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外跌落下来的时候,便似一叶孤舟,风雨飘摇,在红尘无尽的暗夜中,不知哪里是家。幸而一路有歌,一路相伴,像夜空的星辰,照引我前行的路,尽管微弱,却使我不至偏离太多的方向······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Link
找寻了半个世纪的歌
——《流水》(又名《清流》)
“门前一道清流,夹岸两行垂柳,风景年年依旧,只有那流水,永远一去不回头,流水啊,请你莫把光阴带走。”
这是童年的回忆中,一首母亲唱给我听的最优美的歌,它一直被珍藏在记忆的深处,像陈年的老酒,每每开启时,便日久弥香。
当我重新编写这本《夜路长歌》文集时,她依然像孩提时代相依相随的伙伴,亦如这股清流的源头,毫无别念的成为我的首选。因为,对她的念想,于我心中,久久盘旋,近半个世纪,从未与人分享。当一日忽然想去找寻她的来处时,母亲早已离我而去,我无法问及这首歌来自何方,出自谁人之手。我凭着记忆将诗一样的歌词写下来,凭着母亲的声音,将流水一样的歌谱记录在纸上。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歌者,我的记忆中的这首歌和后来找到歌谱的标准旋律有了好几处差别,我的歌谱也不懂得填什么调,可它丝毫不影响我沉醉于对她的歌唱。我独自一遍一遍的清唱,一遍一遍徘徊于诗一样的音画里,唱出童年的我,唱出母亲的模样。唱的尽情,唱的忘我,婉转之处任意拖长了音调,如童年任性的小溪,恣意流淌。
起先,我一直以为,这首如此清新质朴的歌,音调如此婉转,含义如此单纯,一定出自台湾的音乐人,可是她为何没有像其他台湾民谣或港台流行金曲,那样流传开来呢?除了母亲之外,我就再没有听过另一个人唱过她。甚至我也无从知晓这到底是一首完整的歌,还是只是一段开头,是否后面还有没有唱完的尾声?她是那样娇小而灵动,正如村边的小溪流,天然流淌,毫无雕饰,只是她不忍心让最美好的时光白白流走,那样善良那样天真的发出一声请求:流水啊,请你莫把光阴带走。这是谁家的孩子,还在溪边玩耍,天晚了,还久久不愿离去;是谁又无端的起了些许的愁绪,叹一声:风景年年依旧,只有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长久以来,我都不得而知。一直想找到这股《清流》本来的模样,找到当年唱她的歌者。
当有了网络可以满世界搜寻歌曲的时候,我几次试图寻找她,破解她的身世,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可每次搜遍百度,网上总只是寥寥���语,不尽其详。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首歌曾经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校园中,广为传唱,给不少文艺少年留下过美好的回忆。而母亲,就出生在那个时代,或许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就早已将这首当年的流行歌曲,收藏了。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我来到海外,于近期在谷歌上的再次搜寻中,渐渐清晰起来。
原来,这首歌,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陆作曲家贺禄汀的作品。就是那位成就《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甚至于《国歌》的大作曲家。然而,当我看到这首歌的歌谱时,我震惊的发现,它居然还有一个与歌曲风格完全不一致的第二段歌词,让人浑身不适,不堪目睹。如果不是为了把这个悲情的故事还原出真相,我绝不愿将这影响艺术视听的第二段呈现出来,它这样写到:
“光阴实在难留,祖国也向前飞走,为了那幸福的明天,全国人民工作学习不落后,小朋友请你爱惜少年的时候。”
就像将一个美丽的小女孩被强行和一张生硬而作态的政治脸贴在了一起,令人心中堵塞。却又不敢作呕,因为它的作者居然是我们儿时无比敬仰的大艺术家。
我立即意识到,这其中一定藏着一段令人心酸、令人不堪的隐情。无怪乎,几十年的沉寂,竟毫无踪影。
如果你是从那个恣意糟蹋文化、糟蹋艺术的红色年代走过来的人,你一定不会陌生,像这样将政治口号强塞进优美的民歌曲调中,以达到灌输宣传伟光正目的的做法,在荒唐的年代不足为奇。
又一个被无情风云扭曲、摧残的艺术灵魂。我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歌词和一个曾经作出《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的柔情似水的曲作者联系在一起。或许,在当年高昂的宣传造势中,一代知识分子真以为从此可以过上扬眉吐气的生活,真的愿意为祖国大干一场。于是,被利用着当起御用文人而不知后果?抑或是当时的延安整风运动已经让他看到文艺人士不得不紧紧跟随枪杆子顶着的政权,否则有性命之忧而不得不自发改造自己的思想?又或者,我更愿意相信,他为了他喜爱的这首歌能够保留下来,而不得不出此下策,将它用政治裹布续貂上讨好的标签?总之,他一定遭遇了非常的苦闷与无奈,一定有巨大的难言之隐。
我立即去维基百科翻找,输入贺禄汀,果然,一段和众多文革时期被迫害的艺术家们一样,无一被幸免的悲情故事,展现出来。
