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 孩提时代的我
抱着小狗,孤身一人
迷了路,偏又下起了大雨
远处挥手的是谁呢
无论再怎么彼此需求
生命都是有限的
请给我一个拥抱,比天空更宽阔的拥抱
向我表达你的爱,比大海更深沉的爱慕 」
0 notes
Text
最近总会有“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怎么了”的疑问,也许只是自己接受不了这个物种本来就疯狂的事实。
怎么到处都是失序、崩溃、坍塌,当那些本来只该在电影文本里出现的东西一一成为现实,又会是多绝望。
0 notes
Text
我在故乡没有家,那栋老宅被出卖给不知道从何方而来的人。
变成了流浪儿,切断了最后的牵挂。
我能想到自己会死在落雪日的夜晚。
0 notes
Text
我跑过的那条一街的建筑都旧了,驮着艳阳一分一秒地走。那是没有花、没有叶也少了人的夏天,把看见的、忘掉的一股脑抛进了河里,开始于每个清晨的昏昏欲睡。
他们说的童年好远,藏在了一道道栅栏石墙背后,那里还有我的父亲和他的白骨。
0 notes
Text
「 刷片日历 」
《四月三周两天》 4 Months 3 Weeks 2 Days ,2007 。Dir. 克里斯蒂安·蒙吉 。
0 notes
Text
「 5·21 生日快乐 」
There was a time , I was so lonely . Remember the time , It was a Friday . You made me feel fine , We did it my way .
0 notes
Text
「 Alain Delon 」
Palme d’or d’Honneur du 72e Festival de Cannes
0 notes
Text
「 凛冬已逝 」
I pledge my life and honor to the Night's Watch,for this night,and all the nights to come .
0 notes
Text
在 BBC 纪录片 《我们的星球》 里,整个切尔诺贝利禁区已经长满了葱葱的次生林,荒野动物在人类退守之后重新回到曾经属于它们的城市。只有那些极具苏联风貌的建筑还在低声呜呜哀吟:这里经历过世界末日。
一如 《切尔诺贝利》 的海报,事前事后迷雾团团层层覆盖不可清晰,散播在呼吸之间的辐射侵扰了数十万人、伤害了一个时代。刻意追求胶片粗糙颗粒质感的画面平淡冷寂地展现着一场爆炸之后的众生相,第一线的工人、焦头烂额的工程师、意图或是遮盖或是揭露的政治家。在去除刻奇元素发展缓慢的叙事承载着一个社会在灾难上投射的所有。
阿列克谢耶维齐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记录的或许是最真实的土地与人群,愤怒、悲痛、畏惧、绝望交织缠绕。切尔诺贝利亦没有新闻,有的只是远离人类之后的自然,那里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到过去。
0 notes
Text
我梦见了自己的死亡,垂垂老矣、病痛缠身,和自己预想的一切格格不入。
昨天,和母亲聊天谈及以后,我说:我不想拥有长寿,不能接受自己慢慢变老。但在这场梦之后的意识空白里,我突然开始无比害怕离去,因为一旦离开过往所有的人生记忆都会消失,也许我想多爱某个人、某些人久一点。
前几天,外婆来怀化检查,种种数据在提醒她和我们,像连轴转了几十年机器的身体损伤不已,她已经在走最后一段路。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她不属于这座城市,但现在的她又是否还属于那个村子、那片稻田、那座宅子?时间在等待把她带走。
但看着外婆,我似乎找到了变老的理由。一直记得,母亲拉着外婆手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晚风里散步。
就像黑泽明的 《梦》 ,一个一个荒诞、绚丽、幻灭。这个世界也是这样。
我们在往前走,一哭一笑都是生活。
0 notes
Text
2019,《为所应为》 「 Do the Right Thing 」 上映三十周年,CC 将在七月发布 4K 修复版本。它被认为是讨论黑人生存��系相关电影的顶峰作品,在当年的奥斯卡却败北给同题材电影 《为黛西小姐开车》 。两者代表着美国电影知识分子对于黑白关系的不同思考方向,迎合传统叙事的“岁月静好”、倡导如实呈现黑人生活片段的“纯黑人电影”。
斯派克·李作为最富盛名的黑人导演直到今日仍在不断阐述着他思考中的美国黑人处境,与好莱坞主流格格不入,却似乎又与黑权运动有所差别。
今年奥斯卡,派克·李(《黑色党徒》)又一次输给了一部同题材且有炒剩饭嫌疑的电影(《绿皮书》)。影史上的瞬间有趣地再现,也会让我们发现奥斯卡兜兜转转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改变与进步。
正确价值观强压下的好莱坞似乎对黑人越来越友好,但黑人电影的发展没有任何改观,《为所应为》 的被排除也是美国黑人永远在“同胞”“外族”身份间不断游离的象征。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