訪時批評:「蘋果本可以幫助我們使它運作得更好。一間經濟狀況從未試過這麼好的公司,竟沒有幫助政府應對危機。我們會記住。」
因此,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如英國、法國、挪威、新加坡、美國北達科他州等,不採用蘋果和Google那一套,轉而自行開發集中式(centralised)手機追蹤程式。好處是衞生部門可以自由收集用戶在藍牙以外的數據,例如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的程式,要求用戶在首次打開時輸入其郵遞區碼的首部份;印度的程式在收集藍牙及定位數據之餘,還聲稱會收集姓名、電話、性別,甚至是否吸煙,但不會公開資料。更重要的是,這些接觸記錄和個人數據,會在用戶申報確診後一併上載至系統中央資料庫,由它集中辨別和通知接觸者。
NHS數碼部門NHSX行政總裁Matthew Gould解釋,收集到的接觸事件資訊,包括發生時間、信號強度、持續時間,以及正在收集的郵遞區號,都可幫助當局了解新冠疫情傳播。例如他們希望利用這些數據,找出哪種接觸方式最危險、傳播互動的規律,又或某人在接觸受感染者後至申報出現病徵之間相隔多久。Gould舉例,郵遞區號或可揭示某個地區發生接觸感染的情況,有助醫院和醫療系統及早預備面對新一波疫情。
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及NHSX顧問Christophe Fraser補充,經由集中式系統收集這些數據,可進一步改善程式,更準確通知潛在接觸者:「好處之一是隨着科學證據積累,更容易審核該系統並更快作出相應調整。主要目的是向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發出通知,而不是向風險較低的人群。使用集中式系統可能更容易做到這一點。」
結果,就着使用哪種模式,現時分成兩大陣營:主流一方為蘋果和Google的分散式追蹤,因較能保護私隱,已得到不少國家支持使用,例如意大利、瑞士、愛爾蘭、芬蘭、奧地利、愛沙尼亞;另一派的國家則堅持使用集中式追蹤。挪威在上月中推出的追蹤程式Smittestopp,同時收集藍牙和位置數據。
不過,有些國家已經動搖甚至轉投陣營。截至上月中,德國還在支持名為「泛歐洲隱私保護接觸追蹤」(PEPP-PT)的集中式追蹤標準,但因蘋果拒絕配合而轉為開發分散式追蹤程式。本來採用集中式追蹤的澳洲和哥倫比亞也即將轉軚。至於英國,雖然正在南部懷特島(Isle of Wight)測試NHS開發的集中式追蹤程式,但最近也留有後着,同時聘請了瑞士顧問Zühlke Engineering研究採用蘋果和Google方案的可能性。Gould也向英國國會表示,不使用兩間科技巨企的決定並非不可逆轉:「如果另一種方式能更有效地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會改變……我想保證,不會單單因為我們已經開始走上一條路線,就一直繼續走下去。」
原文網址:https://bit.ly/2ATTdUL
0 notes
Text
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論文翻譯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論文翻譯,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論文翻譯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論文翻譯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論文翻譯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論文翻譯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論文翻譯,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論文翻譯、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論文翻譯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論文翻譯,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論文翻譯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論文翻譯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論文翻譯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論文翻譯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論文翻譯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論文翻譯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論文翻譯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論文翻譯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論文翻譯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論文翻譯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論文翻譯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論文翻譯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論文翻譯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論文翻譯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論文翻譯,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論文翻譯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論文翻譯永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論文翻譯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論文翻譯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論文翻譯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論文翻譯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論文翻譯、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論文翻譯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論文翻譯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論文翻譯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論文翻譯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論文翻譯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論文翻譯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論文翻譯、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論文翻譯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論文翻譯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論文翻譯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論文翻譯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論文翻譯、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論文翻譯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論文翻譯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論文翻譯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論文翻譯菌敷材、高效能真��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論文翻譯?」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論文翻譯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論文翻譯,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論文翻譯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論文翻譯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論文翻譯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論文翻譯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論文翻譯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論文翻譯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論文翻譯),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論文翻譯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論文翻譯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論文翻譯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論文翻譯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論文翻譯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論文翻譯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論文翻譯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論文翻譯」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論文翻譯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論文翻譯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論文翻譯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論文翻譯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論文翻譯,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論文翻譯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論文翻譯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論文翻譯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論文翻譯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論文翻譯高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論文翻譯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論文翻譯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論文翻譯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論文翻譯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論文翻譯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論文翻譯、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論文翻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論文翻譯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論文翻譯,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論文翻譯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論文翻譯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論文翻譯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論文翻譯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論文翻譯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論文翻譯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論文翻譯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論文翻譯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論文翻譯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論文翻譯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論文翻譯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論文翻譯》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論文翻譯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論文翻譯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論文翻譯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論文翻譯,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論文翻譯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論文翻譯,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論文翻譯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論文翻譯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論文翻譯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論文翻譯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論文翻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論文翻譯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論文翻譯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論文翻譯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論文翻譯後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論文翻譯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論文翻譯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0 notes
Text
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論文翻譯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論文翻譯,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論文翻譯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論文翻譯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論文翻譯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論文翻譯明
徐承堉���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論文翻譯,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論文翻譯、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論文翻譯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論文翻譯,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論文翻譯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論文翻譯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論文翻譯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論文翻譯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論文翻譯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論文翻譯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論文翻譯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論文翻譯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論文翻譯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論文翻譯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論文翻譯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論文翻譯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論文翻譯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論文翻譯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論文翻譯,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論文翻譯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論文翻譯永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論文翻譯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論文翻譯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論文翻譯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論文翻譯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論文翻譯、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論文翻譯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論文翻譯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論文翻譯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論文翻譯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論文翻譯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論文翻譯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論文翻譯、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論文翻譯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論文翻譯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論文翻譯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論文翻譯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論文翻譯、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論文翻譯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論文翻譯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論文翻譯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論文翻譯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論文翻譯?」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論文翻譯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論文翻譯,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論文翻譯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論文翻譯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論文翻譯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論文翻譯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論文翻譯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論文翻譯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論文翻譯),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論文翻譯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論文翻譯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論文翻譯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論文翻譯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論文翻譯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論文翻譯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論文翻譯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論文翻譯」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論文翻譯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論文翻譯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論文翻譯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論文翻譯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論文翻譯,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論文翻譯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論文翻譯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論文翻譯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論文翻譯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論文翻譯高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論文翻譯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論文翻譯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論文翻譯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論文翻譯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論文翻譯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論文翻譯、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論文翻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論文翻譯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論文翻譯,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論文翻譯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論文翻譯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論文翻譯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論文翻譯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論文翻譯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論文翻譯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論文翻譯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論文翻譯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論文翻譯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論文翻譯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論文翻譯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論文翻譯》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論文翻譯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論文翻譯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論文翻譯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論文翻譯,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論文翻譯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論文翻譯,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論文翻譯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論文翻譯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論文翻譯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論文翻譯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論文翻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論文翻譯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論文翻譯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論文翻譯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論文翻譯後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論文翻譯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論文翻譯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0 notes
Text
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翻譯社或風險的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翻譯社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翻譯社,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翻譯社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翻譯社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翻譯社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翻譯社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翻譯社,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翻譯社、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翻譯社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翻譯社,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翻譯社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翻譯社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翻譯社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翻譯社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翻譯社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翻譯社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翻譯社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翻譯社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翻譯社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翻譯社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翻譯社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翻譯社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翻譯社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翻譯社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翻譯社,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翻譯社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翻譯社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翻譯社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翻譯社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翻譯社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翻譯社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翻譯社、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翻譯社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翻譯社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翻譯社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翻譯社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翻譯社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翻譯社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翻譯社、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翻譯社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翻譯社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翻譯社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翻譯社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翻譯社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翻譯社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翻譯社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翻譯社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翻譯社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翻譯社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翻譯社、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翻譯社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翻譯社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翻譯社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翻譯社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翻譯社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翻譯社?」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翻譯社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翻譯社,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翻譯社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翻譯社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翻譯社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翻譯社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翻譯社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翻譯社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翻譯社),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翻譯社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翻譯社、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翻譯社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翻譯社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翻譯社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翻譯社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翻譯社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翻譯社」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翻譯社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翻譯社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翻譯社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翻譯社「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翻譯社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翻譯社「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翻譯社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翻譯社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翻譯社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翻譯社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翻譯社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翻譯社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翻譯社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翻譯社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翻譯社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翻譯社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翻譯社、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翻譯社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翻譯社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翻譯社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翻譯社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翻譯社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翻譯社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翻譯社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翻譯社。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翻譯社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翻譯社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翻譯社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翻譯社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翻譯社,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翻譯社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翻譯社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翻譯社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翻譯社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翻譯社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翻譯社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翻譯社,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翻譯社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翻譯社,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翻譯社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翻譯社「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翻譯社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翻譯社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翻譯社、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翻譯社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翻譯社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翻譯社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翻譯社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翻譯社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翻譯社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翻譯社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翻譯社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翻譯社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0 notes
Text
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翻譯社或風險的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翻譯社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翻譯社,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翻譯社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翻譯社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翻譯社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翻譯社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翻譯社,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翻譯社、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翻譯社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翻譯社,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翻譯社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翻譯社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翻譯社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翻譯社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翻譯社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翻譯社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翻譯社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翻譯社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翻譯社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翻譯社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翻譯社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翻譯社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翻譯社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翻譯社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翻譯社,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翻譯社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翻譯社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翻譯社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翻譯社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翻譯社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翻譯社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翻譯社、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翻譯社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翻譯社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翻譯社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翻譯社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翻譯社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翻譯社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翻譯社、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翻譯社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翻譯社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翻譯社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翻譯社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翻譯社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翻譯社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翻譯社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翻譯社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翻譯社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翻譯社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翻譯社、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翻譯社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翻譯社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翻譯社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翻譯社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翻譯社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翻譯社?」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翻譯社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翻譯社,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翻譯社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翻譯社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翻譯社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譯社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翻譯社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翻譯社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翻譯社),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翻譯社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翻譯社、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翻譯社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翻譯社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翻譯社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翻譯社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翻譯社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翻譯社」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翻譯社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翻譯社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翻譯社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翻譯社「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翻譯社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翻譯社「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翻譯社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翻譯社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翻譯社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翻譯社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翻譯社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翻譯社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翻譯社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翻譯社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翻譯社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翻譯社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翻譯社、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翻譯社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翻譯社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翻譯社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翻譯社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翻譯社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翻譯社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翻譯社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翻譯社。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翻譯社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翻譯社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翻譯社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翻譯社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翻譯社,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翻譯社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翻譯社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翻譯社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翻譯社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翻譯社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翻譯社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翻譯社,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翻譯社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翻譯社,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翻譯社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翻譯社「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翻譯社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翻譯社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翻譯社、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翻譯社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翻譯社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翻譯社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翻譯社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翻譯社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翻譯社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翻譯社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翻譯社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翻譯社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0 notes
Text
層數位內容的現實世界。例如走近一家餐廳,眼
科技突飛猛進,曾經出現在科幻小說與電影中的情節,隨著「虛擬元年」的啟動,可望一一實現!虛擬實境(VR),繼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後,將掀起新一波科技浪潮,改變我們的生活面貌。
清晨你醒來,在巴黎塞納河畔散步;接著你搭捷運,一如往常到台北市區上班;午休時間,你在員工休息室和家裡的孩子一起玩積木;下午,你帶客戶分別到台中、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看房。 論文翻譯
下班後,先陪孩子去紐約,跟來自全球各地的孩童一起學舞蹈。小孩入睡後,你和另一半一起去米蘭看時裝秀。你們還約好,明天換他陪你坐直升機到阿拉斯加觀賞冰河。睡前,為了紓緩興奮的心,你去了趟印度菩提迦耶,在佛陀悟道的那棵菩提樹下靜坐,接著沉沉進入夢鄉……。
科技巨擘把小說情節實現
以上這些,是作家編織的魔幻?瘋人喃喃的囈語?或者根本是一場夢?事實上,都不是,而可能是你我未來的生活寫照。
描繪出這幅遠景的,不是科幻小說家,而是臉書、論文翻譯Google、微軟、蘋果、索尼、蘋果等全球高科技巨擘。
他們宣告,繼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後,又出現了一波科技浪潮,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全貌。這股來勢洶洶的新力量,叫做「虛擬實境」論文翻譯(virtual reality,簡稱VR)。
VR,簡單說,就是利用電腦,創造出一個極度逼真的世界,讓使用者身歷其境般進入另一個時空,沉浸在全然不同的視覺、聽覺、觸覺經驗中。
其實,VR一點都不新,從1950年代,就不斷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只是人們對VR的印象一直都不太好,因為要進入VR世界,免不了要戴又大又重論文翻譯的頭盔,令人頭暈,看起來又超愚蠢。
在1990年代,曾有幾家大公司試著實現VR的夢想,卻無疾而終,因為當時的電腦不夠強大,不足以創造出夠真實的體驗,最後留下的是一般人對VR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回頭去看1990年代的VR,簡直就像把一台電視掛在臉上,看起來模模糊糊,還吵個半死,」電玩界傳奇人物,目前是VR公司Oculus內容主管魯賓(Jason Rubin)表示。
以前的VR唬不了人,現在已大不同。 論文翻譯
2016年4月21日,YouTube上出現一則影片,是一位年輕的挪威太太芮內的VR初體驗。她戴著HTC Vive頭盔,玩射擊殭屍遊戲。十天內,這影片瘋傳,吸引了200萬人觀看,不少網友說:「我看了毛骨悚然。」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不是從四面八方朝芮內逼近的殭屍,論文翻譯因為網友無法從平面影片感受到VR的效果。芮內的反應才是焦點:她全身緊繃,氣在喘,手在抖,顯然也冒著汗,不時神經兮兮地轉身,發出尖叫,宛如驚弓之鳥。一直到遊戲結束,先生跟她說話,她才略微回神,摘下頭盔,驚魂未定的樣子。 論文翻譯
「如果你覺得虛擬實境只是小把戲,這段影片會讓你改觀,」有媒體這麼評論。
最終要把魔幻事物帶到面前
《經濟學人》引述一個VR迷的說法:「就像把頭鑽入蟲洞,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
「VR的終極遠景,是把你帶到一個魔幻的所在,或把魔幻的事物帶到你面前,」美國《連線》雜誌(Wired)創辦人、趨勢專家凱利(Kevin Kelly)表示。
凱利花了五個月體驗各種VR頭盔和軟體後發現,��雖然明明知道放眼望去一切都是假的,但那經驗卻是真真實實的」。 論文翻譯
「帶上頭盔後身歷其境的感覺,不是螢幕創造出來的,而是你的神經系統,」知名VR科技公司Magic Leap創辦人亞博維茲(Rony Abovitz)解釋,「VR是共生科技,一半靠機器,一半靠肉體……,即使知道眼前物體不是真的,潛意識卻覺論文翻譯得它的存在如假包換。」
一般來說,消費科技都是慢慢更迭的,但是VR論文翻譯科技,近一年來卻是大躍進。隨著高階VR頭盔Oculus Rift、HTC Vive相繼問世,SONY的PlayStation VR即將推出,再加上三星的Gear VR和Google Cardboard等入門產品,2016年已被封為「VR元年」。
發展了多年的VR,為什麼最近忽然成為最夯話題?
