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tifa
2019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65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2019tifa · 6 years ago
Link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未來部落&發光巨獸 齊聲咆哮《毛月亮》
Tumblr media
201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鄭宗龍帶著《十三聲》首度參與,以台味狂氣,將艋舺街頭的生猛能量與炫目螢光全然釋放,獲得滿座熱烈鼓掌,最後那條映入眼簾中的巨鯉,斑斕甩尾的餘波仍盪漾在觀眾心間。2019TIFA,國家兩廳院在鄭宗龍接班雲門之際,迎來國表藝三館共製的嶄新創作《毛月亮》,並在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大力支持下,將於4月19日至21日連續三晚在國家戲劇院「發光」登場。從大自然獲得啟發的《毛月亮》,追尋古語「月暈而風」,暗喻風起,代表「有事情將要發生了」。鄭宗龍想深入挖掘人內心的不安與貪婪,舞臺上舞者搖擺、甩動、拋丟,如被吸入黑洞般爆裂。139塊LED發光面板組成的三片巨大螢幕,漂浮劇場上空,未來部落祭典即將開始!
「『毛月亮』其實是我搜尋到的」,鄭宗龍談起《毛月亮》舞作靈感起源時表示。在編創澳洲雪梨現代舞團50周年《大明》的他,在網路上搜尋各種有關月亮的傳說、神話時,瞬間被這個光怪陸離的名字所吸引。「毛月亮」即為「月暈」,古語「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暗喻風起和下雨,更代表「有事情將要發生了」。鄭宗龍說,「風」可以代表是風速,更可以是風俗或所處之氛圍的改變。人對改變總是抱著一份「不安全感」,而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人,終日面對發光螢幕,時刻仰賴科技而生活,鄭宗龍反問自身,自己是不是也忘記那夜空上神秘卻又迷人的月亮。
於是鄭宗龍想更加深入挖掘人內心中這份不安,經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轉譯與延伸,舞臺上的舞者們盡情搖擺、甩動、拋丟,如被吸入黑洞般爆裂。獨舞的原始躁動,對比雙人舞的慾望深根,群舞則像是未來部落的狂歡朝拜。舞臺氛圍宛如未來實境,是毀滅後的重啟,亦或是極度發展後的翻轉?!肢體與科技的未來對話已然開展。
「一封EMAIL回來說《十三聲》非常有力量,並邀請我參加雷克雅未克音樂節,就衝往冰島了。」鄭宗龍談到與冰島後搖滾天團Sigur Rós的首次合作從難忘的冰島之旅開始。在《香草天空》、《貧民百萬富翁》與《少年Pi 的奇幻漂流》的配樂中,都能看到Sigur Rós的身影,他們的音樂風格極富冰島空靈氛圍,吟唱有如鬼魅飄零,其發行的專輯更被英國流行音樂Q 雜誌追捧為「20世紀最後最好的專輯」。
本次跨國合作,鄭宗龍希望Sigur Rós的音樂能貼合舞作,從他們數首歌曲中精選出二十幾首,加上滿滿的註解EMAIL,一分一秒的拆解、重組⋯⋯」鄭宗龍手舞足蹈地表示。在先前的舞作片段呈現中,能聽到類似鐵器敲擊、國樂旋律,甚至還能嚐到一些台灣廟宇陣頭的香灰味,專屬於《毛月亮》的聲音,沒聽過的Sigur Rós等你來作伙聽。
曾榮獲LV路易威登藝術首獎的剪紙藝術家吳耿禎,擔任《毛月亮》視覺設計暨統籌,將三座巨型LED螢幕搬上舞台,這「發光的巨獸」、或巨大的神祇將刺激觀眾的視覺,使其目不轉睛。螢幕上所投放的自然景色、巨大的手、流淌的水滴,是由世界劇場設計大獎得主王奕盛親自操刀,每個影像凸顯完美卻又虛幻,刻意放大的局部身體影像,宛如「肉山水」般縱橫舞台。以上對比舞者���肢體幻動與超越身體極限的排列,分秒挑戰進場觀眾的視綫選擇。
台北三場演出近4000張票券,以颶風般狂飆完售。加開貴賓包廂尚有少數席次,欲觀賞2019TIFA閉幕大作《毛月亮》的觀眾,歡迎把握最後搶票機會。
Tumblr media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當然是來真的!最狂最ㄎ給你最驚喜的948794狂❤
Tumblr media
本周好戲登場!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所合作的「開動計畫」首部作品《宅想新世界》即將於本周4/12-4/13於實驗劇場開演,由來自法國與比利時的兩位創作者也是發明家 喬治&德弗,帶著科普精神和宅男風格,要打破實驗劇場,帶你一探文明開始是什麼?《宅想新世界》於2013年首演後,至今已在全球巡演超過200場,被譽為帶著「地下絲絨」風格的音樂演奏。你,工具準備好了嗎?這場黑色幽默之旅,邀你用最天真、最無厘頭的想像,重啟人類進化的微型史詩。
第一關從「波克波克」開始  重塑人類歷史的文明遊戲
「所有事物都可以分為兩類:那些『波克波克』和那些沒有『波克波克』的東西。」
