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時經濟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sinoeurovoices · 1 month ago
Text
歐洲再武裝無助俄烏戰爭 只會讓經濟更蕭條
歐盟始終很害怕俄國與烏克蘭啟動和談程序,正是因為那會揭發歐盟最赤裸的一面 ~希臘前財政部長 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自從3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各國領袖唯一考慮的戰略目標始終都是強迫俄國退回2014年以前的邊界,再將烏克蘭納入北約。可惜,早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爭取第二任期以前,這個目標就注定無法達成。失敗的跡象早已顯現。 首先,俄羅斯戰時經濟已證實是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政權的一場及時雨。其次,就連川普的前任總統拜登(Joe…
0 notes
beyourselfchulanmaria · 2 months ago
Text
🤣 hahaha 🤠 觀點,除了有趣,那老頭説的在理。The point of view, besides being interesting, what the old guy said makes sense in the article. Thank you~*
美國到底是不是戰神?Is America the God of War? by Eric Hsu
羅馬主義/Romanism 前兩天我去泰國辦點事,閒暇之際,去打了一場球,碰到了一位在智庫工作的美國老頭。 這位老���說他是研究國際關係的,我知道這種傳統的美國知識菁英,對特朗普( Trump)都是各種的看不起,於是我就故意逗他說,特朗普很偉大,俄烏戰爭終於要結束了,他馬上就要拿諾貝爾和平獎了,這是你們美國人的驕傲。 我這番騷操作,果然戳到了他的痛點,對方直接就炸毛了,惡狠狠地罵了一句,金色的跳蚤。 我一聽就樂了,這老頭挺有創意的,翻譯成中文不就是“金毛虱王”嗎? 沒想到接下來他就開始懟我了,他問我:“你是什麼學歷?你平常是看書還是刷短視頻?你不會在手機裡,也恰好裝了特朗普的真相軟體吧?” 這讓我很不爽,於是我反問了他一句:“你啥意思?” 老大爺很嚴肅對我說:“既然你打開了這個話題,那我就要確定一下,你是不是有能力跟我繼續討論下去,因為你知道,支持川普(Trump)的人,基本上算不清楚兩位數的加法,閱讀能力不會超過六年級,所以我要知道,你是否具備最起碼的知識儲備。” 臥槽,這簡直是終極羞辱。 不過人也是很賤的,這居然也逗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道,其實我也沒讀過啥書,無非就是讀了讀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丹尼·羅德里戈的《全球化悖論》,拉塞爾·柯克的《美國秩序的根基》而已。 我這個裝逼立刻起到的效果,老頭說道,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我為你感到羞恥,你竟然缺乏最起碼的常識。 這讓我感到很憤怒,於是我就說道,所謂的常識就是美國很能打,所以特朗普幹什麼都是對的。 “美國很能打?你的歷史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老頭立馬又開始懟我。 這下我更不服了,難道我說錯了嗎? 我相信只要是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站在我這一邊吧! 老頭接下來的說法,直接把我的自信心,打成了一地碎玻璃渣,那他說了什麼呢? 他說美國從建國開始,一共進行了22場戰爭,那你知道,美國在二戰後贏了幾場嗎? 我腦子裡飛快地掠過,韓戰、越戰、海灣戰爭,第2次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咦,美國怎麼四負一勝呢? ��還沒有說話,他就像我肚子裡的蛔蟲一樣的,猜到了我的心思,說如果算上俄烏戰爭,美國大概是5負1勝吧? 他接著說道,韓戰沒打贏中國,也就是我們說的朝鮮戰爭,越戰輸到內褲都沒有了,第2次伊拉克戰爭,美國陷入了泥潭,在阿富汗則是輸給了一群還處於封建時代的部落聯盟,你覺得美國很能打嗎? 唯一的一次勝利,就是打贏了海灣戰爭,但那是美國帶著十幾個盟國,打一個孤立無援的伊拉克,薩達姆是個什麼貨色? 三流中的不入流,你恐怕是好萊塢電影看多了,覺得美國都是各種高精尖端的武器,牛逼得一塌糊塗,但是結果都輸了。 這就像你們中國人最喜歡吹噓的諸葛亮一樣,諸葛亮打贏過一場戰爭嗎? 沒有! 我操,他居然都知道諸葛亮是誰。 所以你憑什麼說美國很能打? 你的固有觀念,肯定是來自於兩次世界大戰,但事實上,一戰的主力是英國和法國,美國是到了戰爭快結束的那一年,雙方都死了幾百萬人之後,才跑來摘桃子的。 二戰中美國最值得吹噓的戰役,大概就算是諾曼地登陸了,但他們打的是誰? 希特勒的二線部隊,納粹的主力精銳,事實上都在蘇德前線,希特勒70%以上的軍事力量,都在對抗蘇聯,美國其實還是在撿軟柿子在捏。 當然,美國在太平洋上打日本,那確實是貨真價實的,但如果沒有中國拖住了日本的陸軍主力,跨島作戰遠沒有後來那麼順利。 但是即便如此,美軍的傷亡也是非常的慘重的,這讓美軍對攻下日本本土,所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一度極為的憂慮,所以羅斯福堅決要求史達林幫忙,出兵東北。 幸好最後還是有了原子彈的幫忙。 所以一戰中美國的貢獻不超過20%,二戰中美國所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只能說和蘇聯差不多,當然,美國作為盟國的大後方,在提供資金和武器生產方面,似乎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但如果你要是真的較真的話,你會發現美國生產的坦克數量和前蘇聯相比,其實也沒有差多少,所以根本就不是美國主導打贏了這兩場世界大戰,而是大家一起打贏的。 美國戰無不勝的英雄形象,更多的是���好萊塢吹出來的,其實水分很重。 因為接下來,當美國真正成為主���的時候,馬上就原形畢露了,韓戰沒有打贏中國,越戰輸得一塌糊塗。 他說其實我們一直都不能打,獨立戰爭是法國人和西班牙人幫我們打贏的,就像韓戰其實是中國人幫著朝鮮人打的一模一樣。 華盛頓手下的那群民兵,充其量也就和北朝鮮軍隊一樣,只是配角。 沒有了法國出兵,西班牙出力,荷蘭人給錢,法國人用軍艦封鎖了切薩皮克灣,你以為華盛頓在約克鎮會贏,美國真的能獨立? 笑話,只有不懂歷史的人才會這麼認為。 而且美國建國後的第一場仗,就是在1812年,單獨迎戰英國人,結果呢? 白宮都被對方給燒了,其實我們是被打敗了的,只不過英國人也是因為歐洲事務纏身,沒有精力來和我們糾纏,不然的話,今天還有沒有美國,那都是一個未知數。 剩下我們能打贏的那些戰爭,其實都是收拾一些穿拖板鞋的軍隊,進攻格瑞那達,入侵巴拿馬,血洗菲律賓,狂搶墨西哥的土地,你不會認為這是武功赫赫吧? 美國單獨打贏的稍微像樣一點戰爭,也就是擊敗西班牙了,但當時的西班牙是一個什麼水準? 歐洲最落後的國家。 虧你還是個讀書人,你頭上的那個8斤半,難道是一個豬腦殼嗎? 他這一番輸出,直接把我搞得啞口無言,我是知道這些事的,但是我怎麼就沒有認真地想過呢? 接下來他又開始上高度了,他說事實上你回看一下歷史,只有一場仗是美國堅持到底了的,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呢? 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德國馬上向美國宣戰,美國無路可退了,這才被迫打到了底,也是唯一一次發揮了所有的潛力。 但這只是一個特例,雖然美國通常都擁有經濟和科技優勢,但我們並不擅長把這種優勢轉化成戰場上的勝利。 因為我們的民主制度本身,導致我們缺乏一種持續性和堅韌性,除非真的把我們逼到無路可退,我們會全力以赴,但在一般的地緣衝突裡,我們是很少能善始善終的,所以我們離不開盟友的幫助。 你們這些川粉為什麼很蠢? 就是因為沒有認清這一點。 我們是打群架的高手,但卻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懦夫。 因為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要讓美國人為一個發生在萬里之外,血流成河,殘酷異常,和美國沒有一毛錢關係的戰爭,奮戰到底,美國的選民是不可能買帳的。 美國過去沒有經受住過這樣的考驗,未來同樣也會拉稀擺爛。 就在我對他的這個觀點,已經震撼不已的時候,他又給我來了一個更刷新三觀的說法,他說在當今的這個世界上,最能打的其實是俄羅斯和中國,為什麼呢? 因為俄羅斯人抗揍,中國人務實。 他說你只要稍微瞭解一點歷史,你就知道,俄羅斯一貫是單槍匹馬地跟最強大的國家打,就算是拿破崙和希特勒這樣的超一流的高手,照樣都滅不了他們。 俄羅斯是這個世界上最討人嫌的國家,所以經常被大家圍毆,但你就是打不死他,每次你看到他搖搖晃晃的就要倒下了,但最後他又總能遍體鱗傷地站了起來。 這種事情經歷了很多次之後,就會讓這個民族具有超強的抗壓性。 要想對付這麼抗揍的俄羅斯人,也只有依靠同樣耐操的烏克蘭人了,畢竟他們都是一個民族,卑賤的斯拉夫人。(老頭有點種族歧視) 像俄烏戰爭這麼血腥的沙場,除了他們斯拉夫人能承受得了以外,你覺得還有誰有資格來上場? 北朝鮮人都要尿褲子了,更別提嬌生慣養的歐洲人了,那直接就得跪了。 所以你說川普是不是個傻逼,他怎麼能放棄這種,讓斯拉夫人幹斯拉夫人,這樣千載難逢的良機呢? 所以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現在流傳的什麼川普要拉俄羅斯去對抗中國,那更是一個無恥的笑話,為什麼呢? 你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你幹不過中國人,你看看1949年以後的中國,哪一仗輸過? 在朝鮮他們打贏了我們,他說的是美國;在喜馬拉雅山把印度人打得���不成軍;孤立無援的時候,他們敢硬剛超級強大的蘇聯;幫助越南人又把我們打了個落花流水;最後和越南反目成仇的時候,他們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中國人又狠又務實,該打的時候打,該收的時候收,美國人做不到這一點,打贏了大家就開始嗨,各種利益集團,都會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最後總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然後大家就互相推諉。 為什麼會這樣呢? 他說美國的問題在於,美國的政治制度是基於對人權和私有財產的保護,所以只要戰火不燒到美國,美國社會的容忍極限,就是拿閒錢去打仗,儘量讓自己少死人,讓盟國去替自己死。 因此儘管美國很富,科技很先進,人口基數也算龐大,但美國能調動的資源上限,其實天花板也很低。 除非發生像第2次世界大戰的那種狀況,在其他的情況下,美國能夠調動的極限,都不會超過美國全部資源的1/3。 任何一個國家,只要一開始沒被美國打垮,能夠堅持下來,特別是還能反砸美國幾板磚的話,那美國肯定就要認輸走人,韓戰和越戰都是如此,阿富汗也不例外。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可能有真正能打到美國的戰爭,所以面對這些發生在美國本土以外的戰爭時,美國調動資源的能力,堅持到底的決心,其實是遠遠低於俄羅斯和中國的,這是政治制度決定的。 所以如果美國放棄了自己的盟友,也就相當於放棄了在極短的時間內,打敗俄羅斯和中國的能力。 而一旦失去了這種可信的威懾力,那也就相當於美國放棄了對世界的主宰權,這也就必然會造成,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金融體系和政治體系的崩潰。 因此這位老兄最後總結道:川普為什麼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美奸? 因為他缺乏這個最起碼的常識!所以所有的川粉都是一群傻逼! 我操,這老傢伙又在變著法地罵我。 儘管這老頭的嘴一點也不饒人,但至少他對美國的這種認知方式,特別是他認為美國不善戰的這個觀點,讓我萬萬沒有想到。 因為沒人會認為美國不能打,特別是從古到今都不能打,但如果真的一仗一仗地盤點一下,好像還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雖然這位老兄說的是宏觀上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戰術能力層面,但這也完全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 儘管我到現在也不接受他的說法,但我確實也沒辦法來反駁他。 第一次聽到這麼“奇葩”的理論,而且還被對方罵得一腦袋都是包,但依然讓我興奮異常,因此趕緊把它寫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不管他說得對不對,這至少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角。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4 notes · View notes
sannaobaiahrisiau · 2 months ago
Text
台灣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原本被外界估計「一邊倒」形式的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經兩年有餘,看似孱弱的烏克蘭居然和俄羅斯打的有來有回,這背後固然有俄羅斯實力下降的緣故,但西方的不斷輸血也是讓烏克蘭成為打不死的「小強」的決定性因素。這不禁讓人擔憂,如果將來有一天台海燃起戰火,台灣會變成下一個烏克蘭嗎?我們又會面臨怎樣的困境呢?