故事要從一個今年不過23歲的美國小伙子樂奇(Palmer Luck論文翻譯ey)講起。
樂奇從小喜歡在車庫搞東搞西,也熱衷收集各式舊的VR頭盔。他對那些頭盔的效果很不滿意,乾脆自己組一款,2012年上Kickstarter網站募款,目標25萬美元,原本只是希望VR玩家群組的人玩一玩。
這個玩家群組裡剛好有個人叫卡麥克(John Carmack),是電玩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把樂奇的頭盔稍微改良,拿到2012年��遊戲年會上展示。
儘管頭盔外表很粗糙,但是效果卻大受矚目,最後樂奇募到論文翻譯243萬美元,乾脆從大學輟學,全心打造「第一個真正沉浸式的虛擬頭盔」,這就是Oculus Rift的由來。
祖克伯:VR將融入生活 論文翻譯
最戲劇性的發展在2014年3月26日。當天,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忽然在臉書宣布,他已經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並稱它是「VR科技的領導者。」當時Oculus根本還沒有任何產品上市,但祖克伯相信有朝一日,VR「會成為數十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祖克伯的大手筆,讓樂奇一躍登上2015年《富比世》雜誌40歲以下創業富豪排行榜,身價高達7億美元。
年紀輕輕的樂奇,用強力膠帶東拼西湊,就組成了VR頭論文翻譯盔,讓祖克伯大為驚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智慧型手機是VR的救星,」《連線》創辦人凱利解釋,今天所有的VR顯示器,都是奠基在手機技術上。
由於手機在全球大賣,促使它功能不斷提升,價格也論文翻譯不斷下降。小小的機身,具備強大的運算力與高螢幕解析度;手機內的陀螺儀和動作感測器也被VR借來追蹤頭、手、身體的位置。「現代手機晶片的威力,可比以前的超級電腦。」換做1990年,要達到像今天Google Cardboard這類陽春版VR眼鏡的效果,恐怕得花上100萬美元。
換句話說,樂奇的車庫傳奇,是幾十年來各種技術一一論文翻譯到位,因緣具足的結果。
從臉書買下Oculus算起,短短兩年間,VR競爭已有山雨欲來的態勢。所有喊得出名號的大科技公司,都已成立專屬團隊,努力開發VR軟硬體,希望打造出足以和手機甚至網路匹敵的新平台。
這是場沒人輸得起的戰爭。凱利甚至預言,「在VR勝出的公司,將成為史上最大的企業霸主。」 論文翻譯
然而,儘管媒體報導如火如荼,但是根據一項美國的調查,有高達2/3的人對VR毫無認識。有些人還以為,VR就是3D電視。
「3D是有深度的電視,但VR是全新的媒介,」目前正在幫NBA製作VR球賽轉播的NextVR創辦人羅勒(DJ Roller)指出,「有了VR,你不會再從外面論文翻譯體驗,你就在事件裡面。」
很多人還不知道,許多聽來匪夷所思的VR應用已經發生了。
2016年4月中,倫敦皇家醫院為一位70歲的癌症患者動手術,全論文翻譯程以360度虛擬實境攝影機拍攝,讓全球的學生,只要戴上Google Cardboard,配上手機App,都可以同步觀看頂尖的癌症外科醫生Shafi Ahmed開刀的整個過程。他們可以把鏡頭拉近,細看醫生的動作;或在手術台四周走動,從各個角度觀看;甚至可以發問──論文翻譯彷彿他們就在手術室現場。
VR進入主流,有長路要走
這是VR運用的里程碑,而這只是開始。
「大家常說,要預測未來10到20年很簡單,要預測三年就難了,」祖克伯表示,他非常確定VR就跟AI(人工智慧)一樣,絕對是未來大趨勢,但要花多久才能打造出VR的生態系統,「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他估計最少需要十年,「論文翻譯智慧型手機從問世到普及也花了十年。」
根據高盛集團預估,2025年前,虛擬實境,包括所有軟、硬體,規模將在230億到1820億美元間。
這兩個數字足足有1000多億的落差,因為沒有人能預論文翻譯測VR技術可以走多快,用途有多廣。這同時也凸顯了VR要真正進入主流,還有很長一段路。
然而,確定的是,多年來存在於科幻小說的虛擬實境,終於走入現實。套句《經濟學人》的話:「這次不一樣了!」
【嚴格來說,虛擬實境分成三種】
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論文翻譯
透過頭盔,讓使用者跟外界完全隔絕,完全浸入一個由電腦產生,或由VR攝影機拍攝的空間。臉書的Oculus Rift、宏達電HTC Vive、三星Samsung Gear VR和Google Cardboard都屬於VR頭盔。 論文翻譯
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戴上眼鏡,使用者看到了疊加一層數位內容的現實世界。例如走近一家餐廳,眼鏡上方出現一排字,顯示它的開店時間。Google眼鏡即是AR。
M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論文翻譯
將虛擬的物體整合到現實世界,例如在真實的沙發旁創造出一隻虛擬企鵝,但你必須繞過沙發,才看得到企鵝。微軟的HoloLens即為MR眼鏡。
0 notes
Text
,會嚴重左右往來銀行的選擇;也有八成比例認同數位金融將為未來生活帶來便利
10月下旬,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落幕,首相安倍晉三續任,日圓迎來近五個月新低價位,吸引哈日族的你,也趕著去換匯。這時,你會選擇趁著中午午休時間趕去銀行辦理?還是利用手機直接下單?
你的住家附近新開了一間義大利餐廳,喜歡美食嘗鮮的你,會選擇放鬆的小週末,直接登門試菜?還是打開手機App搜尋優惠、搶先訂位?
小心,你的每一個選擇,正透露出不同的數位金融力。
FinTech的浪潮來臨,每一家金融機構都不敢忽視千禧世代的數位金融成長潛力,究竟這群善用網路、手機與行動工具,漸漸掌握財富的新世代,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究竟過著怎樣的數位金融生活?
《遠見雜誌》與玉山銀行、東方線上研究集團合作,連續第二年針對千禧世代(20~34歲)進行「2017數位金融力」大調查,此次並新增X世代(35~49歲)也列為調查對象,並藉此觀察世代之間的差異。在7月底至8月初,透過網路訪問20~49歲民眾的數位金融使用情況,回收有效問卷1068份。
「2017數位金融力」大調查試圖透過「數位理財力」「數位消費力」「數位發展力」三大指標,分別評估台灣民眾在投資、理財與生活消費的數位化程度,與對數位金融服務的使用與期待,並換算成「2017數位金融力」(總分100分),以呈現台灣數位金融主要使用者的樣貌。
調查結果顯示,「2017數位金融力」得分50越南文翻譯.5分,雖然是連續第二年處於不及格窘態,但對比2016年成績46.1分,整越南文翻譯體增加4.4分,呈現緩步成長態勢。
為與去年調查來進行比較,特別抽出年齡為20~34歲千禧世代的調查結果來進一步觀察,2017千禧世代的數位金融力總體得分為49.4分,較去年成長7%。
而在三大指標中,與使用數位工具最相關的「數位理財力」,整體平均值進步最多,由去年40.7分成長至52.1分,大增11.4分,成長率就高達28%;「數位消費力」26.2分,與去年28.1分相較,則呈現小幅滑落跡象,這顯示千禧世代數位消費比例、金額有微縮水跡象;「數位發展力」69.8分則與去年表現持平。越南文翻譯
現象1〉手機變身金融服務主流通路
「數位理財力」的成長,相當程度反映了國內金融機構推廣數位金融的成績。
「服務到位了,需求就會出來,」東方線上研究集團副總監楊少夫觀察,過去是需求走在供給前,但隨著法規開放與金融機構服務升級,已帶動需求成長。
他說,這一年來銀行不斷在數位銀行、數越南文翻譯位App與行動支付上下功夫,包括持續宣傳線上開戶功能、純網銀帳戶提供優惠利率,或建立線上貸款機制等,都讓金融服務的使用更便利,也推動消費者從實體通路往虛擬通路靠攏。
從調查中也能發現,受訪者在過去半年越南文翻譯內,使用金融服務的通路排名,已發生明顯變化。
像轉帳,去年使用率排名第一的通路為ATM,今年則滑落到第三名,由手機App取代。消費支付去年的通路使用順序為電腦、ATM與手機App,今年也逆轉為手機App、電腦跟臨櫃。
另外,包括外匯交易、貸款申請、帳務查詢與即時資訊等使用通路都重新洗牌,主因也都是手機App的使用頻率增加所致。
玉山銀行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李正國越南文翻譯表示,FinTech發展帶來破壞式創新,未來所有金融服務的應用場景,包括付錢、轉帳、投資、理財等需求,都能在手機上被解決。
現象2〉數位金融使用頻率成長11.4%
金融科技業者喊出「手機就是一家分行」,慢慢從口號變成真實。調查中,千禧世代「透過數位工具(電腦、筆電、手機)使用金融服務的頻率」整體比去年成長了11.4%。
高頻使用的人變多了,像是「每天都會使用」的人,去年僅占16.4%,今年躍升為23.2%,成長逾四成;27.9%的人「每週使用2~6次」,越南文翻譯也比去年23.3%,高出近二成。
若進一步從世代角度分析,X世代比千禧世代更常使用數位工具理財。
X世代每週使用2次以上達57.5%,勝過千禧世代的51.1%。
為什麼X世代反而比一出生就處於網路世界的千禧世代,更常使用數位金融服務?楊少夫分析,主要來自於財富的落差。
在2016年度可理財金額上���X世代有23.2萬越南文翻譯元,是千禧世代13萬元的177%。反映在股票投資上,過去半年,X世代有58.4%的人透過手機、電腦來處理,千禧世代僅43.6%;基金方面,X世代有56.6%的人以數位方式進行投資,千禧世代僅33.1%。
「但這並非指千禧世代比較偏好實體方式,」楊少夫解釋,同樣是股票與基金投資,X世代在「臨櫃」使用頻率上一樣高於千禧世代,只能說越南文翻譯X世代的理財需求比千禧世代更強烈。
現象3〉「飲食」成數位消費新黑馬
數位消費力部分,從千禧世代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來了解數位消費比例與花費金額幅度,結果平均為26.2分,較去年28.1分小幅滑落。
楊少夫觀察,今年「飲食」項目的數位消費比例,由去年的55%增加至65%,大幅增加10個百分點,打敗去年冠軍「交通」,成為異軍突起的新黑馬。
反觀衣著、教育和娛樂則減少5~13個百分點越南文翻譯。一方面反映出台灣整體經濟環境停滯,消費力道減縮,部分資金被挪到生活必要支出的「飲食」上;另外,也跟行動支付初期努力打進餐廳、超商、量販等場域,帶動飲食的數位消費使用頻率有關。
另外,從世代角度解析,X世代與千禧世代在衣著、住宿、交通、教育、娛樂上的數位消費比例差異不大,唯獨「飲食」,X世代的比例高達73%,每月透過網路或行動支付用在飲食上的平均費用更高達2748元,居所有項目之冠。越南文翻譯
平均月收入是千禧世代1.49倍的X世代,消費總金額力道明顯較高,但是,若單以衣著、娛樂項目觀察,X世代花費僅千禧世代的1.24、1.27倍,不似收入幅度等比增加。
楊少夫推論,X世代可能把多賺的錢越南文翻譯,轉到投資領域去理財。相對的,也顯示千禧世代在生活享受的消費力道,並未因收入較低就降低。
現象4〉期盼更多數位金融新服務
不過,即使數位理財力與數位消費力尚待努力,年輕世代對數位金融的未來發展,依舊維持著高度期待。越南文翻譯
本次調查,請受訪者以1~10分來評估「對數位金融服務的信任程度」「提供完善的數位金融服務對選擇銀行服務的重要程度」以及「數位金融將為未來生活帶來便利性」,綜合計算出的平均值為69.8分。越南文翻譯
其中有55%以上,對數位金融的信任程度,給予6分以上評價;有75.9%的比例明確表達數位金融服務的完善與否,會嚴重左右往來銀行的選擇;也有八成比例認同數位金融將為未來生活帶來便利性。
「未來,數位金融將奠基在行動載具上,」楊少夫說,在手機裡解決簡單、不複雜的金融需求,像是查帳、轉帳、支付等越南文翻譯數位使用習慣,已慢慢養成,千禧世代更期待未來金融機構能推出更多元、更貼近生活的數位金融新服務。
0 notes
Text
特写 | 为什么是他汤道生?
腾讯决定把公司未来20年交到这个人手里。
为什么是他?
“不是我聪明,我只是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TO B or not TO B
一个男人45岁的时候要all in,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汤道生在想。
中秋节前后那几天,他一直没睡踏实。他决定找马化腾一趟。
那天中午,他和马化腾一块儿吃了顿工作餐。他的目的很简单,说服Pony,争取把QQ留在自己手里,与云合力。他不想失去这张倾注6年心血的王牌。
他当然想好了很多理由,但进门之后,基本上都是马化腾在说话——众所周知,马并非能言善道之人,但他居然能够口若悬河,可见心意已决。
一个小时后,汤道生走出这间滨海大楼顶层的办公室。准备好的那些话,一个字也没说,但奇怪的是,他反而感到平静了许多,就像是吃了颗定心丸。
“Pony很兴奋,一直在讲产业互联网。我发现,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两个有高度的共识。我知道,没必要再多讲了,只有all in产业互联网这一条路。”
事情要从两三天之前说起。
当时,腾讯数十位高层管理者在位于香港的一个俱乐部开了整整三天的闭门会。会议上,所有人上交手机,围着桌子坐成一个圆圈,每人半小时发言,阐述自己的业务构想。最后,总裁刘炽平宣布,决定进行腾讯历史上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
根据2018年9月30日正式发布的消息,这次调整已经在腾讯内部被称为“930变革”。在这次“变革”中,腾讯原7大事业群被调整合并为6个。
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这四个事业群保留。
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被撤销,原本的业务内容经过重组,打包成立一个全新的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由原IEG、MIG、OMG总裁任宇昕负责。
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一个——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它的主要部分脱胎于原SNG旗下的腾讯云业务,也包括原SNG的音视频团队、优图AI实验室团队,另外,还并入了原CDG的智慧零售、原MIG的地图、安全、孵化器的互联网+业务。
这是腾讯成立20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完全TO B的大业务单元。至此,原本分散在各个事业群下面的TO B业务,获得了一个统一的接口,将以更加聚合、更加高效的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这意味着,腾讯从此把TO B业务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这封被称为第18号文件的公开邮件里,总裁刘炽平写道:“这是公司一次面对未来的进化,也是面向下一个20年的主动变革与升级迭代……腾讯决心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翻译一下,这话不妨理解为,腾讯决定两手抓,TO C要做,TO B也要做,两个都做,腾讯才能在未来20年保持住自己的竞争力。
汤道生将领导TO B的战队。他原本的头衔,是SNG总裁。现在,SNG消失了。他的新头衔,就是这个新成立的CSIG的总裁。
看起来,这个安排顺理成章。CSIG的核心业务腾讯云,就是从汤道生原先主管的SNG里孵化出来的业务。过去五六年,汤道生堪称“腾讯云之父”,是他力排众议,一直坚持以有限的资源辗转腾挪,让腾讯云有机会存活下来,慢慢长大。如今,腾讯云要独立,还要以之为核心来整合公司其他的TO B业务,那么由汤道生来带队自然顺理成章。
大家也都这么看。很多朋友跑来恭喜汤道生,觉得他终于熬出头了,长久以来艰难布局的业务终于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还有记者来采访汤道生,话里话外,似乎腾讯未来的半条命就交给他了。
可汤道生有些难以割舍。TO B业务有一个收归,全部交给他,这固然好,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在SNG深耕了6年之久的QQ体系的TO C业务,将被拆分到新成立的PCG——也就是说,几乎全部离他而去。
把TO C拿走,他舍不得。
腾讯的上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在2012年,它同样也有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名字,叫“518变革”。那一次,在QQ空间和QQ秀立下过赫赫战功的香港人汤道生得到机会,入主SNG,担任一把手。在腾讯工作7年之后,他成为了公司最核心业务的第一负责人。当然,在此之前,他已经是腾讯总裁办成员。
当时,QQ面对微信突然崛起的压力,正是生死存亡的时刻,是汤道生带领团队完成了QQ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型,并且确定了QQ和微信之间差异化的定位——在PC端做办公用户,在移动端做年轻用户。基于这个定位,SNG一方面稳定住了QQ在通讯社交领域排名第二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围绕QQ的年轻用户孵化出了一系列的垂直功能模块和APP。
可以这么说,过去5年里,SNG几乎把市面上所有和娱乐有关的互联网创业新机会,全都试了一个遍——全民K歌、天天P图、企鹅电竞、QQ看点、兴趣部落、微视、电台……做成的,没做成的,究竟一共有多少,恐怕汤道生自己也没办法一下子数得清。
“我不能让企鹅在我手上没了。”汤道生说,“反而更加要借着QQ的平台找到新的出口,有新的成长空间,团队也要找到新的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这些还没爆发的新领域做布局。”
2018年12月28日下午,我在老腾讯大厦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汤道生。这个穿着衬衫、牛仔裤和球鞋的高个子,其实已经不怎么年轻了,而且因为劳累的关系,看起来有点憔悴。不过,当他坐在这张放满了QQfamily抱枕的���发上,看起来就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样子。
这时候,QQ离开汤道生,或者说汤道生离开QQ,已经3个月了,但他还是会把这些企鹅公仔一一拿上茶几,如数家珍——这个是蝙蝠侠款,那个是鹿晗款……原本,他有一个做QQ虚拟迪士尼的梦,可这个梦以后不归他做了。
现在看来,他之所以失去这个梦,竟然是因为他做过的另外一个梦。这真叫人哭笑不得,但又符合常理——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梦里醒来。
汤道生是个双子座,他会同时做两个梦,这一点也不稀奇。一个是TO C的梦,这前面已经讲过了。另外一个,是TO B的梦。
这个TO B的梦,还要从汤道生在腾讯最早打过的一场胜仗讲起。
关于汤道生是如何来到腾讯的,江湖上有个说法。我没有跟汤道生本人确认过,但是从非常亲厚的朋友那里听来,姑且记录下来。
2005年,腾讯还是一家2000多人的中等规模的公司,正在通讯社交的战场上应对51.com的竞争。据说,当时51.com想了一个办法,在全国各地的网吧电脑上安装某种插件,能够直接从QQ上导出用户。这就是说,QQ辛辛苦苦做大的盘子,又被竞争对手几乎毫无成本地共享了。
当时的业务负责人去向马化腾打报告,申请加100台服务器。没料到,马化腾没有批准。不但没批准,他还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应该把力气花在提高技术的开发使用效率上。
因为这句话,马化腾周围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开始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技术大牛。一来二去,刘炽平找到了汤道生。