《宅想新世界》描述四位住在舞台上的阿宅從無到有創建「世界體系」的過程。像虛擬遊戲一樣,必須經歷文明的每一個階段,解鎖謎題、達成共識,人類才有可能往下一階段前進。新世界的法則自訂,比方如何相互溝通?阿宅們利用混音器、麥克風完成心電感應。甚至創造了自己的語言跟分類,如「波克波克」類;在新世界,阿宅們覺得生命渺小虛無,生活無聊,所以討論是否要創造信仰?創作者喬治&德弗說:「在這個自給自足的空間裡,我們嘗試去理解什麼是決定一個社會穩定的關鍵、需要最小量的規則為何,以及我們怎麼為一個新世界尋找分類的準則,我們用嚴謹、現實及善意來形塑與分解一切。」
作品以虛擬的空間開始,反映的是全球的議題:「文明該如何做選擇?」。《宅想新世界》在不同國家會以當地語言、文化習慣來呈現演出,對演員最大的挑戰就是自然說出各國的語言,這次的中文版也是第一次。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這作品就像杜象《噴泉》有獨特與共同性,到世界各地都可以有不同詮釋與啟發的方式,也推薦台灣觀眾朋友,它非常符合台灣多元、活躍、創意的環境。」
國家兩廳院 X 法國鳳凰劇院  「開動」首演
為深耕國際連結,促進跨國文化交流,提供台灣青年藝術家平台躍上國際舞台,並引進國際最優質與頂尖的節目合作與藝術家交流。從2018年開始,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開啟四年期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
鳳凰劇院是法國文化部「歐洲創作基地」(Pôle Européen de Création)之一,與里昂舞蹈之家,亞眠文化中心及雷恩布列塔尼國立劇院等機構並列,主辦之節目強調當代創作,為歐洲極其活躍的國立劇院。2018年,已有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劉彥成、廖俊逞、蘇文琪、林祐如先後赴鳳凰劇院參與交流計畫。
這次《宅想新世界》創作者德弗除帶來演出外,尚有三天工作坊,與台灣專業藝術工作者一起討論創作跟研究計畫。
創世神魔主 喬治&德弗  
來自法國跟比利時喬治&德弗,一位是視覺藝術家和一位是資訊工程背景,他們同時也是音樂家、演員、哲學家、發明家、惡作劇者,擅長混合各種素材如音樂、互動表��、視覺藝術等,並顛覆社會規範,結合他們不拘一格且不需要太認真的性格,為藝術創造新定義,使他們成為2013 年亞維儂藝術節的新星,觀眾一致好評推薦:「給劇場與人類文明的一封稍縱即逝的美麗情書」  「絕對有趣又深刻,在黑暗來臨前細細品味。」
喬治&德弗的《宅想新世界》本周4/12-4/13於實驗劇場開演,接連三場,已全部完售,你準備好了嗎?一起參與這個精確測量80分鐘完整的創世神話!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基南.亞梅城市四重奏《一千零二夜》新聞稿
Tumblr media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之基南.亞梅城市四重奏(Kinan Azmeh’s CityBand)《一千零二夜》,本週4/12-4/13於演奏廳登場,第一晚由基南‧亞梅城市四重奏樂團,與擁有渾厚嗓音的美聲女歌手笛瑪‧歐修(Dima Orsho)同台演出;第二晚邀請台灣琵琶樂手鍾玉鳳演出充滿敘利亞大馬士格風格的音樂。感謝觀眾朋友們的熱情支持,兩場音樂會票券已全數售罄,敬請期待本週末由基南.亞梅城市四重奏為您帶來精采動人的演出!
國際一致好評 橫跨多元音樂領域奇才
單簧管演奏家基南.亞梅,出生於敘利亞大馬士革,負笈美國期間,取得���麗亞音樂學院的碩士學位,現居於美國紐約。長期定居紐約讓他受到了爵士樂的影響,與樂手們一起探索阿拉伯音樂與西方古典樂融合的各種可能���。本場音樂會未使用阿拉伯傳統樂器,由他所創的城市四重奏以單簧管、吉他、擊樂與低音貝斯為樂團編制,多年來基南.亞梅致力於拓展中東音樂與爵士樂之間的交融。除此之外,他亦是馬友友絲路合奏團(Yo Yo Ma & The Silk Road Ensemble)的固定成員,《紐約時報》更報導他的演奏是用專精的技巧展現極致的心靈共鳴;《紐約客》則評論他的吹奏具有個人特色的豐富音質,跨越了樂器的限制。他於1997年莫斯科魯賓斯坦國際音樂競賽首獎,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阿拉伯人。其作曲風格相當多元,涵蓋獨奏曲、交響曲、室內樂、電影配樂、電子配樂,以及與視覺藝術結合的實驗音樂。基南.亞梅世界各地邀演不斷,更曾與台灣樂迷最愛的德國巴伐利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合作,其足跡踏遍巴黎巴士底歌劇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華盛頓甘迺迪中心、倫敦皇家博音樂廳、柏林愛樂廳等。
敘利亞Fusion爵士&琵琶  跨出你的音樂世界觀