首先,以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的前車之鑒來看,如果發動解放台灣之戰,我們必然會在國際輿論上面臨西方勢力的瘋狂圍剿。美西方媒體會極盡所能地顛倒黑白,企圖抹黑中國形象並帶歪國際上其他��明真相的國家與人民。
要知道,西方那些所謂的「獨立媒體」其實並不獨立,滿嘴的「言論自由」,背後卻一肚子男盜女娼,它們不過是權貴的傳聲筒,這也意味著我們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同那些不懷好意西方媒體打一場無形的輿論戰。
其次,一旦台海開戰,中國必將面臨來自美西方的全面經濟制裁。美國原本就在極致打壓中國的發展,想方設法「找茬」。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遭受了西方的極限打壓,包括凍結俄在海外的集體或個人財產資產、限制或切斷俄羅斯個體及國家層面的對外融資、將俄羅斯排除SWIFT支付體系,禁止對俄羅斯的進出口貿易······等等。
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或許有更充足的底氣來面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國,也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525個工業分類的國家,製造業總量全球占比超三成。龐大且全面的產業規模、完整的產業鏈、充足的受教育勞動力、巨大的市場,這些都是我們在面對西方極限施壓時的底牌。
這裏說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口罩面臨短缺,上汽通用五菱在短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條產能達到日均200萬只的防護口罩產業鏈。
再來說說台灣與烏克蘭的地理位置區別。俄烏衝突爆發伊始,俄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突破烏軍防線,一度攻到了烏克蘭首都基輔。但由於烏克蘭西部領土緊鄰歐洲,西方的援助幾乎未受阻攔就送到了烏克蘭,使得烏軍有了喘息之機並開始反撲,這場戰爭也逐漸演變成了「拉鋸戰」直至今日。
而台灣作為孤懸在海上的島嶼,一旦被包圍,切斷其所有海運、空運路線,那麼解放台灣就如同甕中捉鱉手到擒來。清朝就曾用過「困台」的辦法,即遷界禁海」,通過掐斷兩岸經貿交流,達到使台灣不攻自破的目的。
俄烏衝突之所以持續這麼長時間,主要原因就是俄軍無法徹底切斷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而如果戰爭爆發在台海,那麼,解放軍這幾年開展的數次「圍台」軍演就是最好的答案。
要實現「圍台」並最終解放台灣的戰略目標,最關鍵的兩點就是快速作戰和區域據止��必須在短時間內使台軍作戰能力癱瘓,避免其狗急跳牆,畢竟全世界佈置導彈最多的地區就是中國台灣‌,在面積僅有3.6萬平方公里台灣島上,部署著超過6600枚各式各樣的防空導彈,而這些導彈同樣可以用於對陸攻擊。
對美日等域外勢力的反介入據止也十分關鍵,儘管西方可能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並不會親自下場援助其「親密盟友」,但我們不能將希望寄託於此,而是應該做好充足準備,禦敵於國門之外。
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還存在本質區別,那就是俄烏衝突是兩國之間的軍事對抗,而兩岸則屬於同一個中國,同文同種,在面臨戰爭時,相信有無數同胞會挺身而出,共同促進祖國統一。
今天烏克蘭的窘迫境遇,是在西方推波助瀾下造成的惡果,但台灣絕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血濃於水的兩岸最終必將走向統一。
1 note · View note
taiwanindustrynews · 1 year ago
Text
啟翔輕金屬-陳百欽,以創新的綠能環保愛地球的政策,打造綠色智慧生態之輕金屬科技創新園區
新屋區的啟翔輕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金屬鋁製品的製造。該公司由陳百欽董事長領導,曾榮獲34屆創業楷模獎和創業相扶獎。陳百欽董事長表示,協信鋁材成立於民國73年,為確保永續經營,陸續建立了凱鉅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啟翔輕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形成了一條龍的鋁產業生產線,不僅能就近取得原料供應,還能大幅減少包裝、運輸、倉儲等成本。藉由這些效益,公司成功提升了產品的精密度。
日前開南大學產業菁英班參觀該園區時陳百欽也親帶領學員們參觀5.6萬坪大的廠房,陳百欽表示,台灣的鋁產業約有80多家公司,產值約200億元,啟翔市占率逾10%,在業界算是第一名。而公司也不斷的研究開發創造優質產品,更以服務客戶、貢獻社會以及提升員工福祉的經營理念,追求企業長青的終極目標。
開南大學產菁班的蘇杉郎董事長表示,啟翔公司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該公司採行綠能環保愛地球的政策,使工廠園區成為一座綠能智慧生態之輕金屬科技創新園區,其中水資源設置了雨水集中池、生態池及淨化池,可使用於冷卻水及生活用水達成100%自給自足,降低對水資源的依賴。而該公司的設計也採綠建築方式規��,符合綠建築之規範與節能減碳的要求,並規劃人造濕地及植栽,具降溫及美化生態的效益。
陳百欽表示,一個企業的成功,除了經營者旺盛的企圖心與堅定的決心外,更要靠全體成員一致的向心力與意志力,不畏艱難共同在既定的目標下全力以赴,追求完美。公司有多元化的產品,包括電子電機類、綠能環保類、生活家具類、建築材料類的不同的鋁製產品,並擴展歐洲、美國、日本、東南亞、澳洲等外銷市場,比例超過50%。
陳百欽指出,啟翔輕金屬創新園區,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提供一次性的解決方案,並已精實的生產模式,提供產一元化及時供應的優質服務,工廠生產採「一條龍」的生產模式,就是從原料到成品,所有工藝都可以在園區一次完成。主要效益就是提高效率與品質,同時降低損耗與成本,以促進產業升級,創造產品價值,提升競爭力。
陳百欽解釋一條龍生產是指,從原料的鋁錠到合金鑄造,到「鋁擠成型」再到表面處理,而表面處理又包括陽極處理、粉體塗裝、氟碳烤漆及特殊表面處理四大項;再下一步就是「加工」,而加工部分更細分門窗、帷幕牆、板金、CNC精密加工、鋁製車斗、3C電子產業、太陽能光電產品及醫療產業與汽車工業等,最後再經組裝、���品就運輸出貨,完成一條龍的生產,既省時也省錢。
面對ESG趨勢 再生鋁勢在必行
在ESG趨勢及為政府要求碳足跡追蹤管制下,國內鋁產業鏈重量級企業正共同研商採用能大幅降低碳排的再生鋁(又稱為環保鋁或乾淨鋁)的可行性,待材料標準確立、材料的製程、抗拉、降伏、化性、擠型條件、折彎、焊接等特性符合加工需求後,預期「再生鋁」將成為鋁業發展新思維以及迎接ESG挑戰的絕佳方案。