2005年,汤道生从硅谷到深圳,加入腾讯。
在腾讯的第一仗,是QQ空间。汤道生跟同事说:“这是我的生死之战。”
当时,QQ空间还是互联网事业部下属的一个部门级产品,成军不到一年,各种数据表现都出乎意料的好,但是问题也很快出现了。
为了迅速把新产品的盘子做起来,QQ空间采用了病毒式营销的方法来拉新,广发英雄帖,一时间非常火爆。但是,由于前期产品框架和开发技术的限制,导致QQ空间的访问速度变得非常缓慢,甚至同时在线人数只要一到60W,就要排队才能进入虚拟空间。开发人员不得不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缓解糟糕的用户体验,让等待排队的过程不那么枯燥。
汤道生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小游戏叫做“人参果”。有一颗接一颗的人参果从屏幕上方掉下来,用户就可以移动鼠标去接果子。人参果的样子和技术部门的一个同事长得非常像,也不知道是人像果子,还是果子像人。
这个游戏,汤道生玩得不怎么样。因为每次只要一出现这个游戏,大家就知道,系统又出问题了。问题之严重和频繁,已经到了如果不优化就没办法继续生存的地步。
公司下了死命令,问题必须解决。
CTO张志东领衔来做这件事。他从架构部派出了两拨架构师,都失败了。汤道生是第三拨。
压力非常大。他经常24小时连轴转。
首先是技术问题。
当时的QQ空间存在多个环节和接口,导致效率非常低下。公司一直希望改变,但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汤道生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更细致的监控,把最广泛与经常被访问的数据整理出来,全部放在内存;同时,把多处性能瓶颈一一分析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要重新确定管理流程,在每个接口都安排一位程序员,责任到人。
另外,他和架构部的同事姚星一起,改写了很多产品底层的数据库。当时,国外发布了一系列讲述GFS架构的学术论文,汤道生和姚星团队分析技术细节,并结合业务实际需求,研发出一套新的底层数据保存方式,在QQ空间这样一个大容量的样本上,经受住了高并发的考验。
这套系统支持了高速增长的QQ空间,让QQ相册的用户量超越了曾经最受欢迎的网易相册。在此之后,被广泛运用到了腾讯的很多业务上。
“这其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梁柱在后来的很多年里一直担任QQ空间的产品负责人,他记忆犹新,“这个创造性的方式被抽象出来以后,在其他业务里普遍适用,那么其他的技术人员在这个层面上就不用重新设计系统了。”
“其实,这就是云的方式。这可以被认为是腾讯云的雏形。”
汤道生在腾讯一战成名。
(图说:汤道生在腾讯QQ七周年庆典)
眼前的汤道生是个颇羞涩的人,十几年前的旧事,你不问,他也不会讲,哪怕那算是整个故事的开头,轮子是从这里开始转动的。
“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是IQ的事,但其实也有EQ在里面。”他说,“你是架构部派来的人,比产品自己的技术人员要高一个层级,等于是钦差大臣,而且是第三拨了。你要解决问题,但既不能否定产品技术团队的工作,也不能否定前面两拨同事的工作。你要让他们把工作做完,承认他们的贡献,大家都高高兴兴的,然后自己再推倒重来。”
他是一个30岁出头的“新人”,但是在这个跨部门合作问题的处理上,他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意识形态上,都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风范,非常开放,能够协调各方利益,最后把事情做成。
卢山是当时架构部的负责人,也是后来腾讯TEG的总裁。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他和汤道生,是腾讯总办仅有的两个纯技术出身的管理者。早年这一次QQ空间的危机处理,让汤道生一直为他所称道。也是从这时候起,汤道生和腾讯的技术开发部门建立起了良好的战斗友谊。这一份信任,为后来腾讯云的早期生存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腾讯云早期孵化的三四年时间里——你要理解,一家做TO C起家的公司,对于切入一个消耗大量资源、利润率不高、市场前景不清晰、战略价值不明朗的TO B业务,如果表现得非常谨慎,那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个阶段,汤道生如果得不到来自TEG这个技术资源部门的支持,那是难以想象的。
后来,卢山经常在公司内部讲,为什么我们TEG能够跟Dowson配合做腾讯云,彼此都有认同感?因为就像马化腾把半条命交给了第三方合作伙伴一样,Dowson做腾讯云,等于把他的半条命交给卢山了,很多业务安全、业务性能,都完全依赖于TEG的支持。
“我要牺牲我自己的东西,拿给你。你能帮助我成功,我们俩一起成功。”
这就是开放。
2011年,3Q大战一声炮响,给腾讯送来了开放主义。汤道生注定是腾讯开放政策最坚定的执行者。
腾讯的开放,对创业者来说,最有价值的无疑是流量,而拥有5亿多月活用户的QQ空间,则被视为不二的试验场——于是,汤道生成了那个直接对开放负责的人,开放也一直推着他往前走,相继孵化出了广点通和腾讯云业务。
2014年,汤道生和著名媒体人程苓峰有过一次对谈。那一次,他几乎是第一次把腾讯开放平台和腾讯云、广点通的关系和盘托出。
“3Q大战给团队敲了警钟。3Q大战时最痛苦的是,很多人都觉得腾讯是他们的敌人。这就逼着我们想,怎么让多些人跟我们合作,怎么在生态中培养出更多的伙伴。后来,Pony也认同这个方向,我们就真正放手把开放体系跑出来。
“然后发现,若要开放资源,你要把流量给出去,但你又不能免费地给,那么就一定要设计出一个分配流量的市场规则——到底怎么推广、资源怎么分配、谁多谁少、如何计价、判断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让高效率获得更多资源。这就逼着我们必须做效果广告来衡量流量价值,这就是后来的广点通。”
结果,广点通这个一开始不被看好、汤道生却坚持要做的产品,如今成为了腾讯广告系统里非常重要的一块。
“接下来,当你真正开放流量给外部,就发现,这些伙伴的后端支撑能力比较差。就算我能导几千万甚至几亿群体给你,你接不住,就会崩盘。而这是腾讯十几年所积累的服务海量用户的能力。所以,就把IT能力也开放给伙伴。”
这是腾讯做“云服务”的开端。
仔细琢磨汤道生5年前的这番话,你能发现,腾讯今天放到头部位置的云以及TO B服务,并非无根之木。恰好相反,它是在腾讯的开放生态中自然而然、同步生长出来的一个重要业务。为了开放,腾讯就必须要做云,为了做云,就必须要整合各个BG的IT能力。反过来,腾讯十几年来在TO C领域积累的各种能力,又确实对企业客户形成诱惑——别的不说,至少每个汤道生见到的客户,都想知道能怎么用好微信小程序吧。
等于说,开放平台、广点通、云服务,就是SNG的TO B业务的三驾马车。它们和SNG基于QQ社交领域的一系列TO C布局,既彼此独立,又互相支撑。既有TO B,又有TO C,这让SNG在过去几年中成了腾讯内部业务模式最多元的事业群。
汤道生坐在我左边的沙发上,笑容可掬地看着我。讲到这里,他突然大笑起来:
“唯一即是没拼过小龙。”
我也笑。我都没敢提起的茬儿,他自己倒是不避讳。
这次采访汤道生,前后两次,一共聊了8个小时,采访速记十几万字。这个过程中,他屡屡叫我感到意外。
一般来说,有两种采访是最难做的。一种是老外,跨文化采访,因为文化隔阂,问和答基本都不会在同一个点上。还有一种是职业经理人,碍于上上下下的关系和身份,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显得保守乏味。
汤道生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14年的香港人,普通话讲得“很普通”,又是一个处在风口浪尖、全行业关注的职业经理人,但他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融入语境,所答即所问,涉及业务问题,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唯有在提到2008年早逝的亲人的时候,他沉默了,但那也是转瞬即逝的几秒钟罢了。
这样一个既能融入陌生文化,又能保持开放态度的人,是天性中的革命乐观主义者,即便经过所有严谨理性的推导,他得出了一个不甚满意的结论,他也会相信,一定要继续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因为除此之外,也别无选择。没有easy way,只有right way。
这就是为什么,在汤道生的TO B三驾马车相继被拆散的时候,他仍然能够迅速调整过来,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原因之一。这是他的天性。腾讯拓荒者
2015年4月20日,开放平台从SNG调整至其他事业群。
10天后,广点通从SNG调整至CDG,并入公司新组建的大的广告体系,由腾讯集团战略负责人林璟骅负责。
他的老部下梁柱说,他所理解的汤道生,一直就在扮演腾讯的“拓荒者”的角色。他总是能够站在用户、客户或者公司的立场上,或者接手一些老大难的、别人做不出来或者决定放弃的东西,或者在一片几乎无人看好的田地里种庄稼。等到庄稼种出来了,有起色了,再次根据用户、客户或者公司的需要,去做收归和整合。
2018年12月12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在美国上市。汤道生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这是又一个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拓荒”成功的案例。
2003年,QQ音乐从腾讯社交产品的一个入口诞生,2013年交到汤道生手里的时候,市场占有率已经明显落后于酷狗。在那个盗版猖獗的年代,正版在线音乐的商业模式,仍是一个未知数。
内外交困之下,汤道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开发出一套监测盗版的系统,将证据采集、法务发函的流程自动化,让盗版内容下线的时间从1个月减少到1天,将用户重新聚集到QQ音乐这类有版权的内容平台;二是投资酷狗,与“竞争对手”结盟,以对抗当时在线音乐领域市场占比更大的百度与阿里,为后来联合海洋音乐(CMC)埋下伏笔。对内,修炼内功,对外,择友结盟。
QQ是社交产品,音乐是内容导向的行业。商业内核不同,打法就不一样。没有囿于“QQ”前缀的限制,汤道生给在线音乐这个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种活了这块地。
拓荒是苦活累活,心累。实际上,当一个人代表公司利益去拓荒的时候,他不能说,我是拓玉米地的,请问这块地能种玉米吗?能种玉米的话,我就拓,不能种玉米的话,我就走——这不行。如果这样的话,那回头谁愿意种这块地呢。
这事儿得是好脾气、够开放、不太有占有欲的人,才能干。
殷宇和汤道生打交道的时间没梁柱那么长。他们是2012年“518变革”之后才在一起工作。早先,殷宇是QQ的总经理,一直有传言说,他的业务并到SNG之后,可能会不服汤道生的管理。但是6年多合作下来,他却视汤道生为良师益友。
“Dowson是一个有投资思维的创业者。当年在SNG,他真的是当作一个公司在做。”他说,“他很善于倾听,非常数据理性,不但争取到了QQ和手机QQ合并的大战场,也是他,最终决定了QQ年轻化的定位——这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已有的中年用户,不是很容易的决定。那几年,我们围绕QQ孵化了那么多的新产品,每一个做不做、怎么做,都是他来把控方向、做取舍。”
这样的决策之难在于,SNG孵化出的项目,既要和外部的创业公司竞争,又要和内部其他事业群的项目竞争。甚至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SNG尤其和OMG的业务交叉最多,有不少消耗和争议。
这样的交叉,甚至曾经引起刘炽平的强烈关注。2018年6月,他曾经约汤道生和OMG总裁一起吃午饭,讨论过社交和内容的关系问题。这次讨论没有结果,但毫无疑问,也给“930变革”中TO C部分的整合埋下了伏笔。
以信息流领域为例。
腾讯做信息流业务,内部有OMG的腾讯新闻、腾讯视频、天天快报,WXG的看一看,SNG的QQ看点、QQ空间,MIG的QQ浏览器、应用宝。
现在看来,QQ看点意外成为其中最有起色的一个产品。最早,殷宇不确定产品应该做哪一种模式才能跑起来,是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模式呢,还是推荐模式呢,不确定。“当时,还不知道推荐那就是今日头条的模式。”他说。
基本上,这是一个鸡和鸡蛋的问题。是先有流量,再有内容,还是先有内容,再有流量?殷宇试着用订阅模式做了一段时间,数据始终起不来。
有一天,殷宇在上海出差,接到了汤道生打来的长途电话。汤道生人在深圳,似乎已经彻底把问题想清楚了。他在电话里非常坚定地告诉殷宇,应该毫不犹豫地转换成推荐模式。
“他很坚决地说,一定要走去中心化的方向。这是Dowson一直在讲的:你先要有人看,只要有人看,自然会有流量生产,如果你没人看,你不管什么模式,都没人来生产内容。他其实是一个很给团队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人,但到一定阶段,他已经看得很明确的时候,他最后会再push你一把。”
殷宇按照汤道生的建议,进行了一年的艰苦调整。
这一年里,汤道生一直配合殷宇,为QQ看点要来各种跨部门的资源:给看点在QQ聊天窗口插入口、注入SNG自身的QQ音乐MV资源、IEG 的动漫资源、OMG的腾讯新闻头部内容……他甚至亲自找到“唯一没拼过”的张小龙,要来了WXG一些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今天,QQ看点虽然已经在“930变革”中被划出了已经不复存在的SNG,但它俨然已经是腾讯信息流产品中最重要的一个,已经和QQ浏览器业务做了聚合。这样的结果,如果没有汤道生和其他腾讯高层管理者的推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照理说,汤道生在腾讯一干就是14年,经历过这样多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对于眼下“930变革”带来的变化,应该是波澜不惊才对。说白了,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被“抱走孩子”了。毕竟,“孩子”真正的父母是腾讯,不是汤道生。
但这一次,汤道生比以往都要激动得多。
10月18号那天晚上,原SNG的四五十位同事,在深圳蓝楹湾春满园酒店吃了一顿散伙饭。席间,梁柱和殷宇走到汤道生的身边,向他告别。他们送给他一样特别的礼物:一双很难买到的限量版乔丹球鞋,上面有从SNG划分到PCG的所有中干的签名。
殷宇说:“我们分开了,但路还是要往前走。我们送他一双鞋,让他能走得更轻松、更快。”
大家都忙着敬酒,没人注意到,就连汤道生自己可能也不愿意承认吧——但是秘书哈媛就站在他旁边,她看到汤道生一只手接过球鞋,另一只手扶了扶眼镜,顺便擦了一下眼角。
一个人正是因为其坚决,才会不吝于流露其柔软。这个时候,汤道生动了情,但其实他早就调整好,也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在CSIG总裁的位置上,把自己一手孵化出来的TO B业务继续做下去,并且走到一个更遥远的地方去。
于是我问他,那天,在马化腾的办公室里,他们到底聊了什么?
他笑了,说:“Pony不是一个会和你谈感情的人,他是一个会和你谈事情的人。你看他把时间花在谈什么事情上面,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
那天中午,马化腾全程在和汤道生讲产业互联网。他是如此兴奋,让汤道生几乎找不到插嘴的时候。进门之前,他都想好了,要如何解释,为什么TO C和TO B结合在一起做,会更有利。在他一手拓荒孵化的产品中,虽然曾经放手过开放平台和广点通,但这一次,他舍不得放掉QQ。
可是他了解马化腾。他看到马化腾那个状态,就很清楚,Pony是下定了决心要做这件事,而且把它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讨价还价的任何余地。
最终,汤道生预备好的话一句也没有说。他倒是被马化腾拉了过去,正经讨论了一番TO B业务的打法。
马化腾给了他两个锦囊。
一个,要从C的角度来考虑TO B业务,这是腾讯做TO B业务最大的优势和合理性所在。
另一个,为他提供各种资源,包括找张小龙争取微信入口。
“Pony对于微信入口一向谨慎。有时候其他业务去争取,小龙还没说话,Pony已经跳出来说不行的。”
这个细节让汤道生更有信心。马化腾可不是那种会送他球鞋的人,他居然主动愿意出面,这代表着他对未来业务方向的判断。
马化腾把腾讯未来20年的至少一半,交到了他手里。
现在回头看,汤道生其实是个幸运儿。2005年,他从美国回来,加入腾讯,刚刚好踏在了腾讯战略升级的一个风口上。这一年,“这家以即时通讯工具起家的公司,在创业7年之后,携带着数亿用户、十几亿现金、以及他们年轻的雄心,踏上了一条充满不确定的多元化之旅”(吴晓波《腾讯传》语)。
汤道生很清楚,“哪怕我就晚来个两年,也不会有那么多机会给我了。”
当时,马化腾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提供一切在线生活服务”。
14年过去了,围绕着这个目标,腾讯成为了今天的腾讯。
14年后,当马化腾又一次启动腾讯的进化程序的时候,汤道生发现,当年“提供一切在线生活服务”的口号里面,“在线”二字也许有机会删掉,变成“提供一切生活服务”——当然,是通过C TO B TO C来提供。
他举了一个例子。
今天,老百姓要去医院看病,他可能会先上网问诊,然后在网上挂号,预约门诊。到了医院,他不用花时间排队,就能见到医生。诊断结束之后,他的手机里会自动收到药方和报价,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机支付功能付费。最后,他只要直接去药房取药就可以了。
“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思考,线上跟线下完全打碎了,没有一条很清晰的线。那我要让用户的体验更完整的话,就必须要把线上线下这些链条连起来,才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体验,满足用户更高级的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得怎么做?那我必须要引入第三方,跟做线下服务的企业去合作。”
看似做TO B,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和其他的企业一起去服务C端用户。这是腾讯做产业互联网的题中之义。
这次午饭结束之后,又过了一个月,马化腾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里提到:“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空中楼阁。”
这封信,汤道生当然看到了。一个月前,马化腾在午餐时间跟他讲的那些话,就是对信中内容的酝酿。他再一次感到,必然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当时,马化腾还跟他说:“这事没有人合适,只有你。”
他觉得Pony在给他打鸡血,但再一想,这其实是句实话。
战车就在门口,他准备好了。这里的变革静悄悄
李华,腾讯前第18号员工,富途证券创始人。2014年的时候,他和老同事张志东见过一面,狠吐了一点儿苦水。
张志东是腾讯早期的CTO,目前已退休。他顺着问了一句:你们公司的基础IT架构是怎么样的?
