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支持動物收容所的愛心行動,一起溫暖流浪小生命
上週五,我參與了科大主辦的Comfort Paws治療犬計劃,深切感受到動物陪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哈佛健康出版指出,與動物互動會改善心血管健康。狗與人之間的獨特聯繫讓我反思:如果狗可以陪伴我們,為何我們不能陪伴流浪動物,贈予牠們溫暖呢?

圖1: 毛孩療癒心靈,科大新聞
我在聚會提到這事時,一位朋友分享了她在七星崗芳婆婆毛孩之家做義工的經歷,嘆道芳婆婆去世後流浪動物的數量卻與日俱增,急需援助。得知後,我主動參加朋友發起的義工清潔項目,讓更多人關心流浪動物,讓愛與希望蔓延。
活動理念與意義
我與朋友和負責人D匯合,步行15分鐘抵達收容所。D解釋,芳婆婆擔心體弱的小動物在外無法生存,因此義工們以“盡人事,聽天命”的精神,悉心照顧牠們的需求,保障牠們在安全環境中生活。這些行動展現對動物的愛心,旨在激勵更多人支持流浪動物。
影片截圖1:前往座落小村裡的收容所
餵藥與糧食
到達後,D協助我根據病例準備藥物。看到牠們等待食物,心中充滿柔情。然而,餵藥的過程讓我體會到義工工作的艱辛——每隻動物需按時服藥,但有些會將藥含在嘴裡,待人離開便吐出來。D告訴我,這時必須輕拍肚子,促使牠們吞藥。這些義工們用盡千方百計保障毛孩的健康,令人敬佩。
科技的進步似乎未能有效減輕義工的負擔。雖然市面上動物管理的科技產品眾多,但實操的侷限卻突顯人力的細心之重要性。在餵藥的過程中,除了滿足動物的健康需求,更是在用心守護牠們,讓其感受到人類的關懷。
影片2截圖:示範正確的餵藥程序
圖2:把藥物藏在零食中,哄騙毛孩吃藥
流浪動物的故事
在收容所中,每隻動物都有獨特的故事。有一隻經常生病的貓咪細細粒,因頻繁進出醫院而無法被領養。另一隻性格兇猛的狗成龍對著我狂吠,讓我心有餘悸。牠多次更換領養人,始終無法適應,這讓我感受到牠的孤獨與無奈。
雖然這些動物不適合被領養,但牠們也有在乾淨環境中生活的權利。除了可領養的動物,你也可去收容所,與這些毛孩互動,哪怕一瞬間,都能讓流浪動物感受到被重視的幸福。每隻流浪動物的故事背後,都隱藏著渴望被愛與接納的心聲,而我們的關懷正是牠們重獲希望的力量來源。


圖3,4: 細細粒及成龍的設計對白
收容所清潔
剛放下擦拭狗狗糞便的拖把,D便提醒我要拿對貓咪專屬毛巾,不能搞混狗和貓的設備,否則會交叉傳播疾病。清理貓舍時,我注意到許多貓咪擠在一起,伴隨著求偶的叫聲,讓我深思: 除了社區的努力,還有誰能出一分力呢?


