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angowu
immangowu
Untitled
3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immangowu · 11 years ago
Quote
nobody here :(
0 notes
immangowu · 11 years ago
Text
至少我,需要日本精神
越来越喜欢日本了。不知不觉,自己身上都开始有了“日本”的影子。当然,这种喜欢是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的原因当然是日本本身,我喜欢日本的精神。我喜欢日本的禅,茶,建筑,设计,muji,优衣库,食物,文字还有一些人(大前研一、原研哉)。这些虽不是同一领域的,但总不离一个词“认真”。你可能会说日本的东西都很精致,可精致并不只是精致而已,精致是象,而质是日本的“认真”。如同大前研一所说的“专业主义”一样,日本的产品表现出来一种把东西做到极致的普世价值。日本人总是把事情做到底,做到不能再做为止。就像MUJI里的各种盒子,虽然简单,但你会觉得他们已经把这个物件设计得不能再设计了,再多和再少都是错,而你手中的它就是完美。我觉得MUJI的成功之处是MUJI的精神。我不觉得它不是在卖产品,它是在吸引MUJI有同一种价值观和生活品位的人。它的店就是体验店,它店里的一切都会让你告诉自己:“我要的就是这种生活”。它从不也不需要像其他公司那样为顾客的需求生产产品,MUJI有一种独特的模式——凡是来者必符合我之精神,符合我之精神者必喜爱我之产品。显然,他们的顾客冲着一种价值观来而非产品,所以他们也只需要冲着此价值观设计即可,而不必为外物和世界的变动而动。而事实上,MUJI的产品确是如此每季每年始终如一。
同样是精致,日本的东西不比欧洲那股优雅丰富繁重,但日本的产品却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意。他们的气质不一样,欧洲的意象是匠气,日本给我的意象是讲究。
日本的一切都很简单,而简单也并非只是简单而已,私以为日本的简单更是一种对本源的崇尚和敬畏。他们一直沿用古代的字体,他们行文的排版也是按照古制的竖排,每每看到日本的文字和书籍,总有一种感动和敬畏。因为我身上最欠缺的,就是这种认真、讲究和敬畏。
我的成长环境是在一个非常务实的家庭。父母的小生意也是白手起家,妈妈是能干的事业女性,爸爸更是“结果导向”和“高效”的忠实信奉者。他们对我的教育,对于过程的考察比较少,他们更关心效率、能力和成果。正如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和时下很流行的KPI。因此,我的思维模式自然也更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沉下来着手一步一步做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我可以有很好的创造力,也很快就抓住整个事情的脉络和重点。但我却未曾从头到尾亲自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做完做好。这也导致我比较浮躁。我会错把“���出解决方案”和“解决事情”划上等号。我会有“我已经想到了,那还用去做吗,麻烦死了,交给别人吧,反正我已经有办法了,想出来才是至关重要的”类似这样的想法。现在才知道,实践了是完全不一样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的一念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和细节都想全,有的事情和问题是超出你的想象范围的。现在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为时还不晚。所以我觉得日本的精神真是很可贵,是我的指引。
现在回头想想,我以前是过着怎样一种粗糙的生活啊。床能睡就好,平时在家吃东西可以大手大脚反正都是自己人,报告有实质内容能看就好(而不在乎装饰),皮鞋反正是穿在脚上的物品不必要一直爱护,桌面不必一直收拾反正一直都会乱,家里不必收拾等有客人来再调整摆设,平时不需要穿裙子到重要的场合再穿。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影响,那又有什么关系?所以那时,我生活在一堆混乱当中却还认为这是”高效人士的理性权衡的选择“。
