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2020/03/07 柯文哲:我來當防疫總指揮應該也不會太差。
2021/05/17 柯文哲:「人太多,疫調沒有意義。」
2021/06/16 柯文哲:「就算沒疫苗,台北市再一個月做得到清零。」
2021/06/21 王必勝接管救北農?柯文哲:我們自己處理、我的方法最快。
2021/06/30 環南市場自治會長:「市場是安全的。」
2021/07/02 環南市場 41人確診。
焦土政策,精準疫調,同心圓...XX,那個嘴砲垃圾...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Recent photo of J42 Echo. We should all be concerned about this.
100 notes
·
View notes
Video
instagram
Humpback visits a whale tour
104K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在修道生涯裏,我發現了注意到自己陰影的重要性, 因為它是修行中,屬於我們自己的未知區(unconsious) 身為佛教內觀(vipassana)禪修教師, 我自然對禪修的價值有甚深的信念。 密集禪修訓練能幫助我們解決虛妄的疏離感, 產生強烈的內觀,並做某些深度性的治療。 不過禪修仍有它的有限性,我不想從理論上 , 而是直接從內心來談自己的體驗 , 有些人經歷傳統心理治療之後,轉而求之於禪修方法。 他們雖然發現心理治療是有效的, 但其有限性促使他們追求精神的修煉。 而我恰好相反,我是從泰國和緬甸道場所提供的訓練中 獲得極大的利益之後,發現兩件值得注意的事。 第一件是: 我生命中絕大部份的難題,即使是深刻的禪修也無法觸及到, 比如孤獨、親密關系、工作、童年的傷痕以及各種的恐懼。 第二件是: 我停留在亞洲期間,遇到過幾十個西方的出家眾 還有很多東方的禪修者,在他們的生命裏, 大部分並沒有受益於禪修 ,這當中,極少有例外的。 很多人具有深度創傷、神經失調、恐懼、憂傷, 而時常用精神修煉來掩蓋或逃避他們有問題部份的自我。 當我回到西方研究臨床心理治療,並開始教打坐時, 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來參加為期三個月的禪修學員當中, 至少有一半的人不會做簡單的“直觀”(bare attention)練習, 因為他們負荷了太多未妥當處理的哀傷、害怕、 創傷以及過去未完成的心事。 我也曾經觀察過最成功的一群禪修者── 包括資深的禪宗和密宗徒眾── 他們都已到達深度的禪定並且對無常和無我有深觀。 即使經歷過很多次密集式的禪修, 他們中大部份的人在生活中仍繼續面臨著 相當大的困難和明顯的執著 ,以及無法處理的意識問題, 像害怕、工作上的挫折、人��關係的傷痕以及心靈的閉塞。 他們不斷地請教如何將佛法實踐在生活裏, 並繼續回來禪修班尋求幫助和治療, 但是靜坐本身強調專注和放下,它往往提供了一個隱藏的方式, 一個將靈性與身心痛苦徹底分離的方法。 這些問題也存在於大多數教內觀的老師,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一直過著並非協調統一的生活, 即使曾經歷精深的修行和最初的“開悟經驗”, 我們的靜坐修持所留下的, 仍是生命中一大片區域的無明、害怕或不調適。 到目前為止,或是最近,已經有很多美國的內觀指導老師 接受心理治療以解決這些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二十多個最大的禪修中心當中, 無論是禪、密、印度教或內觀中心, 大多數已親身經歷了這一場劇變,他們把注意力轉向自我教育, 解決權力欲、性、不誠實、藥物濫用等問題。 我們若想找到真正的解脫和慈悲,該學習的是什麽呢? 有助於我們修行的幾點結論是: (一)對大多數的人們來說,禪修並非萬靈丹。 它頂多是到達開悟和覺醒的整個修道次第中一項重要環節而已。 以前認為禪修能引導我們升華到較高層次, 即較廣泛而遍存的真理世界裏,而所謂的心理學、人格分析 以及我們自身的“小舞台”乃是與禪修毫不相干,屬於較低層次的。 縱然我也這麽希望著,但是經驗和現實的不可分割性卻無法如此。 我們若想止息煩惱與痛苦,追求解脫和自在, 就不能把我們生命中這兩個層次劃分為二。 (二)我們對整個身心各種不同區位的覺察是呈半局部性的。 對於某個區位的覺察未必能導至其他部位的覺醒, 尤其當我們的害怕和受傷很深時,這種情形人人皆同, 不論是擔任教師或當學生的,因此, 我們時常發現有些禪修者對呼吸和身念處有深刻的體察, 卻對受念處(感覺)淡然無知;也有一些人雖然了解心念處, 卻對它與身體(身念處)的因果關係不靈光。 只有當我們願意直接將注意力投註於每一個痛苦的角落時, 那個部位才會覺醒過來,這並不意味著,如很多人所擔心的, 是執迷於個人過去的往事,相反地,這正是學習如何去面對它們, 以便從過去巨大��痛苦的情結中真正解脫出來。 這種治療工作通常在與他人有心理治療的關係之下效果最好。 (三)禪修和精神的修煉很容易被用來壓抑和避開情感, 或者逃避生命中痛苦的部分,我們的痛苦是很難去觸摸的, 很多人排斥去面對他們的人格和心理上的問題, 這正是造成他們煩惱痛苦的根源,真正地去體驗我們的肉體、 過去的遭遇以及自身的有限性,其痛苦是如此地強烈, 它甚至比在靜坐中業識所現行的苦還來得強。 