他不问倒也罢了。这一问,李华尤其唏嘘。
“当时我们选择自建IT,IT团队主要在深圳做开发工作,但机房却在香港,整个维护成本非常高。那个时候,我时不时就开着车,带着我们一个运维的同事,要去送服务器。偶尔出现一些故障,除了要去协调机房的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半夜跑到机房去检查线路。尤其我们做的是港股美股交易,有一部分跨境业务,当时还是自己拉专线,成本高不说,可维护性也很差。”
张志东听了半天,最后给了他一个建议。
“除非是你没有办法,否则,你都要尽可能去尝试着用一用云了。”他说,“现在和你在腾讯那会儿,已经不一样了。云技术正在兴起,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你需要把精力聚焦到业务上,而不是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考虑IT基础设备的建设。”
在腾讯,张志东一直是云业务坚定的支持者。和李华一样,他也吃过这样的苦头,因此越发了解云的价值——它对于一个创业公司的CTO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2005年9月,汤道生入职腾讯,向张志东汇报。他待在技术架构部,一面熟悉腾讯的技术架构,一面抱着电子词典,努力学习普通话。当然,他也会悄悄观察张志东的工作,在心里暗暗感叹。
“我还记得, Tony(张志东)花最多精力的事情,就是去优化每一台设备所能支撑的同时在线人数。当时,他花了好多人力去做这件事情。在美国,我们不是这么干的。美国的人力成本太贵了,企业都会去找一个开发门槛更低、更高效的解决方式。在美国,当时我们都在讲怎么用JAVA技术,哪怕它当时的性能还没那么好,但相对人力成本来说,还是便宜。”
2005年,国内IT工程师的薪水还不高,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CTO多花一点人力时间,让每一台设备能够承载更多的业务量,这是值得的,性价比颇高。
但是10年之后,到了2014年,这时候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经历了门户时代、Web2.0时代的洗礼,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互联网公司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背后的经济杠杆正在微妙地发挥作用,导致了一个必然到来的“反转”——企业的管理者们发现,当人力成本上升到某个地步,企业如果需要更加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那么把成本花多一点在IT能力上,反而是值得的。
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这是背后的经济大势和企业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李华把张志东的话听进去了。反正腾讯刚刚投资了富途证券,已经是一条战线上的伙伴,很快,他从腾讯的早期员工,成了腾讯云技术的早期客户。
几个月之后,港股出现了一波短暂而剧烈的牛市。短短几天,富途交易产品的访问量出现了数十倍的陡然增长。
李华尝到了甜头。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和合规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IT架构除了讲求效率,还需要讲究对业务、场景、监管政策的理解。“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传统的IT架构,那么你从设备采购,到协调运营商去扩容带宽,甚至包括去扩容IDC的机架,这至少是以月为单位的。但是使用这种云服务的话,我们可能就是在控制台上去点点鼠标,再加上一些技术的配置,短短几个小时,就能把容量做一个迅速的扩充。”
李华在电话里给算了一笔更细的账目:5年来,富途证券使用云技术的虚拟服务器已经达到了数千台的规模,直接负责相关运营的工作人员不过5人。这样的一个运营效率,如果放在传统的IT架构上,大概需要一个50人的团队,才能勉强做到,而且业务的可延展性还远远没有云服务便利。
李华很满意。作为新一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他没什么历史包袱,几乎无缝衔接,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他可能不是那么清楚,就在他选择要不要上云的那个时期,大概就是2014、2015年左右,他的老同事汤道生可正痛苦着呢。
从2011年起,曾佳欣一直是腾讯云业务的市场负责人。她还记得,早期的腾讯云业务处境非常艰难。一个是公司的资源投入不明确,七拼八凑了一个小团队,另外,当时还远远谈不上云服务,仅仅是非常简陋地售卖云存储、并帮助维护数据安全而已。
当时,在腾讯总办有两种意见。
一派意见是,云是一个“挖煤的苦活”。没利润,重投入,成本极高,长期发展也不明确,而且自身业务也一直处于非常底层的状态。
就连总裁刘炽平也忍不住来问汤道生:“到底该不该做云?云服务的前期投入大,毛利率低,交付与服务流程长,应该如何和现有的战略形成合力?
另外一派意见,以张志东和汤道生为代表,力主云是一个不能够轻易放弃的业务。
汤道生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有来自总办的压力。
“我觉得云是一定要做下去的。但是他们那么问我之后,我觉得,也有他的道理,我也的确应该谨慎一些。在我还没有想清楚的时候,我宁可不要烦到他们,自己挪一个5%的小团队,一点点先做。”
有来自团队的压力。
为了发展云业务,汤道生专门从美国挖来一个人。但是眼下,云业务又必须谨慎发展,没有太大的空间。他不得不把人才储备先藏在SNG旗下的广点通业务,管理对方的工作预期,并且等待时机。
还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2009年5月,阿里以5.9亿现金收购万网,成立了独立的阿里云公司。随后那些年,阿里在数据开发和基础架构上每年投入10个亿,好歹熬过了PC时代的最后几年尾巴。2012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阿里云业务终于等到了风口,享受到了一大波红利,几乎不用做什么推广,便得到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客户。
当阿里云异军突起的时候,腾讯云还不过是腾讯七大事业群的某一个事业群中,下属的若干个业务之一。两相对比之下,要不要大力做腾讯云的质疑就更多了。
不过,当云领域的竞争对手频繁出现在总办会的视野里,倒带给汤道生一个意外的好处。每一次在总办会上争取资源的时候,他就可以这样给大家讲故事:不但讲美国亚马逊的AWS有多大,还可以讲对手带来的威胁有多大——云是一个根系,未来会长出生态的东西来,如果我们自己不做,未来这些生态就会长到别人的根系上面,到了那个时候,腾讯也许就会被别人革命掉。
这时候的腾讯,已经是一家市值过千亿的公司。它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你跟它讲,有什么事情值得一做,可能在它看来,也不过是一根小胡萝卜而已;但是,如果你跟它讲,什么事情如果不去做,会导致什么样可怕的后果,它会立刻张开自己的耳朵。
说冷战思维也好,危机驱动也好,真的,这的确就是腾讯这家公司一直以来的反应模式,甚至已经写进了它的基因。你会看到,2005年,2012年,2018年,腾讯历史上三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全都发生在不平静的一年。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腾讯面临一个多年未见的复杂局面:
在主力的通讯社交领域,微信和QQ增长见顶,而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在信息流和短视频领域得到了大量的用户时长的增长;
腾讯主力的游戏业务面临国家监管期,收入占比下滑。
2018年初,腾讯市值达到5000亿美元,超过Facebook。但到了“930变革”前夕的9月28日,股价比最高点下跌了32%。
其中,固然有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原因,但也难说没有腾讯自身的原因——本质上,腾讯一向擅长的消费互联网TO C业务不仅遭遇竞争,而且趋向饱和,也许是时候寻找新的TO B大战场,开始新一轮的“云上圈地运动”。
总之,腾讯很像是丛林里的一种动物,它既躲避危险,它也需要危险。只有危险会让它醒过来,以更快的速度向开阔的草原奔跑。
这种危机驱动的基因,可能和腾讯管理团队的技术出身不无关系。说到底,做技术开发不像当医生,不是一门能吃到老的营生。技术总在不断地更新换代。2000年是Windows和C语言打天下;到了2006年, Web网页开发和后台开发就变成了最吃香的;到了2012年,热点迁徙到了终端开发;2018年,最热门的技术又变成了AI和深度学习。
“我们程序员嘛,吃了上顿没下顿,总要不断地学习,不学习就被淘汰了。我们的性格又没有那么开放,比较沉默,比较内向。我们总会担心说,总不能编一辈子代码吧?以后该怎么活?”
两年前,梁柱负责的优图实验室产品曾经去总办会议上汇报工作。当时,有一位其他业务的博士上台,解释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原理。他在PPT里写了一堆公式,包括复杂的损失函数公式。
“我觉得他干嘛要讲这个,一堆公式,老板能感兴趣吗?”
他很意外地发现,老板们岂止感兴趣,简直要现场刨根问底。马化腾第一个放下手机,盯着PPT,一个一个提问,想知道每个公式里的每一个系数都代表什么,整个公式的含义又是什么。
“一群身价这么高的人坐在那里讨论损失函数公式,这意味着什么?”梁柱在想。
其实,马化腾比梁柱大不了几岁,但他身居高位,他的危机感又远比梁柱来得要强烈。也因此,他的求知欲也似乎要更加强烈。这是一个程序员本能的危机感,他看到新东西就一定要冲上去学。他看到新东西,就好像看到了未来。
腾讯的技术出身还带给它另外一个基因。技术是不断迭代发展的,因此,这家公司也信仰一种不断迭代的创新方式。汤道生管它叫“散聚式创新”,更广为人知的一个说法,是“偏师创新”。
言下之意,一个小团队看准大趋势,偷偷挪出一部分资源做新的业务,小步快跑,不断迭代,一步一步争取公司层面更多的资源支持,最终做大做强。
回顾腾讯的历史,微信、《王者荣耀》、QQ浏览器、腾讯手机管家……这些在TO C领域对腾讯乃至中国互联网影响至深的产品,都是这么做出来的。
汤道生做TO B业务,也是如法炮制。开放平台、广点通、腾讯云,都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悄悄投入,结果闯出了新的增长点。
这些事情,马化腾没有命令他去做。
不做这些事情,他也一样可以生存。他手上有QQ,那是一个放到中国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被当宝贝的大杀器。
甚至做了这些事情,可能还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和压力。比如说,要处理好和其他部门、腾讯系企业的同类业务的关系。比如说,要管理好下属的状态和预期。还比如说,在某些时刻要面对来自总办的质疑。
但汤道生仍然坚持这么做。与其说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职业经理人,不如说这是一种腾讯内生出来的创业基因。这家公司经过20年,仍然站在互联网行业的风口浪尖,如果没有这个创业基因,以及由它而不断裂变、创造出来的新机会,那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危机驱动和“偏师”创新,这是腾讯20年来内生出来的两个极其关键的变量,每每到关键时刻,它们帮助腾讯活下来,而且一再致胜。
14年以来,这两个变量也为汤道生所用,他越来越像一个极其典型的腾讯人。但除此之外,为什么是他汤道生?马化腾应该还考虑到了他身上其他的特质。
汤道生性格温和,有很高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这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他能够找出一个最优的逻辑,让众多复杂业务运转如仪,而且保持高效率和创造性。
在腾讯,人们总是惊叹于那种大道至简、少即是多的极简的产品能力,它让TO C用户赏心悦目,几乎忘记了体验背后复杂系统的存在。
但汤道生这种多线程思考和管理的能力,这种复合性,恰好是他的独特所在。这一点,马化腾看到了,TO B业务也看到了。TO C业务可能更需要简约,所谓“一秒钟变小白”,但TO B业务需要和各行各业的各种人对接,需要的无疑是汤道生这样的人。
具体到腾讯云的早期业务——
一方面,他要不断夯实地盘,把最基础的服务卖出去,哪怕再简陋也好,但是能够维持住一定的业务收入,就能基本保证这个业务继续存在下去,不被砍掉。
另一方面,他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为业务确定出一张蓝图来。有了这张蓝图,按图索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完成整体的布局。
(图说:汤道生在2013年云平台部门年会)
对汤道生来说,这才是他最享受的工作。在别人,这是创业维艰,在他,这还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智力游戏。
他经常跟自己年幼的儿子打比方说,这好像是一个走出迷宫的游戏。大多数人在走迷宫的时候,都是从起点往终点走。但是,如果你从终点开始,往起点走,你会发现,这个路径的分叉点要比前面一个少得多,容易得多,清晰得多,走出迷宫的概率也大得多。
“这是数学里面的思维方法,最讲究的就是以终为始。”他说。
换句话说,这就是目标决策理论。根据你要去的目的地,来一步一步沙盘推演,推导出所有的路径、步骤和节奏。在这个思维方式下,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哪怕它很难,而不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哪怕它看起来好像很容易。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以终为始”很好理解。但在一家堪称庞大的互联网公司里,身为一位职业经理人,要把这样的思维方式执行下去,往往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但也更加难能可贵——这其实是一种不唯师、不唯上、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勇气,以及能力。
汤道生还记得,刚来腾讯的时候向张志东求教,张志东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早年间,马化腾曾经要求一位开发人员如何如何,他讲完了,开发人员也听完了,但这位工程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设计,并且后来被证明是成功的。
另一个故事,干脆就是马化腾自己干的。早年马化腾打算做游戏,董事会和管理层也是集体不看好,于是他悄悄找了一个小团队,很快加班加点把Demo做出来,并且上线了。最后的结果也说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老腾讯人都这么干的——不要看老板的指示做事,要看老板的目标做事。
很难说,是腾讯的这种文化影响了汤道生,让他越来越演变成这样,还是说,他的天性和教育背景让他本身就有这样的思考习惯和决策方式。
可能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腾讯四万多员工,显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独立思考、大胆决策。不要说基层员工了,就连副总裁这个级别的管理者,也不是个个都能做到。
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教授曾经推荐给汤道生一本书,名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因其畅销,很容易被不明就里地视为简陋的鸡汤,但其中的一个“习惯”却影响了汤道生的前半生。
“它说be proactive,但它的意思不是积极主动那么简单。最打动我的那个点是说,你的心理状态完全是由你自己控制的,千万不要被外面的人所影响。就是说,你要学会怎么去掌控你的心智,这一点我终生受用。”
教授还推荐过另外一本书,是《跨越鸿沟》。20年之后,这本书非常奇妙地帮助汤道生确定了腾讯云业务的蓝图和打法。云、保龄球和蛋糕上插蜡烛的游戏
这是一本杰弗里·摩尔所著的高科技营销经典之作。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名为“保龄球瓶模型”的营销方法。大意是说,在业务推广的1和2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但是你可以模拟打保龄球的方式,帮助你跨越这个鸿沟。
更具体来讲,就是选择自己有优势的行业(保龄球瓶),把它打穿,然后在优势扩大的行业里,一个一个延展,最终,占领整个保龄球赛道。
汤道生在云赛道上的第一个保龄球瓶,是游戏云。腾讯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这是它的生态优势。
从2015年起,邱跃鹏开始担任腾讯云的总经理。他解释说:“我们在游戏方面有大量的积累,真的很了解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云服务。我们不仅给你一个主机,包括怎么做手机测评,怎么做数值体系和游戏评级,都会打包进来提供给你。尤其是语音通话系统,从《王者荣耀》开始,已经逐步成为游戏标配的服务,每个战队玩起来的时候都肯定要用的。”
汤道生说:“游戏其实特别适合放在云上。它的生命周期比较短,铺了一个区、几百台服务器,万一下一款游戏不火了,那这些资源就浪费掉了。所以,它对于资源伸缩性的要求,天然就适合上云。”
很快,腾讯云就成为了游戏云市场的第一。
第二个保龄球瓶,是直播云。在SNG,基于QQ社交服务的实时音视频技术,一直是一个技术优势。从视频通话到群视频,再到视频直播,腾讯在这个领域所积累的IT能力,一旦直播元年到来,很快得到了爆发性输出的机会。
2017年,腾讯云牢牢占住了直播云第一的位置。
如果说游戏云的生态优势是腾讯先验的、自带的,那么直播云的技术优势就是汤道生前瞻性地布局出来的。2016年,他接受《腾讯月刊》的采访,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还是娱乐视频,未来的医疗、汽车、零售都会用到视频技术。云的CDN也会是视频驱动的。”
2018年11月,在汤道生职业生涯为数极少的一次采访中,他曾经有些激动地回应外界对于腾讯技术能力的质疑。他说:“比如音视频领域,你怎么能够在多人实时通讯时,能消灭噪音与回声?用客户端混音还是服务器混音更省带宽?在网络不稳定情况下,怎么仍然能保持较少的延时?今天打微信或者QQ电话,到美国、欧洲,怎么确保全球通讯网络能够高效,让这些通话进行?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些特定区域的接入优化,让阿联酋的音视频通讯的质量提升了很多,其实每一个小点都会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这些难道都不算是技术吗?”