影片3截圖:擦拭狗狗糞便 影片4截圖:鏟貓砂
政府應加派人手,在流浪動物聚集地區進行強制絕育,並利用追蹤科技減少棄養。希臘的Zero Stray Pawject透過微晶片和絕育計劃,顯著降低了流浪狗的數量,這能為香港提供借鑒。
圖5: 希臘零流浪動物項目以預防為本的運營框架
只有大家攜手合作,才能為流浪動物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清潔工作不僅是保持環境衛生,更是對流浪動物生命的尊重,讓牠們在舒適的空間中生活,感受到被呵護的溫暖。
流浪動物的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那些無法被領養的,同樣需要尊嚴和關愛。如果你不想讓毛孩留下孤獨的淚水,不妨考慮在週末前往動物收容所幫忙清潔、餵食,陪伴牠們。讓我們共創更動物友善的社會氛圍,讓每個生命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Gif:狗狗跟我玩耍的興奮模樣
以下是相關的收容所資訊: 收容所名稱:錦田七星崗芳婆婆毛孩之家 地址:錦田錦泰路 聯繫方式:臉書/ Instagram 錦田七星崗芳婆婆毛孩之家 開放時間:週末9-6 -------------------------------------------------- 延伸觀看: 住在狗場照顧無休餘生奉獻給遺棄動物的她們為甚麼笑得暢快(2024) DocWhyWhy
youtube
參考:
毛孩療癒心靈 (2021), 科大新聞, 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student-development-and-bonding/de-stress-furry-friends
養寵物的真心好處 (2022), 哈佛健康出版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heart-health/the-heartfelt-benefits-of-pet-ownership
零流浪動物項目, 希臘非牟利機構 http://www.zerostraypawject.org/the-pawject-1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新媒體時代的戰爭:一場席捲而來的信息革命
20世紀初,無線電的興起開啟了一次重要的「信息革命」,降低了社群獲取信息和表達意見的門檻。 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曾言:「信息的自由流通是一場現代的啟蒙運動。」印證此話的正是馬丁·路德金,他利用無線電廣播其思想,為新媒體時代的戰爭掀起序幕。
信息逐漸武器化:新媒體等於現實戰場?
美國最近通過(雅虎,2024)的「反制中華人���共和國惡意影響基金」(Countering the PRC Malign Influence Fund),撥款16億美元支持外媒進行反華信息傳播,這筆款項幾乎與《紐約時報》2023年約20億美元 (紐約時報2023年年報)的運營支出 相約,顯示出削弱中國勢力的決心。煽動仇恨的網絡信息,其殺傷力可不亞於傳統武器;若政府將媒體科技納入國防預算,捍衛國家安全也無可厚非。
在俄烏戰爭中,年輕人透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積極發布戰鬥進展。同時,新媒體已成為現實戰場的延伸。恐怖組織如伊斯蘭國(ISIS)利用社交媒體發布恐襲影像,傳播極端思想。科技進步更降低打仗的成本,資訊戰就像響起一場沒有槍聲的戰爭。
今天的戰爭不僅需要軍火部署,更需要利用算法來提升勝算。年輕人作為信息的主要傳播者,他們的反應將深刻影響未來的政治面貌。你準備好參與這場「信息革命」了嗎?
減少誤導性信息:國際對策
網傳的「伊朗攻擊以色列」影片實為遊戲《武裝行動 3》的畫面(G. Stanescu,2023),青少年缺乏批判性思維,容易成為誤信的受害者。史丹福大學的研究顯示,超過八成中學生無法辨別新聞真偽 (史丹佛大學研究中心,2016)。若不及時抵制,假消息將加劇社會分裂。
在俄烏戰爭中,俄烏雙方利用假消息達成戰略目標。其次,在美國大選期間,媒體上充斥著誤導性信息,影響選民判斷。再者,在許多社會運動中,大數據使得極端言論更易於擴散。綜合這些案例,新媒體在促進政治參與帶來嚴重的反效果,加劇了信息的混亂與操控。
面對假消息的泛濫,傳播媒介的平台應如何捍衛真相?Meta、Twitter等平台標註俄方媒體內容(Aguerri, J.C.,2024),控制信息。在假消息橫行的時代,各國媒體必須透過人機合作反覆核實內容,再讓第三方平台審查,以防錯誤的戰略決策。
新媒體互動性能改變戰爭走勢嗎?
youtube
在一次大戰中,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限制了民眾的戰爭參與。例如,1916年發行的紀錄片 《索姆河戰役》 (Battle of the Somme) 吸引了2000萬觀眾(衛報,2022),但信息散播延遲,觀眾無法即時反應,影響戰爭動態。
相比之下,俄烏戰爭的社交媒體迅速傳播使公眾反應更加敏捷,讓大家能隨時參與討論。有些用戶甚至在線遊說政治家、捐款,為難民提供住所,這些行為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實質影響。
有人認為媒體不足以改變戰爭的走向,但俄烏戰爭的線上抗議和線下支持行動促使西方國家調整外交政策,恰好證明媒體在塑造公共輿論和影響政府決策方面的潛力。
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重塑了戰場。從無線電到社交媒體,「信息革命」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但也帶來了誤導性信息的挑戰。未來的戰爭將在數碼與現實的互動中受到新媒體的深刻影響,你願意與我們攜手合作,共尋和平之路嗎?歡迎分享你的想法,讓我們共同討論!