现在看来真是狭隘的想法啊。床虽然能睡,但是你的睡眠质量,房间的环境对人体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混乱的环境会让人暴躁和没有思绪。食物其实并不是吃和补充营养那么简单,食物其实还可以用来品味。慢慢吃才可以仔细发现食物的美味,可以提升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且减缓进食的速度还可以让你食欲减少有益保持身材。报告虽然有实质内容,但是设计和排版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位和专业素养。皮鞋就是平时不爱护才会寿命很短要经常换的。桌面一直不收拾让自己看着很烦导致心情很糟糕静不下来。家里不必收拾等客人来再收拾其实是对自己的残忍,为什么不把最好的留给自己?为什么要虐待自己?虽然别人会以为你家非常整洁也会对你有好印象,但客人走后又回到原样。残忍地把自己长期处在一种糟糕的环境中。平时怕麻烦一直不穿裙子导致没有优雅走路,小心翼翼的习惯,以至于到了重大场合穿裙子一直要摔倒。
是的,细节和过程不做是可以省掉很多麻烦,而且”看起来“对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其实不是的,很多事情罪魁祸首都是这些小细节。不止我,我只是这个时代的一员。对于类似我的这种人们,我们都需要时刻揣着”日本的精神“。
0 notes
immangowu · 11 years ago
Text
Google们的未来世界
今天吸收的资讯实在是有点多。没有长时间的阅读,量也不大。让我觉得“多”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我有触动的点很多。听了一集东吴相对论《 360期数字人生》和一些网页。
这期讲的是一个BBC微科幻电影——《Black Mirror》,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在丈夫死后由于太过伤心,把网络上跟她丈夫有关的一切数据收集起来输入一个外表与真人无差的机器人身上重生了她丈夫。后来她却崩溃了,因为“他”太机械太完美,让她觉得如此真实又如此虚幻。
以前看总觉得这是科幻片完全没有紧迫感,但10年前谁都没想到手机会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在10年以后,《机械公敌》里那样的场景就会成为现实。想到这里,我看到又一波大变革所带来的洗牌和机会,同时也为这种不知不觉超乎想象无法控制无法触摸无法预见的变化感到惶恐与迷茫。显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结果。我庆幸自己处于这个在未来最具有话语权的行业,但又怕隔行如隔山,选错方向,也许我什么都做不了,即使我处于IT。
梁冬讲到了google glass或将在未来改变汽车产业,再也没有百度语音导航,而是在眼前浮现3D立体的指向标。思维一下被他的话点开,google确实是在下一盘很大很大很大的棋。我突然意识到,glass不是一个普通的产品。
曾经看过一份研究,人对外界的感知和信息的获取80%来自于视觉。也就是说,当你戴上glass的时候,glass就成为你与外界80%的媒介,glass变成人的一部分,变成外界信息与受众的关卡。商品、服务、信息想要更好地被受众接受的话,就必须要与glass适配。就像现在商家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开通了各种微信服务��、公众号一样。google不是在做一个普通的产品,他是在做一个通道。一种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的生意。
我们不再是处在变革中这么简单了,而是,变革已经发生了。面对变革,我们可以做出怎样有利于自己的应对和改变?
我认为,终端行业和顶端行业的人仍是处于有利位置的,特别是引领变革的顶端人。最不利的是中间链条的行业。
什么是终端行业?我指的终端行业有暂时想到三种类型。一种是像养猪、种菜这种原料终端。不管科技再怎么变化,人类始终是要摄取能量来维持身体运转,至今都没有找到能完美替代食物的营养品。这是基本上是一个永恒的原始需求。第二种是像SPA、烹饪等这种机器无法取代服务的人力终端。体验再好的按摩机,也不如有一个人“伺候”的体验好。所有的菜都可以被标准化,但人们喜欢被“服务”,被赠予“温暖笑容”,喜欢被“嘘寒问暖”,而这种体验无法被机器取代。第三种是文艺类不可复制不可再创造的行业。每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同一个世界被不同的眼睛感知出来的产物就不同,这才产生了各种文学作品、绘画、音乐。人类的思想、精神、灵魂、情感,无法被标准化,无法被建模。
顶端行业无可争议就是创造变革的高科技行业和公司。而中间链条里那些并非契合人类原始需求、又可以被取代的行业讲会快速没落。信息化社会我们有各种手段让信息资源更高效配置给市场,媒人这个行当正在快速没落中,越来越多的门店沦为线下体验店,售票员已经被电子感应器取代。也许过几年,手机将完全被可穿戴设备取代,我们可以用舌语下达所有指令,用手在视觉虚拟屏幕上办公。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