世界音樂的本質就是四處遷徙的演奏家們與世界做鄰居、交朋友,互相交流影響而產生的火花,這次兩廳院除了邀請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基南.亞梅城市四重奏及美聲女歌手笛瑪.歐修擔綱4/12(五)演出之外,在節目策劃之際基南.亞梅向同仁提出希望可以在演出中加入傳統中國樂器,最終決定使用中國古典樂器中的舶來品「琵琶」,為什麼說它是舶來品呢?其實琵琶最早起源於西亞,然後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胡琵琶,其實也就是阿拉伯傳統樂器中來自波斯的「烏德琴」,而在發展中琵琶的演奏方式由橫抱變成豎抱,撥子演奏也改為用手指演奏。選定樂器後,在節目與行銷共同討論下,邀請台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鍾玉鳳來加入4/13(六)演出,讓台灣與敘利亞演奏家們同台飆音樂!琵琶演奏家鍾玉鳳數十年來在跨文化的計劃中接收異質、豐富構成,將琵琶從傳統獨奏的角色融入當代音場,邁向不同樂類、文化與藝術形式。其最新創作專輯《擺 Pendulum》登上歐洲最具公信力的世界音樂榜WMCE(World Music Charts Europe)2018年度最佳專輯Top 20之一, 並獲得台灣金音創作獎最佳風格���型專輯、最佳樂手獎。《一千零二夜》將於本週末4/12至4/13晚上19:30在演奏廳熱烈登場,邀請樂迷朋友們一起來盡情感受來自大馬士革的音樂饗宴。
Tumblr media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來自高山深谷的靈魂呼喚 金曲歌王帶你一秒入山林
Tumblr media
桑布伊,一個來自臺東卑南族的部落青年,曾兩度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與最佳演唱類錄音專輯獎、最佳年度專輯獎,也在美國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拿下金獎等多項殊榮。他帶著臺灣獨特的原生文化,踏遍世界各地的舞台,此次首度站上國家戲劇院舉辦個人演場會,於4月12日至4月14日展現連開三場的演唱實力,將透過充滿生命力的嗓音,帶著聽眾一秒入山林。
受1992年兩廳院原住民樂舞系列節目啟發,回鄉文化復興十年有成
1992年,兩廳院舉辦台灣原住民樂舞系列-卑南篇的演出節目,年僅15歲的桑布伊與部落長老一同參與當時的演出。正是那場演出,奠定桑布伊決定回鄉,復興卑南知本文化的決心。為了找回文化的根基,桑布伊擔任部落當青年會所的會長,將近三年的時間,幫助整合部落青年組織。
歷經27年的累積與成長,桑布伊重回國家戲劇院演出,除了是文化意義上的傳承與回歸,更是他音樂成就上的里程碑。本次演唱會現場,桑布伊特別找回當年曾參與演出的部落族人們再次站上舞台,也邀請新一代的部落青年來共襄盛舉,讓演唱會宛如三代同堂般熱鬧溫馨。
金曲獎團隊鼎力相助,六萬條草繩打造山林森谷地
在原住民音樂歌壇上,桑布伊不把���己定位為明星,專注演唱與創作母語歌,在自己的個人音樂特色上,走出一條非主流的道路,而他在演藝圈的眾多好友,也將擔任神秘嘉賓出席這次演唱會。
本次演唱會由流行樂壇天后張惠妹御用製作人陳鎮川親自操刀,率領金曲獎製作團隊-源活國際娛樂企劃製作,演唱會以「樹」為主要概念,從「根」、「幹」、「葉」三段不同主題,傳達出原始生命,從出生到成長的蛻變過程。
演唱會開場以「根」象徵生命的源頭,帶著陽剛及雄壯的曲目,從土地孕育的生命訴說起;第二部分「幹」,則傳達女性角色象徵的生命韌性,透過音樂表現母性與家庭情感的溫潤力量;第三部分「葉」,以開枝散葉象徵傳承的希望與分享,以歡欣的選曲,歌頌充滿無窮可能的未來。最後壓軸,將邀請部落青年一起加入歡唱,帶動全場觀眾互動,彷彿慶祝從未停止,透過祭典的歌謠傳唱,表現對生命與自然的崇高敬仰。桑布伊演唱會將帶來一場來自山林歌謠的暢快洗禮, 透過三段不同主題的規劃,呈現出豐富的音樂層次。
為了襯托桑布伊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嗓音,舞台設計黎仕祺採用六萬多條草繩,結合竹編,織成高達9尺的舞台裝置,加入燈光變化營造出樹影的效果,呼應演唱會根、幹、葉之概念。觀眾彷彿來到原民文化的自然生活環境,身邊襯著桑布伊的歌聲,隨著音樂自然搖擺。
金曲歌王受祖靈牽引,致力喚醒古老靈魂,邀你一秒入山林
深受卑南傳統文化影響的桑布伊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古老靈魂,只是有沒有被喚醒而已。他特殊古老的嗓音,繼承於部落長老的古謠唱法與從小的生活經驗累積,彷彿在冥冥之中,祖先讓他代言,把美好的部落歌謠透過他的聲音,傳承下去。因此,有人說他的聲音裡彷彿住著一個老靈魂,他總是笑著回應,「那是祖先跟我借喉嚨啦!」
桑布伊這次受邀至國家戲劇院,接連開唱三場,透過他的聲音與現場魅力,期待喚醒觀眾內心的古老靈魂,共同進入高山深谷中,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歡愉。《桑布伊演唱會》4月12日至4月14日於國家戲劇院演出,讓我們一起隨著桑布伊一秒入山林,經歷山林原野的古老時空旅程!