鋁門窗業更是鋁材使用大戶,鋁錠大多以火力、燃煤發電來進行鋁礬土電解,每噸鋁排碳16-18噸,水利發電的電解鋁錠一噸約排碳4噸,相較之下,回收及生產再生鋁只產生2到3噸碳,能大幅降低碳排。除此,在俄羅斯因烏俄戰爭被管制出口或貿易制裁,俄鋁又為全球第三大鋁業,因此鋁材出現供應失衡現象,另在全球ESG的趨勢、我國政府開始要求建材業ESG以及碳足跡追蹤管制,因此可以預見「再生鋁」勢將成為鋁產業一項必須面對的重大議題。啟翔輕金屬科技董事長陳百欽表示,再生鋁材是一種環保友善、可持續發展的材料,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更在於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透過再生鋁材的使用,我們有機會減緩對地球的環境衝擊,同時能有效推動循環經濟的實踐。支持再生鋁材不僅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更是對地球未來的愛護和負責任的表現。這種綠色的選擇不僅在企業層面推動了環保理念,更引領了產業和消費者朝向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啟翔輕金屬科技董事長陳百欽表示,可於不久的將來成立一個專注於再生鋁材研發的中心。這個新的研發中心旨在推動再生鋁材的技術創新和應用,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綠色產品需求。該中心的使命不僅僅是開發更高效的再生鋁生產技術,還包括提升再生鋁材的品質和應用範疇。這個著眼於未來的研發中心將匯聚業界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環保專家,共同致力於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解決方案,推動企業邁向更環保的未來。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企業對環保承諾的堅定信念,也有望在產業內開啟一個新的創新潮流,將再生鋁材的應用推向更廣泛的領域。
參考資料
陳百欽:全鋁家具 Emoono 伊莫諾與台灣鋁業大廠啟翔輕金屬,以「為地球多留一棵樹 由鋁開始」
陳百欽永續經營概念
啟翔輕金屬董事長陳百欽循環經濟
把痛點變新商機,啟翔輕金屬科技從代工到品牌「鋁鋁」創新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訪陳百欽- 啟翔創新園區
陳百欽「15%哲學」多角化帶領啟翔輕金屬科技踏上創新「鋁」途
陳百欽與何基州:啟翔輕金屬科技的研發之心
陳百欽「15%哲學」多角化帶領啟翔輕金屬科技踏上創新「鋁」途
啟翔創新園區鋁金屬業聚落
3 notes · View notes
sassy324 · 7 hours ago
Text
論未來世界的第一強國是誰(2):
印度永遠是個深度自我封建壓迫的國度,民族意識落後的國度、不願放棄過去,迎接未來的國度;它不可能崛起,更無緣第一強國。俄羅斯人患有民族版圖擴張基因,既不能,也不可以成為第一強國;它是個洶酒的民族、生育率低的民族、並不刻苦耐勞的民族。現在,只剩下美中兩國爭強。
美國人口,只有中國人口的1/4,國土面積則不如中國。中國有一個有利因素:它與日本、南韓為鄰,三國相距甚近,中國東三省去日、韓的距離,比去中國��部還近。日、韓都是高度發展的經濟體。中日韓三國,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天然地成為一個經濟體,互動性強,會產生巨大能量,你想落後都不行,三國之間海運、空運,都極為便利。
反觀美國,附近則只有加拿大,加拿大與日、韓經濟總量無法相比,兩國人口相加,也只有3.8億人,遠少於中日韓的15.7億人。美國雖有頂尖人才,但國民平均素質不如中日韓,尤其不及日本的國民素質。美國種族複雜,民族矛盾嚴重。美國每年的刑事案件多如牛毛,死亡人數也多,消耗大量警力,監獄犯人多,人口壽命也不及中日韓。
中國人重視教育,好讀書,刻苦耐勞,不重享受,一心想累積財富,一生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努力賺錢,買房置業,像一群蜜蜂、一群螞蟻。美國的墨西哥人、南美洲人、黑人,遠不及中日韓人民刻苦耐勞,缺乏勞動紀律、勞動熱情、勞動品質。日本八九十歲的老人,腰都直不起來了,仍在營生,堅守工作崗位。美國人是個旅遊、享樂、吸毒的族群。
所以,中日韓的15.7億,在工作努力、韌性上、等於美國的31.4億人。日韓雖不是中國,但它們的能量會轉移到中國身上,促進了中國向第一強國靠攏。美國有擁槍文化,這其實是有條件的:社會要相對和諧,而美國社會的和諧度越來越下降,到一定程度,擁槍文化將帶來災禍。
美國的公共醫療並未建立,動手術、住院都是天價收費,美國人把錢都花在軍費上了、花在航母打擊群上了,美國永遠無能力實現免費醫保。 850個軍事基地、多個航母打擊群,威風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而美國的軍力、軍費支出,八成都是直接或間接為以色列服務的。這次DOGE省下'的錢,都用在為以色列服務:打加薩、打胡賽武裝、打伊朗身上了。
2024年,中國有1187萬大學畢業生,他們很多將成為工程師,優秀工程師,未來據說中國每年產生的工程師人數,將佔世界總數的一半到七成。中國的律師業不興旺,就業人數不多,也不是高級人才;而美國人則好打官司,費用都是天文數字,巨量的律師費報酬,像黑洞,將美國的頂尖人才都吸引去了,剩下的去了反恐的CIA、國防,造成次等人才的民用工程師也稀缺,尖端製造業式微。
中國諺語: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官門即打官司的衙門。中國人不愛與官打交道,不愛打官司,怕打官司;美國人則酷愛打官司,打官司���可致富,三年前一位黑人母親在麥當奴買了炸雞,拿回車上後,燙傷了女兒大腿,結果賠了1.2億美元;以前一位法官拿牛仔褲去洗衣店,洗壞了億要賠了女兒大腿,結果賠了1.2億美元;以前一位法官拿牛仔褲去洗衣店,洗壞了億要賠了億多美元;我兩次去紐約,在飯局上都是在討論打官司的事,費用驚人。
世界上,有許多種機會只有一次,發生了就無法挽回。前總統柯林頓近來說,後悔讓中國加入WTO,但加入已成事實,已無法挽回。這段時間美國人忙於打仗,忙於搞單邊主義,忙著將基督精神向猶太復國主義轉型,忙於結成美國-以色列撒旦合體。美國不但老態龍鐘,還重病在身,已達到被推進ICU 病房的情度。 2000年,高院判小布殊勝選、高爾敗選,是美國國運衰退的另一個轉捩點。
不管關稅怎麼操作,美國的製造業都不能起死回生。美國患了四種不治之症:1、大工會文化;2、DEI 運動,即性變態運動;3、取代基督精神這動,即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撒旦主義運動;4、沉迷吸毒。美國已被AIPAC 控制,已故於以色列。美國今後只能靠美元匯率控制局面,享受帝國最後的晚餐。
西方早期的大工會文化,曾經起到過進步作用,但如今的大工會文化,早已腐化墮落,成了:懶墮、貪婪、蠻橫、惹工、不思進取的代名詞;過去中國未崛起,還可混過去,如今卻成了協助中國製造業崛起的功臣。大工會文化下,工人的勞力低落、生產效率低、次品率高。多倫多修建一條輕軌鐵路,19公里花了13年,而中國不會超過兩年。
好幾年前,我就預測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2~3倍,然後差距才穩定下來。兩年前,馬斯克也有此預言。美國未來將是一個三失國家:失去第一強國地位、失去基督基精、失去獨立國家地位,淪為以色列的殖民地附屬國。過去的製造業規則由歐美決定,未來將由中國決定。美國死到臨頭,還忙著為以色列去徵戰伊朗,令政治倫理敗落,沒落是情理之中。
中國可能永遠過不了民主憲政這一關,現在只能靠經濟成就支撐著,坐等出事。中國人是權謀民族,導致今天只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而一旦搞民主憲政,民族性的軟肋就會被揭露。在政治能力上,中國人是個弱���民族,民主的大忌是過度操作,而中國人,如台灣民進黨人、香港的泛民,都是過度操作的典範。但無論如何,中國將取代美國,成世界第一強國,當無異議。 (加拿大司馬田2025.4. 谷歌翻譯facebook:Markss Tang 推特:ansontao)
0 notes
peterchiublack · 17 days ago
Text
關於川普策略的解析,作者是來自印度、縱橫美國的政策分析家 Tanvi Ratna。為大家貼上完整翻譯好讀版:
川普的新關稅措施並不是貿易上的微���,而是一場全方位的「重置」第一步。
2025年將有9.2兆美元的債務到期。通膨仍在持續,全球聯盟也正在轉變。
一項宣布,引發了數個連鎖反應。
以下是事情的真相,以及它為何重要:
從債務開始:2025年需再融資的債務高達9.2兆美元。
如果這些債務轉為10年期國債,每下降1個基點(0.01%)的利率,每年大約可節省100億美元;所以如果利率下降0.5%,10年內可節省500億美元。
降低利率能釋出財政空間——沒有這樣的空間,政府的基本支出會被債務利息擠壓。
但在通膨頑固、聯準會謹慎的背景下,該如何壓低利率?