我們都害怕面對自身的苦楚,因為我們還沒學習到, 它是修行上,促成我們打開心窗的素材。 我們必須正視整個生命,並問自已 我在那些領域是覺醒的? 而在那些領域是逃避躲藏的, 我藉著修行在隱藏嗎? 我在那個區域是明了的? 而在那個區域是害怕、糾纏、 還是不自由的? (四)心理的成長有好多領域如哀傷和其他未了結的心事, 溝通和成熟的人際關係,性問題和親密關係, 事業和工作困難,特定的害怕和恐懼,童年傷痕等等, 然而就整體上而言,西方的心理治療在這方面要比禪修更加迅速而且成功。 對我們生命中這些艱難的層面, 不能只是將它冠上“個人的芝麻小事”而一筆勾消, 弗洛伊德說,他要幫助人們好好地去工作、去愛他人, 假使我們不能好好地相愛,在世界上做些有意義的工作, 那麽我們修行做什麽用呢?禪修在這方面的確有所幫助。 然而假使你靜坐了一 段時間 , 發現仍有心事尚待解決時 , 就應該去找個好的治療師或尋求其他方法 , 把這些問題弄清楚 ,當然,也有很多素養平庸的治療師 以及技巧有所瑕疵的咨詢方法,正如學習禪坐, 你必須尋求最好且有效的方法。 很多超越了四、五十年代傳統心理治療的新療法 已經被研究發展出來了,它們都本於深厚的精神基礎, 像精神分析法、芮克呼吸法(Reichian breath), 以及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最佳的治療法,正如最好的禪修法, 乃是運用覺察的方法去治療心靈, 它不太把重點擺在關切我們的往事, 像害怕、執著以及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上面, 而是引導我們在虛妄錯覺、執著和不必要的苦惱區域中產生覺醒。 透過某些超個人心理學的方法, 有時候可以深刻地體驗到無我和去掉執著。 (五)這是否意味著心理治療可取代禪修呢? 絕對不是!心理治療亦非終極解決之道。 我們應該��意識(consciousness)上下手才是! 而意識乃是呈螺旋狀在提升的,你若想追求解脫, 我要告訴你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精神的修煉是呈周期性的輪轉逐漸在提升。 內在的升華需要具備禪定和寧靜 , 而外在的提升則必須將禪定體驗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 並且由與他人深刻的關係及心理治療的互動中獲得幫助。 任何階段的修行都必須具有禪定的基礎, 方能逐步去體驗過去心靈的傷痕和家庭往事, 而由其中大捨大離,乃至於體驗空性, 接著才能再度面對更深層的隱密性的問題, 在整個修道次第中解決所有這些層次的問題是有可能的, 唯一需要具備的是,必須有勇氣去面對整體所呈現出來的艱難, 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深刻的治療, 為我們自己,也為所有的人類。 簡單的說,我們必須把我們的慈悲擴充到所有的生命中。 正如禪宗的牧牛圖,精神修煉的歷程帶領我們深入叢林, 又再度將我們引進鬧市,直到我們找到了慈悲, 並且令所有眾生的心靈都解脫自在。 傑克 • 康菲爾德:禪修也有坑
0 notes
Photo
~『絕大多數讓我們感到壓力的事情或者情境,都源於這些事情會對我們自己帶來的評價,當我們過度關注自我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壓力很大,不快樂的時候。』 很多人說自己很不快樂,或者壓力很大, 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當你不去想與自我有關的事情, 放空自我的時候,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放鬆。 為什麽會這樣?以下是一些思考: 生活中,當我們提到放鬆的時候, 你的頭腦中第一反應是什麽樣的畫面呢? 和朋友一起吃飯或者去KTV唱歌 在家裏的沙發上看自己喜歡的韓劇或玩自己喜歡的遊戲 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鍛煉身體 在山林中漫步或在沙灘上曬太陽 好好睡上一覺 等等 如果分析以上做法共同點的話,就是去做些什麽, 把我們的注意力“寄托”在沒有太多現實壓迫感的外在事物上來, 或者讓自己暫時的失去『關於我』的意識,比如喝醉和睡覺。 而相反地,當我們提到壓力的時候, 頭腦中又會閃現出什麽樣的畫面呢? 在很多陌生人面前做一次演講 被老師或老闆訓斥 向一個人告白或向一個人提出分手 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 等等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讓我們感到壓力的事情或者情境, 都源於這些事情會對我們自己帶來的評價。 當我們過度關注自我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壓力很大, 不快樂的時候。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能更容易理解 為什麽以下這些類型的人總是不快樂了。 ✽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具有一種無法克制的沖動,對所有和自己有關的事情, 都會拼盡所有力氣去改善它們,盡量使其完美,樂此不疲。 