Tumblr media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Link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Link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揭露現實面對禁忌的犀利之作《重述:街角的兇殺案》
Tumblr media
2019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重述:街角的兇殺案》,由國際政治謀殺學院製作,歐陸劇場話題人物 米洛・勞 Milo Rau執導,將在台灣清明連續假期中的4月5日與4月6日,於國家戲劇院帶來三場精彩演出。
劇場界革命家  以藝術揭露真實
「我總是在尋找藏在國家和個人生命中的悲劇、創傷時刻,因為那是最能讓我們被打動、被改變的瞬間。」瑞士籍導演米洛•勞這樣形容自己,這位目前歐洲最炙手可熱的劇場及電影導演,念書期間修讀心理學,做過記者、散文作家及大學講師,2007年在他30歲時成立「國際政治謀殺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以獨特多媒體形式,配合紀錄文獻的表現手法,呈現出社會以及歷史的矛盾,試圖挖掘「真實的戲劇性」(théâtralité du réel)。
但米洛・勞的作品屢屢受到爭議,因為他的題材以及表現的形式,不甘只是呈現一般戲劇的手法,,更敢於公開討論禁忌,挑戰觀眾道德底線,創作時總是受到相當的抗議聲浪,但雖著作品演出後,就會獲得熱烈好評,也贏得了無數的獎項。導演米洛•勞曾經自嘲說:「首演之前,我通常都飽受攻擊,但是演出之後卻從未發生。」
如2016年的作品《五段輕鬆小品》Five Easy Pieces,目前正如火如荼於全球巡演,他找來7個小孩演繹震驚比利時社會的馬克・杜特斯(Marc Dutroux)連環殺童案,小孩在劇中分別飾演了杜特斯的父親、受害者、受害者的家屬等相關人物,企圖透過小孩扮演角色成為一個反射鏡,反射出成人自身的恐懼,希望與禁忌。這個演出巡迴至法國時,曾遭到當時基督教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公開呼籲禁演,當時也獲得了一萬多人的連署信,但在英、美、德各方卻得到一片好評,甚至獲得2017年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作品。他用看似激進的方式處理敏感題材,不只是想打破禁忌,更是希望透過劇場重現暴力,並挑戰觀眾經驗,反思人性的本質。
用一起恐同兇殺案  尋找犯罪的社會結構
導演 米洛・勞於2018年接任比利時根特劇院的藝術總監,隨即發表了10項「根特宣言」,企圖以幾乎純技術面的規範,來創造不同於現況的製作方式和成果,並以此宣言來叩問市立劇院在當代的角色和意義。2018年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首演的《重述:街角的兇殺案》,就是根特宣言的第一齣戲,透過素人演員與專業演員的集體創作,實地的田野調查,以及特殊的呈現方式,讓這起恐同兇殺案不只討論犯罪的前因後果,更延伸出比利時列日市隱藏在底下的社會問題。
舞台上並沒有繁複的舞台設計,也沒有非常明白的故事線,最高潮的戲劇張力可能發生在最後短短20分鐘,藉由即時錄像而重現兇殺案的發生過程。整齣戲大部分時間於舞台上重現了三位素人演員徵選時的過程,藉由他們對角色的理解、認知,對應到他們真實世界的生活,以此聯結了兇殺案相關人士,包含受害者、受害者親人、罪犯等的相關背景。
令人覺得玩味的是,舞台上的演員,既是角色,也是演員本身,因為導演讓演員演出自己,也演出角色。也因此演員在劇中不用特別去扮演,就會產生那種特殊的哀傷感染力,這正是這齣戲真正命題所在: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兇手,死者,或是死者的親人,因為本來有著獨立人格發展的個體,卻在社會發展與扭曲下,變成重複又重複的機器。因此命運就會「重演」,悲劇就會不斷重複發生。近日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大屠殺,不也是這種狀況之下發生的悲劇。也因此導演 米洛・勞在《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中帶給觀眾的思考與衝擊,會顯得如此強大,不僅首演時在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獲得爆炸性的話題與好評,國際媒體包含美國紐約時報、瑞士Le Temps日報、比利時De Morgen等,都評選此劇為2018年度必看節目之一。
導演 米洛・勞這樣期許自己:「如果在過程中,排練或是演出時,如果有一個短暫片刻讓任何一個人感動,讓任何一個人了解些什麼,或僅只是走進劇場的意義,那對我來說一切就值得了。」國家兩廳院邀請觀眾於4月5日至4月6日,至國家戲劇院,欣賞這齣精彩作品。
1 note · View note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愚人節不開玩笑! 兩廳院藝文廣場新建空氣建築「光影幻境」大氣落成
Tumblr media
2019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定調「屬於每個人的藝術嘉年華」,因此今年除了舞台上的精彩演出之外、舞台外的活動亦多元繽紛。英國的空氣建築團隊做為周邊節目的壓軸,自4/2起將於兩廳院藝文廣場搭建巨大彩色建築「光影幻境」,長42.5公尺、寬 36.4公尺,佔地約850平方公尺。設計靈感取材自大自然、幾何圖形及各式建築風格;空間內無加裝燈具,以純粹的自然光帶出光影與色彩交匯的美。充滿曲線的無障礙空間,或躺、或坐、或漫遊,參與式的體驗邀請各年齡層的觀眾進入探索,找尋屬於自己觀展最舒服的方式。展覽活動自4/2起,至4/21為止。
線條是結構、光影是靈魂、色彩是個性
空氣建築團隊(Architects of Air,以下簡稱AOA)自1992起提供多種大型光影建築模型。參與者可以進入結構中,感受在不同強度的光線照射下時而絢爛、時而迷幻的光線變化。目前為止,AOA 的裝置已受邀至超過40個國家,提供超過3百多萬人沉浸體驗。
「光影幻境」是AOA團隊裝置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融合不同文化風格的建築特色。自2016年開始展出,曾巡迴西班牙、法國、荷蘭、加拿大等國。由線條、光影與色彩所組合而成的裝置,空間內超過百條的曲線呼應著「光影幻境」的英文原名KATENA,其字源來自建築學中的「弧形垂曲線(catenary curve)」--懸於兩點之間的曲線。曲線在建築體的應用由來已久,如何在結構語彙上,達到力學跟美學的極致平衡,對建築師而言永遠是巨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建築師安東尼˙高第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循著高第的腳步向大自然取材,光影幻境的靈感來自於自然界的蜘蛛網,向自然取材的精神也反映在不使用人工燈具的堅持,透光且染色的PVC材質在空間內形成大量搶眼的色彩,不同顏色的空間投射出的各自的個性;如大海般深沉的藍,又或是如火一般強烈的紅。但依著不同的天氣、不同時間的光線,原有材質的顏色又將有細緻的光影變化。每一次的感受都是現場的、獨一無二的,這樣的體驗其實與劇場的體驗有著驚人的相似度,也是TIFA邀請團隊來台的主要原��。而整個外型由PVC組成,三原色-紅、藍、綠以及銀色的外觀組成,當光線照進建築裡,經由銀色內層的反射,會交疊出不同的色彩,如紅色與藍色交疊而成紫色,而不同的色塊也會因著不同的天氣有著不同的亮度,整體由一萬片PVC所組成,用他們的特殊膠水用手工成型,過去電腦不發達的時代,還必須要先製作小模型,再依比例放大,是一個極度「費工」的作品。
拍照紀念是必要,用心感受是必須
過往進入「光影幻境」參觀的孩子曾說:這裡是天堂嗎?