中文字數: 1045 | 中文標點符號數: 111
-------------------------------------------------------------------------
參考資料 1. Yahoo(2024)美眾議院通過「反中法案」 將砸512億從網路輿論對抗中國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E7%9C%BE%E8%AD%B0%E9%99%A2%E9%80%9A%E9%81%8E-%E5%8F%8D%E4%B8%AD%E6%B3%95%E6%A1%88-%E5%B0%87%E7%A0%B8512%E5%84%84%E5%BE%9E%E7%B6%B2%E8%B7%AF%E8%BC%BF%E8%AB%96%E5%B0%8D%E6%8A%97%E4%B8%AD%E5%9C%8B-021454903.html
2. 紐約時報網站(2023)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 https://nytco-assets.nytimes.com/2024/02/NYT-Press-Release-Q4-2023-Final-gYtpe4NB.pdf
3. Georgiana STĂNESCU (2023). 信息戰爭:以色列衝突中的虛假新聞分析. 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評論, 10(2), 307-310. https://sserr.ro/wp-content/uploads/2023/12/sserr-10-2-307-310.pdf
4. Stanford History Group (2016), EVALUATING INFORMATION: THE CORNERSTONE OF CIVIC ONLINE REASONING https://stacks.stanford.edu/file/druid:fv751yt5934/SHEG%20Evaluating%20Information%20Online.pdf
5. Aguerri, J.C., Santisteban, M. & Miró-Llinares, F. (2024) The fight against disinform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Russia state-affiliated media” on Twitter, Crime Science Journal 13, Article 17. https://crimescienc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3-024-00215-9#rightslink
6. The Guardian (2022) The big idea: can social media change the course of war?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2/apr/25/the-big-idea-can-social-media-change-the-course-of-war
0 notes
Text

科大巴士站的邂逅
「你是羽毛球隊的成員嗎?」女孩剛在坑口站下車,看到男孩背包裡露出的球拍,心中一陣激動。
經過一天的訓練,她感到疲憊不堪,内心充斥著孤獨,等待巴士的時光似乎變得漫長而無趣。最近,她在學業上遭遇了挫折,感到無比失落;朋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疏遠,曾經的歡聲笑語如今只剩冷淡。這還未算糟糕,難道身後那對情侶的打情駡俏不是在暗嘲她一段又一段無疾而終感情經歷嗎?
這時,一輛巴士緩緩駛來,她跟著眼前的男孩上了車。臉頰通紅的她禁不住內心的暗湧,這段旅程會是怎麼樣的呢?
心跳撲通撲通的她猶豫是否該開始跟男孩展開對話。她抬頭望向外面的風景,看到那些隨風搖曳的植物,彷彿在對她低語:「別害怕,誰沒有經歷過風雨呢?正是這些磨難讓你更加堅韌,只有勇敢地紮根,才能擁抱陽光。」
此番話宛如當頭棒喝,陷入沉思的她深諳,失敗並不可怕,真正令人畏懼的是遺憾。於是,她徐徐地走向男孩,鼓足幹勁地解釋自己是隔壁網球隊的成員,問他改天是否能教她打羽毛球。那燦爛的笑容是滿滿的活力與朝氣。
最終,男孩微微一笑,目光溫暖,輕聲回答:「沒問題,後天校隊訓練完畢一起坐車回家,好嗎?」
#懵懂青春 #青澀歲月 #心靈探索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