當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他們往往會過度自責、變得抑鬱; 這也是他們追求完美的出發點,特別失敗和對自我的負面評價。 ✽ 選擇困難症者 選擇困難症者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 無法正常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 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 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 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對於害怕選擇,一選擇就會陷於糾結甚至恐懼中的人來說, 與其說是對選擇的恐懼,不如說是對自我的恐懼。 他們真正害怕的並不是做出什麽樣的選擇, 而是害怕一旦最後的選擇不是最好的, 就要面對別人或自己對自我的評價。 你怎麽這麽笨,連一件衣服都選不好 我真傻,要是選那一個就好了 等等 所以,選擇恐懼���實在內心深處是一種逃避的心理, 害怕面對自我,尤其是害怕面對一個不那麽好的自我。 ✽ 抑鬱癥者 有很多抑鬱癥者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 別人是看不出他們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的,他們待人友善, 做事勤奮努力,就像周圍大多數人一樣在生活。 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自我評價很低, 經常感覺有一些無用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 並經常為過去或現在發生的事情感到內疚和自責, 甚至認為自己是有罪的。 人們一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假如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自我評價已外的事情上, 不去神經質地ㄧ直擔心我會受到什麼樣的評價這樣的問題, 我們就會更坦然和放鬆一些。 當我們身處青山綠水中時,我們之所以感到��鬆和愉悅, 是因為只去感受外在的世界就可以了, 而不用拿自己和這些風景做比較,誰好和誰不好。 相反,當我們需要去競爭,去表現自己時, 不可避免的要面臨著對他人和自我的評價, 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自我上面, 就不可避免的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憾, 這時要讓自己快樂就沒那麽容易了。 尤其是一些對負面信息敏感的人, 他們因為無法承認和接受自己身上不好的一面, 但是又不可能消除它,所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 就像完美主義者,或者選擇困難症的人那樣, 他們之所以要在一些瑣碎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上拼命的做好, 就是害怕出錯,害怕一旦出了問題就得去面對那個不夠好的自我。 所以,當你變的壓力太大時,甚至自我懷疑時, 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就事論事,而不要就事論人。 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即使頭腦上理解這一點, 真正做到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歷練和沈澱。 如果說年輕未經世事的人和中年以上成熟的人有什麽區別的話, 那就是:年輕的時候,人們的內心是好惡分明的, 只能接受事物的一面而不能接受另一面, 而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會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足, 以及這些不足的無法改變,於是接納這一點。 這個世界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世界和自我的看法。 實用心理學
0 notes
Photo