在巡迴的旅程中,團隊藝術總監、創辦人及設計者 Alan Parkinson發現文化民情的差異也展現在各國參與者與展品互動的方式上。在北美,有不少觀眾會以較理性、工程學的角度來欣賞AOA裝置;而在荷蘭,觀眾們大多很放鬆慵懶,喜歡躺在空間裡;而日本的參觀者則呈現相當平靜、自在的狀態,在參觀的同時也彼此留意保有私人的空間範圍。但整體來說,Alan Parkinson觀察到一個不變的共通性:人們很享受在裝置內有點迷失方向、與外在世界隔離的感覺。Alan也表示,這次來到台灣,團隊也相當好奇台灣的民眾會以怎樣的方式享受作品,將在「光影幻境」裡看見怎樣的風景。
「我會希望人們不只是『占據』或『捕捉』空間,而是多花點時間『在』(Being)空間裡。」Alan Parkinson表示。
「光影幻境」歡迎來自各種背景、年齡層的觀眾。你可以把它視為一個巨大的彩色空間,隨著光影變化在其中找尋最佳拍攝點;又或是當成一個適合全家人假日參與的充氣裝置展;當然也可以帶著建築的眼光在其中找尋經典及當代的特色風格。空氣建築團隊則建議觀眾將它當成一個可以放逐想像、沉澱思緒的休憩空間,在探索的過程裡將更靠近Alan Parkinson所欲打造的精神裡的烏托邦。裝置地點為兩廳院戶外廣場,展期自4/2起,至4/21為止。
2019TIFA 空氣建築「光影幻境」 平日12:00~17:00 假日09:00~18:00 兩廳院藝文廣場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Link
下個月12日,桑布伊將穿著母親親手裁製的卑南族卡達德邦傳統服飾,登上國家戲劇院引吭高歌,這位曾以原住民族語專輯《椏幹》(Yaangad,卑南族語意喻生命)拿下前年金曲獎最佳年度專輯的歌手說:「很多人都說原住民愛唱歌,我們不是愛唱歌,是因為歌謠是原民傳承文化、經驗、歷史的載體。」桑布伊在舞台唱的不是歌,而是一個卑南族青年用歌謠說出的生命故事。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Link
卑南族歌手桑布伊,除了正如火如荼準備4月6日的「2019總統府音樂會」,緊接4月12日站上國家戲劇院舞台首演,演唱會以「樹」為概念,用他極富穿透力的嗓音,唱出來自山林的歌謠,給觀眾「一秒入山林」的感動。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揭露現實表面,勇於面對禁忌-米洛・勞的犀利之眼(下篇)
Tumblr media
文字 廖俊逞
相較於《五段輕鬆小品》,《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更直接衝擊感官,挑戰觀眾的道德尺度。帕索里尼根據作家薩德(Marquis de Sade)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情節描述四名法西斯主義者,綁架十多位年輕男女,將之關在城堡之中,施行一連串的殘虐儀式,青少年受到性虐、羞辱、酷刑和屠殺,最終在暴力狂歡中致死。故事結構引用但丁的《神曲》,分為「地獄之門」、「變態地獄」、「糞尿地獄」和「血的地獄」,內容充斥各種性愛場面和變態行徑,至今看來仍十分聳動大膽。
米洛・勞拆解並重新詮釋了帕索里尼的電影,將時空背景移植到現代,由蘇黎世劇院的演員飾演四位法西斯主義者,並由十一位來自赫拉劇院(Theater Hola)的身心障礙演員,扮演被囚禁、施虐的青少年。赫拉劇院是瑞士推動身心障礙劇場的代表團體,近年作品如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與之合作的《殘疾劇場》(Disabled Theater)。
米洛・勞將殘疾人士與遭受法西斯政權迫害的人對比。在醫療技術進步的今日,胎兒若在產前診斷出殘疾,十個案例中有九例會通過人工流產的方式死亡。這群平均年齡二十歲的演員,其實是最後一代的殘疾人士。「怪異」的人消失了,這是否也是一種正常人的法西斯主義,然而,誰能真正代替他們決定生命?