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汤道生一直选择让云业务保持潜行的姿态。如今,我们知道他当时正在游戏云和直播云这两个领域中完成打样。但是当年,舆论对他领导的TO B业务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汤道生是一个重新把QQ盘活的人。
在《腾讯传》中,作者吴晓波评价说,腾讯的云业务虽然从2010年就开始做了,但一直非常低调,即便在2011年6月的第一届开放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也不曾主动提起半句。
一直到2015年9月,汤道生在首届腾讯云技术领袖峰会上发表公开讲话。他表示,未来5年,公司将在腾讯云业务上投入100亿元。
看下来,这可能是汤道生代表腾讯云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而且做了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表态。5年投入100亿,这意味着,腾讯云已经是一个必须要拿下来的战场。
汤道生是这么想的。他研究了云服务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几家头部企业,包括排名前三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以及国内的华为云,经过辨析和比较,他为腾讯云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在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看来,华为云是1.0版本的云服务,更侧重技术云,强项是渠道。多年B端销售服务器和交换机建立起来的渠道,只要稍加转换,就可以售卖通用的云服务。
阿里云提供的是2.0版本的云服务,更偏向商业云,打法和亚马逊AWS有相似之处,都是提供最基础的服务,做好工具。但是再往上走,从流通行业进入各个垂直行业,却需要补社交,体验等方面短板。
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规模、增长和利润。亚马逊AWS业务以7%的收入,贡献了集团40%的利润,而且多年来一直是全球规模排名第一的云服务商。
“大家不要急。”汤道生说,“我们的打法不会和阿里云一样。后发者的打法一定不会是一样的。”
大概来讲,他希望腾讯云能够对标微软Azure的模式。
如果说AWS和阿里云的模式是从下往上走,那么微软和腾讯云所希望的模式,是从上往下走的。
何谓上和下?
在云领域,如果把云理解为一个整体性的服务体系的话,它大致上可以分为金字塔式的三层。最下面一层,也是最大一层,称为IAAS,是包括服务、网络、安全在内的基础设施。中间一层,称为PAAS,是基于数据和服务的一系列单个的微应用。最上面一层,称为SAAS,是包括OA/ERP、聊天软件在内的一系列的应用软件。
在这个服务体系里面,越是提供上层的应用服务,商业价值就越高,和客户联系就越紧密。反过来,提供最底层的基础设施服务,虽然市场大,但是毛利低——一般来说,这部分的预算会被企业划入成本中心,而最上层的服务因为涉及销售和获客,属于企业营销预算的范畴。在绝大多数企业里,营销预算都要大大超过成本预算。
在汤道生的蓝图里,他希望腾讯云可以以最基础的云服务为基础,逐渐往PAAS甚至SAAS层升级。这样一来,不但更具商业价值,也更能够加强腾讯和企业之间的生态连接,从而更好地把腾讯TO C的触达能力输送给企业,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
这是汤道生的TO B野心。腾讯云要做市场的领先者,而不只是挑战者。
他希望复制微软挑战亚马逊的故事。微软的Azure起步更晚,但凭借微软早年在OFFICE服务上打下的雄厚基础,已经对亚马逊AWS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并助推微软市值反超亚马逊,重回世界第一。
汤道生真的不急。他有耐心,他也深知,TO B市场和TO C市场不同,不是一个唯快不破、赢家通吃的市场。2015年,曾佳欣曾经问他,我们已经把游戏云和直播云做出来了,为什么不开始做传统行业呢?
他说,还没到时候。他在等待一个拐点的出现。
一方面,从游戏云、直播云打过去的第三只保龄球瓶,是包括电商、出行在内的泛互联网行业。他还在等。他希望这三只保龄球瓶加起来,可以拿下互联网云服务市场的90%。
(图说:IDC《中国互联网行业公有云实践报告》)
另一方面,他在看,传统行业里是否能够出现一个头部客户,通过和它的合作,能够把它所在的这个垂直行业拿下。
很快,第四只保龄球瓶出现了。
2016年春节,泰康人寿找到腾讯,希望定制一个春节红包营销方案,用于保险用户的拉新。邱跃鹏带领团队,为泰康设计了一个方案,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的发放,把潜在用户导流到泰康的官网上去,并且给予一定的保险购买优惠。
方案设计完之后,邱跃鹏测算了一下流量。和泰康的CTO一核对,发现只要方案一执行,泰康的IT系统就会整个崩盘,根本承接不住。这中间的承接流量能力的差距,是好几个数量级的。
于是,邱跃鹏的团队帮泰康做了一个混合云的架构。第一拨的流量,都会来到腾讯云上,由腾讯云的IAAS层帮他分担。到了用户购买保险的部分,流量会再回到泰康本身的IT系统。当然,这个原先的IT系统也经过了很多扩容。
那一年的春节,泰康的红包活动成为了保险行业的热点。春节一过完,泰康的CFO就带团队来拜访。很多保险和金融行业的公司打来电话,想知道这样一个混合云方案是怎么操作的。
通过这个口碑案例,腾讯云终于把业务的触角伸到了传统行业,而且是传统行业中门槛最高、难度最大的金融行业。不久以后,加上腾讯云为微众银行服务的案例,团队在金融云领域打开了局面。和阿里云不一样的是,阿里云因为深深受惠于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所以它的金融客户几乎全部来自互联网金融,而腾讯云则抓住了国有大银行的业务。
通过泰康人寿这个案例,腾讯云也验证了汤道生之前的业务设想——把腾讯的基础设施和各个BG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再整合腾讯触达TO C用户的优势,形成一个真正的C TO B TO C的闭环。
“这是云服务未来的方向。”关嵩是乐逗游戏的CTO兼联合创始人,在和腾讯云合作多年之后,他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他说:“我们基本每周都会跟腾讯云的伙伴保持三四次面对面的沟通。他们不断深入到我们所面临的用户场景里面,思考我腾讯云这边有什么服务是可以拿出来的,并且这几个服务怎么样可以组合起来,成为闭环的整体解决方案,来帮你去应对这个场景。”
几乎可以这么说,这个C TO B TO C的闭环,就是腾讯未来20年最大的战略。
从数据上看,2017年,IDC的报告显示,阿里云营收规模是腾讯云的四倍。到了2018年Q3财报,腾讯第一次披露了腾讯云的业绩,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超过60亿。同期,阿里云的营收合计为147.5亿元。从趋势上看,双方营收差距缩小。
我递给汤道生一张A4纸,他拿起圆珠笔,画下了这样一张架构图。虽然略显简陋和潦草,但这张图大致上就是CSIG成立之后的整体业务架构。
你会发现,它很像是一只插满了蜡烛的多层蛋糕。
蛋糕有四层,是云、安全、AI以及LBS和地图,它们意味着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能力。过去几年,腾讯云技术在基础技术方面追上了与先发对手的差距,甚至在局部有所超越。腾讯安全在BAT中首屈一指,以汽车安全为例,腾讯安全科恩实验室两次无物理接触破解特斯拉系统,技术研究水平在国际同业几乎无可匹敌;AI方面则有优图实验室和AI Lab支持,在图像识别领域,尤其是医疗AI,在2017年成为科技部认可的新一代AI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的产品矩阵,腾讯LBS的调用次数和数据量早就远远领先。
在蛋糕上面,插着4根蜡烛,分别是教育、汽车、医疗和零售。他这只是打个比方,实际上,腾讯云团队现在有总共有12朵云,分装在泛互联网、泛行业和泛政府这三大部门里。其中,泛互联网、金融、政务是量最大的三个部分。这些垂直行业被腾讯冠以“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也成为2018年下半年最热门的互联网词汇。
按照蛋糕上插蜡烛的这个逻辑,汤道生又把CSIG的组织架构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技术团队,对应蛋糕的部分。另外一部分是行业团队,对应蜡烛的部分。春节之前,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和HR部门沟通,希望从各个垂直行业里招聘到更多的垂直行业专家。
过了一会儿,他又感慨说,刚才团队过来开会,还在问他,要怎么去广州找微信团队,争取开一个微信入口。汤道生大笑,说:“我支持你们去抱大腿。”
做产业互联网,工作方法和消费互联网可能截然不同。它不再是对着电脑思考,以后台决策来驱动产品的形态,而需要调动、整合大量内外部资源。CSIG的一位副总裁林璟骅,干脆在事业群年会上告诉员工,做TO B业务,出门前就要先把膝盖揣兜里,方便随时掏出来。
汤道生也做好了心态调整。他愿意承认,情感力量和人际关系会带来工作的一些积极变量。过去,腾讯公司和员工虽然被公认为温和如水,但员工内心却多少有着互联网公司领头羊的傲娇,现在,到了必须放下身段,倾听客户需求乃至教训的时候。
CSIG成立不过短短3个月,但汤道生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的娱乐时间了。这天下午,接受完我的采访,他终于抽出一个小时,可以和以前SNG的老同事打打篮球。他是个业余中锋,几个月前,他的腹部被梁柱运球撞伤,这次说不定有机会“报仇”。
除了篮球之外,他似乎更加喜爱一些非对抗性的运动,比如滑雪,比如跑步,比如潜水,还比如,下象棋。这是一些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运动。这时候,他可以屏蔽掉一切干扰,真正和自己对话,进入一个纯粹的思考世界。
不知道他经常跟谁下棋,棋力和输赢又是如何。但是他的人生走到今天,已经45岁了。现在,这个TO B的世界犹如一张棋盘摆在他面前,由他来一个个落子。
落子无悔,下棋乃命运之技。汤道生身在其中,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棋局,不是他的机会——已经是他的命运。
所有采访结束的这天夜里,我坐晚班飞机回北京。在飞机上,又看了一遍纪录片《迁徙的鸟》。每年秋天,这些鸟从这里飞到那里,每年春天,它们又从那里飞回来。鸟儿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它们无法抗拒自己的命运。
鸟的命运是,要飞,不飞就会死掉。腾讯的命运是,要进化,不进化就会死掉。汤道生的命运是,继续在迷宫里解题——不解题他也能活得好好儿的,但那个人就不是他了。
少年时期的马化腾,他曾经是个天文爱好者,痴迷于望星。汤道生在那个年纪,爱好的是数学,崇拜爱因斯坦。因为这个20世纪的最强大脑能够把那么复杂、那么神奇的事情,那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而他在面对镜头的时候,又是那么的鬼马和富于激情。
他还喜欢另外一个人——演员罗宾·威廉姆斯。这是一位魔术师一般的演员,以擅长饰演鼓舞人心、富有感染力的“导师”角色著称。在电影《春风化雨》里,他扮演一个鼓励学生站上课桌表达自己的老师,这个角色不知感动过多少少年人。
祖父曾经给汤道生起名叫“汤济怀”,希望他济世为怀,成为一名医生。但他偏不。最后,他成了一个兼具投资思维、创业激情和职业经理人维度的商人——或者说,他成了一个腾讯人。
这个腾讯人,他好像能够把爱因斯坦的理性、罗宾·威廉姆斯的感性,一道奉献给这家公司,最后,他自己就像水一样,成为了容器的一部分。
为什么是他汤道生?因为汤道生人如其名,坚硬如水。他兼具水的力量和水的柔软,不断向前,包覆一切崎岖和泥泞。
他小声说:“将来退休了,也许去读个数学的PHD,那也挺享受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真有趣。阿里云当年的第一人王坚,是个心理学家,如今腾讯云的第一人汤道生,则梦想成为一个数学家。互联网真的是一张网,它把这样千奇百怪的人物都搜罗进来,以便每天都有好故事发生。
这张看不见的网,才是真正的物种起源。既然这张网会继续生长,那么TO B or not TO B,已经不再是个问题。
对话汤道生:
如果没有梦想,早退休去度假了
雷晓宇:腾讯在TO C领域是巨无霸,需要多维度的防守。但是在TO B领域,是一个后发的位置,前面还有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身边还有华为云,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用什么办法来进攻。
汤道生:TO B与TO C业务截然不同,TO B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发展周期往往超过十年以上,也许更像是马拉松长跑,重要的是定好自己的节奏,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如果我们把云服务市场比喻作��场不会结束的球赛,每节双方都有多次进攻的机会,也有多次防守的需要,要得分与减少失分,进攻与防守都一样重要。在TO B领域,腾讯与各家同行各有优势与短板。所谓进攻与防守,其实就是战略的选择,进攻也许就是在优势领域比别人投入更多,防守就是在短板处尽量补齐不拖后腿。
早期做腾讯云,目标是建设好基础平台,服务好最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比如腾讯生态里的游戏客户与投资企业,做到性能高,服务稳定,价格优惠。同时,我们重点投入在熟悉与擅长的领域,比如视频直播、音视频通讯、人脸识别、安全大数据、基于微信支付与小程序解决方案等。随着互联网+受到社会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各行业也在寻找产业升级的机会,腾讯多个团队结合QQ与微信C端的能力,推出了针对零售、医疗、教育、汽车、旅游、民生政务等智慧产业方案。这些都是腾讯和各家同行在TO B战略上差异的地方。
回顾腾讯做游戏,其实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早期所有游戏厂商都专注在MMORPG这个市场(注:大型多人角色扮演类游戏),虽然我们也投入了不少,但前期并没有明显突破,后来通过差异化战略,把其他细分市场(如休闲棋牌、第一身射击、横版格斗与多人竞技等)抓住,才逐步成为国内以及全球最大的游戏服务商。不过,腾讯头几年做游戏也有很多人不看好,在各种批评与压力下,有老同事早年就放弃了,也有些同事坚定地“用心造快乐”,十几年来见证了腾讯游戏的发展历史。
雷晓宇:现在的腾讯云,算是由守转攻吗?
汤道生:有攻,也有守。
雷晓宇:现在回头看,QQ空间那一仗在腾讯内部确立了一个云的雏形。但是这个云雏形走向腾讯外部,有机会长成一个云业务,好像和另外一场仗有关,就是QQ农场和开心网之争。
汤道生:是。腾讯云的启动,有一段故事。
我在腾讯的前5年,做QQ空间与开放平台。那时候,平台是最重要的,要不断发展更多用户;当时主要收入来自空间装扮的包月增值服务,大概有5%的用户开黄钻会员。我当时想,基于装扮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5%付费用户补贴了95%免费用户是否合理?针对那95%的用户还可以有什么商业模式,他们还有什么社交需求,愿意为了什么需求而付费?
那年上海一家叫“五分钟”的小公司开发了一款农场游戏,放在校内网上,我从同事口中了解到这款社交游戏,玩法创新,虽然服务不太稳定,但也渐受欢迎,我感觉有一定潜力。于是我们就联系了“五分钟”,说服他们把农场游戏引进到QQ空间正在筹备的开放平台上,这就是后来的QQ农场。好的创意加上QQ关系链,农场游戏一下火了,可是”五分钟”没有足够服务器与架构顶住上亿用户同时偷菜的系统压力,我们为“五分钟”重写了软件,在短短一个月内额外采购与上架了几千台服务器到我们机房来支持农场。
当时多个社交网络都有农场游戏,有些平台甚至有多款农场同时在跑,各家其实就在拼速度、拼技术、拼运营。腾讯的海量技术与架构能力让QQ农场的服务最稳定,扩容最快,玩法与功能最多,迭代最快,让这款游戏真正成了席卷全国的国民游戏,半夜起床偷菜也成为了当时的热潮。
QQ农场让我们不但拓展了更多新用户,也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打开了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借着开放平台,我们把更多外部游戏引进来,让社交游戏成为了QQ空间爆发的新动力。
我们开始探索,怎么去支持好合作伙伴。合作伙伴没有这么多服务器,我们给它。为此我们建立了云平台的雏形,让他们可以管理腾讯的服务器。它们没有流量,我们给它。这么多应用进来,流量要怎么分配?怎么确保用户总能找到喜欢的应用?那就需要建立一个匹配模型,基于用户兴趣与流量竞价来分配,就这样,我们建立了效果广告系统,就是后来的广点通。
雷晓宇:在CSIG刚成立一个月的时候,你有一次接受采访,特别讲说,在腾讯未来的TO B业务中,不会使用赛马机制。这个可能要解释一下,这是否定腾讯过去一个独特的内部竞争的文化呢,还是说,TO B业务本身的逻辑不适合赛马?
汤道生:的确,今天腾讯的TO B业务该不该有赛马?我觉得真实答案也不是这么纯粹与绝对的。
你有一���业务团队做得不好,有另外一个团队做得更好,难道不该鼓励吗?从一个更大的维度来说或者说,赛马不只是内部赛马,腾讯也有投资公司是做大数据系统的,也有投资公司是做AI的。有些客户,我们自己服务不了,投资公司能服务得更好,我就用投资公司。因为最终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当你把客户的利益放在最前面的时候,你就要允许它们有选择,而不是说因为它用了你的云,就必须也要用你的AI产品或者什么别的,那就变成捆绑了。
但是的确,TO B业务比TO C又要更敏感。
如果是TO C业务,两个同样的产品去竞争,用户可以自己选择,用这个或者用那个。但是当我服务一个TO B企业的时候,你同时把两个同类的产品放在它面前,它会怀疑,腾讯你到底重视哪一个?会不会有坑?或者说,我会不会有责任?你给我两个不同价格的东西,万一选错了,老板找我麻烦、说我腐败,怎么办?它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腾讯真正认可的。
所以说,在企业里面做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企业的采购和消费者的采购是不一样的。消费者的决策、买单、评估,都是同一个人,但是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都是分开的,需求方不是决策者,也不是买单的老板,有很多流程去一环一环地制约。你想,即使是A公司和B公司给它选,都要走竞标的管理体系,更别说你一家公司给它两个选择,它是会懵掉的。
所以,TO B做赛马这种事情,还是要谨慎一些,但这也不代表就不给客户选择了。也许对于不同的客户,可以帮它做选择,只要让它在获取你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是一个完整的、好的方案,就好了。
最近还有一个团队跟我提,希望它的产品是一个可视化的产品,希望能够在云上上线。但是云团队会很担心,因为我们跟一个合作伙伴合作了一两年了,它提供的一个同类产品,特别受客户欢迎,那么,我们自己的产品进去了,会不会打乱合作伙伴跟我们配合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的云业务不仅仅只是需要这个合作伙伴的产品,还需要它的服务能力。做TO B业务,不是你提供一个产品就好了,还需要很多能够在线下持续的服务能力。尽管我们一个17人的团队可以做出同样的产品,可是产品真正落地的时候,那几百个客户,你17个人能够服务得了几个呢?