~『絕大多數讓我們感到壓力的事情或者情境,都源於這些事情會對我們自己帶來的評價,當我們過度關注自我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壓力很大,不快樂的時候。』 很多人說自己很不快樂,或者壓力很大, 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當你不去想與自我有關的事情, 放空自我的時候,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放鬆。 為什麽會這樣?以下是一些思考: 生活中,當我們提到放鬆的時候, 你的頭腦中第一反應是什麽樣的畫面呢? 和朋友一起吃飯或者去KTV唱歌 在家裏的沙發上看自己喜歡的韓劇或玩自己喜歡的遊戲 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鍛煉身體 在山林中漫步或在沙灘上曬太陽 好好睡上一覺 等等 如果分析以上做法共同點的話,就是去做些什麽, 把我們的注意力“寄托”在沒有太多現實壓迫感的外在事物上來, 或者讓自己暫時的失去『關於我』的意識,比如喝醉和睡覺。 而相反地,當我們提到壓力的時候, 頭腦中又會閃現出什麽樣的畫面呢? 在很多陌生人面前做一次演講 被老師或老闆訓斥 向一個人告白或向一個人提出分手 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 等等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讓我們感到壓力的事情或者情境, 都源於這些事情會對我們自己帶來的評價。 當我們過度關注自我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壓力很大, 不快樂的時候。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能更容易理解 為什麽以下這些類型的人總是不快樂了。 ✽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具有一種無法克制的沖動,對所有和自己有關的事情, 都會拼盡所有力氣去改善它們,盡量使其完美,樂此不疲。 當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他們往往會過度自責、變得抑鬱; 這也是他們追求完美的出發點,特別失敗和對自我的負面評價。 ✽ 選擇困難症者 選擇困難症者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 無法正常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 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 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 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對於害怕選擇,一選擇就會陷於糾結甚至恐懼中的人來說, 與其說是對選擇的恐懼,不如說是對自我的恐懼。 他們真正害怕的並不是做出什麽樣的選擇, 而是害怕一旦最後的選擇不是最好的, 就要面對別人或自己對自我的評價。 你怎麽這麽笨,連一件衣服都選不好 我真傻,要是選那一個就好了 等等 所以,選擇恐懼其實在內心深處是一種逃避的心理, 害怕面對自我,尤其是害怕面對一個不那麽好的自我。 ✽ 抑鬱癥者 有很多抑鬱癥者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 別人是看不出他們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的,他們待人友善, 做事勤奮努力,就像周圍大多數人一樣在生活。 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自我評價很低, 經常感覺有一些無用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 並經常為過去或現在發生的事情感到內疚和自責, 甚至認為自己是有罪的。 人們一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假如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自我評價已外的事情上, 不去神經質地ㄧ直擔心我會受到什麼樣的評價這樣的問題, 我們就會更坦然和放鬆一些。 當我們身處青山綠水中時,我們之所以感到輕鬆和愉悅, 是因為只去感受外在的世界就可以了, 而不用拿自己和這些風景做比較,誰好和誰不好。 相反,當我們需要去競爭,去表現自己時, 不可避免的要面臨著對他人和自我的評價, 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自我上面, 就不可避免的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憾, 這時要讓自己快樂就沒那麽容易了。 尤其是一些對負面信息敏感的人, 他們因為無法承認和接受自己身上不好的一面, 但是又不可能消除它,所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 就像完美主義者,或者選擇困難症的人那樣, 他們之所以要在一些瑣碎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上拼命的做好, 就是害怕出錯,害怕一旦出了問題就得去面對那個不夠好的自我。 所以,當你變的壓力太大時,甚至自我懷疑時, 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就事論事,而不要就事論人。 