舞台上,一邊佈置著電影中的紅色天鵝絨房間,另一邊則是「最後的晚餐」的長桌、食物、燭台,中央矗立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開場,殘疾演員分食麵包,並用對嘴的方式說出:「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接著又傳杯子飲用,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結尾,經歷各種虐殺極刑後,倖存的最後一名殘疾演員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受難的意象貫穿始末,呼應「最後一人」的觀點。
演出再現電影中各種各種病態、骯髒、殘忍的橋段,像是屁股選美比賽,殘疾演員集體脫下褲子露出屁股,被選中的女演員光著屁股,對著觀眾扭腰擺臀。一對熱戀中的殘疾男女,全裸上演親吻、做愛的情慾戲���。一個正常的男演員和一名殘疾男演員裸裎相見,互相愛撫。喝尿、吃糞便、狗爬式交配、乃至切手指、割舌、剃頭皮等酷刑。
全劇宛如走在鋼索上,一方面展演大量奇觀痲痹感官,剝除觀眾看待殘疾人士的同情、異樣眼光,正視他們的身體與慾望,另一方面不斷探觸底限,教人思索藝術的禁忌尺度—是否以藝術為名,就可免除道德檢視與批判?藝術是否��濫用了?
各種尖銳的問題,毫不留餘地被拋出,像是「你看起來不像殘疾人士,為何會加入赫拉劇團?」、「你想生小孩嗎?你擔心生出來的小孩跟你一樣嗎?」然而其中,也有令人動容的時刻,劇中一名男演員,傾訴自己的真實故事,他的妻子懷胎時,產檢得知肚子裡的小孩產下會智能不足,掙扎著該不該生下來,後來他痛苦決定用人工墮胎方式,讓孩子死去。
米洛・勞曾在受訪時稱自己的工作方法為「殘酷劇場」(Theater of Cruelty),殘酷,意味著揭露現實表面,勇於面對禁忌,或許,就才是劇場接近真實人生的時刻,也是這個時代,為何我們仍需要劇場的緣故。
Tumblr media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揭露現實表面,勇於面對禁忌-米洛・勞的犀利之眼(上篇)
Tumblr media
文字 廖俊逞
什麼是禁忌?現代社會還有禁忌嗎?禁忌以何種方式存在?瑞士導演米洛・勞(Milo Rau)說,真正的禁忌總是隱而不顯卻又無所不在,禁忌在我們面前如此巨大,但我們總是表現的似乎它不存在。(註1)
放眼當代歐陸劇場,米洛・勞的確是一個敢於公開討論禁忌話題,作品屢屢引發爭議,同時也獲獎無數的導演。他以及他所成立的「國際政治謀殺機構」(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透過劇場、電影、出版、展覽等多重媒介,探討重大的歷史、社會與政治議題,比如早期作品《齊奧塞斯庫最後的日子》(Derniers jours de Ceaucescu,2009)講��羅馬尼亞總統的革命、審判與處決,《仇恨電台》(Hate Radio,2011)處理盧安達種族屠殺主題。
2013年開始,米洛・勞展開了「歐洲三部曲」計畫,涵蓋《蘇黎世審判》 (The Zurich Trials).、《莫斯科審判》(The Moscow Trials)以及《內戰》(The Civil Wars)、《黑暗年代》(The Dark Ages)、《帝國》(Empire)等五部作品。
在前二個作品中,米洛・勞模擬法庭審議的形式,找來當時的目擊者、參與者、專家、法官以及辯護律師,花三天的時間重審近十年涉及藝術自由與審查制度的案件,其中包含了2012年,暴動小貓樂團(Pussy Riot)在莫斯科東正教教堂前,因抗議普丁與教會而被捕入獄的社會事件。
米洛・勞認為,身處一個媒體氾濫的社會,人們每天接受新聞傳播「刺激—反應」的制約,終致麻木。劇場創作者的工作,就像這個時代的考古學家,挖掘出人們不願意看到的,做人們出其不意的事,喚醒我們的感官,強化道德與智性的敏感神經。(註2)
他的演出常被歸類於「紀錄劇場」討論,除了內容取材真實事件,他所挑選合作的演員,也和所要表達議題切身相關。首演於2016年,入圍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五段輕鬆小品》(Five Easy Pieces),便找來七個小孩演繹震驚比利時社會的馬克・杜特斯(Marc Dutroux)連環殺童案。
2017年《索多瑪一百二十天》(Die 120 Tage von Sodom),靈感來自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電影,更與智能障礙的演員合作,將驚世駭俗的情色電影搬上舞台。
《五段輕鬆小品》是米洛・勞受比利時Campo藝術中心委託的創作,該中心曾邀來提姆.艾切爾斯(Tim Etchells)、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等知名導演,與八到十三歲的小孩合作,演出給大人看的戲。其中,米洛・勞選擇的題材不僅是最怪的,也是最危險的,因為杜特斯被視為罪惡的象徵,邪惡的代名詞,在比利時向來是個禁忌話題,更何況要小孩來演戀童癖的故事。