所以,我们还是很敏感,要尊重合作伙伴或者投资公司。
但是最终,我也还是允许这个17人团队去做这个事情,但要给它一些条件,让它能够继续去做。因为我们天天被挑战说,腾讯没有梦想,自己不做产品研发,都是在做投资。我作为产品公司,不应该给团队这样一个导向:好,为了照顾一个投资公司,不做这个产品了——这也不合理。我会更鼓励,我们也能做,但是你要去思考,怎么能够解决你的落地服务的问题,或者说,你的产品更侧重于服务某些固定场景,让这些落地不需要人力的服务配置,又或者说,让一些很复杂的个性化需求的客户来选择你。总之,你要想办法建立更多差异化的点,让赛马机制可以合理地去做。
雷晓宇:《腾讯没有梦想》那篇文章,你们在总办是真的感受到这个刺激了吧。
汤道生:大家感受到了刺激,也很深地感受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同时,我们也都觉得不服气。不是我们没有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没有梦想早就退休去度假了。你今天就是因为有梦想,才继续在公司这么辛苦干活。
雷晓宇:你自己有没有云之梦?就是一个关于云的梦想,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梦想?因为你当年在美国待了14年,在甲骨文和sendmail,就是做TO B业务的。现在绕了一大圈,又过了14年,你在腾讯用TO B的业务又孵化出TO B的业务,而且现在这个TO B的业务全落你头上了——一个14年,又一个14年,这是你的机会,还是你的命运?是不是老天爷注定了,你就是要干这个事的?
汤道生:也许我注定要长期在云里做梦,但我又有点不甘心只做云之梦。——我的兴趣太广泛了,我各类TO C产品都可以做得很high,把TO B业务一步步建立也觉得很有成就感。我觉得如果历史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遇,不把它用好,去改变这个世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很浪费吧。
我也知道,大家都喜欢简单的故事、清晰的人设,一听就不明觉厉。我也希望我能够有这样的表达,讲一些金句出来,然后大家都去钻研金句里的含义。但我做不到,我不是这样的人。也许我的工程师思维太深,太倾向把问题分解成多个场景,针对每个场景解决不同的问题,但这种思维方式细节太多,很难表达与传播。所以我仰慕��大的科学家与数学家,他们总能用一条公式描述一种规律,涵盖许多现象,容易传播,容易让人记住。
你看我墙上这幅字,写一个谦虚的“谦”。这是腾讯的早期创始人Charles(陈一丹)送给我的。他当年离开的时候,给总办每个人都送了一幅字。我觉得这个还是挺像我的,比较朴素。
我其实挺想说,未来是不确定的,我对此有很深的认知,但我知道,只要不断往前走,我一定得到最好的结果——我就奔着这个走。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AxOTc2Mw==&mid=2655960570&idx=1&sn=c5dec411a9a9f06367067b5a153aa983&chksm=f01589e6c76200f01312cbc763697c772c1c21747f319f85e24c601b174d293158fcc5ef510b&scene=21#wechat_redirect
酷口网: https://www.weqoocu.com/3669.html
0 notes
Photo
纽市盘前:欧银行动过于保守,欧元走低40余点;英欧谈判前景转向乐观,英镑创两周新高 纽市盘前:欧银行动过于保守,欧元走低40余点;英欧谈判前景转向乐观,英镑创两周新高 周四(4月30日)欧洲时段,欧元兑美元走低40点至1.0840附近,欧洲央行推出一系列新的再融资操作和放松现有的临时流动性措施,但如期维稳利率,也没有扩大资产规模,投资者对此的反应不太乐观,因为银行股与外围国家债券一道下跌。投资者认为欧央行的行动过于保守,可能无法支撑疲软的欧元区经济,同时拉加德表示今年欧元区GDP可能下降5%-12%,衰退期长度很难预测,在较悲观的预期下,二季度GDP可能萎缩15%;二季度遭遇的冲击料比一季度更严重,更优惠的第三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条款将鼓励借贷。 欧洲时段,英镑兑美元创两周新高至1.2529,接近英国与欧盟谈判小组的英国消息人士表示,谈判小组对未来的关系非常乐观,认为可以取得进展,英镑的走势也可能受到了交易基金月末调仓操作的影响。不过,业内分析师却并不看好英镑的中长期前景,指出在英国本国疫情持续严峻,且英国脱欧谈判还遭遇了进程受干扰却又无法延期的困境,这两方面的利空仍旧持续施压英镑,因此英镑短线上涨更可能只是技术性的。 ★近期热点提要★ 1、【欧洲利率央行决议要点】 ① 欧洲理事会决定,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将TLTRO III操作的利率下调至比同期欧洲体系主要再融资操作的平均利率低50个基点,对于符合条件的净贷款达到贷款绩效门槛的交易对手,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的利率将比同期的平均存款安排利率低50个基点,为了支持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状况,并通过提供有效的流动性后盾,帮助维持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将实施一系列新的非针对性的大规模紧急再融资操作(PELTROs);② 委员会将根据PEPP进行资产净购买,直到断定疫情危机阶段结束,但无论如何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资产购买计划(APP)下的净购买将继续以每月200亿欧元的速度进行,在年底前,还将继续以1200亿欧元的额外临时贷款规模进行购买,维持疫情应对购买计划规模在7500亿欧元不变;③ 预计欧洲央行的关键利率将维持在当前水平或更低水平,直到通胀前景在其预测范围内强劲地收敛到足够接近但低于2%的水平,下调定向贷款操作的最低利率,理事会已充分准备扩大购债计划的规模并调整其组成,根据需要尽可能多地调整其规模和时间。 2、【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新闻发布会要点】① 欧元区面临着前所未有规模和速度的衰退,通胀下滑是因为油价暴跌;② 增长预测显示,今年欧元区GDP可能下降5%-12%,调查数据大幅下滑,表明经济增长大幅萎缩,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退,衰退期长度很难预测,在较悲观的预期下,二季度GDP可能萎缩15%;③ 二季度遭遇的冲击料比一季度更严重,疫情冲击给长期通胀造成的影响高度不确定,更优惠的第三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条款将鼓励借贷。 3、【JBC:沙特4月原油产出增加105万桶/日至1120万桶/日】OPEC4月产量增加82万桶/日至2896万桶/日,除了沙特产量增加105万桶/日至1120万桶日以外,阿联酋和伊拉克产量也分别增加了10万桶/日和5万桶/日,科威特产量减少了10万桶/日,至275万桶/日。 4、【美国至4月2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四周回落,美国至4月18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续创纪录新高】 5、【俄罗斯央行似乎并没有重启黄金储备增持的意愿】① 本周俄罗斯央行向俄罗斯银行协会发了一封信,回应该协会此前对重启黄金购买的要求;② 该协会此前表示,受到疫情之后交通运输的影响,黄金出口的难度非常大,因此俄罗斯国内应当重新开始买黄金;③ 过去几年俄罗斯央行一直是黄金市场的大买家,目前黄金储备约7390万盎司,价值约1200亿美元;④ 在本周的信中,俄罗斯央行表示,目前没有理由重新开始起常规的在国内市场买入黄金的行动;⑤ 俄罗斯本身是仅次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黄金生产大国,在俄罗斯央行暂停增持黄金后,该国出售黄金的生产商和银行都面临困境;⑥ 受到油价低迷的影响,俄罗斯经济受到大幅打压,这被认为是其央行暂停购买黄金的理由;⑦ 此���,俄罗斯央行还表示,没有要开始接受黄金作为抵押来对银行债务进行再融资,也没有必要进行黄金掉期交易。 6、【沙特阿美即将公布6月原油官方售价,交易商预期迥异】① 沙特阿美可能在几天内公布6月面向全球客户的石油官方售价,但在其最为看重的市场,交易商和精炼厂却完全不知应作何预测。② 官方售价一直是长期客户和交易商的热门话题,因为价格水平能够反映这一OPEC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策略。虽然市场参与者一般在分析供需趋势后,可就沙特的定价决策达成一致意见,但这一次想要提前预判亚洲价格的参与者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③ 接受彭博调查的所有七个受访者均预计沙特阿美将下调6月份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价格,然而,除此之外他们看法迥异。有人预计,环比降价幅度在0.5美元/桶,有人则预计高达7.5美元/桶。交易商们说,OPEC+减产前市场信号繁杂,是其无法达成一致看法的原因 7、【壳牌CEO:预计中短期内波动性将持续】对我们产品的需求下降到存储容量成为主要问题的水平,不预计中短期内油价会恢复,中期内需求也不会复苏,预计商品价格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在低位,预计二季度遭受的冲击更加严重,很难说原油需求能否回到2019年的水平,世界将继续需要投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欧洲时段外汇行情回顾★ 欧洲时段,美元指数探底回升,此前一度创逾两周新低,随着投资者对欧央行利率决议作出相对利空欧元的解读,同时美国至4月2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四周回落,美国至4月18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续创纪录新高,美元短线有所拉升,后市继续关注美国复工进展。 欧洲时段,欧元兑美元走低40点至1.0840附近,欧洲央行推出一系列新的再融资操作和放松现有的临时流动性措施外,但如期维稳利率,也没有扩大资产规模,投资者对此的反应不太乐观,因为银行股与外围国家债券一道下跌。投资者认为欧央行的行动过于保守,可能无法支撑疲软的欧元区经济,同时拉加德表示今年欧元区GDP可能下降5%-12%,衰退期长度很难预测,在较悲观的预期下,二季度GDP可能萎缩15%;二季度遭遇的冲击料比一季度更严重,更优惠的第三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条款将鼓励借贷。 欧洲时段,英镑兑美元创两周新高至1.2529,接近英国与欧盟谈判小组的英国消息人士表示,谈判小组对未来的关系非常乐观,认为可以取得进展,英镑的走势也可能受到了交易基金月末调仓操作的影响。不过,业内分析师却并不看好英镑的中长期前景,指出在英国本国疫情持续严峻,且英国脱欧谈判还遭遇了进程受干扰却又无法延期的困境,这两方面的利空仍旧持续施压英镑,因此英镑短线上涨更可能只是技术性的。 欧洲时段,美元兑日元窄幅震荡,交投于一个多月的低位水平,近期日元走高更多因美元指数重心下移,而非日元避险需求上升,同时美联储准备好全部的宽松工具以支撑美国经济复苏,但近期市场风险偏好情绪的好转也并未打压日元。日本方面近期支撑经济的动作也明显,日本政府将设立私人-公共基金,为中小企业注资留出1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将在5月份设立基金,以防止对地区经济和就业至关重要的公司破产。 欧洲时段,美元兑加元触及一个半月新低至1.3851,但随后震荡走高,数据显示加拿大2月GDP不及预期,美国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四周回落,美元指数短线走高。加元一度受益于油价持续反弹,同时全球复工加快,围绕疫情相关封锁措施放松的乐观情绪,也一度提振了商品货币,市场预计商品货币将升至疫情前的水平。 欧洲时段,现货黄金一度回落至1700下方,欧洲央行4月维稳利率不变,同时推出一系列新的再融资操作和放松现有的临时流动性措施,但欧洲央行政策宽松力度前景仍逊于投资者此前的积极预期,其并没有扩大资产购买规模,这与周三美联储决议中所透露出来的相似情绪一同,令看多市场流动性供给的投资者感到失望,金价因而录得短时崩跌。此外,市场资金月末调仓操作所带来的影响也加大了金价短时波动。 欧洲时段,美油一度大涨18%至17.8美元/桶,随后涨幅有所回吐,进入5月多OPEC+成员将选择减产以应对油价暴跌危机,并且市场有望加速减产,而全球范围内复工有所加快,中国4月复工复产继续推进,同时,有初步迹象显示美国过剩原油增速放缓,且受疫情限制措施打击的汽油需求开始回升,美国截至4月24日当周EIA原油库存增加899.1万桶,不及预期1167.8万桶,而EIA汽油库存也意外大幅下降。市场策略师称,尽管油市可能还将维持动荡,不过可能已经见底。 机构观点 【分析师:当前投资者必须持有一些黄金,金价升至2011年高点上方只是时间问题】① Sprott Inc.首席执行官Peter Grosskopf表示,美联储没有留下太多弹药,但会继续购买政府债务来支持经济。我们认为美联储最终将成为对国债市场的最后支持。在当前风险环境下,持有一些黄金已成为投资者的必要条件,金价升至2011年高点上方只是时间问题;② 我确实认为当前的环境更有利于黄金,并且金融危机推动了黄金的上涨,而黄金一直是边缘资产不被重视。现在的变化是,绝对有更多的人将其视为法定货币持有的强制性保险单;③ 在投资组合中应该持有5%到10%的黄金,在目前的债务,信贷压力和法定货币印数的世界上,此时不拥有5%的家庭财富和黄金是不安全的。 【渣打:油价上行空间有限,库存仍在增加】美国、加拿大和挪威最近减产的消息有助于稳定油价,但由于库存高企而导致的物流摩擦在5月料最为严重,这意味着支撑不油价格可持续升破25美元/桶的理由有限,预计四季度前,季度均价都难以超过30美元/桶。 【分析师:白银未来有很大的上涨潜力,基础设施贵金属需求有望回升】 ①诸多分析师认为白银有很大的潜力,支撑白银的基本面非常牢固,因为随着贵金属在商品世界中占据新地位,即“基础设施”贵金属,需求有望回升;②BMO Capital商品研究负责人Colin Hamilton表示,尽管在积极的货币支持的宏观环境下,黄金自然会吸引最多的关注,但我们认为白银存在着机会。 随着政府寻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我们预计5G和太阳能技术等白银密集型地区可能会从财政刺激中受益,从而使白银日益成为“基础设施”贵金属;③Orchid Research在报告中指出,鉴于白银的定位要比黄金相对健康,并且黄金/白银的历史高位,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白银的价格可能会追赶并超越黄金价格;④Wheaton贵金属首席执行官Randy Smallwood指出,支撑白银的基本面非常牢固。白银背后的基本面与我见过的一样好。工业需求及其应用对社会真正重要。它是高效电子产品,是抗菌应用。太阳能电池板……银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世界越来越关注效率,我们都在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性能。 【研究报告:疫情导致采矿停工对白银生产影响最大,对黄金影响最小】①根据最新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停工对银矿生产的影响最大。病毒大流行迫使全球各国政府关闭了许多不必要的业务,这也意味着采矿业也被关闭。报告看,在所有主要采矿行业中,白银表现最差,而黄金受到的伤害最小;②为了减少病毒传播,矿山限制了现场工人的数量,除了暂时关闭的矿山之外,正在运营的矿山产能正在下降。最终,临时停工对白银生产的打击最大。 报告指出,截至4月27日,相当于每年全球白银产量的65.8%处于暂停状态;③报告称,截至4月3日,全球32个国家的1600多个矿山实施了临时停工。不过现在总的矿场关闭已经下降到729。报告估计迄今为止已损失了2100万盎司的白银产出。 【分析师:复制钯金暴涨的事实,金价冲破2700美元并非不可能】① 美国全球投资者公司首席执行官Frank Holmes称,尽管经济疲软,但在货币刺激措施的推动下,股票继续上涨,同时这也必将推高金价;② 当前股票正在上涨。因为央行行长们从直升机上印刷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G20的中央银行家,G20的财政部长,就像欧佩克一样是卡特尔;③ 从根本上说,黄金的供应短缺也将带来重要影响。去年,每个人都对钯金可能从1,000美元涨至2,700美元感到惊讶,为什么黄金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看到金矿减产,在我看来金价涨到2,700美元并非不可能;④ 在金银价格上涨期间,黄金矿商的股票表现也应特别出色。许多金矿开采公司将有自由现金流,想要购买黄金矿业股票的投资者应该关注自由现金流强劲的公司。因为它们拥有卓越的商业模式。
0 notes
Text
财富自由之梦的真实版本 | 深氪
文 | 石海威 编辑 | 杨轩 李洋 “无耻” “恶劣”“做得太绝”“坏了规矩”…… 蘑菇街创业8年上市,短暂的恭喜声后,是来自老员工和投资业人士的一片愤慨之声——上市之时,蘑菇街员工们才发现自己手里25份期权被合并为1股股票。 当天,就有员工匿名在脉脉上语气激烈地控诉蘑菇街期权稀释:他称自己早在B轮前蘑菇街不到一百人时加入,工资打折,还花了“小6位数”买期权,但此前内部说“实现财富自由有点难,买个房还是可以的”的预期最终落空;蘑菇街两年前招人时还说期权“至少10刀很值钱”的——实际上合股后才是一股发行价14美元。 “比较心凉。”上市当天,一位前蘑菇街员工和前同事们在小群里私下抱怨,虽然他加入时期权不多,走得也早。那些奋斗了三五年的人机会成本巨大、心理落差也更大,而杭州总部里那些做时尚内容的年轻员工是把创始人陈琪当精神偶像的,现在感觉是“被自己的英雄辜负了”。 上一次的类似操作,还是上一轮互联网公司上市潮中,优酷18份期权合1股。这创下了当时中概股历史上创纪录的稀释率,有老员工在得知稀释比例后当场后失声痛哭。此后多年,这个举座哗然的案例都让互联网业人们难以忘怀,优酷创始人古永锵也在这种“传颂”中名声不佳——时隔多年,一名前优酷员工依然对36氪说,古永锵是“不厚道”、“主观恶意”。 投资人们的愤慨,则更多源于蘑菇街案例破坏了大家对创业、期权和财富自由的预期,“以后创业公司还怎么用期权吸引人才?” 与硅谷类似,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无数人希望通过创业和期权,实现财务自由梦想的历史。 近期的一次大型造富传奇,是一万多人在2014年9月19日同时变成了千万富翁。这一天,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身着橙色T恤的阿里人在杭州阿里总部附近街道上颇受欢迎,因为他们就是“行走的人民币”。 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从未有一刻如此充满成功和钱的味道。 这种造富神话引领着所有人前进。紧接着,去哪儿、58同城、猎豹、京东也相继着陆。今年又是一波上市潮和新造富神话,比如,小米上市时造就了1000个千万富翁。 为员工争取利益,也是最能打动互联网人的故事。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在去哪儿被百度合并时,为去哪儿员工股权在合并时的兑换条件做了极力争取。庄辰超卸任后发布的那段朋友圈被一时传颂:“我们每天的生活是面对和沉浸在周边人的信任关系之中的。Qunar的故事结束了,托付与我的信任悉数交付了。” 这都是激励拼搏创业的一针鸡血。中关村办公室灯火通明,互联网人“996”蔚为一观,莫不与期权、财富预期息息相关。“期权”几乎成为了全体创业公司员工的精神寄托,甚至是这个时代下实现阶层提升的最大路径。 然而,我们要告诉你这个“财富自由”神话背后的真实版本。 创业之初:鸡血与小黑屋 “我们最近又完成一轮新的融资,大家手里的期权每股已经值两美金了!” 在望京卷石天地大厦的9层,雷军情绪激动,站到桌子上大声说道。 说这话的前一个月,小米刚完成B轮融资,小米1手机则发布不过三个月时间。创业头一年,小米过得并不容易,手机业务一度遭到投资人质疑,他们认为雷军没做过硬件,怎么证明能把硬件做好? 入职第一天,徐欢就赶上了雷军组织的这次季度会。据他回忆,那是2012年1月,身为应届生的他拒绝了阿里25万年薪的offer,降薪一半加入小米,获得5000份期权。 几百号员工望着桌子上的雷军,他们和徐欢一样热血沸腾。所谓季度会,在小米内部叫“打鸡血”,除了复盘过去一段时间企业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表彰和激励员工。那是徐欢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也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手中期权的价值。 “雷总在场一直强调,小米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明年要做到什么目标。他讲这些时我会感觉如果明年我们的业务再翻几番,我的期权也可以10倍20倍的长。” “雷总很拼的,他是创始人拼也有道理,但小米的所有员工都那么拼。”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明若告诉36氪。 他也是雷军和徐小平的私人法律顾问,见证了雷军当时每天加班到一两点钟。在他看来,期权激励可以看做一场交易,创始人交付股权,员工担起创业责任,“企业发展艰难,你要给我挺住,需要你加班到一两点时,你要给我顶上去。这才叫事业。” 互联网的创业故事里,“改变世界”是表层说法,期权和创造财富则是更真实的动力——这也是时代赐予的机遇。 美团前员工刘继汉赶上的时代机遇,比徐欢还要略早一点。 那是2011年五六月份,他在美团参与百团大战。美团当时面临窝窝团大面积挖角,王兴召集大伙在北五环外的九华山庄开过一次动员大会,到场的都是能打仗的地推铁军。刘继汉说,王兴在会上鼓励大家要坚持到底,还提到战略和兄弟情义。讲义气表现为第二天一早,公司就安排大家签订了期权协议。 当时团购模式横空出世一年,千团大战中,美团虽然位列前十,但前十中还有疯狂融资的拉手、四处结盟的窝窝团、人人网支持下的糯米、腾讯支持下的F团……所有人都在疯狂BD、开城、拉单。 在美团北辰泰岳大厦13层的5平米小会议室里,刘继汉被授予了35000股期权。刘继汉对36氪说,协议是他和王兴单独签的。 刘继汉当时是美团青岛的城市经理,同时兼顾湖南、江西区域经理,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公司,“像链家一样,带领大家喊口号”。白天大家要去拜访商家,晚上总结之后要录单子,录合同,做供给。从早8点到晚12点,每天如此。做线下拓展免不了会遇到“地头蛇”,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我们是真的卖了命了的,这也是美团的成功之处。” 入职时间越晚,轮次越靠后,拿到的期权越少,行权价格也越高。一位滴滴前员工对36氪说,滴滴2017年前后的两次期权发放,上一次的行权价(员工为购买期权,自己需要支付的价格)还是7美元,下一次就上涨到了17美元。 一位蘑菇街前员工对36氪说,自己加入蘑菇街时已经是2016年蘑菇街美丽说合并、很后期了,自己拿到了1万份期权——相当于上市后的400股——相比前人的期权数量差距至少几倍。 正因如此,当时他签期权合约时,HR拿来了一份��页纸的全英文合约,他并没有细看,主要就看了两个数字:一个是自己分四年被分期授予的期权总份数,一个是期权对应的价值——当时是每份期权价值0.25美元,这也将是自己未来行权时将支付的价格。当然,英文合约他也看不懂。 当时HR跟他说,公司估值很高,期权还是蛮值钱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他当场签完,HR收走,三天后合同返回给他。但现在回顾,他认为其实当时一般HR也不知道公司总股本是多少,所谓期权究竟对应什么比例的股份,“大家都是懵逼的。”在蘑菇街的例子中,匿名员工也将矛盾指向了26亿总股本这一点。 总结多数人拿期权的场景,大多有如下几个共通之处:一份全英文合约,当场就要签字,只知道被授予的期权份数,但不知道自己期权究竟在公司的股份占比多少。 有时协议里会设置一些难以达成的条件,或是严格的离职回购制度,一些违规行为也会导致员工期权作废。况且目前国内创业公司许多采用VIE结构,期权协议通常是全英文,即便员工英文很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懂全文。而如果这个文件没有任何备份,其实相当于无效。 因此业内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所谓的期权协议是“小黑屋文件”。 “大部分员工在签股权或期权协议的时候,其实没有选择权,你不可能跟公司说这个协议我拿回去看一看,然后哪些条款我不满意,你帮我改一下,没有人会这样做,员工总是非常弱势的。”曾在腾讯供职6年的徐振华说。 2009-2014年间,他接受了来自腾讯19220股限制性股票。作为游戏制作人,即便加入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徐振华依然拿到了不菲的股票赠予。 2014年,徐振华从如日中天的腾讯游戏团队离职创立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他与腾讯所签订的《保密与不竞争承诺协议书》,竞业限制范围包括九类业务领域和50家公司。而腾讯支付给徐的限制性股票,作为承诺保密与不竞争的对价。如果违约,则需返还限制性股票及相应收益。这次签约为他此后被腾讯告上法庭埋下伏笔。 行至中途:快速变化与荒蛮时代 在最高人民法院官网中输入“期权纠纷”四个字,你会得到1403个案例。