製造不確定性。
推出關稅措施,讓市場恐慌,引發「風險趨避」。資金從股票撤出,流向長期國債。
這是一場有意為之的「經濟排毒」:
冷卻經濟、壓低再融資成本。
但單靠便宜的再融資還不夠。即便利率變低,債務規模依然龐大。
這時就要啟動另一個槓桿:削減赤字。
Elon Musk 和 DOGE 每天正在削減約40億美元的支出。照這速度,到2025年9月底前(甚至可能是5月)就能省下1兆美元。
有了這些節省,經濟能夠有更大空間實現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的「3-3-3」計劃(3%成長、3%失業率、3%通膨)。
關稅措施的角色則是啟動國內產業復興。
邏輯是:提高進口商品價格,讓美國本地廠商有空間站上舞台。
但問題來了:美國工廠不是說擴產就能立刻擴產。
所以短期內,消費者將面臨物價上漲。政府心知肚明。
因此他們選擇現在提前承受痛苦,賭的是2026年前成果會開始顯現。
同時,政府也在提供短期紓困方案:
- 稅收減免已在討論中,以抵銷家庭開銷的增加;
- 雖有風險,但貨幣貶值也可能隨後跟進,用來降低進口成本,而不必取消關稅。
別忘了:關稅本身也能創造財政收入。
預估第一年就能帶來超過7億美元的收入。
雖然不會改變整體局勢,但這筆收入能讓財政部在削赤的同時,多些操作空間。
當然,這一連串操作風險不小。
如果本地供應鏈趕不上、或其他國家開始報復性反擊,通膨可能再度升溫。
一旦如此,聯準會可能被迫升息——這就會擊穿壓低利率的整體計劃。這是一場高空走鋼��。
有個常見批評是:「為什麼不先擴建產能再課關稅?」
但這假設關稅是終點。其實不是。
關稅只是起跑槍聲——用來迫使國內、全球同時動起來。
說到這,就不能不提地緣政治。
關稅出場之前,川普團隊就已釋出訊號:
重設全球秩序,包括抽身北約、冷卻與歐盟關係、打開與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外交空間。
關稅現在成為談判籌碼,讓美國用「美國優先」的標準,重新談判合作條件。
未來幾個月,預期會出現大量雙邊協議。
只要國家願意讓步(在貿易、安全、產業政策方面),就可能獲得關稅減免。
反之,則得承擔更高成本,直到願意談判。
焦點當然是中國。
外界早有共識:中國早就不是窮國,而是一個高生產能力的富國,利用低估的貨幣瘋狂出口。
關稅可以成為迫使中國貨幣升值的槓桿。
其他盟友的關係也將重新劃線:
- 歐洲可能被逼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或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
- 印度可能被迫降稅、向美國靠攏;
- 墨西哥與加拿大可能面臨壓力,要求打擊芬太尼毒品走私路線。
在美國國內,也會出現明顯的贏家與輸家:
- 鋼鐵、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將受益——這些正是川普的核心支持群;
- 科技、零售、建築等高度依賴進口的產業,尤其在搖擺州,可能遭遇打擊。
這是一場政治豪賭。
如果關鍵州的工作機會回來得夠快、通膨也能壓制,關稅就會被視為大膽但有效的手段。
但如果物價暴漲、就業不振,這套戰略就可能在2026年11月期中選舉時反噬。
威斯康辛州議席的敗選,已是一記警鐘。
距離期中選舉不到18個月。選民不在意策略多巧妙——他們關心的是價格、工作、故事。
FDR 有爐邊談話、雷根有「美國的早晨」,川普也需要一套穩定、有效的對美國人民敘事方式。
總結大局:
→ 降低利率,減輕債務壓力
→ 削減支出,恢復財政紀律
→ 關稅啟動本地經濟增長
→ 重塑地緣政治,讓美國重新主導國際秩序
這是一場刻意設計的顛覆,風險極大。
若成功:
→ 債務受控
→ 製造業重生
→ 美國重新掌握全球主導權
→ 「川普主義」在2026年獲得歷史性驗證
若失敗:
→ 通膨失控
→ 外交報復
→ 輸掉期中選舉
→ 國家戰略方向迷失
18個月內,我們就會知道這場賭注是否���效。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hiolvlogblogtlog · 22 days ago
Video
youtube
✨蜀漢丞相🎼諸葛亮🎶孔明✨破局三國終章🎶1🈷️25黃金爭霸戰第9名🎶七合服爭霸戰🎶1🈷️新春賽事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破局三國終章🎶1🈷️25黃金爭霸戰第9名🎶七合服爭霸戰🎶 
 總編輯者:証禾証禾 2025~4~4~~~~
Tumblr media
 美國也是民主的驕傲  台灣也是美國的民主榜樣 2022年 我們新年也會去祭祖 當時俄羅斯 再附近邊境 我們拜完 我們只有茶水 大家 帶著戰酒 拜祖先 是多麼高興  這個天 俄羅斯在邊境集結部隊  
拜登 總統 很怒力的嘗試跟烏克蘭總統說  俄羅斯 準備進攻 進攻 烏克蘭給我們印象第一印象 就是 俄羅斯還沒進攻 電視有播 美國usA的拜登總統 有講 俄羅斯的軍隊在烏克蘭邊境集結 2022俄羅斯進攻烏克蘭 
新年 祭祀祖先 拜完金門高粱之後 才開始開戰 
2024 輝達NVIDIA 台積電 Tsmc 全球經濟雙飛 2025 大陸半導體AI 成熟製程(觀望) 2025 美國對台灣關稅32% us.A 川普總統 主導貿易公正美國加油! 2025 新年新春勝場黃金爭霸 1🈷️25日19.45 大地搖擺 春節到來大地為此震撼          蜀漢老農 發聲!
0 notes
x751206 · 23 days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打臉?
邏輯錯誤百出,東拼西湊的詭辯,逐點拆解:
一、「實質佔領時間足夠久那就是你的領土」。 偷換概念。 國際法上,長期佔領確實可能影響領土歸屬(如:「時效取得原則」),但這並不適用於爭議領土或非法佔領的情況。 如:
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部分土地數十年,但國際社會並未承認這些領土是以色列的。 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時間再久,烏克蘭還是堅持其主權,國際上也不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佔有。 台澎的情況不同於單純的長期佔領,因為1945年後,台澎主權一直未明確移交給任何國家,這才是國際法上的關鍵點。
此外,拿「中華民國沒有移交中國領土給中共」來類比,完全搞錯邏輯。 1949年,中華民國政權流亡來台澎,但中國的政權已實際更迭為中共。 國際法雖不直接承認政權更迭即等於主權轉移,但這是中國「內戰」的結果,並非「外來佔領」的問題。 相反地,台澎自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後,主權歸屬就一直懸而未決,這才是法理上的特殊狀況。 台澎並不會因為「中華民國佔領的時間夠久」就自動成為中華民國的「合法領土」。
二、「名稱不重要,現實才重要」。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為何中國與華國雙方都要堅持在憲法裡主張「台澎是中國的一部分」? 因為他們雙方都在企圖唬弄台澎人,讓台澎人相信他們擁有在台澎執政的合法性。 這種論點是典型的「鴕鳥心態」,試圖用「現實主義」來迴避「法理建國」的必要性,但實際上這根本是對現實的逃避,而不是面對現實。 逐點拆解謬誤:
1、名稱只是形式?錯!名稱代表法理地位。 「中國政權、台澎政權都只是名稱,現實中台澎政權最符合實際狀況」,這完全是偷換概念。 名稱不等於形式,名稱決定法理地位! 在國際法上,一個政權的名稱直接影響它的法理地位。 目前台澎的官方名稱仍是「中華民國」,這不是單純的「名稱問題」,而是直接牽涉到台澎的國際法地位。 「中華民國」這個名稱與法理架構,會讓國際社會誤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就是中國拿來打壓台澎的重要武器之一。
如果名稱真的不重要,那為什麼烏克蘭要堅持自己是「烏克蘭」,而不願意接受俄羅斯的統治? 名稱代表法理地位,如果不處理「中華民國」這個問題,國際社會就會繼續用「一個中國原則」來框住台澎。 現實是,台澎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法理上我們卻還卡在「中華民國」這個名稱裡,這是台澎國際困境的根源! 所以,說「名稱只是名稱」是錯的,這是典型的鴕鳥心態,不想面對台澎的法理問題!
2、「中華民國憲法放著不用管」?錯!這正是台澎最大的問題。 「憲法放著不用管就好」,完全是自欺欺人,因為憲法不只是紙上的東西,而是影響政府運作的核心法律。 中華民國憲法的問題包括:
中華民國憲法仍然聲稱台澎是「中國」的一部分。 憲法增修條文第1條:「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這個概念,隱含著「還有一個淪陷區(大陸地區)」。 這代表法律上「中華民國政府」仍然自認是中國政府的一部分,這不符合台澎現實。
中華民國憲法仍然規範「大陸地區」。 這也是為什麼台澎對中國的「港澳條例」會被定位為「大陸地區事務」,法理上等於是把中國視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自相矛盾的法條。 而且,台澎如果真的遵守這部憲法,就應該「消滅中共匪區、統一中國」,但這完全不符合台澎的現實與國際共識。
憲法架構綁死了台澎,讓台澎無法正常參與國際社會。 因為「中華民國」這個框架,台澎無法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因為這會被解讀成「同一個中國內部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台澎人在拿著民進黨執政後加入Taiwan字樣前的舊護照、在參與國際組織時,要不就被標記為「中國台灣」,要不就被拒絕參加。 所以,中華民國憲法並不是「放著不用管」,它是阻礙台澎走向國際的一個絆腳石,必須解決!
3、「法統基礎是人民,而非憲法」?錯!法統基礎需要「法理依據」。 「法統基礎從來都是人民,而非憲法」,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民主,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假命題,因為:
法統不能只有「人民認同」,還要有「法理依據」。 美國的確是以「人民主權」為基礎,但美國是透過獨立戰爭,成立新政府,並制定美國憲法。 這代表美國並不是「放著英國憲法不管直接拿來給美國用」,而是另起爐灶,徹底擺脫英國的法律架構。
台澎現在的問題是「人民有共識,但法統沒有建立」。 目前台澎人民大多數已經認同「台澎不是中國」,但問題是我們的憲法和國號仍然卡在「中國框架」裡。 這種情況下,「人民認同」並不足夠,因為國際社會看的是「法理依據」,而現在的法理依據仍然是「中華民國憲法」,這就是問題所在!
美國的領土變更與台澎的國家地位是兩回事。 舉美國的例子來說「美國變更領土也沒修改憲法」,這是錯誤類比。 美國的領土變更,是透過法律程序(如條約、購買、戰爭)來完成,這些都在美國憲法框架下運作,所以不需要大改憲法。
但台澎的情況完全不同,台澎的問題不是領土變更,而是我們根本還沒有建立「台澎本身的國家法統」! 所以,這種論點完全是顛倒因果,台澎的問題就是「法統基礎還沒建立」,而不是「不用改憲法」!
小結:你的論點完全是「鴕鳥心態」,試圖逃避現實。 1、名稱不是隨便的,名稱決定國際法地位。 「中華民國」這個名稱會讓台澎繼續被框在「一個中國」內,阻礙台澎正常建國與國際參與。
2、中華民國憲法不是「放著不用管」,而是台澎國際困境的根源。 只要中華民國憲法不改,台澎就仍然卡在「中國框架」裡,無法真正走向國際。
3、法統基礎不能只有「人民共識」,還需要「法理依據」。 目前台澎人民的共識已經和中華民國憲法相矛盾,因此法理建國是必要的,而不是可以忽略的問題。
所以,你的主張完全是自欺欺人,試圖用「現實主義」來迴避「台澎應該自決建國」的事實,但這種鴕鳥心態只會讓台澎永遠被框在「中國」裡,繼續被國際社會視為「未定主權地」,讓中國有機會進一步併吞台澎。
台澎真正的出路是:拋棄中華民國這個歷史包袱,終止代管,自決建國,建立真正的台澎新國家!