比利時是個多元文化、種族、語言的國家,當米洛・勞表為《內戰》到布魯塞爾進行研究時,他發現因為缺乏認同基礎,「比利時人」這個概念幾乎不存在,「杜特斯事件」是他們少數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創傷,因為杜特斯,他們首度團結在一起,走上街頭發動抗議。如果深入細究杜特斯的成長背景,出生於比利時��殖民地剛果,在沙勒羅瓦(Charleroi)的廢礦開採區犯罪,正是一則西方殖民地和工業強國衰落的寓言。
米洛・勞從二百多個小孩中選出七位演員,與一名成人演員共同演出。對大部分小孩來說,「杜特斯事件」就像一個傳說、一則遙遠的故事。長達六個月的排練過程中,小孩在成人演員、家長與兒童心理學專家的陪同下,一起排練,理解角色、發展台詞,訪問犯罪現場、葬禮、杜特斯的父親生活中的每一天。另一方面,劇情也展現了比利時歷史的全景,從剛果宣言獨立到「白色三月」的群眾示威。
演出由一場甄選與五段仿紀錄片形式的現場訪談構成。開場由成人演員扮演導演,引導七個小孩演員分別介紹自己,展現才藝,挑選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同時提問問題,從小孩的眼光思考扮演、善惡、生死:表演是什麼?你願意在舞台上親吻別人嗎?你殺害過任何東西嗎?你希望怎麼死去?在接下來的五個段落中,小孩分別飾演杜特斯的父親、受害者、受害者的家屬、調查案件的警察、比利時國王和協助剛果獨立建國的非洲政治家。
米洛・勞意圖不在重現這個故事,而是模糊扮演與真實的界線,重新對這個社會案件提出思考和討論。例如,第三段故事中,飾演受害者的小女孩不願意把衣服脫掉,導演從好言勸說到怒氣命令,我們彷彿看到了杜特斯與受害少女的脅迫關係,與成人和兒童、導演和演員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產生連結,米羅・勞藉此提出反思,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不經意居於加害者的位置。
《五段輕鬆小品》劇名來自史特拉汶斯基寫給小朋友的鋼琴練習曲,是一套音樂教材,在此暗示著小孩在成長過程,他們的感受、行為、價值如何形塑而成,他們如何理解敘事、同情、失落、傷害、老年、失望或反叛的真正意義?當成人觀眾看到他們演出暴力、情愛場面時,我們如何反應?透過小孩扮演的這面鏡子,又如何反射出我們自身的恐懼,希望和禁忌?
Tumblr media
註1:引自米洛・勞接受《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採訪。 註2:同註1。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Video
youtube
林奕華:「有些戲劇導演關心戲劇,有些關心人。如果你問,戲劇不就是關於人的嗎?
是的,但分別在於,對戲劇的關心可以出自對這藝術形式的熱愛,所以一念一行,都要把它放在主體。
但換了人被放在首位,戲劇作為手段,彈性大了,不但創意的空間廣闊了,就連人的改變機會,也得以大增。
米洛.勞就是一個相信戲劇可以帶來改變的導演。有誰會喜歡他和他的作品?應該就是對改變有興趣的你吧。」
以上是香港知名導演林奕華的切身體會,原來喜歡一位藝術家,以至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被他影響而發生改變,可以是那麼快的事情。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Video
youtube
「誰能不對謀殺案感興趣呢?這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很想要殺死某個人,那在這個戲中它就發生了,它就是一個謀殺案。」
「他不是一個劇場出身的創作者,他做過記者,而且做記者的時間非常長,所以我相信他對於「挖掘事實」或是在「採集素材」這件事的深度跟廣度或是角度,都是很特別的。」
年度話題之作《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編劇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大力推薦米洛・勞《重述:街角的兇殺案》,列為今年必看的節目。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一場開創未來的公民運動-米洛.勞的劇場創作
文 王世偉
米洛.勞(Milo Rau)在《根特宣言》中聲明:「劇場呈現不再只是描繪這個世界,而是要改變它。」這番言論彷彿呼應了20世紀初許多劇場先鋒的理念:劇場不只是一門「再現藝術」,而是一股力圖革新社會的力量。然而,稍縱即逝的演出要如何發揮政治效力,成為撼動現實的契機?