纠纷数字随着创业公司进入后期、IPO增多一路走高。 (图片说明:股权激励案件数量年份统计) 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二十年中,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即估值超10亿美元)数量已超越美国,大量新经济公司从开始创业到上市只花费短短几年。与这种惊人的成长速度对比,它们在员工期权股权激励的管理上,普遍处于蛮荒期。 在公司的快速成长中,变化是随时随地的——公司的业务重心可能变化,团队规模和人才结构会变化,一个员工的贡献多寡可能变化——对如何用期权激励人也会变化。到员工离职之时,往往是此前埋下矛盾的爆发期。 刘继汉在加入美团两年多后决定离职,离职前他给王兴打过一次简短的电话。 “兴哥,我准备离开美团了。”随后,他提出一个他最关心的问题:“我问你一个事儿,我们的期权到底是不是岗位期权?” 刘继汉对36氪回忆,王兴的回答是“应该是吧。” 自2011年加入美团后,刘继汉经历过多次职位变动:最初是青岛城市经理,几个月后调入总部任商服总监,两个月后重回青岛,第二年5月重入总部做包销项目,8月调岗为聊城经理,后调任济宁经理,在调任徐州经理——那时,他听同事说自己获得的是“岗位期权”,意味着当岗位发生变化,期权也将失效。 刘继汉在美团内部发邮件咨询无人回应,便有了与王兴的那通电话。随后,刘继汉开始了与美团长达五年的诉讼之路。因为美团的境外架构,涉及案件归属地的争议极其复杂,很多律师最开始都拒绝了刘继汉的求助。 刘继汉对纠纷关键点的说法,和美团律师的说法是错位的。 美团法务负责人对36氪表示,刘继汉因为违反竞业义务,被取消期权授予——刘继汉离开美团之后,随即加入了百度LBS——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双方争议点在于,美团并未向刘继汉支付竞业补偿金,但刘也未向法院提起申请,要求竞业协议失效。 期权+竞业协议的威力无比巨大,但搞不清楚状况的人却比比皆是。 因自己创业开游戏公司、涉嫌与腾讯竞争而被告上法庭的徐振华,最近二审结果已出,异常残酷:他被判支付腾讯约1940万元,创同类案件最高赔偿纪录。 这个令人乍舌的数字正源他6年任职腾讯期间拿到的19220股限制性股票。在过去3年中,腾讯的股价涨了很多倍,这笔应“退回”的股票价值也就水涨船高。 “现在不光要把股票所得还回去,还要倒赔很多钱,”徐振华对36氪说。 刘继汉仍怀念与王兴并肩作战的日子。“早年打城市战,一切基于信任,都是说干就干。有需求直接电话打过去,兴哥,这个事情需要你来一起弄,他随时加入。”但是,他打了5年官司所争的3.5万份美团期权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根据目前美团市值,折合约1000万港币。 36氪联合易参调研了互联网企业100强涉及的股权激励纠纷——这是一份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榜单,BATJ、网易、新浪、搜狐、美团点评、360、小米都在其中——并做了汇总分析。 图注:横坐标为诉讼请求出现次数,纵坐标为诉讼请求类型。由于同一个纠纷可能出现多个诉讼请求,故诉讼请求总量可能会出现大于纠纷总量的情况。图片来源:易参(股权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员工的诉讼请求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司的诉讼请求包含事项更多,且各请求之间关联性较强——这意味着员工对股权激励制度中更信息不对称,而公司能从更多维度进行抗辩,在纠纷中占据主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HR表示,中国遭遇到期权陷阱的员工会陷入两难境地。“我会觉得这种人到我公司也会纠缠不清,遇到什么事也要打打官司?”官司打赢了还好,如果打输了,“下份工作大概只能托朋友帮帮忙了。” 同时,互联网企业100强大多都会搭建 VIE 架构,或者存在嵌套子公司的情况,涉外法律适用等法律问题复杂,也是争议焦点。 一位互联网金融公司副总裁告诉36氪,最初加入公司时,他曾被分别授予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期权,且被告知二者中间有兑换关系。后来子公司做砸了,创始人通过变换关系把大部分集团股票转到名下另外一家公司,并成功运作上市。他和另外十几个人的期权成了废纸。 “微信电话他都没回复,我们在尝试联系律师,不过因为公司注册地在维京群岛,起诉他也很麻烦。我因为做过金融还算懂一点这个东西,其他同事完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且老板以前是投行出来的,涉及到资产腾挪,他比我们专业太多。” 一位参与过该公司A+轮融资的投资人向36氪透露,早在尽调期间,他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也曾在投决会上提出“这家企业存在期权分配潜在风险”,但无人理睬。 “都埋了一堆坑,”一位投资人对36氪说,“最后就看老板良心了。” 创始人的困境:良心与利益博弈 “团队中的个体是不是在创造价值,管理者的感知非常明确,但又很难去量化这个感知。一旦创始人觉得这个人没有想象中能创造价值,调整期权,就会造成员工非常大的怒气。”一位创始人这样向36氪评价上述美团期权纠纷案例。 期权的本质,是创业公司想用来激励最值得的人。投资行业深谙事情要靠团队协力做成,行业规矩是会逼创始人在投资协议中写下公司预留的期权池情况,并要求创始人在3-6个月之内完成自己的第一批股权激励计划。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告诉36氪,在他所服务的客户中,至今还有很多公司的期权架构都由A轮融资律师来做。更有不少创始人直接把需求丢给公司的HR或财务,这些人一般会从百度文库下载一套股权激励模板直接使用。 一旦涉及财富分配,风险就是难以避免的。 某公司B轮融资后曾开掉一位创始人团队成员,因为能力不匹配,但承诺的期权也照发了。创始人对36氪说,天使轮时自己“大笔一挥”发了很多,但公司往往在A、B轮后可能有五倍十倍的增长,所以天使轮看似很少的期权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但这之后,他在投资方的建议下重新调整了期权架构,当然发放条例也更严格。于是被授予期权的员工开始感觉“老板是在算计自己”。“创始人���是这样里外不是人”,他说。 至于蘑菇街的期权争议,在北京极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柳看来,关键可能是拟制股数过多:因为较高的股数更容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但因为股数多,员工听起来非常高的股票数量,实则占公司总体股权比例较低,这就造成了员工预期与上市后收益不匹配的心里落差,反而更容易出现矛盾和股权纠纷。 一名知情人士对36氪说,在蘑菇街上市前,考虑过是否要跟员工沟通合股的事情,因为担心员工情绪反弹大。但可能是考虑到一旦提前沟通,等不到上市,员工的情绪就要爆发,蘑菇街最终未做提前沟通。 “怎么就稀释成了这样?”一位蘑菇街前员工说。蘑菇街经历了多次融资,还经历了和美丽说、淘世界等的合并,大家猜测最终结果和一次次的稀释有关,但至今同事们都说不清楚,“都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子的。” 激励得多、激励条件好,也会有风险。 2016年9月,蜜芽宣布完成1.5亿美元D轮融资,几乎同一时间,也爆出蜜芽核心高管“离职门”事件中,包括CTO宗东东、跨境业务总经理桂博文、O2O和妈米负责人赵哲、运营副总裁杜萍在内的4名高管离职。 理论上,如果跟随公司上市,这些高管还将获得更大的财务回报。但一位接近蜜芽的核心人士告诉36氪,其高管离职原因之一是蜜芽早期签订的期权协议约定的退出价格不合理。因为其行权价和回购价都很高,如果早期加入的高管持有公司足够多的股数,那么即使不上市,高管在离职退出时仅赚取差价也能财务自由。 “蜜芽已经很久没有融资了,上市很难。如果能提前变现,高管还不如自己投自己的A轮再创业了。”上述人士说。 离职则是风险的集中爆发期。 共享租赁行业的创业者杨东告诉36氪,他希望通过期���和员工一直绑定到上市,如果不小心“走散”,要不要回购就成了难题。回购期权意味着需要公司拿出大量现金流,创业公司没有这个能力。而如果替离职员工保管到上市,相当于离职的人坐享其成别人辛苦打下的江山。“不管是我要‘养’他还是用钱回购,两个都很痛。” 某直播APP创始人说,在他看来,上市之日也许就是员工离职之时。一旦期权兑现,财务自由的人工作动力也会减少。因此他在学习和效仿华为,“如果我们公司未来不打算上市,就没必要按上市的套路来搞,华为那种模式就很好,反正公司不上市,员工也不能拿期权做文章。” 互联网餐饮品牌创始人孔军的困惑比较特别:期权在互联网公司不够用,而在其它行业却发不完。他的公司内有大量一线服务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是流动人口,不要说期权,“他们甚至哭着求我别交社保,只为每个月到手的钱多一些。” 他认为,这种情况就是一锤子买卖。因为“对他们来讲,已经做好随时就走的准备了。所以所有的回报都是现结的。”尽管这听起来非常残酷,但“对公司来讲期权是这么宝贵的财产,他却觉得一文不值,换做是你会给他吗?” 一位资深律师向36氪表示,他接触过大量做全员激励的公司,最后基本都失效了,能做成的小米是一家。小米的股权激励的成功并不仅限于早期的全员持股,更重要的是雷军让大家充分相信期权的价值。 据徐欢回忆,后来每隔一个季度,小米内部都有一个大会,即便不是雷军参加,合伙人级别的也都会到场给大家鼓气,强调大家手中的期权在增值。等到2014年他从小米离职创业时,期权已接近20美元一股。 信任的核心来自于市场的积极反馈。如果翻看小米早期融资历史会发现,C轮之前,它保持了每半年一次的融资记录,估值从A轮2.5亿美元一路飙升至40亿美元。“持续的融资上涨和估值攀升一定会‘刺激’到员工,只要努力后面就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上市梦醒:财富自由,或者难保体面 一些人跟着雷军吃到了肉。 徐欢告诉36氪,他当时是部门的第五个产品经理,前四位同事都没有离开小米,到今天至少有几千万收益。“有人已经给孩子买了学区房。” 小米登陆港交所前一天,雷军发公开信称,小米共有超过7000名员工持有股票或期权。美团则公布自己造就了4714名“百万富翁”。 不过,小米、美团股价至今尚在发行价下——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比VC更严苛。 在这次资本寒冬中,一些公司不得不流血上市,不少人“上市即梦醒”。 一位前蘑菇街人士向36氪回忆,陈琪多次在内部说,蘑菇街不一定做成很大规模,但至少要是家很Decent(体面)的公司。 上市当天的期权闹剧当众撕破了这种体面。 考虑到“也会伤害到其他早期创业的公司”,陈琪在内网发文解释了这次争议:为了保证每股发行价在十美元区间,合股是一种正常操作。至于自己厚道与否,最关键是两个数字:一个是上市时创始人股份占比,陈琪是11.3%;一个是员工总期权池占比,是7.87%——这反映了创始人是否愿意分享成果、是否大方。 而一位前优酷员工认为古永锵“不厚道、主观恶意”的原因,是因为在优酷员工期权18合1时,古永锵上市时个人持股比例却高达41.48%,古永锵显然没有稀释自己的利益。 一位投资人对36氪分析说,上市前出现大比例合股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投资人、创始团队、员工的股份优先级层层递减:投资机构一般在协议中都有反稀释条款,当新一轮融资比之前估值低,就会触发这个条款;那么就只能稀释创始团队的优先股,或者员工的普通股;当然,创始团队可以选择不稀释自己的优先股,而是只稀释员工的普通股。 “我们还是一个小市值的公司,这是事实。蛋糕小了,怎么分也不会特别多。”陈琪总结,这是最终收益未达到一些员工预期的一个关键原因。 “如果公司真的发展好,谁愿意把员工坑了,流血上市是不得已,或是估值倒挂太厉害,已经融不到资了。”另一位创业者这样评价蘑菇街这场风波。 押注不同公司,收获不同结果。一位创始人告诉36氪,期权本质就是内购股票。假如当年有人愿意从阿里跳到蘑菇街,理论上是在赌蘑菇街的增长比阿里更好,获得的回报更多。“而结果往往是,大家图了高回报,却不能承担高风险。” 前述前蘑菇街员工说,自己team里有3个人离开时,都选择了不行权:这是预估蘑菇街业绩不如预期,评估了行权价后的理性决策。不同于一毕业就入职蘑菇街、对商业缺乏理解的年轻员工,“我们知道商业是残酷的。” 但他和前同事们还是发了朋友圈祝福蘑菇街的,“纪念自己曾经努力的青春”。陈琪说蘑菇街第一天就“出生在Hard模式里”所言非虚,“一路走来,巨头的伏击……真的难。” 越来越多与蘑菇街情况相仿的公司,正在“历尽艰难”争取上市的机会。 估值缩水、倒挂和流血上市已成为今年的普遍现象。造富梦碎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阿里早期员工向36氪回忆,2010年加入阿里时他获得了五位数的期权。后有很多创业公司找到他,也许诺期权股票,他们认为阿里出来的人肯定更认可期权的价值。“但说实话,我真不信他们说的,因为你们这些公司都不是阿里。” 一位FA合伙人告诉36氪,结合2018年的市场环境,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股票已是极少数,更不要提还有大把等待被并购的标的。“所以期权做不成是废纸,能做成的绝大部分也是废纸。比如ofo。” “每个前东家上市,大家都要恭喜我财务自由,我说没自由,大家还不信。”一位互联网从业者说。股票打到账户里,已经扣完了35%的所得税,其实每次都没太多钱,即使总监层级,股票收益也就够买辆车,该跳槽就跳槽,不值得被“绑定”。 即使“吃到了肉”,也付出了代价。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称,小米早期很多技术产品岗位负责人,干满四五年就退居二线,比如去了小米的投资部门。“因为高密度工作四五年之后,身体也受不住了。” 一位从业10年的HR则告诉36氪,最近很少有候选人会把期权作为求职条件,他们宁愿手里多拿点现金。 “再也没人愿意因为期权而降薪加入某家公司了。” (文中徐欢、杨东、孔军为化名)(感谢邱晓芬为本文整理数据) 关于期权、股份的故事,虽然做了诸多采访,但36氪相信自己接触到的只是部分样本,为了让关于期权的信息更透明充分,因此诚挚邀请你讲讲自己的故事。 请点击问卷链接:http://k6lbmp5qv6hv8j69.mikecrm.com/MLbznES http://dlvr.it/QvGHjw
0 notes
Photo
易到乐视再现巨额债务纠纷:一年两度提现难 时隔一年,易到再次上演提现难让不少人始料未及,然而此次市场的反映相较上次却并没有显得太过激进。除了司机反馈普遍谨慎小心外,也有投资人直言,易到的经历也说明了资本市场有着不为人知的复杂背景,投资需谨慎。 7月20日,易到发布公告称,在2017年6月韬蕴资本介入易到后,发现易到整体负债由乐视承诺的20余亿元飙升至近50亿元。 其中,乐视在实际控制易到期间,利用便利条件产生了一系列不正常关联交易,干扰易到的正常运营。对此,易到宣布将于3-4个工作日内进行提现体系的改造。 7月27日,易到再次发布公告称,因乐视向易到隐瞒巨额账单并发起诉讼,车主提现账户于7月20日被法院诉前保全冻结,将开通新的提现账户接入现有提现体系,具体时间以公告为准。 而就在三个月前,易到才刚刚在资本市场通过一系列举动,试图赢回市场的信心:4月初宣布在全国试水“免佣金+阶梯返利”和新补贴策略,4月中完成中信银行参投的一轮近百亿融资。 但山东国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总监黄斌曾就此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对于网约车车主来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今的易到,再一次与乐视一道被拖至泥潭。 司机直言不愿再冒险,依然有人反映大笔金额无法提现 作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专车企业之一,易到虽然没有做出滴滴这样的规模,但同样在2016年时达到成长的最高峰。���据易观千帆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易到活跃用户数为627.65万,同年第四季度达到838.06万,同比增长达到33.5%。 然而如果将易到不断上升的季度业绩拆开来看,在2016年11月被北京商报等媒体曝光资金链出现问题后,易到的月活跃用户数受影响明显,开始不断下降。 根据易观千帆的另一份数据显示,2016年11月易到App活跃用户达到最高峰为600万,随后便一直下降,在2017年1月降至500万以下,在2017年第一季度末只能勉强维持400万,半年的时间刚过活跃用户数已几乎下降至一半。 2017年年中易到司机提现难的问题集中爆发并引来央视等媒体的报道。如今,蓝鲸TMT记者在上海、成都及武汉等网约车司机群中发现,其中不乏有经历过易到上一次提现危机的网约车司机,但是如今还在或有意在易到上提供出行服务的司机却并不多见。 当记者分别在2个群中问及易到时,得到的却是关于易到暂停提现的通知截图。群内有成员表示:“就看有没有胆子做了。” 成都的司机赵师傅(化名)告诉记者,他从2016年便开始在易到上接单,易到给他的第一印象挺好,而且使用易到的用户素质普遍也比较高,但是乐视事件曝光之后他开始觉得平台不行了。 在赵师傅看来,易到的今天与乐视脱不开关系,“乐视把钱拿跑了,资金链断裂了,就成这样了。” 然而即便如此,在去年中困难时期度过后他依然做了一小段时间,此次事发之后他表示,即便有资本进来将债务问题解决了,他依然不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了,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来自产品使用者的心理,一个来自政策。 “当时有很多乘客的账户里还有余额没花完,所以不怕钱提不出来。但是时隔一年,很多乘客账户里的钱都用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一次比上次悬。” 同时,他��为当下在对司机的补贴力度逐渐减少的情况,从事这一行业对他来说有点得不偿失,“网约车要合法经营。但自己买个车要转变成运营车要耗费数年之久,相当于上班还得自己先拿几万块钱。相比较而言,换个其他工作风险更小。” 与赵师傅类似,另一位张师傅(化名)持有类似观点,对易到有好感,单量较多的情况下宁愿选择易到也不会选择其他平台,但是当下订单情况不如以前,政策又严格的情况下已经准备放弃这一行。 据记者了解,相较于已经“金盆洗手”的赵师傅与张师傅,群里依然或有司机面临着账户中有金额无法提出的情况。 有两位司机告诉记者,各自分别还有八千多元与一万多元还在账户中。 对此,记者于8月1日从易到方面了解到,新的提现系统已经调试完毕,但是具体的提现日期以官方公告为准。 乐视易到利益纠纷,债务之争将韬蕴资本拖入三方泥潭 乐视与易到之间的冲突已久,彼时曾有接近易到的知情人士在采访中表达了对乐视的厌恶:如今乐视与易到之间唯一可以算得上是“联系”的就是官司。但乐视与易到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利益纠葛或许并非能靠一两场官司的胜负来讲清楚。 2017年,易到用车创始人、原CEO周航对外宣布乐视挪用易到13亿资金,并在公开信中形容此事为“本来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儿了,现在遇到家暴我不能坐视不管了。”从乐视挪用13亿的传言,到易到整体负债20亿再到如今的50亿,乐视与易到之间的债务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在近期发布的重要通知中所说的,乐视利用便利条件产生了一系列数额巨大的不正常交易,易到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韬蕴资本在2017年入主易到时属于特殊时期,韬蕴资本先注入资金解决了司机提现问题,而后进行尽调,发现乐视隐瞒了巨额债务。 易到方面指出,此次的巨额债务包括乐视在主导易到期间,通过易到大量采购乐视系电视、手机等硬件产品。经查,此类交易数额巨大,交易商品多用于易到彼时的大额充返馈赠,并非易到市场硬性需要,属不正常关联交易,为易到带来了巨大债务。 在韬蕴资本接手易到后,乐视一直试图通过该关联交易干扰易到正常运营,也因此影响到广大车主正常提现。 记者搜索过往的资料发现,易到在过去的推广上确实曾“不遗余力”。据《中关村在线》报道,在2016年4月至6月的两个月时间里,易到共计���返超过17亿,共送出75000台乐2手机、30000台乐视超级电视X40S。当年六月被定为易到的“超级六月”,不仅推广手笔大,且易到与乐视会员的体系捆绑紧密。 这两个月的活动是否属于易到方面所说的“大额充返馈赠”之列,乐视隐藏的这笔数额巨大的交易究竟涉及到多少活动,易到方面并未给出更多答案,只是表示暂不方便回应,从活动细节来看,易到似乎只是乐视在推广自身业务的宣发渠道,而乐视同样也为易到带来用户充值等方面的流量支持,所谓的不正常关联交易和干扰正常运营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有分析人士表示,也不排除在那段时间乐视电视在资金上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果是乐视挪用易到的资金来采购电视等硬件产品,那么真实的挪用金额是否为13亿需要提出质疑。 另一方面,易到同样未予表态的还有上述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金额是否包括在周航于2017年所指的“乐视挪用13亿资金”之列,小心翼翼的回答让整件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恰巧的是,在周航发表言论之后,易到与乐视迅速公开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乐视从未挪用过包括用户充值在内的易到任何资金,而且已投入近40亿元资金及大量生态资源,支持易到发展。 针对所谓的13亿元,声明中表示是在易到单独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乐视控股以名下乐视大厦作为抵押物,以乐视汽车生态内的易到为主体取得的一笔14亿联合贷款中的一部分。当时双方已明确约定,该笔资金用于包括易到在内的乐视汽车生态的日常经营资金周转,其中,1亿用于易到,13亿用于乐视汽车生态。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虽然资金一事真相难辨,但是易到的主营业务在本次的纠纷中再一次成为了受害者,作为雪中送炭的韬蕴资本也在双方的拉扯中被一同拖入泥潭。对此,韬蕴资本内部人士以对此事不知情为由回绝了记者采访。 一位接近三方纠纷的知情人士表示,韬蕴和易到此次被乐视害得很惨,账号的突然冻结给易到的资金链带来了问题。 如今的易到确实处在困难时期,但可以肯定的是,易到一定还会做好出行服务,尤其在现在打车难的市场上。 文章出处:蓝鲸TMT WorldTech-科技新闻汇总
0 notes
Text