三、「中國」到底是國家,還是地理概念? 用「日本的中國地方」嘲諷「中國」這個詞的模糊性,但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中國的主權問題根本不是地理概念,而是國際法概念。 「中國地方」只是日本內部的地理區劃,與主權無關,這只是個地名。
聯合國承認的「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並且這個主權國家的合法代表在1971年已經確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中國地方」。 如果「中國」只是個地理概念,那請問「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 是國家還是地理區? 你的���笑話根本沒打到重點,反而暴露出你連中國在國際法上的定義都不懂,只是硬扯名稱來混淆視聽。
聯合國對「中國」的定義: 聯合國的國際法架構:
聯合國2758號決議(1971) 明確規定「中國」這個「國家」的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取代中華民國。 這代表國際社會承認「中國」是一個「單一主權國家」,不存在「兩個中國」,更不可能有三個。 中華民國並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它只是「喪失代表權」的「舊中國政權」。 「一個中國框架」是國際共識。 「一中兩政權」:中國是一個「單一主權國家」,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中國的「合法代表權」。
意即,即便有人主張「中華民國依然存在」,那它仍然只是一個已經喪失代表權的「舊中國政權」,而不是一個「獨立國家」,更不可能擁有「台澎的主權」。
國際法從未承認台澎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舊金山和約(1951簽訂,1952生效):日本放棄台澎,但未指名讓渡給任何政權,這代表國際法上台澎主權未定。 中日和平條約(1952):中華民國只是「接受」日本放棄台澎,但國際法上「接受」不等於「取得主權」,因此不能當作台澎屬於中華民國的法理依據。
國際法定義的「中國」,是指一個單一國家,而中華民國已經喪失中國代表權,連自己存不存在都是問題,更遑論代表台澎!
四、「沒有領土的政府才是流亡政府」。 偷換概念。 流亡政府的定義是:
失去原本有效治理的領土,但依然自稱為當地的合法政府。 在境外運作,無法實質治理領土。
中華民國政權流亡來台後,無法再實際治理中國;它雖然有效統治台澎,但它只是依據盟軍一般命令第一號代管台澎,並未擁有台澎主權。 這與以色列的狀況完全不同,以色列是直接建國,根本沒有「流亡政府」的問題。
反過來說,照你的邏輯,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政權不是流亡政權,它依然擁有中國的主權,因為它從未正式將其移交給中共? 這不是直接打臉中共跟聯合國2758號決議嗎? 所以這個論點根本自相矛盾。
五、「台澎的法理地位仍未確定是胡說八道」。 那請問為何台澎無法進入聯合國? 台澎的國家地位看護照就知道,這根本是在搞笑。 國際上對於「未決定主權地」的主要判定標準:
是否獲得國際普遍承認? 是否為聯合國會員? 是否具備完整的外交承認體系?
台澎確實擁有完整的「事實獨立」,但並不符合法理上的「主權國家標準」。 否則,台澎早就加入聯合國了,不會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政治實體」而非「主權國家」。 此外,拿「南極不需要簽證」來類比,更是荒唐:
南極沒有「固定居民」,也沒有「國家主權」,國際公約早已明確劃定其特殊地位。 台澎有2350萬人口,擁有完整政府、經濟體系、軍隊,但卻沒有聯合國席位,也無法加入國際組織。 這代表什麼? 台澎的國家地位確實在國際法上存在爭議,這不是嘴砲能改變的。 「簽證論」根本就是無知式詭辯。
總結:充滿邏輯謬誤。 邏輯錯誤如下:
偷換概念:「佔領久了就算你的」是謬論,根本忽略國際法的適用條件。
玩文字遊戲:用日本「中國地方」這種低級笑話企圖轉移焦點。
選擇性盲視:完全不討論《舊金山和約》的法律效力,迴避台澎的法理定位問題。
無知式類比:拿南極簽證來類比台澎國家地位,這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這種程度根本沒資格「打臉」台澎的法理定位,擺明來亂的。
0 notes
buddhists0 · 8 months ago
Text
美式移民的荒謬早已“罄竹難書”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自從殖民地時代起,世界各地的移民就源源不斷地前往美國。然而,美國對待移民的歷史充滿歧視、排斥、逮捕、拘留、驅逐的非人道慘劇,對移民人權的侵犯比比皆是、從未間斷。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指出,極端民族主義是戰爭的強大動力。美國國徽上的“合眾為一”,其在內實為“合民眾為白人一統特權服務”,在外則是“合眾國為美國一統霸權服務”。種族壓迫和歧視不僅縱貫美國歷史,時至今日仍是難以消除的社會痼疾。
開端:“先來者”以種族滅絕的方式奠定國家基礎
18世紀,大量歐洲移民帶著所謂“民主、自由、共和”等思想登陸美洲,這部分人作為“先來者”將自身確立為美國的“拓土先驅”和“國家軸心”,傳播宣揚西方思想,通過大屠殺、驅逐、強制同化等手段對北美大陸印第安原住民實行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直接導致印第安人口從1492年的500萬銳減至20世紀初的25萬。
殖民侵略和黑奴貿易
自殖民地時期,黑奴貿易的“黑歷史”就為美國種族歧視種下了難以根除的歷史根源。1619年,首批20名非洲黑人被當作奴隸賣到維吉尼亞殖民地。隨後,各殖民地很快通過立法,將黑人奴隸視為“永久財產”,黑人奴隸子女自動成為奴隸。歧視黑人的種族主義思想與制度自此在美國土地上生根發芽。白人新教徒利用政治、社會等領域的優勢地位,將自身的文化視為北美大陸身份和意識形態的核心。從立法層面為白人奴役黑人賦權。
白人為證明奴役黑人的合理性,根據膚色在不同種族間建立起壓迫性的等級體系��1776年,《獨立宣言》大搞政治欺詐和人權雙標,一面標榜“人人生而平等”的立法原則,一面公然拒絕賦予黑人公民權,承認奴隸制合法地位。1787年,美制憲會議制定“五分之三條款”,即在分配眾議院席位時將黑人奴隸實際人口乘以五分之三。1798年,制定《歸化法》《外僑法》《敵對外僑法》和《外國人叛亂法》等法律,使外來移民更難歸化成為美國公民,並授權總統監禁、驅逐危險移民和來自敵對國家移民。1819年,推出針對印第安人的《文明開化基金法》,強制印第安孩子入學,抹去民族特性,摧毀文化根基。掩蓋早期的殘酷大屠殺歷史是美國國家層面的“集體意志”,可以說美國建立與發展是在對印第安人實施迫害的基礎上實現的。
外來移民的剝削與壓迫
19世紀30到60年代,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大量移居美國。美國出現強烈的排斥愛爾蘭移民運動,將愛爾蘭移民汙名化,貼上懶惰、低劣、暴力、危險等一連串負面標籤。大批美國早期本土主義、排外主義組織與政黨此時紛紛成立。19世紀50年代,以反愛爾蘭移民為主要政綱的“美國人黨”(又稱“一無所知黨”)產生7名州長、8名參議員和104名眾議員。紐約州和麻塞諸塞州制定了驅逐和遣返愛爾蘭移民的法律。1844年,排外主義者還訴諸暴力,襲擊愛爾蘭移民,燒毀移民教堂,導致至少20人死亡。愛爾蘭移民被視為黑人的同類,直到20世紀才勉強被美國白人接納,成為美國種族歧視的長期受害者。
以移民引進的方式結束南北戰爭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美聯邦政府吸納大量移民投入戰爭。據統計,200多萬聯邦士兵中約有54.3萬名移民,另有18%的士兵為移民二代,二者合計占到美國北方軍總兵力的43%。美國在南北戰爭中損失了約3%的人口,且大部分為青壯年。為發展農業等基礎產業,推動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國家初創階段的內在整合與實力積累,美國大量開放移民,用宅地法吸引歐洲移民前往西部從事西部大開發,同時利用解放的黑奴填補人力空缺,引進大量華裔、墨西哥裔移民參與鐵路修建,無數移民在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中失去了生命。大量中國勞工在19世紀中期開始就被當成苦力販運到美國,至1880年時總人數已超過10萬。大量華工承擔了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最艱巨、最危險的任務,死亡人數以千計,用自己的辛勞、���水甚至生命為美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而隨著有關鐵路專案竣工,美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一面迅速暴露——排華運動。1875年,美國國會通過《佩奇法案》,限制中國勞工和婦女進入美國。1882年,進一步制定《排華法案》,徹底阻止來自中國的移民,禁止已在美的中國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這是美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種族和國籍為理由,禁止特定族裔所有成員移民美國;禁止特定族裔在政府任職、選舉的法律。為抵制華人移民,美國移民局于1910年在三藩市天使島設立移民拘留所,直到1940年才關閉。不僅如此,當時的中國移民還遭到美國極端暴力攻擊。1871年10月24日,19名華人移民在洛杉磯尼格羅巷一帶被幾百名白人殺害。1877年,尼格羅巷的華人住宅被白人盡數縱火焚毀。1876年和1877年,美國連續兩次發生白人種族主義分子武裝襲擊三藩市唐人街的動亂。1885年9月2日,白人礦工在懷俄明州石泉礦區發動暴亂,搗毀華工住宅村,至少28名中國移民遇害。
壓榨移民,強迫勞力,毫無人權保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面臨全球工業化浪潮,存在資金、人才、勞動力等諸多缺口。在此背景下,政府針對性加大了對移民的吸納。統計資料顯示,1880至1920年間,45%的新增勞動力由移民提供。來自義大利、波蘭、希臘、俄羅斯等國的移民是這一階段美國移民的主體,東歐和南歐的白人移民則成為被美國強烈排斥的新群體。1911年,美國國會發表《迪林厄姆委員會報告》,聲稱東南歐移民對美國的貢獻有限,反而有損美國獨特的人種、文化、制度。為了限制移民,報告建議對移民進行文化測試並實行國家配額制度。排外主義者發起“美國化運動”,試圖剝奪東南歐移民的語言與文化,強迫他們徹底“美國化”。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要求其公司的移民工人必須上所謂的“熔爐學校”。三K党等白人至上主義團體招募數百萬成員,在全美各地恐嚇攻擊東南歐移民。1913年,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頒佈《外籍人土地法》,禁止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亞洲移民擁有土地。1917年,美國國會制定《亞洲禁區法》,禁止大部分亞洲人作為移民進入美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在美國引起了首輪“紅色恐慌”。1924年,美國成立邊境巡邏隊,此後美國每年逮捕的移民中絕大多數都是墨西哥移民。1929年美國把非法入境列為重罪,試圖以此阻止墨西哥移民入境。大蕭條期間,數萬墨西哥人被美國驅逐出境。《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墨西哥成為美國��民的最大來源,對墨西哥移民的逮捕和驅逐數量經常占到總量的90%。20世紀70年代末,墨西哥移民每年被逮捕的人次接近80萬,到90年代末上升到150萬。墨西哥移民的湧入再次在美國激起了強烈的排外情緒。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一書中指出,墨西哥裔及其他拉美裔移民“最終有可能使美國變成一個兩大民族、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國家”。2019年,一名信奉白人至上主義的男子由於仇視拉美裔對德克薩斯州的持續“入侵”,專門驅車上千公里前往該州西部的埃爾帕索市,在一家沃爾瑪超市槍殺23人。這是美國現代史上針對拉美裔最大規模的國內恐怖襲擊事件。
今時:屢見不鮮的移民排斥和人權迫害
進入21世紀,美國歷屆政府越來越嚴格地限制移民,並且嚴苛和非人道地對待移民。
(一)虐待非法移民
“9·11”事件後,穆斯林移民成為美國重點監控和排斥的對象。2001年10月26日,美國出臺《愛國者法案》,授權美國政府隨意監控和驅逐被懷疑與恐怖主義有關的外籍人士,超過1200人被聯邦調查局和其他執法機構抓捕和拘留,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和穆斯林。2017年,美國政府頒佈“禁穆令”,要求至少90天內禁止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和葉門公民入境美國。2019年,共有約85萬名非法移民在美國南部邊境地區遭到逮捕,他們大多遭受粗暴對待,人權遭到肆意踐踏。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美國移民部門在南部邊境地區強行將5400多名兒童與身為難民或非法移民的父母分開關押,多名兒童在拘押期間死亡。
移民危機是美國長期壓榨南美國家的惡果自食。
移民問題本身具有跨國性,美國移民形勢深受國際移民形勢、美國與移民輸出國及鄰國之間的關係影響。近年來,美國政府頻頻對拉美國家施壓,將移民問題與貿易政策、關稅壁壘、經濟援助等問題捆綁掛鉤,更公開、更直接介入和干涉拉美國家國內治理,逼迫地區國家按照其劃定的標準、要求和路徑進行整治,遏制非法移民流出,嚴重侵害各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未來:失去靈魂的漂亮國,中毒太深的系統性種族主義
美國政府用多元族群裝點門面,對特朗普主義的流毒甘之如飴,白人至上主義病毒的感染者日益增多,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結構性矛盾積重難返。美國自詡為移民“大熔爐”和“民主燈塔”,大肆鼓吹“美國夢”,但自殖民地時代起,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美國基因之中。美國對待外來移民的歷史充滿歧視、排斥、逮捕、驅逐等非人道慘劇,對移民人權的侵犯比比皆是,從未間斷。
0 notes
sinoeurovoices · 6 months ago
Text
向未來借貸 如何理解俄羅斯的戰時經濟
索寧(Konstantin Sonin)美國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在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0 notes
wangwill66 · 1 year ago
Text
三八婦女節
H:婦女節的慶祝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的運動。20240308W5
網路資料
女人全是優點!