1966年6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上海市长曹荻秋在动员报告中点名指控8名艺术家、作家、编辑、和教授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贺绿汀是其中之一。贺绿汀也在全国性报纸上受到点名批判攻击。教育界和艺术界都是文革规划好的重点打击对象,贺绿汀身为音乐家以及大学校长,身兼二罪,在劫难逃。红卫兵运动兴起以后,贺绿汀进而遭到肉体攻击和折磨。9月16日,贺绿汀及妻子姜瑞芝被该校红卫兵绑架到学校。贺绿汀被一块黑布蒙住头,被皮带抽打,直打得身上的衣服稀烂,与血水混合在一起。姜瑞芝也被逼在墙角打得满身是伤。这一群人打过以后,另一群人围上来,将他们分别绑架,又整整折磨一夜。他们的家被抄,家里的东西都被砸碎[2]。――文革中,只有三百多人的上海音乐学院发生了十七起所谓“非正常死亡”。这些死亡就发生在这样的暴力虐待的基础上。
同时,网站上一篇名为“艺术歌曲不应为跟上形势而加贴-——谈贺绿汀《流水》”的网文赫然呈现,他写到:
艺术歌曲《流水》(也有称为《清流》的)是贺绿汀 “触景自勉”的小品,“词中有画,画中有歌”,向来同黄自的《踏雪寻梅》一起,一“老”一“少”(指歌中的主角)为高品位文艺晚会上的保留节目。我最早听到它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早期,那年我休学在家,是我妹妹从学校回来唱给我听的,让我一下子迷上了。几年后我去外地上中学,每次寒假,暑假结束离家返校,走在家乡山路上时,回望荻港深处,杨柳夹岸的老屋,心中就涌出《流水》的旋律:
上大学后,一些晚会上还能听到它,思想改造运动后,就没注意它是不是还被演唱, 只是大跃进后期的一天,在《解放日报》(上海)��看到过一篇评论《流水》的文章。记忆中它是这样写的:”《流水》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但也许作者觉得流水的旋律优美,还不愿放弃,于是填上了想同新社会挂钩的歌词,更觉不伦不类,…。关键是作者思想没彻底改造过来”。
……
这简直是《少先队报》的社论,把它同原来歌词并列,难怪被讥讽为不伦不类,贺绿汀真干得吃力不讨好。不过他也许是被政治运动吓怕了,才出此怪
招以争取主动。但如果他认为原来的歌词有所谓的”小资”味道,重新创作一首新歌就是了,何苦这样自我折磨。一副窈佻多姿身材的小家碧玉,天生柳腰纤肢,走起路来难免迎风摆荷,只是被指摘为”小资”后,家里人就将她套上列宁装,戴上红星八角帽,更要她见人便柳眉倒竖,显示无产阶级相,如此不仅这位小家碧玉难受,人家看着也浑身鸡皮疙瘩,”象个什么东西”! 《流水》一曲被贴上这样的新歌词所呈现的就是这种”不伦不类”。艺术歌曲是心灵的呼喊,贵乎一个真字。若为跟上形势,不断贴这添那,即使贴成无产阶级化了,却失去了要命的一个”真”字。
至此,我为这位艺术家的命运而感到深深的悲凉,我想见着当年的他,经历了何等的屈辱与哀伤。我不能说什么,我甚而想恸哭一场。看着一张作曲家的旧照,历经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身体坐于钢琴前,一副黑边近视眼镜,头上一缕白发往上扬起,普通的土布棉袄配上脖颈上艺术家标志的针织围巾,脸上露出老人仍旧朴实的笑意,让我感受到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风烛残年,感受到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依旧不变的文人气息,感受到那个政治灾害年代超越不了的悲怆情怀。
忽然想起,母亲为我歌唱的时候,已是70年代了,她为何也只唱了原版的《流水》,而绝无有过第二段呢?我再次翻找,居然找到了台湾歌人张艾嘉演唱过的《流水》,当然也是原版,又有儿歌金曲,依然只有一段。原来,清纯的《流水》,曾经被无情的政治风云泼污,在大陆禁唱了几十年,而这歌声一直萦绕在当年迁往台湾的民国那些歌者心中啊。所以她被收藏在张艾嘉《童年》的专辑里,和那首著名的��湾童谣《童年》连在一起,大约就是母亲那一带人在台湾的怀旧吧。也许,这股《清流》被带到台湾,延续的民国风中,她就一直没有断流。而母亲的歌声,就是从那个民国时期径直穿越过来的,当年,她的三位叔叔迁往台湾的时候,正是她和小姨一起在机场送行。难怪啊,在母亲身上我总能找到民国的影子,而少有干戈挥舞的血色记忆。她是安静的,她总是那样静静的唱,细声的唱着,轻柔的旋律,从无昂扬的聒噪。
再次的网上翻找中,发现了近年国内音乐界也陆续开始演唱演奏了不同形式的《流水》,清新悦耳的女声合唱,唱功十足的男声独唱,情感丰厚的交响乐曲。忽如一夜春风来,真正出自纯善人性的作品,它的生命力一定会经久不衰,哪怕历史的风浪曾经打翻它,玷污它,总有一天,它会重新复活。而当生命再度还原本来的时候,《流水》依然是那样清纯可人,《清流》的歌声重又流淌在那些热爱纯真、不甘屈辱的灵魂深处,涤荡着曾经的污秽,抚慰着历史的伤痕。
我感谢这位老人,感谢他为母亲和我留下了一首陪伴我们度过美好时光的歌,更感念他不惜牺牲名节,不惜忍受灵魂的煎熬,保全了这股清纯的《流水》,不至让她绝唱,不至让她断流。
《流水》于我心中,永远清澈。
2019.6.26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