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即使頭腦上理解這一點, 真正做到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歷練和沈澱。 如果說年輕未經世事的人和中年以上成熟的人有什麽區別的話, 那就是:年輕的時候,人們的內心是好惡分明的, 只能接受事物的一面而不能接受另一面, 而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會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足, 以及這些不足的無法改變,於是接納這一點。 這個世界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世界和自我的看法。 實用心理學
0 notes
Photo
在我們還沒傷害別人之前 ,自己的一念瞋恨心 ,其實已先傷害自己 ,我們會睡不安穩 、吃不下飯 ,所以說是先傷害了自己 。
當我們傷害他人時 ,是透過身 、語之作用 。我們之所以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主要是因為先有心的思想 ,才會作出身 、語的不善業 。因此 ,我們要儘量讓內在平靜 ,這是大家都應該注重的 。
~~大寶法王噶瑪巴~~
《閱悟 教言集》
0 notes
Photo
昨夜和友人筆談說到:「自囚擾心」,這句話是意味著一個人受限於自己的某些「深固」、「習氣」,及人生「視野」的偏狹執見,因自己的種種認知及行為,不但囚禁了自己的「心」,也困擾了自身與他者的存在狀態。 生命常有太多的錯落、甚至造就成不可逆的悔恨、遺憾,往往都是因自己的自私、任性、輕忽而發生,同時ㄧ段善緣也可能就這麼變惡緣。古人云:「吾日必三省吾身」,就是為教化自己、提醒自己讓自己更臻美善的一種真正「有德」的「謙遜」之懷。 人是不會希望因自己做了什麼錯事、犯了什麼過失而願意讓別人來譴責自己的,因為人類往往太好顏面,人間事若一旦「有意無意」間被「說破」了,彼此很難再是朋友、再能相交知會。所以凡事請記得「三思而行」、「易地而處」,多要求自己些、善加體察真相本義,否則傷害了別人也辜負了自己,這才是一個人真正的無知--允許自己踐踏自己的生命尊嚴與格局! (Message from Rose)
0 notes
Photo
[ 真正的富貴榮華是生命的豐沛、心靈富足,《富》的是智慧德能、《貴》的是生命內在華光、《榮》的是因有能力奉獻給予、《華》的只會是在生命舞臺謝幕時雍容燦爛的無憾...... ] 富貴榮華真正的品質是什麼?唯有親身去體驗生命過程的萬般「滋味」,方知生命課題下千百億萬的現象與無常。 人生其實無需回頭刻意去找「簡樸」,只要「刻意」了便已失去自然性。生命該返璞歸真的更該是「心」,而非只是某種因個體認知中有不同落差的生活「模式」。用心「創化」更美好的生活品質,去改善這些存在苦難中的不平等現象,讓生命的彼此對待關係得以找到平衡,繼而用心力、用智德去影響及帶動未來世界的整體世代交替。 (Message from Rose)
0 notes
Photo
很多眾生即便你告訴他道理,他���聽不懂,指引他一條好的道路, 他也不肯走。就像鍋子裡面裝滿水並且放了一隻青蛙,開始用火煮水,起初時,牠不覺得水燙,當水已經滾燙的時候,想要出來已經來不及了。 眾生就像這樣, 我們在輪迴當中,看不到輪迴的過患,反而以為輪迴很舒服,可是一旦有天你真正認出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尊者
0 notes
Video
tumblr
Carl Sagan has such a poetic way of putting humanity in its place.
931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Try this the next time you go stargazing:
“As you lie on your back, it is natural to assume that you are looking up at the stars, but “up” is just a cultural construct. Neither Earth nor the Milky Way have an up or a down. Indeed, when you stand on Earth’s surface, you are not standing up; rather, you are sticking out into space.
So, as you lie on your back, instead of thinking of yourself as looking up, picture it so that you are on the underside of Earth looking down into the blackness of the night sky. It may take a while, but eventually you will experience all the stars as way down there below you; and you will be surprised that you are not falling down there to join them.