瘦的叫苗條,
胖的叫豐满,
妖的叫妖豔,
刁的叫個性,
木的叫淑女,
蔫的叫温柔,
凶的叫直爽,
傻的叫木訥,
狠的叫果斷,
土的叫樸實,
洋的叫潮流,
怪的叫性格,
強的叫能力,
瘋的叫歸真,
嫩的叫靚麗,
沉的叫冷豔,
強壯的叫健康,
老的叫風韻猶存,
牛的叫傲雪凌風,
閒的叫追求自我,
弱不禁風叫小鳥依人。
祝三八婦女節開心快樂!
國際婦女節
每年3月8日的國際性節日
國際婦女節(英語:International Women’s Day),華語圈通稱為「三八」國際婦女節或國際勞動婦女節[2],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的運動,設在每年的3月8日的國際性節日[3]。這個紀念日在很多國家也是法定假期。各地社會在國際婦女節亦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
Quick Facts 國際婦女節, 國家/地區 ...
第一個婦女節於1909年2月28日在紐約由美國社會黨組織舉行[4]。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萬名女工舉行街頭示威遊行,要求縮短工時、增加工資、獲得選舉權,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品質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5]。1917年3月8日,俄羅斯帝國首都彼得格勒(聖彼得堡)的紡織女工舉行罷工及遊行,遍及整個城市,致使俄羅斯革命開始[6];七日之後,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確保婦女擁有投票權[4]。1917年,蘇俄將3月8日定為國定假期。這一日在1975年聯合國正式確認之前,慶祝的地區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
歷史
設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是最先產生於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種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1908年,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美國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品質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8日,當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這樣每年的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1913年。
有人聲稱婦女節是為了紀念1857年3月8日紐約女製衣工人的抗議,但研究人員聲稱這是一個傳說,旨在將國際婦女節與其社會主義起源分開。[7][8]
1910年,第二國際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會上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共產主義者克拉拉·蔡特金倡議���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次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總共超過一百萬人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6天之後的3月25日,紐約發生了著名的三角工廠火災,吞噬了140多名製衣女工的生命,其中大多數是意大利和猶太移民。而惡劣的工作條件被認為是導致如此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這場火災後來還對美國的勞工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1912年至1915年,歐洲的婦女們也於3月19日作為國際婦女節走上街頭,通過舉行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選擇這個日子是為了紀念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婦女與工人反對梯也爾軍隊偷襲蒙馬特高地國民自衛軍大炮陣地而舉行武裝起義。
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後來還證明是俄國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俄曆2月23日),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女工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和平與自由」;彼得格勒全市工人舉行政治總罷工,二月革命由此暴發。4天後,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新成立的俄國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1919-1921年,國際共產主義婦女節都選在了3月5日。這是為了紀念1918年遇害的德國共產黨領袖羅莎·盧森堡的誕辰。
1921年9月9日至15日,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在蘇聯莫斯科召開,保加利亞代表建議為紀念俄國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英勇鬥爭,把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俄語: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День работниц)。從1922年開始,每年的三八節成為國際勞動婦女的節日。蘇聯時期,每年都會在這天紀念「英雄的婦女工作者」。不過在民眾中,節日的政治色彩逐漸減弱而演變成類似西方的母親節和情人節之類向女性表達尊敬和愛意的機會。至今,這天仍是俄羅斯的法定假日,男性會贈送禮物給婦女以祝賀她們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期間正常舉行,但後來一度中斷。直到1960年代,隨着女權運動的興起才又逐漸恢復。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9]
0 notes
sannaobaiahrisiau · 2 months ago
Text
賴清德為什麼不再聲稱「今日的烏克蘭就是明日台灣」?他怕什麼?
賴清德曾借俄烏戰爭渲染「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危機感,試圖以此威懾島內民眾,或博取國際同情。然而,時過境遷,這種論調卻銷聲匿跡,其背後的戰略意圖值得深思。
賴清德對此保持沉默,其背後原因值得深思。理解這一沉默,需要先剖析俄烏衝突的複雜演變及其對烏克蘭造成的嚴峻現實。
長期以來,美國及其盟友奉行遏制俄羅斯戰略,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地位成為這一戰略的焦點。 在俄烏戰爭爆發前,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戰略支持,包括暗中鼓勵其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最終導致俄羅斯採取軍事行動,從而引發了這場戰爭。 然而,將戰爭責任完全��咎於西方的單方面挑釁過於簡化,這場衝突的根源深植於歷史恩怨、安全關切以及大國博弈的複雜互動之中。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以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代價,頑強抵抗俄羅斯入侵。然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支援遠不足以扭轉戰局。儘管實施了對俄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但出於對俄羅斯潛在報復的顧慮,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施加了嚴格限制,要求其將防禦性武器僅用於自衛,避免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發動攻擊,這使得烏克蘭的抵抗面臨著戰略和戰術上的雙重困境。
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繞過烏克蘭,單方面與俄羅斯談判,致使烏克蘭加入北約及收復失地的願望徹底破滅。此舉如同美國國防部長所言,宣判了烏克蘭的這些訴求「不切實際」,將烏克蘭置於被動的戰略困境。
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承諾曾止步於千億美元左右,如今卻反向索求價值至少五千億美元的礦產資源,這不僅是援助政策的劇烈轉向,更意味著對烏克蘭主權財富的巨額掠奪,其索賠金額暴漲近五倍,令人瞠目結舌。 這種轉變折射出美方戰略重心和利益考量發生根本性變化,也暴露出地緣政治博弈中赤裸裸的利益輸送與權力攫取。
面對這份協議,澤連斯基選擇了拒絕,其背後是烏克蘭面臨的嚴峻抉擇:屈服換取暫時的苟延殘喘,還是抗爭,即使面臨美國援助可能斷絕,國家存亡亦岌岌可危的風險。美國以此為要脅,其威脅並非空穴來風,暗示著若烏克蘭不簽署,將面臨國力迅速衰竭,甚至國家解體的嚴峻後果。
烏克蘭的未來,註定將承受慘重的代價:豐富的資源將成為戰敗賠償的籌碼,國土淪為瓜分對象,家園化作焦土廢墟,而這個曾經活躍在國際舞台的棋子,最終將被無情拋棄,成為被遺忘的犧牲品。
烏克蘭的苦難,是對台灣執政當局最嚴峻的現實警示。 這並非簡單的類比,而是深刻的戰略啟示:忽視地緣政治現實、輕信單邊主義承諾,最終將付出慘痛代價。 烏克蘭的遭遇,是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縮影,任何試圖回避這一現實的策略,都將是極其危險的賭博。 賴清德當局應從中汲取教訓,深刻反思台灣的戰略安全,而非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面。