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論文翻譯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論文翻譯,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論文翻譯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論文翻譯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論文翻譯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論文翻譯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論文翻譯,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論文翻譯、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論文翻譯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論文翻譯,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論文翻譯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論文翻譯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論文翻譯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論文翻譯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論文翻譯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論文翻譯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論文翻譯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論文翻譯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論文翻譯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論文翻譯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論文翻譯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論文翻譯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論文翻譯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論文翻譯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論文翻譯,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論文翻譯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論文翻譯永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論文翻譯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論文翻譯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論文翻譯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論文翻譯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論文翻譯、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論文翻譯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論文翻譯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論文翻譯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論文翻譯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論文翻譯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論文翻譯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論文翻譯、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論文翻譯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論文翻譯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論文翻譯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論文翻譯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論文翻譯、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論文翻譯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論文翻譯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論文翻譯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論文翻譯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論文翻譯?」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論文翻譯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論文翻譯,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論文翻譯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論文翻譯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論文翻譯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論文翻譯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論文翻譯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論文翻譯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論文翻譯),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論文翻譯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論文翻譯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論文翻譯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論文翻譯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論文翻譯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論文翻譯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論文翻譯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論文翻譯」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論文翻譯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論文翻譯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論文翻譯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論文翻譯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論文翻譯,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論文翻譯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論文翻譯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論文翻譯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論文翻譯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論文翻譯高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論文翻譯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論文翻譯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論文翻譯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論文翻譯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論文翻譯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論文翻譯、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論文翻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論文翻譯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論文翻譯,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論文翻譯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論文翻譯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論文翻譯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論文翻譯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論文翻譯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論文翻譯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論文翻譯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論文翻譯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論文翻譯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論文翻譯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論文翻譯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論文翻譯》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論文翻譯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論文翻譯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論文翻譯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論文翻譯,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論文翻譯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論文翻譯,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論文翻譯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論文翻譯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論文翻譯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論文翻譯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論文翻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論文翻譯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論文翻譯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論文翻譯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論文翻譯後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論文翻譯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論文翻譯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0 notes
Text
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論文翻譯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論文翻譯,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論文翻譯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論文翻譯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論文翻譯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論文翻譯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論文翻譯,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論文翻譯、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論文翻譯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論文翻譯,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論文翻譯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論文翻譯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論文翻譯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論文翻譯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論文翻譯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論文翻譯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論文翻譯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論文翻譯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論文翻譯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論文翻譯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論文翻譯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論文翻譯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論文翻譯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論文翻譯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論文翻譯,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論文翻譯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論文翻譯永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論文翻譯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論文翻譯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論文翻譯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論文翻譯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論文翻譯、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論文翻譯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論文翻譯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論文翻譯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論文翻譯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論文翻譯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論文翻譯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論文翻譯、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論文翻譯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論文翻譯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論文翻譯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論文翻譯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論文翻譯、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論文翻譯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論文翻譯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論文翻譯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論文翻譯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論文翻譯?」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論文翻譯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論文翻譯,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論文翻譯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論文翻譯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論文翻譯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論文翻譯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論文翻譯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論文翻譯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論文翻譯),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論文翻譯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論文翻譯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論文翻譯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論文翻譯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論文翻譯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論文翻譯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論文翻譯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論文翻譯」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論文翻譯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論文翻譯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論文翻譯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論文翻譯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論文翻譯,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論文翻譯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論文翻譯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論文翻譯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論文翻譯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論文翻譯高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論文翻譯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論文翻譯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論文翻譯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論文翻譯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論文翻譯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論文翻譯、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論文翻譯中租創���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論文翻譯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論文翻譯,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論文翻譯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論文翻譯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論文翻譯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論文翻譯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論文翻譯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論文翻譯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論文翻譯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論文翻譯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論文翻譯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論文翻譯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論文翻譯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論文翻譯》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論文翻譯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論文翻譯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論文翻譯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論文翻譯,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論文翻譯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論文翻譯,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論文翻譯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論文翻譯,「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論文翻譯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論文翻譯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論文翻譯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論文翻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論文翻譯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論文翻譯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論文翻譯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論文翻譯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論文翻譯後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論文翻譯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論文翻譯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論文翻譯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