You don’t fall because Earth’s gravitational pull holds you. It is not your weight, but the Earth’s hold that suspends you above the stars. If Earth’s gravitational embrace were to suddenly vanish, you would descend into the dark chasm of stars below.
As you lie there feeling yourself hovering within this gravitational bond while peering down at the billions of stars drifting in the infinite chasm of space, you will have entered an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not just human and not just biological. You will have entered a relationship from a galactic perspective, becoming for a moment a part of the Milky Way Galaxy experiencing what it is like to be the Milky Way Galaxy.” - Excerpt from Develop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The End of Separation by Christopher Uhl Photography credit: Starl0ck
10K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大寶法王開示輯錄: 面對至親離去,如何轉化心靈痛苦 摘錄:大寶法王著作《崇高之心》 對許多人來說,摯愛之人的死亡是他們生命中最痛苦的經驗。以我個人來說,我也覺得這真的是很難熬。當某個我認識的人死去,我覺得自己的一部分不見了。我失去了過去曾經是我的一部分的某些東西。當我們失去摯愛之人時,我們經歷到的這些痛苦的真實感受,是無可否認的。(看了這一段文字,才知道原來父親走後,為何自己那麼難熬,原來是長久以來自己的一部份不見了) 各種不同的文化都各自有面對摯愛之人死亡的方式。你的文化可能會告訴你,這是應該要悲傷的時刻。你或許覺得有義務或有點被鼓勵要讓自己沈溺在悲傷與痛苦中。但是總有一天你會想去尋找一種新的、更有建設性的回應方式。 你或許可以這樣想:“他們希望我能快樂,而且也試着要讓我快樂。即使他們已經離去,他們的祈願還繼續着,我依然能夠努力圓滿他們的願望,他們的願望現在將成為我的一部分存在着”如果你真的採取這樣的觀點,透過你的努力來完成他們的願望,你將繼續和這個人有深切的連結。 如果你覺得自己又不知不覺掉進悲傷里,你可以提醒自己:你所愛的人一直都希望你每一天都能快樂,不會受苦。如果你讓自己落入哀傷中,那就使他們對你的願望破滅了。如果你能夠讓自己的痛苦和緩下來,你也就是透過仍舊聯繫着你和他們的那股愛與希望的密切連結,在終結他們的痛苦。 -------------------------------------------------------------------------------- 面對至親離去,如何轉化心靈痛苦? 時間:2010年8月10日 地點:印度 上密院 來源:台灣心創會 問題:生命無常,死亡不分老少,但是人常常無法接受摯愛的人的離去,尤其是年輕的生命,心中的痛無法減輕。請法王開示,又如何面對摯愛的人往生,要如何轉化心靈的痛苦? 大寶法王開示:唉呀!我就說了這好像有點像電視劇的結局一樣,痛苦異常!痛苦,我也覺得,如果像我這樣很執着的人啊,那種心里的痛,悲痛的感覺更嚴重。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肉體的死亡?死亡就是一個自然生命的演化,照理說我們應該要能接受。但是我們還是想戰勝死亡、長生不老,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貪念,所以就把對死亡的恐懼放大了。所以,可以接受自然的一部分,也許死亡也沒有這麼恐怖了。 當然,如果面對我至親的死亡,我們會不能接受,我也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沒辦法接受!有一次,有一個人過世了,他並不是我的親戚,好像也是台灣人,他想來見我,但是還未見到我前就先過世了,對此我感到很悲傷,很想哭泣,但又覺得這樣對他不利。所以能做到的就是為他增加一些幸福,光明的感覺,讓他有朋友的感覺。不要覺得永遠都不會見到他,這樣的話就太恐怖了。 我們要想為了他我們能做些什麼?除了痛苦?不要感到太過於痛苦,他已經接受生命中最大的痛苦;雖然我們心中也有悲痛,但我們不要再增加他的痛苦。雖然很難受,但是不能自私的為了自己,要為他人着想,所以要節制,為了他,我們要更加堅強,給他很幸福光明的感覺,所以我們也要活得更好、更快樂,不要讓他擔心。我們要相信我們能活得更快樂!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