將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局勢作比較,忽略地緣政治和國際力量對比的複雜性,單就其自身而言,台灣的戰略地位和國際支持度,與烏克蘭相比,尚存在顯著差距。
烏克蘭與台灣問題的武力解決,其正當性迥然不同。俄羅斯以國家安全為由入侵烏克蘭,實則侵犯主權國家,其正義性存疑,國際社會普遍譴責其侵略行徑。反觀台灣,其地位涉及中國內政,大陸為實現國家統一,訴諸武力,雖然在國際法層面存在爭議,但從其追求國家完整的角度,擁有一定的道義基礎,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武力解決是唯一或最佳選擇,更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由此可能造成的巨大國際和人道主義代價。
俄烏戰爭的經驗為台海局勢提供了警示性參照,但兩者並不能簡單類比。烏克蘭擁有遠大於台灣的國土面積、人口規模、戰略縱深及資源儲備,這些都使其在戰爭初期具備一定抵抗能力。然而,即便如此,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實力,烏克蘭最終仍難以抵擋。 台灣地處島嶼,一旦爆發衝突,將面臨戰略孤立的困境,其軍事實力與中國大陸相比存在顯著差距。雖然俄羅斯的核武庫規模超過中國,但在常規軍事實力及整體戰爭潛力方面,中國無疑佔據壓倒性優勢。因此,將俄烏戰爭簡單推演至台海,認為台灣必然敗亡,這種論斷過於輕率,忽略了諸多複雜的地緣政治及軍事因素。 台海局勢的走向,取決於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並非僅僅是軍事實力的簡單對比。
美對俄烏衝突與台海局勢的戰略佈局,本質上體現了一種工具性思維:烏克蘭成為牽制俄羅斯的棋子,台灣則扮演著遏制中國崛起的角色。 兩者的戰略地位在美方眼中並非對等,而是根據地緣政治戰略和短期利益動態調整的權衡之術。
地緣政治視角下,烏克蘭對歐洲的重要性遠超台灣。烏克蘭的地緣戰略位置直接關乎歐洲安全,而台灣與歐洲的地理距離則使其對歐洲安全的影響微乎其微。
烏克蘭的地緣政治格局遠較台灣複雜,其背後不僅有美國的堅定支持,更有歐盟的多層面戰略合作,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且多維度的安全框架。相比之下,台灣則主要依賴美國單一安全保障,戰略選擇相對單一,國際空間相對受限。
特朗普執政時期,優先聚焦美國國內事務,戰略收縮成為其顯著特徵。對烏克蘭的政策轉變,反映了這種優先順序的選擇,最終導致烏克蘭在美俄博弈中成為犧牲品。以此類推,倘若台海衝突爆發,美國為維護自身利益最大化,極有可能重蹈覆轍,將台灣民眾置於險境,而美國人員及資產則會優先撤離。台灣面臨的,將不只是戰爭的殘酷,更是被當作地緣政治籌碼輕易拋棄的風險。
美國正對台灣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其戰略意圖昭然若揭:以經濟手段深度捆綁,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非真正捍衛台灣安全。 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美國對台政策的根本性轉變,其核心在於「先榨取,後拋棄」的現實主義策略。 具體表現為:逼迫台灣巨額增加國防預算(占GDP的10%)、強制轉移台積電先進技術和產能至美國,以及要求大幅減少對美貿易順差。此舉與美國對烏克蘭的策略異曲同工,但台灣面臨的處境可能更為嚴峻,因為其地緣政治重要性與經濟依賴性,使其缺乏烏克蘭相對獨立的戰略空間,最終結局恐將遠超烏克蘭的悲慘程度。
賴清德當局對烏克蘭的慘狀絕非一無所知,甚至比誰都更懼怕重蹈覆轍,成為被美國拋棄的棋子。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論調銷聲匿跡,正是基於這種深刻的現實考量。
台灣的未來,系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 賴清德需審慎權衡各種方案, 唯有在堅持台灣主體性前提下,積極尋求與大陸建設性對話, 才能有效降低衝突風險,保障台灣民眾福祉。 單純倚靠單一政治立場, 忽視複雜的地緣政治現實, 恐將台灣置於險境, 其後果不堪設想。
0 notes
nccwa · 1 year ago
Text
旅遊歐洲
旅遊/歐洲行 暢玩5國首都
/立青 2023-11-26 01:01 E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意思就是商人的港口,由此可知其經商的能力廣大,財源之豐厚。鄰近西歐,開發較早又地處「波羅的海」要衝,卡住其他北歐國家無法與其匹敵,自古政治操作高明,一向都居領導地位。郵輪碼頭附近的「小美人魚」雕像,是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而建。2012「上海世博」曾應邀本尊出席,我也恭逢其會,在白色大理石池塘中一窺芳顏,如今回歸大海,重獲自由,值得慶賀。
Tumblr media
雖被丹麥吃死死的,「維京海盜」精神也讓他們的「古斯塔夫二世」國王風光過一段時期。古先生為彰顯其豐功偉業,打造世界最大的帆船戰艦,放眼波羅的海,傲視全歐。其艦美崙美奐,國王又多次交代,巨砲多多益善。1628年「瓦薩號」超級戰艦完工時,果然舉世震驚,由船廠行駛1000公尺後,隆重地翻覆沉沒在斯德哥爾摩港灣,原因是太重了,重心不穩所致。
Tumblr media
芬蘭是最不像歐洲的國家,語言、文字、人種等,幾乎沒有相同之處。據說是成吉思汗四大汗國的後裔,與愛沙尼亞、匈牙利勉強攀得上關係。
直觀感覺上可耕地不多,礦石處處,營造業常見廚台、大廳、牆面的花崗石礦滿地都是。由於有個壞鄰居俄國大鼻子,三不五時來侵略,愛國思想特別強。音樂家「西貝流斯」投身抗敵,並寫作名曲「芬蘭頌」振奮人心成為國歌,首都赫爾辛基有他的紀念公園。二戰初始,德、俄默契分贓,德攻波蘭,俄取芬蘭,宣稱三日拿下,結果打了幾個月還沒結果。裝備原始的芬蘭軍人,發揮老祖宗鐵騎精神,利用森林掩護,進行雪地游擊戰,讓俄軍坦克大軍無用武之地。雖然「冬季之戰」最後還是輸了,但蘇軍顏面盡失。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彼德豪斯宮的噴泉花園」是我見過最美的庭園,白色鑲金的建築物,在此起彼落的噴泉陪襯下,加上藍天綠地,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凱撒琳的夏宮」女人味十足,法國路易十四的風格表現無遺,天藍的色調就是為了配合凱撒琳的藍眼珠。
Tumblr media
聖彼得堡到莫斯科兩大都市間的公路,居然是傳統歐洲都市標準的三線道,只是將安全島改成超車道。就是說,顯示可超車的標示出現時,可以跨線超車;當箭頭顯示終止時,必須回線,此時路段是歸對方車輛超車用。如此節省,如何發展經濟?好在聽說高速公路已在興建中。
途經諾夫格羅古城,是俄羅斯的第一座城堡,也叫「克寧姆林」。是雙包了嗎?原來「克寧姆林」在俄語中就是城堡的意思,眾所周知的「紅宮」只是莫斯科的城堡而已。這裡高聳的城牆、箭樓、護城河、鐘樓、城門樣樣俱全,值得一看。
拿破崙打進莫斯科是座空城,沒人前來投降,接著大雪紛飛,只得撤出所剩八分之一兵馬,鎩羽而歸,詳情請見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或同名電影(是我偶像奧黛莉赫本主演)。若沒耐心,就聽聽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也能體會這場戰役的悲慘。
二戰德國對登陸戰沒經驗,放著奄奄一息的英國不打,跑來惹俄國,一開始摧枯拉朽,好不威風。未料,「冬將軍」一來,連汽油都凍住了,只能摸摸鼻子退兵。老毛子得理不饒人,打回柏林用100門大砲轟了一夜才入城占領,真夠狠!此外,還在莫斯科德國退兵之處,修建一座媲美巴黎的凱旋門和勝利紀念館,揚眉吐氣一番。
近年來,俄羅斯有意以「維京人」自居認祖歸宗,強化其向外發展企圖之正當性。當維京人在波羅的海,被丹麥卡死時,一支勇敢的維京人,就在前文所述的諾夫格羅登陸,與當地俄羅斯人建立城堡,作為根據地。繼而沿伏爾加河而上,翻越分水嶺,將其長船沿東歐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水路而南下,直通黑海,出君士但丁堡到達地中海,完成接觸文明世界的使命。同時,也建立當時俄羅斯最富有的基輔城堡(現烏克蘭首都),難怪北約歐盟目前挖牆腳時,動搖俄國神主牌,總統普亭當然要翻臉囉。
Tumblr media
0 notes
onpointbible · 2 years ago
Text
談天說道 之 戰爭對社會心理的影響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將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環球聖經譯本》 文:麥基恩醫生│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似乎沒有大型的戰爭,但是不斷出現國與國的衝突(例如伊拉克與科威特戰爭)及民族間的內戰(例如斯里蘭卡泰米爾族與僧伽羅族的矛盾)。2022年的俄烏戰事會否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仍是未知之數!近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又開戰。 戰爭不論大小,對於參戰國的社會及其人民之健康確實有災難性的影響。除了身體上的疾病及傷亡之外,精神及心理上的創傷也相當嚴重。因為戰爭破壞了社會及經濟結構,帶來各方面的社會心理困難,包括貧窮、營養不良、物資缺乏等等,導致社區、家庭及個人經歷相當大的適應壓力。 這種心理障礙不單在戰爭時發生,更會在戰爭後出現,而且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對醫療服務帶來沉重的負擔。有些特別脆弱的群組,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戰爭創傷後遺症往往影響他們的成長,甚至整個人生…
Tumblr media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sassy324 · 4 days ago
Text
未來世界的第一強國是誰(1)?