細心調查、大膽創作
師承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文學理論大師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米洛.勞認為創作與研究如出一轍,都具備了「搏擊運動」的精神。他曾擔任記者,之後更為《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撰寫專欄。然而,他真正的熱忱卻是藝術。2007年,米洛.勞成立了「國際政治謀殺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透過實事求是的紀實調查,以及創新實驗的敘事手法,他帶領觀眾省思歷史迷思與當代時局的關聯,也試圖挖掘「真實的戲劇性」(théâtralité du réel)。
Tumblr media
(圖說:《恨意電台》Hate Radio)
探究過去、揭露真實
「重現」(re-enactment)是米洛.勞的創作核心。他的作品一再重探充滿爭議的案件,挑動歐洲社會的敏感神經。透過史料考察和人物訪談,他不僅梳理出事件的複雜脈絡,也用人性化的角度,挖掘埋藏在集體記憶深處的心靈創傷。他把演出化為一場公審,藉由不同觀點的交相辯證,凸顯僵化體制下的人性���境。
《希奧斯庫的末路》(The Last Days of the Ceausescus,2009)重塑獨裁者的歷史審判,探究意識形態如何扭曲理性判決。《恨意電台》(Hate Radio,2011)重現媒體怎麼散布種族歧視言論,加劇盧旺達的種族仇恨。《布雷維克的陳述》(Breivik’s statement,2012)透過挪威恐攻行兇者的辯詞,探討極右派如何借用左派過去的論調,批判橫行全球的新自由主義。米洛.勞沒有依據特定觀點解釋案件,也並非要還原歷史真相。他反而用抽絲剝繭的過程,一步步揭露何謂真實,無論其涉及史實和報導的落差、意識形態的混淆、觀者認知和感受上的矛盾。
Tumblr media
(圖說:《布雷維克的陳述》Breivik’s statement)
導入真實、改變現實
透過真實元素的介入,米洛.勞將劇場呈現變成牽動社會現實的「事件」(event)。《莫斯科審判》(The Moscow Trials,2013)邀請俄國法官、保守派領袖與人權律師,重新審理政府干預創作自由的3樁案件[1]。這場演出數度遭遇警方與宗教團體的干預,俄國政府之後甚至拒絕讓米洛.勞再度入境。《剛果裁決》(The Congo Tribunal,2015)中,導演再度模擬法庭審判,讓司法界、公民團體、政府代表共同辯論礦業開採是否間接促成了種族屠殺。這場演出撼動剛果政局,2位官員之後引咎辭職。《全民議會》(General Assembly,2017)中,米洛.勞甚至在劇院召集了來自全球的民運人士,邀請他們以民主化的過程擬定「反全球化」公約。
Tumblr media
(圖說:《莫斯科審判》The Moscow Trials)
的確,米洛.勞把藝術視為一種公民運動,並企圖用創作革新這個世界。他的劇場不再只是讓人回溯過往、批判現實的媒介,而是喚醒個人意識、推動歷史演進的集體行動。
目前在歐美紅翻天的導演米洛•勞,將帶著他轟動亞維儂藝術節的作品《重述:街角的兇殺案》The Repetition Histoire(s) du théâtre (I)於清明連假來台演出,台灣將首次體驗何謂用劇場來喚醒每個人的公民意識,讓人拭目以待。
2019TIFA《重述:街角的兇殺案》The Repetition Histoire(s) du théâtre (I)
youtube
0 notes
2019tifa · 6 years ago
Text
顏色,是烏托邦裡的必要物:2019TIFA空氣建築「光影幻境」
Tumblr media
建築可以是彩色的嗎?
1960年代的英國建築團體Archigram試著實踐一種觀點,主張「移動建築」甚至「漂浮建築」,在材質上運用充氣塑料輕盈靈活以及可供反覆使用的特性,打破建築必定是堅實恆久矗立物的概念,也對固有的社會居住空間體系進行解構。
Archigram的建築師輕鬆自若地坐在一幢豔橘色空間裡的畫面,透過強烈的色彩表達他們不拘於傳統的活力,至今仍是建築史上的一頁經典。
時至今日,亞蘭・帕金森(Alan Parkinson)領導的英國團體「空氣建築團隊」(Architects of Air,AoA)再一次地演繹了充氣建築的活性,今年四月他們將在兩廳院藝文廣場,運用充氣裝置建構出巨大的光影建築體(Luminarium)-「光影幻境」(Katena)。創造出猶如沐浴著色彩而成的夢境,帕金森要讓人們走進顏色裡,感受空間的流動力,與真實虛幻同時並有的世界。
建築,並非一直是如今我們當代習以為常的淡色系,早在埃及時代,神廟的壁畫與列柱即已有著豐富的色彩,中國傳統建築則由紅藍黃綠組成,形成風格強烈的情境語彙。20世紀初荷蘭風格派(De Stijl)的設計師兼建築師里特菲爾德(Gerrit Rietveld)用紅黃藍原色搭配白黑,設計出聞名的「紅藍椅」(Red and blue chair, 1918)以及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施洛德之家」(Schroder house, 1924),大膽的色塊運用以及烘托室內氛圍的大面積色彩,猶如抽象畫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畫作的立體呈現。
用顏色蓋建築中,最經典的思考要算是建築巨擘柯比意(Le Cobusier),柯比意認為色彩是情緒的,情感的,感性的,它並非建築的附屬,而是建築最獨特的部分,包含著柯比意對大自然中光線、色彩的熱愛。柯比意的色彩系統稱為「Clavier de couleurs」,意為「顏色的鍵盤」,他主張顏色應該具有意義,以及喚起對特定事物的聯想功能,主張將顏色置入建築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站在建築發展歷程的軸線,帕金森的「光影幻境」無疑是色彩的信仰者。線條能夠提供結構與造型,色彩卻能夠賦予一個空間個性。正如風格派與蒙德里安作品的精神聯繫,以及柯比意所主張的「整座建築物就是一幅畫作」的先聲,「光影幻境」的透光材料直接用光線在結構中渲染色彩,進而賦予空間活性與生命力。無論是對比的、和諧的,都連結了人們的情緒與大自然。
「光影幻境」的色彩所帶來的不只是奇幻,而是在奇幻的空間中聯想各式各樣的情緒,以及豐富的大自然在記憶中給予我們的感受。相較施洛德之家的理性,或柯比意的現代主義設計,帕金森的空間大量運用光線與曲線,讓色彩發揮得更加奇想,更加如夢似幻,建築不僅是畫布,更成為帕金森口中所欲打造的烏托邦。
在「光影幻境」裡,藍光如天空如宇宙,綠光如草原如森林,紅光如岩石如光朵,卻沒有大自然裡同時存有的泥淖流沙或猛禽;藍光令人舒緩,綠光予人沉靜,紅光給人熱情,卻隔離現實生活裡的社會與個人聯繫。人們的感受由外在感官逐漸轉為內在自我,精神在此昇華,烏托邦也在此確立。
0 notes