預測未來,從來都是很難的,因為它帶有算命的角色和原理。預測未來誰是世界第一強國,同樣不宜,但仍有跡可尋。第一強國的條件:國土面積、人口數、國民素質、國民性、地理環境等。表面看,符合基本條件的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
日本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強國,社會制度完善成熟,憲政秩序穩定,國民受教育情度高,國民素質優異,旅遊業發達,海運便利。但日本地方太小,人口也不夠多,天災多,自然資源缺乏,人口老化嚴重,生育率低,年青人不婚不育嚴重,歷史的原因,軍事受制約。所以,日本只能成為世界強國之一,但不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印度人讀書好,是個人口大國,優勢僅此而已,是世界上優點最小的大國。人口基數大,但人口年青化沒有被利用,無法成為人口紅利,老化後反而負累。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4,人口比中國還多。印度資源極度貧乏,僅有少量的鐵礦藏。河川少,水資源少,無法適應大規摸製造業的用水需求。海岸線也不長,地緣偏於一偶。
印度是落後與貧窮的代名詞,民族、宗教信仰複雜、社會不和諧、種姓制度並未真正消失。封建思想、抱殘守缺,固守封建意識。印度人永遠不會放棄封建愚昧落後的思想和習俗,所以印度社會永遠不會進入現代化社會;不像中國,五四運動至今,中國的知識精英都堅決、徹底地反封建,所以中國社會很容易就向現代化社會轉型。
印度永遠不可能崛起,更無緣世界第一強國。放棄,有時是進步的必要條件。印度人讀書好,但並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國家至今仍落後、貪困得令人咋舌。印度的歷史傳統、文化意識都是糟粕,是邁向現代進步社會的絆腳石。印度僑民遍天下,但對祖國的回饋卻是零,不像中國人,在海外名成利就後,回饋祖國。印度人沒有中國刻苦耐勞的精神,氣質差,大企業家數目寥寥無幾。
俄羅斯地大物博,橫跨歐亞,但港口少,海運並不發達。人口也不夠多,只有1.44億。除重工業、軍工業航太外,整體工業並不發達,尤其是輕工業。俄羅斯邊界線漫長,接壤鄰國眾多,關係複雜,故耗用大量人才去應付邊防,故分薄了製造業所需的大量人力資源。俄羅斯天氣寒冷,酒精依賴度高,影響生育率。俄羅斯人有擴大領土版圖野心,故不宜強大,否則禍害鄰國,如侵烏戰爭。也不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美國地大物博,人口3.4億,地理優越,海岸線長,東西海岸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洲、氣候適宜,平原面積佔比大,含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美國是世界農業機化的先行者,農業產出大,佔用人力卻很少,是世界農業成功的典範。它沒有加拿大、俄羅斯寒冷,也不像非洲那樣缺水,故有利於農業發展。
1963年,甘迺迪過刺身亡,這是美國國運的轉捩點,是美國衰敗的起點:1、美國從此落入AIPAC之手、以色列之手、猶太復國主義手;當以色列、當猶太復國主義向撒旦主義轉型時,美國作為以色列的殖民地附屬國,也自動跟著撒旦主義議會,導緻美國-以色列化惡棍化,導緻美國政府不化。
世界上但��做醜事、惡事都是遮遮掩掩,而美國人卻公然做醜事、惡事:去年在聯合國安理會四次否決加薩停火議案,一次否決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議案,1948年以來美國共49次否決中東停火議案,摧毀了國際公義的形象。川普上台後,更喪心病狂:封鎖加薩、轟炸也門胡賽、準備入侵伊朗,走十字軍的老路。美國向猶太復國主義轉型,基督教名存實亡。
2.反越戰、胡士托音樂會,將美國社會演變成嬉皮士運動、DEI運動;從此,美國成了自由派社會,去道德化自由派社會,最後的結局是性變態社會。美國的大學校園成了極端左傾的搖籃,源源不斷培養出違反常理、違反人性、違反人倫的畢業生,送向社會、禍及其它西方國國。
2025年4月21日,突發: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麥克·赫卡比承認以色列正在利用飢餓作為武器,他為此辯護。 他不但沒有向飢餓的平民提供援助,反而聳聳肩,將責任歸咎於受害者。這不是外交。這是共謀。
美國基本上成了吸毒運動國家、性變態運動國家,這兩個運動,加上WTO,將美國製造業送上斷頭台,只剩下軍工業一支獨秀。民主、共和兩黨惡鬥,也成世界政壇醜劇奇觀。美國有750個軍事基地,中情局聯手摩薩德,包辦了全世界95%的政變、暗殺、挑起教派衝突、發動顏色革命的勾當。美國已完全拋棄了立國精神、國際法、道德公義,將逐步失去世界第一強國地位所需的道德基礎。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沉積深厚、河流廣布、海岸線長、人口眾多、刻苦耐勞、讀書好、聰明、手巧心靈、教育普及。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遠東聰明民族,互動便利,有利互補,已成遠東經濟圈,與北美、歐盟、東盟,為世界四大經濟中心。中國已完成技術、經驗、資本的原始累積階段,正向技術、資本輸出轉型。中國正成為世界創新科技的火車頭,中國人拼勁十足,智慧十足,韌性十足,已成世界經濟動力的引擎。
但凡各國、各民族都有興衰期,德國人、日本人這麼強能力的民族,都出現頽勢,已過了拋物線的頂點。但中國人的興衰期不同,週期長得多,興盛期會很長,甚至永遠。因為排在第二的候補國難以頂替、難以超越中國。以色列幫了大忙,將自身的撒旦病毒感染了美國,讓美國倒下,世界唯一的對手倒下。
任何外在因素都將無法阻礙中國的前進步伐,唯一的阻礙來自內部、自身。中國難以跨越民主憲政這一關,也許永遠無法闖過這一關。中國是權謀民族,這是無法改變的民族性、民族基因;民主憲政過程,正好給了它一個發揮的舞台。你看台灣民主了幾十年,仍是“混帳式民主”,香港泛民則是“玩票式民主”。但民主憲政又是世界潮流、大勢所趨。這如何是好?無論如何,中國將取代美國成世界第一強國,將是木扳上釘釘的事實! (加拿大司馬田2025.4. 谷歌翻譯facebook:Markss Tang 推特:ansontao)
0 notes
peterchiublack · 2 months ago
Text
Tumblr media
美國內憂外麻煩 2025.03.01
轉沈雲驄臉書 不能好好說話,和平能有幾天
昨晚阿澤吵架時說了一件事:普丁2014就打過他,簽了停火協議之後,普丁還繼續打,所以要川哥別相信普丁。川哥回答說,不知道你們當時發生什麼事,就算普丁毀過約,反正對象不是我,是之前那些總統。
2014年發生了什麼事? 跟這場俄烏戰爭有什麼關係? 現場記者大半是知道的,但他們的讀者很可能所知不多。三年來,他們都說是充滿野心的普丁,妄想覬覦烏克蘭領土而發動這場戰爭,要為這場危機負起全部責任。三年來,他們一路追捧阿澤、搞認知戰,一會兒說俄羅斯崩了普丁跑了,一會說阿澤如何英勇奮戰勝利在望,就是無視戰場上烏軍節節敗退的事實,更不願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不同的論點:到底是誰挑起這場危機?
最有代表性的論述,當屬知名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早在戰爭剛爆發,他就在《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專論,標題直截了當:The West is Princip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Ukrainian Crisis,大白話,烏克蘭陷入危機,西方國家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大家所熟悉的西方媒體觀點,也就是俄羅斯要負責,Mearsheimer說,是「錯誤的」說法。因為事實上,烏克蘭危機不是從三年前普丁出兵開始,也不是阿澤說的2014,而是要往前推到 2008年起算。
那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小布希的慫恿下,於Bucharest 高峰會的宣言中宣布,烏克蘭和喬治亞「將成為會員」,儘管當時德國的梅克爾反對,法國的薩克齊反對,小布希依然硬踩俄羅斯紅線,直接開啟烏克蘭危機。接著在美國策反之下,親俄羅斯的烏克蘭總統Yanukovych被推翻,把阿澤風光捧上台,普丁也在2014年2月反擊,拿下Crimea,Donbas也爆發內戰。
但這並沒有阻止接下來拜登上台後,繼續和阿澤聯手的加碼進逼。2021年7月,烏克蘭與美軍等32國在黑海高調共同軍演,一艘英國巡防艦在這場名為Operation Sea Breeze的軍事演習中,故意進入俄羅斯海��,差點讓俄羅斯開火。接下來幾年,拜登不斷主動拉著阿澤曬恩愛,還簽下 US-Ukraine Charter on Strategic Partnership,白紙黑字強調「拜登與澤倫斯基總統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重提2008年Bucharest 高峰會的承諾。
俄羅斯至此仍忍住怒氣,開始把大軍往俄烏邊境移動,算是提出了警告。但拜登依然我行我素,不甩普丁。幾個月後,俄羅斯外長直接要求北約承諾,烏克蘭不會成為北約成員,美國照樣一副老大姿態,國務卿布林肯還狠狠拋下一句:「There is no change. There will be no change.」一個月後,普丁出兵。
這篇文章我放在留言。不用想也知道,Mearsheimer這種說法,被西方媒體狂罵,我身邊也有朋友說,梅老先生簡直胡扯,普丁先動手打人、發起戰爭,當然不對啊,就算拜登跟阿澤刺激你,也不可以動手啊。
但注意,說西方要負責,並不等於認同普丁出兵沒錯,而是Mearsheimer認為,這場戰爭並非俄羅斯主動意圖併吞烏克蘭版圖而起,乃是回應北約一再的擴張與挑釁而被動發難。
是北約自己變了,Mearsheimer說。2008年以前,北約僅管版圖擴大,但目標是把整個歐洲「打造為一個更大的和平區域」(turning all of Europe into a giant zone of peace),不是什麼「防堵危險的俄羅斯」(containing a dangerous Russia)。「在此之前,也很少歐洲領袖視俄羅斯為軍事上的威脅。」Mearsheimer在文章中提到,包括美國自己也承認,即便俄羅斯2014年拿下Crimea 也不是什麼長期預謀,比較像是被刺激下的回應行動。
話說回來,前面講的這段北約的擴張和美國的挑釁,實在不是什麼秘密,在外交圈只能算是常識,YT上可以看到無數影片說明,但三年來卻始終被媒體冷處理。包括刊登Mearsheimer這篇文章的《經濟學人》,登歸登,照樣在新聞上追捧阿澤,直到今天,都把烏克蘭危機推給普丁的侵略野心,而不再提起北約的擴張與挑釁。就像昨晚在白宮,阿澤也只選擇性的說普丁2014年打他,卻完全不提自己做了什麼事、人家為什麼打。
當然啦,川哥一路狂臭阿澤,也未必跟這段歷史有關,他自己昨晚吵架時都說了,搞不清楚你們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有人說,他跟范斯這樣對待阿澤,只是想報仇,讓拜登歐巴馬與深層政府難看,順便從從烏克蘭狠狠剮一筆。同時警告其他國際領袖,不要這麼白目的像阿澤那樣跑去跟川哥的政敵站一起。總之,按照今天西方媒體的評論,川哥就是個傲慢胡搞貪婪的惡霸,這個惡霸正在助長普丁侵略野心,讓歐洲陷入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最大的危機。但一個多月來,似乎媒體愈罵,川普民調愈高,這要怎麼解釋?(很想看看最新民調)
倒是有人發現,昨晚記者會上有俄羅斯記者在場,幾家美國主要媒體卻被擋在門外,所以我看到川哥又被主流媒體臭了一輪。但回顧事件發展,這些媒體在國際衝突和政治光譜上,三年來難道沒有在報導上集體傾斜,甚至為其中一方搖旗吶喊? 能怪川哥跟阿澤沒法好好說話嗎?已經左三年,如果又三年,這世界和平有幾天?#沈雲驄說財經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